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高考 语文评析20100621 2010北京高考语文

2010年6月21日 星期 一

贵在“中庸”——上海高考作文题评析

思乎 若飞

“中庸”,是儒家学说坚持的最高道德标准,所谓“中不偏,庸不易”,表达了一种对中正的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亦无不及。

今年高考作文依然延续了去年材料作文的题型。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无论是丹麦人钓鱼时放生小鱼,还是孟子劝说梁惠王的不要涸泽而渔,都体现了“度”的原则,从表层看就是材料中的“尺子”和“数罟”,在深层又合乎“中庸”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思想是相通的。具体而言,它体现为对欲望满足和节制的相互平衡,对外物索取和舍弃的不同选择,对问题情感和理性的辩证思考。其最终目的既是趋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状态,也是为了达到中庸所追求的和谐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正是对这则材料文化内涵的最好揭示。

作文切入的角度可以从钓鱼者所持的方法论出发,讨论所为与所得的因果关系,也可以将鱼作为主体,探索生命个体的自然发展规律。考生在写作时应尽可能联系现实生活,从材料中钓鱼对渔业的影响谈及文化艺术、历史典故、社会政治、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相关事例,并能揭示各种事实背后蕴藏的“中庸”思想,从而阐释中国传统思想在当下语境的宝贵价值和重大意义。

事实上,这段作文材料也给高考作文的命题带来了积极有益的启示。高考作文命题应该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忽而向东忽而向西,而是要妥善恰当地把握好“度”的原则。

所谓的“度”即是在写作范围的广度与审题要求的深度之间保持平衡。2008年高考作文以“他们”为题,题目直白简单,固然没有理解的难度,但所允许的写作范围过于宽泛,几乎无所不包,这样也就难以真正区分考生的作文水平。2009年作文涉及了郑板桥书法的内容,所给提示又弯子太多,对考生而言太过艰深,有悖于作文命题避免设置不必要障碍的原则,造成学生审题理解的难度。相对而言,今年的作文题较好地把握了这个“度”,绝大多数考生都能读懂材料并找到符合题意的写作角度,同时又能从作文的理解层次和立意深度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这一点而言,这一作文命题本身就很好地体现了可贵的中庸思想。

当然,“中庸”并不等同于平庸和保守,从高考作文阅卷过程看,虽不乏出彩的文章,但有许多考生可能出于“求稳”的心态和想法,作文立意比较普通、选材过于老套,内容也流于泛泛。其实,作文应勇于表达自我见解,彰显个性色彩,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而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

高考作文历来为社会瞩目,其原因不仅仅是在整份试卷中占有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更是考生思想认识与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体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所言,学生作文“其实就是综合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希望今后的作文考试、作文教学能坚持真正的中庸之道,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断臻于至境。

稳中求变 深含启迪——评上海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

袁玉冰

今年高考的文言文试题在有效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的同时,相对于去年命题,进一步丰富了考题的内涵,增强了对文章的文学性鉴赏的考查,并在一些难点上显示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思路的一些有益启发,平稳中寓有深意。

注重基础

今年的文言文试题从难度和考点上都与往年类似,注重于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17题词语解释及18题对词汇用法和意义的考查都密切结合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内容,没有过偏、过难的词汇出现。19题解释句子中,除“讽”字含义稍冷僻外,难度控制仍十分得当。24题选择正确句意,句中“听”字含义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相近。基础题型的平稳和扎实,确保了对学生基础能力的有效考查。

选材回归

相比于09年高考的文言文,今年的文言文体裁对往年有所回归。往年命题中第二篇文言文体裁一般为文学性较强的写景、抒情或说理的散文,而09年首次出现了说明文,今年的第二篇选文《九疑山图记》则重新回归到写景图记的体裁。此文的出现,也使考纲中对于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鉴赏的要求得到了落实。如第23题引导考生赏析划线句表现手法所形成的“以声衬静”的效果,第25题从句式结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使针对文言文的文学性赏析又重新回到了高考试卷中。

难点解析

纵观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使考生较为担忧的是对“超纲”词汇的把握。高考考试手册的附录中已给出高考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表,但文言文选段均来自于历史的文本,而不是根据实词表生造的语段,因而少量“超纲”的词汇的出现在所难免。

第一篇选文是欧阳修为叔父欧阳晔所作的墓志铭中的选段。其中“不辄受人之遗”的“辄”字,在高中课本中作为虚词多次出现,但在此文中却解释为“擅自、随便”,恰是学生们尚未接触过的。又如“命公往籍之”的“籍”,释义为“登记财产,予以没收”。这些词汇虽然没有直接的得分点,却影响着同学们对于文本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如何更好地去把握这些“超纲”词汇?笔者认为这次命题中出现的变化恰好提示了同学们应适当地改换学习文言文的思路:在形成扎实的基础积累后,还须达到更为灵活全面地阅读并掌握文言文的能力水平。如“辄”字,结合前文中的“非其义”--若不符合道义——便能推测出“不辄受人之遗”含有不随便接受别人馈赠的意思。又如“籍”字,在文中出现两次,结合前文僧人有非法获利的嫌疑,与后文欧阳晔“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的提议,可以推测出“籍”含有没收的意思。

在文言文阅读中,顺畅地理清原文意思是做好题目的首要基础。故而,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结合逻辑分析进行语感训练是极其有必要的。

意见与建议

与往年的高考文言文语段相类,今年的两篇语段都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删改。然而对比原作,一些删改之处仍值得推敲商榷。如第一篇中,“自为布衣”前原有“公为人严明方质,尤以洁廉自持”句,“初为随州推官”前原有“其莅官临事,长于决断”句,因21题中考到欧阳晔的品质,此二句显然对答题有明示,故而回避删去。但从文章结构来看,这两句恰是主脑,删去后文气难免涣散,破坏了欧阳修原作的内在逻辑,殊为可惜。 袁玉冰

关怀文字背后的生命——高考现代文阅读评析

张慧腾

今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充满着强烈的生命意识。第一篇现代文《笔墨的超越》,由题目即可看出作者对笔墨寄托了远远超越一般书法工具的情感,该文强调了书法艺术与文化传统的密切联系,笔墨的背后蕴藏着中国文人的精神与品格。第二篇阅读《天目山》看似记录了登山的行踪,表现了大树轩昂、雄健的气概,实则表达了作者一家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仰与深切缅怀,饱含历史的厚重感。“文学即人学”,今年高考阅读语段的选择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思想和精神,关注文字背后所传递的生命体验。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的出题遵从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原则。第1题概括段意旨在检测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从文中第2段不难看出变化多样、种类繁复的笔墨是使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第2题要求辨别两处画线句的异同,答题时也要紧扣作者对笔墨艺术魅力的推崇展开。第3题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既要从局部理解内容,更涉及对全文结构的整体把握。第4题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学生多能写出“性灵”指“情感”这一点,但容易忽视此处“性灵”还包括“美感”,只有结合书法作为艺术的独特性才可能回答全面。第5题看似考查语句的关联,实则也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此处的“游戏笔墨”不同于它的出典意义,而是要从字面理解“笔墨”本身。第6题的要点归纳可以从文章各段的核心句中找到答案。

第二篇散文以“树”为核心线索,阅读的命题体现了文体特点的要求。第7题考查修辞的表达效果,比较基本,应在还原本体之后体验句子表达的情感。第8题解释句子的含义要联系全文回答,揭示作者去天目山的真正原因。第9题涉及鉴赏评价能力,考生根据题干中“表现手法”这一要求,可以选择虚实结合、对比、情景结合等角度来鉴赏文章的第9段,分析表现手法对情感抒发与人物刻画的作用。第10题简介人物要求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不可有所遗漏,题型较有新意,只要仔细作答,应该难度不大。第11题为传统的“六选二”的选择题,题干的设计围绕对“树”的分析展开,这也是本文的核心意象,理解了文中的“树”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第12题指向对作品写作意图的深层探究,从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到最后“为什么写”的思考也符合阅读操作的序列。从文本最后两段中的“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和思想立场,这些语句都表达了他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也呼吁今人不要放弃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以史为鉴,是生命传承的必要方式,该文的意义价值也正在于它对现实的关注与观照。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突出了整体感知的要求,引导我们将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而非供解剖的标本去机械对待,从而真正学会阅读文本、阅读文化、阅读生命、阅读世界。

值得商榷的是,第一篇选文涉及不少书法的专业知识,又有着明显的文人化倾向,全文多达十处的引用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恐怕会造成一定的障碍。高考阅读的选文要力求规范、准确、得体,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思想实际,从而确保考试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张慧腾

重视教材 关注内容

复旦附中 王琳妮

2010年语文高考的古诗文部分延续了2009年的风格,着重教材,着重内容。这是全市所有学生统一使用同一套教材(华东师大版试用本)参加考试的第二年,因而古诗词试题的全部14分中最多可以有9分直接来自教材,这体现了命题者要求学生立足课内学习、加强古诗文积累的用心。

高一、高二教材不可偏废

默写的前四句都出自高一、高二语文教材的背诵篇目。第一、二句选自高一第二学期的教材,王昌龄的《从军行》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三句选自高一第一学期课本中李清照的《声声慢》,第四句则是高二第二学期教材中韩愈的《师说》。第五、六句的默写都来自初中教材,其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已连续第三年荣登上海语文高考默写板块。众所周知,名句默写总分为6分,要求考生从8句古诗文中任选6题作答,而课内教材已然涵盖6分。第六、七句虽选自课外耳熟能详的名句,但一难一易,尺度把握较好。

第16题散曲赏析分值为3分,亦立足课内,要求学生指出“不羡日夕佳”所化用的“课本中的诗句”。答案正是高一第一学期课本中陶渊明《饮酒》中的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王恽对此句反其意而用之,通过“不羡”陶渊明隐居之乐来反衬自己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启示】 纵观整个古诗词部分,高一、高二古诗文篇目的背诵、理解占了三分之二分值,我们要充分重视整个高中的语文教材,对初中课文也要温故知新。

散曲内容和选项内容

今年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题选取元代王恽的《[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是元代自忽必烈至铁木真三代皇帝的谏臣,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散曲通过对秋社——秋季祭祀土神、庆祝丰收活动——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010上海高考 语文评析20100621 2010北京高考语文
试卷虽然没有提供上述背景,但从字里行间不难读出当日活动的盛况。第14题正是要求学生从词作字句中读出秋社“村民活动”内容:散曲题目中的“尧庙”与词作第一句“社坛烟淡”配合,可以读出祭祀场景;“把酒”暗示畅饮;“多稼”指出丰收;“霹雳弦声斗高下”根据试卷上的注释可以想见弹琴赛歌的场景。词作通俗,较易读懂。归纳回答若有难处,第15题选择题选项中都有提示。

第15题要求选出“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选项B “‘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无需反观散曲全文即可判断其误,因“社坛烟淡散林鸦”无一字暗示季节,因而为正确答案。

【启示】 今年的赏析题继承2009年的风格,更侧重古诗文内容的把握。

总结

准备古诗文名句默写时,要放眼于整个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词曲鉴赏题虽然连续两年都从内容出发出题,但从字词、情景关系等鉴赏的基本功仍然不可偏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4968.html

更多阅读

李玉刚2010北京演唱会_综艺 李玉刚北京演唱会

李玉刚2010北京演唱会演出时间:2010年5月3日演出场馆:人民大会堂演出票价:180 280480 680 8801080 1280 1680《镜花水月》李玉刚2010北京演唱会,订票电话:010-65526852,65526892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诗词歌赋+禅意修行的中国功夫+简约

201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语文) 2012上海高考英语试卷

201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9页,第Ⅱ卷9至10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2.回答1—6题、11⑴或12⑴题、13—15题时,选出

2012全国高考作文全发布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

2012年语文高考作文题今天公布,以下是各地的汇总:201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放下顾虑》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声明:《2010上海高考 语文评析20100621 2010北京高考语文》为网友越发的执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