特别推荐:什么样的文章能上《知音》,中国稿费最高杂志征稿

一、以感动人的故事展现人生的壮美——“知音稿采写要求
知音发什么样的文章?到底宣传什么?老总做了精辟的解释:以感人的故事,从生活中的各个侧面,展示深刻的人生哲理。
具体地讲,老总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一是真实。不仅文章的框架要真实,而且每个细节也要真实。对情感单薄,细节不丰富,亦真亦幻的文章,一律“枪毙”。
二是角度。知音稿的要求高,必须要有独一无二的角度,知音是一本用生动感人的人生故事去表达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的杂志。所以角度必须从表达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入手,力争对读者在生活的某个层面、侧面有所启迪。
在对文章角度进行提炼时,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写?为什么编?告诉读者什么什?
关于这一点,老总的解释是:必须从主人公或事件里找出能触动人的心灵的地方,写出令人振奋的地方,文章主题的提炼必须抓住令人“心动”的一刻。
三是表达方式,不要“老套套”,写得像个简历似的,必须因文而异,选择最适合讲述所写文章真实情况(故事)的一直最佳表达方式。也就是最适合讲述动人故事的方式,但不管是什么方式,必须用丰富的细节组成,通过最关键的细节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四是完美、精练的文字,文章要让读者读来有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不要拖泥带水,最好直入主题,节奏快,直接抓住读者。
最近,副总在给编辑讲稿时,也谈了一些新的观点,具体是:
一,报纸题材,重点关注新闻事件本身,属于事件性的报道;而杂志题材,关注的是人生和命运。
二,《知音》的稿件很多,有新意和特点的稿件才容易发。如果只是对知音过去题材的克隆和模仿,则难以发出。
三,知音题材要有社会放大效应,关注社会,干预生活。
在近几次的知音例行“编后会”上,副总编又讲述了一些新观点,现总结如下:
一,好的私秘情感故事也可以做,但要做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如22期发的“造子工程”,如24期发的“妹代姐孕恨绵绵”等。
二,每篇文章必须要有特点,关于如何找好这个“点”的问题,请关注本网“编辑趣谈”专栏的《寻点》一文。
三,选题要有针对性,大路获或太蹊跷太怪异的选题不要做给知音
谈到《知音》文稿的问题,现将有关要点综合如下——
一,三类题材不要采写,写了也难发:一是杀妻的文章;二是关于包二奶的文章;三是家长里短,夫妻之间纠纷、琐事的文章。望各位不要投寄了。
二,题材决定文章能否上知音,选材是关键。老题材要有新突破;不造势,不做作;密切关注生活,题材要紧跟时代步伐,即使没有时间,一看就是21世纪的事,这才新鲜。
三,老总签发文章的清晰体会是:文章要“令人心动、值得回味、值得嘴嚼”。一篇文章有这些特点,就好发了。
此外,细节也很重要,题材好,还要有好的细节来表达、展现。细节不感人、突出,文章也不好发。特别重申:文学作品、婚姻题材、个人的私密感情,一定不要投寄知音
二、 什么样的文章能上《知音》

胡勋璧总编语录:
——“我们筛选稿件,有一个质量标准,那就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看文章,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要好看、耐看,题材和内容必须突出《知音》人情美、人性美这一宗旨,故事要能打动人”
——“所谓创新,并不是另类的、怪异的、猎奇的东西,而是要及时地、真实地、密切地反映和联系现实生活,但不能简单化、表面化,必须从深层次揭示生活的真、善、美。”
特别推荐:什么样的文章能上《知音》,中国稿费最高杂志征稿

雷一大副总编语录:
——关于案件,重在写人,也就是当事人在案件中表现的人性色彩,而不是渲染案件本身。这是《知音》与一些法制刊物的区别。
——稿件不能一味地写个人感情、家长里短等琐事,必须挖掘出人生意义,行文时要高雅一点、浪漫一点、深沉一点、“小资”一点。
——选择题材,要注意“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不要给读者,必须注意可读性和可谈性。
——知音好稿的标准:题材要新潮、时尚、狂野;内容也充满虎虎生气,包含丰富的内涵和信息;角度要新锐。
——稿件“五要素”:故事要看起来清楚明白,新闻记事要素必须齐全,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能让读者看得一头雾水;故事要行文得当,该出戏时、该煽情的地方,必须要有丰富的细节和内容,做到翔略得当,重点突出,有时用墨如泼、有时惜墨如金;文章要有丰富的细节,不能读起来“干巴巴”的;要有新的立意,从标题到导语、引题,都要标新立异,不能芸芸亦云,立意务求亲切自然,不能大、不能高,做到出神入化;要关注生活,很多文章没有发,就是因为主题偏了一点,内容干了一点,分量轻了一点。
——稿件要有生活化,要有时代气息,要很立体、细腻,要有画面感

三,知音的稿件采写流程

经常会有一些热心的读者向知音投稿,在此敬告,在写稿之前一定先要与编辑先沟通题材,题材通过了再写。因为知音属于新闻纪实故事,题材决定一切,知音稿件与文学稿件不一样,题材未通过或未交流的,稿件通过的机率近乎为零。

如何判断知音的题材经常会有一些新作者问什么样的题材适合《知音》,在此结合老总和主编的观点对知音的题材选择总结一个简易判断方法。

说什么样的题材适合《知音》杂志,首先要说明什么是“知音体”。知音体,简言之,就是具有一定新闻时效性的、散发浓郁生活气息的纪实情感故事,人性美、人情美是其鲜明的内核,也是音体的灵魂和旗帜。其基本特征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真实,可读,新鲜,感人。知音体有其本身的社会效应,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社会和人生的真实的窗户;寓教于乐,启迪人生;表现了人文关怀和一定的宗教情怀;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

什么样的题材或稿件适合上《知音》,简言之有三个标准:

其一,事件或故事本身有冲击力,所写的新闻纪实故事本身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和足够的关注,这种纪实人生故事本身要有矛盾的双方互动和人性冲撞,通过个人化的情感故事能反应一定的社会放大意义;

其二,关注主流人群的主流故事,同时对边缘化人群也要多些关注。这里所说主流人群是指国家公务员、白领、大学生、教授、高官、富商等人群,也可简易理解为中产及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新闻纪实故事主人翁的人物层次和身份越高越好;

其三,故事本身一定要非常可读、厚重、新鲜,能反应人情、人性、生命和爱心为主题,体现《知音》人情美、人性美的办刊理念,可读性是知音的第一位,故事本身要完整有新意。

唯新是求是知音最终的选稿标准,故事本身新颖,立意新,角度新,原生态讲述故事,同时写法清晰准确唯美生动,这样的稿件就是知音的好稿。

知音国内版诚意约稿

知音国内版上半月张斌诚意约稿知音千字一千二百元约写新闻纪实稿,欢迎投稿和报料

约写新颖、厚重的新闻纪实稿,每篇七千字以上,需相关证明材料。稿费起价千字一千二百元,并有机会获万元大奖。请与我联系,报题材,写稿。

一、稿酬:《知音》国内版稿酬起价每千字1200元,最高千字2000元;每期参加评奖,如获读者好评,我刊另外支付1万元的提名奖,年底再从全年的提名作品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对一年内在《知音》上稿三篇优秀纪实稿件以上者,杂志社将适时安排东南亚笔会和北美洲、欧洲、澳洲笔会,同时可以成为签约作者。

二、《知音·国内版》是知音期刊集团的核心刊物,目前月发行量六百多万份。其办刊宗旨为弘扬人性美和人情美,追求充实完美的人生价值及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为方便您为本刊撰稿,特将本刊主要栏目、选题范围和写作风格等介绍如下:

(1)《知音报告》本刊的独家报告,多为具有重大时效性的社会新闻和有关婚姻问题的新鲜典型案件,深刻透彻。欢迎报社记者公检法机关供稿。

(2)《特别调查》宣传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影响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全方位深入报道。欢迎被报道的当事人供稿。

(3)《人情大世界》歌颂美好的人伦关系,批判践踏人伦的丑恶行径。

(4)《爱心行动》讴歌美好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助,题材特别独到,情节动人心弦。

(5)《蓝盾新闻》典型的案件事例,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且可读性强。欢迎报社记者公检法机关供稿。

(6)《特别主题创意》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颂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深入挖掘人性的内涵,要求新颖别致,故事情节生动。
(7)《热点追踪》对最近社会新闻给予深入、人性化的报道。

(8)《生命之歌》反映生命的壮美、人情的冷暖、人性的本真。主要写人与疾病、厄运做斗争的故事,显现人性面对厄运的真实状态、人情在这时的表现。尤其是在其中表现出的爱情、友情、亲情。

(9)《人生直击》法人深省的案件,展现人性的善恶对峙,以社会、家庭中令人扼腕叹息的真实故事,唤醒人生的理智。

(10)《围城风景》写夫妻的情感生活,和《心情故事》栏目要求一致.

(11)《名人明星》名人明星(影星、歌星、节目主持人、戏剧明星、模特体育明星等等)的人生、情感、经历。选取生活片断或生活侧面,写出真情实感。

(12)《走进科学》浓郁的亲情中,展现生命的奇迹。

(13)《环球风情》环球范围内新鲜有趣、可读性强的真实故事,弘扬人与人的真情实感,突出家庭、婚姻的和谐与美好。

(14)《人与自然》特点鲜明、新近被揭开神秘面纱的动物,展现动物世界的奇趣,人与自然的和谐。

(15)《爱情故事》、《人在旅途》、《寻梦季节》、《初恋时分》讲述青春浪漫的寻梦之旅或爱情故事。

(16)《道德的心空》本刊最新增设栏目,树立知音式道德楷模,直击人心的感动。

(17)《大家情怀》邀约全国有知名的大家写自己的有关亲情、爱情或友情故事。

(18)《心灵深处》对具有普通又典型的心理个案进行剖析,让患者走出心灵的误区。

提供有效线索题材给予500-1000元线索费

通信地址:湖北武汉东湖路169号知音传媒集团知音上半月版张斌收 430077

张斌投稿邮箱:

zhangbin_888888@126.com

手机:18995626589

办公电话:02768892625
工作QQ:806665005

QQ群:28931984;54548897(加时请注明作者)
MSN:zbwanbao761201@hotmail.com
工作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iyincanglang

关于《知音》纪实特稿用稿的补充说明

经常会有一些作者向本刊直接投稿,而忽略了《知音》对于题材本身的用稿要求。新闻纪实特稿与文学创作不一样,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存在投稿之说,因为《知音》的纪实特稿完全由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决定其价值,只有找到合适的题材故事,有社会新意的人生角度,才有采写的必要和价值。所以,作者与编辑首先交流和沟通的是选题故事本身,题材通过了,再根据编辑和主编、总编审定的意见,采写成稿。

《知音》纪实特稿在采写时,也要求作者对于题材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也就是经常说的,要熟悉“知音体”,知音纪实特稿故事可以完全用好莱坞对情感大片的要求去审视和考量它,对于题材和写法鼓励创新。知音体:简言之,就是具有一定新闻时效性的、散发浓郁生活气息的纪实情感故事,人性美、人情美是其鲜明的内核,也是音体的灵魂和旗帜。其基本特征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真实,可读,新鲜,感人。知音体有其本身的社会效应,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社会和人生的真实的窗户;寓教于乐,启迪人生;表现了人文关怀和一定的宗教情怀;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唯新是求是知音最终的选稿标准,故事本身新颖,立意新,角度新,原生态讲述故事,同时写法清晰准确唯美生动,这样的稿件就是知音的好稿。其实这也是所有硬纪实特稿的共性,只是不同刊物对于要求的宽严程度不一样。

知音纪实特稿作者需要具备的七种能力:

一,作者要有深度新闻记者的观察和采写能力,作者应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很好地寻找到所写故事的人生主题和角度,能采访到与主题相关的扎实细节故事;

二,要有写小说的构架能力,可读性在纪实特稿中永远是第一位,《知音》纪实特稿要对所写的纪实故事合理谋篇布局,故事完整清晰易懂可读,同时故事一波三折,有独到的人生主题和社会新意;

三,作者要具有写散文的文字灵秀,语言表述真实,所写的细节故事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语言真实、唯美、生动,细节故事有画面感,这也是知音对于稿件文字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作者要具有写诗歌的激情,语言灵性,文章多用动词,短句,作者能通过扎实的采访,能深入了解到人物内心情感和人性纠葛,通过细节故事能充分表达人性情怀,擅于抒发情感;

五,作者要有写杂文的逻辑性,杂文讲究思想性,一针见血,知音的特稿亦如此。这里所说的逻辑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故事发展的逻辑性,二是主人翁情感的逻辑性;

六,作者要有做秘书的严谨,秘书写公文讲究框架与结构的严谨,这一点对特稿人特别重要,特稿要求故事集中,主题鲜明,有社会新意;

七,纪实特稿作者要有良好的心态,把写稿当成兴趣,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真实是纪实特稿的生命,采访深入是特稿的基本要求,同时采写过程中,需要作者本身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能深入体悟生活和人性。

欢迎作者提供题材交流合作,附一选题表,有线索的朋友敬请参照下表填表传我邮箱,见信必复。

编辑: 张斌时间:2012年9月19日

主要内容

贵州19岁女孩吴云珍有着悲惨的身世。她的母亲是被人贩子从四川城市拐到当地嫁给她父亲的。母亲因此恨透了人贩子。吴云珍9岁时,母亲在生下弟弟几个月时,偶遇人贩子,并在拉扯中杀死了人贩子,然后仓皇地丢下他们姐弟踏上逃亡之路,从此音讯全无。

吴云珍抱着弟弟,面对着重疾的父亲,悲泪涟涟。她爱唱歌,就用歌声鼓励着全家,可暗地里,对母亲的思念却让她无法停止流泪。也许是哭多了,渐渐的吴云珍双目失明了。只剩歌声还陪着绝望的小女孩,歌声都是对母亲的思念。她的音色犹如天籁,从在小山村里面登台,到地方台,到央视梦想剧场,吴云珍把自己定为“寻母女孩”,希望遥远的地方母亲能听到自己的歌声。2009年来到北京后,好心人带着她到医院检查,这才知道她双目失明的原因是因为长有脑瘤,影响了视神经。吴云珍的悲惨遭遇感动了北京一个著名中医,悉心用中药为她治疗。

吴云珍的每首歌都是唱给妈妈的,她对母爱的渴盼感动了所有人。《鲁豫有约》也约她上节目,当吴云珍10年寻母的故事播出后,一直逃亡外地的吴母也看到了。她再也坐不住了,颤抖着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告诉女儿她愿意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母亲,与她堂堂正正相认。此后,母亲主动投案自首,以过失杀人罪被判刑半年。

奇迹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吴云珍在老中医的悉心医治下,眼睛也能隐约看到光明了。她再次看到了十年不见的母亲,小女孩吴云珍用自己的歌声拯救了母亲,也创造了自己的奇迹。现在,吴云珍幸福地发展着唱歌的事业,一家人在北京团聚了。

拟报栏目

爱心行动

作者

采访

情况

采访时间、

地点、对象;

采访了本文主人公吴云珍及给其看病的老中医

案例是否

采访双方;

名人是否面访

说明知音采访;

被采访人手机号:139072377888

主人公是否

实名发表

题材来源 是否网上题材

网上无相关文字报道。

题材立意与亮点

“寻母”女孩用歌声寻母,既寻回了母爱也救赎了母亲,让其得以堂堂正正做人。

主编意见

试做

副总编意见

不要着重渲染女孩参加演艺活动,而是笔墨着重于女孩平凡生活中思母之情。试做

总编意见

试做

雷一大谈《知音》标题制作
《知音》的标题在纪实期刊中独树一帜,转一篇雷总的如何取标题的文章,让我们学习和鉴赏《知音》的标题风格。
文章的标题是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甚至是一本书留给读者的一个决定性“印象”。读者选择报刊书籍,通常总是“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读者这种“标题先入”的阅读心理,恰恰说明了文章的标题就是一门语言和文字艺术。《知音》在众多期刊中备受读者青睐,她的标题制作技巧和标题语言特色,使读者在过目浏览之时,产生了较好的“第一印象”。可以说,标题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方面,取到了积极作用。本人试以《知音》近几年的标题为例,对《知音》文章的标题艺术特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赏析,并谈一点初浅的认识。
一,标题功能上力显“点睛”式的入目效果
《知音》能够一步步问鼎中国名刊行列,除了始终以“人情美,人性美”为办刊宗旨,坚持以“篇篇可读、期期精彩”为办刊要求之外,独具特色的标题,也是《知音》抓住读者、取胜市场的一个“法宝”。“题好一半文”,强调了标题在文章中的重要性,说明标题可以带活一篇文章。同时,“好马配好鞍”,又强调了一篇好文章,必须具备“点睛”之题,否则会使文章逊色。《知音》的标题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编者的这些神来之笔,实际上也是以激活标题的基本功能为出发点的。
我们知道,标题的功能很多,如:阅读向导,引人注目,鼓舞激励,评论是非等。关键是编辑要善于活用文字的表达技巧,从“抠”字、“抠”词着手,使文章的标题具有激情澎湃、简洁凝练、主题鲜明、轻快活泼的艺术特色,《知音》标题就做到了这一点。
例如:①《好妻在召唤:落魄丈夫回家乡》,此标题基本上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以阅读的角度给读者一个很好的“向导”;②《背一个女人回故乡》,此题就很“引人注目”;
③《我们为生命出征》,副标题是“一位癌症丈夫和妻子拜访生命的顽强进程”,这一主一副的标题,就给读者以“鼓舞激励”;
④《另一种崇高:英雄与爱情的青橄榄》,《这样很好,“难忘初恋”曲终人散》等,这些标题对文章进行了肯定的评价。而《无望的呼救:女厂长命绝“白色沼泽地”》、《血染的游戏:合同丈夫回家了》等就是“论非”之题,一看就有鲜明的“批判倾向”。此外,简洁凝练的标题有《一片爱心战血癌》;《遍地温柔》、《算计之祸》等。主题鲜明的标题有《北大学子泪:救救母亲》;《心河难度:著名主持人自杀谜》、《一个真正昂首挺胸的女人赢了》等。轻松活泼的标题有《爱海吹来柔美的风》;激情澎湃的标题有《兄弟们,浩浩荡荡换肾去》(副标题“一个平凡家庭的真情故事”等等,堪称“点睛”之作,既灵活多样,又非“犯规”之作。
二,修辞艺术上力求多变的激扬文字特色
《知音》标题的又一特色是讲究修辞,运用修辞的手法很多,纵观《知音》的标题,就运用了20多种。(1)比喻:《啊,湘妹子的“电子手”》;《凄美,那鸟飞的声音》;(2)借代:《铁树花,草原上盛开的爱之花》、《英雄美人:真诚是我们爱情的桂冠》;(3)衬托:《追求过程:一个关于爱情与死亡的命题》;(4)比拟:《好姑姑,四只可怜的小鸟从这里放飞》;(5)对偶:《我是小妹我是月亮》、《妈妈的血、妈妈的爱》;(6)设问:《孕妇求证:敢问胎儿哪里出来?》、《你在哪里?不知自己暴富的亿安女股民》;(7)摹绘:《苦命女人,你“咀嚼”着的是爱呀》;(8)反语:《好女人,“背叛”丈夫后真情向谁》;《真好,我的呵呆不浪漫》;(9)呼告:《弟妹们,欢聚在大哥孤独的双拐下》;(10)排比:《爱恨情仇间》;(11)警戒:《艳遇惊梦,醒来空掷两百万》;《自投法网!百万富姐“唱给妈妈的悲歌》;(12)感叹:《惊恸人心!以死柬父少年魂》;(13)双关:《婚姻保卫战,有个女人横刀立马》;(14)夸张:《肥女卖花》、《九年啦,“信”骚扰下的计财处长悲泪成河》、《法院院长,跳出“温柔陷阱”时不胜苍凉》;(15)复叠:《流浪流浪,母爱的脚步向天涯》;(16)对照:《死去“活来”:斯人沉寂四十载》;(17)缩略:《赤水悲歌:习洒老总走向末路》等。此外,顶针、谐音、警句和回环等修辞手法,均广泛出现在《知音》的标题之中,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修辞艺术特色,确实为文章增色不少。这也是《知音》阅读率持续攀升的一个原因。
三,练达文字上力呈鲜明的诗化语言风格

如《山东老猪倌,“买个”孙子送回家》、《卖妻!一桩穷凶极恶的离婚阴谋》、《这是最后的“爱惰”》等,就是靠抠关键字、关键词而带活标题的。我初步统计了一下,《知音》的标题,较多地使用了以下一些制题套路:①用诗文名句,如《我以我血祭亡妻》;②历史典故,如《爱情“空城计”》;③巧用成语,如《市长妈妈:贵贱之交抚孤情》、《大义灭子:一位母亲爱与恨的心灵搏杀》;④套用歌词,如《离婚之际,该出手时不出手》;《兵哥哥,千万里我追寻着你》;⑤影视片名,如《柳暗花明“天仙配”》、《第二次握手不言恩怨》;⑥读者口语,如《农妇母亲啊,您是最好的老师》、《好孩子,跟妈回中国》;⑦流行词语,如《东方之子:我的父亲包尔汉》;《妻啊,爱情“出墙”怎奈狂风聚雨》;⑧名人要事,如《上总书记,苦命孤女爱读书》。此外,在《知音》的名人栏目中,多数标题都强调“名人”。这些名人明星均够档次,故而标题十分抢眼。如《习彭之恋:“大人物”也是“小夫妻”》、《我在李鹏家做保姆》等。
四,标题新意上力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知音》标题的最大特点是有视觉冲击力,读者一看题,就有一种阅读欲。加之文章的确有品位、耐看,这样“题文结合”,从而抓住了读者。《知音》每期封面均选择了6条项目,其中大字主标题更最是“夺目”的亮点,如写名人的《对不起,“关某”姗姗来迟了》;反映家庭亲情的《割肝救女,大地般深厚的父爱》,反映爱情的《蹒跚前行呀,生命中的爱情在北京》;讴歌生命的《保卫子宫,保卫我生命的摇篮》;谱写人间真善美的《天道酬善:飞走的川妹子又回来了》等,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知音》标题还从以下几方面强化视觉效果。①以关键字、词抓人,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关于生命题材,多在“奇”字上出戏,如《教授预言:这个植物人可以唤醒》、《生命奇迹:一位“无肠少年”的奇迹》。关于母爱题材,突出的又是一个“情”字,如《后妈,我亲亲的后妈》、《义薄云天,“大姐”越来越像妈》等。②煽情,也就是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是杂志有别于报纸的一大优势。当然,煽情的标题不能过分,还是“羞羞答答”比较好。此文略举一二:《睡不醒呀,那个失明的灵魂》、《“空穴来风兮,特级教师喋血》、《洋婚惊梦:美国丈夫非君子》、《京城,情人末路不温柔》、《沉重的疯狂,不爱江山爱美人》等,就以感情色彩见长。③趣韵,即趣味和品位。《知音》标题雅而不俗,恰到好处,关键就是突出了“趣韵”,此类标题有:《月光下的女孩》、《完整与美丽:一个无臂女人的拥抱》、《美丽百年》、《好母亲与女儿一起成长》、《新房里,那个微笑的女人不是我》等;④新颖,这是《知音》标题的共性。《知音》从创刊以来,标题的制作任务都由总编们承担,雷一大在制题前均反复推敲、打足草稿,有时为一期杂志做题,仅草拟标题有半本稿纸之多,可谓想了又想,炼了又炼。据他本人讲,有时半夜里想到一个好标题,立即起来写上。就是这种“硬功夫”,使标题妙语连连,新颖别致。
关于《知音》的标题,还有许多“秘笈”值得总结。本文就不一一赘述了。虽然本文讲的是杂志用标题,但“传神的文字”、“点睛的艺术”是任何一种媒体所不可缺少的。本文所列举之题,多少有些繁琐,但愿能在同行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转自新闻出版报

关于纪实作品真实性及采访组稿的几个问题

-----雷一大副总编4月21日在研修学院授课

今天,我结合自己这几十年的编辑工作经历,讲一下纪实作品真实性及采访组稿的几个问题。我今天不仅仅是说《知音》,包括所有新闻纪实类刊物和报纸。

第一,真实是新闻纪实作品的生命。坚持新闻纪实作品的真实性,是我们《知音》多年来反复强调的问题,也是我们《知音》发展到今天取得成功的首要的条件。所谓真实性是新闻纪实作品的生命,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从真善美的美学意义上讲。一切精神产品,包括新闻纪实作品,最高境界都是追求真善美。推而广之,人类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真善美。《知音》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高举“人情美、人性美”的大旗,就是把真善美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1984年《知音》创刊的时候,提出的“人情美、人性美”在那个年代是有争议的。那个时候主要是讲阶级斗争,有的人觉得《知音》讲“人情美、人性美”是小资情调。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逐渐摒弃意识形态的一些东西,形成共同认同的一种东西,就叫普适价值,即人类普遍适用的价值。真善美作为人类的普适价值,肯定是一个最高境界。所以真善美的美学价值,从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和人类的普适价值来讲,是与人类的本性和人性的本质相通的。而真善美具体化到《知音》,就是《知音》提出的“人情美、人性美”。“真善美”三个字,“真”是放在第一位的,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震撼人心的。虚假的东西,丑恶的东西,都不能在精神文化产品里面站立住脚,是要受到人们唾弃的。前几年由于一些写手急功近利,《知音》出现个别文章失实,我们对此深恶痛绝。从真善美作为精神产品的最高境界,作为人类的普适价值来讲,首先要强调“真”,就是强调新闻作品的真实性。

其次,新闻纪实作品只有真实,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多次在编辑例会上强调生活的原生态,因为只有写出生活的原生态,还原生活的原生态,作品才有厚度,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有很多文章,包括一些文艺作品,人云亦云,情节雷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原生态的东西。凡是好的作品,都是充分展现了生活的原生态。我们《知音》的新闻纪实作品也是强调生活的原生态。为什么要强调生活的原生态?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种说法,人生不可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哪怕是我们熟悉的长江,当你再次走过的时候,也不是原来的长江。起码这个河里面流的水不是以前的水。它的水可能变得清一些,也可能变得昏黄一些。再就是,从生活的典型性与个性来说。每一个人生活中原生态的东西,就是强调它的典型性与个性的东西。我觉得,对于新闻纪实作品而言,强调生活的原生态太重要了。从我们实践生活中来看,只要这个稿件很厚重,很有特点,很能打动人心,就说明它写出了生活的原生态,不是浮光掠影,也不是千篇一律。我们原来有一些作者和编辑,有的时候由于采访不深,就自己扩充细节,在家里闭门造车。他有的时候扩充细节写的完全不是那回事,一看就是假兮兮的,失去生活的原生态。我举一个例子,有个作者一篇稿子里写有个孩子家里非常穷,在70年代末粉碎四人帮以后参加高考,上大学一年要交5000多块钱的学费,家里人为了他卖血之类的。我一看这稿子就知道是假的。正如我经常说的,你怎么能用你那幼稚的思维来阐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呢?那个时候上大学根本不要学费,国家还发助学金。还有,5000块钱在那个时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国家主席一年工资也没有5000块钱。所以说,像这些东西都是一些没有原生状态的东西,一看就是假的。我最近还看到一篇,写了深圳的一个老板怎么照顾他的疯妻,他的妻子是在武汉的同济医学院上了四年大学后毕业的。我们都知道,上医学院本科至少需要5年。这个作者又是用他自己的经历和认识去阐释这个世界。作品要想有感染力、震撼力,首先就要使人信服。因此,生活的本身状态非常重要,作品只有具备了生活的原生状态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力量,假的东西怎么会让人相信呢。

再次,人性的共性与复杂性决定新闻纪实作品要强调真实性。新闻纪实作品,特别是像《知音》这样的纪实刊物,它的办刊宗旨是帮助读者充实人生,完善人生,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生。写一个人,如果不能把人性的共性与复杂性写出来,那肯定是失败的,这个作品也是不真实的。首先是不真实,然后才是失败的。我经常讲,人性的高尚与卑鄙,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都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不是一面倒的。哪怕再伟大的人也有他卑微的一面,再坚强的人也有他脆弱的一面,再坏的人也有他好的一面。现在有很多作品写的一面倒,这个好就一切什么都好。我在编辑例会上多次讲过,蒋介石是个坏人,但他也有好的一面。蒋介石屠杀共产党,搞独裁,搞腐败,弄得民不聊生,这些都是他的劣劣罪恶。但是蒋介石在抗战初期是很积极的,从个人生活作风上讲也很严谨,不搞婚外恋。所以,不能说蒋介石什么都是坏的。人性中的真诚和虚伪相互交杂,难解难分,有的时候还是互动变化的,这也是说人性的共性与复杂性。比如我们有时候写案子,罪犯到了要枪毙的时候他人性的一面,孝心就出来了,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有的时候一个人犯罪的动因,除了精神病以外,也有他值得同情的一面。我们写作的时候应该探究人性的复杂,思考社会方方面面为什么把他逼成这样,他的对立面为什么把他逼成这样,他的卑鄙之外有不有不卑鄙的地方,他的凶恶之外有不有善良的一面。反过来说,正面典型也是的,善良的人有的时候也有他不善良的一面。因此,我们从个人性的共性与复杂性来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也是要强调,仅仅写出一个很平面的人性,很平面的正面典型或反面典型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厚重的,是很单薄的。人性是多方面的,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没有绝对的善,没有绝对的恶。有的人原本很好,只是在某一件事情、某一个方面、某一个人生的进程上做了错事,做了他不该做的事。另外,人性的共性与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有主观和客观之分,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立场和世界观,因而看一个人就不一样,这个事情大家是有体会的。有一句诗很有哲理,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像这句诗说的那样,从横的、侧的、远的、近的角度出发,写出人性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不论是从追求真善美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也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最高境界出发,还是要使你的作品有震撼力,令人信服,都必须强调生活的原生态,必须写出人性的共性与复杂性,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有震撼力,才有冲击力,而要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始终要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

第二,深入采访是保证新闻纪实作品真实性的唯一途径。要保证新闻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唯有深入采访,没有其它捷径可走。我前面讲了,有的作品是假兮兮的,为什么写得这么单薄和不动人呢?主要是因为没有深入采访,更不谈有些根本没有采访。我们要想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就必须扎扎实实、老老实实地深入采访。这是胡总跟我反复强调的观点。关于深入采访的重要性,我前面说的第一个方面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要保证新闻纪实作品的真实性,从而保证文章有震撼力,有冲击力。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呢?有这么几方面的要求。

首先,采访以前一定要准备充分。在确定一个采访对象后,要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背景和外围材料,然后拟定采访提纲。比如说武汉的乒乓球国手刘国正最近准备结婚,你要写他和妻子的爱情故事,你就要搜集刘国正从小的经历,他的各种各样赛事的情况。《知音》有一个叫李从顺的作者以写明星见长,他对所有明星是何方神圣,从何处来,演了那些戏,家庭背景是什么,都一清二楚。他写明星就知道文章要从哪个点突破,才能写出一点新东西。再比如写一个贪官的案子,就要对他的成长经历,他所在地的老百姓对他的一些反应,他为人处事的风格等等相关背景材料进行搜集。这是采访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其次,要深入现场实地采访。我强调这个是有针对性的。现在有的写手不是实地采访,他觉得要出差找人很麻烦,要么就是电话采访一下,或者间接采访,比如写案子就按卷宗写,他这是在掺水。我们一定要实地采访,因为没有实地采访的东西,是很干瘪的,是没有血也没有肉的。而且,只有实地采访才能充分点燃你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跟《中国妇女》的记者到鄂州市下面的一个乡去写一个家庭教育方面的纪实报道,当地的妇联、教育部门提供的材料有很多,凭这些材料完全可以写得出一篇报道,但那个记者杨兰英坚持要跟我一起到当地去,她说到现场才能找到真正的感觉。我们后来去了那个地方,那里四面环山,风景很好,老百姓也很淳朴,我们在那里现场采访以后,写出来的稿子的确就不一样了。因为现场采访以后,感性认识强多了。写作有一部分是要靠感性认识的。再比如说有一年我写《大山里那户人家那种深情》,这篇文章后来还改成电视剧本了。我跑到湖北五峰的大山里面去采访,那里相当闭塞,四处是悬崖峭壁,去了之后就有一种创作的冲动。

再次,要多方采访,多侧面的采访。从实践来看,很多人在采写一些案子的时候,仅仅采访了个别法官或办案人员,或者是再进一步,采访一个当事人,或者抓起来的罪犯,实际上很多时候连被害人或者其亲属都没有采访。前不久胡总和我抓了一篇稿子,讲的是湖南科技大学的一个女大学生,她的男朋友在外地,她处在情感的空档期,认识了一个送水工,后来可以说算是相爱了,还发生了关系。这个送水工跟她发生关系后,问她你爱不爱我,她说我肯定不会和男朋友分手的,那个送水工就说你怎么那么随便,你都和我发生关系了,还不愿意成为我女朋友,后来就把她杀了。在此之前,这个送水工有一个女朋友在深圳,他去深圳看她的时候,发现她跟另外一个男的睡到一起去了。这个大学生说了那些话以后,他觉得女的怎么都是这样的,于是就把她杀了。显然,这个理由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这个女大学生的男朋友不在她身边的这一段时间,他们爱得很浪漫很开心,可以说是两情相悦,后来怎么会听了那些话一下子就把她杀了呢?我们分析,他没有采访真正的当事人。当然,当事人中的那个女孩子已经被杀死了,无从采访,但是她还有同学啊。仅仅只是采访办案的法官、警官,写出来的文章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所以这个稿子最后没有发出来。我当时一看这个稿子就觉得不对劲,不是那么回事,后来一看采访的来源,果然只是单方的,没有两方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同一件事,由于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不同的采访对象讲出来的内容可能是相反的,你可能会由此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包括家务事也是这样,比如对某一件事,你得出来的是正面的结论,觉得这个事情做得好,但是家里其他人得出来的是负面的结论,觉得这个事情做得蛮坏。因此,一定要多方多侧面的采访,这样你才能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写出来的文章是真实和令人信服的。要像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方方面面都采访到。当然,他的记者肯定有自己的立场,但是毕竟也让反对派有讲话的声音,还有第三方的发言。

最后,关于采访和写作的关系,采访要“以一当十”,写作要“以十当一”。所谓采访要“以一当十”,就是在采访的时候去了解一件事,你要把它当成十件事来了解,要把采访的范围、尺度放的无限宽大。比如采访一个学习标兵,光讲他的学习情况是不够的,你还必须了解他的身体情况,他的婚姻情况,他孩童时候的兴趣爱好,他后来怎么成才的。也就是说,你了解一件事一定要把它当成十件事,不厌其烦的问相关的东西。你写出来2千字的稿子,采访的时候可能要把它放大10倍,起码有2万字的采访笔记。有时候我们写文章,写到一定时候没料可写,就是因为当时采访不够充分,总以为够了。我前面说到,采访之前对相关的情况要有充分的准备,搜集方方面面的东西,有时候你看似不经意的或者与他不相干的东西,比如他喜欢打篮球或者踢足球,这些东西在描述人物性格的时候往往会有用,对你塑造人物的形象,写出人物的立体感都有所帮助。那么写作要“以十当一”是什么意思呢?就像鲁迅所说的,如果只是一个速写的素材,就不要硬生生的把它“拉”成一个长篇小说。我刚才说了,假如你的采访笔记有2万字,你把它精练浓缩,可能就写出2、3千字的东西了。也就是说,你采访时了解的十件事里面,可能最后就用了一件事,十个细节里可能只用了一个细节,有很多细节最后都用不上,但是正因为我有丰富的素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味道。写作如果能“以十当一”,也就是“十个”能用上了“一个”就很不错了,这跟写作原理相似,该惜墨如金的时候就不要多写了,要精练再精练,该用墨如泼的时候就尽情的宣扬。要做到这个境界,就要遵循采访“以一当十”的原则,否则该用墨如泼的时候你用什么泼呢?我刚才讲了,有的撰稿人不深入采访,凭自己想象“编”稿,他那些幼稚的思维我一眼就会识破。毫不夸张的说,我看稿子20多年了,已经练就了甄别假稿的火眼金睛。有的作者和编辑把假稿说得似乎确有其事,不晓得有几逼真,还信誓旦旦保证稿子是真的,我一看就说是假稿,不消再多说什么。这么多年来,我说这个稿子是假稿的时候,从没有一个能拿出证据来说它是真的,最后要么是法务部和编务部,要么是编辑自己查出来是假的。现在每年至少有一二十篇报上来的稿子是假稿,每期有一两篇,在那么多稿子里都被我发现了。有的假稿作者反复保证是真的,甚至找很多托儿来帮他游说,我都会不相信,因为生活的本身不是这个样子,它不是原生态的东西,瞎编的东西不可能令人信服。所以,采访要遵循“以一当十”的原则,写作的时候要“以十当一”,十个材料用一个,这样文章才有东西。有米才好做饭,就是这个意思,你没有米或者只有两颗米就想做一大桌子饭,那怎么可能,最后只有掺水做成稀饭。胡总跟我早几年写稿子,亲自采访,都是这么做的。我记得那年我们写《啊,生命生命》,是在80年代全国最先写战胜白血病的病例,我跟他两个人断断续续的采访了半个月,只要发现有什么材料不够就继续去采访,最后也就写了一篇六七千字的文章。采访做到“以一当十”,就要保证采访的时间,加大采访的力度,比如不能仅凭案卷写稿,不能仅凭打电话写稿。有的作者采访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对方一共都没讲一万字,他就写出一万多字了。有一次,我们派我们一个编辑去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采访学生斗歹徒的事迹。学院在江夏汤逊湖,他坐车去要一个多小时,去了后找人还要花点时间,坐车回来又要一个多小时,一个上午也就是4个多小时,他实际上就采访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后就写了一篇6千字的稿子,写得蛮不好。本来这个编辑是很有才华的,文笔非常好,但你是再好的写手和作家,如果你不勤奋你能写个什么东西呢。像我们这一代人,采访才叫下功夫,写东西才叫认真!那个年代写焦裕禄的事迹,《人民日报》的几个记者在兰考实地采访了两三个月。我还记得,徐迟这样的大作家写《歌德巴赫猜想》,在中科院跟着陈景润采访了几个月甚至长达半年,他是花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力度才写出那么优秀的作品。因此,经典的东西,流传于世的东西,是花了大功夫费了大气力的,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写出一个经典的东西。现在有的人采访一个多小时就写出洋洋万字,有的还是打电话采访,没有实地采访,你说这个怎么能保证质量?怎么能够保证真实性?我们编辑研修班的学员如果能充分认识到把好采访这一关的重要性,那么大家路就走正了,以后就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编辑记者,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

第三,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提炼文章的立意与意境。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提炼文章的立意与意境,才可以保证文章的新锐和视觉冲击力。所谓“新锐“,“新”就是新鲜、生动,“锐”就是小而尖,像刀子那样蛮尖蛮尖才有杀伤力。“视觉冲击力”这个词是一个文艺评论家针对我们《知音》,尤其针对《知音》的标题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曾经在《羊城晚报》上发了一篇文章,主要就是研究《知音》的标题。现在《知音》的标题主要是我做的,标题必须讲究视觉冲击力。

前面说的真实性的问题、采访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提炼文章的立意与意境,保证文章的新锐和视觉冲击力,就是文章能够感动读者,实现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有时候读一些作品总觉得它没有劲,没办法让人兴奋起来。同一个题材,为什么有的人写得蛮好,有的人写得却是一点味道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章的立意与意境。立意与意境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没写出味道,说明没有抓住灵魂的东西。有时候,某些编辑对我说某篇稿子很好很好,我一看这个稿子其实不怎么样,就经常这样问编辑:“你告诉我,你这个文章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东西啊?”如果编辑能脱口而出那当然最好,我就会当场告诉他这个稿子究竟怎么样。如果说编辑说了半天,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文章讲了什么道理,这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说这样怎么写得出好稿子,甚至还告诉人家什么道理?一篇文章所谓的“灵魂”,或者是赞美社会,或者是感染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或者是揭示一种社会现象和矛盾,或者是鞭挞一种社会丑恶现象,也或者是警醒人生的教训,在这些里面,你总要给读者一个什么东西。如果你文章里面什么都没有,那这篇文章在立意与意境这一关就没有过。

首先,要精心提炼、贴切立意。现在有很多文章要么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千篇一律的父女情,要么是婚外情或者悲剧;也有的文章想搞一个好的立意与意境,但是功夫没有到家,结果给文章戴了一个蛮大的“帽子”;还有的文章就是人物“脸谱化”,这些都是要切忌的东西。比如说讲残疾人的稿子,大多都是写残疾人怎么怎么自强不息,如果光是泛泛的写残疾人自强不息、身残志坚,这些东西都是老生常谈,有什么意思呢?文章又怎么发得了呢?我觉得《知音》今年发的一篇稿子就蛮好,还评为二等奖,奖励了3万块钱。文章标题是《青年翻译家传奇:生命绝地那“风干的豹子”》,这个标题是我起的,“风干的豹子”是文章里面提到的一段话,我把它提炼出来移到了标题上。“风干的豹子”就是一个立意,一个意境。“风干的豹子”说的是非洲乞力马扎罗一个6000多米海拔的高峰,它的上面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一个豹子爬上了这个高峰,但是死了,尸体风干了,这个“风干的豹子”的立意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个豹子尽管死掉了,但是它到了生命的这个高度了。一般的豹子不敢上去,到不了那个高度,但是它上去了,即使它最后死了,风干了,它也是英雄。那个青年翻译家,身体那样残疾了,但他到了这个高度,他就是“风干的豹子”。这篇稿子是岳阳的文联主席写的,他采访了半个多月。这个稿子确实非常感人,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题材。但是,这个文章如果仅仅是前面采访深入、题材动人,而后面没有我们帮他加工,没有强调“风干的豹子”这个意境和立意,那这个稿子还谈不上很成功。当时我们把这个标题一做出来,编辑就一片叫好,就是因为很好地提炼出了立意和意境。再比如最近发的一篇,讲的是一个女研究生,她的爸爸得了前列腺癌到处求医。现在世界上治疗前列腺癌的办法就是把它切掉,但是她爸爸只有50多岁,还不到60岁,一旦做了这种手术就会丧失性功能,失去“性福”。这个女儿觉得她的爸爸只有50多岁,人生还有那么多年,不能把命保住了,而性福没有了。她作为一个女儿,觉得爸爸的性福对他是很重要的。为了让爸爸能保住性福,她写了一千多封信向世界各地求医,最后北京的一家医院有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帮她爸爸做了手术,他做的手术既能切掉肿瘤又能保证性神经不受损,从而可以使他两方面都能保全。后来,这位医生对他说了一句话:“是你的女儿感动了我。”医生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来说,像这种病多半是病人本人羞羞答答的来,顶多妻子跟着一起来,哪有女儿到处张罗这个事,因此医生被感动了,把手术时间定在了重阳节。按照这个故事,如果把起初的“为了爸爸的性福,研究生女儿一千多封信”作为标题,就不是蛮雅。后来,我想到这个医生说的那句话,就做了这样一个标题——《重阳节手术:那是一代名医对孝女的敬意》,我觉得又雅又好。“重阳节手术”,实际上是个隐喻,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个“重阳节”即老人节,二个“重阳”有重新恢复阳刚之风的意思。“重阳节手术”很优雅,没有什么“性福”、“阳痿”这样的一些东西,因此这个标题就很有味道。这也说明立意是何等重要!读者一看完这个标题和稿子,就知道立意好。再比如上一期有篇稿子,讲的是山里来的一个打工妹,她希望找一个高层次的夫君,想跟一个大老板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的儿子谈恋爱。她为了达到目的,装成一个高级白领,把自己包装成家里蛮有钱的样子,穿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化妆品,租奔驰车去接她的情郎,花了一大堆的钱。这篇稿子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也要有意境才行。当时我对下半月版执行主编说,这篇稿子一定要写出一个立意一个意境。刚好我记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话:“不要因为爱情是高的,而让你的爱坐在峭壁上。”所以就做了一个标题《坐在爱情峭壁上的爱》——女主人公坐在爱情峭壁上,最后下不来了。因此,不论什么稿子,包括人物稿、事件稿,都要有一个贴切的立意。

其次,从小切口入手。现在我们很多人写文章,写的是一个蛮大的东西,或者从蛮大的一个角度来写。实际上,文章角度越小,立意就越集中,意境也就越明确。前面说到新锐的“锐”,就是指刀子只有是尖的才有杀伤力。文章也是一样的。比如这期发的一篇稿子,讲的是一个女研究生,她是武汉工程大学毕业后考取了研究生,她的男朋友从武汉科技大学毕业后找了个发传单的工作。他要结婚买房子,每个月只有一千多块钱,还要天天受别人侮辱。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要么考研究生,要么靠公务员,后来这个男的勉强去考公务员,但是没考上,他女朋友觉得他太不争气了,说“你要是再考不上就只有像你妈妈那样卖菜了”,男朋友一气之下就把她杀死了。这个稿子很有典型意义。现在所谓的“蚁族”,面对这种生存的竞争,都想改变自己的的生存状态。文章里面有一个中心词“生存突围”,就从这个角度入手做了标题《女研究生之死,男友生存突围疯狂而卑微》。再就是这一期有一篇稿子,说的是武汉现在的地下亲子鉴定黑幕,有一个父亲生了个女儿,他看到孩子有卷发,心里觉得奇怪“我们家的父母没有卷发,我也没有卷发,怎么就生了一个卷发小孩出来了呢?”他就很怀疑,于是找到了一个地下亲子鉴定机构,这个机构宣称它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啊,而且告诉他怎么采集唾液、头发、血液这样的一些东西,他按照要求做了后,这个机构说鉴定出来,这个女孩不是他的亲生女儿。最后他到中南医院,也就是武汉最权威的亲子鉴定医院检查,结果女儿是他亲生的。由于他之前以为女儿不是他亲生的,就跟他老婆闹分居闹离婚,已经搞得妻离子散。这个稿子如果说仅仅是揭开武汉地下亲子鉴定黑幕也没有太大意思,读者会觉得大而空。因此,要从小切口入手,后来想了一个角度:《地下亲子鉴定黑幕:卷发女儿的父亲在哭泣》。这样文章既有虚的一面,也有实的一面,既有大的一面,也有小的一面。地下亲子鉴定黑幕肯定是大的事件,但是讲一个小切口,讲一个卷发女儿的父亲在哭泣,给读者联想的空间,它的可读性就有了,这个标题就会让读者想看。再就是有一个刊物主编写的他的亲身经历,他跟弟媳妇的不伦之恋,最后搞得家破人散,自己还要坐牢。不伦之恋和婚外情这些东西,都不新锐,也没什么意思。但是它里面有个细节,就是他第一次看到他弟媳的时候,她戴的那个红丝巾蛮漂亮,弟媳后来把这个红丝巾弄丢了之后他还到处给她买。每个人都有一个意向,比如人生的偶像。我们在做标题的时候,就做成了《弟媳那远逝的红丝巾,人生坍塌铁窗归来》,如果做的是《我和弟媳的不伦之恋,人生坍塌铁窗归来》,一个是太人云亦云了,再一个是没有具体的意向,最后定为“弟媳那远逝的红丝巾”,因为弟媳妇最后也走了,跟他拜拜了。从小切口入手,把文章做得更新锐,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讲立意和意境,就是强调典型中的“这一个”。强调典型中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这也是文艺理论上的一个命题,即唯一的一个。我们觉得有些稿子写得似曾相识,它就不是“这一个”。“这一个”就是这篇文章里的这个人物是独一无二的。这需要功夫,也要认真的态度。以前有些人诟病《知音》的标题,我就说,要是像你这样给报纸刊物做标题,那我还真是轻松舒服呢!那是懒汉标题,完全不负责任。比如写自学成才的,就不是“风干的豹子”,而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写案子的,标题是“不该发生的悲剧”,或者就是“警钟长鸣”;写一个正面典型,就是“心灵的闪光”、“理想的赞歌”之类的。如果我们也像这样把现成的东西往上一套,那当然舒服省事,但是有谁看呢?这样有个性吗?这是“这一个”吗?这是不是典型呢?所谓典型,就是“这一个”。如果照搬现成的,那你的个性在哪里?我过去讲过,一篇文章我不看署名,一读这个语言,一看这个文字和句子,就知道这个文章是鲁迅的,那个文章是莎士比亚的。如果读者只是看文章,而不看封面,就知道这个杂志是《知音》,那就说明《知音》的个性就出来了。为什么现在很多报纸杂志的发行量不怎么样呢,就是因为它没有个性。我经常讲,文章和杂志都要有自己的个性,我是我“这一个”,我的杂志也是我“这一个”,我的文章也是我的“这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四,处理好新闻纪实作品的生活化与文学化的关系。换言之,就是生活化与真实性的关系,真实性与文学化的关系。《知音》的文章是纪实作品,绝对应该是百分之百真实。但是纪实的东西、真实的东西并不一定就完全是生活化的东西,它应该是经过我刚才所说的提炼立意,经过文学化的语言加工后的东西,它与真实性并不相悖。比如刚才说的“风干的豹子”,我把“风干的豹子”这个意境提炼到主人公身上,这与编东西、虚构细节不一样,不是作假,因为事情本身是真的,只是进行了提炼和加工。再就是语言,即使是新闻语言,也应该精炼优美,讲意境。现在网络上风行的那个流浪汉蛮酷,网民给他取了个名字“犀利哥”,这也是一个立意。你说它是假的吗?不是。讲真实性并不等于什么都讲,不是把所有的语言都照搬。《知音》的稿子应该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有它鲜明的立意和意境。比如前面提到的《啊,生命生命》,那个文章我到现在还记得,很多看过的人也都记得。它开篇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场面,写的是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老师,这个年轻的女教师一早就来到长江边上神色凄惶的久久徘徊。这时,武汉关的钟声响亮的敲响了8下,东边的太阳也已经出来了。她听到生活的钟声在响起,看着太阳在升起,就想,我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呢?这段话是一个很悲壮的场面,但绝对是真实的,我们无非就是用文学化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了。还有《哥德巴赫猜想》,它是文学报告,是假的吗?还有《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是一个很经典的读本,它是假的吗?它写的很优美,把战士比喻成红高粱,你说这个意向是假的吗?还比如《白杨礼赞》里面,把那个高高的耸入云天的孤独的站在路边的白杨树比作抗日将士,你说是假的吗?都不是的。所以,把生活的语言转换成精炼而优美的文学语言,这是纪实作品比新闻更高一点的地方。纪实作品讲究意境,讲究语言的文学化,这与新闻的真实性是不相悖的,两者并不矛盾。这恰恰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一些稿子写得很动人的原因。但有时候煽情也要恰如其分的,要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要煽情过了头。比如描写夏天太阳晒死人的场景,写人像在火炉上烤,写了些人的抱怨之类的东西,我说,就写七月流火、骄阳似火岂不是好多了,比说太阳晒死人了不好一些。因此,要处理好纪实作品生活化与文学化的关系,它跟真实性并不相悖,但是一定要把尺度掌握好。

当然,要做到上面一些要求,我觉得我们的编辑记者一定要学习,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给大家的忠告。大家一定要关注时事政治,要广泛阅读,人文历史都涉猎,还要培养职业的敏感性。同时,还应该广泛的接触社会,广泛的交朋友。经常有人说,《知音》的线索从哪里来呢?实际上,生活当中处处有线索,处处有题材。早几年的时候,我亲自编稿。我认识一个朋友,她是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党办的一个女秘书,长得蛮漂亮,她跟学校的一个党委副书记发生了关系,后来学校处分了她。受了处分在别人看来是一个蛮丑的事,但是她当时比较新潮,在校园里还是趾高气扬,继续努力工作,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她说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允许你去犯错误,允许你去改正错误,她还说难道因为这个事情,因为犯了作风错误,就十恶不赦,人人都鄙弃你了?在当时思想不解放的时候,这个事情还是有意义的,所以我就跟她说,这个事情你先写,然后我来给你改。后来,她把自己的这个经历写了下来,很多人记得那篇文章。文章标题也很简单,《我犯作风错误之后》,当时我觉得蛮好,它不仅仅是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我当时还提炼了一个立意,那就是“只要自己挺直了腰杆,就不会有人按低你的头”,这个我到现在都记得。这样的引题多好,多有生活哲理,它对于很多有困惑的有这样问题的女人,都是一种教育和启示。这篇文章就是聊天聊出来的。再比如,早些时候东湖宾馆有个接电话的话机服务员闹离婚,在上个世纪80年代离婚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当时不像现在这个社会那么开放,而且东湖宾馆是省委宾馆,影响很大,就有很多人指责她。我叫她写了个东西,帮她一改,标题叫《一个离婚女子的痛苦呐喊》,也引起了蛮大反响。从现在开始,你们要学会广泛的注意和搜集线索,从时事政治新闻、网络媒体等等找线索,找题材。

今天我就讲这么多。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6959.html

更多阅读

孕妇睡姿推荐:孕妇的睡姿怎样才最好

孕妇睡姿推荐:孕妇的睡姿怎样才最好——简介提及孕妇的睡姿,大家最关心的便是孕妇睡姿怎样好、孕妇哪个睡姿好。孕妇的正确睡姿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困扰了不少孕妈妈。因为随着胎儿在腹中的变化,孕早期睡姿与孕妇后期睡姿都大有差别

声明:《特别推荐:什么样的文章能上《知音》,中国稿费最高杂志征稿》为网友叼根香烟吻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