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 中风和脑血栓秘方

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

18.1 通脉汤

【来源】杨百茀,《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30克,当归、白芍各15克,桃仁10克,生地15克,川芎、丹皮、桂枝、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方解】主治症状,均属“中风”的范畴,古今皆称重症,对其发病原因及其机理的认识,历代争论颇大。唐、宋以前侧重于外风,多从外风立论;从金、元起侧重于内风,多从内风立论。如刘河间主“心火暴甚”;李东垣主“正气自虚”;朱丹溪主“湿痰生热”;张景岳主“内伤积损”;尤在泾则进一步主张:“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从内外二因立论,这与《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是一致的;王清任则认为中风“实因气亏”。当然,中风并非只因气亏,治疗时还必须活血化瘀。

本方是从张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二方化裁而来,根据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理论,以黄芪为君,重在补气;配桂枝、桃仁、川芎、丹皮为臣,以活血通脉;用当归、生地、白芍、茯苓为佐使,以养血安正,使瘀去而不伤正,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共奏益气活血之效。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加减】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较甚者加全蝎,蜈蚣;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失眠者加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语言不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之属以重镇熄风(均为先煎)。

【疗效】临床屡用,对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者有良效。

【附记】凡中风初期实证者忌用。



18.2 加味补阳还五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黄芪120~240克,赤芍15克,归尾、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5克,地龙10克,丹参24克,水蛭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活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偏瘫),外伤性截瘫。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附记】又《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载周信有的愈瘫汤:大黄芪40克,赤芍9克,淫羊藿20克,红花、秦艽、僵蚕、广地龙、归尾、川芎、续断、川牛膝、桑寄生、骨碎补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偏瘫,语蹇,口眼歪斜,见于脑血栓者。用之多效。

上列二方,组成各有侧重,一重在益气活血,一重在兼补肾虚、祛风湿,故附方主治偏瘫复感风湿之邪而又肾虚者,用之为宜。



18.3 豨莶至阳汤

【来源】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

【组成】九制豨莶草30克,黄芪9克,天南星、白附子、川附片各6克,川芎、红花各3克,细辛1.5克,防风、牛膝各6克,僵蚕3克,苏木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扶阳熄风,活血通络。

【方解】阳虚证有阴盛、有阴不盛的。大抵治疗阳虚,药取其气,气重在辛。因为阳虚血必凝,不活血无以拨其机,是为紧要处。故方以九制豨莶合芪附汤扶先后天之阳气为主;再以细辛领天南星、白附子、防风、僵蚕行气分以熄风;川芎引红花、苏木、牛膝行血分以熄风,则三阴三阳诸经气调血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风的病变。故而用之多效。

【主治】中风(阳虚证),多见突然口眼歪斜,皮肤麻木,言语失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甚至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汗出肢凉,呼吸微弱。

【加减】如见清窍闭塞(牙关紧急),先用辛温开窍法。以细辛3克,煎汤化开苏合香丸3克。灌服,3小时内灌两次,待清醒并有饥饿感时,再进本方。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18.4 豨莶至阴汤

【来源】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

【组成】制豨莶30克,干地黄9克,盐知母12克,当归、枸杞子各9克,炒赤芍12克,龟板6克,牛膝、甘菊花、郁金、丹参各9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降火,活血通络。

【方解】阴虚有阳盛、有阳不盛的,大抵治疗阴虚,药取其味,味重在酸。阴虚血必凝,不活血无以通其经。方用豨莶草合大补阴丸以滋养肾脏亏损的阴精为主;并以当归、枸杞、牛膝温养阴经外泄之气;赤芍、郁金、丹参、甘菊花以活血平肝;庶几阴精复,阳气固,火以宁,风以息矣。故用之多效。

【主治】中风(阴虚证),多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寐、突然发生舌强言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两手握固、肢体强直、时或抽搐、面赤身热、烦躁不宁,甚则也呈突然昏迷状态、言语失利,尿闭,便秘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18.5 涤痰熄风汤

【来源】谭日强,《谭日强医案》

【组成】法半夏、胆南星、云茯苓、明天麻、白僵蚕各9克,建菖蒲、远志肉、广陈皮各5克,双钩藤15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水竹沥2匙(兑服),生姜汁1匙(兑),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3次分服。

【功用】涤痰开窍,镇痉熄风。

【方解】本方主治痰热阻窍之中风,故方用半夏、南星、白僵蚕、竹沥化痰散结;陈皮理气,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渗湿,湿化而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痰,兼制半夏之毒;天麻,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水牛角可代犀角之用,有较强的平肝熄风作用,又善清热;菖蒲、远志清心宁神,开窍豁痰。诸药配伍恰当,丝丝入扣,临床投之,对挽救痰热阻窍的危重病人有一定效果。

【主治】中风偏瘫。症见痰涎壅盛、神志不清、舌强不语、一侧偏瘫、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风阳内扰、痰热阻窍之证。

【疗效】屡用效佳。



18.6 通络活血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地龙各10克,生穿山甲、僵蚕各9克,豨莶草、竹茹各12克,鸡血藤20克,知母、黄柏各9克,蟅虫、全蝎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平肝豁痰、通络活血。

【方解】方中桑寄生、威灵仙、豨莶草皆为疏通活络之品。鸡血藤活血通络,加入穿山甲、地龙、蟅虫等活血通络之力更强;石决明镇肝熄风;旋覆花,代赭石平肝降逆;竹茹、黛蛤粉清热化痰;知母、黄柏滋水泻火;全蝎、僵蚕专熄肝风而治口眼歪斜。如再加羚羊角粉、牛黄清心丸、活络丹等效果更好。此方活血之味较多,古人虽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其实活血通络,使血栓疏散,血脉流通无阻,偏瘫自能痊愈。

【主治】中经络为中风证之较轻者,多为脑血栓形成。实证多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脉象弦滑而数。

【加减】若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言语不利,加羚羊角粉1克,九节菖蒲、天竹黄、川郁金各9克;如不语或兼饮水即呛者,为会厌麻痹,除加上四味外,再加入天麻、白附子各3克;脉数大有力,加生石膏30克,龙胆草、栀子各9克;头重脚轻,加白蒺藜10克,钩藤12克(后下),杭菊花、龙胆草、牛膝各9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

【疗效】临床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18.7 通络益气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芪、党参、鸡血藤各18~30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豨莶草12克,当归、白术、地龙、僵蚕各9克,熟地、杭白芍各12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气养血、宣通经络。

【方解】古人曾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也就是说血为气的物质基础,气为血的循行动力。气为阳主动,血为阴主静。血必须由气的推动才能循环不息,营养全身,然又必须有脾的健运,肝的条达疏泄,这样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患者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必大补气血方能收功。方用党参、黄芪、白术补气以健脾;当归、杭白芍、熟地养血以柔肝;再配以活血通络之品,俾正气充足,循环旺盛,其病自易恢复。

【主治】中风(中经络虚证),多见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等证。脉象弦软无力或濡滑。

【加减】若头晕,加生海蛤30克,白蒺藜10克,菊花9克,何首乌10克,或加麻桑丸30克(布包同煎),或加鹿角胶9克(烊化)。腰腿无力,加川续断、狗脊、枸杞子各12克,虎骨1克(研细冲服);口干,加石斛30克,麦冬12克;大便干燥,加肉苁蓉30克,或加郁李仁、桃仁各9克;精神倦怠,加白人参(或西洋参)、鹿角胶(烊化)各9克,何首乌12克;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言语不利或声音低微,加九节菖蒲、巴戟天、山茱萸各10克,远志6克,天麻3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

【疗效】屡用皆有良效。



18.8 中风先兆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生黄芪、童子参(即太子参)、茯苓、白芍、生地、玉竹、竹茹各15克,白术、甘草、当归、牛膝各10克,白茅根、鲜桑枝、赭石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5剂为1疗程。

【功用】益气、凉血、泻火、消瘀、降逆、化痰。

【方解】前人以风从外入,发生半身偏瘫为真中风,如风自内生,发病为类中风。无论真中风或类中风,皆以气血亏虚、痰多热伏所致。故方用参、术、苓、草、黄芪、玉竹以补气;归、芍、生地以养血;白茅根凉血消瘀;赭石平肝镇逆;牛膝添精益髓,强筋补肝;鲜桑枝治风气拘挛,久服可预防偏风;淡竹茹凉血除热,寒滑利窍,清燥化痰等药为剂。本方系从十全大补汤化裁而成,若能及时按方药连服数剂,多能收到预防之效,但须注意休息。

【主治】中风先兆。

【疗效】屡用皆效,一般连服5剂即安然无恙。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凡人过五十或六十后,自觉手指或单侧上肢或上下肢半身发麻或木,皆为中风先兆,当急为预防,不可忽视。从师传经验及临床体会,无论左手或右手,自觉一指发生麻木,五年之内须防中风;两指麻木,应在四年内;三指麻木,应在三年内;四肢麻木,应在二年内;如五指俱麻,应在一年内;若半身上下(或左或右)手指和脚趾连肢体麻木,更加头目眩晕,上重下轻,行动飘然不稳,应在短期一月、长则半年之内;倘再加舌蹇、语涩、唇舌发麻,应在数日之内,如能及时治疗,尚可防止,否则必然中风,累见不爽。



18.9 通脉舒络汤

【来源】张学文,《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黄芪30克,红花、川芎各10克,地龙、川牛膝各15克,丹参30克,桂枝6克,山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

【方解】本方从清·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方中黄芪为补气要药,健脾益肺,补气通阳,配合诸活血之品,其行气、补气活血之功更甚,乃方中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其性辛香走窜,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既能上行头目,又可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血海。红花活血祛瘀行滞之力甚强,二者相得益彰,共司臣职。地龙咸寒走窜,入络剔邪,畅通血气,熄风止痉;川牛膝味苦重于甘,攻破之力甚强,非但可活血通络,祛瘀,亦可引血下行,走而能补;丹参功似“四物”,善活血凉血,养血益心,祛瘀生新,安神定志;桂枝则可温经行瘀,通阳化气,此四者相伍,可佐君臣,增其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山楂入血分,不但消食化积之功甚强,且其活血散瘀消肿之力亦佳。故而独领使命,该方能补能攻,能下能上,且寒温之品并施,以防辛温走窜之品伤及阴血,共奏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荡滞邪,祛瘀生新之功。同时一味山楂既可奏活血散瘀之效,又可消解诸药之腻,健脾和胃。

【主治】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瘀者。

【加减】如意识、语言障碍明显,属气郁或痰湿内阻者,加郁金12克,菖蒲、法半夏各10克,茯苓15克;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者,原方去桂枝,加胆南星、郁金各10克;头痛甚者去桂枝、红花,加僵蚕10克,菊花15克;眩晕明显,属肝阳上亢者,去桂枝、川芎、黄芪,加珍珠母30克(先煎),茺蔚子10克;纳呆胸闷、舌苔白腻、湿浊明显者,加白术、茯苓各10克,苡仁20克或藿香、佩兰各10克;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各10克;便秘、口臭者,加大黄12克(后下);抽搐者去桂枝,加僵蚕、钩藤各10克。

【疗效】临证屡用,每获显效。



18.10 发郁通络汤

【来源】田成庆,《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羌活3~6克,葛根15~30克,川芎15~30克,地龙10~15克,白附6~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发郁化痰、通络祛瘀、熄风解痉。

【方解】中风之源不外是“痰、瘀、风”三者凝聚郁结阻塞经络脉道,郁生诸病、经络区域广泛,《内经》言:“火郁者发之,木郁者达之。”心属火,主血脉,心脑一体,血郁发之;肝属木,风象肝,风郁达之,古有“发郁汤”、“达郁汤”方中有羌活、葛根、川芎诸药,故以二方化裁变通。葛根通经络、化瘀滞、疏阳明、理筋脉为君;川芎化瘀血、透巅脑、通经隧为臣;地龙柔血脉、达气机、熄风热;白附入经络、化痰结、解痉挛,熄风掣为佐;羌活达太阳、透营卫、行气血、消结滞,通畅周身,发挥发郁通络以致熄风之最高效用为使。田教授用此方加减治疗中风各期及所谓心脑血管系统疾患不下数百例,得心应手。

【主治】风眩、风厥、风瘫等中风各期之证,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加减】风眩眩晕、风阳上亢、高血压者,加牛膝、车前子、肉桂引火归原,导龙入海;热者加夏枯草、菊花、元参;痰湿盛加南星、半夏;风盛者加代赭石、磁石、龟板;阴虚加元参、草决明;阳虚加淫羊藿、仙茅;瘀血者加桃仁、红花、当归、赤芍、郁金、土元、水蛭诸物;风厥期昏迷、高热者加牛黄安宫丸,寒者加苏合香丸。风瘫期加白薇、泽兰、甲珠、全虫、蜈蚣。本方有四味药常常加入,作用各异。菊花,清头目、散风热、柔血脉、益肝肾、解毒气、降血压;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治冠心病、气管炎;郁金,入心化瘀、舒肝利胆、开郁行气、宽胸止疼,降低血脂、胆固醇;山楂消内积、柔血脉、溶血脂、降血压、进食减肥。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18.11 丁氏七妙汤

【来源】丁伯荪,《浙江中医杂志》(11~12)1982年

【组成】生黄芪30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金银花15克,夏枯草12克,全当归、赤芍、防风各9克,生甘草5克,鲜桑枝1尺。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扶正、抑制血热沸腾。

【方解】中风一证,致因诸说纷云,丁氏认为:本病多由气虚不摄、血热沸腾、痰瘀胶结,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甚至离决,故当以益气摄血、凉血泻火、化痰消瘀为治疗原则。此方系由黄芪赤风汤合四物汤复方加减而成。方用黄芪、甘草补中益气,气壮自能摄血;当归养血抚乱;赤芍凉血散瘀;石决明平肝潜阳;夏枯草清泄肝火,缓肝之急;金银花清络中风火湿热;桑枝、防风祛风通络。合奏益气扶正、抑制血热沸腾之功。其中黄芪一味,别有妙用,看似与中风之证相悖,实则根据有关实验证明,本品具有镇静降压作用,故用为主药。对于气虚患者尤宜。

【主治】中风,或中风先兆。

【加减】若血热甚者,加丹皮9克,倍夏枯草;手足麻甚者,加太子参30克,豨莶草15克;手足木甚者,加牛膝15克,淡竹茹12克;口干舌燥者,加大生地30克,石斛9克;气不顺者,加沉香3克(冲);心悸不寐者,加枣仁9克,珍珠母(先煎)3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6克(后入)。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良效,对中风之预防,尤有妙用,轻证每月服3~5剂,重证可酌情加服数剂,自可防止中风之发生,效佳。



18.12 山花汤

【来源】叶仕宏,《新中医》(6)1991年

【组成】山楂、赤芍、玉竹、路路通各12克,红花3克,地龙、当归尾各10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

【功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方解】本病之因,概之为“瘀、风、痰”,三者而以瘀为主,即血失度。本方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的改善,降低血中黏稠度,溶解血液中的固体物质,改善血管弹性等作用。方中山楂活血化瘀,且有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的作用;红花活血化瘀而质轻上行;赤芍活血而凉血;路路通祛风通络;地龙滋液通络;玉竹养阴增液,津血同源,能缓解血中黏稠度。并随证加减,共奏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功。血瘀得化、邪风得祛、脉络调和、血流通畅则筋脉得养,故用之疗效满意。

【主治】中风先兆(小中风),类似现代医学的高凝血症。

【加减】若脾虚纳差加茯苓15克;血压偏高加桑寄生15克,天麻10克;血压偏低加川芎、升麻各10克;手足麻木加鸡血藤、牛大力各40克;舌蹇、语言不利加蜈蚣3克,僵蚕9克;反应迟钝和记忆力减退,加石菖蒲10克;久病体虚加黄芪30克。

【疗效】治疗189例,用药1疗程,最多2疗程后,没有出现停药后的反跳现象,并随访1年多,无一例出现缺血性脑中风。



18.13 二仙芎归汤

【来源】汤宗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仙茅15克,仙灵脾、巴戟天、川芎各12克,当归18克,知母15克,黄柏12克,牛膝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肾和血。

【方解】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阴阳双补,填补精血,为温柔之品,可使精血得充、肝肾得养则肢体不酸;当归养血补血,配血中气药川芎以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与川芎一升一降,调和气机;知母、黄柏既可润燥滋阴,又可防止过温,补中有泻,泻寓于补中。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补肾和血之功。

【主治】中风后遗症。

【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小便多加益智仁;肢体疼痛加鸡血藤、赤芍;重着或肿胀加苡仁、防已;拘挛加龟板、鳖甲、白芍;语言不利加天竹黄,石菖蒲;血压增高加夏枯草、钩藤、石决明,或复方罗布麻片;舌苔变黄腻加竹茹,重用黄柏。

【疗效】治疗48例,基本治愈(症状消失,肌力正常,并能自理生活)21例(占44%);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肌力未完全正常)19例(占39%),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83%。



18.14 镇肝益阴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龙胆草、栀子、天竹黄、九节菖蒲、旋覆花、代赭石、知母、黄柏、牛膝、川郁金各9克,竹茹、滑石、磁石各12克,安宫牛黄丸1粒(吞服),羚羊角粉0.6克(冲服),犀角粉0.6克(冲服,如无犀角粉则用广角粉或水牛角粉代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镇肝,豁痰开窍。

【方解】中腑、中脏多同时出现,因此合为一型。然中脏腑必然兼中经络,而中经络可以不兼中脏腑。如属闭证,治宜清热镇肝、豁痰开窍,故方用石决明、龙胆草、羚羊角粉镇肝熄风,泻肝胆之火;旋覆花、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引热下行;生石膏专清胃热,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胃热清则五脏六腑自无热邪熏蒸;栀子泻三焦火,能引热从小便而解;知柏育阴兼清下焦。以上皆是清热泻火、镇肝熄风之药。火性炎上,使火不上炎,则气血自不上行,且泻火即所以育阴。黛蛤粉清热化痰;竹茹和胃降逆;天竹黄清热豁痰,凉心安神;郁金入心,凉血解郁;犀角粉凉血解毒,再配以石菖蒲、安宫牛黄丸之类芳香通窍,可清神志而化痰涎。本方以清热育阴为主,镇肝豁痰为辅,芳香开窍,宣通经络,以为佐使,俾热净则风熄,阴复则肝平,豁痰开窍以清神志,宣通经络以利偏瘫,平肝潜阳以降血压,补肾强筋以健腰膝。但必须灵活运用,辨证加减,如稍露虚象,此方即当禁用。

【主治】中风闭证(中脏腑即为脑出血之类),多见突然倒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瘫痪,脉弦滑而数,或沉弦而缓。

【加减】如突然昏仆,脉沉弦而缓者,必然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此为气血郁闭之象,可先用苏合香丸以开之,或于方内去安宫牛黄丸,加入苏合香丸,如服后脉转滑数,面转红润,再去苏合香丸,改用安宫牛黄丸。如患者牙关紧闭,不能服药者,可用乌梅一个,温水泡软,塞于腮内,牙关即开。如肥胖人湿痰素盛者,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如痰涎壅盛,加竹沥水30克(兑服),猴枣0.6克(冲服),或先用稀涎散(白矾、皂角)1.5克,白开水送下,痰涎即顺口流出。神志清醒后,去安宫牛黄丸、犀角粉,加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鸡血藤30克,地龙、生穿山甲各9克,蟅虫3克以及大活络丹等,活血通络以治偏瘫;脉弦滑有力、头晕甚者,石决明可用至60~90克,加菊花、白蒺藜各9克,天麻1.5克;面赤烦躁不安,脉数大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60~90克;舌强言蹇,加全蝎3克,僵蚕9克;大便燥结,加瓜蒌30克,大黄、芒硝各9克;大便溏加黄连6克,芡实30克;如四肢已灵活,腰膝尚觉无力,加狗脊18克,续断、杜仲各12克;若偏瘫部已见活动,惟觉无力,脉象滑大之象已衰,可加黄芪30~120克,党参30克,以及活血通络之类。然必须风痰已净,热势已平,方可加入参芪,以免闭邪于内,而遗终身之累;舌赤少苔,为阴液不足,加川石斛20克,北沙参、麦冬各15克;如热势不重,脉弦滑而不数,去石膏、石决明,改用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珍珠母30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甚佳。

【附记】余治疗此类病例,皆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以救急恢复神志为主,第二阶段,神志已清,再以治疗偏瘫为主。在临床上闭证病例比较多见,故用本方的机会亦较多。



18.15 固脱保元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中医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 中风和脑血栓秘方
【组成】黄芪、党参、熟地、山萸肉、桂元肉、山药各30克,枸杞子15克,茯神、枣仁各12克,白术9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2~3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气固脱。

【方解】方用党参、黄芪、甘草大补元气;熟地、枸杞、山茱萸、山药大补肾阴;桂元肉、茯神、熟枣仁强心;山药、白术健脾;生龙牡敛精固脱。共奏补气固脱之功。

【主治】中风脱证,多见卒然昏仆不语、口开、眼合、手撒、遗尿、鼾声,或四肢厥冷,汗出如油,或面赤如妆,脉浮大无力,或沉细欲绝。凡五绝俱全者死不治。五绝之中心脾两绝(口开、手撒)最为严重。如再兼四肢逆冷,汗出如油,危在顷刻。为了挽救万一,可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凡五绝中出现肝(眼合)、脾(手撒)、肾(遗尿)三绝者均可用之。

【加减】如四肢清冷,汗出如油,脉微细者,加附子15克(先煎),干姜5克,待四肢转温即去之;药后病情好转,但仍昏迷时,加十香丹1粒(方见《肘后积余集》),分2~3次服;如天柱骨倒(证见头不能直竖),系督脉虚损,加鹿茸0.6克(冲服),或用人参鹿茸丸1粒,分2~4次;大便燥,加肉苁蓉30克,或火麻仁20~30克。

【疗效】屡用皆效。



18.16 克瘫灵丸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蜈蚣3条,全蝎6克,乌梢蛇(蕲蛇尤佳)、土鳖虫、穿山甲、桑枝、桂枝各9克,干地龙15克,水蛭粉3克,丹参、鸡血藤各30克,桃仁、红花各9克,黄芪90克,赤芍、海桐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冷开水、白酒各半调和搓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服,如用对证汤药送服更佳。

【功用】益气活血、搜风通络。

【方解】中风之病,致因虽有气、血、瘀、火等因不同,皆可化生内风,故前人有“风自内生”之说。内风相召,风邪乘虚而入所致。至其中风后遗所致的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症,与肝主筋膜有关,其主要原因是气血运行不畅,风入经隧,血行受到障碍所致,治宜益气活血、搜风通络为主。故方用蜈蚣、全蝎、乌梢蛇、土鳖虫、干地龙、穿山甲、水蛭等大队虫类之品,性善走窜,合用之,其搜风活络、活血化瘀、软化血管、疏通经隧之作用甚强,故以为君;臣以黄芪,宜重用,通过补气来加强活血行血;又用丹参、鸡血藤、赤芍、红花、桃仁活血行血化瘀,“血行风自灭”,佐以桑枝祛风湿、利关节,治偏瘫尤宜;海桐皮祛风湿、通经络;又桂枝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且横通肢节,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益气活血、搜风通络之功。

【主治】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症见半身不遂或偏瘫,神志清而语言不利、口角舌体向对侧歪斜、鼻唇沟变浅、肌体肥肉松弛、握力消失、足软无力,甚则不能提,舌质瘀点或瘀紫斑,苔白或腻,脉弦滑或涩。

【加减】若症状或兼证严重者可加用对证汤剂内服。

【疗效】笔者验证30例,病程在3个月~3年左右,疗程在30天~1年之间,结果痊愈25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其中痊愈率为83.33%。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据临床观察,本方对于中风偏瘫康复和伴随症状的改善均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三十多年来,本人治验甚多,疗效显著。临证一般应用本方服用即可。若有高血压病史,或证兼阴虚阳亢者,本方去黄芪、桂枝,加生石决明、珍珠母各30克,知母、黄柏各9克,熟地30克。待阳亢潜降,阴复证平后再用原方疗之。只要坚持用药,多能奏效或痊愈。



18.17 正舌散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白附子、石菖蒲、茯苓各15克,远志、川芎、广郁金、胆南星各9克,蜈蚣3条,全蝎3克,冰片15克。

【用法】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日服3次,每服3~5克,以温开水(或温白酒)送服。或取本散(适量)外擦牙颊处,每日搽5次。

【功用】祛风化痰、活血熄风、通络开窍。

【方解】中风不语之症,属脑血栓形成范畴,主要是风邪中于经络,导致脑血管血行受到障碍阻遏清窍所致。与肝主筋膜有关。治宜祛风化痰,活血熄风通窍,方中君以白附子善祛头面之风疾,臣以石菖蒲善宣气祛痰、开通心窍、聪耳目、发声音;远志祛痰开窍安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消生痰之源,又能宁心安神;川芎、广郁金解气郁、散血瘀、活血通络;胆南星善化经络之风痰;蜈蚣配全蝎,性善走窜,其熄风止痉、舒经活络、软化血管的作用尤著;冰片芳香开窍,又能醒脑解毒,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共奏祛风化痰、活血熄风、通络开窍之功。

【主治】中风失语(脑血栓形成),证见中风舌强不语,或言语不利。

【疗效】治疗中风后遣失语或言语不利35例,结果痊愈32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其中痊愈率91%。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



18.18 秘方虎骨丸

【来源】李浩安,《四川中医》(9)1987年

【组成】虎骨(炙酥)15克(或倍豹骨代之),朱砂、血竭、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15克,金钱白花蛇2条,全蝎18克,马钱子200克,大枣500克。

【用法】先将马钱子加水1500毫升,加小黑豆50克共入砂锅内,用火煮至易剥去马钱子皮时为度,去净马钱子外面的皮毛及生长点,晒干用砂或土炒焦,同上诸药共研细末。再将大枣加米醋1500毫升,入砂锅内以火煮至醋尽枣熟为度,去净皮核,取肉捣烂如泥,和入上药末调和成丸如黄豆粒大小,晒干密封,勿泄气备用。每日早、晚各服3~4丸,女用黄(米)酒,男用白酒为引,不会饮酒者用开水送下,但药力稍弱。如常服3~4丸无知觉可渐增至6~8丸。

【功用】祛风寒湿邪、健脾活血、通络止痛。

【方解】方中以虎骨、马钱子、白花蛇、全蝎祛风活络止痛;血竭、乳香、没药、朱砂有活血化瘀,熄风镇痛的作用;食醋、小黑豆壮筋骨滋补肝肾;大枣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固其中。诸药合用,使风寒湿邪得祛;脾健血活经络通畅,故用之每收良效。

【主治】中风不语、瘫痪、麻木不仁及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无论病程长短均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佳。

【附记】服药期间,忌食大蒜、猪头肉、母猪肉、公种猪肉及鸡、鱼、虾、白糖、甘草、绿豆等。此药有毒性,服用一定不要过量,如见牙关过紧、四肢抽动、烦躁不安等症状,可急服白糖凉开水或甘草水,一饮即解。

此药对风湿热证效果不佳。



18.19 化痰通腑饮

【来源】王永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全瓜蒌30~40克,胆南星6~10克,生大黄10~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改制成冲剂。

【功用】化痰通腑。

【方解】中风之因,从古至今,代有论述,不外“风、火、虚、瘀”四端。王老对中风研究有素,临床经验丰富,独辟蹊径,提出了对中风病机的新见解——痰热腑实。用自创化痰通腑饮取得了满意疗效,从而为治疗中风病创立了全新治法。本方系从大承气汤化裁而成,并以全瓜蒌、胆南星代厚朴、枳实。方中全瓜蒌清热化痰散结,利大肠,使痰热下行;胆南星熄风解痉,也有清化痰热的作用。二味合用,能清化痰热,散结宽中;生大黄苦寒峻下,荡涤胃肠积滞;芒硝咸寒软坚,润燥散结,助大黄以通腑导滞。诸药合用,共奏化痰通腑,清热熄风之功。

【主治】中风,若证兼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者均可用之。

【加减】临证应用,硝黄用量一般掌握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宜过量,等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热活络之剂,如全瓜蒌、胆南星、丹参、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针对中脏腑而见痰热腑实证的重证病人,还可加用竹沥、清开灵等。竹沥苦微寒,具清热化痰之功,可单用或兑入汤剂中服,每服30~60毫升,日服2~3次。清开灵针剂40毫升加入25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如用本方治疗中风急症患者158例,治疗半个月以内,结果痊愈39例,显效者42例,有效者49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82.3%。



18.20 三化复遂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生大黄3~10克,枳实、川厚朴、羌活、半夏、防风、桃仁泥各10克,全瓜蒌30克,钩藤20~30克,元明粉6~9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通腑化痰,活血通络。

【方解】仲圣有“邪在于经,即重不胜”之说,后世医家又有邪中于经,必归于腑之论。证之临床,中风病,邪中于经者,除半身肢体不遂,不能自己活动外,又多出现大便秘结,阳明经痰热结滞,腑气不通之证。常须同时通其阳明腑气,使大便通畅,半身不遂之情也常随大便的通利,而随之明显好转,活动度一日比一日增强,而渐恢复正常。如大便不通,腑气闭阻,全身气血运行也因之不畅,故半身不遂之症也多不见好转,所以前人制订了三化汤(大黄、枳实、厚朴、羌活)以专主此症。然而本证不仅腑气不通,而且还有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血脉不通之证,故在三化汤中加入化痰降浊,活瘀通络之品,而成本方。方中以大黄荡涤肠胃,下燥结,除瘀热推陈致新;枳实行气降痰,除痞消积,二药一走血,一走气,共为主药;以厚朴行气除满,消痰化食;半夏除湿化痰,下逆止呕;羌活搜肝风,理游风,共为辅药;以全瓜蒌降气化痰,润肺滑肠;桃仁泥活血润燥,通大便血秘;防风搜肝散风行滞气;钩藤舒筋活络,平肝熄风,共为佐药;元明粉咸能软坚,通腑泻热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通腑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故用之有效。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表现为神志清楚,半身不遂病侧肢体不能活动,肌力0度或1度。大便秘结,数日甚至十余日不能自行排大便。可兼见口中有热腐气味,舌苔厚腻而黄,脉沉滑,重按有力等症。或渐渐出现神识恍惚,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趋势。

【加减】上肢不遂者,加桑枝30克,片姜黄、红花各10克;下肢不遂者,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12~15克,川断15克;大便通畅后,去元明粉;去元明粉后大便仍一日二三次者,可减少大黄用量,但不可去掉;去元明粉后,大便虽能一日1次,但感到排便不太通畅,腹部略感胀满者,可另加焦槟榔10~12克消滞行痰,通降腑气。时日稍久,病入血分,瘀血症明显者,加红花10克,鸡血藤15克,川芎6克,患肢感到有感痛者,加红花10克,地龙9克,地鳖虫6克,络石藤20~30克,伸筋草20~30克;舌苔厚腻,食纳不香者,加苍术9克,藿香、佩兰各10克,陈皮3~6克,茯苓10克;兼有言语不利者,加全蝎6~9克(或蝎尾10~20条),菖蒲、远志各10克;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者(神识有些恍惚),加菖蒲、远志各12克,天竹黄10克,或再加服牛黄清心丸。

【疗效】临床屡用,随证加减,每收良效。



18.21 镇肝复遂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生石决明25~35克(先煎),生牡蛎、生代赭石各20~30克(均先煎),胆南星、制半夏各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钩藤30克(血压高者后下),全蝎6~9克,桑枝30克,红花、桃仁各10克,赤白芍各12克,菖蒲、郁金各10克,炙山甲6~9克,竹沥汁50~60毫升(临服前滴入生姜汁二三滴),分2次随汤药同服。羚羊角粉1~1.5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镇肝熄风,化痰结络。

【方解】本方系由安魂汤和导痰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生代赭石镇肝降逆;生石决、生牡蛎养肝阴,潜肝阳,共为主药;以南星、半夏、钩藤、全蝎、羚羊角化痰熄风;牛膝(配代赭石)引风阳下行,以交于阴中,共为辅药;白芍养血柔肝;郁金舒郁化风;橘红、茯苓健脾化湿;菖蒲开窍涤痰;红花、桃仁、赤芍活血行瘀,以应血行风自灭之理;桑枝祛风活络,通达四肢,竹沥善祛经络之痰(滴入生姜汁既助辛通之力,又防寒滑伤胃),共为佐药;以炙山甲通经活络,直达病所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镇肝熄风,化痰活络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卒然中风,神情烦躁,半身不遂,口面歪斜,言语不利,神志尚清楚,或兼患肢抽动拘挛,属肝阳旺,肝风盛之证。适用于西医之脑血栓形成刚发病后,或突患脑溢血轻症(出血量少,未出现神志昏迷者),可即服此方。

【加减】半身不遂主要在上肢者,减郁金、赤芍、加片姜黄9~12克,葛根10克,羌活6克;半身不遂主要在下肢者,减药同上,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川续断各15克,地龙9克;言语不利明者,加羌活6克,改全蝎为9~12克;口眼歪斜较重者减药同上,加白僵蚕9~12克,白附子6克,白芷6克;大便不畅通者,加川军3~6克,全瓜蒌30克,把桃仁改为桃仁泥;患肢有时拘挛者,加伸筋草,生苡仁各30克,鸡血藤1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18.22 活瘀复遂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桑枝30克,地鳖虫6~9克,红花、桃仁各10克,皂刺6~9克,赤芍9~12克,蜈蚣2~3条,钩藤30克,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地龙6~9克,川续断15~18克,怀牛膝15克,炙山甲6~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活血通络,化痰熄风。

【方解】方中以桑枝通利四肢关节,祛风活络;地鳖虫破血逐瘀,搜剔血积,通经活络,共为主药;红花,桃仁破瘀通经,行血润燥;皂刺搜风通络,溃散壅结;赤芍散瘀,行血中之滞;蜈蚣入肝经祛风,并善走散;钩藤除风舒筋,共为辅药;半夏、化橘红、茯苓化痰祛湿和胃健脾;地龙性寒,祛湿清热,以防瘀血久郁化热,并善通下肢经络;川断补肾肝,壮筋骨;怀牛膝益肝肾,强筋骨,起足痿,共为佐药;炙山甲活血通络,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因久病入血,故用多种破瘀,行血,活络,祛风之品;同时又配以化痰祛湿,健脾胃、补肝肾之品,使之祛风不燥血,破瘀不伤正,标本同治,提高疗效。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恢复期。症以半身不遂为主,其他症状不明显,中风后已数月(或更长时间),半身不遂之症迟迟不见恢复者。
【加减】大便经常干燥者,加全瓜蒌30克,洒军5克,或加当归9克,生军3~5克(体胖痰盛者,用前者,体瘦、血虚者,用后者);上肢不遂明显者,去地龙,加片姜黄9~12,桂枝6~12克;言语不利者,去蜈蚣,加羌活6~9克,全蝎6~9克;兼有头晕者,去地龙,加天麻9~12克,泽泻25~30克;症情较痼者,加水蛭3~6克;下肢不遂明显者,加重川断,牛膝用量,另加杜仲15克,补骨脂(或巴戟天)9~12克;足部浮肿者,加重地龙、茯苓用量;患侧脉象明显小于健侧脉象者加黄芪15~30克,当归9克;见人易哭者,去赤芍、地龙,加天竹黄9克,合欢花6克,节菖蒲9克,远志9克;吞咽时容易发呛咳者,去赤芍、蜈蚣加代赭石15~25克9(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羌活、全蝎各9克;健忘者,去地龙、赤芍、蜈蚣,加菖蒲、运志肉各9~12克,生龙骨15克(先煎),炙鳖甲15克(先煎),水蛭3克;肢体沉重,舌苔厚腻,痰浊壅盛者,加竹沥汁60毫升(兑入生姜汁二三滴)分冲。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23.方源 清代王清任 《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 黄芪 生,四两[125g]; 当归尾 二钱[3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 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实验研究
  (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
  (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中药通报1987(2)∶51]
  2.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ET-1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并用地高辛精标记ET-1基因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缺血再灌注侧皮层及尾状核ET-1基因表达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两组大鼠缺血再灌注侧皮层和尾状核ET-1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健侧相应脑区(P<0.05,P<0.01)。脑缺血再灌注可以诱导脑组织ET-1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补阳还五汤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脑缺血诱导的ET-1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3.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mRNA表达的影响选用SPF级Wista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金纳多组;采用Allen’s法复制中度SCI模型,造模成功后观察1周;连续给药2周后,取各组脊髓组织,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PAF—R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PAF-R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补阳还五汤组及金纳多组均可抑制脊髓组织PAF—R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两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阳还五汤对损伤脊髓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减少PAF—R数目,抑制PAF—R活性,从而阻断PAF发挥损伤效应有关。
  
24.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举隅如下。

1 脑血管病后遗症
石某,男,55岁。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

  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

  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

  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

  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2 麻痹性震颤
  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

  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

  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

  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

  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故用益气活血平肝熄风而获效。

  3 蛋白尿
  吴某,女,30岁。

  患者慢性肾炎史,水肿、蛋白尿反复难愈,而转中医治疗。诊时见下肢浮肿,眩晕,神倦,气短乏力,口淡,身酸,小便少而浊,舌淡苔薄边微紫,脉细数,尿常规检查见蛋白+++,管型细胞++,证属气虚精衰,运化失职,治当补气活血,益精利水,拟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6g,白芍10g,地龙10g,红花5g,桃仁5g。

  川芎6g,女贞15g,苡米20g,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0g 丹参15g。

  上药加减进治一个月,水肿尽消,尿检蛋白、管型已正常。终以金匮肾气丸固本,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慢性肾炎是欠病入络,肾气衰微,瘀血阻滞,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患者长期蛋白难以消退,以微循环障碍理论指导,运用补阳还五汤一面大量补气,增强细胞免疫和增加抗体形成。而活血化瘀则能改变血流粘滞度,疏通肾毛细血管,抑制肾炎发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

  4 眩晕(颈椎病)
  沈某,男,75岁。

  患者因颈椎病退行性病变而眩晕反复难愈。就诊时见眩晕如坐舟车,上肢麻痛,时有失眠,神疲,恶心,生痰,舌苔薄边有瘀紫,气虚血瘀而使脉络受阻,清阳不升,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3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

  地龙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

  上药加减服用20剂,眩晕未见发作。

  按:“无虚不能作眩”,颈椎退行性病变之眩晕多发于老年者,兰时肾气衰,脉道不畅,血液不能上奉于脑,致脑失濡养而成眩。故用补阳还五汤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收满意疗效。

  5 声带结节
  林某,女,25岁。

  患者从事声乐工作,每当歌唱频繁时即声音嘶哑,经多方治疗未见显效。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咽干口燥,伴眩晕,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调,舌淡少苔,脉弦细。经省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声带结节,中医诊为气虚血瘀,脉络不利,上结咽喉,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利咽。

  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丹参15g,地龙10g,桃仁6g。

  红花5g,麦冬10g,千张纸10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5g。

  上药治疗半个月,声音正常,并能登台演唱,未见嘶哑出现。

  按:素体虚弱,长期高歌,暗耗气血,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余悟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之失语,故也可用于结节性之声嘶。果获效。

  临床上难治之证,总是患病时间长,缠绵难愈,势必久而耗气,气虚则血瘀,因而应用补阳还五汤,药证相符而获效。但使用本方时应注意辨证准确,如属病实则非本方所宜。

25.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伤筋病的应用

颈椎病:黄芪40—80克归尾15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丹参15克菟丝子10克

葛根10克甘草6克服三剂后黄芪改用80克。共服15剂,眩晕消失。颈转自如!

肩周炎:黄芪5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当归尾15克地龙12克姜黄12克羌活10克各根12克

鸡矢藤20克寄生10克桂枝10克桑枝10克15剂痊愈!

椎间盘脱出黄芪60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地龙12克桃仁6克红花10克泽泻20克

防己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45付痊愈!


26.杨牧祥活用水蛭治脑血管病

杨牧祥为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他从医执教近五十载,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用药独特,笔者现将其运用生水蛭治疗脑血管病简介如下。

  脑动脉硬化症、脑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萎缩等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更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中医学将上述脑血管病分别归属于眩晕、呆病、中风(中脏、中络)。虽症状不同,名称各异,究其病理不外肝肾阴虚,以致肝阳上亢或化风,痰血互结,瘀阻脑络。尤其是瘀血阻滞是整个病理机制的终端结果。无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两者皆因血运受阻,瘀血阻于脑络所致。只因病者体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诱因等不同,致病各有深浅。但皆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故治疗当以标本兼顾,补益肝肾顾其本,活血化瘀通络治其标,临床时还须注意据证将平肝熄风、祛痰开窍、醒脑益智等治法寓于其中。

  病案1:张某,男,54岁。1997年5月初诊。头晕6年,加重3日,伴头痛、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淡红有瘀斑,少苔,脉弦细。血压180/105mmHg。血脂:胆固醇7.3mmol/L,甘油三酯2.8mmol/L。脑血流图示:脑动脉粥样硬化。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脉络瘀滞。治宜滋水涵木,平肝潜阳,活血通络。自拟眩晕方加减:天麻10g,钩藤(后下)15g,刺蒺藜15g,女贞子15g,决明子15g,旱莲草15g,夏枯草15g,益母草15g,丹参15g,虎杖15g,地龙10g,桑寄生15g,杜仲10g,怀牛膝15g。水煎分2次温服,日1剂。服药7剂,诸症递减,但时有反复,舌质仍有较明显的紫斑。此乃活血化瘀药力不足之故,遂于原方中加用生水蛭,将水蛭研成细粉并装入胶囊,以汤药送服,每次3g,每日2次。如此连续服药20剂,诸症悉除,血压:130/85mmHg。血脂:胆固醇6.0mmol/L,甘油三酯1.2mmol/L。随访1年,未见复发。

  病案2:刘某,男,63岁。1997年6月初诊。罹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18年,因情绪激动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左侧肢体偏瘫、语言謇涩。在某医院CT检查示:右侧脑实质内有一1.6cm×2.7cm的血肿。确诊为脑出血。经对症处理,虽生命得救,但左半身不遂已达2月,伴眩晕欲仆、口角流涎、语言謇涩,口舌斜、舌体强硬,舌色紫黯,脉弦。查:颈无抵抗,瞳孔等大,光反射存在,左侧上下肢肌力Ⅰ级,血压:184/100mmHg。证属肝肾亏虚,脉络瘀滞。治宜滋补肝肾,化瘀通络。处方:枸杞子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桑寄生15g,杜仲10g,怀牛膝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地龙10g。水煎分2次温服,日1剂。另配生水蛭粉,装入胶囊,以汤药送服,每次5g,每日2次。经连续治疗20日,患者语言清晰,口舌不斜,上肢肌力Ⅲ级,下肢肌力Ⅳ级。守原方继续治疗月余,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复查CT示:颅内血肿已完全吸收,血压:收缩压130~140mmHg,舒张压80~90mmHg。

  上述病例中,杨牧祥以生水蛭启沉疴而祛宿疾,屡获奇效。他认为,脑血管病有较长的病理过程,成疾后,祛瘀血非运用生水蛭活血逐瘀、搜剔络瘀而不效。

  水蛭,味苦咸腥,功擅破瘀散结。古今本草专著多谓其性峻猛,而且有毒,嘱之慎用,故世人多畏之不用或用量轻微,入煎剂3~6g,研末服1.5~3g,且经焙炙后方可使用,意在去其毒性和减其峻猛之性,以防伤正。殊不知,水蛭经焙炙后功效大减,加之用量轻微,实难发挥其活血逐瘀的功效。张仲景之抵挡丸水蛭用至20枚,大黄虫丸水蛭用至100枚。近代名医张锡纯亦擅用水蛭治疗妇人癥瘕积聚、瘀血内停等证,张锡纯之理冲丸以水蛭为君药;理冲汤证中,瘀血坚甚者加生水蛭,并赞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因此,杨牧祥治疗脑血管病强调水蛭宜生用,研粉末服,每日用量可达3~6g,并经多年临床实践体会,水蛭药性平和,祛瘀之力甚宏,未见不良反应。

  据现代药理研究,水蛭含水蛭素,有抗凝血、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鲜品含水蛭素较多,而炙水蛭中水蛭素多被破坏。因此,炙水蛭之效远不如生水蛭佳。但因水蛭腥味较大,入煎剂易致人恶心呕吐,为使患者免受服药之苦,导师医嘱将生水蛭研成细粉,分装胶囊,用汤药送服,以除其腥味之弊。

27.常用的脑血栓方子
生地20熟地20何首乌20巴戟天20黄芪50川芎15石菖蒲15葛根40丹参30地龙20土鳖虫20益母草60白僵蚕20胆南星10全蝎2蜈蚣2【以克为单位】
方中生地,熟地,何首乌补肝肾阴,脑虚以阳为荣,故加巴戟天温阳,黄芪补气助血行,川芎行气血,祛头风,葛根升清阳(此药改善脑血循环效佳)丹参,地龙,土鳖虫,益母草活血化瘀,白僵蚕,胆南星,石菖蒲化痰浊,石菖蒲又能开窍,全蝎,蜈蚣通经络,散瘀结。
此方用了补阳还五汤的精髓,但补阳还五汤缺乏滋阴成分,因本病肝肾 阴虚为本,故添加了滋补肝肾之品。方中活血偏重,易伤阴血,但有何首乌补阴血药来预防,补肝肾之品过于滋腻,但有川芎,石菖蒲来调节,它们之间相互利用,每种药的弊端都被控制,而疗效却被协同增强,用于临床,每每获效。
语言不利可加桔梗,远志,郁金,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偏瘫拘挛加木瓜,白芍,偏瘫痿软加桂枝,鹿角胶,马钱子。等等。左瘫重用活血,右瘫重用涤痰。
上方虫类药不可久服,待症状稳定后去之,以赤芍,当归,鸡血藤代替


28.生黄芪l5克红花9克地龙干12克丹参15克桃仁9克川芎9克 赤芍12克
加减法
1、血压偏高:加豨莶草30克。
2、口眼歪斜: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一日二次,每次2.1克,或冲入煎剂中服。
3、肢体麻木:加制南星9克、制半夏9克、陈皮9克。
4、肢体拘挛:加水蛭、全蝎等分(研粉,一日二次,每次2.1-3克)。
5、阴虚明显:加生地15克,麦冬10克。
6、阳虚明显:加仙灵脾12克、熟附片9克(先煎)。

29.血 脑血栓药方

一号方:
药物组成:钩藤15g~30g石决明30g生石膏30g瓜娄30g
生军10g川芎15g红花15g土虫10g桃仁10g
适应证:脑血栓急性期,中风初起。血压偏高(超过160/100毫米汞柱)。半身不遂、口渴、舌强、语蹇、头晕、头痛、烦燥或嗜睡、大 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数有力。
随证加减:
1.有意识障碍者,加羚羊角粉1.5~5g(冲)并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每次一丸,日二次。
2.舌红苔少干者,去石膏、瓜娄、生军,加生地20g玄参15g白芍10g。
3.大便秘结用番泻叶10g泡水饮。
4.痰多、失语、苔腻者,加菖莆10g郁金10g竹沥30g(冲)天竺黄10g。

二号方:
药物组成:黄芪15g~30g红花10g~15g川芎10g~15g
赤芍10g当归15g挑仁10g土虫10g
适应证:脑血栓恢复期,血压和颅内压不高,偏瘫,肢体稍有动意或肌张力较前增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舌质胖嫩,脉弦缓无力,腑行通畅。
随证加减:
1.大便干者,加瓜娄与生写10g。
2.舌强语蹇,加菖莆10g郁金10g。
3.舌胖嫩加仙灵脾15g巴戟15g。
4.偏瘫,肢体久不恢复,酌加山甲9g水蛭6g冲服。

三号方:
药物组成:生地25g山萸10g山药10g麦冬10g 石斛12g
牛夕10g巴戟15g丛蓉15g菖卜10g志肉10g
肉桂3g黄芪30g川芎6g全蝎3g~6g
适应证:脑血栓后遗症,或伴脑软化患者,症见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蹇,肢体不遂,眩晕,大小便失禁,舌红干或胖嫩,苔白或黑润,脉况细弱,或虚大无力。
加减同前,均为水煎服。

30.半身不遂百治百效!

印尼血竭50克、全蝎、地龙、土鳖虫、人参、桂枝、藏红花各40克、乳香、没药各20克、川牛膝80克,制川乌400克,共11味研磨成粉,用水泛丸、只需每天2次、每次2丸,手脚麻木30天就能缓解,半身不遂百天即可痊愈!

这是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的唐时古方。经现代医学临床证实:该方内修神经,外壮筋骨,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手脚麻木,谁用谁好,百治百效!

31.治疗白血病的中药方:
黄芪3钱,归尾2钱,赤芍1钱半,川穹 一钱半, 地龙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加3碗水煎到1一碗,(渣2碗煎到八分),
连服20到30剂,此方(补阳还五汤)已经救治百数人
另方:
桂枝27克白芍27克甘草18克鲜生姜27克(切) 大枣12枚(破)水煎服分三次服用 服后喝小米粥一碗
不要小看此方,只要是中医都知道此方。甚至好多平头百姓都知道此方。它是经典医学著作《伤寒论》里的第一个方子。
白血病主要是白血球和红血球的阴阳平衡被破坏。此方为平衡阴阳天下第一大方。又白血病的发病部位恰好在太阳病的部位。此方又为太阳病第一方。故取用此方。

32.治脑血栓神效

黄芪l00克,血丹参2O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15克,地龙5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全虫15克,蜈蚣4条,牛膝12克,杜仲12克,生地12克,菖蒲12克,木瓜3O克,车前子2O克.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一疗程,连服3个疗程

33.通络复瘫汤(主治:中风偏瘫的初中晚各期)
组成:黄芪60~120g,当归10~20g,丹参30g,赤芍30g,地龙15g,炮山甲10g,水蛭6g,鸡血藤30g。
功能: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复瘫。
主治:中风偏瘫的初中晚各期,尤以初中期为佳。症见半身不遂,肢体乏力,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用法:每日水煎服3次,每次200ml。水蛭、炮山甲亦可研极细末冲服,用量稍减,一般用水蛭和炮山甲末各4g混均冲服,每次4g,1日2次。
方解:本方系当归补血汤与补阳还五汤化裁锤炼而成。方中以大剂量黄芪益气生血,使气旺血足而血易行;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丹参、赤芍活血化瘀通络;炮地龙、山甲、水蛭为虫类蠕动之品,灵动迅速,可活血逐瘀通络,以搜别络之邪瘀,疏通被阻络道,起到一般草木药所不及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复瘫之用。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确切,一般2周左右可收显效。脾胃虚弱,纳运欠佳,可改为饭后服用,或加白术、砂仁、鸡内金;药后腹胀、矢气多,加枳壳、厚朴;伴口眼歪斜加全蝎、僵蚕;语言不利,加石菖蒲、远志、胆星或竹沥;气短乏力重者,加生晒参;头晕血压高可加怀牛膝、代赭石、天麻,亦可配合西药治疗。

34.脑血栓
一号方:
药物组成:钩藤15g~30g石决明30g生石膏30g瓜娄30g生军10g川芎15g红花15g土虫10g桃仁10g
适应证:脑血栓急性期,中风初起。血压偏高(超过160/100毫米汞柱)。半身不遂、口渴、舌强、语蹇、头晕、头痛、烦燥或嗜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数有力。
随证加减:
1.有意识障碍者,加羚羊角粉1.5~5g(冲)并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每次一丸,日二次。
2.舌红苔少干者,去石膏、瓜娄、生军,加生地20g玄参15g白芍10g。
3.大便秘结用番泻叶10g泡水饮。
4.痰多、失语、苔腻者,加菖莆10g郁金10g竹沥30g(冲)天竺黄10g。

二号方:
药物组成: 黄芪15g~30g红花10g~15g川芎10g~15g赤芍10g当归15g挑仁10g土虫10g
适应证:脑血栓恢复期,血压和颅内压不高,偏瘫,肢体稍有动意或肌张力较前增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舌质胖嫩,脉弦缓无力,腑行通畅。
随证加减:
1.大便干者,加瓜娄与生军10g。
2.舌强语蹇,加菖莆10g郁金10g。
3.舌胖嫩加仙灵脾15g巴戟15g。
4.偏瘫,肢体久不恢复,酌加山甲9g水蛭6g冲服。

三号方:
药物组成:生地25g山萸10g山药10g麦冬10g石斛12g牛夕10g巴戟15g丛蓉15g菖卜10g志肉10g肉桂3g黄芪30g
川芎6g全蝎3g~6g
适应证:脑血栓后遗症,或伴脑软化患者,症见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蹇,肢体不遂,眩晕,大小便失禁,舌红干或胖嫩,苔白或黑润,脉况细弱,或虚大无力。
加减同前,均为水煎服。

35.中风------腑热挟痰致肝阳上越型.
治法:平肝潜阳,通腑去痰,
选方:镇肝熄风汤合神仙解语丹及黄草汤加减
用药:
第一方开水泡服:
大黄10甘草20
第二方水煎服:
怀夕30天冬20 茵陈 15金铃子10白芍30 麦芽15甘草12 羌活15石菖蒲10天麻30胆南星15女贞20萸肉30生白附子8赭石50龙牡各30龟板30后五味另包,先煎半小时。
09年5月30日,沈泽友之妹,沈泽芬来了,她说:中药才服一剂就见效了,现我母亲不但口眼不歪,精神好转,还能哇哇发音了,现在大便已通,能吃,舌上还白色……
讨论:
综合舌脉证之主病,为热风入腑兼痰湿之邪,故此证应为手阳明大肠结聚之热邪,与肝阳之邪合为热风,故称腑热挟痰,热风协痰趋上,升发过极,至会厌则痰阻而不语。上冲清窍入脑,诸阳助升,血随气到,气推血行,有升无降,故致脑中血管内之血压过高,胀裂血管而成脑溢血。故脑出血为疾病过程后之结果,如脑出40毫升之例仅凭直观,你能知其出血病因病理吗?所以还得用医学,而阳邪上亢之病机,实为病机趋势与脑出血之发病过程。故他人找我治疗不需看检查结果,

36. 中医治疗中风疗效佳,在临床上得到绝多数医生包括西医在内的肯定,是目前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中风的中药治疗方法主要有:

  1、肝风挟痰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头晕或头痛,急躁易怒,或见多痰,肢体麻木,舌红苔白腻,脉弦或滑。

  方药:白术、茯苓、天麻、橘红各15g,半夏、甘草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

  2、风中经络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肌肤不仁,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或弦。

  方药:肉桂6g,炮附子5g,麻黄5g,防风、防己、当归各12g,人参、川芎、白芍、杏仁、黄芪、甘草各10g,生姜5片。

  3、邪热壅盛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潮红,口渴喜冷饮,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药:川芎、白芍、白术、菊花、桔梗、荆芥穗、连翘、黄芩、寒水石各10g,当归、石膏各15g,砂仁、薄荷、滑石、大黄各5g。

  4、气虚痰阻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萎黄,语言骞色,痰稀而白,或见头晕目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甘草各10g,茯苓、白术、陈皮各15g,半夏、竹茹、胆南星各15g。

  5、气滞经络型

  症状:肢体瘫痪或口眼弯斜,胸胁胀满,叹息为快,脘腹满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方药:八味顺气散:人参、白术、白芷、乌药、青皮各10g,茯苓、陈皮各15g,甘草8g。

  6、气虚血瘀型

  症状:肢体缓纵不举,或见挛卷,或见疼痛,舌质淡或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涩。

  方药:补阳还五汤:生黄芪30g,当归、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龙、红花各15g。

  7、气血两虚型

  症状:肢体缓纵无力,或见苍白肿胀,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或畏风自汗,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方药:八珍汤:人参、白术、川芎、白芍、甘草各10g,熟地、茯苓、当归各15g。

  8、腑气不通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甘草各10g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5320.html

更多阅读

中医治失眠的方法 中医治失眠专科医院

中医认为,失眠的诱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近日,北京回龙观医院中西医结合病区主任闫少校在该院病友会上,向大家介绍了8种中医治失眠的方法,值得一试失眠是指持续相当长时间难以入睡或不能保持睡眠状态,会导致睡眠不足,并影响日间活

嘴边常年长痘的我今天终于去看中医了 中医治常年过敏性鼻炎

小时候我就是个痘女,大学后好转,近几年嘴周围长痘非常严重,长了好,好了长,如此循环。尤其是月经期前,那脸整个就烂掉了底儿了!各种祛痘产品用了个遍,也不见好。前几天,和某人闲聊,不知怎么就扯到动物这个话题上去了,某人说,如果用一种动物来形容

声明:《中医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 中风和脑血栓秘方》为网友看清人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