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稿时间:2011-7-21 11:04:41】 【作 者:黄思江摘于《农广在线》】 【主 题 词:】
【责任编辑:黄思江】 【稿件来源:县农广校】 【审核发布:尹显高】
土著微生物是世世代代生长在当地环境的各种微生物的组合。是由固定碳素的光合细菌,抑制病害的放线菌、分解糖类的酵母菌等。上千种微生物组成的群落。
地区环境不同,成分也有所区别。它是整个发酵床养猪技术的核心。对猪的粪便有分解作用。
注意:禁止使用工艺生产和提纯的微生物,提倡使用生活在本地区土壤的微生物群落。
接下来在我们所在地区,海拔200-300米的高度,松树叶积落的地方去采集土著微生物。
1 采集方法
选择一棵比较高大,粗壮的松树,拨开地上积落的松树叶,会发现有许多的白色的菌丝团。接下来,我们就该实际操作了,在木箱里装入1/3的米饭,微生物比较喜欢吃米饭,所以这个米饭就充当了培养基的角色,因为我们采集的是好气性的微生物,
所以要盖上宣纸,用绳子系好,为了防止小动物破坏,我们最好把木箱放在铁丝网里保护起来,这样我们这个木箱就准备好了,然后再把木箱放在刚才我们找到的白色菌丝团中盖上积落的松树叶,为了防止雨水把木箱淋湿,我们用塑料布盖在上面,用小木棒压好,就可以了,夏天,经过5天,春秋经过7天以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小木箱,菌丝团中好气性的微生物已经透过宣纸潜入到米饭中,形成白色或蓝绿色的菌落,注意,如果发现有黑色的菌落,就说明有杂菌侵入,需要重新来做。
我们把木箱拿回实验室,进行下一步操作,把米饭取出,立即与红糖以2:1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装坛,根据微生物的好氧性,我们只装到坛子的1/3处,就可以了,盖上宣纸、系绳,放置在温度18℃左右的阴凉处,大约7天左右内溶物变成稀泥状态,形成土著微生物原液。
如果您生活在南方地区,在秋收后的稻茬里,同样可以采集到土著微生物。
接下来我们用图画给大家介绍一下制作过程。把装好米饭并盖宣纸的木箱倒扣在稻茬上。这样稻茬穿透宣纸接触米饭,很容易采集到稻草菌。为了防止老鼠偷吃,要盖上防鼠铁丝网。还有遮雨用的塑料薄膜。5-7天以后,木箱的米饭变成稀泥状态。然后把米饭与红糖以2:1的比例拌匀装坛子,盖宣纸,系绳。5-7天后内容物变成稀泥状原液,也就是土著微生物的原液。刚刚采集的土著微生物原液的活性不足。我们把它进一步扩繁。我们需要多少就培养多少,
2 原种制作方法
以100千克麦麸为例,需要土著微生物0.1千克,天惠绿汁0.1千克、鲜鱼氨基酸0.1千克、和矿物质M-A0.05千克,矿物质M-A是一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购买。在250千克水中,依次加入这些材料。搅拌均匀。再与麦麸混拌。调整水分达65%、就可以了,堆积在地面上,厚度30cm左右为宜,根据土著微生物的好气性,我们要用透气性较好的编织袋,盖上,再用稻草压在表面,在室温18℃时发酵2-3天后,就可以看到麦麸上形成的白色菌丝,此时堆积物内温度可达到60℃左右,因为土著微生物不能忍受超过70℃的温度,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每天翻动麦麸1-2次,来降低它的温度,如此经过5-7天,麦麸就发酵好了,形成疏松白色的土著微生物原种,接下来我们把它们平铺开,晒干,这样土著微生物就制作好了。
崔成勋:制作土著微生物原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麦麸和水的比例。水的比例一般不要超过70%,第一次制作的时候一定要把水计算好,称好以后再进行水和麦麸的混拌。同时还要注意一点,混拌好以后1-2天不要翻动。第3天以后看情况再翻一遍。像夏天,要翻动的时候,气温高的话翻动两次,平时,春天秋天翻动一次就可以了。还要强调一点,水分过大的话,米糠上容易长蛆。最重要的就是水分这一点。同时,温度不要超过50℃。超过50℃本身的温度就会把菌烫死了。这样米糠就变黑色了。注意这几点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