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草地里捡到的花和宾馆房间的学校简介
[这篇博文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上海交大学习了几天,住在交大徐汇校区内的教师活动中心。徐汇校区是交大的老校区,面积不大,环境优美,有建校以来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建筑,每天徜徉其中,与这里的一切相熟,捻然其中的一份子,离开上海那天上午最后一次独自在园内散步,遇到有人问小白楼的所在时,也能准确无误地指示方向了。
除了在校园漫步,还喜欢站在五楼房间的窗口眺望。窗外,右边是郁郁葱葱的校园中经历百年风雨的欧式红楼——老图书馆,左边是一条宽阔的大道通向前方不远处高楼林立的徐家汇,强烈的对比让人心生感慨。
徐家汇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是上海市著名的商业中心之一,这里的房价高达每平方米4万元,比浦东都要贵两成以上。在这寸土寸金之地的交大老校区,仅仅300亩地,除了一幢浩然高科技大楼,再没有其他高层建筑,不仅没有遭遇被开发的厄运,而且在拥有了占地四千余亩的闵行新校区后,仍然得以整体保留,使得交大的文化历史传统得以不间断的演绎和积累,使得我们得以时时领受到旧有建筑默然传达的历史信息,使得后来的学子得以直观地感悟到交大之所以是交大的独到精神所在。
这样的情况在上海并不止此一处。去瑞金医院途中,经过各式花园洋房,门前有高大的法国梧桐,房屋在绿树掩映之中。朋友介绍,那都是原法租界时建造的,被保留使用至今。进入瑞金医院,在几座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之间,有两幢老式红房子,只两层楼,颜色和风格与周围极不协调,但它们是上个世纪初建院时期最早的建筑,所以,被保留下来了,它们对于瑞金的意义与徐汇校区对于交大的意义,乃至交大和瑞金、原法租界等等之于上海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它们是城市发展历史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极其丰厚的历史遗产。将它们保留不仅是交大和瑞金的幸运,更是上海人民的幸运了。
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同时还是一座尊重历史与文化的城市,虽然它的历史不长,却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由此可见一斑。在我眼里,上海不再只是一个艳丽的摩登女郎,而是一个仪态万千、富有神韵的魅力女子,她深深地吸引着我,以致最后两天我已不再热衷于购物,迫切地想把时尚搬回家,而是放慢节奏,静下心来品味这几天的所见所感……
多姿多彩的上海,是需要细细品味和回味的;百年名校交大,是值得品味并为之骄傲的。回来后因忙于工作且杂事缠身,也因7天的学习不足以了解一座百年老校,所以,先将学习期间拍摄的图片发到博客相册,此次趁端午小长假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建筑,查找资料加以整理完善后,才敢发上来与大家分享,让大家久等了。(其余更多图片请见相册《上海交大徐汇校区》)
【资料】(维基百科)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交大,上海交大,上交,英文名: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中国近代工程教育的先驱和翘楚,全国首批七所211工程和首批九所985工程院校之一。其前身是清末洋务派政治家、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盛宣怀于189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后曾易名南洋大学、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后期称为国立交通大学。1956年部分迁往西安,1959年交通大学分立,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合并原上海农学院,2005年合并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教师活动中心宾馆(1985年5月建)我住的地方,位于校园东北角,外表有些欧美现代风格,内部确是江南庭院的调调。大堂不大,电梯小小的,可以容纳6个人吧;过道窄窄的,一米多宽;标准间也小小的,但设备完善,而且一尘不染,让我对上海和上海人有了很好的印象。上海人懂得节约,而且做事讲究,细致入微,服务到位,给人感觉很舒服,宾至如归。一二楼的过道上挂着交大早期房屋的照片,黑白的,很怀旧。每天的早、中餐都在这里,自助餐品种不多,味道清淡,每天都有紫薯、玉米和芋头这样的粗粮,我必吃。咖啡是现煮的,口味比较纯正,原味酸奶和豆腐脑都不错。
教师活动中心由交大校友、著名实业家、旅居巴西的荣鸿元先生(1906-1990)委托交大顾问、教授朱传渠(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1945年在宾大参与世界第一台通用数字计算机ENIAC的设计建造)赴沪捐赠所建,得到时任中央委员、交大校务委员会王震主任、上海市政府和教育部的赞赏和感谢。师活动中心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66平方米,由学演厅、会议室、展览室、客房、餐厅、茶室等组成,上海高校建筑设计所设计,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交大教师活动中心宾馆五楼窗外的风景(1)中间矮的是老图书馆,后面高的是浩然高科技大楼,它们之间是一个大草坪,汇集了交大的建筑精华。
交大教师活动中心宾馆五楼窗外的风景(2)华山路与教师活动中心一墙之隔,通向徐家汇商圈,那里有世界级名品荟萃的港汇恒隆广场,有太平洋百货、汇金百货、六百、东方商厦,还有集数码电子产品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美罗城等。学习的那一周,长沙天天下雨,但上海的天气不错,有太阳的时候能看到蓝天和白云,气候凉爽。晚饭后,女同学爱去逛街,常常一头扎进商场,直到关门才拎着大包小包出来,夜复一夜、不遗余力地为上海人民做贡献。
老校门(华山路1954号,1935年6月建)紧挨华山路的东门是四个校门中我进进出出最多的地方,一是离教师活动中心最近,走路不过2分钟,一溜烟就出了学校,感觉特爽(不允许进车哦);二是它漂亮,有特色,这样的美景不多拍几张照片等于浪费,是吧?1896年建校初期的校门为牌坊式,1934年乙卯级(1915级)校友不忘母校培育之情,发起重建校门,以志纪念。吴培初先生助银5000元,不足款由该级校友募集,学校也适当赞助,1935年6月改建成此仿古宫殿式建筑。1985年照原样进行过大修。
来一张近照威严的石狮子后面,交通大学这几个字苍劲有力,一看就知道是毛嗲嗲写的,三子很厉害。
大草坪和东侧的老图书馆(1918年建)每天散步、上学的必经之地,左边是教师活动中心,右边是老校门,是校园里最美的建筑,被我拍得最多。由1916年毕业班发起,社会各界及师生共同捐资建造。因荣式兄弟捐资最多,按章程建荣熙泰铜像于馆之东侧,惜被毁。建筑面积2687平方米,1934年又由老校长唐文治及校友发起募集资金,在其东侧增建550平方米的书库一座,最高藏书量达20万册。建国后,因师生人数倍增,不敌应用,1985年由包玉刚先生捐资另建包兆龙图书馆。该馆落成后,老图书馆改作档案馆等单位办公用。1995年照原样大修后,被定为“校史校友楼”,楼内设校史博物馆、档案馆、校友接待室及校友活动室。
正面近景
背面远景
南洋公学中院(1899年建),草坪北侧从教师活动中心出来,对面就是它,很漂亮的房子,和老图书馆风格类似,却更加朴素。建成于光绪25年(1899年),由南洋公学首任监院福开森设计并监造,属西方复古主义风格,面积4950平方米。初期主要供中学办公、教学之用,故称“中院”。系交通大学唯一建于19世纪、亦为中国大学中现存最早且沿用至今之建筑。
南洋公学中院不让进去参观,只好到它后面溜达
新上院(原建于1900年,重建于1954年)仍是草坪北侧,中院以西,明显受到上个世纪50年代俄罗斯风格的影响。原址旧楼名上院,建于清光绪26年(1900年),为三层楼房,顶楼有钟楼,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我国第一个商务班曾诞生于此。楼内底层中部有一个可容纳500人的礼堂,1911年12月底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夕,在这里向师生们发表过重要演讲,后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将礼堂更名为“文治堂”,1947年-1949年间爱国学生在此组织过多次活动。1954年,因原上院建筑逾龄过久,屋架楼壁倾斜,决定拆除重建。重建后为五层楼,总面积增至9746平方米,更名为“新上院”。现为交大主要教学楼之一,正面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后部有多间阶梯形大教室。
从交大徐汇老校区到闵行校区再到交大附中,一直沿袭着上院、中院和下院的称呼。据说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时,分设外院(后改为附属小学堂)、中院(中学)、上院(大学)。南洋公学以培养拔尖的国家栋梁之材视为兴学树人的唯一目标,因此他将公学最高办学层次命名为“上院。
总办公厅(1933年3月建),草坪西侧原名“容闳堂”,为纪念我国最早留美、最早主张引进西学的学者容闳而命名。是交大的主要办公楼,三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严谨的西方仿古典主义式样,以赭红色为主色调,天际线舒展而又平稳,建筑形象简洁、端庄,充分体现出行政办公楼应有的厚重沉稳勤谨的风格,也代表了当时的建筑潮流。总办公厅由中国庚款留美学生中第一批学习建筑的庄俊先生设计。
总办公厅现门额“总办公厅”四字出自胡汉民手笔。
体育馆(1925年建),草坪西侧,紧邻总办公厅看到门额,着实有些诧异,从外观上看,这所谓的体育馆其貌不扬,甚至没哪点跟体育沾得上边,除了大门两边挂着的铜牌。左边是1992年国家教委授予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右边是1993年被授予的“全国高等院校课余训练试点先进学校”。正是这看似平常的一栋楼房承载了百年交大人的强体建国之梦。这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2957平方米,底层为游泳池、浴室、办公室及乒乓球室,二层有室内篮球场,南部有戏台,可供演出和集会用,三层为室内跑道,亦可作观赏球赛的看台。
包兆龙图书馆(1985年10月建),草坪西北角,新上院与总办公厅旁1921年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图书馆随之改名。1956年,交大部分迁往西安,调出图书22.6万册。1959年,留沪部分改称上海交通大学,当时图书馆藏书28万册。1982年由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捐款1000万美元建造新馆,并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为包兆龙图书馆,于1985年10月落成,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叶剑英亲笔题名,现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总馆。图书馆定位成为“管理与社科分馆”,馆藏主要为经济管理及社科类资源。主要服务对象为位于徐汇校区内的管理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二级学院等院系。总藏书量约为116万册,阅览座位约800席。
工程馆入口(1932年建),位于包兆龙图书馆后风格独具的现代装饰派建筑,在入口处凸现其特征,入口处的外框由清水红砖呈叠加式装饰,整个建筑呈回字形平面,红清水砖墙与涂料墙面相间隔,南侧入口处有直达二层的垂直水泥竖状装饰带,建筑外侧立面具有竖向装饰带(见下图)。
工程馆由校友集资建造,钢筋水泥结构,原为两层教学楼,面积11007平方米,1947年为纪念老校长叶恭卓对学校建设的功绩,一度更名为恭卓馆,建国后恢复现名。1964年加建为三层,总面积达12898平方米,现为教学楼、机械性办公室,动力工程系部分实验室也在楼内。
浩然高科技大楼(1993年建),草坪南侧
校园里唯一的高楼,也是最现代的,共24层,由台湾大陆工程公司创办人、世界建筑业知名企业家殷之浩先生(1915-1994年),于1993年捐赠1000万美元(后殷氏家族为使大厦更趋完善又追加捐赠200万美元)建造,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浩然高科技大厦”以示铭记。它的外形象征一册开启的书本,寓意“开卷有益”,和交大这所国际著名大学所倡导的教书育人之精神相得益彰。
中心小白楼(建造时间不明),草坪南侧靠近浩然高科技大楼的中心小白楼,紧挨广元西路南校门,外观朴素,藏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中,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Bio-X中心,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神经精神疾病样品库,活跃着一批解码生命之谜的科学家们。“饮水思源”碑(1933年建)这座交大传统标志性建筑物离教师活动中心较远,在番禺路的校东门附近,周围是高大的广玉兰。现行于90年代初提出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即来源于此。1910年校长唐文治亲自制定“勤、俭、敬、信”四字为校训,并著文释意。1937年颁定16字校训,即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碑上的校徽图案为齿轮、铁砧、锤链和书本。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四本平放的线装书和三本竖放的现代书籍,示工程教育工读并重,融汇古今、学贯中西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表明交大的创办年份。砧外为齿轮,内部为一船舶形状,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校徽有24齿和48齿两种规格。
1925年4月8日校庆,向师生和校友征集校徽,年底确定了将当时在校学生徐震池和杨恒的设计稿合二为一的样式,并于1926年1月23日校长凌鸿勋发布公告实行。
执信西斋(1930年建),位于饮水思源碑北侧为纪念民主革命战士、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朱执信先生,1930年1月竣工的新学生宿舍被定名为执信西斋。饮水思源碑与执信西斋执信西斋落成后,即将毕业的30届同学首先搬入新居,优先选择了最好的房间,每套住二人,短暂地享受到了当年最好的住宿待遇。此外,大三全体同学及大二部分同学也陆续迁入,令不得其门而入者既羡且妒。30届学生毕业离校后,念及母校培育之恩及能首住执信西斋,集资在执信西斋正门前建造一座刻有校徽的饮水思源碑,赠送给母校留念。
除了上面这些标志性的建筑,一些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如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散布在校园不起眼的角落里,在校园里转悠时,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让人“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