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作家张贤亮去世:时代的拓荒者和弄潮儿

2014年09月29日 08:45:18来源: 人民日报













2005年6月8日,张贤亮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张贤亮作品《灵与肉》改编成的电影《牧马人》。此外,张贤亮还有8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



张贤亮创办的镇北堡影视城,曾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作品的拍摄基地。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记者昨日第一时间联系了张贤亮的助理马红英。她透露,张贤亮是9月27日下午两点左右因病猝然离世的,去世前他的儿子一直陪在身边。具体是因什么病去世的,她说不方便透露,只说张贤亮之前身体一直很硬朗,得病后治疗了一年。

马红英介绍,当日,宁夏宣传部已经临时成立宣传委员会,用以组织报道关于张贤亮去世的相关事宜,张贤亮的追悼会将于9月30日在银川举行。

对于他的猝然离世,27日晚间,包括导演陆川、知名编剧史航、演员六小龄童、主持人崔永元等在内的各路网友都在微博上表达对这位被誉为“宁夏文化名片”的知名作家的哀思。

夫人忆张贤亮:年轻时热情、长得又帅

2014年09月29日 08:54:55来源: 成都商报

冯骥才悼词

文坛失去贤亮,应是痛失;我失贤亮,其痛有过文坛!贤亮是我人生的挚友,此时此刻,痛彻我心。我深知他所经历的那些磨难,他文学的才气和勇气,他的坦率、憨厚与好胜,他内心的种种冲突;我还知道他带着哪些心愿与遗憾走的。我只能默默的说,贤亮,放下心走吧,你已经完成了自己,因为你的笔、你的人物、你自己,真实和无情地记录了时代;对于作家来说,谁记录了时代,历史一定记住他。

愿贤亮的亲人节哀。

昨晚,一代文学大家张贤亮躺在宁夏银川殡仪馆冰棺内,花圈遍地。在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与张贤亮告别的亲朋好友后,张贤亮的妻子冯剑华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面对面专访,在看到成都商报关于张贤亮去世的报道后,冯剑华指着标题和照片不断点头,“我喜欢这个标题,特别是‘那是一种青春的乡愁’。”这也是张贤亮背后的女人首次面对媒体,由于他生前几乎不公开谈家人,让这位默默陪伴他多年的女人显得异常神秘,昨日她向成都商报记者首次娓娓道来和张贤亮相识相知相伴一生、一同创办经营西部影城的故事,深情动人。

成都商报记者 邱峻峰 银川摄影报道

爱情

他又帅又热情,我们很快结了婚

连家里的硬币都掏出来了骨灰将存放在影城的纪念馆里

昨晚,张贤亮的遗体静静躺在殡仪馆冰棺内,表情安详。四周有6幅放大的照片,都是张贤亮生前拍摄的,每一张都笑呵呵,其中一张还是张贤亮在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火炬手时的照片。

张贤亮的夫人冯剑华坐在一边,穿着一身黑色的西装,花白的头发,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看上去十分儒雅。当得知记者是从成都专程赶来的,老人站起身来,和记者握手,“大老远跑过来,辛苦了。”冯剑华说。

78岁作家张贤亮去世:时代的拓荒者和弄潮儿
今年64岁的冯剑华曾是宁夏文联副主席,也是《朔方》文学月刊主编。1980年,张贤亮结束劳改后,就来到《朔方》当了一名普通编辑。冯剑华回忆,两人正是在杂志社工作时认识的,年轻时的张贤亮热情、长得又帅,相识相恋后,两人很快结婚,并生下一个儿子。

谈到婚后的生活,冯剑华并没有说太多,只是承认,为了丈夫的事业,自己是默默在背后支持,“家里的活都是我干,洗衣服带孩子什么的。”

创业

连家里的硬币都掏出来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冯剑华和张贤亮都在宁夏文联上班,跟随“文人下海”的热潮,张贤亮告诉妻子,自己准备干点事业,考虑文化产业,想建一个影视城,“他选择的地点就在镇北堡,因为他当年在附近农场改造了20年。”冯剑华回忆,当时夫妻两人带着儿子来到镇北堡考察,这里用土墙围着,里面住着二三十户农户,以放羊为生。“很荒凉也很荒芜,这一点也是张贤亮准备打造的点,就是以荒凉为卖点。”决定打造影视城后,夫妻两人拿出了所有积蓄,“投资了多少真不知道。”冯剑华笑了笑,只记得把家里存的硬币、美元等都拿出来了,还有角角分分。

如今的西部影城,已是游客到银川旅游必到之处,也是国家5A级景区,拍摄了《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100余部影视作品。回忆创业的艰难,冯剑华称,确实有很多挫折,比如迁出这些农户就是个大工程,“别人在那里住了多少辈,你让人家迁出去,不容易啊。”她告诉成都商报记者,那一年谢晋拍《牧马人》时,堡里还有不少农户,这边在放羊,那边在拍戏,那副场景很是喜剧,后来,在张贤亮说服下,农户们才全部迁出。

后事

骨灰将存放在影城的纪念馆里

冯剑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丈夫其实身体比较好,但一年多前患病后,身体就很虚,不过精神还是不错。张贤亮喜欢抽烟,但得病后,烟也戒了。对于丈夫的离世,冯剑华不停说着“突然”,不过,在她看来,丈夫走得很安详,没什么遗憾。

张贤亮在弥留之际,也留下了一些遗言,对于具体说了什么,冯剑华摇了摇头,“具体的就不说了吧。”她说,丈夫的遗言主要是对工作的安排,她还透露,目前影城主要是儿子在打理。对于张贤亮曾经说过的自传小说,冯剑华称,在得病后,他就很少写作了,这本小说只写了很小一部分,对于是否会帮着丈夫整理出版,冯剑华称,等忙完这段时间再说吧。

张贤亮的后事如何办理?冯剑华说,经过商量,家人打算在影城建一个纪念馆,里面有张贤亮的作品、手记等,并将张贤亮的骨灰存在纪念馆。

记者手记

银川的骄傲

要说张贤亮对银川的影响,在银川任何角落都能发现。昨晚,成都商报记者刚下飞机,抵达银川河东机场大厅时,就看到一块张贤亮创立的“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广告牌。成都商报记者搭乘一辆出租车,在得知记者来采访张贤亮追悼会,这位姓马的司机就滔滔不绝,讲述起张贤亮的故事,“就是他,把西北文化传播出去,我们银川的骄傲啊!”马司机回忆,自己的老家离张贤亮曾下放劳改的南梁农场不远,“那个农场现在都还在,当年主要种植枸杞,放羊放牛。”

78岁作家张贤亮去世:时代的拓荒者和弄潮儿

2014年09月29日 08:45:18来源: 人民日报



新华社记者 刘海峰摄

张贤亮

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中国新时期以来的重要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获得巨大成功,《牧马人》《红高粱》《东邪西毒》《大话西游》等电影就拍摄于此。

他是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拓荒者,他是上世纪90年代最早一批下海的弄潮儿。他的个性像他的作品一样大胆直率,甚至让人惊讶得目瞪口呆。他就是张贤亮。

9月27日下午两点,这位78岁的著名作家在银川去世。同一天,宁夏电影集团与上海电视台签约,将联合投资拍摄由他无偿献出版权的40集电视剧《灵与肉》。

文学与电影,构筑了这位当代作家创作的一生。

文学,人生命运的拐点

张贤亮这个名字,似乎一直与争议相伴。但不可否认,在新时期文学和电影史上,这个名字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文学,是张贤亮几次命运转折的拐点。1957年,他因为一首诗《大风歌》被打成右派,后来又“升级”成了“反革命分子”。这顶“帽子”,一戴就是22年。而摘帽,靠的也是文学。

1979年,文学刊物《宁夏文艺》还是双月刊,可就在那一整年的6期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张贤亮的4篇小说,篇篇都引起反响:《吉普赛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当他的第三篇小说发表时,宁夏主持宣传工作的一位老干部发现了他,经过调查后,张贤亮终于得以平反。他的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几年间写下了《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代表作。

从发表作品到今天,张贤亮所创造的多个“第一次”,都饱受争议。他曾说:我是中国第一个写性的,第一个写饥饿的,第一个写城市改造的,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的,第一个写劳改队的……这话虽然显得不甚谦虚准确,倒也反映出他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写作内容方面的突破。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的那一批作家都如同拓荒者,一只手捂住尚未愈合的伤口,一只手在新时期文学的荒原上播种。

不过,内容突破还是其次,在很多人看来,张贤亮的作品,更是因为对苦难的“真实呈现”而打动人心。“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国家和知识分子的苦难命运,却并不灰暗,小说中肯定了人性的善良,正是这种善良,给了人活下去的勇气。”与他同一时代的作家王蒙如是评价。

那是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刚刚从历史伤痛中走出来的人们,迫切需要倾诉、需要宣泄、需要呐喊,文学成为最好的途径。不仅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在那个年代,即使是普通大众,对文学都非常关注。

“如果有人读我的作品,对那段历史有所认识,那我将非常高兴。因为这正是作家的使命。”张贤亮曾这样说。

影城,“出卖荒凉”的立体文学

有悖于传统文人的做法,张贤亮很少掩饰对“功名”的追求,就如从不讳言那些“第一次”为他带来的荣耀。但最令他感到自豪的“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举荐导演张军钊到银川镇北堡拍摄了电影《一个和八个》,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古堡。

“一片荒凉,两座废墟”,满股羊粪味。镇北堡,本是明清时代的边防戍塞。1961年,正在劳改的张贤亮偶然发现了这座古堡。别人眼里破烂不堪的大羊圈,张贤亮却“从中感受到一股不屈不挠的、发自黄土地深处的顽强生命力”。如今的镇北堡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镇北堡西部影城。出银川火车站25公里、出银川河东机场48公里,到宁夏的游客,第一站往往选择这里。

1993年,张贤亮拿出自己78万元版税,选址镇北堡,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后来,他被人们称为“文人中最会经商的人”。

“带着一帮泥腿子玩文化”,张贤亮专注于影视城,“如果说,我创作的小说是‘平面文学’,西部影城就是我创作的‘立体文学’。”在他看来,自己并未远离文学,而让影视城能成功地化腐朽为神奇,也是文学的力量。

在后半生,张贤亮的精力大多放在了这个“立体文学”上。据说,镇北堡影视城的布局与很多细节,都是他一手打造。以《绿化树》女主人公马樱花命名的茶楼,就是他自己设计的,花纹是他趴在地上去画,竹子是他亲自安排移栽摆放。

在这座影视基地,他第一次提出“出卖荒凉”的理念,在电影圈内,镇北堡成功地成了“苍凉”的代名词。对于新时期电影,尤其是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镇北堡默默地做着见证。在这里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一个和八个》,被公认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而被认为是第五代最后一部作品的《红高粱》,也是在这里诞生。还有《黄河谣》《边走边唱》《红河谷》《东邪西毒》《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有人认为,它见证了“华语电影的黄金20年”,正如影视城大门内的石碑上的标语:“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他创办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对于中国电影有着标志性的意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

离开,让人难过、让人难忘

搞文字、做生意,无论干哪行,张贤亮不变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朋友眼里,他是个性情中人,直率而要强。

在戴着“帽子”、背负“成分”的时代,张贤亮去劳改队,把日常生活用品和书籍都带去了,别的书都被没收了,唯有《资本论》允许被留下。“其实这本书是临走时硬塞进去的,因为很厚,可以当枕头。”张贤亮曾如此调侃。熟读《资本论》,张贤亮不仅为巨著中闪现的文采所打动,更重要的是,他有了走下去、活下去的希望和信心。

在平反之后,由于长时间的压抑,他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什么都想干,还曾宣布想办一份报纸。那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在当时的作家中挺少见。王蒙与张贤亮都曾担任政协委员,在王蒙的回忆中,张贤亮对参政议政特别积极:“有时,按照会议安排没有他发言,他就马上叫嚷说有话要讲,一定要发言。在这个年龄的人中,很少有人会这么做吧?我并不介意,倒觉得他可爱。”

因为这份直率,他也惹过不少麻烦,王蒙还曾经帮他解决。用作家梁晓声的话来说:“他的心性里,还有大儿童的那一面。”而他的另一个老朋友、作家从维熙则认为,张贤亮的个性里,“极为真实的一面显得有点任性”。

而他的要强也是非同一般。刚得知他患肺癌的时候,王蒙打电话过去问候。谁料到,他并不像一般病人那样“悲情”,反跟老友辩论起来,说“得肺癌跟抽烟根本没关系”——因为王蒙此前常劝他少抽烟。“他就是这样不服输。他的离开,让人难过,让人难忘。”

72岁时,张贤亮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到90岁时方自由,才能说些不可告人的话。到那个时候,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他究竟有哪些话藏在心底?如今,这已成为他留给我们的遗憾。记者 周志忠 朱磊 周飞亚

著名作家张贤亮辞世 患病一年多自传尚未发表

2014年09月28日 08:39:42来源: 京华时报



张贤亮资料图。图/东方IC

9月27日下午2点,曾创作《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的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因重病医治无效在宁夏银川去世,享年78岁。张先生的助理马女士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张先生近些时候一直身体不太好,已经患病一年多,去世后的治丧事宜将统一由银川市委宣传部安排。张贤亮去世的消息传出后,雷达、格非、崔永元、朱时茂、六小龄童、陆川等文化艺术界人士表达了哀悼,也勾起了很多读者的阅读记忆。

□因病辞世

患病一年多自传尚未发表

昨晚,京华时报记者致电张贤亮的助理马女士,她说:“张老师已经患病一年多了,近些天病症开始加重,今天14时不幸离世,银川市委宣传部将统一安排张先生的后事。”近一年来,张贤亮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2012年他对京华时报记者透露正在写自传,笑称80岁以后发表也不迟。记者问及自传的情况,马女士表示之前确实在写,但她也不清楚是否写完。

张贤亮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像《牧马人》《黑炮事件》《异想天开》、《我们是世界》等影片,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林青霞、张曼玉主演的《新龙门客栈》,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经典电影都在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取景拍摄。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引起文化艺术界很多人士的哀悼。王家卫导演表示,他第一次来内地拍的电影是《东邪西毒》,就得到了张贤亮老师的很大支持,如今张国荣和张贤亮都已离世,让他感到很遗憾。

□人生经历

多部作品影响广泛

张贤亮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贤亮获得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张贤亮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直到上世纪末的创作时期。张贤亮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青春期》《一亿六》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他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

1992年12月,张贤亮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如今公司所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著名的影视城,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100余部影视作品拍摄地。

“我的人生是一部小说”

2008年,张贤亮的随笔集《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出版时,他在北京接受京华时报独家专访。对于作家经商后难以重返文坛的现象,张贤亮告诉京华时报,这十余年的经商经历让他的生活充实了很多,比做专业作家的时候接触社会更紧密,对他的写作不无裨益。

张贤亮说,他经历了那么多沧桑,现在写小说不再对故事感兴趣,而是对人的命运、对人的生命现象感兴趣,而这样的表述适合写成哲学论文,很难把它写成小说,他目前反复修改就是要克服这个困难。张贤亮感慨:“我的人生经历其实就是一部厚重的小说,我至此足矣。”当时他表示正在修改长篇小说的封笔之作,此后将着手写自传。

2012年,一则“知名作家张贤亮包养5位情人”的传闻在网上传开。张贤亮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称,当时有不少朋友听闻此事后建议他去告造谣者,张贤亮则说:“没法较真儿啊,我连告谁都不知道,告网络?我觉得这事越告越大,还是一笑置之吧。”

□众人追忆

雷达

在文学史上应体现其价值

文学评论家雷达曾经对张贤亮作品发表过多篇重要评论。他昨晚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说:“张贤亮是当代文学领域很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在80年代的‘伤痕’‘反思’文学浪潮中发表了多部重要作品,比如《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应该体现其价值。”

谈到张贤亮在文学创作领域的贡献,雷达说:“他的小说对当时的文坛具有启发意义,包括对性爱的描写,对政治内涵的挖掘,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特别是知识分子在极左势力下的精神状况和人生历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拓宽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领域。在反思历史的深度上,对后辈的作家也影响深远。”

在网上,也有不少人感慨现在的很多90后年轻人没有读过张贤亮的作品,有的甚至也不知道张贤亮这个人。对于这种现象,雷达说:“客观地说,张贤亮有影响力的几部主要作品大多发表在80年代,现在的年轻人来看确实有段距离,这也和当下年轻人生活节奏和读书氛围有关系。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张贤亮作品本身的重要意义。”

格非

作品影响大到无法想象

格非说,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在当时影响很大,“我们做当代文学研究的都读他的书。我当时读他的作品时还是学生,华东师大的当代文学课会分析他,青年批评家组织的讨论会也会研究他,《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两部作品当时非常热。”格非称张贤亮作品的影响在当时非常之大,“大到现在无法想象的地步,我们现在作品写得好也就是写得好而已,他的作品在当时是很多中国人都会读的。”

谈及对张贤亮作品的印象,格非说:“他的作品跟我们的路向不太一样,他的作品在当时有点大胆,《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在当时是越过了一些界限,在描述上比较大胆。我那时还没有真正开始写作,作为前辈作家他对我们肯定有影响,但具体影响在哪儿也很难回忆了。”

金丽红

他敢爱敢恨豪爽大气

昨晚,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著名出版人金丽红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回忆,她在华艺出版社时曾负责过《张贤亮爱情三部曲》的出版,“书是1994年就出了,是他比较早的版本之一。华艺出版社在1991年出一套《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新作大系》,是王蒙和从维熙牵头,当时第一批出了13个人,后来又陆续收录十几位,张贤亮没在里面,是单独给他出的,因为那批人都是中短篇为主,张贤亮的是三个长篇,销量有10几万册,当时十几万册很正常,我们出是把他跟爱情相关的三本一起出,叫‘爱情三部曲’。”三部曲包括《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谈及对张贤亮的印象,金丽红称其很豪爽,“我跟他接触过三四次,他也来过我们社;他这个人挺豪爽大气,敢爱敢恨。”

朱时茂

感谢《灵与肉》成就了我

上世纪80年代,朱时茂凭借电影《牧马人》一炮而红。这部影片改编自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之后他主演的电视剧《男人的风格》也是根据张贤亮的作品改编而来。老茂说,他与张贤亮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9年应张贤亮之邀做客镇北堡影视城。

今年9月21日,朱时茂再次来到影视城出席活动,想去看看老友却未如愿。“贤亮兄的助理说,他卧病在床,所以不便见客。我想,他是不想让我见到他病床上的样子。”朱时茂哽咽着说,没能见到张贤亮最后一面,留下永远的遗憾。对这位老朋友,朱时茂一直心存感激,“没有他的《灵与肉》,就没有《牧马人》,全国的老百姓也不可能这么快认识我。”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高宇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6666.html

更多阅读

张德亮为之家破人亡的0.833333 0.083333333333333

张德亮为之家破人亡的0.833333--王笑冬何方神圣?0.833333这组数字究竟是什么数,有如此大的魔力,竟害得张德亮家破人亡?据张德亮于 2011年4月21日在《荆门决策第九期》民间地震预测,是科学还是神话的讨论会上说:“陈荫祥老师有一本书《

雷晓宇 张贤亮:男人七十

采访/撰文:雷晓宇原题《张贤亮:男人七十》摘自GQ  张贤亮今年77岁。他可能是中国作家里最会做生意的人,也可能是中国商人里最会写小说的人。早在很多年前,他已经名利双收。但是,很少有功成名就的人选择像他这样度过自己的晚年。他离乡背

宋扬和汉斯:他们的过去和现在

宋扬和汉斯:他们的过去和现在郑州晚报张翼飞 图(他们的故事详见下文)2003年7月26日,宋扬和汉斯游少林寺,两个人“比试功夫”。2002年6月19日,宋扬家中,汉斯和宋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很自然的握着手,多年的情感使他们如同亲人。《中国小伙

由张贤亮作品拍摄的三部电影 爱丝拍摄团队拍的作品

三顾频烦天下计(当代作家)张贤亮作者:佚名 杜甫在《蜀相》一诗中有“三顾频烦天下计”句,大意是为定夺天下,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顾”有看之意,扣“张”;题文中没有言及访贤拜能,但从字里行间却充满访贤拜能,如“三顾”、表现了

读张贤亮的长篇小说《习惯死亡》

读书札记:飞动而悲悯的情怀——读张贤亮的长篇小说《习惯死亡》风中耳火最近我偶尔在网上看到了一则陕西作家高建群的视频,大约是在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记者对他的一次采访。他在对莫言作品的称道之余,还提到一位外国作

声明:《78岁作家张贤亮去世:时代的拓荒者和弄潮儿》为网友黯然销魂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