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潜川:叫化功、虎步功 易筋经 易筋经十二式

相关搜索: 周潜川, 虎步, 叫化

叫 化 功

道家的各宗各派,都有叫化功这个练功法子,似不能归诸那

一家,同时也不知道是谁人创造的方法,大家都会练。这个名字

虽然取得非常庸俗,但,据前辈先生们告诉我,是有它通俗的含

义的。在旧社会里,很多无依无靠的穷苦父老和儿童,因为被那

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剥削无余,年老年少,又无劳动

力,被迫流于乞丐群中,沿门叫化,所以名“叫化子”。他们在

饥寒交迫中,为了抵抗饥饿和寒冷的侵袭在经验累积之下,发

明了这种方法,与饥寒作斗争,以维持他们的生命。因此,养生

家学习这一方法,以专门锻炼肠胃祛病和抵抗寒气是非常有效

的功夫。

凡是练功,各种方法,在饱食或者饥饿的时候,照理论而

言,是不能练功夫的,唯有叫化功这一个方法,在吃饱之后,如

法练功,可以帮助消化。对于肠胃病患者,是有益无弊的;又在

寒冷侵袭的时候,如法练功,可以祛寒。尤其是对于肠胃消化不

良,蛹动迟缓,大便秘结,腹胀胃满,慢性的溃疡症候,呃气吞

酸,不知饥饿,饮食后疲倦思睡,肠胃痉挛吐泻等等,练这种动

功有百利而无一弊。兹介绍其操作方法如下:

一、先选择笔直的门板,或者光滑的墙壁。

二、把全身放松,将头、背、臀、腿,全都笔宜地贴着门板

两脚跟则须距墒根约两拳远,两只脚则与双肩的宽度相等。

三、将双腿缓缓屈膝下蹲,上身仍旧贴着墙随着它缓缓下

降,一直蹲到臀部,与脚跟小腿相接触为度,同时把双掌复在膝

骨上,中指把“犊鼻穴”轻轻地扣掐着,下蹲的同时,配合吐纳

运气的“嗨”字诀,动作吐纳要一致。

四、将腰背离开墙壁,同时脚跟升起,把全身体重集中在脚

趾尖上,顺势向前方推去,把大腿前推,以平为度。这样则可使

腰、臀、背,腾空悬着,头部则把后脑支在墙壁上,但须注意,

全身放松,不可用力。这时的胸、膈、腹部都相应挺起来成一条

直线,内里的肠胃,同时恰好受到适当的运动。在这动作当中,

配合吐纳运气的“嘶”字诀,动作与吐纳也要一致。

五、照第四项操作,返回原来的蹲势,仍旧缓缓把脚跟落

平,肩、背、腰、臀贴着墙壁。这还原的时候,配合“嗨”字

诀。

六、这样来回蹲下运动,其次数须以自己的支持能力而定,

可以三五次,也可以十次八次,不愿练了则慢慢贴着墙壁站起

来。功夫纯熟,可以用一种“背山劲”的方法,用肩在墙上一

背,同时双掌圈拢胸前,向前一推,借劲立起来。

七、吐纳运气的方法,是用的“逆呼吸”,采用“嗨”字

诀,呼气外出,而把真气反而下降丹田,肚皮鼓大。用“嘶”字

诀吸气入内,反而把真气升上膻中,肚皮缩凹。

按:“嗨”字诀系吐纳发出的声音,张口平舌而呼气,发的

是“喉音”。“嘶”字诀则微微张唇,扣齿而吸气,发的是“舌

齿”音。

虎步功

虎步功是峨嵋宗的六大专修功之一,外面用来专练腰腿,内

里用来专练肾肝,综合它的功用,是专练治“下元虚损”的一种

动功。所谓下元虚损的症侯,例如阴虚火逆的高血压症,肾虚的

腰痛症,因肝虚而导致的血不营经的腿疼症,因阴虚而导致的上

重下轻症,都有很好治疗和保健的功效。因为一般人的病,大多

数皆因下元虚损,而引起各种病变,所以特立这种练功方法,以

补助其余动功的不足,而寻取专门的疗效。这是针对着人体病变

之源而制订的一种练功方法,从病理学和生理学方面讲,有它独

到的见解。又从多年的经验累积看,证明它是正确的。

虎步功的操作方法,分条叙述,详介如下:

第一式,全身正立,气定神闲,双手垂直,微微贴着大腿的

外侧。用两服平视前方的办法,使气自然调平,神意安闲,因为

跟上视则气升,眼下视则气降。又用微抬双肩的尖端约二三分高

的办法,使脊校象塔一般地笔直,使脊椎骨一个重迭一个地竖立

起来,自然地不松不紧。两脚跟看齐,中间的间隔,相当于两肩

的宽度。

第二式:两手缓缓上提,叉在腰间,大拇指在后,贴着“腰

眼穴”(在背部腰标的凹陷中),四指在前,轻轻并拢,把食指

尖贴着“章门穴”(在季肋端),把腰部微檄束紧。

第三式:将左腿的股关节提起,膝关节微屈向前,把足大

趾尖点在地上,变成虚脚,这时自觉足小肚发胀,最胀的地方叫

做“承山穴”。同时把右腿微微下蹲,支持全身的体重,变成

“实脚”,这叫做“虚实相应”的练法。眼睛必须平视前方。

第四式:将左腿关节全部伸得笔直,足尖向下,足肠绷直,

脚背与胫骨成为直线,向着正前方慢慢地、轻轻地朝前踢去,足

掌离地约五寸,这名字叫“搜裆腿”的练法。同时右腿仍然微

屈着,支持全身。

第五式:左腿搜裆式踢出去之后,随即把足尖向上翘起,

后踵微微带点意思朝原来方向一蹬,这个方法名叫“翘剪刀”。

再把足尖朝一点,后踵收缩,恢复原来足背与胫骨成直线的姿

势,这方法名叫“凤点头”。再把脚掌向内一转,划个圆圈,再

向外一转,反划个圆圈,配合足胫腕部运动,叫做“反顺太极

圈”。再用翘剪刀的方法,翘脚伸踵准备第六式。

第六式:利用“翘剪刀”后踵绷直的姿势,顺势自然下落,

先用后踵着地,慢慢把膝关节弯曲,大腿顺推向前,同时脚掌配

合这种动低也慢慢放平,变成“弓步”。在这动作的同时,右

腿顺势伸直,变成箭步。又在这动作的开始时候,呼吸方面配合

着“嘿”字诀,使用“逆呼吸”的方法,把气降到丹田。吐纳运

气的时候,必须配合变弓箭步的动化,起止一致,不得参前落

后。从此保持着气降丹田,一直操作下去。不用升气的方法,因

为要使全身气脉集中在下丹田,充实下元的虚损。这一点非常重

要,是练虎步功的重点所在,不可轻率忽视了。

第七式:前弓后箭的步法,不可跨得太长,只能跨半步。这

时微微把前弓后箭前引后伸二三次,腰部随着两腿的动作,也微

微相应着,同时把大拇指贴着腰眼穴,腰部向前微送的时候,即

贴紧它,腰部向后微退的时候,则放松它。意识集中在大拇指与

腰眼穴的—张一弛,一送一退的相应动作上。细细体会肾脏开

合,启闭的滋味,功夫深厚的人,从这种“内视”方法,可以体

会出肾脏在内里活动和气机在内里循环的真实景象。

第八式:将右腿的箭步,轻轻朝前一蹬,向前一送,身体借

着这股弹力向前微微一探,随即把右腿收回,与左腿看齐,用脚

尖点地,如第三式的架子,变成右胸“虚势”,左脚“实势”’

而左脚原来的弓步,与这同时也变成第三式右脚的架子,支持体

重。

第九式:把右腿照第四式伸直,起搜档腿,再继续参照五六

七式的架子运动。如此左右交互地运动着,一步一步往前,如走

路一般,朝前走去,走到尽头,可以向后转再照样练下去。次数

的多少,不必拘执,随自己的意思去练,如果自觉两腿有些酸

胀,即可停止。

第十式:停步停功的时候,即就弓箭步的姿势,先将后腿箭

步收拢,还原站立的架子,随即把两手放下,同时把丹田气松

开。

附注二事:

一、“嘿”字诀的呼吸方法:将口微微张开约二三分,舌头

伸直放平,六个大牙仿佛咬着一枚枣核似的,同时把“人中”、

“兑端”两穴(属督脉,在上唇沟中,和上唇翘尖上)微微绷

着,贴着“龈交穴”(属督脉,在上唇内面,门牙的根缝中),

随即呼气,发出“嘿”字的音符。这气要呼得均

匀,柔细长绵。呼气到最末一刹那,迅速把牙齿轻轻扣拢,同时

用舌尖轻轻地急速朝牙上一顶一送,好比汽车的“刹车”似的,

这叫做“吹”字法诀,能够把气送下丹田,而且把它壮紧。

二、真气沉下丹田之后,不可放松它,既要保持长久时间,

另外又要自由呼吸后天的气。最好使用“扣肾齿”的方法。用反

呼吸的“嘿”字快,把真气沉在丹田之后,随即把六个大牙齿轻

轻咬紧,丹田的真气,就不会松弛。后天的呼吸可以自由了。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

师翻译的。据传,达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

“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

祖)。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

。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

周潜川:叫化功、虎步功 易筋经 易筋经十二式
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

头”一种方法了。我曾普通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

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

静功分道扬镳,竟至不能配合运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

,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东西,与

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些不同。我曾访问请教过一些前辈

,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美的。我根

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

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

确的。兹将得自黄箴老传授密义,分条介绍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

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

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

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

中涵静”,“动静两赅”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

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

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

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细细体会口诀,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如下: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开始练功,第一项的操作,要把身体端正直

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要想做到这项要求,必须先

把“地盘”站好,解决脚下“立”的问题。两脚不可并踵站立着,一经

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不会松软了。因此,必须两

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两只脚的距离等

于一个脚的长度。同时后踵和脚尖必须看齐,两脚的内侧空裆里,立成

一个长方形的样子。第二项操作,要把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

把两肩的“肩颙穴”(即肩的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

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滋味。第三项操作,两眼半睁半闭

,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心和敛神的作用,因为“眼上视则心神

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项操作,两手顺应自然地

下垂,轻贴着大腿的外侧。第五项操作,运动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

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掌手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

胸前约一拳停止,把两掌相接“合十当胸”,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

相对。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有度,从而

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了。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的口诀:

足趾柱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紧接第一式姿式动作之后,一面把两掌交成

“阴掌”(掌心向下),顺着左右的方向,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右

外开,与肩相平行,开成个一字形,这架子名字叫做“横担降魔杵”,

是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因为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似的,一面

把后踵升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只用脚大拇趾点地,其余四趾是凭

空离地的,这种动作,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的运行,上下同时动作,

不可参前落后。在这个动作当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

能做到心平气静的境界,心平气静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样子,

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则气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脚尖点地,必然站立

不稳,东倒西歪,飘摇欲坠了。

第三式、掌托天门的口诀:

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宽,

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

这口诀的意风是说接连着“横担降魔杵”之后,顺着一字形的架

子,两手继续向上作半个圆周的动作,同时两掌随着胳臂向上作半圆的

当中,把“阴掌”缓缓翻成“阳掌”(掌心向上),令两掌心朗天,两

掌的中指微微接触,直对“天门”(前额发际内二寸),这时两个胳臂

已变成平行笔直,微微偎傍着两耳门,这种架子名叫“掌托天门”。同

时用“眼根”的意识向上“内视”,从“天门”观看到两掌。切切注意

不可仰头真的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了

。在这动作的同时,还须用脚尖点地,继续升起后踵,以不能再升高为

度。后踵且须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些,使“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5824.html

更多阅读

周潜川先生“静功论”一 周潜川古脉法

周潜川先生“静功论”(言日中 节选整理)漏尽阁首发 转载注明岀处绪言:周潜川在近代堪称绝无仅有的一代宗师,其学术思想特征是以“道、释”为体,以“医、武”为用。从周潜川留下的著述看,其对道门丹道和佛门密宗均有很深厚的实证功底,对后学

“电波怒汉”、“大龄愤青”——电台节目主持人,万峰 十二怒汉

1、听众:万老师,我不是上海人。  万峰:甭管你是什么地方人,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你就是台湾的,也是中国一部分。  2、听众:万峰你除了会劝人离婚还……(电话被掐断)  万峰:要提意见,这儿不合适。(狂怒)这位李先生到底有没有听前面的节目

声明:《周潜川:叫化功、虎步功 易筋经 易筋经十二式》为网友爷蹲街戏小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