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仪式上,来宾对中国扇子赞不绝口
法国在南半球的海外省留尼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一共有八十万人,其中有二十万印巴人、三十五万克里奥人、四万多华人,还有阿拉伯人、毛里求斯人、马达加斯加人、法国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沟通交融,当地人与外来者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在礼仪礼节上,各民族之间去粗取精,都非常懂礼、守礼。
领馆聘请的当地工作人员每天与我们见面时都会先握手问候,再谈其他事情。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经常带两个小女儿参加活动。两个小姑娘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在场的人行贴面礼。如果有二十人在场,就要行二十次贴面礼;如果她们是由妈妈带来的,见到父亲也要行贴面礼。
留尼汪人也非常注重互送礼品。重大节日、婚丧嫁娶、喜迁新居、升迁高就,搞一场招待会、庆祝宴,或者通宵达旦的晚会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人们会互送礼品表示祝贺和友好,不一定特别贵重,但注重投其所好。
我们总领馆今年二月六日开馆时,请国内协助为每位来宾每人准备了一把中国扇子,上面一面是中国天安门图案,一面是圣但尼市府建筑和留尼汪的山水图画;每个来宾还会收到一个红红的中国结,再配一枚印有中法两国国旗的小徽章。当天到场的近千来宾均对此表示感谢,被视为中国总领馆的善意和好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基于当地人的有关习惯受到的启发。
如今,每年有上千万的中国人到国外去,也有上千万的外国人到中国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国外表现得得体自如。比如,一些出国旅游的朋友在参观完景点之后,因为疲倦而和衣躺在路边的长凳上睡觉,众目睽睽之下鼾声大作。又如,在饭桌上不会正确地剔牙,让周围就餐的人侧目……
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留尼汪人,在礼仪礼节的交融上,使我深受触动。纵然语言、文化方面有差异,彼此尊重、协调却是共通的。
■ 尊重他人
尊重别人是一切礼仪规范的基础。
周恩来总理在接待外宾时,总是提前赶到,等到中方接见人员全部到齐后再请外宾来。有一次,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外交部礼宾司的同志向总理报告说,中方主人全都到了,是不是可以叫外宾了?总理一听,当即批评说:“什么‘叫’,是‘请’!”表达上的一字之差,体现的是对客人的尊重。
此外,每次见外宾,周总理都会在客厅的门口迎候,对方一进门就感到很亲切。吃饭的时候,总理也总是要求先给客人上菜,再给自己上,对人非常尊重。
■ 真诚坦率
真诚的第一个含义是诚实。
老是像戴着面具一般地说假话、做违心的事情,是很虚伪,也很短视的。
真诚的第二个含义是信守诺言。
我在法国工作的时候,尼斯有一个高科技园区,里面的有些知名企业拒绝接受中国企业参观,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代表团缺乏诚意。原来,有的中国代表团到到那里考察时,往往刚一开始参观,就向对方索要资料,表达合作的愿望。于是法国人立刻开始张罗准备,期待中方的下一步行动。结果常常是我们的代表团一走了之,对方发去任何信件都不见回音,事情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对方便不太乐意认真接待中国代表团了。
■ 举止得体
得体主要是指言行举止要把握分寸,与自己的身份、职位相符。
为了保证演出的效果,也为了维护剧团的专利,很多国家严禁观众在演出过程中摄影。但在国内观看演出时,偶尔我会发现席间“灯光闪烁”,有的部分观众频频举起相机,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在国外欣赏文艺团体演出,如果要摄影、摄像、录音,尤其是现场转播,必须事先征得剧团同意。在演出过程中,也不能因拍照而随意加灯光。
做到得体还需要掌握分寸,凡事适度即可,过犹不及。比如,在国外吃西餐都是用刀叉,但吃面包可直接用手掰。有的人不太会吃西餐,又过分斯文,结果吃面包也用叉子叉着吃,费劲不说,还真的露了怯。
■ 直接高效
中国人说话喜欢“兜圈子”、“卖关子”,先做大量的铺垫再谈正题。这种说话的艺术,遇到习惯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外国人就不太行得通了。
同样的,如果你是聆听的一方,也要认真地听,哪怕有不同的意见,也要耐心听人家说完,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要表现得心不在焉,或者边听边做其他的事情。
有的中国代表团在参观外方工厂的时候,对于外方精心准备的讲解表现得不太有耐心。我曾亲眼见到有的领导径自打断人家的介绍,要求直接参观工厂,给外方留下不太好的印象。
好的倾听者除了认真听之外,还善于积极主动地提问,这会让发言者的热情更高,能很好地澄清误会,快速把握发言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