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臭老九”的来历
知识分子名列第九等至少可以上溯到元朝。元代一度将人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儒生,也就是知识分子,排在娼妓和乞丐之间。知识分子以第九自居自嘲或因排在第九遭人讥刺,就来源于此。抗战期间,知识分子薪水不够养家糊口,士兵被贬称“丘八”,大学生则称为“丘九”。1942年,浙大教授张荫麟英年早逝,其师陈寅恪教授的悼诗中有“大贾便便腹满腴,可怜腰细是吾徒。九儒列等真邻丐,五斗支粮更殒躯”之句,感叹知识分子生活艰困,跟乞丐差不多。
“老九”的称呼虽然由来已久,但在这两个字前面加上“臭”字,则始自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阶级属性:姓“资”还是姓“无”?
知识分子大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大多出生于地主或资产阶级家庭,受的是资产阶级或旧式教育,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阶级属性被定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待知识分子的一项基本政策。但在1951~1952年的思想改造和1955年的肃反运动中,由于知识分子中许多右派想复辟旧社会的资产阶级天堂,公开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人民民主专政,向无产阶级猖狂进攻,因此相当一部分极右知识分子受到劳动改造和思想改造,重新做人,回到劳动人民队伍中来。邓小平任中央反右斗争领导小组组长,与周恩来对着干,把反右斗争扩大化了。
1956年年初,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为此专门召开了知识分子会议。鉴于我国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政治上思想上“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次会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央宣布,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这一正确的观点,并没有坚持多久。同年9月中共八大第一次会议的报告中,就恢复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提法。次年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的人之中知识分子占多数。
反右运动之后,知识分子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成为定例,相当多学有专长的科学家靠边站了。直到1961年以后才开始逐步调整。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全国科学技术会议期间,周总理强调12年来大多数知识分子有了根本的转变和极大的进步,重申了1956年知识分子会议报告的看法。随后陈毅副总理在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话剧歌剧创作会议上,作了著名的“脱帽加冕”的讲话。他说:“有些人说:‘我们跟共产党走了12年,共产党总是不相信我们,还是把我们当成外人看待。’这样下去怎么行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你们是人民的科学家、社会主义的科学家、无产阶级的科学家,是革命的知识分子,应该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今天,我跟您们行‘脱帽礼’。”这一番讲话,感动得在场的科学家热泪盈眶。然而由于毛泽东不同意周恩来和陈毅的讲话,刚刚脱下的“资产阶级”帽子不久又重新戴到了知识分子的头上。
“文革”:让臭老九靠边站,知识分子必须接受工农劳动群众的再教育
“文化大革命”,其实就是大革文化命。知识分子成为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发动文革的“五·一六”通知和《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号召“彻底揭露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把资产阶级的‘专家’、‘学者’、‘权威’、‘祖师爷’打得落花流水,使他们威风扫地”。知识分子必须到工厂、农村去接受工人、农民的思想再教育,必须改造世界观,在今天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中可以看出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