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 学部经 管 教 学部
专业市场 营 销
班号B
学号姓名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
2009-2010学年第 2 学期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
学 年 论 文 任 务 书
论文题目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学部经管教学部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学号姓名
论文写作时间 2010 年6 月28日至2010 年 7月 2 日
(一)目的与要求
学年论文是学习、实践和探索、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培养阶段教学质量的阶段性综合检验。为毕业设计(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年论文实践,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使理论能较好地与实际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与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年论文的写作要求:
1、社会科学论文包括: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办法等;
2、论文要求语句简炼、通顺,条理清楚,文字、图表清晰整齐;
3、正文字数(包括图表)不少于3000字。
(二)基本内容
1、学年论文选题必须符合所学专业方向;
2、学年论文的内容可以灵活多样;
3、学年论文需在一周内完成;
4、同时提交论文打印稿(A4)一份及电子版论文。
指导教师2010年 6 月 23 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
成 绩 评 定 单
论文题目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 学部经管教学部专业市场营销
学号B姓名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 日
【摘 要】
我国农村现在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农村总体上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科技落后;第二;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第三、农村教育落后,失学、辍学现象严重 ;第四、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第五、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些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它们既是因,又是果;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农业经营规模狭小,这由于受多年来重工轻农、城乡分割的发展格局的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据前几年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29%,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2%,发达国家达到了80%—90%。另外,农村资金比较短缺,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工农产品“剪刀差”相当的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导致我国农业落后,农民不富裕。再一个是,农业劳动力过剩,据有关专家测算,按现有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只需2.1亿左右劳动力,大约有1.2亿左右人为隐蔽性失业。此外,农业中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工业集中的工厂化生产相比,在就业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工业中的就业与创业可以分离,而农业生产中就业与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农业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低当前制约我国农民走向市场致命的弱点是组织化程度低。我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
关键词:现状 农村经济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目 录
1 引言... 1
2 农村经济发展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 1
2.1农村总体上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2
2.1.1 生产力的现状... 2
2.1.2生产力低的原因... 2
2.2 生产关系问... 3
3.1提高生产力水平... 3
3.1.1 加大科技投入... 4
3.1.2 政府扶持... 4
3.2 改善生产关系... 5
参考文献... 6
1 引言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最突出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扩大。这些问题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治、财力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的发展战略。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并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讲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问题。从微观讲是农业本身的农业粗放式经营,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附加值太低,劳动付出很大,但是收获甚小等特点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投资”上来讲;最好的方法是向农业“投入”人才及带去新的生产理念;另外,大力支持农林类相关专业学生基层就业,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科技投入。从政策上讲,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多多倾斜、引导;多个农民一些“机会”;这样中国农村经济才能走出当前困境。
2农村经济发展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制度和体制因素方面看,我国农村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去几十年中所奉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即实行城乡分治,优先发展工业、优先发展城市、优先保证城镇居民需要等。正是这样一种战略,才导致了城乡发展失衡、农业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简单分析。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交通的程度制约更为突出),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1]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受制约。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制约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环境与人口问题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我国农村人口还存在着缺乏熟练劳动力、缺乏技术人才的问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则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育观,影响着农村人口在生产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状况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2.1农村总体上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不合理负担沉重。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收入曾大幅度增长。但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增收开始放缓。90年代中期以后,增收放慢的趋势更为严重。1997-2003年的7年中没有一年增幅超过5%,分别是4.6%、4.3%、3.8%、2.1%、4.2%、4.8%和4.2%,[2]。不仅如此,在农民平均纯收入的数字背后,几亿生活在中西部、边疆贫困地区的农民,其收入水平大大低于上述平均数。我国现在的农村扶贫计划,解决温饱的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25元,按这一标准,我国农村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是2820万人。如果这个标准再提高200元,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将会达到9000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户分层调查的抽样情况来看,11%的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
2.1.1 生产力的现状
农村现状的就是农村生产力的体现。然而当今农村的现状令人担忧,大多数农村在耕作方式上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存在,单位农民的耕作面积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大量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很少采用机械化,劳动生产率较低。在作物品种上很少有很大的创新,而且在耕作过程中片面的追求产量,大量施以农药,化肥。从而导致作物的质量下降,出口受到严重的限制,市场份额减少,农民收入较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固定设施投入较少,抗灾能力差,靠天收的事实长期存在。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3迅速增大,1994年突破警戒临界点0.4,目前已经超过了0.45。随着收入差距扩大速度的加快,公众对收入分配现状已经产生了不满,70%以上的人认为“贫富悬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稳定。[3]
2.1.2生产力低的原因
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力过剩,而农村的产品市场很狭小。农村生产力系统由于土地和劳动力两种主要要素的量的配置极端不平衡,一方面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导致农村大量土地资源被局限于传统低效的劳动密集型经营方式之中。劳动力大量转移一方面缓解了农村生产力系统内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要素的量的配比不平衡问题。市场要素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市场是生产力系统的过程等方面要素,它制约着生产力运行的速度、范围和效益。市场是生产力系统的过程等方面要素,它制约着生产力运行的速度、范围和效益。
二是从农业生产条件上看,我国现有的农业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已经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设施不全,农业保障功能大大下降,近几年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增大。这说明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2.2 生产关系问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有国四次变革。说明了不断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最后的一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但是还是继续寻找一条更好的路子。农村文化建设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这对做好今后的农村文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1提高生产力水平
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良好的环境。要继续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趋于多元化。在对外推介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优惠政策不断落实下,2004年建成招商引资项目12个,规模企业5家,农村个体私营企业户由较大幅度提高,分别达到1200家和85家,实现利税20万元,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人。[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农村矿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5]
3.1.1 加大科技投入
努力在农村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家财政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这不仅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投入还包括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彻底转变当今农村普遍存在的靠天收的现实。这种投入包括对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和乡村公路的建设,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实行公司加农户的战略,使农业生产符合市场化需
3.1.2 政府扶持
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除了进行体制、制度方面的改革外,还需要制定相应财税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整国家财政分配格局,增加农村投资所占的份额。要切实改变农村投资比重过低、农民利益遭剥夺的做法,为农村公共产品的增加提供财力保证。各级财政部门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要求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坚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坚决限制城市发展占用大量耕地,依法完善土地审批手续。坚持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这是解决当前农村现状的前提。
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但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因此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之前,还必须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这样才能为农村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6]
3.2 改善生产关系
第一是解放农村生产关系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讨论并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会议指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7]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很难依赖某项措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8]
第二是,农村资金互助社是适应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组织形式。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的农业生产特点是分散和兼业化经营,这决定了其专业化程度低,农民很难通过专业化经营联合在一起;在专业化程度相对高的地方,由于缺少资金支持也难以联合。没有资金的联合体,很难产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这就不难理解温铁军教授为什么会在第二届草根金融论坛上得出“目前70%的合作社都假的,都是部门加资本结盟的产物,是翻牌的”这样一个结论。而资金则是最具有组织作用的因素,能有效地将农民金融合作与专业合作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动农户的联合。
第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乡,民不富则乡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9]从总量经济看,我国的农业产值比重将下降到GDP的10%左右,农村人口将下降到全部人口的1/3左右,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新增就业机会,将给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10]
参考文献
[1]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 来源:中国人口信息网 作者:程传兴张廷银
[3] 资料来源:积极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扬成钢、扬风《特区经济》2004年第1期
[4]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5] 来源:公文范文网 作者:刀笔吏
[6] 来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增加农民收入王宏《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1期
[7]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17091.1/
[8] 来源:增加农民收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任梅勤、冯太敏《北方经济》2004年第2期
[9]http://www.qiqi8.cn/article/110/114/2006/2006112838737.html
[10]作者:杨昊,王森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