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于山漫步
于山是福州城里一座海拔不足六十米的小山,处于闹市的中心。发生在这座小山里的故事,和那里厚重的历史积淀,使这座小山在福州旅游景点中显得特别重要。四十多年前在闽北工作,借着出差路过福州的机会,曾经上过于山,可是来去匆匆,没把这座小山看遍。调离福建后,再没去过于山。近年来听说地方政府拨款对于山进行了不少维修改造。
去年秋天到福州参加同学聚会,聚会完了,在傍晚登上返程列车前,我们急急地奔向于山,开始一次怀旧之旅。
匆忙中倒没看出于山有多大变化,满山的摩崖石刻依旧。据说于山上的摩崖石刻遍布全山,囊括宋元明清历代,共有一百多处。月朗风清是一进山就能看到的一处石刻,为清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所题。
名为九仙洞的景点,摩崖石刻比较集中。于山又叫九仙山。
廓然台留有朱熹的足迹,戚继光肯定也到过这里,因为这是古代福州城里鸟瞰全城的好地方。据说山上的很多石刻具有史料价值,不是一般的到此一游之类。
抗战时期的摩崖石刻--“誓雪国耻”,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豪迈气慨。
山上有一座“郁达夫史迹展”馆。不远处有1978年镌刻于石壁上的《满江红》,为郁达夫1936年拜谒戚公祠时所作,表达了效法戚继光抗倭奋勇抗击日寇的决心。“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冠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后,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调寄满江红,公元一九三六年郁达夫题”。
这就是郁达夫《满江红》词句“台畔班师酣醉后”中提到的醉石。相传抗倭胜利,戚继光回到福州,庆功宴后,步月至此,在这块平石倒头酣睡,后人将此石名为“醉石”,并在此修建醉石亭纪念此事,还建起戚公祠(另文介绍)。
补山精舍建于北宋,是白塔寺和尚接待达官贵人大施主的地方,因其小巧玲珑而得名。1933年秋,国民党十九路军蔡廷锴将军被迫发动“闽变”,曾将这里作为指挥部。
补山精舍“闽变”展厅外面一角,浓荫覆地,是个休憩的好场所。
就在这个补山精舍里,有一处榕寿岩景观。
平远台摩崖石刻在补山精舍东侧,这块巨岩像武士的头盔,牢牢地镶嵌在围墙里。
这款题刻落款为沈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天津沦陷,一些爱国青年自发组成民间抗日团体。其成员中有一个叫沈桢的,不知是不是此人。此团体策划过刺杀周作人、川岛芳子等事件,广为人知。
就这样东走西走,时间很快过去。未知这一小时的漫游,是否走遍了于山?回到家里上网浏览,才知这一次仍然还是于山一瞥。所谓怀旧之旅,照例留有许多遗憾。要把于山彻底看过来,怕是还要再去几次。那么,就等待下次同学聚会再去于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