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转载 蜥蜴人对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5 华夏文明起源

原文地址:[转载]蜥蜴人对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5作者:邪神独孤无名 



文始真经
  宇  宇者,道也。  关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争之,而介之,而哯之,而啧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曰: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元。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曰:观道者如观水,以观沼为未足,则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泪皆水。  曰:道无人,圣人不见甲是道乙非道。道无我,圣人不见己进道己退道。以不有道,故不无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曰: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存金存玉;中之,存角存羽;卑之,存瓦存石。是乎,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曰: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曰: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傥傥而无羁乎,物迭迭而无非乎。电之逸乎,沙之飞乎。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曰: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万里而不穷也。夫何故?水无源无归。圣人之道,本无首,末无尾,所以应物不穷。  曰:无爱道,爱者水也;无观道,观者火也;无逐道,逐者木也;无言道,言者金也;无思道,思者土也。惟圣人不离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曰:重云蔽天,江湖黯然,游鱼茫然,忽望波明食动,幸赐于天,即而就之,渔钓毙焉。不知我无我而逐道者亦然。  曰:方术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强,或尚弱。执之皆事,不执之皆道。  曰:道终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终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圣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曰:闻道之后,有所为有所执者,所以之人,无所为无所执者,所以之天。为者必败,执者必失。故闻道于朝,可死于夕。  曰:一情冥为圣人,一情善为贤人,一情恶为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无,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恶者,自无起有,不可得而秘。一情善恶为有知,惟动物有之,一情冥者为无知。溥天之下,道无不在。  曰:勿以圣人力行不怠,则曰道以勤成;勿以圣人坚守不易,则曰道以执得。圣人力行,犹之发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圣人坚守,犹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曰:若以言行学识求道,互相展转,无有得时。知言如泉鸣,知行如禽飞,知学如撷影,知识如计梦,一息不存,道将来契。  曰:以事建物则难,以道弃物则易。天下之物,无不成之难而坏之易。  曰:一灼之火能烧万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万物,物亡而道何在。  曰: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历久得道。彼未死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生,不名为死。彼未契道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事,不名为道。  曰:不知吾道无言无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异物,横执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  曰:习射习御习琴习奕,终无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无形无方,故可得之于一息。  曰:两人射相遇,则巧拙见;两人奕相遇,则胜负见;两人道相遇,则无可示。无可示者,无巧无拙,无胜无负。  曰:吾道如海,有亿万金,投之不见;有亿万石,投之不见;有亿万污秽,投之不见。能运小虾小鱼,能运大鲲大鲸。合众水而受之,不为有余;散众水而分之,不为不足。  曰:吾道如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曰:小人之权归于恶,君子之权归于善,圣人之权归于无所得。惟无所得,所以为道。  曰:吾道如剑,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伤。  曰:笾不问豆,豆不答笾,瓦不问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问欤答欤,一气往来,道何在。  曰:仰道者跂,如道者骎,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是以圣人不望道而歉,不恃道而丰,不借道于圣,不贾道于愚。  柱  柱者,建天地也。  关尹子曰:若碗若盂,若瓶若壶,若瓮若盎,皆能建天地。兆龟数蓍,破瓦文石,皆能告吉凶。是知天地万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以我之精,合彼之精。两精相搏,而神应之。一雌一雄,卵生;一牡一牝,胎生。形者,彼之精;理者,彼之神;爱者,我之精;观者,我之神。爱为水,观为火。爱执而观因之为木,观存而爱摄之为金。先想乎一元之气具乎一物执。爱之以合彼之形,冥观之以合彼之理,则象存焉。一运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为天,自中而降为地。无有升而不降,无有降而不升。升者为火,降者为水。欲升而不能升者为木,欲降而不能降者为金。木之为物,钻之得火,绞之得水。金之为物,击之得火,镕之得水。金木者,水火之交也。水为精为天,火为神为地,木为魂为人,金为魄为物。
  ……柱  柱者,建天地也。  关尹子曰:若碗若盂,若瓶若壶,若瓮若盎,皆能建天地。兆龟数蓍,破瓦文石,皆能告吉凶。是知天地万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以我之精,合彼之精。两精相搏,而神应之。一雌一雄,卵生;一牡一牝,胎生。形者,彼之精;理者,彼之神;爱者,我之精;观者,我之神。爱为水,观为火。爱执而观因之为木,观存而爱摄之为金。先想乎一元之气具乎一物执。爱之以合彼之形,冥观之以合彼之理,则象存焉。一运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为天,自中而降为地。无有升而不降,无有降而不升。升者为火,降者为水。欲升而不能升者为木,欲降而不能降者为金。木之为物,钻之得火,绞之得水。金之为物,击之得火,镕之得水。金木者,水火之交也。水为精为天,火为神为地,木为魂为人,金为魄为物。  运而不已者为时,包而有在者为方,惟土终始之,有解之者,有示之者。  曰:天下之人盖不可以亿兆计,人人之梦各异,夜夜之梦各异。有天有地,有人有物,皆思成之,盖不可以尘计,安知今之天地非有思者乎。  曰:心应枣,肝应榆。我通天地,将阴梦水,将晴梦火。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纯纯各归。  曰:天地虽大,有色有形,有数有方。吾有非色非形非数非方,而天天地地者存。  曰:死胎中者,死卵中者,亦人亦物,天地虽大,彼固不知计。天地者,皆我区识。譬如手不触刃,刃不伤人。  曰:梦中鉴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欲去梦天地者寝不寐,欲去鉴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彼之有无,在此不在彼。是以圣人不去天地去识。  曰:天非自天,有为天者;地非自地,有为地者。譬如屋宇舟车,待人而成,彼不自成。知彼有待,知此无待。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  曰:有时者气,彼非气者,未尝有昼夜。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尝有南北。何谓非气?气之所自生者如摇箑得风。彼未摇时,非风之气;彼已摇时,即名为气。何谓非形?形之所自生者,如钻木得火。彼未钻时,非火之形;彼已钻时,即名为形。  曰:寒暑温凉之变,如瓦石之类,置之火即热,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温,吸之即凉。特因外物有去有来,而彼瓦石实无去来。譬如水中之影,有去有来。所谓水者,实无去来。  曰:衣摇空得风,气呵物得水,水注水即鸣,石击石即光。知此说者,风雨雷电皆可为之。盖风雨雷电皆缘气而生,而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知此说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之。  曰:五云之变,可以卜当年之丰歉;八风之朝,可以卜当时之吉凶。是知休咎灾祥,一气之运耳。浑人我,同天地,而彼私智认而己之。  曰:天地寓,万物寓,我寓,道寓,苟离于寓,道亦不立。  极  极者,尊圣人也。  关尹子曰:圣人之治天下,不我贤愚,故因人之贤而贤之,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或先今。知内外之大同,故或先内或先外。天下之物,无得以累之,故本之以谦;天下之物,无得以外之,故含之以虚;天下之物,无得以难之,故行之以易;天下之物,无得以窒之,故变之以权。以此中天下,可以制礼;以此和天下,可以作乐;以此公天下,可以理财;以此周天下,可以御侮;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以此观天下,可以制器。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天下归功于圣人,圣人任功于天下。所以尧舜禹汤之治天下,天下皆曰自然。曰:天无不覆,有生有杀,而天无爱恶。日无不照,有妍有丑,而日无厚薄。  曰:圣人之道天命,非圣人能自道;圣人之德时符,非圣人能自德;圣人之事人为,非圣人能自事。是以圣人不有道,不有德,不有事。  曰:圣人知我无我,故同之以仁;知事无我,故权之以义;知心无我,故戒之以礼;知识无我,故照之以智;知言无我,故守之以信。  曰:圣人之道,或以仁为仁,或以义为仁,或以礼以智以信为仁。仁义礼智信,各兼五者,圣人一之不胶,天下名之不得。  曰:勿以行观圣人,道无迹;勿以言观圣人,道无言;勿以能观圣人,道无为;勿以貌观圣人,道无形。  曰:行虽至卓,不离高下;言虽至公,不离是非。能虽至神,不离巧拙;貌虽至殊,不离妍丑。圣人假此,以示天下,天下冥此,乃见圣人。  曰:圣人师蜂立君臣,师蜘蛛立网罟,师拱鼠制礼,师战蚁置兵。众人师贤人,贤人师圣人,圣人师万物。惟圣人同物,所以无我。  曰:圣人曰道,观天地人物皆吾道,倡和之,始终之,青黄之,卵翼之,不爱道不弃物,不尊君子,不贱小人。贤人曰物,物物不同,旦旦去之,旦旦与之,短之长之,直之方之,是为物易也。殊不知圣人鄙杂厕别分居,所以为人,不以此为己。  曰:圣人之于众人,饮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车同也,富贵贫贱同也。众人每同圣人,圣人每同众人。彼仰其高侈其大者,其然乎,其不然乎?  曰: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即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即擒。圣人不异众人,特物不能拘尔。  曰:道无作,以道应世者,是事非道。道无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圣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  曰:如钟钟然,如钟鼓然,圣人之言则然。如车车然,如车舟然,圣人之行则然。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惟莫能知,所以夺天下之智。  曰: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圣人之言亦然,言有无之弊,又言非有非无之弊,又言去非有非无之弊。言之如引锯然,惟善圣者不留一言。  曰:若龙若蛟,若蛇若龟,若鱼若蛤,龙皆能之。蛟,蛟而已,不能为龙,亦不能为蛇为龟为鱼为蛤。圣人龙之,贤人蛟之。  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芒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  曰:浑乎洋乎游太初乎,时金己,时玉己,时粪己,时土己,时翔物,时逐物,时山物,时渊物,端乎权乎狂乎愚乎。  曰: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凄凄然,有思心,则声迟迟然,有怨心,则声回回然,有慕心,则声裴裴然。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丝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  曰:圣人以有言有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未尝言未尝为未尝思者,所以异乎人。  曰:利害心愈明,则亲不睦;贤愚心愈明,则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则事不成,好丑心愈明,则物不契。是以圣人浑之。  曰:世之愚拙者妄援,圣人之愚拙自解。殊不知圣人时愚时明,时拙时巧。  曰:以圣师圣者,贤人;以贤师圣者,圣人。盖以圣师圣者,徇迹而忘道;以贤师圣者,反迹而合道。  曰:贤人趋上而不见下,众人趋下而不见上,圣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岂曰离贤人众人,别有圣人也哉。  曰:天下之理,夫者倡,妇者随,牡者驰,牝者逐,雄者鸣,雌者应。是以圣人制言行,而贤人拘之。  曰: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鳖行,道虽丝分,事则棋布。  曰:所谓圣人之道者,胡然孑孑尔,胡然彻彻尔,胡然堂堂尔,胡然臧臧尔。惟其能遍偶万物,而无一物能偶之,故能贵万物。  曰:云之卷舒,禽之飞翔,皆在虚空中,所以变化不穷,圣人之道则然。  符  符者,精神魂魄也。  关尹子曰:水可析可合,精无人也;火因膏因薪神,无我也。故耳蔽前后皆可闻,无人,智崇无人,一奇无人,冬凋秋物无人,黑不可变,无人,北寿无人,皆精。舌即齿,牙成言,无我,礼卑无我,二偶无我,夏因春物,无我,赤可变,无我,南天无我,皆神。以精无人,故米去壳则精存,以神无我,故鬼凭物则神见。全精者忘是非,忘得失,在此者非彼,抱神者时晦明时强弱,在彼者非此。  曰:精神,水火也。五行互生灭之,其来无首,其往无尾,则吾之精一滴无存亡尔,吾之神一欻无起灭尔,惟无我无人,无首无尾,所以与天地冥。  曰:精者水,魄者金,神者火,魂者木。精主水,魄主金,金生水,故精者魄藏之。神主火,魂主木,木生火,故神者魂藏之。惟水之为物,能藏金而息之,能滋木而荣之,所以析魂魄。惟火之为物,能镕金而销之,能燔木而烧之,所以冥魂魄。惟精,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精。神,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神。魄,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魄。魂,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魂。惟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譬如万水可合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譬如万火可合为一火。以我之魄,合天地万物之魄,譬如金之为物,可合异金而镕之为一金。以我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魂,譬如木之为物,可接异木而生之为一木。则天地万物,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何者死,何者生?  曰:五行之运,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行回环不已,所以我之伪心流转造化,几亿万岁,未有穷极,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几万株,天地虽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雌卵相生,不知其几万禽,阴阳虽妙,不能卵无雄之雌。惟其来于我者,皆摄之以一息,则变物为我,无物非我,所谓五行者,孰能变之?  曰:众人以魄摄魂者,金有余则木不足也;圣人以魂运魄者,木有余则金不足也。盖魄之藏魂俱之,魂之游魄因之。魂昼寓目,魄夜舍肝。寓目能见,舍肝能梦。见者魂无分别析之者,分别析之曰天地者,魂狃习也。梦者魄无分别析之者,分别析之曰彼我者,魄狃习也。火生土,故神生意;土生金,故意生魄。神之所动,不名神,名意;意之所动,不名意,名魄。惟圣人知我无我,知物无物,皆因思虑计之而有。是以万物之来,我皆对之以性,而不对之以心。性者,心未萌也,无心则无意矣。盖无火则无土,无意则无魄矣。盖无土则无金。一者不存,五者皆废。既能浑天地万物以为魂,斯能浑天地万物以为魄。凡造化所妙皆吾魂,凡造化所有皆吾魄,则无有一物可役我者。舍肝当作舍肺  曰:鬼云为魂,鬼白为魄,于文则然。鬼者,人死所变。  云者风,风者木;白者气,气者金。风散故轻清,轻清者上天。金坚故重浊,重浊者入地。轻清者,魄从魂升;重浊者,魂从魄降。有以仁升者,为木星佐,有以义升者,为金星佐,有以礼升者,为火星佐,有以智升者,为水星佐,有以信升者,为土星佐。有以不仁沉者,木贼之,不义沉者,金贼之,不礼沉者,火贼之,不智沉者,水贼之,不信沉者,土贼之。魂魄半之,则在人间,升魂为贵,降魄为贱,灵魂为贤,厉魄为愚,轻魂为明,重魄为暗,扬魂为羽,钝魄为毛,明魂为神,幽魄为鬼。其形其居,其识其好,皆以五行契之。惟五行之数,参差不一,所以万物之多,盈天地间,犹未已也。以五事归五行,以五行作五虫,可胜言哉。譬犹兆龟数蓍,至诚自契,五行应之。诚苟不至,兆之数之,无一应者。圣人假物以游世,五行不得不对。  曰:五者具有魂。魂者识,目者精,色者神。见之者为魂,耳目口鼻心之类在此生者。爱为精,为彼生父本,观为神,为彼生母本。爱观虽异,皆同识生,彼生生本在彼生者。一为父,故受气于父,气为水。二为母,故受血于母,血为火。有父有母,彼生生矣。惟其爱之无识,如锁之交,观之无识,如灯之照。吾识不萌,吾生何有。  曰:如桴扣鼓,鼓之形者,我之有也;鼓之声者,我之感也。桴已往矣,余声尚在,终亦不存而已矣。鼓之形如我之精,鼓之声如我之神。其余声者,犹之魂魄,知夫倏往倏来,则五行之气,我何有焉。  曰:夫果之有核,必待水火土三者具矣,然后相生不穷。三者不具,如大旱大潦大块,皆不足以生物。夫精水神火意土,三者本不交,惟人以根合之,故能于其中横见有事。犹如术祝者,能于至无中见多有事。  曰:魂者木也,木根于冬水而华于夏火。故人之魂藏于夜精,而见于昼神。合乎精,故所见我独,盖精未尝有人。合乎神,故所见人同,盖神未尝有我。  曰:知夫此身,如梦中身,随情所见者,可以飞神作我而游太清。知夫此物,如梦中物,随情所见者,可以凝精作物而驾八荒。是道也,能见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吸气以养精,如金生水,吸风以养神,如木生火,所以假外以延精神。漱水以养精,精之所以不穷,摩火以养神,神之所以不穷,所以假内以延精神。若夫忘精神而超生者,吾尝言之矣。  曰:人勤于礼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者,精不外移,可以摄精。仁则阳而明,可以轻魂;义则阴而冥,可以御魄。  曰:蜣螂转丸,丸成而精思之,而有蠕白者存丸中,俄去壳而蝉。彼蜣不思,彼蠕奚白?  曰:庖人羹蟹,遗一足几上,蟹已羹,而遗足尚动。是生死者,一气聚散尔。不生不死,而人横计曰生死。  曰:有死立者,有死坐者,有死卧者,有死病者,有死药者。等死,无甲乙之殊。若知道之士,不见生,故不见死。  曰:人之厌生死超生死者,皆是大患也。譬如化人,若有厌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为妖,不名为道。  曰:计生死者,或曰死己有,或曰死己无,或曰死己亦有亦无,或曰死己不有不无。或曰当喜者,或曰当惧者,或曰当任者,或曰当超者。愈变识情,驰骛不已。殊不知我之生死,如马之手,如牛之翼,本无有,复无无。譬如水火虽犯水火,不能烧之,不能溺之。  鉴  鉴者,心也。  关尹子曰:心蔽吉凶者,灵鬼摄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摄之;心蔽幽忧者,沈鬼摄之;心蔽放逸者,狂鬼摄之;心蔽盟诅者,奇鬼摄之;心蔽药饵者,物鬼摄之。如是之鬼,或以阴为身,或以幽为身,或以风为身,或以气为身,或以土偶为身,或以彩画为身,或以老畜为身,或以败器为身。彼以其精,此以其精,两精相搏,则神应之。为鬼所摄者,或解奇事,或解异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不曰鬼于躬,惟曰道于躬,久之,或死木,或死金,或死绳,或死井。惟圣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役万物而执其机,可以会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应万物,其心寂然。  曰: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心不可静。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借能静,则动摇之。惟圣人能敛万有于一息,无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曰:火千年俄可灭,识千年俄可去。  曰: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运者车也,所以运之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以思之者是意非心。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其往无在。其来无从,其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曰:知心无物,则知物无物,知物无物,则知道无物,知道无物,故不遵卓绝之行,不惊微妙之言。  曰:物我交,心生;两木摩,火生。不可谓之在我,不可谓之在彼,不可谓之非我,不可谓之非彼,执而彼我之则愚。  曰:无恃尔所谓利害是非,尔所谓利害是非者,果得利害是非之乎?圣人方且不识不知,而况于尔。  曰:夜之所梦,或长于夜。心无时生于齐者,心之所见皆齐国也,既而之宋之楚之晋之梁,心之所存各异心无方。  曰: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舟者师舟不师 ? ,善心者师心不师圣。  曰:是非好丑,成败盈虚,造物者运矣,皆因私识执之而有,于是以无遣之犹存,以非有非无遣之犹存,无曰莫莫尔无曰浑浑尔犹存。譬犹昔游再到,记忆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善去识者,变识为智。变识为智之说,汝知之乎?曰:想如思鬼,心栗思盗,心怖曰识。如认黍为稷,认玉为石者,浮游罔象,无所底止。譬睹奇物,生奇物想,生奇物识。此想此识,根不在我。譬如今日,今日而已,至于来日想识殊未可卜,及至来日,纷纷想识,皆缘有生,曰想曰识。  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胸中之天地万物亦然。知此说者,外不见物,内不见情。  曰:物生于土,终变于土,事生于意,终变于意。知夫惟意,则俄是之,俄非之,俄善之,俄恶之。意有变,心无变,意有觉,心无觉。惟一我心,则意者,尘往来尔,事者,欻起灭尔。吾心有大常者存。曰:情生于心,心生于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来干我者,如石火顷,以性受之,则心不生物浮浮然。  曰:贤愚真伪,有识者,有不识者。彼虽有贤愚,彼虽有真伪,而谓之贤愚真伪者,系我之识。知夫皆识所成,故虽真者,亦伪之。  曰: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物尚非真;何况于识;识尚非真,何况于情。而彼妄人,于至无中,执以为有;于至变中,执以为常。一情认之,积为万情;万情认之,积为万物。物来无穷,我心有际,故我之良心受制于情,我之本情受制于物。可使之去,可使之来,而彼去来,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无休息。殊不知天地虽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而不能役无气。心之所之,则气从之,气之所之,则形应之。犹如太虚于一碗中变成万物,而彼一碗不名太虚。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而我之心无气无形。知夫我之一心无气无形,则天地阴阳不能役之。  曰:人之平日,目忽见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结而使之然。人之病日,目忽见非常之物者,皆心有所歉而使之然。苟知吾心能于无中示有,则知吾心能于有中示无,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曰厥识既昏,孰能不信。我应之曰:如捕蛇师,心不怖蛇,彼虽梦蛇,而不怖畏。故黄帝曰:‘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曰:我之思虑日变,有使之者,非我也,命也。苟知惟命,外不见我,内不见心。  曰:譬如两目,能见天地万物,暂时回光,一时不见。  曰:目视雕琢者明愈伤,耳闻交响者聪愈伤,心思元妙者心愈伤。  曰:勿以我心揆彼,当以彼心揆彼。知此说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贯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  曰: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  匕  匕者,食也;食者,形也。  关尹子曰:世之人,以我思异彼思彼思异我思分人我者,殊不知梦中人亦我思异彼思。彼思异我思,孰为我,孰为人。世之人,以我痛异彼痛彼痛异我痛分人我者,殊不知梦中人亦我痛异彼痛,彼痛异我痛,孰为我,孰为人。爪发不痛,手足不思,亦我也,岂可以思痛异之。世之人,以独见者为梦,同见者为觉,殊不知精之所结,亦有一人独见于昼者,神之所合,亦有两人同梦于夜者。二者皆我精神,孰为梦,孰为觉。世之人以暂见者为梦,久见者为觉,殊不知暂之所见者阴阳之碗,久之所见者亦阴阳之碗。二者皆我阴阳,孰为梦,孰为觉。  曰: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兵刀金铁,好礼者多梦簠簋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役于五行,未有不然者,然梦中或闻某事,或思某事,梦亦随变,五行不可拘。圣人御物以心,摄心以性,则心同造化,五行亦不可拘。  曰:汝见蛇首人身者,牛臂鱼鳞者,鬼形禽翼者,汝勿怪,此怪不及梦,梦怪不及觉,有耳有目有手有臂,怪尤矣。大言不能言,大智不能思。  曰:有人问于我曰:‘尔何族何氏何名何字何食何衣何友何仆何琴何书何古何今?’我时默然,不对一字,或人扣之不已,我不得已而应之曰:‘尚自不见我,将何为我所?’  曰:形可分可合,可延可隐。一夫一妇,可生二子,形可分;一夫一妇,二人成一子,形可合。食巨胜则寿,形可延;夜无月火,人不见我,形可隐。以一碗生万物,犹弃发可换,所以分形,以一碗合万物,犹破唇可补,所以合形。以神存碗,以碗存形,所以延形,合形于神,合神于无,所以隐形。汝欲知之乎,汝欲为之乎?  曰:无有一物不可见,则无一物非吾之见;无有一物不可闻,则无一物非吾之闻。五物可以养形,无一物非吾之形;五味可以养气,无一物非吾之气。是故吾之形气,天地万物。  曰:耕夫习牛则犷,猎夫习虎则勇,渔夫习水则沈,战夫习马则健。万物可为我,我之一身,内变蛲蛔,外烝虱蚤,瘕则龟鱼, ?则鼠螘,我可为万物。  曰:我之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矿砂之金。破矿得金,淘沙得金,扬灰终身,无得金者。  曰: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一虾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  曰:土偶之成也,有贵有贱,有士有女。其质土,其坏土人哉。  曰:目自观目,无色;耳自听耳,无声;舌自尝舌,无味;心自揆心,无物。众人逐于外,贤人执于内,圣人皆伪之。  曰:我身五行之碗,而五行之碗,其性一物,借如一所,可以取水,可以取火,可以生木,可以凝金,可以变土。其性含摄,元无差殊。故羽虫盛者,毛虫不育,毛虫盛者,鳞虫不育。知五行互用者,可以忘我。  曰:枯龟无我,能见大知;磁石无我,能见大力;钟鼓无我,能见大音;舟车无我,能见远行。故我一身,虽有智有力,有行有音,未尝有我。  曰:蜮射影能毙我,知夫无知者亦我,则溥天之下,我无不在。  曰:心忆者犹忘饥,心忿者犹忘寒,心养者犹忘病,心激者犹忘痛。苟吸碗以养其和,孰能饥之;存神以滋其暖,孰能寒之;养五藏以五行,则无伤也,孰能病之;归五藏于五行,则无知也,孰则痛之。  曰:人无以无知无为者为无我。虽有知有为,不害其为无我。譬如火也,躁动不停,未尝有我。  釜  釜者,化也。  关尹子曰:道本至无,以事归道者,得之一息;事本至有,以道运事者,周之百为。得道之尊者,可以辅世,得道之独者,可以立我。知道非时之所能拘者,能以一日为百年,能以百年为一日;知道非方之所能碍者,能以一里为百里,能以百里为一里;知道无气能运有气者,可以召风雨;知道无形能变有形者,可以易鸟兽。得道之清者,物莫能累,身轻矣,可以骑凤鹤;得道之浑者,物莫能溺,身冥矣,可以席蛟鲸。有即无,无即有。知此道者,可以制鬼神;实即虚,虚即实,知此道者,可以入金石;上即下,下即上,知此道者,可以侍星辰;古即今,今即古,知此道者,可以卜龟筮;人即我,我即人,知此道者,可以窥他人之肺肝;物即我,我即物,知此道者,可以成腹中之龙虎。知象由心变,以此观心,可以成女婴;知碗由心生,以此吸神,可以成炉冶。以此胜物,虎豹可伏;以此同物,水火可入。惟有道之士能为之,亦能能之而不为之。  曰:人之力,有可以夺天地造化者,如冬起雷,夏造 ?。死尸能行,枯木能华,豆中摄鬼,杯中钓鱼,画门可开,土鬼可语,皆纯碗所为,故能化万物,今之情情不停,亦碗所为。而碗之为物,有合有散,我之所以行碗者,本未尝合,亦未尝散,有合者生,有散者死。彼未尝合未尝散者,无生无死,客有去来,邮常自若。  曰:有诵祝者,有事神者,有墨字者,有变指者,皆可以役神御碗,变化万物。惟不诚之人,难于自信,而易于信物,故假此为之,苟知惟诚,有不待彼而然者。  曰:人之一呼一吸,日行四十万里,化可谓速矣,惟圣人不存不变。  曰:青鸾子千岁而千岁化,桃子五仕而心五化。圣人宾事去物,岂不欲建立于世哉。有形数者惧化之不可知也。  曰:万物变迁,虽互隐见,气一而已,惟圣人知一而不化。  曰:爪之生,发之长,荣卫之行,无顷刻止。众人皆见之于着,不能见之于微,贤人见之于微,而不能任化。圣人任化,所以无化。  曰:室中有常见闻矣,既而之门之邻之里之党,既而之郊之山之川,见闻各异,好恶随之,和竞从之,得失成之,是以圣人动止有戒。  曰:譬如大海,变化亿万蛟鱼,水一而已。我之与物,蓊然蔚然,在大化中,性一而已。知夫性一者,无人无我无死无生。  曰:天下之理,是或化为非,非或化为是,恩或化为仇,仇或化为恩,是以圣人居常虑变。  曰:人之少也,当佩乎父兄之教;人之壮也,当达乎朋友之箴;人之老也,当警乎少壮之说。万化虽移,不能厄我。  曰:天下之理轻者易化,重者难化。譬如风云须臾变灭,金玉之性历久不渝。人之轻明者,能与造化俱化而不留,殆有未尝化者存。  曰:二幼相好,及其壮也,相遇则不相识;二壮相好,及其老也,相遇则不相识。如雀鸽鹰鸠之化,无昔无今。  筹  筹者,物也。  关尹子曰:古之善揲蓍灼龟者,能于今中示古,古中示今,高中示下,下中示高,小中示大,大中示小,一中示多,多中示一,人中示物,物中示人,我中示彼,彼中示我。是道也,其来无今,其往无古,其高无盖,其低无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外无物,其内无人,其近无我,其远无彼。不可析,不可合,不可喻,不可思。惟其浑沦,所以为道。  曰:水潜,故蕴为五精;火飞,故达为五臭;木茂,故华为五色;金坚,故实为五声;土和,故滋为五味。其常五,其变不可计,其物五,其杂不可计。然则万物在天地间,不可执谓之万,不可执谓之五,不可执谓之一,不可执谓之非万,不可执谓之非五,不可执谓之非一。或合之,或离之,以此必形,以此必数,以此必气,徒自劳尔。物不知我,我不知物。  曰:即吾心中可作万物,盖心有所之,则爱从之,爱从之,则精从之。盖心有所结,先凝为水。心慕物涎出,心悲物泪出,心愧物汗出。无暂而不久,无久而不变。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攻相克,不可胜数。婴儿姹女,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皆此物,有非此物存者。  曰:鸟兽俄呦呦,俄旬旬,俄逃逃;草木俄茁茁,俄停停,俄萧萧。天地不能留,圣人不能系。有运者存焉尔。有之在彼,无之在此,鼓不桴则不鸣,偶之在彼,奇之在此,桴不手则不击。  曰:均一物也,众人惑其名,见物不见道,贤人析其理,见道不见物,圣人合其天,不见道不见物。一道皆道,不执之即道,执之即物。  曰: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药  药者,杂治也。  关尹子曰:勿轻小事,小隙沈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能周小事,然后能成大事,能积小物,然后能成大物,能善小人,然后能契大人。天既无可必者人,人无能必者事。惟去事离人,则我在我,惟可即可。未有当繁简可,当戒忍可,当勤惰可。  曰:智之极者,知智果不足以周物,故愚;辨之极者,知辨果不足以喻物,故讷;勇之极者,知勇果不足以胜物,故怯。  曰:天地万物,无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应;我非我,我不得不养。虽应物,未尝有物;虽养我,未尝有我。勿曰外物,然后外我,勿曰外形,然后外心。道一而已,不可序进。  曰:谛毫末者,不见天地之大;审小音者,不闻雷霆之声。见大者亦不见小,见迩者亦不见远,闻大者亦不闻小,闻迩者亦不闻远。圣人无所见,故能无不见,无所闻,故能无不闻。  曰:目之所见,不知其几何,或爱金,或爱玉,是执一色为目也。耳之所闻,不知其几何,或爱钟,或爱鼓,是执一声为耳也。惟圣人不慕之,不拒之,不处之。  曰:善今者可以行古,善末者可以立本。  曰:狡胜贼,能捕贼,勇胜虎,能捕虎。能克己,乃能成己,能胜物,乃能利物,能忘道,乃能有道。  曰:?坚,则物必毁之,刚斯折矣;刀利,则物必摧之。锐斯挫矣。威凤以难见为神,是以圣人以深为根;走麝以遗香不捕,是以圣人以约为纪。  曰:瓶存二窍,以水实之,倒泻闭一,则水不下,盖不升则不降。井虽千仞,汲之水上,盖不降则不升。是以圣人不先物。  曰:人之有失,虽己受害于已失之后,久之,窃议于未失之前。惟其不恃己聪明而兼人之聪明,惟其无我而兼天下之我,终身行之,可以不失。  曰:古今之俗不同,东西南北之俗又不同,至于一家一身之善又不同,吾岂执一豫格后世哉。惟随时同俗,先机后事,捐忿塞欲,简物恕人,权其轻重,而为之自然,合神不测,契道无方。  曰:有道交者,有德交者,有事交者。道交者,父子也,出于是非贤愚之外,故久德交者,则有是非贤愚矣。故或合或离,事交者合则离。  曰:勿以拙陋,曰道之质当乐敏捷;勿以愚暗,曰道之晦当乐轻明;勿以傲易,曰道之高当乐和同;勿以汗漫,曰道之广当乐要急;勿以幽忧,曰道之寂当乐悦豫。古人之言,学之多弊,不可不救。  曰:不可非世是己,不可卑人尊己,不可以轻忽道己,不可以讪谤德己,不可以鄙猥才己。  曰: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曰:天不能冬莲春菊,是以圣人不违时,地不能洛橘汶貉,是以圣人不违俗,圣人不能使手步足握,是以圣人不违我所长,圣人不能使鱼飞鸟驰,是以圣人不违人所长。夫如是者,可动可止,可晦可明,惟不可拘,所以为道。  曰:少言者,不为人所忌,少行者,不为人所短,少智者,不为人所劳,少能者,不为人所役。  曰:操之以诚,行之以简,待之以恕,应之以默,吾道不穷。  曰:谋之于事,断之于理,作之于人,成之于天。事师于今,理师于古,事同于人,道独于己。  曰:金玉难捐,土石易舍。学道之士,遇微言妙行,慎勿执之,是可为而不可执,若执之者,则腹心之疾,无药可疗。  曰:人不明于急务,而从事于多务他务奇务者,穷困灾厄及之,殊不知道无不在,不可舍此就彼。  曰:天下之理,舍亲就疏,舍本就末,舍贤就愚,舍近就远,可暂而已,久则害生。  曰:昔之论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或曰空同,或曰晦冥,慎勿遇此而生怖退。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说。  曰:圣人大言金玉,小言桔梗芣卫。用之当,桔梗芣卫生之,不当,金玉毙之。  曰:言某事者,甲言利,乙言害,丙言或利或害,丁言俱利俱害,必居一于此矣,喻道者不言。  曰:事有在,事言有理,道无在,道言无理。知言无理,则言言皆道;不知言无理,虽执至言,为梗为翳。  曰:不信愚人易,不信贤人难,不信贤人易,不信圣人难,不信一圣人易,不信千圣人难。夫不信千圣人者,外不见人,内不见我,上不见道,下不见事。  曰:圣人言蒙蒙,所以使人聋,圣人言冥冥,所以使人盲,圣人言沈沈,所以使人喑。惟聋则不闻声,惟盲则不见色,惟喑则不音言。不闻声者不闻道,不闻事,不闻我;不见色者不见道,不见事,不见我;不音言者不言道,不言事,不言我。  曰:人徒知伪得之中有真失,殊不知真得之中有真失。徒知伪是之中有真非,殊不知真是之中有真非。  曰:言道者如言梦。夫言梦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兽,言者能言之,不能取而与之,听者能闻之,不能受而得之。惟善听者,不泥不辨。  曰:圆尔道,方尔德,平尔行,锐尔事。  宇宙中最完美的一种生命形式:一夫三妻,一男三女长相厮守
  笑什么?不笑不足以为道啊。  大家注意到一夫一妻制度的来源了吗?
  有人说,“我很传统,一夫一妻,很道德,很规矩”,
  可是大家看一看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讲这个,都是一夫自由选择几个妻子的制度。
  所以啊,一夫一妻制并非传统文化,
  而是西方坚船利炮轰击下中国被强制注入的一种现代文化,
  这种文化的背后是有巨大阴谋的!  其设计者的目的就是让坏人多占有美女,而让你,最多只能有一个,它们不是仅通过法律来实施,而且通过道德来灌输,让你觉得多娶一个老婆就是干了大坏事亏心事,它剥夺了你娶几个老婆的自由。这种道德层面的设计与那种金钱方面的道德设计如出一辙,都是灌输给你多了就不好,说钱多了如何不好,说老婆多了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道德。你想多娶老婆呢,它就操纵整个现代社会舆论骂你,说你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让你不敢再多想了。可是它们却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把你锅里的给偷走了。更多.免费赢取香港旅游,还有精美相册赠送,惊喜不断哦.网民最信赖网银品牌为新春网上购物保驾护航.想装修的家庭有福了,欧洲宫廷家具全场2.8折!.这些美女、帅哥的照片你认为哪个最漂亮?.让你见识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奢华,别眨眼往下看!.欣赏欧洲宫廷式家具,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现代变异社会的所谓道德啊,都是规矩,都是约束,都是反人性的,都是阴谋,巨大的阴谋通过道德灌输来实施。
  所以,真正的大道修炼者是一定要敢于打破一切非传统的现代道德观念的束缚。  宇宙产生生命,产生你的同时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还有五个的,一个男的多个妻子,其乐融融,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是最美好的状态。一夫一妻制不能绝对化,而是要遵从生命的自由本源。  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正常人类社会状态下,一夫两妻三妻多妻,很多很多都是非常和谐,天伦之乐其乐融融的,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就是这样过来的。
  到了近代受到犹太教绝对化一夫一妻制的冲击后,高离婚率,种种现代社会家庭问题的比例远远高于古代社会十几倍还要多。犹太教的一夫一妻制,看似公平呀,它们还用公平来作为理由,其实互相求公平时,已经是在搞对立了,夫妻不是做买卖做交易讲公平,求公平时,就已经失去了相互的信任,而且剥夺了生命自由选择的权利。  所以,废除违反自然的犹太邪灵强加给人的一夫一妻制,势在必行!
  在这方面,必须尊重生命自由选择的权利!
  人家一夫两妻三妻生活的其乐融融的,你去说人家不道德,强制人家必须休掉一个,这本身就是一个罪行!
  这样的罪行每天都在大量产生着,你看电视片中,感情问题几乎都是强制化一夫一妻制造成的,如果不认为一夫多妻是不道德的事情,给人自由,很多问题都根本不会产生。  强制的一夫一妻制还是蜥蜴人减少地球人口的一个阴谋呢。  你们以前被欺骗相信了一夫一妻制,那么应该是你的妻子们都在那里?一定要找回来,否则,她们就会被别人捞去喽,终生都不能幸福。因为一夫一妻制的设计,就是设计用来让坏人多占有美女的,本来应该是你的妻子,被坏人捞去了,那些坏人哪里知道怜香惜玉哪里会象你这样用生命去珍惜她们。  除了这个因素外,还有一个,你自己能确认你自己是好人,你多娶妻子呢,人间就多了快乐祥和,多生孩子,人间就多了好人的后代。就象你自己能确认你自己是好人,你多赚钱,坏人的钱就少了。  现在舆论宣传老是说一夫一妻制多好,可是你看出家庭问题的多多!一夫一妻制,可是很多人连一个老婆还哄不高兴,是人么?象这样的就应该让它一个老婆都没有,让这样的人绝种。而一夫一妻制却恰恰维护了这样的人,其实是一种非常邪恶的制度,而且剥夺了生命的自由选择。  一谈到一夫多妻制,变异的思想,它又挑拨那种让人失去信任的公平,说那能不能一妻多夫呢?
  首先,男女身体构造的不同就决定了一个事情,什么事情,我想你明白,就是这个不同呢,女的共享男的容易,男的想共享女的可就有心理障碍了。
  所以一妻多夫是不可以的,当然说你们自愿,那当然谁也不管。  人类几千年来,一夫多妻一直生活的很好的,突然冒出个一夫一妻制来,你不觉得诡异么?这里边还有更大的阴谋,现代道德观念下隐藏的都是巨大的阴谋。  我现在是在讲大道修炼中的一夫多妻啊,
  不是华夏人的,请闭上眼睛不要看。  生命在宇宙中,自由是最重要的,现代西方传来的强制一夫一妻制度,宣称给女子公平的同时,却剥夺了多少女子的幸福!造成了多少家庭悲剧!看似公平了,可是幸福吗?快乐吗?没有幸福与快乐的公平又有什么用呢?那些连自己唯一的老婆都哄不高兴的男人凭什么娶妻呢,就该让这种人绝种!可是一夫一妻制度却打着平均分配公平的旗号维护坏人。
  古代自然社会里,根本没有这种强制的一夫一妻制度,那时可以自由娶几个妻子,很多家庭都是其乐融融的。  强制一夫一妻制度的根本来源问题,又是犹太教,哈哈,


  在美国的推动下,犹太教的教义在全球冲击着一切古老的传统信仰。没有任何幸免,包括中华文明。
  而圣经旧约本身就是犹太教义,大家知道里边讲啊,说耶和华用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因为神只给男人造了一个女人,所以强制一夫一妻也是神定的,“只能一夫或一妻,除一夫一妻外与异性发生关系的就算犯奸淫”,犹太教义就是这样,那么犹太法律当然就也是这样的。
  到近代犹太人操控了整个世界,当然也就强化推广开来了这个强制一夫一妻的制度。
  可以一夫多妻、崇尚婚姻自由的中华文明就被没落了。
  我们一定要找回要恢复我们的这些美好传统。  宇宙中最完美的一种生命形式:一夫三妻,一男三女长相厮守,三星拱月,这是最真最美好的。
  蜥蜴人在近代几百年来,一直在实施巨大的阴谋,宣扬一夫一妻制,
  它们从一开始先宣扬一夫一妻如何美好纯情浪漫,
  再到后来设立法律强制执行,
  它们派它们思想控制下的文学家在无数的文学作品中都这样宣扬,  一夫三妻,三星拱月,斜月三星,
  生命的先天状态,最美好的状态。
  那个心字啊,斜月三星,历来讲修道修心的,可是古老的历史以来,谁也不知道心是什么了。  修道,修心养性,
  哎呀,明白最后一个字是什么意思吧。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其实啊,这是一个《周易》中巨大的谎言
  大家知道 太上老君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二就是阴阳,那么这个阴阳本来就只是道的一种派生衍生物而已,怎么可以等同于道的本身呢?众孙子加起来能等于爷爷吗?就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从一阴一阳谓之道里派生出来就是目前这个法律强制执行的一夫一妻制度,造成了多少社会问题,造成了多少妻离子散,造成了多少家庭悲剧,可是,还被这个西方社会的邪恶操控统治者给宣扬成是神圣的,被道德灌输迷惑了本性的世人认魔为亲竟维护起这个万恶的一夫一妻制度来,他们宁肯牺牲自己的自由与幸福也要维护他们的这个观念。  这个东西讲出来也非常尖锐,
  被骂成是不道德的,可是,难道我们中国古人5000年来都不道德吗?
  道,要长久的才能叫做道,一个只有几十年的一夫一妻制度怎么能叫做是道呢?怎么能被称作是道德呢?
  一夫多妻顶多只是不合时宜,而不是不道德。
  说一夫多妻不道德的,恰恰他自己才是最不道德的,他根本不懂道德是什么!!!
  我们必须消灭这个社会上的这些蜥蜴人制定的不合理道德规范!!
  今年的两会上大家也看到了,卖淫合法化都能由人大代表提出登上大雅之堂,为什么一夫多妻就不能呢?  说一夫多妻制会造成许多男的娶不上媳妇,
  我说那是活该呀,
  优胜劣汰,就该让那样的一个媳妇都伺候不好的男人绝种。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是一夫多妻,从来没见出什么问题。
  说现在中国孩子男多女少,那还不简单,进口呀!
  中国的男孩子还可以到西方社会繁衍后代占领土地呀。  设计一夫一妻制度的,还有一个原因,这是一个容易进行精神操控的方式。
  大家搞天体物理学的应该知道,那个三体问题,解决起来,超出了整个数学的能力极限,那微积分方程解到无限长都仍然描述不了三体运动状态,是一个典型的数学上的不可解问题,求近似?任何无限微小的扰动,都会蝴蝶效应引起无限大的后果变化,这些都是19世纪末期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就证明了的。
  大家知道当年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微积分计算天体运行规律,可是啊,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两体问题,只有一个恒星一个行星,是严格可解的,二次曲线嘛,那个轨迹或者椭圆、圆,或者双曲线,可是啊,如果是一个恒星两个行星,好了,19世纪末数学家就已经证明了,没有任何数学方程可以描述那个运动轨迹,那个运动轨迹超出了整个数学体系的表达能力,
  是的,数学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数学对宇宙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
  你要问现在发射卫星呀导弹呀,这些怎么回事呢,这些都只是近似解,根本不可能得到严格解的,只是能把误差在一定的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已。也就是说啊,三体问题,就是不可控的!更别说四体问题,N体问题了。
  而恰恰二体问题是可控的。
  哈哈哈哈  那么,假如作为这个世界的幕后操纵者想控制这个世界,你想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来设计这个世界的规则呢,必然是按照可控的方式。
  这就是一夫一妻制度被规定成法律的根本原因。
  一夫一妻制度啊,很脆弱的,很容易被操控的,在这个社会上,那么多的夫妻都生活的那么艰难,特别是一生孩子呀,忙得简直……大家想一想,如果三个妻子,谁生孩子就一起照顾谁,这是多好的事情啊!一夫一妻,顶多两个人赚钱,一夫三妻,四个人,哪种方式容易在这个社会上混开?明摆着的事情啊。
  就象三体问题,一夫一妻可以用数学精确描述,只要再多一个,就超出数学体系的能力了。
  过去是确定的,宇宙的规则是不变的,那么将来是不是也是确定的呢?不是,上世纪的混沌理论已经严格证明了:不是,宿命论是错误的。任何系统,过去确定,规则确定,但是未来仍然是不确定的。  人体究竟是谁造的,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巨大的秘密,而且这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解开的迷,是一个宇宙的不可解问题,不可判定问题。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原因的,人体存在了。超越了一切创造的概念,产生的概念,人体之古老,比“创造”“产生”这个概念还要早,比时间概念还要早。  人不是神造的,
  女娲造人已经被证明是蜥蜴人嵌植编造的了,
  西方人说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所以人的形象就是神的形象,但是神的形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还是没说到人体到底从哪里来的。
  人真的不是神造的,
  在道教中历来就将,人是自然形成的,这个人体,是跟一切神等位平等的。
  神仙都是人修成的。  @芒果布丁草莓酱 1454  楼主前面说蜥蜴人喜欢吃华夏人后面又说蜥蜴人搞计划生育阴谋降低华夏人口 自相矛盾 别告诉我说蜥蜴人想减肥  -----------------------------  人太多了,蜥蜴人还不敢轻易动手了。想象我们10多亿汉族人联合起来会是什么力量。所以要先计划屠杀一批人口。  人体来源这个问题,是一个不可判定问题,是宇宙解不开的迷
  数学上有很多问题是不可判定的,超出了数学的极限能力,宇宙也一样,有一些问题是永远不可解的,你自己的奥秘,你自己是谁,宇宙究竟最终怎么样,这样的问题都是不可解的。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证明了有无数的数学问题是超出数学的能力极限的,不可判定不可证不可解,包括一些看上去很初等的问题,
  比如说,如果我们用可数种颜色对每一个实数染色,是否必定存在4个互不相等的数a,b,c,d,使得它们的颜色都相同,而又满足a+b=c+d?这看起来怎么也不像没有一个确切结论的问题,但有人证明了它实际上和连续统假设的否定是等价的,也是不可判定的。
  当代的数学家们都很提心吊胆的啊,谁也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做了十几年的题目,会不会突然有一天被证明是不可判定的。数学命题,有真命题假命题,还有一类,不在真假之中的不可判定命题。  在道教历代看来,神造人论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其目的就是所谓的“神”为了实施对人类的控制。  你自己是谁,是一个不可判定问题,不确定。
  宇宙的最终真理是什么,也是一个不可判定问题。  @难得读书 1457  @浩然之氣  楼主引经据典,浩繁文字实在令人佩服。  我也希望如楼主般思考。  有几个疑惑,请教一下楼主。  1.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如果布局如此宏大的规划。必须有全球眼光。所谓蜥蜴人何方神圣?貌似那个时候还没有世界地图。假设西方在遥远的时期就知道有中国,恐怕不是派一个人到中国霸占一个女子再生一个怪物来传教能做到滴。楼主提到的儒家祸害深以为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实祸害中国,乐观点说至少还要......  -----------------------------  只能是一个来自外星球的蜥蜴人文明做的这种布局…………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布局是从东西方同时进行的。  蜥蜴人把爱有意定义成“只能是唯一的”,这是对爱的束缚,这是一个巨大的欺骗!  蜥蜴人给生命自由的爱下了一个定义一个紧箍咒,它们有意的把爱定义成是“只能是唯一的”,否则就不是爱,然后再给人扣帽子说什么不懂得什么是爱。
  其实,恰恰最不懂的爱是什么的是蜥蜴人。
  你看《老子》当中的“情”都被改成“静”呀什么的。
  蜥蜴人怎么就这么怕情呢?  @难得读书 1457  @浩然之氣  楼主引经据典,浩繁文字实在令人佩服。  我也希望如楼主般思考。  有几个疑惑,请教一下楼主。  1.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如果布局如此宏大的规划。必须有全球眼光。所谓蜥蜴人何方神圣?貌似那个时候还没有世界地图。假设西方在遥远的时期就知道有中国,恐怕不是派一个人到中国霸占一个女子再生一个怪物来传教能做到滴。楼主提到的儒家祸害深以为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实祸害中国,乐观点说至少还要......  -----------------------------  @浩然之氣 1463  只能是一个来自外星球的蜥蜴人文明做的这种布局…………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布局是从东西方同时进行的。  -----------------------------
  篡改东方的《老子》,西方的《圣经》  烧东方的周朝皇室图书馆,烧西方的好像是叫“亚历山大图书馆”吧。  犹太教、基督教其实是一种外星人宗教,
  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的,一夫一妻制是近代中国从基督教国家学来的“西方文明”,
  即使是现在的无神论中国也认为一夫一妻制是目前世界上最科学的婚姻制度!
  却不知道这背后已经遭到了犹太邪灵的操控。
  人的观念,变得可是真快啊。
  这种强势的宗教文化传播,让世界上不是犹太教信徒的人都隐性信仰着犹太教。  不只一夫一妻制,你想不到的很多地方都是要操控你的观念灌输。
  古时非战争年代人的平均寿命,过去的被世界卫生组织伪造数据有意缩短,它们这样做是有目的的。
  大家知道目前宣传的不能近亲结婚,其实,等过了一百年,又是一个要推翻的科学观念,遗传病的形成跟近亲结婚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概率上的浮动,但是世界人口组织却在这方面有意的伪造数据骗人,伪造事例骗人。
  大家知道买马讲究“纯种马”,其实就是近亲结婚的马,优良品种嘛,怎么人就不是了呢?这背后就是蜥蜴人要混乱人种的阴谋!  早恋的问题,在中国现在简直畏之若猛虎了,
  可是谁知道禁止中国人早恋是一个更巨大的阴谋呢。
  在欧美西方国家,16岁就可以结婚了,  现代中国人说早恋时,人家都结婚了,
  包括香港台湾也是 16岁就可以结婚。
  中国是世界上法定结婚年龄最大的国家,造成了无数的社会问题。
  那么我问的是:难道其他国家都错了,只有中国是对的?
  中国古代历来也都是 16岁就可以结婚,难道中国历代都错了,只有现在是正确的?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重大科学发现出不了诺贝尔奖,一个集体心理性压抑的民族,怎么能与宇宙真理沟通呢?
  还想当世界强国,这一点不纠正,永远也当不了。
  真正的,应该对晚婚晚育畏之若猛虎才对!  “道力人,真散汉,酒是良朋花是伴。花街柳巷觅真人,真人只在花街玩。”  “摘花戴饮长生酒,景里无为道自昌。一任群迷多笑怪,仙花仙酒是仙乡。”
  “鼎器本是乾坤体,大药原来精气神。若会攒来归一处,须用同心三个人。 ”  “三个人,无他说,只要真师真口诀,指破阴阳三品丹,方可存心待明月。 ”
  无根树,花正黄,产在中央戊已乡。  东家女,西舍郎,配合夫妻人洞房。  黄婆劝饮醒醐酒,每日醺蒸醉一场。  这仙方,返魂浆,起死回生是药王。

  (三)  无根树,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烟花寨,酒肉林,不犯荤腥不犯淫。  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  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
  (四)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  雌鸡卵,难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  女子无夫为恕女,男子无妻是旷夫。  叹迷途,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五)  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  世上阴阳配男女,生子生孙代代传。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我在引用张三丰真人的《无根树》啊。
  张三丰真人告诉我们的,就是“情”。
  老子道德经中的“情”被篡改成静,张三丰真人知道这个真相,
  特意嘱咐
  女子无夫为恕女,男子无妻是旷夫。  叹迷途,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我在这个帖子里,要告诉大家很多过去修道界的不传之秘。
  其实,不是不想传,而是有某种势力,不让我们传,那时又无法对抗……只好……  整个道教界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又一波震荡冲击波要来了
  哈哈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甲本1组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甲本2组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甲本3组  至虚,恒业。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圆圆,各复其根。
  甲本4组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剪也。  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甲本5组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螝蠆虫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终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持而盈之,{不}不若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而)骄。自遗咎也。
  乙本1组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复,是以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  绝学无憂。唯与诃,相去几何?  美与丑,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乃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
  乙本2组  上士闻道,勤而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无。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健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乙本3组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启其兑,实其事,终身不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巧若拙,大赢若诎,大直若屈。  躁胜凔,静胜热,清清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丙本1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  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
  丙本2组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丙本3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故杀人众则以哀悲蒞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丙本4组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古无远。  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之所过。  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全篇完]现在是2013年5月6日了,华夏上古文明大反攻,从先人坟墓里破土而出,第二波冲击波开始。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可怜我们华夏上古文明啊,两千多年来,悄悄躲在地下,深深隐藏着啊……  郭店楚简——千载难逢的文化大发现
  1999年岁末,武汉大学珞珈山中外学者云集,都来参加“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究会”。围绕郭店发掘的804枚竹简所记载的1.3万多字的典籍,涵蓄了先秦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全球汉学界中外学者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大讨论,专家们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文化大发现”,这批竹简提供了“惊世骇俗的信息”,这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这批战国时期的楚简的发现,重要的是由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先秦战国古籍几乎毁于一旦,今天所见大部分先秦战国古籍,并不是先秦直接传下来,而是由汉代儒生整理后传诸后世的。还有大量古籍现已佚失,无从寻找了。楚简的面世,将对中国先秦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填补这些研究领域的一系列空白,并修正、补充以往学术研究的成果。
  八百枚竹简,为中国传统文化正本清源  在湖北省荆门市的纪山镇郭店村,是郭店一号楚墓所在地,这里是楚国贵族古墓群中被盗挖过的众多隐墓之一。这些价值连城的楚简能从盗墓贼的洗劫中被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纪山镇距楚国都城郢都——纪南城仅10公里,南距荆州市25公里,北距荆门市65公里,2300年前,这里是楚国王公贵族的墓葬区,目前,古墓群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中从地表可以看到土堆的坟墓297座,有十几座古墓直径有60多米,高约十几米,至于地表上看不到土堆的隐墓不计其数。这里有纪山镇“掘地三尺,宝贝无数”的说法。这里交通方便,盗墓团伙和国际文物走私集团长期觊觎于此。所以郭店村也是当时盗墓活动最为猖獗的地方。在打击盗墓活动的同时,荆门市博物馆的考古专业人员对被盗的古墓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1993年10月,他们在发掘郭店一号楚墓时,发现这个墓已经于数月前两次被盗。墓中存有一椁一棺,当时椁东南角的盖板已被盗墓贼打开了一个40厘米的洞。据现场分析,由于墓室积水,盗洞开口太小,无法钻入墓室,盗墓贼只好用铁耙伸进墓室,扒捞青铜器。考古人员进驻现场后,对墓室展开了细致的清理。  就在大家默无声响地清理时,一位叫高华的工作人员从墓室的积水中摸到一枚竹片,捧到手里翻来覆去掂了掂,竹片湿漉漉的,因淤泥侵蚀而呈黑色,与平常生活中所见的篾条没有什么差别,他觉得没什么把握,便喊来曾参与发掘过楚简的李代华。李代华过来仔细将竹片辨认了一番,虽然竹片上见不到任何字迹,但他肯定地说“这是楚简,里面说不定还有”他们惊喜的声音把大伙都吸引过来,人们小心谨慎地继续往下探寻,竟发现了一大卷竹简。从现场清况分析,竹简的位置处于墓室的东北角,盗墓者的铁耙无法触及,但搅动墓室积水震荡了竹简原来的位置,竹简的顺序被打乱。
  “这一大卷楚简被清理出来后,在场的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盗墓贼的铁耙若长一点,郭店楚简恐怕早已灰飞烟灭。”主持现场清理工作的崔仁义心有余悸地说。如果盗墓贼将这些竹简盗走,竹简可能会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永远湮没。当时黑乎乎的竹片上什么也没有,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项惊人的发现。要让竹简现字,首先都得进行化学还原处理。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试验,从清淤到再现字迹,竹简的化学还原处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还原后的竹简韧性如同新竹一般,文字墨迹不仅清晰,而且还有光泽。
  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又开始对竹简进行文字识别,把散落和次序混乱的竹简重新排序,并进行了注释。记者在荆门市博物馆戒备森严的文物库里看到,一枚枚竹简分别装在盛满蒸馏水的密封试管中,透过试管壁可以看到竹简上的文字墨迹清晰。博物馆馆长王必胜介绍说,刚出土的竹简经历2000多年岁月浸泡,竹筋的组织已腐烂破坏,竹片柔弱得像泡烂了的面条,字迹难辨。现在博物馆对郭店楚简用两种方法保存,一种是将清洗过的竹简继续浸泡在蒸馏水中,隔上十夫半月还要换水一次;二是对竹简进行脱水处理,然后将竹简保存在密封的真空玻璃管中。第二种方法能永久保存,但由于经费紧张,至今只对四分之一的楚简采用了这种保存方法。
  这么多的竹简随葬,势必与墓主的身份、地位有关。据发掘报告,墓主人下葬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据楚墓规制判断,墓主人地位相当于“上士”(古代的官职)。据随葬品上的铭文“东宫之师”推断,墓主人是楚太子横的老师,而郭店楚简就是他向太子授课时用的教材。这是目前被学术界较能接受的观点。
  隔着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直接听到了先哲的声音
  经过整理后,804枚郭店楚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儒家和道家的16篇重要文献,共计13000字。郭店楚简共分5组,一组简文为道家文献,包括《老子》甲本、乙本和丙本,《太一生水》、《语丛四》;其余组均为儒家文献,包括《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德》、《尊德义》,《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其中,除《老子》、《缁衣》、《五行》和《穷达以时》部分内容见于世传文献外,其余两篇道家着作和10篇儒家着作均为首次发现的佚籍,不见于世传。这意味着,我们隔着多年的历史长河,直接听到了古代圣贤先哲的声音。
  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此揭开了学术界对郭店楚简研究的序幕。这几篇经典着作引起国际汉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且迅速成为海内外人文学的研究热点、焦点和前沿问题,近两年就出版了论着、论文集8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围绕郭店的学术研讨会在祖国大陆、台湾及美国、日本等地已召开过多次,取得了相当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学者们依然兴致不减,就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共收到来自德、美、日等6个国家以及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100多名专家学者的80多篇论文。时至今日,涉足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人,从青年博士到学界泰斗,莫不对郭店楚简投来热切的目光。
  探究“郭店楚简热”的成因,还得从文化考古的角度谈起。我国在纸张发明和广泛使用之前的长达数千年的岁月中,木、竹简犊是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不过,由于竹木质料不易保存,因此无论是墓葬或遗址,商周时代的简牍至今没有出土过。我们现代可以见到的最早的竹简,是战国早期遗物,如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墓竹简,绝对年代与墓葬时间距现在约2400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和郭店楚简的年代均在距今2300年之前。简牍与金银铜铁器具、玉石陶瓷等古董文物都不同,除了出土,从来没有经世人相传到现代的,主要是简牍不易保存,其保存方法至今仍在探索。所以宣称是世人相传的简牍,必伪无疑。现今简牍大部分出土于甘肃与湖北,因此日本学者将兰州和荆州称为简牍学的“麦加”。  简牍出土,在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有下列几次一次是在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大宫室,将孔子故居拆毁,从墙壁挖出一大批竹简。另一次是在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波郡有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古墓,从魏王墓中挖到大量的竹简,都是用战国文字写成的古书,据说有几十车之多。后来国家派了着名学者荀勖、束皙等对这些竹简进行整理,编成了《逸周书》、《穆天子传》、《竹书记年》等多种古籍,可惜大多又再度亡佚。
  包括楚简在内的先秦简帛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和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与资源。在国外学者看来,郭店楚简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大讨论,其意义完全可与当年的《死海古卷》大讨论(在以色列死海北岸发现的《死海古卷》,其中有2000年前《圣经》古抄本,所载基督教知识与今日基督教知识不尽相同,引发了西方学术界的大讨论。)媲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知久专门出了一本专着《郭店楚简研究》,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治疗、应对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危机”。欧洲汉学学会主席、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瓦格纳说,郭店楚简的出土为重新评估东方文化提供了契机。研究历史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古书,一是通过文物。许多古籍经过世代传抄,跟古人原作相去甚远,而作为文物的简牍,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经多次在出土文物中发现简牍,但无论从竹简数量和文字数量来看,郭店楚简都名列前茅。以804枚郭店楚简达13000余字,涵盖了先秦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全世界对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新的认识。
  郭店楚简有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老子》文本,流传今日的《老子》与古代的《老子》有何不同,郭店楚简无疑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资料。在西方,外国典籍被翻译最多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老子的着作不仅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中长盛不衰,随着地下墓葬一再发掘出它的传抄本而越发受到举世瞩目。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以两种帛书《老子》最为人知晓。郭店楚简中竟有3种《老子》节抄本。这些《老子》节抄本虽不是最原始的祖本,但它们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抄本。  拂去岁月的风尘,郭店楚简将我们带进了一个纯真而古朴的哲学世界。在那里,“圣人”先哲的声音清晰如镜,动人心弦。
  千百年来的古训中,原来有许多以讹传讹的信息  好啦,大家可以再对比一下啦。  奶奶的,什么无为不争,道教修道还都有武学修炼呢,更多.免费赢取香港旅游,还有精美相册赠送,惊喜不断哦.网民最信赖网银品牌为新春网上购物保驾护航.想装修的家庭有福了,欧洲宫廷家具全场2.8折!.这些美女、帅哥的照片你认为哪个最漂亮?.让你见识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奢华,别眨眼往下看!.欣赏欧洲宫廷式家具,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列位啊,怎么办呢?这老子道德经被篡改的到了这个地步,我们怎么看呢?
  万恶孔丘孔老二,我要把你碎尸万段,你篡改老子道德经,骗我华夏儿女两千多年啊!!  有无之辨和对老子道的偏斜  ——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于有/无”章谈起
  张祥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
  对于《老子》①之道的理解,历来有两种基本的方式,可称作“水平(域)的”(horizontal)和“垂直的”(vertical)。就“有/无”的话语方式而言,水平的理解方式强调“有无相生”(《老子》通行本第2章),有与无在一个水平视域之中;而垂直的方式则强调“有生于无”(《老子》通行本第40章),无比有更高级,或更根本,有从无派生而来。这两种理解都可以在《老子》通行本中找到根据。“有无相生”的依据更多,不仅第1、2、11等直接谈到有无关系的章节,而且那些讲“玄”、“中”、“虚”、“惚恍”、“为无为”、“冲”、“和”、“混”、“朴”、“反”、“大A非a”、“知A守非A”、“无a(A)之A”等章节,也属于这条思路。“有生于无”的依据要少得多,第25、40、42章似乎含有这种依据,但细读这几章,也有“相生”的意思,如25章,虽然将“道”说成是“先天地生”、“独立不改”,似乎是超出一切“有”并生成万有的“无”,但同时讲到它的“混成”、“周行”、“逝、远、反”和“自然”,所以与“相生”的说法也相通。40章讲“反者,道之动”、42章讲“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也有水平域状的思路。只有将其中的某个句子孤立出来,像40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第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有明确的垂直的、线性生成的意思,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级的源头依次生成了万有,而万有并不反过来生成那个源头。所有这些依据中,第40章的那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对于这条思路的最明确表达。②  自从战国中后期以来,对于老子道论的垂直式的理解占了上风,并由此造就或影响了黄老学、法家、杂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学派乃至现代中国哲学界的道论,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哲学思想史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流行思想方式,尽管一直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比如《庄子》的道论,就基本上是“有无相生”型的。20世纪末郭店楚简《老子》本的发现,让我们可以从文本角度重新审视这桩两千年的思想公案。本文就将以研究郭店《老子》甲本的相关章节为起点,说明为什么水平域式的解释更有道理,并深究“有无”和“相生”的含义。其次,将主要以黄老学和韩非子的道论为例,探讨战国以来的垂直式解释的思想原因。  一、是“有生于无”,还是“生于有,生于无”?  郭店本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本。它的出现反驳了以往的一些流行看法,比如认为《老子》晚于《庄子》的看法。③即便我们不认定它是通行诸本和汉代帛书本的唯一文本来源,④但就现在所及的文本形势而言,它处于其他诸文本的“上游”,占有一个更原本的地位,却是无可否认的。  通行本的第40章,在郭店《老子》甲本中也出现了。但它的最后一句与通行本乃至帛书本相比,有一个关键性的不同。王弼本《老子》40章的末句是: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⑤而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第37号简上,该句经过整理后的文字为: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⑥这句话里,第二个“有”字没有出现,整个意思就有了重大改变。有无关系从垂直的“……有生于无”,也就是无生有,有生万物,变为了水平的“……生于有,生于无”,也就是万物生于有和无,或者,有无共同生成万物。  这个转变的力度之大,让不少学者不能适应,所以要以各种方式来寻回那个似乎是丢失了的“有”。荆门市博物馆的学者们在注释中认为:“简文此句[‘生于亡’或‘生于无’]句首脱‘有’字,即上句句末‘又’[或‘有’]字脱重文号,可据帛书本补。”⑦李零对于该句的释写是:“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⑧显然认为那个“有”字被忘了写上。而刘钊居然就在正式释文中直接写成:“天下之勿(物)生于又(有),又(有)生于亡(无)。”⑨另外,像廖名春、魏启鹏、李若晖等,皆相信这里或者脱漏了一个重文符号,或者应该将“有”字重读。总之,尽管郭店本是迄今可及的最早《老子》本,而且原文干干净净地既没有重文符号,也没有让人可以去重读的文本依据,人们就是不甘心“有”后边没有两千年来都在那儿的另一个“有”字,于是非要掉过头来,按照晚后的本子来改变先前的本子!当然,也有一些学者直接接受了郭店本的非错性,像陈鼓应、赵建伟、丁原植。  那么,为什么可以没有第二个“有”字呢?如前所述,《老子》所表述的水平域式的有无关系实际上占了主导地位,第1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⑩这里有与无是相对而玄同且玄之又玄的关系,并没有无的优先地位。“玄”首先讲的就是有无关系,即差异中的和同关系。书中“玄牝”、“玄德”、“玄通”、“玄览”,皆此意。第2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全是水平域式的结构。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等等,皆是如此。所以,那个“有生于无”的“有”字,本来就与全书的内在思路不合,令人不安(11),现在郭店本中没有了它,恰恰是去掉了通行本中一个最不协调之处,使全书顺畅起来(12),应该正合乎老子原意。就此而言,此“有”的缺失并不是一个意外,而是早就被期盼着的了。那么,为什么后人要加上这个“有”呢?应该是时代思潮的改变所致。为了从思想趋势上说明它,就须先弄清“无”、“有无相生”及“有生于无”的具体含义。  二、“无”及“有无相生”的含义  《老子》中,“无(無)”有多种含义,简单说来有两类,即否定和潜伏。否定依不同语境而相当于“不”、“没有”、“非”、“勿”。这样的无相当多,比如“能无离乎?……能无知乎?”(10章)、“常使民无知无欲”(3章)、“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4章)、“大象无形”(41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63章)、“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72章)等等。它的首要功能就是否定掉任何可对象化的东西,即主客分裂后的任何一方(独立的主体也是意识的对象)。潜伏之无指经过否定之无的损泯之后,所余下者。这就有些像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所说的:“‘无’[Nichts]是对存在者[可对象化者]的一切加以充分否定。……然后‘无’本身就会在此否定中呈现出来。”(13)这也就是说,经过否定之无化(Nichtung),尽管再无什么可把捉的东西,但并不就是一片干无(nihil),导致虚无主义(Nihilismus,nihilism);情况倒是,这种否定越是彻底,“真干净”,就越是有一片“白茫茫大地”或一种潜伏的境域出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1章)  这里的一个要害是,这潜伏之无的的确确是潜隐低伏的,没有任何可把捉、可断定的实体性自身,不然就会被否定之无的利刃削去,所以它绝不会成为一个比“有”更高级的“无自身”(Nichtsan sich, Nothing initself),有一个独立的存在身份,可以被概念把握、名词指称。换言之,“无”并不是一个像“上帝”、“理念”、“实体”、“存在者”那样的名词,通过它的概念内涵——比如“无与伦比者”、“存在的绝对模式”、“依自身而存在”等——来指向其外延。它既无这种内涵,也无这种外延,但又不仅仅是一个否定,而有自己的非概念、非实体和非独立的身份。就此而言,它处于单纯的否定与单纯的大有(Sein,Being)之间。那么,如何贴切地理解无的这种微妙之义呢?  《老子》采用的一个表达无的方式就是让它与有相对,并就在此相对之中显示出那潜伏的发生性来。第1章是这样(“‘无’……始;‘有’……母。……妙;……徼。……同出而异名,……玄”),第2章是这样(“有无相生,……(a/非a相…)……(A而弗a)”),第11章也是这样:  ……当其无,有a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其”即某种有(毂、器、室),只有正当其无,才会有用。所以这“用”是有无相对而生成的状态,也就是道的表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40章)这作为“道之动”的“反”,首先就指有/无、阴/阳的相对相反。只在这对反之中,才会出现非对象化的弱、虚、冲及用,于是有“反”的另一义,即“返”,也就是返回到物之初态。这么理解的用就不只是某个存在者发挥的“作用”(function,action),那种作用总已经以哪怕隐蔽的方式预设了某个作用者,正是老子要用“无”去否定的“为”。无却没有丝毫实体乃至存在者状态可言,毫无自身的内涵,所以也不会发挥什么作用,只能在与有的相对中即刻生成那非有非无而又即有即无的“利/用”。离开了有,无就是干无;离开了无,有就是让人失道之小有。可一旦无对上了有,就与之互补而生出利/用的当下意义和存在,即其玄义或玄在。所以海德格尔在翻译和解释此章时,将其中的四个“用”都翻译成“存在”(Sein)(14),因为对于他来讲,存在不同于存在者(Seiende),是有无混成或对成的,也正是“物”(Ding)之初态。  这就是“有无相生”的哲理含义:有与无各自毫无意义和存在可言,而只在相互遭遇或对反时,才生出了各自的含义,并且更重要的,生出了“利/用”这样的道之义。换言之,有无相生之“生”有两个意思,其一是生成有无玄通或“负无而抱有”(取42章“负阴而抱阳”之语势)之“用”或“庸”义;(15)其二是生成了有无“本身”的合体含义,即它们相对的差别义。由此可见,“有生于无”如果孤立地看,让无获得了某种独立的乃至更高级的身份,确实不符合《老子》的思想方式,应该是后人改窜而成。  《老子》采用的另一个表达无(实际上是无与有的混成对生态)的非概念化方式是诉诸“无形”之“大象”(《老子》41章),比如“弱”、“朴”、“谷”、“牝”、“静”、“冲”、“水”、“气”、“婴孩”、“张弓”等。第15章写道:“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正是无与有的混成态],[他/她对于对象化或二分化思维]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通过大象]强为之容:……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这里释凌(消融之冰)、朴(未雕琢的素材)、谷、浊,都是象,“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但细究之下,可见这些象之所以是大象,而不是一般的形象,都是取其处于有无之间的状态,“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子》21章)。消融之冰,其形似有还无;山谷、浊水、素材,婴孩、气等等,也都在某个意思上处于有无之间,所以能用来显示而非指称道境。说到底,成就这些大象的也是“有无相生”的机制,代表了不同于概念化思维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有的学者称之为“象思维”。(16)  三、“无”的本体优越性是如何造成的?  如前所述,通行本《老子》中既有“有无相生”、也有“有生于无”的说法,而且以前者为主,那么为何在后世,反倒是后者占了上风呢?其原因要到先秦的道论变化进程中来寻找。而且,那个在《老子》后世本子中多出来的“有”字,也很可能就是这个变化的一个结果。  《庄子》中还是“有无相生”论占主导。比如《齐物论》:“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这里有无是水平域的关系,分立开来,都无道可言,只有它们的相通互补才构成道:“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这里“成”与“有”近义,“毁”与“无”近义。“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是非”可视为“有无”的另一种表达,只有“和之”,两方同时行,达到天然的互补平均态,就像制陶的转轮,才是道。《齐物论》及《庄子》的主体部分充满了这种平均两行、互泯互成的“道枢”思路。《秋水》篇讲“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而功分定矣。”单独从有或无来看万物,看不到真象,只看到有或无的投影(“莫不有”、“莫不无”);只有像“东方/西方”那样既相反又互补,有与无才能得其原意。《知北游》“光曜问乎无有……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也是类似的思路,要人既不执着有,亦不可执着无。就是《天地》中“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句,到底是在推崇泰初的“无”,还是“无无”,全依读它时是停顿在第一个“无”后边,还是第二个“无”后边。王先谦本就停在第二个无后边。而我们已经看到(比如上引《知北游》文),《庄子》确实是推崇“无无”的。  “有生于无”的思想,可能是从战国中期的黄老学开始的。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道:“申子[申不害,郑国人,用于韩昭侯]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形]名。”“韩非者,……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可见黄老学有一种倾向,即将老子之道学用于“刑[形,有形之事物]名法术”或统治术之学。老庄皆主张道乃有名与无名的相对相生态(常名),一旦道或常名偏执于有名,就会蜕变为“刑名法术”,所以“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21章)。兴盛于稷下学宫的黄老学,为了向当权者提供虚无因应而又有所把持的统治术,非要将道与刑名法术直接打通不可,于是一方面抬高有名之形与法,另一方面,为了平衡,只好将道说成是无。  陈鼓应先生认为“帛书《黄帝四经》应是黄老学派的最早著作”(17),此说源自唐兰先生的研究。尽管这四篇佚书是否一定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黄帝四经》,还可争论,但按高正先生的看法,此“‘黄老帛书’,是战国黄老学派的代表作,这基本已成定论”。此外,学界早已公认《管子》四篇为稷下黄老学的著作。所以,下面讨论战国黄老学就以它们为依据。《黄帝四经》第一篇第一章,一开头就写道: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管子·心术上》也有类似看法。但是,法是分立的强迫性规则,直接出自理和礼:“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审察名理冬(终)始,是胃(谓)廏(究)理。”“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论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也。故杀戮禁诛以一之也。”这样,道虽然“生法”,但作为万物和万理的最后根据和统一者,就绝不能同于法和理,于是道就被看作是“虚无形”、“虚无无形”,因此才能是“万物之所从生”。  这样一来,一头是虚无无形的道,另一头是循理明分的法,可这两者——“道无”之“一”与“法有”之“多”——如何结合呢?黄老派主要采取两个方式来重新联接这已被割裂了的无与有,其一是“形名术”,其二是“心术”。所谓“形名”,指用名(名称、法令和角色名目,尤其是官职或社会角色之名目名分)来规范形(某一类事物,尤其是某一种角色的职责内容及其实现状况),循名而责实,就可以将法有之杂多做第一层的收拢,以成纲纪,《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记道:“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猾)民将生,……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刑(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它的意思是:能够有效统治臣民的“成法”(现成的法则),就是“正名”与“合形”的形名术,也就是让天下万物、万民、众臣都有恰当的名称、角色、法规,并且让这些名称得其形实的方法,简言之曰“循名复一之法”。循此名就能责彼实,因而可以复归于简一,臣民就不会乱法悖理了。《管子·心术上》也说:“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但是,这名实之纲纪,虽然已有条理结构,但还不是无形无名之道一。要使这些形名为“余一人”所用,而不为他人(比如有野心的大臣)所用,此人就必须让众形名与自己的宁静无为共存。《黄帝四经·十大经·名刑》主张:“刑(形)恒自定,是我俞(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万物群至,我无不能应。”而且,最好是使这些形名官职像人的五官九窍归一于头脑神智那样归一于君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此君主之心能够在虚静中同时容纳众多形名,“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让心能“处其道”的办法就是“心术”,“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黄老学从去嗜欲、守静虚、养精气、因应无为等角度对它多有阐发。于是,战国中期以降,“心”的问题就突出了,《孟子》也极受影响。总之,在老庄那里通过有无相生、反朴归源而达到的道境,在黄老这里是通过形名法理与道体之间的心术来寻求,而这心术的要义就是去掉物欲,以达到无形无名。“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圣人无之。无之则与物异矣,异则虚,虚则万物之始也”。但在人人都动心机、都要立于强的形势中,如何“无之”呢?在这个最要害处,黄老学和后来跟进的法家可谓费尽了心机,给君主时王们提供了不少建议,比如不向臣子们显露自己的好恶,让臣子们去拼命有为,以名定其位,以位责其实,自己却无为而统化,绝不滞于具体的名与位,等等。用韩非的话来讲就是:  是以明君守始[道,万物之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理、名]以知善败之端。故[心]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君无见其所欲,……观臣下之所因,……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从中几乎处处可以看出黄老学的思路。其实,法家可以被视为黄老学的“刻削”化、“惨礉少恩”化,(18)“争于气力”化(19)。它们都要赋予君王以天道的地位,但又不走道家和儒家的“无为而治”的道路,(20)而要富国强兵,以强力席卷天下,以法术掌控臣民。相比于道家的“为无为”(《老子》3章,63章),黄老和法家想要走的是一条“无为为”的道路,也就是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最大的为。  然而,对于黄老和法家,最大的困难来自:要去大有作为的君主达不到真正的无为,“法有”连接不上“道无”,因为他虽然可以靠“法、术、势”来从体制和行为上表现出无为,(21)但因其心术不正,整日在算计旁人别国,包括枕边膝下者(《韩非子·备内》),求自己一人的长生极权,要做到“虚其欲,神将入舍”,“心静气理,道乃可止”,无异于缘木求鱼,不亦难乎!达不到真无为,那么不但道家的“为无为”无从谈起,就是“无为为”也只是摆设。于是,黄老与法家就更需要设定无的更高级的本体地位,起码从理论上确保这“道生法”、“守始”、“应因”不只是一场谁都可能赢的阴谋大赛,而是能够接上老子智慧的道—德—政—治,君主在其中,因为占据了这“无”的高位而稳操胜算。《黄帝四经·道原》开篇处言曰:“恒无之初,迵同大(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这就倾向于将道仅视为“恒无之初”了。《管子·心术上》则声称:“虚无无形谓之道。”能得此虚无无形之位者就是“心”,就是“有道之君”:“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因此,“无”的含义——君主统治的合法性、有效性——无论如何不能只从与“有”(臣民万物)相对互补的关系中生出,而必须有自己的更高实体性、独立性。在这样的思想情势下,《老子》40章就一定要多出那个“有”,以便让“无”成为它的主道。文本的伪造来自思想的伪造,而思想的伪造源自对权力的贪恋。  韩非因此感到有必要来“解老”,以便通过这个框架来完成他的“化性起伪”(《荀子·性恶》)。(22)这时,《老子》40章恐怕还是郭店楚简的样子,所以《韩非子·解老》及《喻老》皆未及于兹,而是通过解释其他一些章节中的话语来发挥自己思想。他在《解老》中写道: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据说这一段是在解释《老子》14章的“是谓道纪”的“道纪”,因为“‘纪’、‘理’义同”,把“道纪”读成“道,纪”,再加些虚词便是。不过,这种解释与《老子》14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的古今交织的“惚恍”思路大不同。它引入了在《老子》中毫无地位而在黄老学中初露锋芒的“理”,通过它来理解道。说道是“万理之所稽[合,同]”,意思是:道是让万理相合者,因此也就是“理之者也”,即众理所趋向者。理是成就某一类事物的文理,所以是相互不同且相互分离的:  物有理不可以相薄[迫,靠近,搏击],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23)万物之理是各各分立的(“不可以相薄,……各异理”),而道则完全收合这些理,所以不能滞于某一种理,“不得不化”,于是就“无常操”,没有固定的品质,这样才能成为道。这里的“不”和“无”,是上面讲过的道之否定义的表现,但由于这否定的目标是“尽稽[合,同]万物之理”的大道理,而不是理与物相对互补之境,所以这否定并没有开显出潜伏而又生生不已的道域,而是引导到一个更高级的无。它就是通行本《老子》40章的“有生于无”之“无”的先导。道必须是无,才能统辖万物万理;正如君主必须“无”化,才能最有效地统辖群臣万民。  这可能就是黄老与法家按自家需要来解释并继而改造《老子》的思想途径。后来王弼读到的《老子》40章已经是“两‘有’字本”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此文本和黄老、韩非的或明或暗的引导下,他写道:“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又在《老子指略》中声称:“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从此以后,整个中国哲理史就在颇大程度上被这种“以无为本”的思路控制了。
  至于以上所述及的韩非的解老,是不是像冯友兰先生所认为的,是在用道的普遍性、一般性来收服理的特殊性?或者说,道在黄老、韩非和王弼那里是不是一个“最一般的规律”、“事物的总规律”(24),我还不敢完全断定,因为韩非讲的道,其“无常操”也还是通过“化”或否定之“无”而非硬邦邦的概念抽象来得到的,还不同于一个直接肯定的和可概念化的“总规律”。对于冯先生的另一个断定,即老子讲的“道或无”,就是“万物的共相”(25),我当然不敢苟同,正如此文一直在辨析和论证的。  无论如何,自黄老学、韩非和王弼以来,“心”、“理”、“无”等一批术语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思想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国佛学、宋明理学乃至当代中国哲学,以无为本也似乎成了老子乃至道家学说的典型特征。这是思想的历史事实,自有它的道一理。但是,当我们今天有幸面对在这一切之前的《老子》文本时,却是站到了一个可以反省它们的来源和思想后果的位置上了。“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14章)。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与分析  刘黛  【摘要】:本篇论文进行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和作为今本代表的王弼本三种《老子》的比较,由比较探索《老子》版本的流变和思想的演变。在具体比较之前,先讨论有关简本《老子》的一个重要而有争议的问题,即竹简《老子》的定性。通过详细分析学术界三种最主要观点的特征及其论据的合理性,我认为王博老师提出的辑选说具有最强的解释力,即认为竹简《老子》三组并非一个整体,它们有不同的来源,它们分别和加起来都不构成当时的一个完整的《老子》版本,而只是对其底本的辑录。此外,我从简本甲组和丙组都出现的相当于今本第64章后半段的文字的比较以及两组竹简形制的不同等现象,提出有关三组《老子》关系的另一种猜想,认为丙组有可能是记录当时讲授《老子》的一位先生随文解说的情况,因此丙组《老子》中不但有依其底本的《老子》原文,还夹杂着讲授人自己的解说等。从这个推想出发,可以解释同是《老子》而三组竹简形制有重大差异,64章后半段中思想的不统一,丙组中出现了甲组所没有的针对儒家的反“仁义”观念等等问题,并由此更细腻地揣摩先秦古书流传的特征。在探讨了竹简《老子》的定性问题之后,分篇、章形式和具体文字差异两章进行三种《老子》的比较。由于竹简《老子》并非完整的版本,因而在讨论篇、章形式时,需要先根据辑选本所呈现的面貌管窥其所依底本的可能的篇、章情况。我认为简本所依底本虽没有清晰的分篇、分章意识,但呈现出篇、章的萌芽。从甲组可以推测其有类似于上下两篇的划分,因此我赞成李零先生“道”、“德”篇雏形之说,但不赞成他对篇序的看法,我认为其顺序为上篇讲治国之方,下篇讲其哲学依据——“道论”,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帛书分《德》、《道》两篇是分篇意识的清晰化,其篇序继承简本的篇序,与今本不同,但我并不认为当时没有《道》在前《德》在后的本子,我以为今本的篇序很可能是另有所据。关于分章,我认为简本中除墨钉、短横两种符号与分章和断句有关以外,还应注意到几处间隔,间隔很可能也与段落划分有关,我将间隔的因素考虑在内分别整理出简本各组所呈现的篇章段落划分,这样的划分有三个层次,再参考这一划分推测简本所依底本的个别分段和段落情况,并与帛书、今本进行比较。帛书乙的只分篇不分章的情况与《史记》中只记“上下篇”,不提多少章的情况完全一致,说明汉初《老子》的整理者曾将前代流传本子中不规则的段落划分符号完全消除,而使本子趋于干净整洁,但这种情况正是今本诸本在形成的过程中所要改变的,今本参照有不规则分段的较早版本将《老子》分为81章。所以,就分章而言,《老子》版本经历了“不规则的段落划分→完全不分章、只分篇→规则而均匀的分章”的过程。在具体异文的比较中,借鉴刘笑敢先生的观点,将异文分为客观原因造成的和主观原因造成的两种,后者往往带来义理的变化,展示了编者自身的思想主张或者时代的思想趋势。从异文的具体形态上,采用李若晖先生建立的异文模型。此后具体举一章为例进行对比。所举为今本第41章,此章见于帛书乙和竹简乙。先对该章所有异文进行归类,选取与义理的解释相关的几处重要异文进行详细的分析考证,再疏通该章义理,并从“勤而行之”与“仅能行与其中”的不同展开,讲《老子》思想中的两个层次,最后勾勒本章所见的从竹简到帛书再到今本的继承与变化,认为帛书在文字上的改变往往是由客观原因造成,不显示编者改动原文的主观意识,而王本所代表的今本的改动则如刘笑敢先生所说显示了编辑者“改善”原本的意识,因而有时会带来义理上的变化。  【关键词】:《老子》 郭店竹简 马王堆帛书 王弼本 版本流变 竹简《老子》的性质 《老子》的分篇 《老子》的分章异文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77.5  【目录】:  摘要3-5  Abstract5-15  第一章 总论15-21  第一节 版本介绍15-18  第二节 写作思路18-21  第二章 竹简《老子》的定性问题21-48  第一节 竹简《老子》为完足古本的观点21-25  第二节 具有较强解释力的辑选本的观点25-32  第三节 三种模型的建立和并行说32-39  第四节 其它的观点39-40  第五节 笔者对于三组竹简内部关系的猜测40-47  结语47-48  第三章 简、帛、王三种《老子》篇、章情况比较48-69  第一节 竹简《老子》所依底本在分篇和篇序上的可能情况48-55  第二节 竹简《老子》所依底本在分章和章次上的可能情况55-63  第三节 帛书《老子》篇、章情况略述63-65  第四节 三种《老子》篇、章的比较及由此可见的版本流变65-69  第四章 简、帛、王三种《老子》异文比较及其所透露的思想变化69-97  第一节 异文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类69-71  第二节 从第41 章的比较看《老子》思想中的两个层次71-97  1、异文归类72-73  2、关于“勤而行之”和“堇能行于其中”73-78  3、“昧”、“费”、“孛”的区别78-81  4、大器“晚”成还是“免”成81-84  5、“大象”与“天象”84-87  6、“道隐无名”和“道褒无名”的区别87-88  7、“贷”和“始”的区别88-89  8、文句义理疏通89-91  9、由“仅能行于其中”看《老子》中的两个层次91-95  10、从简本到帛书到王本的传承与改变95-97  结语97-100  参考书目100-104  致谢104-105  这些都只是断句问题了,但是文字被孔丘阴谋篡改,怎么断句也是跳不出它的框框的。
  必须找原始版本才能行。  呵呵,道德经啊道德经,谁也不知道它两千多年前早已悄悄的被变了。  古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现在这些还都是简体修复版,
  等着照照片啦。
  直接的竹简照片。  我知道你说的是这篇文章上的
  老子是我国2500年前的一位大圣人,生前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年骑青牛过函谷关,留下一本奇书,被后人称为道德经.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为奇书,一是2500年来人们不断地在研究它,更为神奇的是,我听一位老者说,2012年后我们将会读到一本更为神奇的道德经。我曾经向这位老者请教,2012年后会是怎么个神奇法?老者摇摇头,说天机不可泄露。在我的再三恳求下,老者给我说了几句,令我当时是五雷轰顶,那叫一个震惊呀!这是三年前的事了,因为当时老者在向我透露时一再交代我时机不到,不可让外人知道。所以三年来这个秘密一直压在我的心底,很少向外人透露。现在想想再有两年就是2012年的12月*日了,我再三恳请老者,老者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自有天意。今将老者三年前告诉我的一部分话,告知天下,坐等2012年验证。希望能引起2012吧高人们的指点,说白了我对老者的话只是震惊,还真不完全理解。

  记得三年前老者对我说,“小伙子,你读过老子的道德经吗?”我说读过。他就问我“你知道老子是怎么说的道生万物呢?”我就不加思索的说“这还用问吗?道德经里不是写的很明白吗?天下人都知道的呀。”于是我不屑一顾的对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完我还想等着老者夸我几句呢,没想到老者连连摇头,说:“小伙子,不可尽信书呀,五年以后,你再看看这句话,就知道老子当年是怎么说的了。”我看老者很认真的态度,想必这个老者不会是在和我开玩笑,于是就再三恳请老者,说“这还有错吗?如果有什么不对,不要等到五年以后了,还望老人家指教。”接下来老者说的话差点没把我气晕。老者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时我听了这个话,就差一个骂老头是疯子了,可是我张张嘴,一时又不知怎么去和老者理论。三年了,这句话一直压在我的心头,时不时会在我的耳边响起,有时又觉得老者的话可能也是有点道理的,有时再一想老头说的还是疯话。这个吧里高人多,人气旺,我把这个难题交给大家,人多智慧广,帮我出出点子怎么去和老头理论。
  几天以后,我去见老者,本想和他理论的,我已经准备了一大堆说辞,为了维护我的传统观点,我是胸有成竹的。可是见了老者以后,他什么也没问就说:“你这次来就不要和我理论了。我再问你个问题,你回答我。看你也是蛮喜欢老子的,你知道老子说的道的内容是什么吗?”这令我很尴尬。我想这老头真是古怪。道德经里不是明明写着“道可道,非常道”嘛,地球人都定论了的“道可以说,但道是说不清楚的”,这个还要叫我回答。我为了想嘲笑他,就反问他:“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不就说了嘛,'道可道,非常道’,怎么这还会有错?”不料老者笑笑说:“是呀,这个当然又错了。年轻人,不要不服气,第一次我就告诉你,不要尽信书,你却总是不喜欢自己思考。人云亦云这不是智慧。”。顿了顿,老者继续说“其实老子的道的内容很明白的写在他的书里,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只是你没读明白。”天呀,这还了得,他不但否定了"道可道,非常道",还自己编排出这么一句道德经里根本没有的假话来糊弄我。你说我冤不冤,我也不说了,还是各位看官平平理吧,反正我是懒得再理他。
  …………  这个所谓的高人,绕来绕去,就是不说明道德经本身是被篡改一事,我看也非什么高人啊。
  还不如本公子呢。
  有种他来做这个事情。哎呀,我又累到两点钟了。
  “高人”啊,出来吧,别躲躲藏藏的啦,已经没危险啦。
  道家大规模的进攻,已经开始啦。  道教五经之一的《南华真经》,也就是《庄子》,也被儒教篡改了。  儒教对《庄子》也是疯狂篡改。  今本三十三篇《庄子》是郭象在古本《庄子》五十二篇中,删裁去十分之三而成,留下来的也大量被篡改……
  《庄子》五十二篇本在汉代是通行本,故后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必己》“庄子行于山中”说:“庄子名周,乐之蒙人,轻天下,细万物,其术尚虚无,著书五十二篇,名之曰《庄子》。”
  五十二篇古本到魏晋时仍然存在。唐代陆德明说:“《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经典释文·序录》)
  司马彪于晋泰始中为秘书郎,《晋书》有传,身世比较清楚。孟氏,陆德明已“不详何人”,清代姚振宗考证说,“似即注《老子》之大孟,或云即孟康”(《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十五)。孟康是魏人,著有《汉书注》。也就是说,确知注解了五十二篇古本《庄子》的两位学者——孟氏、司马彪皆为魏晋时人。  儒生郭象及其追随者,坚执儒学成心,故意曲解原文;为了自圆曲解,又反复加工原文。……
  郭象先对外杂篇做了弃精取劣的逆淘汰,整整删除了不利其谬注的十九篇,遂成三十三篇。
  郭象版庄子三十三篇,已被肆意篡改、任意增删、故意妄断,没有一篇是全真原文。  蜥蜴人儒教庙堂悖道政治的代言人缓解巨大张力的基本因应方式是,篡改曲解乃至篡改反注道家经典,主要集中于《老子》、《庄子》。
  著力于《老子》的庙堂政治代言人,举其要者,先秦有韩非的《解老》、《喻老》,汉代有严遵、河上公的《老子注》,集大成于魏晋儒生王弼的《老子注》。后世老学家对王弼毁誉参半,不奉王弼为老学至高权威。原因是王弼以儒解老,篡改曲解《老子》,动作幅度甚小。王弼曲注与《老子》原文的牴牾,始终未能彻底消除,因此后世老学家不断反诘王弼。近年又不断出土战国秦汉的《老子》简帛,王弼的老学权威遭到进一步削弱,仅仅沦为曾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一家之言。  著力于《庄子》的庙堂政治代言人,举其要者,先秦有吕不韦、荀况、韩非,西汉有贾谊、司马迁、刘向、扬雄,东汉有桓谭、班固,魏晋有司马彪、崔譔、向秀等,集大成于西晋儒生郭象的《庄子注》。
  后世庄学家多奉郭象为庄学至高权威,认为郭象“独会庄生之旨”(唐陆德明《庄子释文序录》)。原因是郭象以儒解庄,篡改反注《庄子》,动作幅度极大。郭象对著录于正史的《庄子》大全本“五十二篇”(《汉书》)、“十余万言”(《史记》),删去十九篇、四五万言,变成郭象版《庄子》删改本三十三篇、六万六千言,又对删存的三十三篇,再予裁剪拼接、移外入杂、增删改字、妄断反注。郭象反注与郭象版《庄子》伪原文的牴牾,在郭象手里已经基本消除
  “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
  哈哈,狗屁的郭象,说是注庄子,其实“却是庄子注郭象”啊!!
  可怜我道家的庄子啊…………  而且,《庄子》是持续的遭到砍杀……
  郭象反注与郭象版《庄子》伪原文的牴牾,在郭象手里已经基本消除,因此后世庄学家极少能够反诘郭象。
  对于郭象反注与郭象版《庄子》伪原文的少量牴牾,后世庄学家大多效法郭象,变本加厉地篡改郭象版《庄子》伪原文,乃至篡改郭象注文,为全面对立的庄义、郭义竭力弥缝。
  北宋陈景元统计的郭象版《庄子》伪原文尚有65923字,而我统计的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的郭象版《庄子》伪原文却减至65181字,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的郭象版《庄子》伪原文又减至65149字,
  比北宋陈景元时分别减少了742字、774字。删一字,增一字,改一字,主旨就会相反,而郭象删去了四五万字,郭象追随者删去了近千字,郭象及其追随者又增加了数百字,篡改了数百字,妄断了无数句,因此郭象反注与庄学真义处处牴牾。
  比如《庄子》原文一再褒扬“达人”,一再贬斥“儒墨”,未曾出现一次“大人”、“杨墨”,郭象版《庄子》伪原文却一再褒扬“大人”,一再贬斥“杨墨”。
  ——顺便一说,近来十分时髦的旧词新用“达人”,源头正是《庄子》。
  正如本文反复提及的“江湖”、“庙堂”,源头也是《庄子》。《庄子》自古至今滋养、催生着一切江湖顺道文化。
  顾颉刚探究中华上古史,结论是“层累造伪”。
  我探究《庄子》流变史,结论同样是“层累造伪”。
  郭象及其追随者一千七百年的层累造伪,使郭象版《庄子》成了面目全非的伪《庄子》;
  把“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的庄子,改造成了“役人之役,适人之适”的“天之戮民”,
  把“息黥补劓”、“撄而后成”的《庄子》,改造成了黥劓民众、撄扰天下的伪《庄子》;
  把真《庄子》的宗旨“天道人道两行”,改造成了伪《庄子》的宗旨“名教即自然”。
  概而言之,郭象及其追随者  把古典中国的头号自由宗师,改造成了古典中国的头号专制帮闲,  把弘扬江湖顺道文化的道家真经,改造成了鼓吹庙堂悖道政治的儒家伪经。
  不宜认为王弼更有学术操守,郭象更无学术操守,因为王弼治老,郭象治庄,均非学术行为,均属政治行为!!
  郭象篡改《庄子》之所以比王弼篡改《老子》动作更大,首先是客观原因,即《庄子》比《老子》反庙堂更甚。其次才是主观原因,即郭象比王弼人格卑劣。郭象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任职当权,熏灼内外”(《晋书·郭象传》),剽窃向秀《庄子注》。王弼则无劣迹,仅是出身门阀世家,天然维护庙堂。  这些蜥蜴人儒教徒是两千年如一日的要消灭我华夏文明啊!!!  “独尊儒术”的两汉之解体,导致魏晋庙堂深陷意识形态危机。为了挽救庙堂意识形态危机,王弼、郭象不得不事急从权地大搞统战,对《老子》、《庄子》进行创造性篡改,把庙堂悖道政治的终极天敌,暂时整容为庙堂悖道政治的统战诤友。

  王弼无须大量篡改《老子》原文,其统战式曲注就能轻易成功。因为《老子》仅是低调规劝“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七十八章),其与庙堂悖道政治的张力较小,极易调和。
  早在战国之时,老学即已融入当时最大的御用学术中心、齐国稷下学宫的主流学派“黄老之学”。悖道最甚的秦朝短命速亡以后,黄老之学一度成为西汉初年的庙堂官学,直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才被黜退。黜退以后,喜爱《老子》者并不限于江湖达人,庙堂君子仍然视若拱璧。三位截然不同的帝王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均为《老子》亲自撰写御注(但都被假的道德经给骗了,无语啊!)。
  近年不断有《老子》简帛出土于王侯之墓,同样证明老学易被庙堂改造利用。  而庄子则是自然大道的全面展现,非常磅礴。
  郭象只有大量篡改《庄子》原文,其统战式反注方能勉强成功。因为《庄子》高调宣布“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人间世》),“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让王》),其与庙堂悖道政治的张力极大,极难调和。
  早在战国之时,孟轲、荀况、宋钘、尹文、慎到、田骈、邹衍等倚待庙堂的绝大多数诸子大佬,纷纷趋赴稷下学宫,唯有公然挑战庙堂、痛斥“昏上乱相”(《山木》)的庄子例外。三为稷下祭酒的大儒荀况,妄诋“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钟情老学的荀况弟子韩非,则对早已死去的庄子发出死亡威胁:“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以庄子为师”、“非汤武,薄周孔”的嵇康被魏晋庙堂诛杀,为恨不得对庄子开棺鞭尸的韩非之专制叫嚣,追加了血腥注脚。“以庄周为模则”、撰写《达庄论》的阮籍,协助嵇康把《庄子》的重要性提升至超越《老子》之上。于是竹林七贤以后,“老庄”变成“庄老”,《庄子》成为魏晋以后江湖顺道文化挑战庙堂悖道政治的首要旗帜。  王弼《老子注》和郭象《庄子注》,都是魏晋时期冒充道家、实为儒家的“玄学”代表作,共同特征是以儒解道,共同宗旨是挽救庙堂意识形态危机。伪道家王弼、郭象与真道家嵇康、阮籍原本不属同一量级,仅因悖道庙堂以权力介入学术,结果“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复原本·泰初》)。道家两大经典均被庙堂代言人运用统战策略反向消解,成为唐宋庙堂凭空虚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奠基石。
  唐宋庙堂成功虚构“三教合一”,庙堂意识形态危机业已安然度过。儒学也蜕变为理学,又重新站稳脚跟,于是理学代表人物抛弃统战策略,再次划清敌友。程颐曰:“庄子叛圣人者也,而世之人皆曰矫时之弊。矫时之弊固若是乎?伯夷、柳下惠,矫时之弊者也,其有异于圣人乎?”(《二程遗书》卷二十五)朱熹曰:“自晋以来,解经者却改变得不同,如王弼、郭象辈是也。汉儒解经,依经演绎,晋人则不然,舍经而自作文。”(《朱子语类》卷六十七)
  程、朱之言,再次证实了道家对庙堂悖道政治的洞见“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王弼、郭象挽救庙堂意识形态危机,事急从权地大搞统战,假装认敌为友,仅是魏晋时期的“政治正确”。程颐对前统战对象庄子重算老账,朱熹对前统战功臣王弼、郭象过河拆桥,则是唐宋以后的“政治正确”。既然江湖之鸟已尽,江湖之兔已死,那么庙堂之弓和庙堂之狗,就会因为“政治正确”的时移世易,而被庙堂秋后算账。其实庙堂代言人为了贪恋及身小年的庙堂富贵,也无暇顾及千秋大年的江湖清誉。
  《庄子》的反朝廷庙堂本质永远不变,正如司马迁早已明言的“庄子诋詈孔子之徒”、“是以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所以古代王侯之墓颇多《老子》简帛,极少《庄子》简帛。
  然而反庙堂的先秦之书无数,《墨子》、《关尹子》、《子华子》、《惠子》、《公孙龙子》、《公子牟》等,或残灭于秦始皇之焚书,或残灭于汉武帝之罢黜,唯有挑战庙堂的最大反书《庄子》,任何专制帝王都难以彻底剿灭。
  尽管魏牟版《庄子》初始本被刘安版《庄子》大全本正淘汰,  刘安版《庄子》大全本又被郭象版《庄子》删改本逆淘汰,  然而亡佚之前,仍有向往天赋自由、反抗庙堂奴役的无数士人,大量引用魏牟版、刘安版《庄子》,许多引言不在郭象版《庄子》之内。  因此魏牟版、刘安版《庄子》尽管亡佚千年,奢望其简帛出土于王侯之墓又属枉然,葬入普通士人之墓的简帛也早已烂光,
  但是散见于正史、类书、笔记的大量《庄子》佚文,仍为集腋成裘地复原魏牟版、刘安版《庄子》留下了微弱可能。  无数酷爱《庄子》的学者,曾经搜罗《庄子》佚文,考订《庄子》原貌,举其要者有南宋王应麟,明人阎若璩,近人马叙伦、刘文典、王叔岷等。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充分吸纳前贤成果,终于在今年初完成了《庄子复原本》。
  拙著《庄子复原本注译》,正编复原的是成书于战国的魏牟版《庄子》初始本,附编的是复原成书于西汉的刘安版《庄子》大全本。虽然无法恢复全貌,只能恢复概貌,然而有助于重新认识这一古典中国的文化圣经,有助于重新探究古典中国的不解之谜。
  中国之谜的谜底,蕴含于如下谜面之中:唐宋以前一千年,是古典中国兴盛期,也是魏牟版、刘安版真《庄子》的流传期。唐宋以后一千年,是古典中国衰退期,也是郭象版伪《庄子》的流传期。古典中国的两千年兴衰,与真伪《庄子》的两千年流变同步,决非偶然。
  虽然五四时期对古典中国的批判有偏激化倾向,“文革”时期对古典中国的批判有政治化倾向,然而两者的批判矛头共同指向庙堂政治,并非全无准星。但是仅因古典中国的庙堂悖道政治已不适应现代世界,就全盘否定古典中国的江湖顺道文化,乃至无视滋养、催生了一切江湖顺道文化的《庄子》,那么古典中国的登峰造极,就无从索解,庙堂乱世均为江湖盛世的中国之谜,就难觅谜底。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典中国之陈旧政治舞台,必须转型重建。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古典中国之优秀文化剧目,必须发扬光大。中华顺道文化曾经赐福古典中国,仍在赐福今日中国,还将在崭新的现代政治舞台上赐福未来中国,进而赐福人类全体。  列位啊,
  看啊,
  道教经典都被儒教篡改到这个地步,
  你说这修道修道,该怎么修?
  没有上古一脉传下来的门内真师领着,你修道是极度危险的!很多人真的会走火入魔的。
  按照儒教的那一套,就是把人变成蜥蜴人的奴才和食物……
  江湖达人,陆沉间世
  江湖顺道文化的传承者缓解巨大张力的基本因应方式是,自隐江湖,远离庙堂。庄门弟子所撰《则阳》,把向往天赋自由、反抗庙堂奴役的自隐不彰,称为“陆沉”,
  其义源于庄子亲撰的《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与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认为,君主专制的悖道政治,导致全体臣民“役人之役,适人之适”(《大宗师》),失去了“以德为循,自适其适”(《大宗师》)的天赋自由,如同鱼处于陆。
  因此“陆沉”之义,就是自隐于庙堂悖道政治造成的无水之陆,自隐于庙堂悖道政治造成的险恶外境。
  “陆沉”自隐的变文,遍布于庄子亲撰的内七篇,《齐物论》称为“不用而寓诸庸”,《养生主》称为“善刀而藏之”、“不祈畜乎樊中”,《德充符》称为“才全而德不形,内葆之而外不荡”,《人间世》称为“间世”。
  逍遥江湖、反抗庙堂的“间世”方式,庄子不仅反复表述,而且终身践行,成为后世追慕仿效的不朽典范,深深融入长期处于悖道政治外境的中华民族骨髓之中。

  远离庙堂的江湖达人,遍布古典中国的一切时空,成为阴暗的庙堂政治之外最为耀眼的文化景观,故有所谓“小隐隐于乡,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江湖达人的文学象征,就是超越庙堂、傲视帝王的“仙人”。  美妙无比的文学表述,连不幸生于帝王之家、不得不倚待庙堂的帝王将相也心驰神往。
[转载][转载]蜥蜴人对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5 华夏文明起源
  因为帝王将相虽是特权自由的享有者和独霸者,仍是天赋自由的匮乏者和向往者。特权自由如同包办婚姻娶来的绝世佳人,天赋自由如同自由恋爱赢得的小家碧玉,哪怕后者稍逊前者,也因两者获得方式之不同,决定了自由芬芳之有无。  每一朝代的同时代人,对于本朝的江湖达人都知之甚少。但是每一后续朝代,都把前一朝代鲜为人知的江湖达人,视为前一朝代的精神标高。后一朝代为前一朝代所修正史,常常特辟无关庙堂大局的《隐逸传》。修史之朝表彰远离前朝庙堂的江湖达人,意在谴责前朝庙堂之悖道,自诩本朝庙堂之顺道。殊不知后一朝代为本朝修史,仍有《隐逸传》,其意仍同。因此字面不通、蕴含中国之谜的“著名隐士”,贯穿于两千年中国史。
  正是高蹈自隐于悖道庙堂之外的无数江湖达人,创造了中华顺道文化,其成果遍及衣食住行等一切物质生活领域,遍及琴棋书画等一切精神生活领域,因此帝王将相与普通民众一样,其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受惠于江湖顺道文化。不仅如此,悖道庙堂又把顺道江湖的辉煌成果,作为傲视万邦的理由,自诩顺道的借口。其实中华顺道文化的一切成果,都与儒家思想无关,仅受道家思想滋养,尤其与《庄子》息息相关。所以庙堂衰微的乱世,都是江湖辉煌的盛世。战国、魏晋、六朝、五代、南宋、晚明、清末、民初,无一例外。个体亦然,士人倚待庙堂之时,假装信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庙堂意识形态;士人远离庙堂之时,大多信仰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江湖顺道文化。假装信奉儒家、真正信仰道家之人,都被称为“性情中人”,业已蕴含中国之谜的谜底。  现存《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而根据唐僧神清的《北山录》以及宋僧慧宝注《北山录》的言辞推断,此段原文应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无极之外,复无极也。’被删去了,蜥蜴人老是把关键地方给删去。  儒生王弼篡改曲注《老子》的证据已经见诸马王堆帛书及郭店楚简。
  儒生王弼、郭象戕害道家典籍的原因在于,老子尤其是庄子思想是蜥蜴人专制主义的天敌,而儒家思想是以倚待蜥蜴人专制主义的,两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要想真正复原庄子的思想,全面擦洗掉汉、晋儒生们涂洒在庄子身上的颜料,并将庄子思想作为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认识还尚需时日。外儒内法的统治将中国引入君主专制2000年,而庄子思想作为其解毒剂,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抛弃庄子,中华民族将失去独特审美趣味  “庄子之谜,就是中国之谜”  广州日报记者:我知道《庄子奥义》仅仅是您的“庄子工程”的第一本书,整个计划共有十本书,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张远山:“庄子工程”的十本书,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关于庄子的五本书,然后是关于诸子百家的五本书。我希望在庄子逝世2300周年,也就是2014年之前,至少完成庄子部分。

  广州日报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您的读庄经历?  张远山:我读庄次数和读过版本都已难以统计,大体可说烂熟于心。初读的感觉就是,我的理解与所有注疏完全不同,甚至相反。从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论证答案,直到恢复庄文原貌,抉发庄学真义,都经历了很长时间,到目前为止是二十五年,还会延续我的全部余生。  我认为庄子之谜,就是中国之谜,也就是东方神秘主义的谜底,这一谜底又笼罩所有次要的中国之谜,比如李约瑟难题、阮籍咏怀诗谜,等等。  广州日报记者:那么您读庄有没有老师指点?在读庄的过程中,您如何去梳理?  张远山:我的研究完全独立,没有师承。要说师承就是直承庄子,与庄子“莫逆于心,相视而笑”,所以我没走什么弯路。我的研究,其实是顾颉刚们的“古史辨”的延续和深化。“古史辨”的一大成果是把东晋儒生张湛伪撰《列子》定为铁案,从而成为我判定西晋儒生郭象篡改《庄子》的重要证据。复原庄子原貌,又仰赖历代尤其是乾嘉以降版本考订的成果,尤其得力于两位集大成的学者刘文典、王叔岷。

  广州日报记者:在您看来,儒生为什么要篡改庄子?  张远山:古典中国分为两大部分,上层的政治性的儒家庙堂制度,下层的文化性的道家江湖文化。不理解这一点,就永远无法破解中国之谜,永远无法破解“东方神秘主义”。  反对专制、崇尚自由的庄子思想,在君主专制时代过于超前,与儒家官学彻底对立,而其文哲合璧的至高成就,受到无数士人乃至专制帝王的热爱,因此西晋儒生郭象不得不篡改原文、曲解原义,缓解庄学与儒家官学的对立,甚至让庄学支持儒学。其后1700多年的儒家注疏者,无不沿袭郭象故伎,终于使今本《庄子》成为最为难懂又解释不通的一部先秦著作。  众所周知郭象版《庄子》三十三篇,把原有五十二篇的《庄子》删去了十九篇。但在我之前尚未有人明白,今传郭象版《庄子》三十三篇没有一篇是全真原文,更没有人撇开反庄学的郭象义理,对《庄子》进行符合庄学原义的校勘疏理。而是都在旧庄学框架内,用郭象义理对《庄子》原文小修小补,于是越修补越符合郭象义理,越阐释越远离庄子原貌原义。  广州日报记者:为何1700多年来,没有人揭露郭象及其追随者对《庄子》的篡改曲解?为何没有人在您之前抉发庄子奥义?  张远山:反专制的庄学真义,在辛亥革命终结帝制之前不可能得到抉发。辛亥革命终结帝制之后,复原庄文原貌、抉发庄学真义才有可能,然而其后国难当头、战乱频仍,长期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这一工作才会延后了一个世纪,直到今天才刚刚开始。  广州日报记者:为何你批判很多人视为中华文化精华的儒学,而弘扬很多人视为中华文化糟粕的庄学?  张远山:儒家官学被很多人视为中华文化精华,是两千年来始终掌握话语权的儒家官学不断造势、不断自我神化的结果。而庄学被很多人视为中华文化糟粕,则是两千年来始终掌握话语权的儒生不断篡改曲解、不断丑化庄子的结果。  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儒教深深在幕后操控与钳制着道教…………
  道教《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列子》……
  道教五经都是被儒教系统篡改过的……  过去,谁要曝光出这个大秘密,谁就会很快的被死亡。  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蜥蜴人的儒教深深在幕后操控与钳制着道教…………  今天,是我们道教各门各派三山五岳英雄豪杰向蜥蜴人发动总攻的时候
  《列子》中亦有记载木甲术,类似于现代的机器人。  《庄子》又有言曰:“列子御风而行。”这和现代的飞机要逆风起飞是暗合的。所以飞机是中国人先发明的,墨子也发明过飞行器械。  还有“入梦大法”
  所以在孔子烧书断史之前的中华文华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文化,而不是人文化和书文化。
  儒家又在自大了,一不符合儒家的人文化和书文化就把他推到西方去,然后再结合华夷之辨去黑他。这是儒废们惯用的伎俩,欲还华族文化本来面目,必先灭儒。
  看来我得研究些武器以便在动乱之时一举歼灭儒家。
  彻底粉碎儒家蜥蜴人文化的狭隘文化。
  儒家在古代拥有官方的最大发行权,你们篡改《老子》,它日定叫腐儒们用命来偿。
  帛书《老子》的出土扇了张稀松老脸一巴掌。

  “反者,道之动”腐儒当年对老庄做了篡改歪曲,以后让腐儒们偿偿道家反击的威力。  中国先秦时代的科技是非常发达的,
  度铬的宝剑呀什么的都还是低等的了,有很多现代人都想象不到的科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5548.html

更多阅读

人对时间长度的感受主要受什么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周不润的回答(437票)】:谢邀,时间是一个神秘的玩意儿,人对时间的感知也是。时间对每个人来说几乎是不变的(排除重力等因素的微弱影响),但人们往往对时间产生错觉,有时候过得快,有时候又很慢。与人类常规的视觉、听觉、触觉这类感知不同,时

一个牛人对西游记的解读--佩服之至 西游记暗黑解读版

一、《西游记》的探究方式任何小说都是作者智慧幻想情感知识的结晶,小说是作者写的,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是作者定的,它的一切都由作者做主,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当小说为大众普及时,作者的话未必能让所有读者心服,读者更乐于和普通的其他读

王洛宾 荷西家人对三毛的评价

王洛宾 王洛宾王洛宾(1913-1996)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

转载 转载 蜥蜴人对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2 我的世界华夏文明mod

原文地址:[转载]蜥蜴人对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2作者:邪神独孤无名◎诈降  一日众诈降,遍取民间乱发,投城下诱敌。清兵相顾惊喜,报良佐。良佐曰:“未可信也,须察其守城人剃发否。”众探之,始知为诈。  ◎议和  贝勒使人缓言陈说,第拔去大

声明:《转载 转载 蜥蜴人对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5 华夏文明起源》为网友腹黑帝王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