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富理显理至情深——《训俭示康》赏析 训俭示康

事富理显理至情深

――《训俭示康》赏析

《训俭示康》是北宋名臣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训诫。他教诲司马康,不仅自己,还要教育子孙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在训诫一类文章中,是写得很有特色的。

训诫之类的文章,因其作者、读者身份的限定,容易写得古板空洞,说教味浓。而这篇文章,不是光引经据典,空洞说教,而是博采事例,将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之中,举例繁富而不显累赘,说理深刻而不觉古板,取得了事富理显、理至情深的艺术效果。具体分析,本文的举例有以下特点:

一、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引先公事迹,传扬家风,使后辈读来倍觉亲切,易于接受。司马光是朝廷重臣,历任高官,虽政治上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律己很严,“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宋史•司马光传》)在个人品行方面,确实堪为人表。“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司马光的字)也。”(同上)可见,当时声望之高。但作者并没有因自己声高位重、身为父亲而板起面孔教训儿子,而是从自身写起,用自身的行为、体验现身说法,娓娓而谈,显得格外亲切。写自己,选取童年不喜华美之服,考中进士“闻喜宴独不戴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突出自己“不喜华靡”的本性。写先公,选取为官时待客的俭朴情况。这些具体事例,既突出了“世以清白相承”的纯朴家风,又使后辈读来兴趣盎然,倍觉亲切。由于作者是从家风的角度,以长辈的身份,用自身的事例作譬,就使训诫的内容入情入理,使文章情真意切,后辈自然易于接受。

二、从不同角度精选事例,并加以优化组合,使得事例虽多而不重复,举例繁富而不显累赘,从不同侧面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全篇引用了十二个人的事例,可分为三组。第一组有两例,先写自己“性不喜华靡”的言行,引出孔子的名言作为全文立论的准则;后谈先公待客事例,以批判近世风俗的奢靡。这两人的事例,是从家风的角度,以长辈的身份,正面教诲后代。这组事例是全文的基点。第二组有三例,人物都是宋初时期人,职位都是宰相或副宰相(参政知事),与作者不同时而同朝,地位相同。这组事例围绕“深谋远虑”选用。引述与作者同朝代同地位而同样节俭的事例教育后代,从正面树立了俭约的榜样。这组例子说明的内容是前组内容的发展。第三组有七例,从春秋时代叙及近代,围绕“祸福”取例。前二例举出古人俭朴得福的事例,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后五个事例则从反面说明不俭必然“自败”。这组事例说明的内容,是前两组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这三组事例的精心组合和取例角度的不同,恰到好处地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从各组事例的内容看,由于作者注意选例的不同角度,因而毫无重复、累赘之感。第一组两个例子身份不同,分别从自己“性不喜华靡”和先公“待客俭朴”这两个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世以清白相承”的良好家风,教育后代要继承这一良好家风,“不随俗靡”。第二组三个事例都是节俭,但论证的角度各不相同。李文靖公是厅堂狭隘,居室俭约,从“营造居第”角度写;参政鲁公是家无器皿、肴、果待客,从“饮食、器用”角度写。这两例概括了“俭约”在人生的两个主要方面的表现。张文节公是地位变了,节俭作风未变,是从“富贵不改贫贱时操守”的角度写,突出了大贤对“俭约”认识的深刻。这组例子从横纵两个方面写出前贤“俭约”的表现,而且与“深谋远虑”的段旨丝丝入扣,足见作者选例的匠心。第三组选了七例,事例更多,但因论证角度和典型意义不尽相同,也不觉累赘。前两例是写俭朴得福,分别从“缩食”、“节用”不同的角度写,使两者互为补充。后五例是写不俭“自败”,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有的当代就败,如石崇;有的身后败名,如管仲;有的祸及子孙,如公叔文子、何曾;有的本人和子孙都受其害,如寇莱公。这些事例从不同的侧面充分证明了“以俭立名”和“不俭自败”的道理。

三、对比举例,是非鲜明,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将节俭之风与奢靡之风相对照,突出奢靡的危害和节俭的重要。因而除引用御孙的话“俭,德之立地;侈,恶之大也”并加以解说,从道理上阐明“俭”和“侈”的两种后果的必然性外,还多次引用事例来对比论证。

第一段,作者写了自己与众人对待节俭的不同态度,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的不同心理、言行的对比中,批判了“以奢靡为荣”的不良风气,突出了自己以“俭素为美”的品德。这是不同心理的对比。

事富理显理至情深——《训俭示康》赏析 训俭示康

第二段,文章回忆先公招待客人的情况,从酒、果、肴、器用四个方面与近世士大夫家招待客人的情况对比,批判了近世的风俗颓弊。这是不同做法的对比。

第五段,文章先写正考父“饘粥糊口”、季文子“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因而以俭立名、以俭得福;再写管仲等五人不俭自败、因奢及祸。两相对比,突出俭、奢的不同后果。这是不同结果的对比。

这些对比,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观点。

四、表述事例、行文各有变化,使文章不板不滞,繁简相宜。作者对十二个事例的表述,能够根据内容的不同而各有变化,有详有略,文中作者自身、先公、李文靖公、参政鲁公、张文节公的事例,都是详写,可以使后代受到感染和教育;而第五段中七个人的事例都是略写,因这段论述的是俭奢带来的不同后果,写得简略,便于后代记取。同样是详写或略写,写法和用词也不尽相同:有的着重写对话,如张文节公;有的着重写行动,如先公;有的写对话和行动并重,如参政鲁公;有的又重写他人对事例主人公的评价,如正考父、季文子等。同样表述他人评价,对正考父是“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对季文子是“君子以为忠”,对管仲是“孔子鄙其小器”,“知其”、“以为”、“鄙其”,用词尽量避免重复,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表达艺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6585.html

更多阅读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爱因斯坦曾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当你把学校里学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我想听课也是如此,即听课就是当你把课堂上听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东西。这些东西才是最珍贵的,最令人感动的,最发人深省的。上完《

陈少明:心安,还是理得?——对《论语•阳货》“问三年之丧

陈少明:心安,还是理得?——对《论语·阳货》“问三年之丧章”的解读标签: 论语思想史上有些意义深远的观点,不一定是以长篇大论的形式,或者是在庄严圣洁的殿堂发表的。有时候,一些日常性问题或者偶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反应甚至感慨,也可能导

声明:《事富理显理至情深——《训俭示康》赏析 训俭示康》为网友疯癫小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