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选译
《先秦诸子散文选译》这本书是在地摊儿掏来的。这是杨宏选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9年9月出版印刷。通过阅读,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特点,和在思想、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本书选择先秦诸子散文《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晏子春秋》五家共十九篇文章。
春秋之末,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与之相应,官失其守,礼崩乐坏,士阶层蔚然勃兴,私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到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主要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十家。先秦诸子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第一节《老子》六篇。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叫聃。故称老聃,是春秋末年的楚国人,做过周守藏室之史。约与孔子同时。
《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共81章,上篇称《道经》37章,下篇称《德经》44章,共五千六百多字。是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编纂而成,大体代表老子的思想。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老子是先秦时期最具思辨色彩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核心是道。《老子》也是语录体,是对思想主旨的直接阐发。特点:
1、精警凝练,言简意深,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智慧。有点章节幽深玄妙,来去恍惚,微情奥旨,令人回味无穷;有的章节浅豁明白,要言不烦但饱含生活哲理。
2、善于用形象进行说理,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在书中随处可见。比喻在作者的笔下已不是简单的打比方,而是说理的论据,是进行思维和论证的独特方式。比喻还用来展开描写和形容,有时,把许多比喻排列在一起,用以形容某种复杂的对象。
3、《老子》是文多用韵,句多排偶。其文句大体整齐,但又富于变化,或两两相对,或层层排比,或首尾相接,或长短相续。用韵也不拘一格,有的整张用韵,有的韵散相同,有的一章一韵,有的一章数韵,或句尾用韵,或句首、句中用韵,或两韵隔协,或数韵互协,或叠字为韵,或虚字为韵,大都错落有致,流畅自如。它对后代各种骈偶和押韵散文,产生不小的影响。
第二节《庄子》三篇。《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出于其门人、后学之手。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曾为蒙漆园令,遍游楚、魏、赵、齐、鲁等国。家境贫寒,而又轻视官禄。熟悉各家学说,最服膺老子。他激烈批判现实的黑暗,非儒、墨及礼乐仁义。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提倡齐万物、一死生,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宣扬不谴是非、与世俗处。其思想对后世产生过深刻影响。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如《逍遥游》为说明作者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全文用了大鹏、学鸠、蜩、斥鴳、朝菌、冥灵等众多形象,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大年或小年等活动及现象的皆“有所待”比喻在物质世界里没有绝对自由,然后才得出自己的正面意见。至于以寓言说理,更是突出。《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如“触蛮之争”(《则阳》),借触、蛮争夺蜗角,嘲笑了诸侯间争夺土地的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庖丁解牛”(《养生主》),以解牛为喻,说明了养生的道理。
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任公子钓鱼”(《外物》),“五十犗(健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鱼吞钩后,奋鬐抗争,“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惊心动魄,气象万千。所钓之鱼,竟能供大半个中国的人饱餐不尽。《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尤为雄阔。它由“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鲲鱼变化而成,振翅而飞,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境之壮,其思之奇,前所未有。
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庄子》的思想与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在诸子中也极为突出。郭沫若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庄子与鲁迅》)
第三节 《荀子》三篇 。《荀子》是荀况及其门徒所作,共有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小部分出于他的门徒。
荀子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其学说以孔子儒学为基础,批判性地吸取诸家之说,最大特征是以礼客法。他反对天命迷信,强调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反对性善说,提倡性恶说,由此特别强调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及个人努力。他弟子中著名的有韩非、李斯。
《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这些论文大都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以类比、引证、比喻、排偶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如《劝学篇》是一篇劝人学习的专论,旁征博引、生动详尽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途径和方法,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尤其论述学习态度一段,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学习贵在专心致志,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同时,这些比喻又重迭排列,整齐而流畅,气势充沛,音节铿锵。
《荀子》又有《成相》、佹诗和《赋篇》,属文学范畴。《成相》是用楚地民歌形式宣传政治主张的作品,为韵文。《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和所附“佹诗”二首。五赋以四言韵语为主,间杂散文,很象谜语,乃战国“隐书”一体,开了后世咏物赋及说理赋的先河。
第四节《韩非子》四篇。《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中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条理分明,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如《五蠹》以洋洋洒洒近七千言的篇幅,指责五蠹之民对国家的危害,这是先秦论说文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也是《韩非子》的突出特点。《韩非子》有寓言故事三百多个,其中以《说林》上下、内外《储说》最集中。这些寓言,大多生动形象,合意深刻,发人深思,同时情节生动幽默,有较浓的文学色彩,如“守株待兔”(《五蠹》)、“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外储说左上》)、“自相矛盾”(《难一》)等等。
第五节《晏子春秋》三篇。在先秦散文中,《晏子春秋》的形态最为独特:它非“子”非“史”,以全部八篇215章的内容集中记述一个人物;而且不注重记述重大历史事件,侧重人物的言行轶事;不追求事件的真实,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凡此种种,都体现出一种文学性。因此,研究先秦散文的发展,这部著作应予关注。《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质前人曾有争议。唐柳宗元之前,它被列于儒家著作中(如《史记·管晏列传》《正义》所引《七略》、《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隋书·经籍志》),柳宗元写《辩晏子春秋》始倡“墨家说”。清代《四库全书》则跳出儒、墨之争,以其“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由子部移于史部(《四库全书总目》)。总之,传统都将《晏子春秋》视为“子”、“史”部。今天看来,认为《晏子春秋》是子书、史书的观点都不完全正确。首先,晏婴作为一位前诸子人物,其生年早于儒、墨等学派创始人很多年———他于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出任齐卿,这时儒家创始人孔丘还未出生,墨家创始人墨翟生年更晚八、九十年,故将其归入后来产生的儒、墨等诸子学派的任何一家,观点都难以成立。并且,晏子作为一位政治实践家,一生致力于齐国的具体政务,并未形成如后来诸子学派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