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估值不好写,写多了很枯燥,写少了没味道。我的这个模版在这一张表里,将估值分为四大块。
第一块,PE估值,第二块,PB估值,第三块,SOTP估值,第四块,FCF估值。
PE估值是一种最普通的估值法,我一般在TTM-EPS或Forward-EPS基础上,采用两段或三段EPS加总估值,给出保守一般和激进三个参考区间。对于那些能够"闯进"估值这一关的个股来说,一般PE估值都是一件必修课。
PB估值,PB估值假设的是,在N年后,在B连续按某ROE标准成长后,届时的PB必须降到一个合理值,在这种假设条件下,今天我们最多能给出多少的PB。有时候PB有其独特的地方,金融、房地产和资源类股都是以PB为重,对于那些超高PB的成长股来说,比如三一,必须使用PB估值加以对照,有时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PE更多地倾向于EPS的复合成长,PB估值倾向于在低增长和竞争均衡条件下,我们对B和PB未来的合理预期),两者给出的估值有相当大(成倍)的差距,这时候就必须分析,找出究竟为何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分析对我们正确和理性地理解PE、PB估值是很有帮助的。启明星不认为,用各种估值法分别估值,并最后做简单平均求值的"综合估值法"会是一个合适的做法。和PE估值法不同,启明星的PB估值进行了贴现,并给出三个不同信心水准下的参考区间。
SOTP即Sum of theParts,也就是分部加总法,它是PE估值的一个变种,在部分有多项主营收入来源的公司估值里,比较有用。
最后一块是自由现金流估值,我很同意豹豹的说法,只有少数具有宽护城河高竞争力的非周期性企业才配得上自由现金流估值,因此其实我的这个估值法虽然费了不少功夫,却也比较少用。在这里,这个估值法依然对三个信心水准进行分别测量,特别地,对15%的折现率进行计算,这可以让我大概了解在这个极端水平下的估值到底是怎样的。另外,还会进行反推,看看需要怎样的增长和贴现率才能支撑当前的股价。当然了,我们还可以对基础估值进行打折处理,看看打了8折7折6折5折后的股价会是什么水平,以便指导我们的买入决策。
估值本身不是难事,更准确地说,它仅是一种公式对数据的处理,比较关键的是,基于投资者对企业多维度的了解,能否给出一个合理的估值参数,当前和未来的EPS大概多少,未来几年取多少成长率,多少折现率,多少预期PB,小小几个数字,都是基本功的折射,也是一门艺术。

启明星就此结束这篇文章,估值很个性化,这篇就不贴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