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晨风,披霞光,我们走进赵家花园上学校。
读书明理,教人求真,牢记先生教导;、
行知合一,学做真人,不忘前辈嘱托。
我们手脑双挥,勇于创造,学养之气,似桃李灼灼。
啊,行知实验,处处是求知的殿堂;
啊,实验行知,人人有明德的目标。
我们是今日的小陶子,气宇轩昂;
我们是明天的栋梁材,为国争光,
两棵广玉兰历经百年,依然苍翠
江南四合院,依然静雅
四合院,广玉兰,我们踏着陶行知足迹进课堂。
自主发展,视野开阔,校园辈出英豪。
开明豁达,团结协作,四海争领风骚。
我们爱满天下,因材施教,人中之人,如日月昭昭。
啊,行知实验,处处是求知的殿堂
啊,实验行知,人人有明德的目标。
我们是今日的小陶子,气宇轩昂,
我们是明天的栋梁材,为国争光,
为国争光。
作者按语:行知实验中学是母校行知中学东迁宝钢后,在原址办起的一所完中。当年母校东迁,反对的人最多的是当地农民,当然也包括曾在此地学习、生活过的众多校友,但大势所趋,母校还是迁走了。
我反对撤并学校,特别是名校、老校。因为学校的好坏,往往不在楼有多气派,设备有多先进,面积有多大,而在于名师、校风;还有在历史中积淀起来的人文气息。一草一文,一砖一瓦,树木小河……历尽岁月沧桑,发出无声的吟唱,是可以与心灵对话的。这些,再多的钱买不来,它只需要时间的磨练。
母校连根拔走了,新校很美,很现代。但当年陶行知在沈家楼、孟家巷的留下的足迹搬不走;赵竹林先生因仰慕陶行知无偿捐赠的20多亩地、四合院、广玉兰搬不走;15家农民捐私田为学校门口修的路搬不走;校友毕业时种下的树搬不走。当然,旧时气息和记忆更加搬不走。
母校在宝山,那里的校史室有许多各界人士(更多是校友)捐的旧物旧照,也传承着陶行知的传统,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重点高中。我经常回去,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但我心里总有一丝遗憾:如果母校还在余庆桥,还能与当地那些曾跟着陶行知改造农村的农民水乳交融,该有多好呢!
行知实验中学要写首校歌,受校长之托,我请人作词谱曲,但因故,却迟迟未交稿。怕耽误事,从未写过歌词的我,勉为其难,试写一首。词之好坏,合适与否,可能见仁见智,但对这片土地之情深,也许无人可及。特发此,以作对旧园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