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尹建莉谈幼教资料文集一 中国教育家资料

尹建莉:母亲和勇士

一个孩子的诞生,其实也诞生了一个母亲。他(她)赋予她的生命以新的意义,更新她以往每一年的每一天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使生活在琐琐碎碎中浮现出应有的样貌。反之,一个母亲除了诞生生命之外,她的初始教育更决定着那个小小肉体的心灵的诞生。孩子性情的来龙去脉,都可以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寻踪溯源——她就是他(她)人生纸页中的暗格。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是好母亲的典范。我指的“好”,是智慧、理性、具有良好教育背景之外的通达、感悟力和协调性,还有勇敢。这些好处贯穿于她的书中、她的教育理念之中,和她对于问题的处理中。她点到了中国教育的症结,道出了许多父母感知而没有形成自觉的问题所在。关键是,她给出了解题的路径。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试图对中国传统教育误区进行一个小小的却是勇敢的校正。她如实讲述了生活中看似普通的细小故事。这些故事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又大得足以给人当头棒喝。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对于孩子心灵的工作其实不仅是教育,它是无边界的,涉及父母的做人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程度。”

农夫得到一块玉,企望把它精雕细琢,但是他以锄头工作,无意间粉碎了它并且使之失却价值。她的观念是:其实父母手中都有一块玉,但是父母的粗暴、局限、浅见和任性,与锄头无异。她说,“现代人的自信使他们陷入不能自省的双重误区。一个例子:一位博士中年得子,他的孩子两岁时常常自顾自玩耍,对大人说话充耳不闻。博士为了使他有礼貌,常常夺下其手中玩具,严厉告诉他“大人和你说话必须回答”。这使孩子对世界充满迷惘与畏惧——有学问的父母在琢玉的时候正在使用锄头,毁灭与异化正在爱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进行。

地狱之路有时候是好意铺起来的。书中说:许多父母怪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有人把个体教育中的问题归咎于社会、政策、时代等宏大因素,归咎于教育体制。尹建莉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够完美到照亮每一个孩子的独有世界。孩子的成长,取决于和家长、监护者、教师所营造的教育小环境。其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貌似柔弱、内心坚韧的母亲说:当我们手中有一块玉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她是一个诚实而实事求是的母亲。在书中我们看不到卖弄和傲慢、自我膨胀、蛮暴或者虚荣。我们看到的是通达、淡定和坚持。

傅雷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翻译前言中说,一个儿童所面临的世界的惊险是不逊于成年人的。童年记忆,尤其是阴暗的记忆对于一个儿童几乎是烫伤的烙印,它开启了孩子的天目的同时也给他幽闭,常使他们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一个隐性世界,比如博尔赫斯、荣格、普鲁斯特、夏洛蒂·勃朗特……一个儿童心里最痛的地方是不会轻易示人的,但它留下的印迹会像毒素一样缓缓地释放在未来岁月里。可见,母亲的工作是决定性的。

导演张扬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谈到小时候父亲揍他,当时委屈的心情如刀刻斧凿的记忆。其实,这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中年人在少年时代的普遍遭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文明蒙昧未开、教育理念懵懂无知,父辈习惯于用巴掌和拳脚表示爱意。到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为人父母者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对孩子纵容与放任,一方面在爱的名义下施压施暴。比如,以书包的轻重、课外班的多少,考量孩子的智商和才华……一个个衣食无忧却性情脆弱,时髦漂亮却嫉妒成性,智能超强却具有攻击性的电脑儿童批量生产,成人们却无能为力。

尹建莉把那些动辄打骂孩子却总称“实在忍不住”的父母称为“穿西装的野蛮人”。她认为,家庭成员关系是一种最深刻的人际关系。人在做出一个行为的时候,往往瞬间就能够判断出结果。打孩子一顿,既能解气,他又不能把你怎么样。在孩子面前是权威,是主人,不必担心打人的结果。因此“总是忍不住”。

她说:“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钱理群评价说:“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在许多机械化教程一样的教子配方泛滥之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确有中流砥柱的意思。最关键的一点是:它传播了“把孩子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的最根本的文明观念。这一种文明,越是因其小,越不易做到。

学习做父母

——中国年轻一代家长面临的问题及求解

尹建莉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01日



5月27日,浙江舟山某早教中心举办迎“六一”亲子游园活动。吴琳红摄



作者为宁夏乡村女教师培训班授课并与学员合影



尹建莉



作者与年轻家长们交流

编者按:

今天是国际儿童节。我们邀请读者诸君换一种角度审视这个节日。就像把生日理解为“母难日”,是为欢喜增添感恩的内涵;把儿童节理解为“父母日”——尤其针对年轻父母,则意味着为孩子的成长快乐乃至一生幸福寻找根基。

对于儿童,父母、家庭意味着什么,该承担何种责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一直关注中国年轻一代家长可能面临的问题,尤其是“70后”、“80后”家长。我们特刊发她的一篇长文,希望如文中所言: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应该来一次自我思想启蒙运动。

生养分离——反自然的行为必有代价

请允许我从一个真实而典型的例子说起。

我的一个侄儿,1982年出生的,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成家。他的孩子现在刚过了一周岁生日,马上要被奶奶带回老家去。原因是他们的房子不大,几个人长期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心理压力比较大。另外,小孩的爷爷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上长期没人照顾,也是个问题。作为“80后”的小俩口,已认识到长时间见不到孩子是件不可取的事,但囿于现实,又不得不妥协一下。一家人最后商定的方案是,奶奶把孩子带回老家,每隔一个月来北京住一个月,这样交替着两头跑,虽然奶奶辛苦些,但可保证孩子有一半的时间能天天见到父母亲。总的来看,这应该说是个比较“两全齐美”的办法。

近几年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家长,发现目前家长们面临的困惑或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几个方面。如何解决和孩子的分离问题,应该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困惑。

在这一点上,应该说“80后”比“70后”的感受更强烈。我想,这个困惑的出现其实是个好现象,它意味着更年轻一代父母们越来越意识到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不再简单地把“生”与“养”分开来。这可能缘于家长们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从做家长的素质及水平上来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前几天看媒体报道关于各地“用工荒”的问题,往年是农民工进城找不到工作,现在是城市企业招不到工人。媒体分析了几条原因,其中一条是,“80后”一代陆续成为父母,他们看到了农村留守儿童大面积出现的问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已比较清楚地意识到,现在外出多赚一点钱,但因此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机会,耽误了孩子的教育,是件不合算的事。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梆梆的钢丝做成,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按照人们“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妈妈”更亲近。事实则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这个实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到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实验人员把它们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正常长大的猕猴放一起后,这些从小没得到正常母爱的猕猴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实验人员通过人工办法让这些有心理创伤的母猴怀孕,待它们的孩子出生后,这些母猴对小猴冷漠而无情,有的残忍地虐待小猕猴,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与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有关。这个实验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自然的进化是有深意的,让我们想一下,为什么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维持到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岁,而女人的生殖能力只能到五十岁左右?这样的状态,就是要保证一个孩子出生后,妈妈有足够的余生来抚养他长大成人。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这是无数人总结出的一种无奈但合理的选择。

父亲抚养都不能取代母亲,何况爷爷奶奶!

现在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因为条件或观念的原因,早早地送孩子进“全托”幼儿园,一周才见孩子一面。而在很多农村地区近年来又搞“并校”运动,合并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使得大量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早早过上寄宿制生活。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一些后续教育问题。

早早地让一个孩子离开家庭,把他抛入集体生活中,会导致儿童早期情感发育的损伤。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弥补早期精神发育所缺失的东西,反自然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代价。

“70后”这一代父母,很多已开始品尝由自己制造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寄养儿童”所带来的“恶果”。有他们作为前车之鉴,更年轻一代父母们已有意识地避免和孩子分离,把和孩子相处当作“早教”的一部分。在养育孩子和自己的事业形成冲突时,不少家长做出了痛苦而理性的选择。比如,有的妈妈为了陪伴幼小的孩子成长,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工作的机会;有的妈妈为了延长哺乳期,宁可放弃高收入的职位。这是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这是个积极的信号,但有了这样积极的意识不等于有了条件。现在确实还有好多年轻家长为没有条件和孩子相处而苦恼。比如职场中的女性往往承担了不亚于男性的工作,母亲这个角色又要求她和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机会。这是年轻家长面对的第一个困境,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竞争焦虑——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普遍有焦虑感,这些焦虑可以说大同小异。比如,我能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我是否有能力培养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孩子?这样,就会牵扯出很多具体的困惑:别人的孩子四个月就上早教班,我要带孩子去吗?如何选择到一所好的幼儿园,如何择到一所名小学,如何上一所不错的中学,如何帮助孩子取得高考的胜利,如何让孩子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70后”、“80后”两代人都是在竞争中成长的,并仍在竞争中生存。他们绝大多数人目前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又怀有较强烈的成功动机。所以竞争意识已强化为他们的内在性,这种“天性”必会迁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再加上学校造就的竞争环境,社会倡导的竞争文化,“领着孩子去打拼”已成为他们抚养下一代的一种下意识心态。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因为他们是弱势人群,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老人的竞争现在不是问题;而儿童竞争的问题则十分突出。家长们把自身的竞争心理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赛场,要上文化课,开始有作业,要比谁听话,比谁表现好。上了小学、中学,以考试为主的、名目繁多的评比几乎控制了学校生活——反儿童心理、反教育的事发生得实在太多了!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哲学家尼采说过:“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准备好了进行报复。”可以确定地说,绝大多数竞争对绝大多数孩子没有成全,即使获得了证书,其背后也往往潜伏着久远的损害。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家长强权——最隐蔽但最锋利的刀子

我最想说的是第三种困惑。它经常被人忽略或误读,所以一直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从我这些年的研究来看,这恰恰是最紧迫、影响最深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家长强权”。

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必须把“70后”、“80后”这两代人分开来谈。区别是,“70后”自己扮演了强权家长,“80后”则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及孩子尚小等原因,即使现在长大成人做了父母,仍是“被强权”的对象。

“70后”出生在文革结束前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市场意识扑面而来,迅速塑造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于前辈。他们自信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有关教育的科学与民主意识尚未得到普及。所以这一代人经常会以商业社会的思维方式,或是以技术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要求孩子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各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家长的意见总是对的……总之,在生活中表现得很强势。“家长强权”的本质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没有上进心等等。

这些年来,人们一谈到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时,都说孩子是被“溺爱”坏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归纳。这种错误归纳长时间以来深入人心,使家长们迟迟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甚至错上加错地更往前走。比如有人为了不溺爱,就更严厉地要求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是肯定的,就是孩子更不如意。

其实,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健康成长。如果说有些“爱”会让孩子变坏,那肯定不是“爱”,只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饭、大到上什么课外班或选择什么专业,家长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听话”仍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的核心审美心理。人们说“四二一”家庭格局有问题,不错,是有问题,但问题绝不是孩子被爱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几个大人管一个孩子,家长如果再说一不二地强势,孩子身上得捆绑多少绳索啊?一个被太多绳索捆绑的孩子,怎么可能是一个幸福、健康、有出息的孩子呢?!

“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成为共识,公众对它还有太多的误解。每当我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给儿童自由的问题时,总会遭遇质疑,而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多么幼稚的阶段。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其实就变成一句空话。所以,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来一次自我思想启蒙运动,重新理解自由,重新估价自由在教育中的价值。理解了人的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价值,在家长内心自会掀起一场“去强权运动”,这不仅是家长的进步,也是整个社会教育文化的进步。

而“80后”父母,基于前面提到的时代差异,且他们的学习意识更强些;或者由于他们的孩子尚年幼,强权的问题还没有在这一代家长身上凸显出来。但他们却必须面对自己父母的强势。因为这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是“50后”,到他们自己的孩子在近年出生后,父母都还年富力强。这些年富力强的“老人”们,自己年轻时只抚养了一个孩子,既积攒了一些带孩子的经验,又没过足带孩子的瘾,所以在孙辈出生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手包办。在很多家庭中,“80后”父母成了配角,孩子除了吃奶找妈妈,其余事情爷爷奶奶都包了。长辈们在教育理念上固守过去的老习惯,甚至做得过分,又不肯去学习新的教育知识,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两代人就会不断发生冲突。很多年轻人陷于两难境地,既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又无法阻止父母对孩子破坏性的教育。

很多教育问题其实无关“政策”或“制度”,而是人性的问题。“家长强权”发端于个体,破坏力却波及整个社会,它是最隐蔽但最锋利的刀子,如果注意不到,就会伤人。

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直接诱因是什么?

现在家长教育子女方面确实有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要以一种负面的心态来看待。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问题呢?有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才奇怪呢。

目前家长们面临的教育子女的困惑,其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分析起来,主要是这几种:

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生活结构变化。主要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家长们很多的改变是被动的,过去没有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自我认识是个缓慢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而未来暂时还看不到。这时,如果个人的学习没有跟上的话,就会感觉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头茫然的境地。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家长感觉焦虑的根源。

二是某些价值观的影响,最典型的比如竞争意识。如果孤立地谈“竞争”,我想它是个中性词,有好有坏。但如果放到教育中,从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考虑,它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我们现在却把“竞争”当作褒意词来崇拜,把它早早引入孩子的生活中。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们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负重。

三是国民素养的原因。我们现在一遇到问题,就急于来拷问制度。世上有完美的政策和制度吗?没有。再完善的制度到了笨蛋和坏人手里,都会变成坏制度。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统治设施,不过是智慧与美德不足时的一个不完美的补救办法。所以凡能够归功于政绩的东西,其背后必定有更高层次的人的智慧与美德。”

我认为,错误的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管理方面浅陋的做法,都是降低国民素质的罪魁祸首。提高国民素质本来不是那么玄而又玄的问题,可现在很多舆论却引导大家往太虚幻境中找原因找答案,动不动就“时代”、“政策”、“制度”的,板子总是打到空气中。

语文教育的功能其实很深很大,远远超过我们常识性的理解,它不应该和数学、物理、英语等这些课程的功能并列。语文教育和所有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是果园和果树的关系,而我们现在却只把语文当一棵普通而孤立的果树来对待,没看到它对其他果树,乃至对整个果园状态的影响力。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育在严重损害国民素质,我认为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

还有现在基础教育管理问题,当下最尖锐的是教育公平问题。这个问题吵吵了这么多年,而不公平的现象却愈演愈烈。事实上,“教育不公平”是个欲盖弥彰的假靶子,背后真正的推手是人性的贪婪和市场的不择手段,它反映的正是人的素质问题。

探寻一些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框框里,教育和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触角会伸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角落落,解决一个问题时常常会拔出萝卜带起泥。这些问题,有的是可以通过变革来谋求解决的,有的只能交给时间,交给未来。

出路之一:不是更加西方化,而是回归优秀传统

在探究当下的教育时,我不止一次地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接纳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

这个问题本身已有两个错误的前提假设。一是认为现在家长们的一些困惑,是陈旧的传统观念所致,所以需要对“中国传统观念”进行拷问;二是认为我们之所以做得不够好,是因为还没有把西方先进的观念学到手——似乎我们解决教育问题的出路就华山一条道:向西方学习。

而我针对这一问题想首先亮明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其实非常先进,正是这种先进,使我们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中断的文明。刀剑炮火曾使地球上一些高度发达的文明几乎完全消失,一些灿烂的文化基本覆灭;而中华文化,历经劫难,不但流芳千古,而且具有海纳百川的吸收和同化能力。

拿我们公认的比较先进的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来对比中国传统教育,我们可发现,西方教育者在一两百年前说的话,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了。

“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从西方引进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强调“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家长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现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引进西方的个性化教育,而两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个字,说的不正是这个观点吗?还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和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

传统教育观念,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列出很多。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当代一些教育学者,他们的理论诉求惊人地一致,而且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无牴牾,只不过是呈现方式不一样。现代人对传统思想不仅多有遗忘,而且经常错误地解读它们。

比如“师道尊严”四个字,它几乎被误读了一百年。其实它的本意是,教师应坚守师道,这样才能有尊严。一个有尊严的教师才有资格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而师道又是什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心胸和平等意识。这是多么宽广而纯美的为师境界,可后人却把这四个字误读为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理解为对老师权威的绝对服从。这是典型的歪嘴和尚念错经,然后以讹传讹。

传统还告诉我们,“子不教父之过”,可现在,孩子一有什么错,很多家长立即想到的是如何改造孩子,而不肯反思自己;传统中“恭宽信敏惠”的五字处世原则,已被竞争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取代;传统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的漫长过程,可现在报纸上每天“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宣传比比皆是,越是速成的越是受欢迎。

所以“中国传统观念”没有对不起我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先进,是我们辜负了它。如果说我们现在确有很多困惑,不是传统观念困厄了我们,恰是我们抛弃了优秀的传统观念后迷失了方向。

出路之二:重新估价学校和家庭的权重,给家庭教育以应有的地位

中国传统非常讲究家庭教育,以至于教育一直是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比如科举考试沿袭了1300多年,却从未产生“科举考试培训班”之类的政府行为。从民国开办现代学校后,家庭教育的功能大大退化,人们开始把教育的功能寄托给学校。1949年后,由政府全面兴办学校并控制学校教育,学校一方面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专属地,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思想统一的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它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成了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时,家庭教育更加边缘化,其功能几近被人淡忘。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70后”一代人纷纷成为家长,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的家长们开始把很多精力投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去。但家庭教育到底对孩子有多重要,好的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还没有形成共识。

英国教育家、著名的夏山学校创办人尼尔认为,“家庭比学校更重要。假如家庭中没有恐惧与处罚,孩子不会相信学校永远是对的。家长应该诚实地告诉孩子,他们对坏学校有什么想法。而荒谬的是,父母往往对最笨的老师也保持忠诚”。

我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个书名遭到一些批评。批评者总是把“妈妈”和“老师”对立起来,以一种二元论调来说事。他们并不想知道书中写了什么,只是不能容忍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提并论,就像不能容忍把钮扣和衣服相提并论一样。其实我只是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作为家长的经验,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新的估价,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把握的最基本原理进行了通俗易懂的陈述,让人们看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可分割性,看到教育之美,获得了教育的自信。正是基于这些,它才会得到公众的认可。

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一个人发展中的影响权重,我相信它们会越来越趋于平衡。学校教育凌驾于家庭教育之上的情况将会慢慢改善。随着科技的发展,男女分工的模糊化,女性对社会生活参与的增多,以及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会越来越凸显,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家庭教育即使不能形成像现代学校这样有组织的、系列化的教育实体,其地位也会在文化层面得到确认和巩固。

出路之三: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保证教育运行良好的根本

我说的“教育者”主要指两类人,一是在学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二是所有的家长。年轻一代家长,必须认识到自己是个“教育者”——这样一个角色,要求你不能简单沿袭自己父辈的教子方法,也不能仅仅凭感觉去胡乱管教孩子。要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先保证它的科学性。

“70后”、“80后”家长看到“素质”这个词时可能会很自信,作为文化程度高于前面任何一代人的家长,当他们的孩子出生时,他们内心对自己的教育水平多半会很自信。但事实上,作为教育者的素质和作为普通人的素质有时是会有出入的。现在,“80后”的孩子尚小,还看不出什么端倪,不少“70后”则已陷入痛苦和困惑中。我见过很多文化程度高、有事业心、自身素质不错、对孩子也有责任感的家长,结果却是把孩子“教育”得很糟糕。一个有文化的破坏者,其破坏力要大大超过没文化的人。

面对自己辛辛苦苦制造的不理想的“产品”,很多家长无可奈何的归纳就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以此来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由此还衍生出另一个说法:适用于你的孩子的方法,不适用于我的孩子,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以此作为拒绝学习的理由。

孔子说天下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有的西方教育理论也都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性这一部分上的,它研究的永远是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有规律可循的那部分。可是我们却把这个概念错误地解读为“孩子和孩子不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办法”——我在不止一个场合听到一些人公然宣称这样一种观点。说实在的,只要简单推敲一下就可以发现,这种说法是多么令人匪夷所思。如果教育真的没有任何规律,世界上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种教育方法,那么教育研究甚至教育本身还需要存在吗,做教育研究的人都回家卖豆腐去吧。

我认为教育常常可以和医学类比。一个医生一生会遇到无数个病人,这些病人各不相同,但我们能因此就说人和人不一样,没有可以共同遵循的治疗原理吗?去痛片给黑人、白人、黄种人吃都可止痛,毒药给哪种肤色的人吃了都会要命。人和人首先是一样的,张三头痛需要开去头痛的药,李四胃痛就开止胃痛的药,只有笨蛋才会把张三治头痛有效的去痛片用于李四的胃痛上。可这种区别,是张三和李四作为人的差别吗,背后的医药原理难道不一样吗——所有的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不要以为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就像不是穿了白大褂就会开药一样。现在,想做一个好家长,就要怀有“学医”的心态,要去学习,要了解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知识,这是帮助你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

作为家长,面对儿童,面对教育,要有敬畏感。你是否能不断地学习,不断“从师而问焉”,决定了你自身的分化情况,也决定了你所影响的孩子的未来发展。正像前人所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矣。如果基础教育改革和无数家长观念的转变能形成良性互动,教育的美好新时代就会出现。

家庭教育沟通需分三个阶段

近日,网络上有着近2万名组员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成为热门,引发了网友的争议。父母苦心养育孩子,却被孩子称为“祸害”。是什么让孩子们对父母如此的抵触和不满?两代人沟通究竟有怎样的差异?家庭沟通不力,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学大教育于2010年8月11日组织大型“审视家庭教育研讨会”,以“亲子沟通 走出爱的危机”主题邀请专家进行讨论。以下为家长代表发表精彩讲话。

同学家长:谢谢有这么一次机会跟专家来探讨这个问题。我的孩子现在已经很大了,已经高考,也是从学大教育走出去的。每个家长可能都经历了这个阶段,从孩子小学到升初中到升高中、高考这个阶段。我现在也做这些方面的工作,感觉家长是把自己内心的期望要寄托在孩子身上。包括让很小很小的孩子学钢琴,比如家长会这样问我,4岁的孩子能不能学钢琴?其实并不是孩子要学,而是家长要孩子这样做。

刚才提到沟通,在这个工作领域里,我感觉还是分为三个阶段,0—6岁阶段是家长完全控制的阶段,6—12岁的小学阶段是家长跟孩子共同的阶段。13、14岁孩子青春期之后,孩子完全靠自己。如果家长没有很好转变这个观点,比如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家长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包括很多3、4年级的家长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其实就是孩子不听他的话,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识。我曾经总结过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小学阶段就像一个翘翘板,妈妈在上,孩子在下。孩子如果不听话,妈妈就会强制他、压制他一定要让他怎么去做。初中、高中阶段那时妈妈被迫成了翘翘板下面这一方,因为很多东西她是控制不住,孩子到了青春期,是这样一个状态。我的孩子从中考以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到我再强制、压制他是不可以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做了心理学医师,女儿也跟我一样考了心理学。

尹建莉:我刚才看了这个片子以后,如果以这个片子作为切入点来谈论我们今天沟通的问题,这个片子可能更多是反映偶然事件所导致的沟通不良。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中更多的沟通不良是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沟通不良至少应该分两大类,一类是由偶然因素导致。一类是由于家长日常行为所导致。回归到教育的话题上,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后一种。因为偶然事件在我们生活中毕竟比较少发生。说到解决,偶然事件可以通过时间来愈合。但是如果是家长的行为习惯导致你的沟通不良,时间是不可能拯救这个事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需要沟通的问题会越积越多,反而隔阂会越来越大。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到我们的家庭生活当中去,回归到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和孩子处理每一件小事的细节当中去。因为教育的话题谈起来特别大,事实上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关系是基于良好的沟通而建立良好的状态。其实母子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只有基于家长和孩子有一种良好的相处状态,有一种良好的沟通状态,很多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有时在教育中谈的话题是重叠的,比如孩子叛逆期,孩子其它的一些问题,种种问题根本的东西都是沟通不良导致的,而沟通不良如果追溯它的成因,会有很多种。我们经常习惯于追溯到社会的、文化的、时代的、儿童本身的,事实上我觉得这里边核心还是要追溯到家长自己。在家长和孩子相处格局当中,因为家长是一个主动方,你是一个强势方,孩子是一个弱势方,你应该肩负着沟通的主要责任。所以,不要把这些原因都推到社会身上或者推到孩子身上。

刚才的调查报告,认为沟通不良是社会和孩子自己造成的,加起来占到40%,可见有40%的人认为沟通不良是外因。实际上我认为主要是内因,90%以上是由于家庭生活自己造成的。要解决,很难简单提一个1、2、3点能够说明,因为沟通有太多的瓶颈,家庭生活有太多的现象,你要看具体的情况具体去观察。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给孩子自由,我们固然沟通有很多种手段,比如说以前人们经常谈论爱这些话题,都没有错,但是已经谈得很多了,我们唯独在谈论中缺少对自由的关注。我们回忆我们童年时代的成长,我们观察一下周围沟通良好和沟通不良的家庭情况,以及种种人际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在一个强势者和弱势者两个之间的格局当中,自由是他们关系的一个润滑剂,尤其是母子之间。如果家长在每个家庭中能够更多的关注怎么样给儿童自由,而不是怎么样管制他,怎么样引导他,把自由做好可能你们的关系多半是好的。但是对自由的诠释是另外一个话题,很多人一说自由就觉得是无法无天,自由的本质绝不是无法无天,自由的本质包含对儿童的尊重,你只有尊重他才舍得给他自由权,包括要给他选择权。给他自由就是让他自由选择。接下来你要允许他犯错误,给他犯错误的权利。如果你给了他选择,但是不允许他犯错,他就不可能选择。如果能够接纳他的意见,这才叫尊重、包容,如果这样孩子会发展得不错。如果有这样一种相处关系、相处方式,我相信沟通本身就已经不是大问题了。

教育心理著名咨询师罗琴发表精彩观点

罗琴: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来到新浪网非常高兴,一起讨论这个话题。这么多年我从事教育工作,接触了成千孩子,我身边的孩子70%—80%的孩子都存在沟通不良的问题。你刚才说的认为沟通不良是心理问题,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不愿沟通的人,有两个原因,第一,可能是先天的,性格比较内向。另外,某一件事情伤害了他的内心,或者是某一个环境,像刚才片子里看到的情景,某一个特定事件造成他不愿意跟家长沟通。另外,折桂的因素,方方面面造成他慢慢不愿意和家里的人活着的亲人沟通。因此,不愿意沟通的人并不是他心理纯粹有问题,除非是先天有心理障碍的孩子。第二,性格非常孤僻内向,但都不应该把孩子归结为心理上的问题。

因此,在分析孩子不愿意沟通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应该是因人因事而谈。因此,对待那种性情比较偏激、固执、冲动的孩子应该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慢慢适应以后,家长再用一些方法和科技的仪器测量,能够很好的解决。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萧斌臣:还有一点,不要太功利性,现在家长教育孩子功利心太重了,每一个都是有目标的,一定要怎么样,这是没必要的。比如我的两个孩子不一定成为作家,但是最重要的是她喜欢,喜欢是最重要的,这是她最美好的一段回忆。这个小说写了以后,也许会发表,但是她能把10万字写下来我就鼓励她,对她一生都是有影响的。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功利心太重了,从小投入什么、产出什么,把这个分得太清楚了。所以,这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我大女儿后来出书什么的,我都是没想到,因为她原来中学作文写得都不好,甚至老师认为她作文写得很不好。但是她看了很多很多书,她现在每年看70多本书,就凭这一点,她以后做什么都不重要。我在太原做一个讲座,一个三年级的家长说他的孩子写诗,我说这写的是什么狗屁不通的诗。我这样的做法对不对?当时有一千多人在场,我说你肯定不对,我不能说你扼杀了一个天才的诗人,因为你凭什么说你儿子写的狗屁不通。因为诗本来有时也是胡说八道,何况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诗,但是我觉得你扼杀了他的天性,这是最可怕的。所有的家长现在很多错误就是因为功利心太重,太在乎这个孩子要做什么,要成什么才,首先是成人,首先是他喜欢,这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娄雷:其实现在沟通的方式非常多种,包括博客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我下面想问一下白小英楠同学,可能这个问题你会更有发言权,你非常希望你的妈妈用什么方式跟你沟通,你觉得你希望跟她面对面的对话,你希望跟她书信往来,希望跟她通电话,等等这些方式,你希望你妈妈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你沟通?

白小英楠:我希望跟我妈妈面对面交流。

主持人娄雷:当你们俩之间出现冲突,你特别想做某件事情而你妈妈不同意,你特别生气,你希望你妈妈当面马上跟你谈谈这件事情,还是等着双方都把气消一消,然后再跟你谈这个话题?

白小英楠:我会先自己反思一下我做这件事情对不对,因为我妈妈不让我干这件事总有她的理由,我一定要反思一下,如果是我不对,我应该会跟我的妈妈承认错误。如果我是对的,我想跟我妈妈再去交流。

主持人娄雷:可是你想做这件事情,你也一定很有理由。

白小英楠:但是我会想想我这样做对不对,有可能是我妈妈错,也有可能是我错了。

主持人娄雷:当你意识到可能是妈妈错了的时候你怎么办?

白小英楠:妈妈应该会主动的跟我去交流、去道歉。

主持人娄雷:可是妈妈也在气头上,她认为你也应该听话,你怎么不乖?你其实那个时候也希望妈妈跟你说一下她的观点?

白小英楠:对。

主持人娄雷:你等了很长时间发现妈妈根本没有配合你,还是在忙自己。

白小英楠:我会主动跟她谈。

主持人娄雷:比如在异地的时候,你在拍戏的时候,或者是在你很忙的时候,我特别想知道你会如何跟家长沟通?你会打电话,还是妈妈会时常在片场等你拍完这部剧之后,你是非常希望她通过怎样的方式跟你在你工作的时候沟通呢?

白小英楠:可能拍完戏当天晚上回宾馆,有可能我不工作中我在家里。

主持人娄雷:拍摄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搞笑、失误的地方,你会不会觉得你的妈妈在现场看到你出丑,你是希望都给你妈妈展现好的一面,你是这样的吗?还是希望妈妈在片场能够见到你一遍一遍的拍摄呢?

白小英楠:我希望见到我妈妈一遍一遍的看着我拍摄,给我提出更多的意见。

原中国青年报副社长谢湘老师参与高端访问

谢湘:实实在在说我并不是什么教育专家,但是其实可以说明一点,我对教育的关注是从孩子开始的。因为我的儿子在小升初的时候,我原以为社会很简单,但后来当我得知他们班上50多位同学,30多位同学已经找到很好的学校,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社会变了。

谈到家长和孩子沟通的问题,从来没有一个阶段或者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孩子和父母冲突这么大,从来没有,我父母跟我们一直沟通得非常好,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但是到了我的阶段也有了问题。这个问题恐怕有几个,一个是时代剧烈的变化,社会的转型,科技的日新月异,家长本来要有一个学习的东西,但是我们并没有完成这样一个阶段,反而一般是用自己习惯性的经验来跟孩子沟通。比如习惯性的经验,家长会利用他自己原来的一些价值观、选择强行的要求孩子接受,按照他们规定的路径来走,这是一个。

第二,我发现很多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妈妈,对现代科技电脑这一套东西不是太熟悉,所以孩子现在采取这种方式沟通和了解外界的时候,母亲束手无策,没有办法。包括微软就发现一个问题,要消除数字鸿沟的时候,他们采取这样一些帮助妈妈的课程。孩子一进门,用电脑上网,妈妈根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是怀着一种恐惧感来管孩子,这个上面产生冲突也非常大。当然还有媒体的宣传,把负面的东西宣传得比较多,但是家长怎么应对这些事情、处理这些事情没有更好的办法。

第三个原因,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够不够?还真是不够的。我也有一个发现,凡是出国回来的家长,他们民主的程度好像得到很大的提高。包括从国外回来的家长,有的孩子体育特别好,家长也没有像在中国威逼孩子一定要怎么样。包括在一些交往、征求意见等等方面也不同。

所以,沟通这个事情也是需要学习的,在很多方面可能我们的家长目前一个都没有意识到。第二是还没有学到应有的方法。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大家都很忙碌,家庭的氛围、家庭的气氛对于怎么和孩子沟通,也是一个必要的场所,你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沟通我相信会比暴力、强制会好得多。

绝大部分家庭存在沟通问题

首先今天非常欢迎各位专家来到新浪网参加这个研讨会。我们之前与学大教育做策划的时候,也是想了很多切入点,包括《唐山大地震》和最近的一些热点话题,如“父母皆祸害”这种话题。在这个活动之前我们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对新浪教育频道的网友做了一个投票调查,其中有一些数据是可以跟各位专家一块儿来分享。接下来的讨论里,这些数据也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一,你觉得你的家庭沟通是否存在问题。有72.6%的网友认为家庭沟通确实存在问题。这个数据是认为没有家庭沟通问题网友的三倍,说明绝大部分网友在目前自己的家庭沟通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第二,你认为两代缺乏沟通是否是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64.2%的网友认为这是主要的原因。26.9%的网友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这个调查也说明了家庭沟通其实已经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64.2%的比例确实非常高。

第三,在家庭沟通过程中你是否会参考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我们在设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市场上关于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的图书非常畅销,影响非常大,我们想通过这个调查来了解这种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对网友的影响有多大。61%的网友是认可这种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23.3%的网友不一定会参考,只有15.8%的人是不参考的。

第四,未来的家庭教育是否应该重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结果是绝对的一边倒的结果,80.2%的网友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仅有3.5%的网友不赞同,另外有16.3%的网友保留自己个人意见。

第五,孩子认为父母是祸害,你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哪里。A,沟通不当。B,父母的强制。C,社会问题。D,孩子本身的叛逆。这四个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分歧不是特别大,分别占31.6%、27.6%、23.3%、17.5%。

这是我们上周做的针对网友的调查数据,几千位网友参与网上的调查,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调查,抽样的量也不是特别大,但其实也代表了一部分网友的心声。在接下来的讨论里,我们也希望这些数据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如何理解“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转自尹建莉博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经常把自己的经验和好恶灌输给孩子,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听我的准没错。”家长的出发点也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摔跟头。有人认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样的教育必不可少;也有人说,这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最近《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59.4%的人认为家长过多灌输经验和好恶,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

近日,某报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我,下面是我的理解和回答。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并且是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家长当然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经验、思想、价值观来影响孩子,使孩子少走弯路。这是个不需要争议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听我的准没错”这样一种强势教导姿态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家长们一定要记住一点,“影响”不等于“说教”。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对父母的信息接纳,最多为情绪,其次为行为,最后才是语言。也就是说,给孩子灌输一些道理或经验,最重要的不是对孩子讲了多少、说了什么,而是你和孩子以怎样一情感相处,你为孩子做出了怎样一种榜样。

比如,你想让孩子爱学习,将来有出息,就不能光是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以自己为反面例子,说你妈你爸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你看我们现在不如意,我们就指望你了等等这些话。你不如正面激励孩子,想办法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比给孩子讲学习重要性的大道理有效得多;而且家长自己可以开始去学点什么,或至少不经常去喝酒、打牌,不经常看电视,而是开始天天看些书。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对语言的记忆都不如对经历的记忆更深刻,他听过的东西可能很快就忘了,但他看到或经历过的事情会留下较深的痕迹。

第二,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尽管我们“吃盐”多年,我们也不能保证自己完美无缺,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代表真理。所以在教导孩子时,要惦量一下自己的言行,评估一下自己的认识水平。不要以自己对人对事的理解来给孩子灌输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和思想。事实上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他们给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不但不能为孩子的成长助飞,反而束缚了孩子的发展,降低了孩子的认识。所以如何教导孩子,应该是个慎重的事情,不要太自以为是,面对一个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孩子有敬畏感。

第三,人生经验并非像金钱那样可以一辈又一辈积蓄传承;也不是老子砌墙三尺高,儿子就接着砌第四尺那样简单。老子吃的盐,不可能直接转化成儿子享用的米。如果人生可以是这样一种简单的叠加,人类发展到现在,地球人都成精了。事实是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要经历一个独立生命应该经历的种种环节和过程。一个人只要心理健康,品格端正,即便人生中偶尔走些弯路,也不会走得太远,况且很多弯路本身就是对生命的锤炼和丰富。

如果家长因为爱孩子,因为要对孩子负责,就完全取代孩子的经历和思考,凡事都要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要求孩子按自己的道道来——这一方面可能是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是家长自身太焦虑,或是太强权;长期这样做,其实恰恰是降低了孩子的能力和幸福感。

所以吃盐多年的家长,把“吃盐”的机会还是要留给孩子自己。生活本来就是五味杂陈、酸甜苦辣的。要学会理解孩子,尤其要学会接受孩子的错误,犯错误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要认为孩子一有点错就是多大的事,就自责没把孩子教育好。家长要相信,每个心理正常的孩子,他都有自我顿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天性。他人生中吃得盐多了,也会积累出很多经验的。

别人经验抵不上自我体验?

新快报记者何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是否经常把“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听我的准没错”这句倚老卖老的话挂在嘴边?是否总是想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孩子,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如果您是这样的家长,那么注意了,调查显示,过多灌输经验会抑制孩子创造力!

调查

过多灌输经验会抑制孩子创造力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72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9.4%的人认为家长过多灌输经验和好恶,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另有20.1%的人对此持相反态度,其余20.5%的人觉得“不好说”。

受访者中,68.9%的人是家长;“80后”占36.9%,“70后”占37.6%,“60后”占16.6%。

为什么有些父母将自己的经验与好恶大量灌输给孩子?调查中,76.2%的人首选“不想让孩子走弯路”,68.6%的人认为原因是“希望帮助孩子成长”,51.8%的人选择“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为提高孩子的能力饥不择食”,还有27.7%的人认为一些家长“不懂孩子成长规律”。

(80697250)

Q聊精华

“为何要阻止我成长的脚步”

《毕业生》:各位家长,你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不会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些经验,希望孩子少走弯路?

妹G妈打:会,但孩子未必领情。我觉得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令人难忘,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就算犯了错误,他自己都会知道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糖果匣子:会的,但不是灌输,是介绍经验。让孩子了解她同学的好的经验,建议她自己去关注。

嘟嘟薇:会的,但是我家孩子会这样反驳我:“既然你知道挫折和走弯路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你为何要阻止我成长的脚步呢?”每次我跟女儿说经验的时候,她都说要自己先判断,然后再分析我的意见。我观察了一下,其实她是在逞强,我说的很多意见,其实大部分她都能听进去的。

过去的经验或不适用现在

高女士的女儿读初二,她与孩子之间的分歧在于“什么是必须做的事情”。她认为,与孩子沟通时最好用建议的口吻,许多家长的初衷是好的,希望用自己的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但家长有的是过去的经验,可能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和人际交往,我们只能给些建议给孩子参考,听不听得进去得看孩子自己。”

“女儿小时候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会安排时间,每次回家总是先玩,玩够了才做其他的事情。我则建议她在时间安排上先做必须的事情,做完后再做别的事情。”高女士说,女儿班上有个成绩相仿的同学,那个同学钢琴考英皇级别,舞也跳得很棒,而且也玩得很开心,“我建议她去学习别人怎么有这么多时间安排好学习、娱乐和特长。后来她自己也总结了一下,认为自己不喜欢钢琴,所以不学;喜欢跳舞所以坚持,学习要集中精力提高效率。”

高女士认为她通过建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反省是很有用的,女儿自从那次听从妈妈的建议后到现在大概3年,“芭蕾舞过6级,女儿说要坚持到8级,非常有信心,学习期末考试全班第一。”

高女士说:“我基本上是诱导她自己思考,再沟通,有时会发现自己的和孩子的差异很大,沟通后双方达成一致就行,不一定家长就是完全正确的,有时明明知道她的选择是错误的,一时无法达成一致,可以让她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家长要随时知道事情的进展,有问题再沟通,这样孩子不至于犯大错,同时她在犯小错中也算受到一些挫折。”

孩子的路得她自己去走

回顾女儿的成长之路,顾女士觉得女儿自从初中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后,变得很叛逆,“那时候与孩子沟通相对困难一些”。但顾女士一直对孩子的教育都不是灌输式的,她说,尽管很多时候出发点也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但家长以长辈自居,以过来人的强势姿势面对孩子,给孩子灌输经验,孩子是不会听的。我们只能在平时的闲聊中谈一谈,以身边发生的事情为案例与孩子聊一聊,这样她更容易接受。”

女儿初二时有早恋的倾向,但顾女士并没有像大多数家长那样“赶尽杀绝”,而是静观其变,“不要让女儿犯太大的错误就好,家长要密切关注,并加以正确的引导,特别是早恋话题尤其敏感,如果家长在言语上稍有不慎,很容易伤害孩子。”顾女士认为,尽管家长都希望孩子少走弯路,“但有些弯路是不可避免的,孩子的路得她自己去走,家长替代不了的。有时候家长想让孩子避免弯路,孰不知,也许避开了这个小弯路,孩子以后可能会走大弯路,这样更惨。我发现,那种特别听话的孩子以后出了社会确实不如那些调皮的孩子有创造性和冒险精神。”

专家说法

人生经验

并非简单叠加

(尹建莉,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并且是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当然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经验、思想、价值观来影响孩子,使孩子少走弯路。这是个不需要争议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听我的准没错”这样一种强势教导姿态是正确的。

第一,家长们一定要记住,“影响”不等于“说教”。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对父母的信息接纳,最多为情绪,其次为行为,最后才是语言。也就是说,给孩子灌输一些道理或经验,最重要的不是对孩子讲了多少、说了什么,而是你和孩子以怎样一种情感相处,你为孩子做出了怎样一种榜样。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爱学习,将来有出息,就不能光是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以自己为反面例子,“爸妈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你看我们现在不如意,我们就指望你了”之类的话。家长不如正面激励孩子,想办法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比给孩子讲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第二,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我们不能保证自己完美无缺,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代表真理。所以不要以自己对人对事的理解来给孩子灌输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和思想。事实上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他们给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不但不能为孩子的成长助飞,反而束缚了孩子的发展。所以如何教导孩子,应该是个谨慎的事情,不要太自以为是,面对一个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孩子,家长要有敬畏感。

第三,人生经验并非像金钱那样可以一辈又一辈积蓄传承;也不是老子砌墙三尺高,儿子就接着砌第四尺那样简单。如果人生可以是这样一种简单叠加,人类发展到现在,地球人都成精了。事实是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要经历一个独立生命应该经历的种种环节和过程。一个人只要心理健康,品格端正,即便人生中偶尔走些弯路,也不会走得太远,况且很多弯路本身就是对生命的锤炼和丰富。

总之,家长因为爱孩子,因为要对孩子负责,就大事小事都要帮他们一把,都要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要求孩子按自己的道道来。这一方面可能是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是家长自身太焦虑,或是太强权。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接受孩子的错误,不要认为孩子一有点错就是多大的事,就自责没把孩子教育好。其实犯错误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家长要相信,每个正常发展的孩子,都有自我顿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天性。

为什么孩子认为父母是“祸害”

亲子沟通 走出爱的危机

——审视家庭教育研讨会

会议主题:为什么孩子认为父母是“祸害”

主持人娄雷:各位现场的嘉宾、在座的媒体同仁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新浪网,和大家共同参与这一次的高端访谈。我们这次高端访谈的题目叫“亲子沟通,走出爱的危机”,这个话题其实一直以来都得到媒体非常多的关注。

大家好,我是新浪网的娄雷,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出席活动的各位嘉宾还有媒体的朋友。

中国青年报副社长兼副总编

谢湘;

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畅销书作者

尹建莉老师;

教育心理著名咨询师

罗琴老师;

资深传媒人、知名报告文学作家萧斌臣老师;

这儿有一位小朋友,看到她大家都会觉得很熟悉,是《家有儿女》的一位小演员白小英楠,他的旁边是他的妈妈,欢迎两位来到我们活动的现场。还有一位学生家长,欢迎你来到我们的活动现场。

今天现场当中还有很多媒体的同仁,坐在我左手边是我的同事,新浪网教育频道的主编彭昆。另外我们看到也有新华社的老师、中国青年报的老师、中国教育台的老师都来到现场,真诚的欢迎大家。

前一阶段有一部电影,不管你喜不喜欢电影其实都会关注,就是《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我们不去谈电影方面的一些内容,先谈一下通过影片折射出来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这次活动的联合主办方学大教育也给我们准备了一个短片,下面的时间当中先来回顾一下这个影片,这个影片一定会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感动。

这是一个几分钟的片段,我们截取的是在这部影片当中最为让大家感觉到家庭教育以及母子之间教育的画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唐山大地震》片段)

主持人娄雷:其实这部影片在大剧院看的时候你会看到前因后果,所以你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这部影片当中究竟会给大家讲些什么。在30多年的时空穿梭当中,实际上你能看到孩子一直以来都会对自己的妈妈当年的选择而耿耿于怀。不管其中的感情是否有亲情所在,总之好像难以去除的隔膜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倘若不是后面这一系列的感动或者母女相见,相信这种抱怨会带得更远。实际上如今在网上,还有一个活动、现象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很多网友认为“父母皆祸害”,他们在网络当中发表的言论是与父母家庭教育相关,他们眼中都会觉得父母做的很多决定都是毁了孩子的一生,讲述了很多极端的话题。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评论,当然我们在网络当中也进行了一个调查。下面的时间我们请彭昆老师给大家就新浪网做的调查,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在回答我们的问题的时候,他们都是怎样去投票。

彭昆:首先今天非常欢迎各位专家来到新浪网参加这个研讨会。我们之前与学大教育做策划的时候,也是想了很多切入点,包括《唐山大地震》和最近的一些热点话题,如“父母皆祸害”这种话题。在这个活动之前我们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对新浪教育频道的网友做了一个投票调查,其中有一些数据是可以跟各位专家一块儿来分享。接下来的讨论里,有可能这些数据也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一,你觉得你的家庭沟通是否存在问题。有72.6%的网友认为家庭沟通确实存在问题。这个数据是认为没有家庭沟通问题网友的三倍,说明绝大部分网友在目前自己的家庭沟通方面存在或多或少问题。

第二,你认为两代缺乏沟通是否是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64.2%的网友认为这是主要的原因。26.9%的网友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这个调查也说明了家庭沟通其实已经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64.2%的比例确实非常高。

第三,在家庭沟通过程中你是否会参考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我们在设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市场上关于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的图书非常畅销,影响非常大,我们想通过这个调查来了解这种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对网友的影响有多大。61%的网友是认可这种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23.3%的网友不一定会参考,只有15.8%的人是不参考的。

第四,未来的家庭教育是否应该重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结果是绝对的一边倒的结果,80.2%的网友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仅有3.5%的网友不赞同,另外有16.3%的网友保留自己个人意见。

第五,孩子认为父母是祸害,你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哪里。A,沟通不当。B,父母的强制。C,社会问题。D,孩子本身的叛逆。这四个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分歧不是特别大,分别占31.6%、27.6%、23.3%、17.5%。

这是我们上周做的简单针对网友的调查数据,几千位网友参与网上的调查,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调查,抽样的量也不是特别大,但其实也代表了一部分网友的心声。在接下来的讨论里,我们也希望这些数据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主持人娄雷:刚刚我们在影片当中实际上可以看到家长在孩子年纪非常小的时候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就会有很多人有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孩子年纪小,不可能懂得所谓的人情世故,而且不会给他的内心造成多么大的伤害。虽然时间的流逝,认为时间是最好的治愈人类心灵的最好的老师,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从小带来的伤害就会被时间所治愈。于是就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小时候所眼见的东西因为更纯洁、更纯真,所以会记忆犹新。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时间可能修复他内心的伤害。看起来都非常有道理,所以我想听听几位专家、老师的意见,在您眼中,你们觉得你们会更倾向于哪一种观点呢?原因是什么?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一下。

尹老师,您写了很多自己跟孩子对话的书,您首先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觉得究竟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做的决定,会不会给他带来一生的伤害。

尹建莉:我刚才看了这个片子以后,如果以这个片子作为切入点来谈论我们今天沟通的问题,这个片子可能更多是反映偶然事件所导致的沟通不良。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中更多的沟通不良是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沟通不良至少应该分两大类,一类是由偶然因素导致。一类是由于家长日常行为所导致。回归到教育的话题上,更多我们应该关注后一种。因为偶然事件在我们生活中毕竟比较少发生。说到解决,偶然事件可以通过时间来愈合。但是如果是家长的行为习惯导致你的沟通不良,时间是不可能拯救这个事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需要沟通的问题会越积越多,反而隔阂会越来越大。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到我们的家庭生活当中去,回归到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和孩子处理每一件小事的细节当中去。因为教育的话题谈起来特别大,事实上人类社会中哪一种关系不是基于良好的沟通而建立良好的状态?其实母子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只有基于家长和孩子有一种良好的相处状态,有一种良好的沟通状态,很多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有时在教育中谈话的话题是重叠的,比如孩子叛逆期,孩子其它的一些问题,种种问题根本的东西都是沟通不良导致的,而沟通不良如果追溯它的成因,会有很多种。我们经常习惯于追溯到社会的、文化的、时代的、儿童本身的,事实上我觉得这里边核心还是要追溯到家长自己。在家长和孩子相处格局当中,因为家长是一个主动方,你是一个强势方,孩子是一个弱势方,你应该肩负着沟通的主要责任。所以,不要把这些原因都推到社会身上或者推到孩子身上。

刚才的调查报告,认为沟通不良是社会和孩子自己造成的,加起来占到40%,可见有40%的人认为沟通不良是外因。实际上我认为主要是内因,90%以上是由于家庭生活自己造成的。要解决,很难简单提一个1、2、3点能够说明,因为沟通有太多的瓶颈,家庭生活有太多的现象,你要看具体的情况具体去观察。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给孩子自由,我们固然沟通有很多种手段,比如说以前人们经常谈论爱这些话题,都没有错,但是已经谈得很多了,我们唯独在谈论中缺少对自由的关注。我们回忆我们童年时代的成长,我们观察一下周围沟通良好和沟通不良的家庭情况,以及种种人际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在一个强势者和弱势者两个之间的格局当中,自由是他们关系的一个润滑剂,尤其是母子之间。如果家长在每个家庭中能够更多的关注怎么样给儿童自由,而不是怎么样管制他,怎么样引导他,把自由做好可能你们的关系多半是好的。但是对自由的诠释是另外一个话题,很多人一说自由就觉得是无法无天,自由的本质绝不是无法无天,自由的本质包含对儿童的尊重,你只有尊重他才舍得给他自由权,包括要给他选择权。给他自由就是让他自由选择。接下来你要允许他犯错误,给他犯错误的权利。如果你给了他选择,但是不允许他犯错,他就不可能选择。如果能够接纳他的意见,这才叫尊重、包容,如果这样孩子会发展得不错。如果有这样一种相处关系、相处方式,我相信沟通本身就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

主持人娄雷:我们今天现场也有一位小同学,是以前高端访谈当中不曾遇到的。刚才尹老师给我们介绍,我们的小朋友都非常希望家长能够给自己一个很宽松、很自由的空间,你认为是这样的吗?从你的角度当中,你希不希望你的妈妈给你很大的发展空间,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是不是给我们现场的一些老师们介绍介绍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白小英楠:我认为我妈妈给我安排得非常充实,每天有玩,有学,各自占一半。比如说我现在每天早上去打高尔夫,下午就开始正式学习,晚上去游泳。我每天这样过得就非常快乐,有玩有学的。

主持人娄雷:如果家长对你提出非常多的要求,你觉得他是在爱你,还是给你的人生设置很多障碍?

白小英楠:应该是爱我吧。

主持人娄雷:你不会觉得很烦吗?怎么我想做的她不让做呢?

白小英楠:我妈妈经常会跟我谈,用我的理解是怎样怎样。比如我跟我妈妈说我想玩,然后我妈妈就看我累就会让我玩一会儿。

主持人娄雷:相互沟通。谢湘老师,我知道你一直以来都是从事教育方面的研究,应该说是最早的一批研究教育方面的学者、专家、媒体人。刚才听了教育专家和小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你会发现其实随着时代的不断流逝,每个人的童年接触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在评价父母是祸害的评论的时候,有一条说得特别有意思,如果这一批70、80后的同学也为人父母的时候,难道你们不曾担心你的孩子也组织这样一个团体,对你们现在的这种评论也发表他们的观点?可能虽然时间的流逝,他们也并不太赞同现在70、80后的一些年轻人的看法,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观念也会有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变化?您是否给大家分享一下您的观点。同时,家长的决策会不会对一个儿童的一生造成很大的伤害?

谢湘:实实在在说我并不是什么教育专家,但是其实可以说明一点,我对教育的关注是从孩子开始的。因为我的儿子在小升初的时候,我以为社会那么简单,后来当我得知实际上他们班上50多位同学,30多位同学已经找到很好的学校,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社会变了。

谈到家长和孩子沟通的问题,从来没有一个阶段或者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家庭的孩子和父母冲突这么大,从来没有,我父母跟我们一直沟通得非常好,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但是到了我的阶段也有了问题。这个问题恐怕有几个,一个是时代剧烈的变化,社会的转型,科技的日新月异,家长本来要有一个学习的东西,但是我们并没有完成这样一个阶段,反而一般是用自己习惯性的经验来跟孩子沟通。比如习惯性的经验,家长会利用他自己原来的一些价值观、选择强行的要求孩子接受,按照他们规定的路径来走,这是一个。

第二,我发现很多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妈妈对现代科技电脑这一套东西不是太熟悉,所以孩子现在采取这种方式沟通和了解外界的时候,母亲束手无策,没有办法。包括微软就发现一个问题,要消除数字鸿沟的时候,他们采取这样一些帮助妈妈的课。孩子一进门,用电脑上网,妈妈根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是怀着一种恐惧感来管孩子,这个上面产生冲突也非常大。当然还有媒体的宣传,把负面的东西宣传的比较多,但是家长怎么应对这些事情、处理这些事情没有更好的办法。

第三个原因,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够不够?还真是不够的。我也有一个发现,凡是出国回来的家长,他们好像民主的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包括从国外回来的家长,有的孩子体育特别好,家长也没有像在中国威逼孩子一定要怎么样。包括在一些交往、征求意见等等方面也不同。

所以,沟通这个事情也是需要学习的,在很多方面可能我们的家长目前一个是没有意识到。第二是还没有学到应有的方法。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现在大家都很忙碌,家庭的氛围、家庭的气氛对于怎么和孩子来沟通,也是一个必要的场,你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沟通我相信会比暴力、强制会好得多。

主持人娄雷:其实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内心都有一种控制欲,希望孩子以后少走弯路,把自己的经验能够传给他们。但是就像您说随着电子时代的不断发展,沟通途径变得多元化,而家长没有掌握新的途径去沟通,因此感觉到有一点失控,没有办法控制所有孩子的对外交流,这可能是他在未来的一段日子当中想拼命的介入孩子的生活,想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谢湘:在社会转型过程当中,包括独生子女的政策,会给家长压力比较大,他的比较或者是什么,他会希望孩子成才,作为家长来讲没有什么错,但是这种压力实际上自己会自觉不自觉的放到孩子身上。这恐怕不是完全个人的问题,真是社会问题。

主持人娄雷:我们也非常想听听两位家长的意见,刚才老师们其实都讲了这一点,你们应该是感同身受。在平日的生活当中,你们会不会对于孩子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去监控他们,当遇到监控与反监控的时候,你们又会采取怎样的一些措施,既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望,另外也给孩子一些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现在听听妈妈们的看法。

同学家长:谢谢有这么一次机会跟专家来探讨这个问题。我的孩子现在已经很大了,已经高考,也是从学大教育这一块走出去。每个家长可能都经历了这个阶段,从孩子小学到升初中到高中、高考这个阶段。我现在也做这些方面的工作,感觉家长是把自己内心的期望要寄托在孩子身上。包括让很小很小的孩子学钢琴,就会问你刘老师,4岁的孩子能不能学钢琴?其实并不是孩子要学,而是家长要孩子这样做。

刚才提到沟通,在这个工作领域里,我感觉还是分为三个阶段,0—6岁阶段是家长完全控制的阶段,6—12岁的小学阶段是家长跟孩子共同的阶段。13、14岁孩子青春期之后,孩子完全自己。如果家长没有很好转变这个观点,比如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家长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包括很多3、4年级的家长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其实就是孩子不听他的话,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识。我曾经总结过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小学阶段就像一个翘翘板,妈妈在上,孩子在下。孩子如果不听话,妈妈就会强制他、压制他一定要让他怎么去做。初中、高中阶段那时妈妈被迫成了翘翘板下面这一方,因为很多东西他是控制不住,孩子到了青春期,是这样一个状态。我的孩子从中考以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到我再强制、压制他是不可以的,从那个时候,我做了心理学医师,女儿也跟我一样考了心理学。

主持人娄雷:孩子一生的成长当中三个阶段非常重要,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学校教育,一个是社会教育。刚才这位家长讲应该给他们很大的空间,可是会存在一个矛盾,当你完全去尊重他的意见的时候,你会不会很担心他身边一些所谓的同龄人给他造成干扰,社会当中一些不良文化会不会造成干扰。可能传统教育不会关心这些东西,可能会更多注重他的学习、知识的储备。可能在做人方面等等还是要依靠家庭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影响他,帮助他树立人生方向。我特别想听听这位妈妈的意见,因为这位小同学应该也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读书,可能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刚才听他自我介绍的时候,也听到他每天的生活非常丰富,有一些同学可能天天的任务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学校就是家,不会参加很多社会活动。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是如何把握住一个很好的空间给他,但同时要确保他的人生方向是正确的,您的做法是怎样的?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白小英楠妈妈:因为他3岁就开始进入影视圈拍戏,这个圈子很乱,怕他跟别人学一些大人不好的习惯。所以,他从学习上学开始,家长不要控制孩子,要跟他培养一些兴趣,他喜欢的东西,我也跟着学习着去喜欢。比如他大一点用电脑,我不会限制他怎么样怎么样,他有些问题会来问我。这样的话,孩子可能跟家长没有什么秘密,这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娄雷:我的理解是你还是希望他能够敞开心扉把一些内心想说的话跟你一起去分享。

白小英楠妈妈:对。

主持人娄雷:有问题学会求助,希望家长去帮忙。

白小英楠妈妈:对,主要是教他一些做人的道理,怎么去有爱心,这些东西对孩子应该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娄雷:在我们平时生活当中有一句话叫“严师出高徒,棒下出孝子”,这句话延续了很长很长时间,也被很多家庭奉为一个教育的目标。总之,它可能有它存在的道理,不然不会延续这么多年,一直以来棒下出孝子还一直流传,这就是家庭的严格控制性,要按照大家长的意见做事情。有人说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是一种心理隔阂,是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因为他们认为沟通双方实际上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什么事情不能摆在桌面上说清楚、说透?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心理问题。接下来想问问罗琴老师,你认为这种家庭沟通或者家庭方面出现的问题,是一种心理问题吗?

罗琴: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来到新浪网非常高兴,一起讨论这个话题。这么多年我从事教育工作,接触了成千孩子,我身边的孩子70%—80%的孩子存在沟通不良。你刚才说沟通不良是心理问题,这是错误的。因为不愿沟通的人,有两个原因,第一,可能是先天的,性格比较内向。另外,某一件事情伤害了他的内心,或者是某一个环境,像刚才片子里看到的情景,某一个特定事件造成他不愿意跟家里沟通。另外,折桂的因素,方方面面造成他慢慢不愿意和家里的人或者亲人沟通。因此,不愿意沟通的人并不是他心理纯粹有问题,除非是先天有心理障碍的孩子。第二,性格非常孤僻内向,但都不应该把孩子归结为心理上的问题。

因此,在分析孩子不愿意沟通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应该是因人因事而谈。因此,对待那种特别性情比较偏激、固执、冲动的孩子应该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慢慢适应以后,再加上家长用一些方法和科技的仪器测量,能够很好的解决。

主持人娄雷:我听到这段话特别开心,因为如果不是心理问题,恐怕纠正起来就容易得多。如果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想把这个事情解决好就不容易了。现在有一个个性化的名词其实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当中的一个新名词,大家都追求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我们就会有一种困惑,一方面我们要确保这个同学能够朝着自己的理想目标去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够适合社会的大规则,因为毕竟你要在这个社会当中去生存,有很多事情你要遵守这个社会规则。在我们个性化和社会规则当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呢?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又该如何去均衡呢?我们想听听萧老师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

萧斌臣:谢谢主持人。因为我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大女儿80后,小女儿是90后。这两个年代的孩子,因为时代变化很大,这两个年代的孩子的家长都是比较难当的。我还看过“父母皆祸害”,这里说50后和80后的两代人,正好我是50后,我的大女儿是80后,但是我和我的两个女儿沟通都非常愉快、非常好。这就是说并不是80后的孩子一定非常难沟通。

沟通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父母,父母究竟对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觉得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像朋友一样去尊重孩子。其实这跟文化程度也有关系,我讲一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父亲是一个文盲,我小时候因为没有办法读书,就看小说,找一些书来看就很高兴。但是我母亲很反对我看书,因为他让我到供销社当售货员,那是很实惠的,因为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太阳晒不到,但是我不愿意,因为如果你当售货员,必须学珠算,我不喜欢那个东西,我喜欢看小说。在发生矛盾的时候,我的母亲要把我的书扔在灶台里烧掉,这时我的父亲就拿来解围,他把书都拿反了,问“儿子,这么厚的书,字你都认得?”,我说“认得”,“你都懂?”,我说“懂”。这时我的父亲对我表达的那种神情,不仅是一种赞赏,而是一种崇拜,父亲表示支持,我母亲就不好说什么。我父亲用他这样一种文盲的特定的教育方式,保护了他儿子的乐趣。所以,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立志当一个作家,后来我成为一个专业作家,我觉得我父亲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哪怕是一个文盲。以后我对我两个孩子的教育中,特别重视孩子的个性、兴趣,你喜欢什么,都比考大学、考名校重要得多。我们家什么条件都谈不上,但是我们家一屋子书。在我大女儿成长过程中,包括她后来出了几本书,她的博客比我的名气大得多,但是我们经常都像朋友一样提意见、交流,帮她出一些主意。她后来在创业中间,女儿和女婿创业,开网店,他们决定要听我的意见,我女儿就喊“开会啦”,跟老爸一起开会,然后拿本子出来记录。她有意见的时候,比如他们当时网店要扩大,还要有分支机构,还要搬到地面上,我认为不行,因为当时时机还不够成熟。怎么办呢?后来我就说,你们谁能够说服我,把方案给我讲了,说服我之后,把我说动了我就支持你们,说不动证明你们还不成熟,我可以反驳你们的意见,这一点很明确。

我小女儿现在在读高二,她在初中开始写小说,这是很多家庭很忌讳的。为什么?你写小说肯定要耽误孩子的学习。但是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我非常高兴我的两个孩子都能跟我有相同的爱好。怎么处理他和共性的关系呢?大家都要上名校。我个人认为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比上名校重要得多。我的孩子哪怕将来只能上一个二本甚至三本,我都不在乎,但是我重视他的个性。所以,她写了快10万字的书,当时我还没看,我跟我的孩子这样交流,我跟她妈妈说,我的小女儿叫萧遥,我说你问问她,能不能让老爸看她的小说。后来她妈妈就说你看吧,在我手里,我说不行,一定要问问她,后来她说可以,给老爸看吧。看完之后我给她提意见,我规规矩矩写了四张纸,认真跟她谈,后来她还写了一篇散文,写得挺好,有一段我给她改,怕她不理解还写了一封信给她。我说老爸今天不是以爸爸的名义给你改这个稿,我以责任编辑的名义改这个稿,我说编辑是可以给作者的稿子提意见,做修改的。包括她写的小说是以台湾作为大背景,她没去过台湾,就以校园的名义写,不敢写日月潭、阿里山。我说你怎么不写,她说我没去过,我说好,老爸支持你去台湾,今天我们开会的这会儿,她现在就正在台湾。会不会影响学习呢?一定会影响学习。但是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尊重她的爱好,一方面看你要的是什么,我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天性。因为她现在在重点学校,按道理她也可以上一本的重点大学,但是我不在乎,我认为她即使上了二本、三本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这个孩子自己找到她的出路,找到她的兴趣爱好,我要像我爸爸当年保护我的爱好一样帮助这个孩子。主持人娄雷:萧老师刚才的发言当中两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永远不要有人否认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因为随着时间的流淌,你的女儿也都喜欢文学,或多或少都与你有很大关系,包括你在家里看书不经意间的举动可能都会给她带来很多感性上的冲击。另外,正如影片当中所表现的是一样的,你小时候非常细微的事情你记到现在,会把它拿到现在侃侃而谈跟大家分享,当初您的父亲是怎么保护您的兴趣爱好的。这个很小的点,岂不是对你的一生也造成非常大深远的影响,我觉得未来可能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我们一直以来都会说家庭教育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就是如何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及早的发现问题,并且有效的去解决,这可能是作为我们父亲、母亲应该去面对的问题。我们怎样去感觉到家庭在沟通方面出现问题了呢?也就是早期家庭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症状有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一下,接下来有请尹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早期家庭里面出现的裂痕也好,或者是沟通不顺畅也好,都存在哪些症状或者是现象?

尹建莉:如果说症状其实很简单,比如说孩子不听话,这是一个典型的症状。刚才家长已经谈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你会觉得他非常听话。他逐渐长大,你发现他不听话了,于是很多新名词就出现了,比如两岁叛逆期、七岁反抗期、青春逆反期等等。我作为一个研究教育的人,我是否定这些说法的。我认为所谓的叛逆期、反抗期,这是成人对儿童一种妖魔化的评价,我不认为孩子有反抗期。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每一个反抗期,每一个跟家长发生冲突的时期,全都是儿童的身心尤其是他的心里在急速的发育,他开始有了自主意识,于是他要实现自己的自主意识,这个时候家长从过去习惯于培养一个柔弱的孩子,我怎么摆布他,他就怎么听。到后来发现孩子不听家长,于是家长说你叛逆了,本质上并不是儿童叛逆,本质上就是家长的不理解。要说沟通存在问题的症结或者是迹象从哪儿产生,就是从孩子反抗产生的。所以,很多家庭,有的家庭各个时期过渡得非常好,人无完人,家长也习惯于过去孩子事事都听自己,突然变成孩子不听话了,家长很快反思自己哪儿做错了,会尽量理解孩子。一旦发现孩子原来有了自主意识,就会仔细的接纳孩子各种自主意识,这样的家长我认为是好家长,他懂得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长没有自我反思的意识,不肯去学习,不肯去关注孩子,总是一味的指责他的孩子,你看你原来挺听话,你怎么现在不听话了。随着孩子年龄越大,尤其到了14、15岁,伴随着生理急速发育,心理有很多想法要求独立起来,这时家长更不愿意给他自由。这就有点像孩子原本穿35号的鞋,他突然这一年脚丫子长到38号,我们应该及时调整,给他买个38号的鞋。如果家长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当中,非得让他穿35号的鞋,孩子肯定不干,肯定是要逆反。实际上家长这样一种对儿童的理解或者是这样一种反思意识、沟通意识,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要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培养。我们不要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再去针对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很多东西你必须从一开始培养。与其说沟通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不如说它是一个家长的价值观和你个人修养的问题。我非常赞成萧老师刚才说的沟通的最大问题就在父母,我非常赞同这一点。我们如何从硬件上来为我们作为家长跟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做准备呢?我们准备好两点我认为沟通基本上可以做得很好。一点是我们要摆正自己的教育价值观。第二,我们要提高自己作为家长的修养。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刚才萧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不要求我的孩子非得上一本,你可以上二本,但是我非常欣赏你懂得自己去写小说,自己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前段时间北京台播出一个电视剧《穷妈妈富妈妈》,那个孩子也爱写小说,可是他的妈妈把小说稿全都烧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一件事情对孩子内心的打击,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不亚于刚才我们看的《唐山大地震》那个事件。首先家长要有一个正面的教育价值观。处理这样一个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离不开做人的修养,如果你作为一个个体,你修养好一点、差一点似乎不对他人形成深刻的影响。但是一旦你做了家长、父母亲,你要对你孩子产生非常深刻影响的前提下,你个人的修养显得非常重要。个人修养当然有很多表现的方面,其中一点比如打孩子的问题,你刚才提到中国传统的说法“不打不成才,棍棒出孝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糟粕,可是这种糟粕流传两千年,为什么在当下的社会中仍然没有被完全否定?这还是要值得家长去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你不去打你的领导,为什么不去打你的妈妈、和同胞、兄弟姐妹,为什么单单是孩子,家长不高兴就可以动拳头呢?其实这一瞬间,我们只是凭着成人强大的体力,用武力征服孩子,这就是从做家长的修养来说有问题。

谈到沟通,最根本的一点我总结是要家长要学会如何跟孩子相处。

主持人娄雷:听完您的介绍,真的会让很多人茅塞顿开,了解很多内在的问题。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一直以来都会鼓励我们的孩子们朝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但是你会发现有一个问题,从小弹钢琴的小孩未必未来能够成为专业钢琴弹奏的演奏家。从小写小说的同学,最后有可能当了会计,有了人生新的发展途径。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是每条路都适合某一些人走的。可能你有自己的特长爱好,但是你需要一个平台,你需要有机会,可是可能作为家长来说,有的时候你会清晰的判断出来你究竟有没有这个机遇遇到这些平台、机会,家长就要做抉择了,一方面我要警告你,比如你未来想演电影,我觉得像这位小同学的条件或者机会的同学并不多,可能会有很多人从小都有电影明星梦,希望未来从事电影,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家长到底是应该在这个时候悬崖勒马,让他马上把这样一个不现实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真正的成长道路当中呢?还是让这位同学朝着自己的梦想和所谓的兴趣去努力呢?这个度肯定对我们家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家长在孩子面前面前,有时你稍微无能一些、无知一些,知道自己的有限性,反而给孩子很大的发展空间。

主持人娄雷:实际上家长要做好一个引导作用,我不是强制让你转头,但是我会逐步引导你往正准确的方向发展。

萧斌臣:还有一点,不要太功利性,现在家长教育孩子功利心太重了,每一个都是有目标的,一定要怎么样,这是没必要的。比如我的两个孩子不一定成为作家,但是最重要的是她喜欢,喜欢是最重要的,这是她最美好的一段回忆。这个小说写了以后,也许会发表,但是她能把10万字写下来我就鼓励她,对她一生都是有影响的。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功利心太重了,从小投入什么、产出什么,把这个分得太清楚了。所以,这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我大女儿后来出书什么的,我都是没想到,因为她原来中学作文写得都不好,老师甚至认为她作文写得很不好。但是她看了很多很多书,她现在每年看70多本书,就凭这一点,她以后做什么都不重要。我在太原做一个讲座,一个三年级的家长说他的孩子写诗,我说这写的是什么狗屁不通的诗。我这样的做法对不对?当时有一千多人的场,我说你肯定不对,我不能说你扼杀了一个天才的诗人,因为你凭什么说你儿子写的狗屁不通。因为诗本来有时也是胡说八道,何况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诗,但是我觉得你扼杀了他的天性,这是最可怕的。所有的家长现在很多错误就是因为功利心太重,太在乎这个孩子要做什么,要成什么才,首先是成人,首先是他喜欢,这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娄雷:谢老师,有人会提出家长功利心,家长特别容易用所谓的帐说话,你会弹钢琴没有用,要拿弹钢琴的证有用,英语会说没有用,要拿到英语几级证有用。因为这个世界仍然在看结果,你不要告诉我你英语很好,这个世界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以证作为衡量人的标准,这是行业当中的规则,就好象你找工作一样,也要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你要拿证书说话,而不是你跟人力资源负责人说我真的英语能力过了四六级了。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当社会以结果作为要求,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非常重要,这两者之间可能很难抉择,您觉得我们家庭或者是家长究竟该如何面对这样一种差距?

谢湘: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这是很重要的。这么多年现在中国高考状元大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凡是状元都是一股脑往管理学院、金融特别有限的几个专业里报考,而不是分散,可能他将来当一个建筑学家,可能将来当一个水利学家,可能将来当一个气象学家,对科学的追逐越来越少,反倒对金融等专业,一日就可以成为白领。这是家长的问题。包括现在的学生,把将来挣多少当做未来幸福的保证,这个恐怕也还是要值得注意。

刚才尹老师说的对很多家长有启发,要保持对孩子的敬畏,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也要关注他的一些和别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关注他的兴趣爱好,而且要关注他变化的轨迹,可能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和支持孩子,他可能就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

还有一个现象,孩子进了学校以后,要求换专业的特别多,尤其有的是父母替他报的志愿,一进去就不喜欢,不愿意,从头再来,其实是浪费的时间。人的生命有限,时间有限,往往你弄了半天,花那么大劲考进一个学校,最后发现不是你想学的学校,也不是你想学的专业,多悲哀。所以,这方面家庭的沟通在这个意义上真的非常重要。

有时家长在孩子个性发展上,有些小事的沟通也会有问题。

主持人娄雷:我今年在采访北大、清华20位院长、院士的时候有一位院长说得非常对,跟您刚才说得差不多,我们一直以来都会在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际上他说是不对的,实际上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性和枯燥性。当你一开始立项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实际上每一个科学家、研究学者都做好了长期研究的准备,可能未来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发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但至少你论证了这种方法是走不通的,而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希望经历这样一个所谓的尝试和验证过程,他们更希望一次性走通,所以现在很流行成功学,大家很想知道如何能够快一点去成功,可能造成社会浮躁的氛围。接下来想问问罗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家庭矛盾处理当中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热处理,快刀斩乱麻,我们遇到问题马上解决,不要留下所有的一切可能的隐患。另外一种办法,冷处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正在气头上的时候我要给你解决这个问题反而不容易解决,我们就放它一周、两周,等双方气也消了、气也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游刃有余了。您觉得这两种方法在家庭教育当中是怎样的看法?或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办法,给大家对冷处理和热处理进行一下辨析、分析。

罗琴:当今很多孩子非常有个性,如何有效和孩子沟通需要家长的方法、策略、手段。现在我们的教育做得很功利,包括家庭教育也是急功近利。教育是没有成本的,这样一个孩子不能以短暂的眼光来看是否成功。首先家长要有这种意识,如果今天我们只是求短暂的教育回报,可能造成很多孩子成为所谓的问题孩子。当孩子和我们在交流当中、沟通当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刚才主持人说的那两个方法都不太好,第一,要是因人而异,第二,因事情而处理。有的孩子善于交流,比较健谈的孩子,我们就要及时地跟他进行沟通。另外一种孩子是沉默不语冷静的孩子,而且非常抵触我们,加上我们不当的方法造成孩子不愿意跟我们沟通,我们就不要强制性,先可以把这件事情搁一段时间,或者是冷却以后我们再满满找一些机会,找比较合适的机会,采用一些比较技巧的方法靠近孩子。比如孩子不愿意搭理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这个时候找一个有利的时机,比如给他倒杯水递上去,或者找孩子比较喜欢的事情,或者对哪一种事物感兴趣,以此为契机,找跟孩子进行谈话和沟通的渠道。第三,假如孩子很叛逆,很排斥我们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聊天的方法,或者是给孩子用书写的方法,都可以进行沟通。总而言之,跟孩子交流我们的家长一定要讲究方法、策略、技巧,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主持人娄雷:其实现在沟通的方式非常多种,包括博客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我下面想问一下白小英楠同学,可能这个问题你会更有发言权,你非常希望你的妈妈用什么方式跟你沟通,你觉得你希望跟她面对面的对话,你希望跟她书信往来,希望跟她通电话,等等这些方式,你希望你妈妈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你沟通?

白小英楠:我希望跟我妈妈面对面交流。

主持人娄雷:当你们俩之间出现冲突,你特别想做某件事情而你妈妈不同意,你特别生气,你希望你妈妈当面马上跟你谈谈这件事情,还是等着双方都把气消一消,然后再跟你谈这个话题?

白小英楠:我会先自己反思一下我做这件事情对不对,因为我妈妈不让我干这件事总有她的理由,我一定要反思一下,如果是我不对,我应该会跟我的妈妈承认错误。如果我是对的,我想跟我妈妈再去交流。

主持人娄雷:可是你想做这件事情,你也一定很有理由。

白小英楠:但是我会想想我这样做对不对,有可能是我妈妈错,也有可能是我错了。

主持人娄雷:当你意识到可能是妈妈错了的时候你怎么办?

白小英楠:妈妈应该会主动的跟我去交流、去道歉。

主持人娄雷:可是妈妈也在气头上,她认为你也应该听话,你怎么不乖?你其实那个时候也希望妈妈跟你说一下她的观点?

白小英楠:对。

主持人娄雷:你等了很长时间发现妈妈根本没有配合你,还是在忙自己。

白小英楠:我会主动跟她谈。

主持人娄雷:比如在异地的时候,你在拍戏的时候,或者是在你很忙的时候,我特别想知道你会如何跟家长沟通?你会打电话,还是妈妈会时常在片场等你拍完这部剧之后,你是非常希望她通过怎样的方式跟你在你工作的时候沟通呢?

白小英楠:可能拍完戏当天晚上回宾馆,有可能我不工作中我在家里。

主持人娄雷:拍摄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搞笑、失误的地方,你会不会觉得你的妈妈在现场看到你出丑,你是希望都给你妈妈展现好的一面,你是这样的吗?还是希望妈妈在片场能够见到你一遍一遍的拍摄呢?

白小英楠:我希望见到我妈妈一遍一遍的看着我拍摄,给我提出更多的意见。

尹建莉:我觉得这个小朋友特别可爱,他的思维方式非常健康。你刚才问他,如果跟妈妈之间发生什么冲突,怎么解决,他会说首先去反思自己。我想说的是,一个儿童能够主动反思自己,这不是凭空来的,不是上帝给他安这样一个密码。孩子能学会反思自己,孩子学会在冲突中退一步,一定是跟大人学的。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凡是那些孩子特别固执、不懂事,要干什么就一个劲的要干,以至于有些成年人也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特别固执。我们反观一下他的家长对他的教育方式,他的家长一定是这样的,一定是特别固执的。我插这句话是想说,任何教育中的问题一定要反思家长自身。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至于他的思维方式等等,真的全都是从家长那块学来的。当你说孩子特别不听话的时候,你要反思我是一个听话的家长吗?我是不是在孩子面前特别不听话。当孩子脾气很大的时候,你要看自己的脾气是不是很大。我接触很多很多家长和孩子,基本上都是强烈的对应。我举一个小例子,有一个家长给我写信,他说我那个孩子特别不听话,每天从楼上往楼下走,楼梯扶手特别脏,我不让他摸,他一定要摸,我打了他好几次也改不了,还要摸。后来我说你的行为就告诉孩子,有什么事我就要不听对方的,我就要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做。你为什么不拿一块毛巾领着孩子一起把楼梯扶手擦干净,让孩子每天快快乐乐摸着楼梯扶持从那里下来,那多高兴?家长如果在现实生活当中跟孩子接触,总是想办法,总是友善,不固执,你的孩子也会有一个很好的状态。

主持人娄雷:可能和一个人的视野相关,像白小英楠在外面拍戏可能会眼见很多事情,同时效时候感觉到什么叫竞争。当一个人遇到竞争的时候,更愿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所以就有一种自律的潜在的意识。跟同学之间交往,可能会更多考虑我是不是会出现问题。

尹建莉:外界肯定对一个人会有影响,但是大部分的小朋友不能像这位小朋友有那么多跟外界接触的机会,大多数小朋友接触都是以家庭成员为主,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回到家庭成员当中,回归到家庭成员的思维方式。

主持人娄雷:怎么办?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接触社会,另一方面又害怕社会上繁杂负面的东西给他带来很大的冲击。不得不承认,有很多动画片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会造成巨大的伤害。比如说像前一阶段所热播的《喜羊羊和灰太郎》。曾经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节目,特别有意思,把一群同龄小朋友放到密闭的房间当中,既有小男孩,也有小女孩,后来看《喜羊羊和会太郎》动画片,没有多久,看到小男孩拿着果盘给小女孩跪下,因为红太狼经常欺负灰太狼,所以同学的模仿性非常强。包括蛊惑仔,很多时候都是来自于看港台片和武侠片所具备的潜在的意识,怎么办呢?对于家长来说,一方面又想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残酷。另外一方面又要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抗外界干扰的能力,面对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尹建莉:还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上应该尽量给儿童提供健康的产品。另外一方面,不要低估孩子的判别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生活当中所获得的心理是健康的,他有一个非常健康的心理生长基础,会有能力鉴别这些东西。文化产品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至于有些孩子因为受了某些文化产品的影响怎么怎么变坏了,我想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可能原本你的孩子有很多问题,可能就会模仿暴力这些东西。就像网络游戏,本身它不是毒品,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会很自觉的安排这些时间,玩也玩了,学习也学习了。有的孩子为什么会堕落到网瘾的地步,成瘾了,什么都不顾。这其实不是网络本身造成的,主要的责任还是孩子的心理基础,你的心理基础是什么样的,决定你将来怎么样面对这些文化产品。

主持人娄雷:我们刚才说家庭沟通障碍不是心理问题,下面我想问问罗老师,你觉得网瘾是心理问题吗?

罗琴:同样它也不属于心理问题,这是我们人为给孩子套上的。从我这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接触孩子来说,网瘾不是心理问题,是家庭教育方法和手段,包括我们学校、老师的教育方法过急和过激,包括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导致孩子在精神方面承受不住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容易把他的兴趣和精力转移到网络上。因此,如果我们给孩子一种宽松的环境,能够尊重、理解、善待、包容孩子,我相信孩子就不会沉迷于网络。我们的家长,包括教育工作者要有一个长远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是为国家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同样是为国家。如果我们能够有这种意识,包括父母,我们相信用科学和人性去塑造孩子的人格,能够用尊重、善待、理解、包容孩子,孩子就不会沉迷以网络,更不会给孩子套上迷恋网络、心理有问题,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主持人娄雷:其实游戏的第一个属性是娱乐,供人愉悦。在这里真的是成瘾网的学生第一属性一定不是娱乐,一定不是为了娱乐而沉溺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现实生活当中他找不到像在游戏当中属于自己的那份尊严和地位。很多人可能在社会当中是弱势,但是在游戏世界当中他是老大,他能带领很多人去打仗,于是就沉溺于其中而不得自拔。他更希望活在自己强势的环境当中,而现实生活是不足以给他带来这样一个舞台或者是无法让他做这种转变。当他重新回到现实当中很痛苦的时候,就选择活在游戏的世界里,我想这是网瘾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网瘾可能是我们作为家庭交易当中要面临的问题。早恋也是大家永远都不能逃避的,包括孩子当中交朋友,所谓身边的同龄人,也是一个问题,等等等等,包括升学也是一个问题,对家庭教育来说问题实在太多了。我特别想知道,面对这么多问题,学校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社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家庭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三个角色都不能推托自己的责任。我想问一下专家们,你们认为各个不同的角色应该扮演怎样的作用?起到这种作用,能够充分的去发挥自己的作用。

罗琴:首先做教育的也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谁?是为我们的孩子的明天和终生负责,应该让他们拥有美好灿烂的未来。第二,我们的父母也应该反思,父母现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果不转变、改进,我们造就和培养的孩子可能都被我们无形贴上标签“问题孩子”。我们现在孩子的教育手段也要反思,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孩子的个性,是否遵循的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包括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如果有了这种意识,加上强调我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最后还想告知家长,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盯在分数上,应该是关爱他心理,关注他的个性,关注他的未来,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相信这样的孩子才有美好的前程。

主持人娄雷:谢谢,萧老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萧斌臣:家庭教育方面我认为中国的家长真的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我提了一句口号,中国的家长都应该持证上岗。为什么呢?现在我们知道现在是持证上岗的年代,到商场里当一个收银员、保安,当任何一个很低的职务都要考证,没有证不能上岗。唯有家长没有证,家长有两个属性,一个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一个是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生老师。前面两个证可以决定你的法定监护人身份,但是后面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职务。所以,中国的家长必须要学习,而且要系统的学习。这跟学历高低没有关系,没有哪一门课告诉你怎么当家长。我们经常跟家长打交道,如果你不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家长,你不学习,跟孩子没有共同语言,你跟孩子的对话就是鸡和鸭的对话,没有用,是无效对话,而且你放弃了教育孩子。

我跟家长谈了几个建议,第一句话,要告别唠叨,告别抱怨。第二句话,多做减法,少做加法。第三句话,宁做农夫,不要做木匠。什么叫木匠?现在中国有一句话是“树不修理不直。这个理念是谁的理念呢?这是木匠的理念,而不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该有的理念。在木匠眼里,所有的树都应该是直的,可是世界上的树不是所有都能够做柜子的,因为还有果树、梧桐树,叶子大了挡灰尘,还有观赏树,树都不一样,人更不一样。农夫认为种子是有生命的,你只能够把种子播下去,该施肥的施肥,该灌水的灌水,呵护他的成长,不能代替他的成长。要改变这样一个观念,家庭教育家长一定要与时俱进,一定要学习。如果你能够和孩子打成一片,能够弯下腰和孩子交朋友,真的和孩子有共同语言,甚至和孩子做玩伴,你就完全有可能掌握家庭教育。如果不是这样,就没有希望。

学校教育这一块话就太长了,中国学校教育的问题太多太多,如果永远用数要求学生,问题多得不得了。当然社会这一块,校外教育这一块除了要教育孩子之外,还要担当教育家长、改变家长的责任。这是我的建议。包括现在学校也重视这一点,搞家长沙龙,如果不影响、改变家长,你的教育是打折扣的,甚至白费。

主持人娄雷:最后谢老师给大家做一个总结发言,给大家小结一下。

谢湘:其实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步骤,但是怎么样能够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一个是社会环境,包括国家社会一些制度的设计,一些政策的倾向,都应该鼓励各行各业都可以成为状元,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这样一个导向。现在有的人员做得非常好,但是因为没有学历可能失去这样的机会。现在有的孩子可能天生非常聪明,动手能力非常强,不是优秀的孩子只有一种。但是因为我们这种选拔性的教育,把这样的孩子认为失败者。不把孩子的心理激情挖掘出来,怎么能够成为优秀的孩子呢?教育的指挥棒,他们的督导、考核也好,应该怎么督导,怎么考核,对学校应该怎么评价。这么多年大家谈到,因为高考指挥棒,使得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化的环境,教育也不是多种多样的,以前这个学校可能出工程师,那个学校可能音乐特别好,是多种多样。

作为家长,确实非常需要学习。我自己就有很多反思。比如我小的时候,因为我是记者,工作很忙,说出发,可能地震发生了以后你就要马上出发。我的孩子三岁多就放到托儿所,后来我听孩子说,因为他不像我们小时候集体住在一起,晚上只有三个孩子住在空旷的卧室,而且现在的老师也不愿意上夜班,做了安排,把一个退休的太太看护他们,早早就把他们推上床上,他们说就面对着天花板,很枯燥。这个教育方式,对这样小的孩子来说就应该给他们安全感。我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幼儿教育的几个争论,反响特别大,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科学育儿的方法,不要给孩子增加恐惧感。

还有一些方法,不同年龄阶段可能不能用同样的办法教育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现在家长基本上生孩子是拿着书本来生孩子,教育孩子是拿着书本来交易孩子。实际上也只是用他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所有人都适用。男孩、女孩不一样,同样一个父母所生,也有个体的不同。所以,家长第一要学习。第二,也要反思和体验,不断总结自己。创建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环境很重要,父母和孩子才能一块儿健康成长。能够健康成长,能够看到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是父母最欣慰的,也是折桂最需要的。

(媒体提问)中国青年报:现在有很多家庭有共识,你对孩子要有充分的尊重、理解,要善待孩子、包容孩子,其实尊重孩子就是要发现孩子的特长。我接触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写着非常好的毛笔字,我说你的毛笔字怎么写的,他说我小的时候我妈就逼着我练字,我恨死她了,三岁就逼我写毛笔字,我觉得妈妈简直扼杀了我的童年,现在我受益匪浅,一生都感谢她,我能写非常好的毛笔字。还有一个孩子在音乐学院学音乐,他就说阿姨,你一定要让你的孩子学一个乐器,他在小的时候会无比痛恨你,但是他会在18岁非常感激你。我就想跟专家们探讨一下,尹老师,家长在倡导尊重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就不等于家长不帮助孩子在关键的时候拿一些主意,这个度应该怎么把握?什么时候我们要做一些事情,可能孩子并不是特别认同你,但是我们还是认为在尊重他,帮他拿一些主意呢?这个当家长的应该怎么拿捏火候或者掌握这个分寸?

尹建莉:很多问题你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刚才举这两个例子,我相信孩子事后想到妈妈做的是对的,是成功的。但是这个东西是无法复制的,比如像郎朗,他爸爸逼着他学钢琴,他也做的跟这两个家长类似,最后孩子都取得了成功。但是我们知道全中国有多少孩子在学乐器,有多少孩子在学毛笔字,他们都成功了吗?都写得很好吗?一个是家长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修养,有没有这方面的特长。再一个,你在逼孩子刻苦练习的过程当中是否让孩子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有的家长可能在细节上不注意,只是一味的压孩子,强制孩子去学,最后孩子会学得很痛苦,可能钢琴也没弹好,毛笔字也没写好,心理还受到伤害了,这种情况就得不偿失。像你刚才举的这两个例子,我为他们感到欣慰,他们做成功了。因为很多细节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看到,我相信在这个长长的过程当中,一定有很多细节他的父母亲做的是非常好的,所以最后才能让孩子把这个事情坚持下来。教育有时不能泛泛谈,教育一定要放在细节中去谈,因为教育都在细节里。有的孩子开始做的事情是一样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区别不是说家长的动机不一样,也不是孩子不一样,是在于整个过程有很多细节导致了它的走向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家长如果你想要成全孩子某一方面的天才或者是特长,这个孩子要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管理当中去,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最后整个教育才能成功。主持人娄雷: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就像走在沙滩上歪歪斜斜的脚步,虽然走起来比较艰难,但它毕竟是我们成长的历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我们的父母能够像北斗星一样为我们指明方向。因为他们毕竟经历的更多,这些过来人的经验对我们来说其实也尤为重要。当然中间如何能够进行非常好的沟通,怎么样能够把我们真正想说的话有效地传达到孩子那边,可能是作为家长的问题。同时作为孩子来说怎么样虚心接受,了解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最最希望你能够成才的人,从这个角度去出发,可能你也会更好、更多、更深刻的理解你的父母。今天我们和大家共同从唐山大地震当中一下子谈了很多,包括我们如何去预防家庭当中出现的隔膜,探讨究竟是不是心理问题,以及如何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家长朋友以及教育工作者来说,其实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今天非常感谢有家长朋友、专家、媒体朋友来到我们的现场,同时感谢在座的工作人员,这次学大教育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帮助,在这里也要感谢学大教育。再次感谢关注我们节目的所有网友朋友,本次高端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教孩子善待“对手”。孩子被板凳碰疼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时,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小板凳揉揉痛,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痛了”。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加害”她的坏蛋,还能作为朋友分担痛苦,并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加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孩子现在正在读小学,每次考试成绩高几分低几分不重要,目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能力不强,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到未来的学习。不上那么多课外班,不强求考试成绩,让他们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孩子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习负担,他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将来才能有真正的好成绩。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内心绝不会听“监工”的话。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

★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母亲对生命的热爱会像她的焦虑一样感染孩子。这两种态度都对孩子的整个人格有很深的影响。

★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宗禾母亲节寄语

1、最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自信、干什么事都能实事求是、不讨好他人、不过于表现自己、踏实———这些比什么都重要。

2、对家长,我想说的是,儿童教育已经从“自然放牧时代”过渡到“圈养时代”,家长不学习不行了。

3、家长不要考虑怎么去管孩子,要考虑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包括给孩子充分玩耍的权利,孩子书桌前的成长远比不上在玩耍中的成长。给孩子自由和玩耍,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当下,不学习还真是做不到这些;对孩子,我想说的是,多读点书,课外的阅读表面上是绕远路,实际上是走近路,然后要多玩;对老师,我想要说的也是要多学习

4、好老师与坏老师的区别,主要地不在专业知识方面,主要在于他是否懂教育,是否懂学生。

5、我个人认为,在生活方面老人可以帮很多忙,但是在教育方面,尽量是父母们自己来。我见过许多家庭,老人们由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在帮子女带孩子时,经常扮演教育的“破坏者”角色。这样说对老人们似乎不公不敬,但这是个事实,请原谅我的直率。

6、在孩子面前,你越沉得住气,你的说服力就越强

7、我坚决反对“网瘾”这个说法

8、“网瘾”的病因不是网络,也不是孩子自己,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

9、对于那些把孩子送去戒网瘾的家长,我觉得他们既愚昧又没爱心,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只比爱别人的孩子多一点。

10、 一直觉得,家长对孩子爱的质量是不一样的,有的家长能得90分,有的只能得50分。

11、我的观点是明确的:支持日托,不赞成全托。

12、如果说硬暴力很容易让人警惕,一些软暴力则很容易让人忽略,尤其一些隐型暴力

13、我们把纯洁的善意投注给孩子,最后孩子回报你的就是简单、朴素、善意。

14、“爱”和“溺爱”不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尹建莉: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是父母决定的



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硕士,超级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她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跳级两次,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父母课堂: 尹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您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儿,您不仅是一位教育专家,更是一位好妈妈。目前,很多家长都有一个相同的心病:孩子为学习而苦恼,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呢?

尹建莉: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要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当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的时候,他便会投入精力,学习就会变得有趣、轻松,没有那么沉重了。家长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即所谓的“寓教于乐”。

比如,我教我女儿认字时,从没给她做过一张卡片,而是通过讲故事、认大街上的招牌等方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字。

还比如,我对女儿的数学启蒙是和孩子玩“开小卖部”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教孩子学加减乘除,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游戏中,孩子做掌柜,父母做顾客。父母拿一些东西给孩子当货物,并且定价。付款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找零,这样孩子就必须要自己计算。开始的时候可以定价比较低,计算比较简单的,慢慢可以适当提高价格,计算难度上升。数学教育不要一下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数字上,不要拿一些干巴巴的枯燥的计算来为难孩子,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字,让他体会到计算不是抽象的东西,是存在于周围生活中的有用的东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着。“开小卖部”可以使孩子开动脑筋,提高孩子的数学思维,学起课本就十分轻松了。

父母课堂: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为什么许多家长对孩子很用心,却没有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尹建莉:很多家长放弃自己的活动,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他们希望以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规规矩矩写作业的好习惯。实际上,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内心绝不会听从。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很多时候,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

比如,孩子临睡前才想起忘记写作业了。这时候很多父母通常的做法是责备孩子,“你真不像话”,“活该”。责备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给孩子几种选择: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早点叫醒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和老师说忘了写了。每个学龄儿童心中都有对作业的责任意识,还有自尊和对老师批评的惧怕,这些让他不会随便放弃做作业。因此,孩子通常会晚睡或者早起补上作业。而且,这次事件造成的后果是减少睡眠,孩子一定会铭记在心,下次他一定会记得写的。

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父母课堂: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喜欢学习、学好课本、成绩优秀就好了,看其他书都是浪费精力,所以从不鼓励孩子看书。您觉得课外阅读是否很重要呢?

尹建莉:我首先强调,阅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一些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因为他们总有担心,孩子光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已经很忙,考试考出好成绩最要紧,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不合算。

世界如此复杂,每件事情都和其他事情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种现象。一把相同的种子,撒到地里,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差异当然会很大。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

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就来帮忙了。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促使他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阅读少的孩子,他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羸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前,他更多地体会着力不从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对学习就越没有兴趣。课外阅读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他们的学习差异也非常明显。

父母课堂: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但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似乎并不恰当,也不智慧,作为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在教育子女方面体现智慧呢?

尹建莉:家长在教育孩子中体现的智慧,其实是做人的智慧的一部分。从大的方面说,家长要想教育孩子,第一个教育对象应该是自己,即提高自己的素养。这就要求家长自己要多读书,多反思,多向一些优秀的家长学习。

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办法:

其一,不跟孩子要分数。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盲目地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

其二, “ 不管” 是最好的“管”。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满身坏习惯的“奴隶”。

其三,考好了,不奖励。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学习很难脚踏实地。

其四,学会开“家长会”。如果家长会变成让孩子蒙羞、挨训事件,后果只能是让孩子憎恨老师,讨厌学校;让孩子在学习、自信、道德等方面失去上进心和判断力;最终会影响学习成绩。家长应该多些理性、思考和智慧,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想办法激励孩子,树立他对学习的自信,巧妙地帮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一般来讲,孩子都喜欢关心、体贴、和蔼可亲、爱护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最反感的是严厉粗暴、修养差、不通情达理的父母。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孩子最喜欢的好父母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特点:

不摆父母架子,理解尊重孩子

好父母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他既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好父母是平易近人和宽容大度的,他是孩子心目中能够依靠的一座大山。父母的豁达、开朗、诚恳、宽厚,能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倾诉机会,当他把心中的苦恼全部告诉父母时,会感到父母宽阔的胸膛是那么温暖、舒适、安全,更激起了孩子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孩子最渴望父母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可惜很多父母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们只关心孩子的生活、成绩,却不去了解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罗素在《婚姻革命》中说:“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弗洛伊德也说:“一个为父母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夫妻恩爱,父母对孩子慈祥和挚爱,就会在家庭中造成融洽温暖的心理气氛,这样的家庭心理气氛必定会成为孩子身心发育最深厚的土壤。孩子得到关心和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就会心情愉快,身心皆健;反之则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而营造温馨融洽的家庭气氛其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父母手上。父母的热情、幽默、机智、大度、活力、爱心、富有生活情趣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催化剂。父母对孩子的抚爱和关怀,势必会毫无遗漏地流入孩子的心田,深深印在孩子的心间。爱,是永远也不会被忘记的。根植于“父(母)子情深”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其作用力也许是其他任何一种家庭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杜绝十种言行

好父母应是通情达理而不应是“厉害”的。厉害只能意味着蛮横、粗暴、专制、无知,它只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反感和恐惧,而成为拒绝教育的阻抗力量,给父(母)子(女)关系带来隔阂,并印上父(母)子(女)感情交流的阴影。下面这十种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言行则应该永远从好父母的世界中消失。

1. 恶言:傻瓜、说谎、无用的东西。

2. 侮辱:你简直是个废物。

3. 责备:你又做了错事,真是坏透了。

4. 压抑: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6. 威胁: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 哀求: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 抱怨: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9. 贿赂: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

10.讽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

良好的形象不是指长相的俊美,而是是否具备了作父母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状态,要知道孩子对父母的模仿学习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陈旧观念和不良习惯容易被孩子习得,而父母良好的性格品质将使孩子受益一生。为此,父母应当经常调整自己,总是以理智、通达、自信、积极的状态站在孩子的面前。

真正关心和赏识自己的孩子

好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能否考上重点中学或者大学等,而且对孩子的心理、思想、个性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他改掉缺点。

但不少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的目光赞美自己孩子的优点,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弱点,更可怕的是处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去比自己孩子的短处。一位初三男生说:“我爸妈老说我不好,动不动就拿我跟他们同事的孩子比:人家某某考了一百分,你怎么就考八十分?人家初一就入团了,你都初三了还什么都不是!人家这次期末又是全班第一!后来我对他们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们给某某当爸妈去吧!”孩子需要鼓励,需要肯定,需要赏识。父母用别的孩子作例子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目的在于“激将”,而事实上却易导致孩子自信的丧失和崩溃,产生自卑心理。不给孩子过大压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由于心理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人的高要求,因而常受到成人的否定。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使孩子得不到积极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会,反而时常经历失败,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

好父母,就应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千万莫硬性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要求,还要注意给孩子减轻过重的精神压力。

人就这么一生

人的一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生。我们在亲人的欢笑声中诞生,又在亲人的悲伤中离去。而这一切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与死,但我们应庆幸自己拥有了这一生;多数人到了年迈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健康长寿比荣华富贵更重要。 ­

人就一生,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幸福的家,每天都是个快乐的人。但在生活中,不是一切都尽人意,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烦恼。人活一辈子,会遭遇多少无可奈何的事,邂逅多少恩恩怨怨的人。可是想到人不就这么一辈子吗,有什么好看不开的?人世间的烦恼忧愁,恩恩怨怨几十年后不都烟消云散了,还有什么不能化解,不能消气的呢。­

人就这么一生,我们应快乐地度过这辈子。只要我们不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对理想的追求,只要您虔诚地去努力,乐观地去对待,事业上有好的机遇,就快速反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应有超人的智慧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因为人生短暂,时光如剑,让我们人生的每个季节都光辉灿烂. ­

人就这么一生,我们不能白来这一遭。所以让我们从快乐开始!做你想做的,爱你想爱的。做错了,不必后悔,不要埋怨,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跌倒了,爬起来重新来过。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相信下次会走得更稳。 ­

人就这么一生,人就到这世上匆匆忙忙地来一次,我们每个人的确应该有个奋斗的目标。如果该奋斗的我们去奋斗了,该拼搏的我们去拼搏了,但还不能如愿以偿。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人生在世,有多少梦想是我们一时无法实现的,有多少目标是我们难以达到的。我们在仰视这些我们无法实现的的梦想,眺望这些我们无法达到的目标之时,是否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的失利。“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对于一件事,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我们就应该觉得很充实,很满足,而无论其结果如何。 ­

人就这么一生,要想活得轻松,活得洒脱,你就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唯有这样,你才会活出一个富有个性的全新自我! ­

人就这么一生,不要去过份地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若我们苦苦追求过却还是一无所获,我们不妨这样想:既然上帝不偏爱于我,不让我鹤立鸡群,不让我出类拔萃,我又何必硬要去强求呢?别人声名显赫,而自己却平平庸庸。我们不妨这样安慰自己:该是你的,躲也躲不过;不是你的,求也求不来。我又何必要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去占有那些原本不属于我的东西呢?金钱、权力、名誉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善待自己,就算拥有了全世界,随着死去也会烟消云散。若我们要是这样想,我们就不会再为自己平添那些无谓的烦恼了。 ­

我们都曾经以为,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放手的。“我是不会放手一个人的。” 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放手的。时日渐远,当你回望,你会发现,你曾经以为不可以放手的东西,只是生命瞬间的一块跳板。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采。失恋、失意,甚至失婚,以至我们在爱情里所受的苦,都不过是一块跳板,然而令你成长。人在跳板上,最辛苦的不是跳下来那一刻,而是跳下来之前,心里的挣扎、犹豫、无助和患得患失,根本无法向别人倾诉。我们以为跳不过去了,闭上眼睛,鼓起勇气,却跳过了。­

人就这么一生,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干吗硬要逼着自己不开心呢?是啊,人就这么一辈子,做错事不可以重来的一辈子;碎了的心难再愈合的一辈子;过了今天就不会再有另一个今天的一辈子;一分一秒都不会再回头的一辈子,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眼前,为什么还要拼命地自怨自艾,痛苦追悔呢? ­

人就这么一生,我们可以淡然面对,也可以积极的把握,当你看不开、当你春风得意、当你愤愤不平、当你深陷痛苦中请想想它,不管怎么样,你总是幸运的拥有了这一辈子. ­

人就这么一生,没有来世。所以让我们从微笑开始!人活一辈子,开心最重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在快乐的心境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安全地实现自身价值,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

好景不常在,好花不长开;人生短暂,好好地去珍惜它,善待它,把握它吧!珍惜你身边的每个人。珍惜!珍惜!珍重!珍重! ­

绑在一起的命运

有个高级的音乐人才,他在单位是非常受大家称赞的人才,而且他的开车技术也非常好。有一年春节临近,单位领导让他帮忙开车给乡下的亲戚送礼物。他答应了。

在路上他车开的很快,就在一个转弯的地方,因为没来得及刹住车,他把一个骑车的人送上了天国。因为当时是天黑,路上没人。他的领导看了这种情况,给他2000块钱让他去外地躲一下。就这样,他跟车上的其他人,又帮忙把这个人抬到了路边,带着这2000块钱去了很远的地方,而他没有选择把这个人送到医院。

过了2年以后,警方找到了他。因为根据当时的情况,骑车人是横穿马路,所以警方只是要求他赔偿受害家属一辆自行车【按照当时的价格只有200元】再没有其他的惩罚了。

20年后,他飞黄腾达了,生意都做到了国外,是一个有名的富翁。可是每当这个的时候,就会奇怪的栽跟头:进监狱,生意失败。在最后一次中,他变成一无所有。而且他还得了奇怪的病,随时都可以离开。

躺在病床上,他实在不能解释现在的这一切。因为他从来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情,唯一就是20年前,他开车撞人的那件事。可是事后他都按照警方的处罚做了赔偿。

可是他不会想到,20年前当他把那个人无辜送上了天空的时候,而他却只是眼睁睁把那个人丢在路边,而且他还逃掉了。。他的命名其实就在那一刻跟那个人的命名绑在了一起。

家教手记(20):守“珠”逮“兔”!(

今年培训班招生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招到了二十几名学生,上学期的老学员100%续费,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但是压力也很大,主要是来自新招收的几名学生。

一是家长对我缺乏足够的信任感,用挑剔的眼光质疑我,这么高的收费,你们会尽心教好我的孩子吗?你们能保证孩子的成绩吗?

对此,我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说实在话,把一名新客户培养成忠诚客户,需要我们大量的付出,不仅是体力上的,也是脑力上的,我们要善于开动脑筋,帮助家长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做出让家长满意的成绩,如此才可留住学生。

二是这批新生在总体素质上不如上期学生。主要体现在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做作业拖拉,缺乏自制力等等。

对此,我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培训,狠抓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我还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思考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总之,我对教好这批学生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十几年的教育经历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家长的话至今还回响在我耳边:“管老师,我把孩子托付给您了,希望您把她看做是你自己的孩子,尽心尽力把她教好,我感恩不尽了!”

今天是兔年,希望我能够既守到“珠”,又能逮到“兔”,呵呵!

这个社会,实力代表尊严

今日在网上看到一则广告,写得非常有煽动力和诱惑力,于是就转载了——

要干多久,才买车买房娶老婆?新赚钱项目,投资千元,轻松致富!

真诚的友谊来自不断的自我介绍,我叫陆伟健,来自台州的一个小镇,目前在杭州发展,很高兴认识大家。虽然我是农村出来的,但是人穷志不能穷,命是父母给的,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人不要害怕输在起点上,我们要赢在转折点上。

首先我跟大家明确一点,我发这个帖子是有目的的,想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打拼。我是在杭州读的大学,是大三的时候休学出来创业的。休学不是盲目的,是因为找到了自己适合并且很有前景的创业项目,也希望大家可以来了解一下。成功是从简单的相信开始的,相信总比怀疑多一次机会,如果大家觉得我不可信,那么接下来的内容也没必要看了,我要找的是真的有想法,也愿意将想法付诸行动的朋友,了解一个信息不需要钱,为什么很多人迷茫,很多时候是因为缺少信息,了解一个信息给自己一个机会,多交一个朋友,也是多一条出路。

富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说:获得财务自由,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商,打工永远没有出路!!

但我一介书生,对经商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创业的起码资金,更没有显赫背景,丰富人脉,也没有任何经验!开店,开厂,开公司,都没有能力去做!而且,当看到那些开店的朋友,整日都在为房租而忙碌,一年到头,其实在为房东打工!到底何处何从,非常迷茫!但是我相信上帝还是公平的,一次在上网聊天,认识了一个网友,聊得比较来,后来也有机会见面了,了解了他做的项目,我深入了解以后,觉得还是比较适合自己的,所以就一起合作了。

我现在做的是一家品牌超市,这家超市提供来自全球28个国家的近万种顶级产品。目前这家超市在全球十几个国家都有实体店铺,目前香港有74家,台湾有300多家,日本,韩国等都有,今年将开进大陆,大陆计划3万家店铺。目前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进行前期推广。可能你还没有听到过,所以暂时先不提了,因为很多人对于不了解的东西,向来是用有色眼镜来看的,不愿意了解,或者直接说是骗人的,所以于机会无缘,之后我会跟大家好好介绍这家超市,这个生意的。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生意适合自己呢?主要有几点原因:

第一投资少,风险小,我一个年轻人还是能够承受的,而且运作比较简单,只要会上网,喜欢聊天交朋友,愿意学习,那么这个生意就可以做,前景比较乐观,回报也比较大,做了一段时间,对于我一个刚学校出来的学生来说,自己目前的收入还是比较满意的,后期效益更加不错。

第二公司实力可靠,是马来西亚成功集团下属的一家全资子公司,有30多年的运作经验,在国外口碑很好,也是香港上市公司,跟大公司合作,我觉得比较踏实。

第三公司的产品质量非常不错,我自己也都在用公司的产品,我也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去了解公司的产品,发现产品确实非常一流,而且价格普通老板姓完全可以接受,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种类也非常齐全,我相信这样的生意还是比较有市场的。

第四目前这家超市在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将近2000家左右的实体店铺,香港、台湾、澳门、美国、韩国、日本、东南亚一圈国家都有店铺,网上都可以查到,我也花了很长时间去证实真实性,也就是说这是一家老公司,海外市场非常成熟,对于国内来说是新市场,老公司开辟新市场,那么运作方面是比较有经验的,而且对于在新市场的我来说,这个生意是个机会,因为知道的人很少,竞争很小,市场很空白,早走一步,胜人一筹。

第五这是一个抱团打天下的生意,有一个非常完善的团队全方位的支持,会手把手教你怎么运作,新人不要担心自己不会操作,团队会为你准备好一切。我现在所在的团队我个人觉得非常得棒,团队的前辈非常的付出,跟对人很重要,这句话我在这个生意中深有体会。在这个平台,这个团队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能力提升得很多,团队也给了我很多机会去锻炼自己,很感谢这个团队带给我的一切。

我觉得适合我自己,不代表朋友一定也适合,我会跟你发一些资料,也会亲自跟你把这个生意讲解清楚,充分考察及了解过以后,朋友,你再考虑适合不适合你自己。

以前我们台州人,靠脖子以下部分赚钱,现在靠的是脖子以上部分赚钱,脑袋是可以决定口袋的,思路是可以决定出路的,在这个电子商务时代,互联网上的商机是巨大的,马云说过,未来5年,不做电子商务是会后悔的,这个还是09年电子商务年会上说的,现在都2011年了,只有3年时间了,比尔盖茨也说,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的,我们的涛哥也说过,21世纪,中国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他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网上其实真的是有很大的商机,朋友一定要去发掘网络上的财富.现在做什么生意竞争都很激烈啊,毕竟能赚钱的,大家都去做了,一个生意,做早了,是靠眼光的,做迟了,竞争很大,就需要能力了,包括资金和人脉。永远都是做龙头的生意,是最赚钱的,很庆幸的是,今天我做的这个生意,现在知道的人,还是比较少的,这个算是龙头了。

我觉得创业有2条路,借船过河和造船过河,当然目的地都是一样的,就是河对岸,不同的选择,觉得了不同的创业道路。我选择借船过河,现在的平台都搭建好了,这艘船也很稳固的,只要自己坐上去,会一点驾驶的技巧,当然这个是要学习的,就可以轻易到达对岸。但是自己去造船的话,首先需要很长时间去把船造好,而且这个船不一定会稳固的,很可能一个风浪就翻船了,这个也就是在金融风暴中,那么多企业倒闭的原因,船台太不坚固了。

今天所有的传统生意,都是以经营者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而进行的买卖,消费者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是被剥削的角色,消费者是无利可图的,也意味着消费者没有很强的忠实度,比方说超市,今天超市很多啊,东西都是卖的差不多的,价格也差不多,那么消费者去哪里买都是一样的。哪里近就去那里咯,这个是一般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没有对哪家特别有忠实度的。再比方说,上班,打工也是一样的,我们创造的价值,大部分被老板剥削了,很多人势必不服的啊,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自己又没办法做老板,呵呵,只能任人宰割了。

今天如果哪个生意,时时刻刻为消费者考虑,让消费者有利可图,用到真正价廉物美的产品。让经营者做主人,可以参与经营和分配中,那么消费者是很有忠实度的,经营者是很乐意帮公司去做事的。

我们经历了很多后悔的事,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人后悔没有去做生意;股票市场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后悔没有去买股票;房产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没有去买房子,那时候几百一平,现在,哎,一般打工的一辈子是买不起了。我们经历了太多后悔的事情,今天我很庆幸自己接触到了这个生意,现在做生意,就几个选择开店,开厂,开公司,做直销,不过这些都是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和能力的,今天我的项目可能是另外一种选择,互联网时代就要用简单的事,简单的事,重复做,其实往往有时候成功是从简单开始的。

欢迎有识之士加我为好友,我们一起探讨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咨询QQ 492374717 请注明创业交流

好母亲+好家教=好孩子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教育理念是:让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

狮子型育儿11法(“狮子型育儿法”是“让孩子面对现实、从逆境中找出解决方法”的一种教育态度。越是爱孩子就越该放手让他自己去摸索。

国内日趋严重的溺爱孩子的现象,认为在这样的教育方法影响下,将会使下一代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呼吁妈妈用“狮子型育儿法”的11种教育观点来完善亲子教育。

何谓“狮子型育儿法”

森林中百般险恶,连被誉为“森林之王”的狮子也不敢轻忽怠慢,即使是幼狮也从一开始便迅速地让它面对所谓的真实生活。刚出生不久的幼狮经常会被公狮推到石岩下,让幼狮从跌倒的困境中想办法挣脱找到爬上来的路。公狮或母狮即使看见幼狮遇到困难都只远观而不干涉,只在面临生命危险时才伸出援手。

所谓“狮子型育儿法”就是像狮子在教育幼狮时所使用的“让孩子面对现实、从逆境中找出解决办法”的一种教育态度。

这也和日本的古谚“让可爱的孩子去旅行”有着同样的道理,越是爱孩子就越该放手让他自己去摸索,而旅行是个很好的自我成长的方法。当然以目前的社会环境,敢让孩子太早独自去旅行的父母可能不多,但这种观念却可以成为日后对子女的教育态度。

狮子型育儿11法

1、以“安全距离”来守护孩子

在韩国常常可以见到很多母亲出门在外,一直以手机来“遥控”孩子的行动“你下课回来要先洗手,换好衣服后,只能看30分钟电视,然后要乖乖做功课,妈妈回去会检查,做完可以喝果汁,但不可以吃太多零食……”下达类似这种指示与规定。

也许站在母亲的立场,一方面是确定孩子的安危;另一方面是提醒孩子一个人在家做好该做的事。不过,像这样每件事都得按妈妈的安排指示去行动,孩子本身的思考能力不仅会下降,甚至逐渐养成依赖性,一旦有一件事没处理好,还会可能怪罪母亲“没事先交待好”!

许多妈妈们常督促孩子帮他做好每件事或干涉他的做法,还抱怨自己的孩子为何“太被动”,却不曾想想为何自己“太主动”?也许人类也该学学狮子,把孩子适时推到“第一线”,让他们直接去体会“发生了什么事?”、“该怎么去解决?”,让孩子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生活能力。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信赖下成长发展,首先要信任孩子并交付他自我决定或选择权,尽管孩子做得很笨拙,也要耐着性子让他自己完成;但是在孩子需要被保护或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就该给他帮助。也就是所谓的站在“安全距离”处来守护孩子,疼爱他的同时也适当地保持“爱的距离”,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主独立性。

2、毫不吝啬地赞美孩子

当孩子在尝试新的事物时要不断地对孩子说:“你一定会办得到的!”给不安的孩子一个定心鼓励。英国的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表示:“人在自信的情况下,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500%以上;相对于没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发挥出自己能力的30%。”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赞美,从孩子会走路以后就开始减少,甚至于到了“3岁任性期”还责备多于赞美。其实只要是人类,不论任何年纪都需要别人的鼓励来加强内在的肯定,更不要说年幼孩子了。

韩国的世界著名小提琴家郑庆华的母亲养育了7名优秀子女,当问及她的教养秘诀时,她只是笑笑地表示:“多给孩子赞美。”赞美的语言可以让孩子自觉强大,而对任何事情都保持跃跃欲试的上进心。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只要是有一点进步,都不要吝啬给予赞美。父母的肯定可以直接造就孩子无限的自信感。

3、用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赞美”与“责备”

赞美与责备并不如想象的容易,尤其是针对孩子。赞美能把孩子的能量引导出来,并且让孩子更加积极;而责备可以让孩子清楚知道错误在哪里,能引导孩子面对、处理、解决事情。

不论赞美或责备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都会深刻影响孩子的内心。如孩子表现优异时,与其只是夸奖“好棒!”,还不如直接而诚意地说:“你真的做到了,爸爸妈妈好高兴啊!”;或者责骂时,与其只是骂道:“不对!不行!”,还不如间接而明确地指正:“你这么做会如何如何”。

不论赞美或责备都应避免直接针对孩子的人格,夸大其词的赞美或无理谩骂的责备,都不是好的处理方式。

4、让孩子多与同龄孩子往来

现代的家庭几乎是“少子化”,而家中的幼儿也几乎都在家自己玩耍,很少与同龄的幼儿交流,因此总在大人身后跟进跟出,无法自处,时时要大人作伴,也往往造成大人疲劳,小孩也不开心。更因为大人的处处迁就,造成孩子眼中只知道自己。

未上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多与同龄幼儿往来,虽然刚开始同伴之间无法顺利交流,总为了争宠抢玩具而吵闹大哭,但千万别因此放弃了给孩子上人际关系课程的机会。因为只要假以时日,孩子之间便会自然的理出一个相处之道,也间接学习忍耐、谦让或懂得欣赏别人的情操。

5、坚持“不行”的原则

答应比较容易,因为能讨好孩子;拒绝比较困难,因为还得面对孩子不肯接受的负面情绪。

常常在百货公司见到这样的场面,一个被父母拒绝买玩具的孩子任性地躺在地上号啕大哭,而一旁的父母在不想打扰别人也不愿丢人现眼之下,有的干脆顺应孩子的要求或给予恐吓来阻止,这都是不良的处理方式。

这种现象的发生其实是家庭生活的延长线,平常父母们就没有明确的是非态度,“对与错”或“可与否”的态度总是暧昧不明,即使有确立“家规”也无法坚持原则,造成孩子敢“以身试法”来挑战父母的坚持底限。

平时,若有与孩子约法三章面对生活上的协定,无论什么状况发生都要严守协定的内容,否则父母心软自己先毁约,就别想再要求孩子恪守律己;此外也常见很多父母偶尔会“放水”给予弹性变更,这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具有“人情味”,但实际上这只会养成孩子投机的心理。想要不给孩子压力是对的,但别用错地方,人格教育与生活道德是无法给予弹性的坚持。

6、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只因为孩子可爱、年纪小或因为是独子就无条件宠溺,虽然这是天下父母的难免心态,但为了避免孩子日后成为小霸王,必须及早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存在,否则将造成孩子在行为上的各种偏差,说谎、未经许可乱拿别人的玩具或者随便殴打别的孩子等。

一旦出现问题行为时,孩子本身又是否具有自省与面对的能力?父母本身也切勿因为孩子还小、问题还不大,就不忍对孩子苛责;甚至有不少父母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没吃亏,就不去纠正孩子对别人的不当行为,这样的私心将使得孩子更加自私自利。

教孩子如何尊重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由父母本身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尊敬长辈、遵守公共秩序、对他人礼让亲切……父母的行为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不仅在看,也在学。

7、拥抱孩子并说“我爱你”

从婴儿到幼儿都需要与母亲之间的拥抱肌肤之亲,借此来安抚孩子的心灵,并且要常常对孩子说“我爱你”之类的亲密语言。3岁以前,孩子被亲吻或拥抱的次数越多,因为觉得被爱而会更加爱惜自己,也无形中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拥抱也能影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

有被父母拥抱习惯的孩子对于他人的反应也比较敏锐,如自己做错事时马上就可以从父母的严厉态度中,判断自己行为不当的程度,往后也懂得警惕自己的行径。虽然有时孩子也因为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而故意捣蛋使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除了责骂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责备之后表达“父母是爱你的”,来加深亲子间的心理联系,也安抚孩子做错事之后的不安。

8、对孩子说话要坦白

不少家长都存有“父母情结”,不轻易把自己内心的事与孩子分享,或者在子女面前无法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误等,也许是不想让孩子担心,也许是考虑孩子还小不懂事。但这样的强者不败形象,会让孩子长大懂事之后,只要父母出现一点错误变会感到极度失望。

孩子只要会说话就有理解能力,如果身为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小心出错,也能适时地说句:“对不起!”,孩子也能学会更体谅父母,甚至了解原来父母也是常人,也有不懂的地方,让孩子了解“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只要父母本身也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感觉给孩子知道,让孩子学习倾听,日后也不会出现代沟。

9、让孩子尽情地玩

韩国及亚洲国家的孩子们,大部分的童年都是在“补习班”或“才艺班”中度过的。早上从幼儿园开始,到下课后的钢琴、美术、英语甚至游泳,安排得比大人还要忙碌,试想我们大人是否愿意这样从早压缩到晚,一点自由玩乐时间也没有?那么又何苦把我们也不愿意做的事,逼孩子们去完成呢?

一个小孩子的主要任务就应该是玩,趁孩子的脑部发育还没有停滞、可塑性还很大之前,尽量给孩子自己灵活运用的玩乐时间,给孩子空间去让他发挥想象力,比把孩子安坐在教室里填鸭式的学习,更能增进孩子的脑部发育和四肢灵活。自己发现的有趣尝试,与别人告诉你的既定知识,前者造就的是发明家,后者则只是产出很有办法考试的好学生。
教育家尹建莉谈幼教资料文集(一) 中国教育家资料

虽然早期教育有相当程度的需要,但在现实的速成教学方式下,不如让孩子有更多属于自己玩的机会,玩得尽兴、精神也越好,身体也越健康。

10、建立对于教育的自主观念

越来越多韩国母亲,连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都要拿别人的做法来参考。不论上哪一家幼儿园、用哪种教科书都要打听别人的情况再来做决定。这虽然是担心孩子出了门“没跟上社会的潮流而被排挤”,但某种程度也可解释成家长本身的无知与虚荣。

孩子的学习课程要如何安排,适合的教育环境如何选择,这些都应该根据父母本身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来做判断,就算周围的孩子们都学习同样的才艺课程,如果孩子本身兴趣不在于此,就没有牺牲孩子的感受去赶流行的必要。

不了解孩子的父母,即使买了昂贵的教材也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了解孩子的父母,即使是废物利用的教具也能教出灵活聪明的孩子。给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所建立起来的具有自主性的教育观念。

11、教导孩子注重礼节

常会看见孩子们在餐厅或地铁里到处走动,甚至穿着鞋子踩在坐垫上,纵容孩子们这样不当行为的韩国年轻妈妈越来越多。她们不轻易给孩子压力,给孩子自由的教育态度给错了方向。

“管孩子的行为,不去管他的功课”才会养育成有自主及自制能力的孩子,但大部分母亲的做法刚好相反。孩子的人格在幼儿时期便已经形成,“孩子还小不懂礼貌也没关系”的想法是错误的。

当然,与其口头要求孩子要有礼貌,还不如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父母温和有礼的行为表现,让孩子也跟着潜移默化。

抱怨孩子没礼貌之前,请先想想平时自己的行为是否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认识你自己、创造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这是一位少年的有趣经历:

1、6岁时,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块儿玩了一下午的滚球,他觉得从来没有一位大人对他这么好过,认为黑人是最优秀的人种。

2、8岁那年,他有了一个嗜好,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大部分人都被他吓了一跳,只好昏头昏脑地告诉他。

3、上小学时,他常常花一整天时间偷看大姐的情书,从来没有被发觉。

4、他天生哮喘,夜里总是辗转难眠,白天又异常疲惫,这个病一直折磨着他。他对很多东西都有恐惧症,比如大海。

5、他恳求父亲带他去钓鱼,父亲说:“你没有耐心,带你去你会把我弄疯的。”也由于没有耐性,他成了牛津大学的肄业生。

6、老师问他拿破仑是哪国人,他觉得有诈,自作聪明的改以荷兰人作答,结果遭到了不准吃晚饭的惩罚。

7、他总觉得自己的智商只比天才低一点,结果一测试,只有96,只是普通人的正常智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位伟大人物的传奇:

1、他一生朋友无数,他曾列了一个有50个名字的挚友清单,包括美国国防部部长、纽约的著名律师、报刊总编以及女房东、农场的邻居、贫民区的医生等等。

2、二战期间,在他31岁时,他为了帮助自己的祖国,服务于英国情报局,当了几年的间谍。

3、38岁时,他记起祖父从一个失败的农夫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于是决定效仿。没有文凭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创办了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

4、他曾自嘲:“只要比竞争对手活得长,你就赢了。”他活了88岁。

5、他一生都在冒险,大学没读完,就跑到巴黎当厨师,继而卖厨具,到美国好莱坞做调查员,随后又作了间谍、农民和广告人。晚年隐居于法国古堡。

6、他敢于想像,设计了无数优秀的广告词,至今仍在使用。

7、他说:“永远不要把财富和头脑混为一谈,一个人赚很多钱和他的头脑没有多大关系。”

那位少年和伟人是一个人,名字叫做大卫·奥格威,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

我们把上述两对7个例子一一对应,便会发现它们之间没有所谓成功的必然规律:有的可以牵强的联系起来,比如偷看情书为当间谍作了铺垫,对财富的欲望导致日后开了广告公司,天性友善适合结交朋友;有的则完全相反,没有耐性却创造了伟业,身体不好却长寿,智商不高却有着惊人的智慧。当然,我们也可以不一一对应。可是,你看了这位少年的有趣经历一定能断定他会成为伟大人物吗?

我并不是反对总结成功规律。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但是我们不能机械的理解。有位著名的企业家说:“市场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有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说:“估量命运的秘诀就是不可估量。”因为,我们总在不断的改变。如果真能准确地预测未来,未来还有什么价值呢?

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成功的误区,怀抱着所谓的成功法则,踩着成功人士的脚印,小心翼翼的向前迈进。结果没有靠近理想,反而越走越远。

大卫·奥格威的成功在于他顺从了性格,并将自己的特点(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人的性格、环境、智商、情商、机遇、身份都不一样,怎能拷贝成功?如果说成功有规律可循,那么便是认识你自己、创造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

父母课堂:看来,孩子的成绩和家长的管理是有直接联系的?

尹建莉:这一点是肯定的。其实爱学习是人类的天性,每个孩子生来都不讨厌学习。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给予他正确的引导,比如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并且能在家长合理的管理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那么孩子的成绩肯定不会差的。几乎每个不爱学习的孩子,都是因为在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错误的对待和引导。这当然跟学校教育有关系,但最直接的原因还在家长身上。所以我们可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决定的。

父母课堂: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2906.html

更多阅读

尹建莉教育资料集二 尹建莉的女儿圆圆现况

"注意力"无法训练尹老师:您好!我现在很困惑。不知怎么办?事情是这样的:我儿子在上课时总改不了走神或做小动作的毛病。以前,在老家上学时,学校就在马路边。有一天,他放学后对我说:“妈妈,今天爷爷去上街两次。”我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

池莉 来吧孩子 尹建莉推荐父母看的书

1、孩子来临世上有一种爱,最是没有道理可讲,这便是母爱。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有不顾一切保护幼仔的使命感在血液中顽强地生着、发着、汹涌而澎湃,凭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还原,也许是因它没有道理,也许因它就是道理本身。我是一个母亲。我有

声明:《教育家尹建莉谈幼教资料文集一 中国教育家资料》为网友陷在爱里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