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基础知识 近体诗的特点

今天,主要谈谈近体诗写作的一些问题。属于漫谈性质吧,后面结合自己的作品,讲一下写作时的具体思路问题。说是实战技法有点夸张,但是将自己一点点的经验介绍过来,也算是一种交流吧。

近体诗的写作需要技法吗?很难说,呵呵。其实“写作技法”这样的称呼是不准确的,今天在这里,只是想介绍一下本人在写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总结一下写作常用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来和朋友们做一交流。

写诗须有法度,但是诗却无常法,基本规则是普遍的,这是体裁所要求的必须做到的。诗意的挥发却是可以自由的,自由发挥意味着可以体现个性。比如李白的诗,他就张扬着豪放和浪漫,老杜的诗,就体现着精湛和工谨,义山之诗,含蓄而多情,杜牧的诗,那就见到了韵朗和精婉。大小李杜,各有各的神采而绝不雷同。我们自己写的诗呢,当然也要写出我们自己的风格与神采来。写诗张扬个性的基础,是要先合法度。即使是做一游戏,还要先制定游戏规则呢,何况是做文呢?

关于“声韵”的问题。

我们写作近体诗,规定是以《平水韵》为默认韵的。写近体诗必须用以《平水韵》为主体的古韵,而不可以用现代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新韵。那些《中华新韵》一类的新韵韵书,初学者尽量先不要去看,所谓新旧韵双轨并行,实质上都是不尊重历史文化特点的做法。

声韵问题,是百年来诗学界争议不断从来就不曾停止过的。

近体诗这个体裁,其实只是个载体,它要承载的,是我们的情思、我们的感觉、我们的心志。写诗如果没有思维上的灵感,没有块垒的喷薄,没有那种诗意上的美感激发,也只能是在码字爬格子。写诗需要的是诗思,诗承载的是我们的灵魂,融入了我们灵魂的文字,才能被称做是诗。

下面只说说象我这样不具有写诗天赋的人怎么去写一首“好诗”,从开始到结句的过程上如何完成的。结合本人的一首题图七律诗作,把我个人的体会说出来,也给初学者一个借鉴。那么,什么是好诗呢?其实,好诗的标准不是很绝对的,自己得意的,别人也是比较诚心欣赏的,那就是好诗。因为,它能给咱带来一种诗意的美啊!

这里讲我的这首诗,不是它真的有多么好,在此介绍的只是写诗的思维和过程,自己写的嘛,体会总是比较深的。面对一幅画写出一首七律,而且限韵了。图如下:



多美的一幅美人图啊!一眼看去就比较激动,那感觉,桃花零落飞仙梦,应是美人扑梦来。一品滋味,几分醉,再品风韵,又是谁?呵呵。哎,别小看这份“激动”,这就是块垒的催发啊。其实想来,写诗,是需要让自己入境的。虽然是平面的一幅画,但是却应该激发起自己的一些联想,让自己走进画中,让自己融入所看到的画内景色中。那么,这画也就活了,这景也就真了。

能将这平面的画想象成立体的风景,能将自己真实地融进这风景之中,那么,这是什么?这就是传说中的“诗思”啊。有了“诗思”的涌现,那么下面的一切也就顺其自然了。有了诗思,用文字来修饰这种美感中的意象也就得心应手而随手擒来了。擒来的是什么,就是自己想做的诗呗。

身临其境,才能品位到美感在哪里,才能体会到那画面中蕴涵的那种真。诗思带我们走近的,就是这种美和真。面对这幅画,我开心啊,所以,我只用了十来分钟就交了卷,这期间还打了两个电话,还打了几个喷嚏。但是美感太强了,诗思挥之不去,提笔就……,不是,是敲键盘,俺就噼里啪啦地敲出了这样的七律:

谁知窈窕风来舞,却是娉婷叶托花。长袖送香香扑语,短声衔笛笛吹沙。

平生最怕伊人笑,浅笑难扶醉客斜。零落芬芳伤几许,桃园深处一流霞。

一般的写题面诗,不要见到画就匆忙的去写,要舍得多花点时间去看这幅画,最好能看深看透,能把自己看得化身到画里去那最最好了。其实,动笔或打字能费多长时间啊。要先谋而后再动手,在腹中筹划好草图,再经自己的大脑润几遍色,再用心去来回打磨几遍,剩下的,就只管去敲字了。这样看着是慢,其实反而提高了效率,快的多。有的人写这样的题画诗,性子特急,特别是应试时,好象活烧眉毛是的,看一眼画,上来就写,第二眼都不看,等写了两句没词了再去看一眼,那么,这时候你的“诗思”其实就已经被打乱了。当我见到上面的美女图时,我就不着急,俺先把这美女好好欣赏一番再说了。

看那白里透红的粉扑扑小脸,和身后若隐若现的桃花相映成趣。看那飘扬拂动的水袖,随风而舞,这人就象花,而后面这一树桃花,又起了衬托渲染的效果,使这美人并不孤单,人与景融洽而不可分离。更美妙的是那飘飘扬扬散落的花雨,不仅活了画面,也给观赏者带来了强烈的动感。画中人是动的,画中花是动的,正是那一种春风之舞。

“谁知窈窕风来舞,却是娉婷叶托花”,正是在这种感动之下写出来的。以问起句,是想突出一种突兀点的效果,想表现初见画面这种欣喜的状态。起句仄收,纯属偶然,想到这个“舞”字了,就随手用它押上了句尾。我在以前讲座的时候讲过,起句仄收的时候,首联最好能采用对仗的形式,这主要是从诗句音韵的角度考虑的。但是,看这画面多活啊,我不想让对仗所具有的对称刻板的形式破坏了画面的动感美,那么,就采用流水对吧。用一问一答的两个关联词来领句,自然而然的构成了一付流水对。

起句形容的是一种“态”,是画面给我的最初的印象。那就是窈窕淑女啊,窈窕淑女,随风而舞,那是一种轻盈哦,所以就来他一句“谁知窈窕风来舞”。下句的“叶托花”,那就是一种虚想了,其实画面本无叶的,但这是写诗,不是写实。因为俺用的是诗思。以叶托花,那这花,其实俺想的不是那铪面里的朵朵花儿,而是这美女如花。这么轻盈的姿态,真叫人不忍欲近之,伸手欲托之。怎么去托呢?还是借叶而托吧。呵呵。

起联定了调,那是大致意象,那么,承联就好写了。顺起联之势头,再写的细一点,再写的飘一点。“长袖送香香扑语,短声衔笛笛吹沙”。长袖飘飘,那是对画面的一种写实,香扑语,就仿佛她含羞带嗔地拂袖带香,香,花香,人香,景色香。语,花语,心语,景色语。下句的“短声衔笛笛吹沙”那就跳出画面了,但是并没有跳离画意,也不能脱离画意。“衔笛”之音当然是因画中人而起,这尾字的“沙”字却不一是风沙。诗思之下,含而蓄之吧。注意这联用的两个叠字,其实不是一般的叠字用法,实际上是属于一种重出字的用法。目的是想让这联具有一种节奏上的节拍感,是想配合起句的那个“舞”字。

转联的感,当然也不能离题远了。“平生最怕伊人笑,浅笑难扶醉客斜。”其实就是写自己的一种醉,一种自嘲。浅笑之笑,当然来自那画中美女的浅浅淡淡冷冷清清若有若无的一笑。转为自己的感思,又不能只顾去乱思了而往了自己来干啥了,俺是来写诗啊,写题画诗,那当然就不能离题太远。

结联“零落芬芳伤几许,桃园深处一流霞”其实就是跟着转联顺笔而下了。“零落芬芳”几字是回扣画面,也就回扣前面描述的景色,“桃园深处一流霞”,用这个“流”字,意图是使这种诗意这种画面美流出画外,带来袅袅不绝的余音。

格律平仄、对仗、押韵,起承转合的谋篇设计,以及对具体字句的推敲。比如起联入声字“托”的运用,颔联叠字用法的安排,转联对“怕”“扶”字的炼字,尾联“一流霞”的发散(原句略改)。

上面是说了如何写作题图诗。这种训练其实对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足不出户,便可领略万千世界。不费一金,便可欣赏到不同的风韵。转来转去皆由我,我以我笔写我心。其实,面对不同的景物,我们同样可以以这种诗思来催发自己的诗情。一物一景皆可下笔,一花一叶皆含风情。只要注意观察,只要学会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多做换位思考,那么。你与诗人的距离,真的不远了。

基础知识的扎实,是写近体诗的根基。工具性知识的运用,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比如对《平水韵》的熟练辨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谋篇构思的足够认识和重视。立意--谋篇--造句--对仗--押韵-炼字……。近体诗不是很好写的,但是却是很耐写的。写作近体诗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呢?

近体诗基础知识(一)——声韵基础

浅谈近体诗基础知识——入声字的判断技巧

近体诗声韵基础

转载、舍得之间

今天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是声韵,一是格律。

学习古典诗词,必须认识并掌握《平水韵》。说句通俗点的话:古诗配古韵,就这么简单。

《平水韵》的历史渊源我们在这里就不做一一考究了,但使用它是我们今天学习古典诗词的前提。今天着重说的,是如何对它的熟悉和掌握。我在这里介绍的,是一些学习并辨识古韵的方法和学习体会。毕竟,《平水韵》的发音与今天有所区别,重点中的重点,就是对入声的掌握。

现在汉语里只有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古韵里原来是有四声的,平、上、去、入。今天缺的那一声,就是“入声”。我们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入声”给找回来。只有把它找回来,我们才有可能认识诗词中要求的平仄,才有可能去对仗,去押韵,才有可能完成我们对近体诗格律规律的掌握。

我们今天手里拿到的这个《平水韵》就是以中古音为基石的,就是集那时的音韵学大成而汇编整合出来的。它伴随着那些历史上的名流名篇名句,流传到了我们今天。闽南话,也叫台语,它还有个名称叫做“河洛语”。

那么,怎么来记住这些入声字呢?不想累个半死去记,也不想放弃它而追求新韵,就得想办法了。那我们就用最直接,最简单,最原始的办法去找窍门吧。

什么最直观的?当然是图形,那么我们就从通过字的形状来记住那哪字是入声字。

与“白”有关的入声字:例如“泊、粕、伯、柏、帛、舶、箔、珀……”等等(泉字除外)。这样,我们记住一个“白”字,是不是等于记住了一大片?百字里就有个“白”字,含有“百”字的字,也都是入声,陌、

与“曷”有关的入声字:我们只要见到任何字里,含有这个“曷”字,立即毫不犹豫地判定它为仄音字(入声)。比如“喝、褐、渴、羯、揭、遏、葛……”等等,这样省事多了吧?一个“曷”字,又让我们记住了一大片字啊,只须看它的字形,简单又方便。

与“只”有关的入声字:它是属于入声字。那么,我们依旧去找含有这个字的其他字“织、识、帜”。

与“卖”有关的入声字:一样一样的道理:“读、赎、犊、渎、牍、椟、黩……”。

与“合”有关的入声字:---鸽、塔、答、蛤、閤、盒……;“副、富、福、辐……”。

那么,我们就总结一下这个规律:形声字有入声的几乎都是入声字。我们再反复找出一些类同的字,“滴、嫡、嘀、谪、摘……”,“弗、佛、拂、氟……”;“碟、蝶、堞、谍、牒、揲、蹀、喋、鲽……”;“插、锸……”等等等等等等,看出来了吧?呵呵,简单的很。

说到这,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根据字形去辨别入声字,是不是比一个个去死记简单的多了?记住一个字,就可以记住一大串乃至一大片。而且,我们这时也没用任何其他理论知识啊,只是用我们的眼睛,这就是直观记忆法(俺取的名)。至少,我们可以省力了许多,至少,我们先记住这一大片再说。还有一些我们常用的,比如“竹、笛、得、德、石、托”等等,用的多了,记住一个是一个,根本不需要去死记的。

入声的取消,其实是被派入现在国音的一二三四声里去了。这里,顺便再简单介绍一些字,看他们怎么被派进去的,也顺便帮大家熟悉一下:

入声字派入今音第一声(阴平)的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

入声字派入今音第二声(阳平)的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

入声字派入今音第三声(上声)的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

入声字派入今音第四声(去声)的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

其实,还有很多对于古音的记忆区别之法。这里顺手介绍一下:

根据拼音来判别的:

一:声母b、d、g、z、j、z、zh读成阳平的如“白、笛、国”等为入声字。惟独“鼻”古为去声,“雹、甭、咱”古是平声。

二:ue韵母为古入声,惟独“靴、瘸、嗟”例外。

三:uo和zh、ch、sh、r 拼都是入声。如桌、戳、说、若等。

四:a与f、z、c、s拼多是入声,如发、砸、擦。(“仨”字、“洒”字例外) ia和q拼都是,和x拼惟独“霞、虾、暇(含 “瑕、遐”等)不是,和j拼惟独“夹、甲、戛”及其形声字是。

五:e和d、t、l、z、c、s拼都是入声,如得、特、乐、则、册、色。 he中除了“禾、何、河、贺”及其形声字外都是。

“e“平声中除了“额”字外没有入声,上、去中除了“饿”字外都是入声。

六:ie韵母与b、p、m、d、t、n、l拼都是入声,惟独“咩”不是,是古平声。jie平声中除了“皆、街、嗟”外都是入声(只说平声)。qie中除了“茄、且、趄”外都是入声(含上、去)。xie平声中唯“歇、挟、撷、协”(只说平声)。ye中除“耶、爷、也、椰、夜、野、冶”外都是入声(液、掖、腋三字也是入声,这里不从“夜”字,是特殊情况)。

七:xi中阳平为入声,阴平惟独“昔、夕、析、悉、息”和其的形声字及“吸、翕、锡”是。shi中阳平除“时”外都是,阴平惟独“湿、失、虱”是入声。

八:fu中“复、伏、服、绂、副(含富、福、幅形声字)”及形声字是。shu中“赎、孰、束、叔、属、蜀、术”及其形声字是。

跨越音韵障碍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其实还是”反切“之法。这是辨别中古四声之呼法的正途。这里介绍一下什么是“反切”。什么是反切读音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两字连读而成一音,取前字为声母(子音)下字为韵母(母音)。这两个字的读音慢点读呢,是两个音,急促一点读它,就成为一个音儿了。

这样切音的方法,就是传说中的“反切法”。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举例

“田”字---“徒年”切,

“偶”字---“五口”切,

“妻”字---“千西”切,

“扭”字---“你有”切,

“兼”字---“基添”切,

“租”字---“尊乌”切,

“庚”字---“歌亨”切等等……

截止到清末时为止,所有韵书都是由“反切”为注音法的。比如《唐韵》、《广韵》、《集韵》、《辞源》、《辞海》、《康熙字典》等等。所以,了解这些,对于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是有很多意义的。

平和仄的概念清楚了,那么,我们下面的格律的概念也就很容易了。在讲近体诗格律之前,我们再确认一下近体诗的特点,或者称为定义:

1,每一句的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2,四句一首的我们称为绝,八句一首的我们称为律。比八句还多的叫长律,也叫排律。

3,一韵到底,且只能押平声韵。所有的近体诗,第一句都是可押韵,可以不押韵的。除了第一句,单数句不许押韵,只能在偶数句押韵。

4,在律当中,第一二句叫首联(也叫起联),第三四句叫颔联(承联),第五六句叫颈联(转联),第七八句叫尾联(结联)。中间两联上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对仗的关系,其他两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颔联对仗可以略宽些,但是颈联则要求工对。关于近体诗的对仗,我们以后有专门课程讲授。

5,要合乎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下面要说的,就是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有了前面对音韵的初步认识,我们就可以来学习近体诗的格律了。今天只是介绍一下格律基本的构成的形式。

近体诗的平仄,有一定的排布规律的,这种规律,被称为“平仄谱”。一般来讲,“平仄谱”的安排有下面三条原则:

一,每句中的字,以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

二,[对] 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对。

三,[粘] 前一联的对句(下句)与后一联的出句(上句)的平仄相同。

至于怎么利用这平仄分布规律来构成一首近体诗呢?具体方法,以及近体诗的“拗与拗救”,我们将在下周同一时间继续讲,今天讲座,到此结束。

近体诗基础知识(二)——平仄与拗救(上)

格律的平仄与拗救(上)

什么是格律呢?说白了,格律就相当于音乐的节拍。格律来自音乐,格律的老祖宗就是音乐。在音乐散佚后,经历代学人总结了古代诗歌的共同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咱这里引用一下汉典对它的定义——“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外国诗歌也有自己的格律”

说格律具有音乐的性质,其实主要是体现在节奏性上。在音乐学上,乐曲中周期性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叫“节拍”,比如2/4拍、3/4拍等等,节拍体现了一种有规律的进程。唐诗有曰“画鼓不闻招节拍,锦靴空想挫腰肢”。那么我们所说的格律诗呢,其实,其本质也是一种节拍。将汉字语言以节拍的形式固定成一定的形式,就是格律诗。

我在上周四讲了汉字的音韵,讲了《平水韵》里对汉字四声的划分,还介绍了如何识别入声字。在《平水韵》中,将字的音调分成了四个部分,平声(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这里的上平声和下平声是一样的,都属于平声,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只是因为字数多而分成了上下。其余下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这几个声部的字都属于仄声。“仄”字的解释很简单啊,不平则仄。那么,我们再来看《平水韵》,实际上就是分成了两部分,平声部分和仄声部分。这一平一仄,就构成了我们格律诗“格律”的最基本的要素---音符。格律,就是按照将平字和仄字这两个“音符”间隔分布开而形成的有节奏感的文字的排布。

上周我们讲了,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之平仄排布规律,也叫“平仄谱”,它的基本原则如下:

1,每一句中,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

这个好理解。格律诗只有七言和五言二种(其他的如六言的不论),那么就是每句只能是七字或五字。按两平两仄相间分布就可以了,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么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间有三平或三仄的也有啊,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以七言为例,这种排列组合只有四种形式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换句话说,所有的近体诗的句子的组合都是由这四个平仄句式组成的。五言的,只不过去掉前面二个字而已。这么看也就简单了,近体诗的句子的平仄怎么分布,不去研究也罢,只须把这四个记住就OK了。其实,仔细看,只须记住两个就可以了,另外两个,只是他们相反的。比如,记住

(1)平平仄仄平平仄。(3)平平仄仄仄平平。

把他们的平仄换一下,就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相当的好记,根本不须费力气的。

2,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对。

这条解释一下:格律诗的句子都是成对出现的,如七律五律是八句的,七绝五绝是四句的,排律可以长达十句以上,那么,它也只能是双数句。这样,从起句开始,那这些句子就是成对出现的,在律诗中,每一对句子我们都称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出句的每个字,与对句的每个字要平仄相对,也就是相反。其实,不需要每个字都对上的,我们主要看的是上下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是否“对”上了。其余的第一、三、五、七字,不一定要完全对上,其变化规律,在后面再讲。尤其重要的,是看第二字的平仄,所以出句与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定要相对。这就是近体诗中常说的“对”。

3,上连的对句与后面一联的出句平仄要相同

上面一条说的是“对”,这条说的其实就是“粘”。前面讲到,近体诗的句子都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由每一个“联”组成的,那么,近体诗毕竟不是“联”的散漫组合,它是一个整体。所以,联和联之间要有所联系,也就是需要把每一“联”粘连起来才好。粘连的方法就是---“上连的对句与后面一联的出句平仄要相同”。相同者,即浑为一体,也就粘连了起来。这就是近体诗中的常用术语“粘”。

好,我们现在再把近体诗的基本要求温习一下:

1,每一句的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2,四句一首的我们称为绝,八句一首的我们称为律。比八句还多的叫长律,也叫排律。

3,一韵到底,且只能押平声韵。所有的近体诗,第一句都是可押韵,可以不押韵的。除了第一句,单数句不许押韵,只能在偶数句押韵。

4,在律当中,第一二句叫首联(也叫起联),第三四句叫颔联(承联),第五六句叫颈联(转联),第七八句叫尾联(结联)。中间两联上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对仗的关系,其他两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颔联对仗可以略宽些,但是颈联则要求工对。关于近体诗的对仗,我们以后有专门课程讲授。

5,要合乎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所以该用平声字,就不要选仄声,这样两平两仄的节拍性的分布,就形成了近体诗音乐特点的旋律美感,读来自然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因为每个节拍主要是由二个字组成的,平平或仄仄,那么,这第二个字就是这个节拍的节点。平[平],或仄[仄]。所以,节奏感主要是体现在这节点之上的,这每个节拍的第二字,在我们的句子里,分别就占据了第二,第四,第六的位置。因此,我在前面强调,所谓近体诗的“对”和“粘”,主要是看它的第二、第四、第六字。每一联的上下句间,这几个字“对”上了,基本就能合上律了。前一联的后句,和后一联的前句,这几个位置上的字的平仄相同了,那么,也就是“粘”上了。最后一字是韵字,或者是仄声收句字,我们另会根据押韵规则来约束它,前面的第一、第三、第五字呢?一般就可以轻松些不要求那么严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了,呵呵。二四六尽量不要马虎,该平不能仄,该仄不能平,要鲜明啊。单看二四六这几个位置的字,只能有这样的表现---“平仄平”,或“仄平仄”,非此,即判为不合律。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挺好记,也是一般判断格律诗是否合律的常见方法。但是,它不是很绝对的,有两点必须要注意到:

1,不能犯“孤平”。

什么是“孤平”呢?,就是前后两字都是仄声字,而中间夹一平声字,这就是“孤平”。句中如果犯了“孤平”,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拗句了。“拗”是啥意思?别扭,不顺口呗!句中有拗即是病。严格的说,标准的理想的格律诗,是不能有拗句存在的。但,这样的标准型的格律诗,使在唐诗三百首里,也找不出来几首的。写诗嘛,言的是个心情,干吗那么束手束脚的这么严格呢?所以有这么一句是“拗而能救,既不算拗”,松绑了。在七言诗中,第一个字离音节比较远,它的平仄如何完全可以不用管它。那么,第二个字犯“孤平”是被允许的了。对七言诗而言,主要是看第四个字,如果犯了“孤平”,那就是拗句了,这是必须要补救的。而五言诗只是七言诗去掉前两个字而已,那么,对于五言诗,就是第二字不能孤平了(4-2=2)。如有孤平出现,就算拗句。而拗句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称作“拗救”,给救回来了,那还算合律的格律诗,否则,就是不合格的出律诗了。

2,不能“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三平尾”或“三仄尾”,就是句子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续用三个平声字,或连续用三个仄声字。尤其是“三平尾”是近体诗之大忌,是不可救之拗句,所以坚决要避免,必须的。但这里有个特殊情况,可以逃过这样的约束,那就是对专有名词开绿灯。如果出句为三仄尾,那么对句则以三平尾来救它(值得商榷的说法)。下面有几个例子可以参考一下: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韦应物

仄仄仄 平平平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杜 甫

仄仄仄 平平平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

仄仄仄 平平平

这几个例子,属于特例,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轻易去试,养成习惯就不好了,坏了规矩,就不能成方圆了。其实,在唐诗里,下三仄和下三平,也不少见的,但多见在五言近体诗中,七律很少见到。古诗中,三仄尾常见,三平尾少见。延习下来,形成这样的概念,“三仄尾”尽量避免,但是不算大错,“三平尾”绝对禁止,救无可救。

下面不妨再列几个“三仄尾”的例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这是韦应物的。

仄仄仄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这是刘禹锡的。

仄仄仄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老杜的。

仄仄仄

下面,我们以前面所列的四种七言的平仄句子为例,说一下近体诗的“拗”的情况有哪些: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 @x @ @ x

说明:

一,下面标 @ 的字,是可平可仄的,不算拗。二,下面标注上 * 的字,是必须要拗救的,而且是可以救的字,救的方法有“自救”和“对句救”两种。三,下面标有 x 的字,是无法救的拗了。该仄的时候给整成平了,那就是“三平尾”了,该“平”的时候给整成仄了,那就是“三仄尾”了。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关于“孤平”是诗之大忌,必须要拗救的,关于所谓的“孤仄”是不犯格律的,所以不存在“孤仄”的问题。也就是说,“孤仄”不是病。上面认识了什么样的句子是拗句,那么,下面介绍一下“拗救”,就是如何对可以救的“拗句”进行补救。

1,自救

在七言诗中,第三字,除了“(2)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子之外,都可以平仄不论,拗了也不需要救。主要是因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三字将平字换成仄字,那么,就必然形成了第四字的“孤平”。而其他三种句型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句,如果真的在第三字用上“仄字”而不可换,那么,怎么救它呢?---将第五个字的“仄”给改成“平”就可以了。这就是自救。

举个例子如下: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看这句“南去北来休便休”,按格律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但是“北”字,使得该平的地方用上了仄,那么,作者便将该仄的第五个字使用了平声的“休”字。再看第四句“一任晚山相对愁”,“晚”字的位置本该平,但是“晚”这个仄字不想换,那么,作者便在本该仄的第五字的位置上,用了平声字“相”字,这样,也救了前面形成的“孤平”。

2,对句救

在七言诗中,第五个字只有在“(2)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中是可以不论的,选平选仄是无所谓的,不构成孤平。但是在其他句中是不可以的比如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中,,把第五字给换成仄音字,那么,第六字就必然形成孤平了,这句就成了“拗句”了。一般的,所谓的“救”都是后面救前面,而这第五字,后面空间太小了,所以“自救”不成了,怎么办?那就只能靠“对句救”了。

举例: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五字“一”拗了,那么改变下句的第五字的平仄,用“无”(平声字)来救它。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第五字“直”拗了,那么改变下句的第五字的平仄,用“空”(平声字)来救它。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五字“不”拗了,那么改变下句的第五字的平仄,用“何”(平声字)来救它。

关于“对句救”,其实只是指着这一种“(1)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的,其他三种,(2)仄仄平平仄仄平---不需要救,前面说过了。(3)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拗了就成三平尾了,不可救。(4)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果第五字拗了则成; 三仄尾了,也不可救或不必救。

再次强调一下前面那就个“三平尾”的举例,那是特例,人家作者是大诗家,名人效应或类于“为伟人讳”,所以一般人不会去指责的,而我们学习者,是尽量不去模仿这种特例的。他写了那是特例,你要是写了,会被砖头拍死的。为了安全,还是别去乱试哦。

关于近体诗的“拗和 救”其实是个令人挺头疼的问题,不仅困扰了大多数的初学者,连一些所谓的“高手”也纠缠不清的。尤其是一些特例,总是给人一种很“无理”的感觉。我个人感觉的,能不拗则尽量不去拗,也不要去为显示自己多少会一点点“拗救”而特意的拗拗来去的炫耀,“拗”毕竟是个“病”,即拗救了,那也是打个补丁而已,难以言美。这个课题挺讨厌,为了搞清它,我们周六的诗学讲座节目取消,我们将继续研究关于格律诗平仄的话题。希望诗友们届时参与,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近体诗基础知识(二)——平仄与拗救(下)

舍得群是无偿的免费义务传播国学,舍得不收任何费用,不借机推销任何私利。所以,舍得拒绝任何有偿请人讲座,不论他是多么权威和著名。况且,诗学之高下也不在其名头高低。我们自己做起来,我们要做自己的“舍得群”特色讲座活动。舍得不迷信专家名流,弘扬国学,我们就从最基本的QQ群做起,我们就面对最基础的诗词爱好者。

前天我讲了格律诗的格律要求和平仄拗救。但是,因为近体诗的“拗与拗救”是困扰很多初学者的“大问题”,也是很多诗词写作“高手”们纠缠不清的一个问题,所以,今天继续探讨它,为的是今后再遇到这类问题,我们不再困扰。

舍得为你讲拗救,你和舍得一起去传播诗词文化。我们自己会一点,就和大家分享一点,抛掉那些狭隘的门户之间,鄙视那种文人相轻的陋习,诗词是文化,不是拿来装点自己那脆弱的小小虚荣心的。爱诗,爱词,爱文化,从爱护自己做起,从开拓自己的心境做起。狭隘的心境永远培养不出诗心来。那么,就让我们以欢喜的平和的心态,来继续理顺这拗和拗救吧,让格律诗的“拗”我们这里不再拗下去。

前天我讲了,近体诗的拗句以及拗救的方法,我们现在再来理顺一下。什么是拗句?它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样的“拗”可以救?什么样的“拗”不需要救?什么样的“拗”不能救?其实,我们应该这样认识----所有的拗都是“孤平”造成。

而所有的“拗救”都是为了挽救“孤平”所造成的诗句之不谐调的影响,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要认识并搞懂“拗”和“拗救”,就要先搞懂“孤平”。“孤平”才是惹祸的根源。

常见到很多人争议什么才是“孤平”,同样一个句子,有的人认为是犯孤平了,有的人认为不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认如果真看了我的讲座,你就会明白了。他们争的其实不是是否构成了“孤平”,而争议的是--是否构成了“可以救的孤平”。我在上次课上说了,孤平的概念是:“前后两字都是仄声字,而中间夹一平声字,这就是‘孤平’”,就这么简单。有的位置上构成了孤平,我们可以忽略它,比如在七言句中的第二字,在这里“孤”了,对我们这句的音节影响不大,因为句中最重要的音节在最后一字,它太远,我们不重视它,拗了也不管它。

所以,七言近体诗中的第一字,不论是平是仄都没关系,这个字你随意选。但是五言就不可以了,因为字少啊,五言的第一字离音节就相对的近了,所以,五言的第一字,是不可以象七言句的第一字那样随意选的,要讲究平仄的,不可以平仄通用。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七言的,要看第四字是否构成了孤平,五言的要看第二字是否构成了孤平,只要有这情况,就是拗句,就必须要去救。七言句五字也很关键,不注意它,就容易形成三平尾或三仄尾,更要命。这可是不能救的“拗”。

关于“拗救”的方法,我说了,只有两种---“自救”及“对句救”。

所谓自救,其实只关系到一种句型。我们注意一下这个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是最容易形成“孤平”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它,别的句型可以不用多考虑。因为很多人迷信那所谓的“一三五不论”,所以,面对这个句型,他也把这句里的第三字不论了。第三字的“平”一旦换成了“仄”就必然形成了孤平。也就必然形成了拗句。可是,有时候我们选词时还真就需要这个第三字是仄,就不舍得换掉它,又不想拗了本句,那怎么办?很简单,把第五字的“仄”也给颠倒以下,换成“平”就解决了。很简单吧?这就是自救,也叫本句救。再次强调,请关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理由及方法如上。

我们还说那“一三五不论”,那这个“五”(第五字)该不该“不论”呢?可以不论,但是,这说法呀只适合一种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只有在这句型里,你才敢说那“一三五不论”,别的句型,你不论个试下,立马让你“拗”了起来,呵呵。其实,所谓对句救,也只适合一个句型,请大家记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只有这个句型,才适合“对句救”,而“对句救”救的是谁呢?是第五字!对句救这能救这第五字,也只能发生在这个句型中。救的方法也很简单,把下一句对应的第五字由“仄”换成“平”就可以了。

下面总结一下,前天说到了,近体诗平仄的句型只有四个,分别是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A)近体诗平仄的可救的“拗句”只发生在二种句型之内:

一是:(2)“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是:(1)“平平仄仄平平仄”

B)自救呢, 只发生在一的(2)“仄仄平平仄仄平”且只是指第三字,

救的方法是改变第五字的平仄。

C)对句救呢,只发生在二的(1)“平平仄仄平平仄”且只是指第五字,

救的方法是改变下句第五字的平仄。

这样,关于“拗救”我说的算是基本清楚了吧?“拗和拗救”的基本形式就是这么简单!难吗?并不难呵。

上面基本的“拗救”概念搞明白之后,我在这里再介绍二个“特拗”的例子。这二个“特拗”的例子,我只做介绍,要认识它并懂它,但不推荐初学者尝试。认识它的目的,是我们在看古人诗里常见到它,不推荐初学者使用,是因为它不合正体,毕竟也是一种“拗”,而且是“特拗”,不利于我们初学者的正规训练。

第一种特拗

将七言的定式“(4)仄仄平平平仄仄”给改成“(5)仄仄平平仄平仄”。因为我说,五言近体诗只是七言近体诗去掉前面两个字而已。所以,相对与五言,那么形式是:将五言的定式“平平平仄仄”改成“平平仄平仄”。

我们以后在见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要吃惊,也不要大喊这出律了,这其实是允许的。我们举句个例子大家熟悉一下:

例1,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

日暮东风怨啼鸟

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

例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

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

例3,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

巫峡啼猿数行泪

平仄平平仄平仄---本句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

这样的句法被古时诗人们使用的非常多,在翻阅唐诗时经常看到。他们试图用这样的句法来表达一种“高古”之诗的味道吧。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流行写法,呵呵。

第二种特拗

将七言定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给改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相应的,如前所述,五言者乃七言去前二字也,则,五言的定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给改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说有点发蒙是吧?呵呵。我换个说法,就是将“(1)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子的第六个字,由“平”给换成“仄”了,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句型了。这个仄收的句子肯定是一联的上句(出句)了,那么按格律的排布,它(1)的下句(对句)必然是“(2)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了。上句拗了,下句必然就要救。怎么救呢?将下句的第五个字由“仄”给换成平就可以了。拗救后的一联就是这样的形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果是五言。则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的写法,多数在起联使用。唐朝时,诗人们对起联限制较少,利于使自己的诗意发挥空间比较大,所以对格律就马马虎虎了。但是由于拗之有救,所以,在音韵上也能协调起来。我们了解这些,只是作为参考。我还是那句话,能不拗尽量不拗,中国的汉字多着呢,换个字并不难。换个思路,换个角度,那么炼字也一样到位的。

关于这个,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本句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

按正规格式,这一联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是他这里“有”字出律了,怎么办,他在下句用“相”字给救了回来,“相”这里,应该仄的地方改成平字。其实,这下句“暮禽相与还”的“暮”也出律了,它使得“禽”字成了孤平,但是,同样这个“相”字也救了它,这又是自救。那么,这个“相”字既救了上句(对句救),也救了本句(自救),这个叫什么?这叫“双救法”。

过去古人诗中的有些拗,其实就是诗人有意而为之。他觉得格律对他的“意”约束的紧了些,而他故意想取那种“高古”(古拙,不拘)的调门,在音的节奏点,刻意“拗”下去,形成重的“低音炮”效果,呵呵。

看孟浩然的这个“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上句竟然连这四个仄声。他怎么救的呢?用一个“成”字救了它。注意“成”这个字的位置,不论是自救还是对句救,起“救”的作用,尽是在七言的第五字,或五言的第三字上。这个“成”将本该的“仄”换成了“平”,救了上句的拗,其实它也就了本句的拗“往”字,它是什么?对了,这也是用的“双救法”。

我们再看一个特例吧,大家都熟悉的大拗之句的例子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看这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竟然连用了五个仄声字(岂止是三仄尾,哈)。这首绝句,网络诗词界对这样的“拗”句也是争论不休。其实,他只用下句“多少楼台烟雨中”里的一个“烟”字就给救了。另外,我认为,虽然七言的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不影响本句的音节,但是,这里的“多”字,从音韵和谐性的角度来看,却对上句的大连仄也同样起着“救”的作用。如果换个“仄”字试下,显然声韵上不如这个。这里再提请大家注意,这个“烟”字,还是在这七言的第五字的位置上。

关于近体诗的“拗和拗救”之法,其实还有很多的变例,我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其实我自己也在学习中,呵呵。初学的朋友,对于一些特拗不必过于看重。我们要着重注意前面我讲的“自救”“对句救”这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的就能对付过去了。

读唐诗时,我们还经常读到一些现在看来不合格律要求的诗,尤其是有大量的诗甚至就没有“黏”。一般的来讲,绝句中,第三句不“粘”反而去“对”的,律诗中第五句不去“粘”而在平仄上用“对”的这样的诗,我们称为“折腰体”,就是中间开始,平仄上不去粘了,而去对,下面还继续按新的平仄的粘对去继续。其实,更有甚者,律诗中第三句就不去粘了,有的,是尾联不粘,更令人吃惊的是,有的诗每一联都不去粘。这些啊,不管它是折头折腰还是折脚,我们统统把它们列为拗体诗。

近体诗基础知识——意象和意境

今天我们只说两个词儿---意象和意境。

我们喜欢古典诗词的朋友都会经常说起或者听人说起这两个词,一个叫“意象”,一个叫“意境”。它们究竟是指着什么?它们对古典诗词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因为,对于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来说,这两个字看起来平平常常,也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是我们真的懂它吗?真的会运用它吗?不懂得它就根本无法入得门径,不理解它,就会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这两个字,关系到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根本所在。

先说一下“意象”的概念,如果细究,这个“意象”二字还真的不好解释,我查了一下汉典,竟然有七八种解释,笼统点说,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从诗学的角度讲,就是诗人内心的情志和外在景物的融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艺术具象。再白点的话说,意象是指实在的景物,但不是冷冰冰的呆板景物陈列,而是被诗人用来进行艺术构思的一个元素。因此,意象其实是含有诗人心理要素的景物。我们写的诗,我们看到的诗,其实都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意象”这个词,是古典诗学及古典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它的意义搞懂,吃透。

从绘画的角度来理解一下,我们画了座山,我们又画了条河,我们再画了河上一条小船,同时,我们还可能会再画上岸柳,画上蓝天和白云。这每一样景物都可以称之为“意象”,把这不同的意象经过艺术处理组合起来,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山脚下流淌着河流,河上行驶着一条船,河岸上柳枝轻摆,透过柳梢,我们又看到了那一朵朵的白云。这样完整的画面,就是由不同的 “意象”组合而成的,而这画面则形成了一个境象(境),这个境象又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美好的遐想或感触(意),这境和意融而合一,我们叫它什么?我们就叫它“意境”。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对意象进行艺术处理后才能构成意境。例如,山、水、树、船、云等景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你把船给画到树上去了,合适不?乱来的,强凑的不叫艺术,当然也就没什么“意境”可言了。

所以,我们又可以给出了“意境”这个词的概念解释。从诗歌创作的角度上看,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境---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活动。意境,就是这二者的浑然相契。意象是比较实在的具象,而意境则是一种虚的感念上的抽象了。

这么说总觉得有点费劲,呵呵,我们现在通过几个作品来说明一下吧。我们来看这首大家都熟悉的《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近体诗基础知识 近体诗的特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看看这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发现了吧,这几句完全是用名词构成的。一句三个名词,三句九个名词,一个动词都没有用,完全是一个名词的组合,也就是一种纯景色的排布。这“枯藤”啊,“老树”啊,“瘦马”啊等等就是一个个“意象”了。

“意象”的合理而艺术的组合,自然就构成了一种“意境”。“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鸦”的“昏”字又点出了时间背景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这分明是一幅闲适清居图,给人感到幽雅闲致,深秋僻野的景致。“古道西风瘦马”,则写出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使村野图之僻静又增加一份荒凉之感。

再举个例子是〈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们看这里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在以前的炼字讲座时引用过它。现在还来看这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几个意象的排列组合,了了数笔就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大,气象雄。

这联写景,其实是写了两个画面,一是“大漠孤烟直”,一是“长河落日圆”,用的两个形容词“直”和“圆”之精到老辣,看是平俗,实在是无可替代,这自不必说。我们现在注意到的是他这场景的安排,沙漠浩瀚广大,所以一缕孤烟则分外醒目,这孤烟之孤直,更衬托了大漠之浩瀚无垠。“长河落日”,也构成了无可替代的风景线。这样的句子都是很典型地使用意象的范例。意象如何有效的组合,就取决于你自己的构思了。但是有一点不能不提醒,那就是要合理。在合理的前提下,再追求奇妙和神韵。

我们前面用做画来说明了一下意象以及意境的概念,但是,我们学习写作及欣赏古典诗词,不是绘画,我们是需要用文字来表达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把这意象所构成的境象用精确的文字来固化下来,而作品欣赏,则是把这文字再通过想象还原回去。再领略这是什么样的意象,

通过这种意象的艺术构成,来领略其中的意境。我们写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现出一种意境,这是我们写诗的目的所在。有没有意境,以及意境的深与浅,是判断我们的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下面来对意境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运用,做一简单的介绍,以利于我们在创作时有所借鉴。

诗词作品的意境是如何生成的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触景生情。这种意境产生的方式很常见。先见到景物,因景物而触及心思,进而思绪萦怀。借着外物的描写,再把自己内心的情志表达出来,以达到意与境的融合。我们这里还用以前用过的一个例子,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面几句写的什么,写一个少妇本来悠闲自在的情景,又是化装啊,又是上翠楼,这很平常啊。但是,当她登楼而望“忽见陌头杨柳色”,忽然就触景生情了,想起了去年送丈夫去赶考时的情景。大好春光里只有自己一人孤单的欣赏,

真后悔当初逼着丈夫去考什么秀才举人的功名啊---悔教夫婿觅封侯。本来无事,因景而触引起的情思,进而就构成了这种意境上的情致。这样的写法,触景生情,也叫“意境随生”。

我们写作时,一般也常采取这样的写法,先写景色如何如何,然后由景色引升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或者感叹,或者欣喜,或者展开想象,或者追忆什么这一类的思想活动。这种意境生成的方式,很好理解,也常被我们采用。

2,借景生情。也叫做移情入境。就是诗人自己本已有一定的主观上的情感,当他触遇到外物之时,就把这情感贯注到这外物之中。让景物具有了感情的色彩,也相当与修辞上的那中拟人化。比如杜牧写的一首七绝《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看这后两句,作者把情感贯注到了蜡烛之上了。那么,蜡烛就成了情感的代言人。蜡烛流淌的红泪,替主人哭呢?还有李商隐的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春蚕”和“蜡炬”无意也是在替主人吐丝,替主人流泪也。

借景物而生情,让景物替自己去说去做去喜怒哀乐,也是一种含蓄的写作手法哦。

3,即景见意。这样的写法,是只写景色不写情。把自己的情感藏而不露,写出来让别人猜去吧,呵。把要表达的意境藏匿起来,用景色说话,用景色启发读者,让读者自己去觉悟这种意境。最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里写什么心绪活动了吗?字面上纯是写景色啊,四句皆景。作者把这景色描写的有如镜头远近的推拉和切换,远(万里)(窗)、大小、各样的景物,有声的,飞的,静的,静而欲动的,都一一给呈现在了自己的草堂周围。这样多姿多彩和谐生动的画面描写,会给人什么印象?好美啊,大自然真好,祖国的山河真好,活着真好。这种情感的抒发不用任何情感上的字眼,只是铺陈景色,用景物说话。

再看一个以前也举过的例子: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四句里写的也都是景哦,这里作者没有写自己。但是作者通过这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孤傲不羁的性格和清高傲世的一种态度。用一种野旷,用一种孤冷之境,其实涵藏的是自己的情致。这就是用景代意,用景言意。

4,意境互生。也就是意中含景,景中有意,和谐互生,相契相谐。也就是所说的那种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写作的高境界, 不是因谁生谁,也不是刻意的隐晦什么而表现什么,其实就是一种意和景的天然混合。这种意境,境界比较自然通达。我们来看一下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们注意一下这里的几个意象,“羌笛何须怨杨柳”,玉门关外有杨柳吗?没有,那是春风都度不到的地方,那这句什么意思呢?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怨杨柳”,其实是指着羌笛所吹的曲调是《折杨柳》,这应该是一支忧伤的曲子。

“羌笛”是乐器,“杨柳”是曲子,“春风”又是“杨柳”引申出来的意象。“羌笛何须怨杨柳”不写人而有人,写景物也同时写了情。“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是写景即喻情。再看这诗里意象的排列,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

其实,意境的生成,方式方法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需要一种“精心”。先注意意象选取的合理性。这种合理,要合的是诗理。诗里的境是造出来的设计出来的,是生活原型的提炼,提炼选取后才称之为意象。不一定要一定去写实,也不适合写的过于细致。意象的选用是为了形成意境。这种合理性要求其实很严,包括不要重复意象,写了云,你就尽量不要再去写什么烟和雾了。写了夕阳就不要再来个落日了。

近体诗基础知识——底蕴的修炼

从四月底开始,舍得用了近二个月的时间,将近体诗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虽然不很全面,也不够细致,但是关于近体诗写作和赏析的基本要点都说的差不多了。从声韵入门开始讲起,我们分别讲了声韵、平仄(拗救)、押韵、对仗、谋篇、炼字、造句、意境等等九章十一讲。其实要讲的还很多,因为关于近体诗的写作,还有很多内容的,包括如何引典等等。我所做的讲座,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能为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提供一点点的借鉴和知识上的营养,哪怕只是引起一点点学习的兴趣,那么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基础知识讲了,只是将初学者“引进了门”,人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舍得虽然不敢自称“为师”,但俺还是愿意尽一份努力与大家分享诗之乐趣的。将我所知道的,无偿地奉献出来,为咱们的诗词文化尽点绵薄之力吧。也希望懂的多些的朋友,同样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初学的爱好者。不要怕被扣上“好为人师”的大帽子,好为人师又怎么了?夫子曾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是你师,你也是我师,教我一字也是我师,教我车载斗量的学问,也是我师。互相学习和切磋,不必去计较那虚的名头,才能真正把这文化学习的氛围活跃起来,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我们学这些基础知识,最终目的是要去写诗。最起码,我们要懂得如何去欣赏诗词作品。我们不仅要看热闹,还要看门道。下面,综合以前所讲的知识,我就讲讲如何去写诗,如何去看诗。

我们写诗歌还需要具备些什么呢?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

学写诗,可以分为速成的,和慢慢修炼的。速成的简单,只要具备中学以上的文化水平,听过我前面所做的近体诗基础讲座,立即就能写出象模象样的诗来。至于格律,我可以不用一小时就可以让你知道格律是怎么回事,并让你甩掉平仄表而自己按平仄规律写出合格的格律诗来。这些属于近体诗外型部分的,硬件部分的基础。初学的朋友,很容易达到这样的水平---符合格律、押韵正确、对仗工整,意思基本通顺。但是,只会这些,距离写出好诗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诗学底蕴的修炼。

所谓“底蕴”的概念这也太笼统了,什么叫底蕴呢?如何修炼呢?我不去做名词解释了,我只在这里从个人的见解出发,为喜欢学诗的朋友陈列一些观点。说的不是绝对真理,但是个人认为会有益处的。即使你不去写诗,于自身文学修养而言也是一条丰富充实之路。下面分述一二。

一,准备事项,大致如下:

1,做好自己的本业,先养活的了自己。该上班好好上班,该上学好好读你的专业课,别因为喜欢诗词而荒芜了你的活命之道。过去人常说“穷文富武”,咱改一改,先保证自己吃的饱穿的暖,有闲暇时间再来学诗词。齐家治国平天下,茅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把自己的生活环境安排好了再说。有人说“激愤出诗人”,咱宁可不做那诗人,也不能因穷酸而激愤,先照料好自己的生活是第一位的。还有,就是要保持自己的健康哦,有了身体的本钱,才有诗意的美感之基础。可羡病前吟,不做病中人。

2,手头必备《平水韵表》《词林正韵》《钦定词谱》,可以在网上下载尽量完整的版本,或者下载一种叫《佩文诗韵》的韵书(其实还是《平水韵》),这是必备的。最好能打印一本可随身携带着。没事看两眼,记住一些算一些。记得熟了,就可以扔掉它了。至于记忆的方法我在前面讲座时讲了,自己也可以摸索规律,记住为唯一的目的。《钦定词谱》比较全面而正宗,还有一种叫《白香词谱》的也可以借鉴一下。至于近体诗格律的平仄谱,不需要准备,也不推荐准备。听了我的课,你自己就可以编写了。

3,《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很厚的两本书哦,不必每篇都细读,喜欢哪一篇就去看哪一篇,放在案头床前,随时翻阅。类似〈唐诗选〉〈宋词选〉这类的书也要有几本,注意,尽量选用繁体字的版本。学诗之人,可以不用繁体字,但是不能不认识繁体字。学诗肯定是绕不过繁体字这关的。能够准确辨析繁体字,是诗人必备课程之一,否则你将难以登堂入室。

4,最好有一本《辞海》或《康熙字典》,也是很厚很厚的大“砖头”书,备一下,可以查询很多你不懂的字和典故等等。查询时注意一下相关字的反切读音,这对记忆声韵也有好处。

5,关于诗学知识一类的书,很多,网上也到处都是,随便一搜索就能一大片。正是因为太多,所以往往会不知道看哪个好。这里,推荐俺自己编写的吧,看舍得〈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手记〉吧。我的讲座只是个入门砖,都是我讲座前现编写的,比较粗糙但很实用呵。近体诗大体上的知识基本都概括了,循序渐进,比较系统,每章又可独立成篇,适合初学者。有需要补充知识和专题研究的,再根据相关内容去搜索。很方便。名人大家的论著有的是,先从俺讲的这最基础东东的学起吧,呵呵,俺不收费。

6,可以尽量多的泛读一些书籍。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美术史简编》《中国音乐史简编》《孔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等,还比如《战国策》《国语》《左传》《史记》等等,这“经史子集”全都读完是不可能的,尽可能多的浏览吧,读一点就收获一点。平常你吸的是水滴,用的时候你就是大海。诗人想象丰富靠啥丰富?就是靠寻常的点滴积累,博闻广记。靠自己知识的全面性,才能造就你的想象力。诗人绚烂的词汇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在这书山墨海里吸收来的!多读书,读好书,别整天看那琼瑶姐姐的煽情忽悠,替她哭完了,最后自己啥都没学会。

7,爱诗之人也必爱画。即使自己不会画,也尽量多去欣赏美术作品。多看那些优秀的国画作品(古今)。好好看吧,那些画都是无字的诗。爱诗之人也必爱音乐,多去听一些古典的音乐,不论中外的,都去听。即使自己不会演奏,那也要去喜欢它。仔细听吧,那些飘荡的音符其实都是美丽的诗句。爱好多了,性情自然会怡然自得,心境自然开阔。你不去写诗,诗意会催着你去吟它。诗境即心境,道理就在这。琴棋书画样样通(不一定精哦),你不用开口说话,你已经就具备了诗人的气质了。比如舍得很尊重的范曾老师,那是国画大师,同时也是国学大师,他的诗学造诣就非常的深厚。看过央视《我们》节目的,想必都领略过他的诗学功底的。

二,写作要义

1,诗之写作须依法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写近体诗,就要合乎近体诗的基本格律,填词,就要严格按照所选用词牌的词谱填。基本格式是必须要合乎体裁要求的。诗的格律要求,包括平仄、押韵、对仗等,是最基本的。但是这些要求并不是死板而不灵活的,比如我们在讲平仄时,我们就讲了拗句和拗救,这“拗救”本身就是一种灵活度的体现,是变通。在讲押韵的时候,讲了一些变格,如孤雁入群格等等,在讲对仗的时候,我们还介绍了偷春格等等变化。格式是固定的,用法却是可以变通的。坊间有人云“律可害意”,其实是无稽之谈。我们前面学过那些知识后,我们就知道了,格式的使用不是僵化不变的,其灵活程度足够你发挥的空间了。说律可害意的人,其实是不懂律的。以后再遇上这类说法的人,就把他请到舍得群里来学习一下格律是怎么回事,呵呵。

诗的结构,也是有章法可依的。起承转合的概念,要贯穿到我们写诗的全部过程之中。关于起承转合,是章法,更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思想。用这种“思想”来对我们的写作进行谋篇布局,有法,活用法!诗话有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诗之法度,不可忽视也。

关于诗所用韵的问题,是个老问题了。新旧韵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舍得在此不做无谓之争,我的观点很明确:古诗配古韵,古戏着古衣,原汁原味,就这么简单。

2,写诗须有情感

常言说“诗言志”,又云“诗者,情之所之也”。而我们说。写诗,是需要有情感因素起作用的。每见好山好水好风光,我们陶醉于其中,这时候的会有一种自然的冲动,对着大山喊几句,踏着浪花唱起来。心中积累待发的这种情绪叫什么,我们称之为“块垒”。胸有块垒待发,说真的,这个时候就是想吟诗。这时候也常常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好句子,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思绪已经脱离了日常事务烦琐的羁绊,呈现一种自由奔放的状态,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诗之境界吗?人云“激愤出诗人”,这激愤也是一种情绪的激昂状态啊,这时的状态也是忘我。不论是喜悦还是忧郁,不论是愁闷还是哀伤,都是一种催化诗意的要素。诗人入得这种境来,才能称之为诗人。

有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情绪,而还是要写诗,比如参加某个聚会,或应人应景赋诗,或者被命题做诗。没有情感的催动,我们想不出好句子啊。生凑强拼的痕迹必然明显。这时我们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精神头都集中到所题之诗上来。比如我们要命题写花,我们就想象花之鲜艳和芬芳,联想到花的寓意和传说,再想象自己想和花儿如何的互动。排除杂念,融入花的世界,自然会被花儿感动。仿佛自己成为了那个花仙子,或者成为了那个折花人。通俗点讲,就临时做一做“白日梦”吧。梦中咧嘴一笑,得了,这就是情绪情感到来的表现。诗意油然而出,谁又能挡的住你才情的挥发呢?

善于调动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是门素质修炼的工夫。在这点上,我们要学会演员的基本功,该你哭时你要挤出眼泪来,不需要借助眼药水。如果自己的情绪可以控制住,听自己调遣,那么对你有多大的好处啊,可不止是写诗方面了。比如在我们暴怒要和人打架时,我们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嘿嘿一笑,好了,免去了给人家赔偿的医药费了,也免去被拘留坐牢之灾了。在我们遇到坎坷愁境而想不开要自杀的念头时,再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又好了,救了自己一命哦。写诗不就是写人生吗?诗之情感就是人之情感。如果修炼到情绪可以自我自如地调控,你就不仅仅是诗人了,而是近于圣人了,呵呵。

3,写诗需要有才识

所谓的才识,就是前面所说的文化底蕴。知道的知识多,又能灵活运用掌握,这就是才识。我在前面不是列了好多书吗?那只是中华知识宝库的冰山一角。多看多了解,你的才识必然高。才识,其实不仅仅指你看书看的多。还指你的思维模式要正确。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广闻博记,融会贯通,运用得当,才为真才识也。这里说的行万里路,不是说非要你走一万里地,你傻忽忽地跑上十万里又能怎么地?一样成不了诗人。这意思是要你去历练,知行合一,通晓世事,做一个性情上的达人,做一个知识上的达人,还要做一个人世间俗事中的达人。通达之人才算有才识,如果只会点雕虫小技就敢自称有才识,徒笑于世人耳。

4,写诗要注重境界

我们在上周讲了“意境”和“意象”的概念问题。这里说的,就是要用诗的语言创作出一个好的意境。“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那么,意境的创造就要使用好自己选做诗中表现物的意象了。这个使用二字,其实说明的又是关于炼字炼的如何了。所以,所谓意境的好坏,是由你选取的意象以及你如何炼字来表现它而决定的了。古典诗词要表现的美,其实主要是一种含蓄之美。我说的含蓄,主要是指在艺术表现的手段而言。怎么理解这个含蓄呢?通俗点讲,就是有话不直说,顾左右而言它,其实还是在说你。借个比喻来说事,或者先说其他的,再慢慢引到正题上。我们在讲近体诗修辞的时候做够比较详细的讨论,诗之含蓄美,就是体现在修辞之美上了。比如常用的是赋比兴,“赋”是大白话,见啥说啥,“比”是弯弯绕,拐个弯儿来说事,“兴”是不先说,借个引子才说题儿。这些手法要是能综合运用才是好的。初学者,白话多点就多点吧,慢慢地学着含蓄起来。强行去比和兴,有时用不好就形成了所谓的“凑痕”了。

诗的境界,其实不在于你表现的主题有多么大,而是在于你说描述的一个“真”。我这里说的“真”是指真实的情感,而不是具体景物多么逼真。相反,写诗时反而不要把“物”写的过于“真实”了。对于景物的过度细致的描写,过度泛滥的铺陈,其实是会使得诗意暗然失色的。比如写一片树叶,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纸信笺啊,也可以把它写成飞舞的蝴蝶啊,也可以把它写成飘零的思绪啊,这多具有美感啊,如果只是去写树叶的物理特征,还不入去拍个照片更直接呢,写啥诗啊,谈何诗的境界啊。诗的境界不是空谈之物,是需要对意象的艺术处理,和巧妙选取。

5,写诗不要意杂

我在谈到近体诗的立意与谋篇时强调过,一诗只可表达一意,不可三心二意的。诗中所有的诗句,都要围绕着你的这个意来铺展的,哪怕是一景一物,因为是为这“一心一意”的表现做铺垫的。可以灵活地看这点。比如:写上山,爱山,写上海,爱海,爱山和爱海不矛盾,因为这是爱的大自然。写上喜,又写上忧,也可以不矛盾,因为可以用喜来比衬忧,也可以借这个忧来衬托这个喜。但是主题还是一个,爱山和爱海不可以失去内在的联系,喜悦和忧愁不可以分述而不分轻重,手法可以多样,但是,主题只有一个!如果你觉的一个主题太少了,满足不了你丰富的想象和思维,那么,你就再写一首或多首好了,但是原则还是一诗要一意。道理很简单,不多说了这个。

6,写诗要有新意

几个人在一起形容女人。第一个把女人比喻成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做花的,是庸才,第三个人还把女人比喻成花,那是蠢才(你没别的词啦!)。呵呵,这说明什么,写诗要出新,所谓的出新其实并不难。我在讲炼字的时候,强调过一个观点,炼字过程的本质,就是换位思考。其实我们写诗的角度,也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那就不一样,这所谓的不一样,其实就是“新”!前人个人把女人说成是花,都说的乏味了,第四个人如果还说是花,肯定被众人暴打至残的。但如果他把女人形容成鱼呢?美人鱼,多美啊。如果把女人形容成鸟呢?百灵鸟,精彩!如果自己很懒,不愿意换位思考,不愿意出新,那就等着被“暴打”吧,呵呵,玩笑了。

要说的很多,我们以后在一起慢慢交流吧。其实,说到教你如何写诗,这是个伪说法。但是能提醒你写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平时应该做什么样的积累,才是实在的教你。

意象的构造,也关系到我们前面说过的炼字,比如我们前面举例的《天净沙·秋思》,枯、老、昏、古、西、瘦等这类修饰的词儿,会渲染或定性我们所选取的意象,也会形成一种意脉而使诗之脉络具有内在的筋骨。熟练掌握诗词写作的基础知识,掌握住选取锻造意象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对意境的提炼。意境有了,深了高了,那么所写的诗作也自然精彩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3674.html

更多阅读

茶叶基础知识1 茶叶的基础知识

中国人民素来爱茶,茶的基础知识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小编班门弄斧,整一整说一说茶的基本知识。1、茶叶的划分茶叶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中国主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色泽、加工工艺以及发酵程度来分。按照茶叶的色泽、加工工艺可以将茶

色彩基础知识 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调色

第二章?色彩色彩概述1.色彩基础知识色彩的概念光从物体反射到人的眼睛所引起的一种视觉心理感受。色彩按字面含义上理解可分为色和彩,所谓色是指人对进入眼睛的光并传至大脑时所产生的感觉;彩则指多色的意思,是人对光变化的理解

ABAP基础知识 上网的原理

基础类型.P声明: TYPES mount TYPE p length 5DECIMALS 2.又称为压缩类型.值范围1~15整型数字(除去最后的符号位).若在没有定义长度的情况下,默认为最大长度,即15.点号不算在表示位数内,但表示位数过长的情况下,点号会自动消除,

词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填词一 诗词基础知识

词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填词大家好,今天借我们学会安排的这么一个机会,我想同大家主要探讨和学习一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词;二,词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三,同大家一道欣赏几首经典的词作;四,同大家探讨如何填词。一.什么是词首先,我

声明:《近体诗基础知识 近体诗的特点》为网友心云间凝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