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我们现在强调“以人为本”,岂知那时候崔效杰就已身体力行地演绎着以人为本;我们现在讲“凝聚力”、“向心力”,岂知那时崔效杰就已紧紧地我主力这两种力。
这力量是巨大的,1981年,留吕的教育质量由原来的全县倒数第二名一跃成为正数第二名,仅只一年时间,崔效杰就把留吕的教育打了一个翻身仗!多年的郁闷与尴尬一扫而光,从教育低谷中走出来的人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簇拥着崔效杰一遍有一遍的欢呼着,那个时刻,教师们扬眉吐气,真正是当借过的。
崔效杰当然是乐不可支,他自己也没料到这么短的时间就让留吕教育大翻了身,挺直了腰杆子的教师们轮番向他表示敬意。他暗暗憋着劲儿。
这劲儿第二年就爆发了更大的威力,当人们还在为留吕教育的惊人变化赞叹不已时,一不留神,留吕教育又往前蹿了一蹿,坐到了全县第一把交椅上去了。人们以仰慕的心情把留吕得到的第二、第一弥足珍贵地喻为“榜眼”、“状元”。
戴上“状元”桂冠的留吕人这回更可以自豪一下了,更可以扬眉吐气一番了,不要紧,即使怎样欢呼舞蹈,也没人说你们骄傲的,人们直说:崔效杰这人了得!
欢呼吧,留吕人!自豪吧,留吕人!骄傲一回吧,留吕人!
创造了奇迹的崔效杰应该骄傲,真的应该骄傲一回了,这奇迹不是花拳绣腿弄来的,是真打实拼得到了,蹿到第二就够让人吃惊的了,紧跟着又蹿到了第一,这的确是让人心眼口服。
肃然起敬的了,崔效杰骄傲一下,放松一下又何妨?
事实上,崔效杰一点也不轻松。在赞美和欢呼声中,他始终保持着清醒,没翻身时要翻身,翻了身后又拿了第一,多么让人羡慕的事啊,现在第一到顶了,可是要保住这第一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正像他连续拿到第二、第一,都曾经是别人保持的名次,他使了劲,他就拿来了,现在要是别人使使劲,不定什么时候这个第一就成别人的了。成功固然来之不易,放松就会丢掉江山,这是智者的远虑,凭着这种“忧患意识”,他及时告诫陶醉中的同事们:伙计,现在还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
崔效杰自己更不敢有半点松懈。对学校全身心的投入使他几乎把家都忘了。从西周疃到了留吕,原本离家更近了,可他反而像更远了,平时极少回家,老人、孩子、家务、责任田,家庭中的一应大小事情全都压给了妻子,家里有急事或爹娘哪个病了,捎信催他回去,他再让捎信人捎回信:学校里忙,不能回去。赶上黑夜浇地,五六口人的地只妻子一人守着,黑灯瞎火,地里还有些坟,又拿锨摆弄水管,一个女人家又劳累又有几分害怕,真盼望丈夫能回来帮一把,就是站在地里做个伴壮壮胆也好,可她没那福气。
在西周疃小学时,崔效杰再晚也还赶回家过个年,可到了留吕,他竟然连回家过年的概念也没了,开始还象征性额应付了两年,后来的五个年干脆就在学校过了,那些年,越是过年越能下雪,每到年三十下午,妻子把公婆安顿好后,便偝上年夜饭,带着三个孩子,踏着厚厚的积雪,到学校去与忘了家的丈夫过年。
这才是真正的以校为家,真正的以教育为生命!留吕的教师们吃得透崔效杰精神,无不被这种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感动着。他们以朴素的语言表露心声:“看到崔校长真诚的爱护教师,这样忘我的工作,我们不好意思不努力啊!”
感动吧,老师们!加油吧,老师们,快马加鞭不下鞍,按着崔校长的思路奔跑吧!
果然,转过年来,全县第一仍然名归留吕。第二年,第三年······从拿到第一的1982年起,到1988年,一连七年,第一的桂冠竟稳稳当当地戴在留吕人头上,没人能摘走,虽然谁都虎视眈眈、摩拳擦掌地想摘。
翻身、第二、第一、七连冠,崔效杰仅在留吕就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也创造了奇迹中的奇迹。
这是硬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们对留吕此时的教育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这奇迹出在留吕,却已经不仅属于留吕,县委书记、县长们把留吕教育作为对外炫耀的资本,为此脸上闪耀着兴奋的红光,许多场合中动辄把留吕教育引以为荣,在寿光还没出几个能人、名人的那些年里,崔效杰便是常常传说于上层与坊间的知名人物。
这奇迹不只流传于寿光,那些年虽然没有程控和无绳电话等先进通讯工具,视频设备也很有限,但留吕与崔效杰的称谓却不胫而走,全国都知道了寿光有个留吕中学,大小媒体自然是闻风而动,县内外、省内外的参观者、取经者一拨拨争相奔寿光来了。教育界的高层次人士也络绎不绝,连祖国最南方的海南省的教育厅厅长也兴致勃勃地赶来参观,赞叹不已,挥毫泼墨写下了“七连冠”,以示敬意。
这奇迹不但引来了参观者、取经者、还磁石般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求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