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菊花 古诗配画菊花





唐诗中有许多咏菊言志、歌菊抒怀的诗篇,品读这些浓情四溢、思想飞扬的诗篇,可以使我们对唐代诗人的人格理想和生命情怀有一个真切的了解。

下面挑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诗篇分类赏析,以飨读者。



(一)幽人高士之花。

菊花,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

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

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

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

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

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

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尘外的潇洒风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

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



(二)感时伤怀之花。

唐诗中的菊花 古诗配画菊花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抒发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二句说自己身逢战乱、登高无酒的凄情落寞,暗含对时局动荡、佳节不幸的不平不满。

三四句写诗人怜花思乡,忧国忧民。长安故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血雨腥风之下,于断垣残壁之间,丛丛菊花寂寞开放、凋零破败。

触目惊心的秋菊特写,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情,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全诗怜悯菊花,感伤时世,离乱苦恨,揪人心痛。



杜甫的《九日》也是对花发慨,思亲念乡,忧国忧民。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

前四句说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也无心赏菊,故而发号施令,“菊花从此不须开”,天真任性的话语折射出诗人生活的艰难困苦。

五六句对比思乡。漂泊异地是残阳如血、黑猿哀啼,自己不免泪下沾裳;回想故园是霜天秋晚,白雁南来,令人倍感亲切。对比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思亲怀乡之感。

最后两句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哀愁叹老,寄托漂零寥落之感。“干戈”点明诗人身逢战乱、流落天涯的悲苦处境。

全诗悲病叹老,伤时忧国,抒离乱之苦,发愤慨之思。

菊花,被染上了一层浓郁厚重的忧苦愁思,不赏心悦目,却可以惊心动魄!



(三)坚贞高洁之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是,它傲霜抗寒、坚强不屈,它高洁幽雅、芳香四溢,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

元稹的《菊花》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二句写爱菊,爱有多深?情有多浓?住宅周围,遍植菊花,秋风送爽,菊花灿烂,诗人专心致志绕篱观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不知不觉。“遍绕”“日斜”两个细节活现了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三、四句点明爱菊的原因: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这是菊的神韵,也是诗人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

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把菊等同于野生杂草而不屑一顾,一般人们则在九月初九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在鬓发之间,可见人们爱菊成风,对菊是尊敬有加。

三、四两句也是运用对比,更集中、更有力地表现出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先描绘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再歌咏菊的品质,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不羡”加重语气,更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四)战天斗地之花。

唐代诗人林宽有诗“莫信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能解诗”;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这样一位解诗懂菊的人,他的两首咏菊诗作一扫菊花孤高绝俗之态,凸显菊花战天斗地、扭转乾坤的英雄伟力,读来壮浪雄奇,振奋人心。

《题菊花》这样写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一、二两句极言菊花迎风盛放,顶霜抗寒,足见其颈健挺拔,不屈不挠之风骨。“蕊寒香冷”凸现菊花芳香四溢、幽冷袭人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鸣抱不平。

三、四两句揭示菊花生长环境的寒冷和命运的不公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神),就要改天换地,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浪漫的想象体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

黄巢的另一首《菊花》则塑造了许多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英雄形象。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首句直抒胸臆,表达热切、激越的期待之情。

第二句以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对比,显示菊花盛开、独占风光的精神风貌,实则暗喻人民的力量强大无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个“杀”字给人以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力量感。百花消逝,自然喻指封建势力土崩瓦解、嚣张不再。

三、四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图景。丛丛菊花,遍布长安,阵阵香气,直冲云天,朵朵英姿,飒爽威武。这哪里是满城开放、灿烂辉煌的菊花,这分明是披坚执锐、精神抖擞的英雄战士!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浴血奋战、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一种昂扬奋发、志在必得的豪迈信心,而这,正是以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的精神力量的写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同为菊花,却因时不同,因人而异,因势而别,诗人敷彩绘菊,传情言志,表现出情彩飞扬的生命个性和锋芒毕露的思想力量。仔细品读、揣摩这些咏菊诗篇,实际上,我们不仅走近了一个时代,更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心灵世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4642.html

更多阅读

古诗《所见》七巧板配画 所见 古诗

古诗《所见》七巧板配画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为加强七巧板校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设计的,力求通过七巧板教学同语文教学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作用。利用课文、古诗或自己所写的文章,根据其内容

唐诗中的秋色 中国最美的十大秋色

“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无限好,表现在诗中,秋色、秋意、秋声、秋景,余味无穷,意蕴绵延。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说秋风不停地吹,但吹不掉我心中的愁苦。我的一片相思

古诗配画令箭荷花1 令箭荷花几年开花

令箭荷花,又称令箭。系仙人掌科昙花属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原产墨西哥,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其变态茎大而扁平,形似令箭,花大色艳象荷花,故称令箭荷花。令箭荷花的姿态奇异、高雅,终年生机勃勃,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盆栽花卉。整株高约50㎝,多分枝

黄巢的菊花诗 读黄巢菊花诗

4号晚上,亲戚朋友一起喝酒,席间畅谈,归后酩酊。24斤太雕黄酒被8人喝完,第二天一天没醒酒。闲谈中,表弟提及“满城尽带黄金甲”是黄巢写的,他虽学历不高,但足见阅历已经很高了,我也深感佩服,我知道这是黄巢两首菊花诗中的一首,但是怎样也想不

古诗中“通感”的美学 古诗词中的通感

古诗中的“通感”透出的美学价值“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

声明:《唐诗中的菊花 古诗配画菊花》为网友还你笑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