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萍踪》:萍踪何处去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盘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
由于在新加坡的华人占77%,这也注定新加坡的华人文化成为主流,而影视剧则是这种华人文化的体现之一。说起新加坡的影视制作,就不得不提及香港,提及到邵氏公司以及丽的电视以及TVB,他们深深地影响了新加坡影视业。
1980年,新加坡广播局成立,为配合当时大力推行的讲华语运动,“新广”开始购买海外的剧集(大多是港剧)进行华语配音。1982年,“新广”还请了不少香港电视制作人来新助阵,这些人才包括在香港丽的电视台的江龙(怒海萍踪的编导)、欧丁玉、蔡宣,台湾资深音乐制作人翁清溪等。而1980年代新加坡的国语配音员,大都也来自于香港和台湾,有许多是为当时香港邵氏公司担任过配音的。邵氏公司在1985年停止电影制作后,一部分人留在了香港,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去了电台以及新加坡。所以我们看到的1980年代新加坡电视剧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他们和港剧的配音、画面、灯光、字幕、音效以及剪辑、编剧方面有某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由新加坡广播局1984年出品的武侠剧《怒海萍踪》应该算是国内引进的第一部新加坡剧集了,时间大概是在1985年左右。《怒海萍踪》也是新加坡出品的首部以中国清代为背景的剧集。为了配合剧情的制作,这也是新广第一部正式拉队到国外“西马”拍摄外景的剧集。本剧讲述清朝光绪年间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南洋,慈禧太后派大内高手一路追杀,南洋的武林义士拼死保护康有为的故事。新加坡虽然是南洋小国,但对中国历史的认同感还是相对认真的,《怒海萍踪》虽是反映清末江湖草莽的故事,但对戊戌变法这段史实却有正面着墨,有种历史的厚重感,不象一些所谓戏说的历史剧那样不靠谱。
当年《怒海萍踪》在国内播出的时候,由于正值港产武打片风靡大江南北,所以我几乎认为它也来自香港。因为剧中的人物造型、对白,乃至动作设计、音效和字幕都与港产剧如出一撤。再有就是片中由台湾歌星黄莺莺(黄露仪)演唱的将沧桑感和时代感结合得相得益彰的主题歌《萍踪何处去》。听这首歌,很容易就会将人带入那个紧张激烈、悬念丛生的故事当中。所以,虽然这部剧的剧情现在几乎都淡忘了,但这首主题歌却让我印象深刻,这也让我对这部以当今的标准来看制作得颇有些粗陋的电视剧始终难以忘怀的原因。
担任本剧音乐制作的是孪生兄弟李伟菘及李偲菘,这对极富创意的音乐创作与制作人,曾为多位知名艺人写歌及制作专辑,如张学友、林亿莲、张惠妹、孙燕姿、孙楠、孙悦、梁咏琪、杨千嬅、郭富城、陈晓东、苏永康、蔡依林、彭佳慧、黄义达、方皓文、巫启贤等等。这也使这对兄弟在各大年度颁奖典礼夺下了无数奖项。
1984年,在新加坡广播局首部剧集《雾锁南洋》征集主题曲的比赛中,这对孪生兄弟便开始展露他们的作曲才华;作品双双进入前十名,为人所注意,进而引发他们对电视剧歌曲创作的兴趣,奠定日后在乐坛发展的基础。当年,偲菘和伟菘只有16岁。同年,李偲菘应新加坡广播局之邀,为新广的首部武侠剧《怒海萍踪》作曲,并交由黄莺莺演唱。
长久以来,黄莺莺的名字代表爱情,她的声音拥有神奇的魔力,她创造了无数的第一,也带动了流行的风潮,黄莺莺绝对是在华人的流行音乐界中最受尊敬的名字之一。黄莺莺祖籍广东,1951年8月29日出生于台湾宜兰礁溪,因孕育在莺歌之中,故取名“莺莺”。
黄莺莺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舞蹈音乐科毕业后,自1974年踏足乐坛,共发行了50张个人专辑,包括中文、英文与粤语专辑,是台湾歌坛中少数中英文歌曲皆有佳绩的歌手之一。曾经获得香港无线电视台1983年“10大劲歌金曲奖”及“最受欢迎金曲奖”;台湾文化局颁布的金鼎奖“最佳专辑”和“最佳演唱”;台湾金嗓大奖“最佳歌手”;香港叱吒音乐大奖“过江龙铜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主题曲”等等大奖。早年她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使用艺名黄露仪,直到1991年为电影《阮玲玉》演唱专辑时她开始使用本名。而黄莺莺演唱的《雪在烧》《葬心》《哭砂》等金曲也都为大陆歌迷所熟悉。
萍踪何处去
作词:梁立人
作曲:李偲菘
演唱:黄莺莺
闯江湖半生醉
洒热血不掉泪
寻知心共举杯
生尽欢死当睡
愿生死永相随
但你叫我心碎
豪情化多情泪
西窗外晚风吹
怒海茫茫萍踪何处去
走遍天涯也要把你追
情难断义长在
结未解心不灰
只问你一句话
你心里他是谁
我为你虽死无悔
你可曾为我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