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委:《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
家长的共同感受:“我父母从小到大都不管我,但我现在很不错。我这么努力管我的孩子,他怎么还这么多问题,怎么这么不听话?现在做父母真难啊!”
从三个已知条件得出一个结论:三个已知条件:一、你父母不管你,你很不错;二、作为父母的你,每天管孩子,孩子还总是出问题;三、管一定比不管好。通过对三个已知条件的分析,具备基本逻辑的人都能得出唯一的结论:管的方法是错的!”
正如卢梭所言:“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时代不同了,当代中国家长想让孩子优秀的前提是自己应该成为“智慧家长”,而“智慧家长”的前提是“学习”。
老农民的智慧和知识分子的尴尬:
很多没有上过学的老农民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不少有知识、高学历的城里人却把孩子管出诸多毛病,甚至培养出问题孩子,为什么?老农民没知识但是有智慧,城里人有知识但没智慧。 (知识不等于智慧。)
智慧的老农民三句话就培养出了好孩子:
第一句话:“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了。”不包办,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了责任心。
第二句话:“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讲德行,告诉孩子做人的标准。
第三句话:“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来还有口饭吃。”无私的爱,无尽的爱!
看看一些城里人怎么把孩子教育出问题的:
第一句话:“宝贝,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爸妈妈来办!”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培养出了没有责任心的孩子。
第二句话:“宝贝,出去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一定要还手!”基本的做人准则都没有教对,可能培养出“缺德”的孩子。
第三句话:“我告诉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没饭吃别来找我!”有条件的爱,根本不是真爱。
只要拥有智慧,每一位家长都能把孩子培养成才,而智慧与知识和学历并不相关!
“智慧家长六步走”:改变观念、建立概念、学习原则、掌握方法、使用工具(行知合一)、养成习惯。
第一步:想成为智慧家长首先应该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
第二步:想成为智慧家长应该建立正确的概念:什么是爱?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好家长?什么是德行?什么是认真?…… 这些最基本的概念是家长最应该知道的。很难想象,连这些问题都不知道,甚至没有思考过的家长,如何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第三步:想成为智慧家长应该学习基本的教子原则,只有掌握了教子原则,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教子方法。
第四步:想成为智慧家长,一定要掌握教子方法,这个方法是“找到方法的方法”。方法是学不来的,别人的方法可以借鉴,但只有靠自己不断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方法。
第五步:行知合一,学了就去做,做了就坚持,才会有效果。
第六步:智慧家长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养成用智慧处理问题的习惯,做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并掌握“培养孩子就是培养好习惯”这一基本道理。
》(之二)
序篇 关于“好孩子”
家长有必要了解好孩子的科学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科学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由于家长的疏忽导致了孩子教育的缺失,使孩子得不到幸福,这将成为终生的遗憾。
好孩子的标准分为“内标准”和“外标准”:
好孩子的内标准
好孩子的“内标准”是孩子的内质,发自孩子的内心,包括四个方面: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德行,有才华。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有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幸福。
培养孩子的核心是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引导孩子正常地生活、幸福地生活。中国的教育有一个致命的空白环节——孩子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价值观的教育是家长最需要引导孩子的一个环节,现在一提到价值观,很多成人就想到“金钱”和“权利”,那是狭隘的“拜金和官本位的成功观”,不是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应该是让孩子幸福,因此我把孩子的价值观命名为“幸福观”。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但幸福的人一定成功。
在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好孩子首先应该有责任心:
什么是责任?其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二,犯了错敢于承担。
“有责任心”是做人的根本。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太多没有责任心的孩子,究其原因,都是家长造成的。一来家长没有正确的教子方法,剥夺了孩子的责任,其中最能剥夺孩子责任心的教育方法是“总要求”、“总表扬”、“总批评”、“总讲道理”,还有总是“说话不算数”;二来大部分中国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别的都让爸爸妈妈来干”是很多家长的真实写照。记住,即使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如果没有责任心,那也将一事无成。
其次,好孩子应该有爱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爱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如果家长能够正确地爱孩子的话,孩子就会有爱心。但是,如果大人“溺爱”、“宠爱”、“有条件地爱”、“无原则地爱”,就会剥夺孩子拥有“爱”的能力。
我常常和家长调侃“爱心不需要培养”,为什么?请家长记住:爱心是责任心的外化,有责任的人才可能有爱心。对于父母的爱是“孝心”,孝心就是敢于承担父母的责任,对朋友的爱就是敢于承担朋友的责任,对自己的爱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了问题自己承担,从而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家长们,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就不要奢望他有爱心,就不要奢望等你老了,他会孝敬你。
再次,好孩子对内要修自己的德行。
德行,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中国人能够最终获得幸福和成功的基本条件。在中国,最终获得幸福和成功的不是有才华的人,而是有德行的人。《道德经》上讲,中国人有三重境界,有才华的人被称为“有为”的人,有德行的人被称为“无为”的人,在中国大量“有为”的人帮助少数“无为”的人,让“无为”的人“无不为”。
你想让你的孩子成功和幸福,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德行,社会公德、集体道德、个人品德构成了一个人的德行。德者——不伤害、不妨碍也,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能做到不伤害、不妨碍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的话,那这个人就是有德行的人。有才无德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才无德,简称“缺德”,那他可能就是社会败类。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吧,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最终能成功和幸福的人。
最后,好孩子对外应该展露自己的才华。
何为才华?弹弹琴、跳跳舞和画画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才华,只是在才华基础上展现出来的才艺和才能。(才艺和才能不叫才华)才华由个性特征、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三个方面构成:个性特征指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控力、上进心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高低;知识储备是指人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多少;智力水平是指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强弱。只有以上品质均衡发展,这个人的才华才是真正出类拔萃的,在此基础上,学习任何技能都会取得成就。
一个孩子如果有正确的幸福观,对内有责任心,能够修炼自己的德行,对外有爱心,能够展露自己的才华,将来想不杰出都难,这就是好孩子的内标准。你的孩子是“好孩子”吗?不要仓促下结论,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在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培养优秀的品质,只要孩子走上社会以后最终符合上述标准,那他必定是个幸福和成功的人。
好孩子的外标准
什么是好孩子的“外标准”呢?外标准就是其他人看到一个孩子,对其是不是综合素质高、全方位发展的好孩子的评价。我归纳了好孩子的外标准,为了便于家长记忆,编了一句顺口溜:
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凹凸有致身体美。
第一点是“铜头”,好孩子一定要有一颗“铜头”——要敢闯,不怕困难和艰苦,更重要的是不怕犯错误。错误是宝贝,只要发现错误,就及时更正,因为他们知道成功就是来自不断失败并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
第二点是“铁嘴”,好孩子一定要有一张“铁嘴”——要会表达自己、会沟通。这里的“铁嘴”并不是要求孩子口才有多么好,而是指他能和别人很好地交流、有效地沟通。嘴是人脑子和心灵的扬声器,锻炼口才不能只在嘴上下工夫,否则那就是“卖嘴的”,会惹得人人讨厌,真正的口才的锻炼应该在心灵,在此基础上掌握沟通的技巧。
第三点是“橡皮肚子”,好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橡皮肚子”——做人要谦虚、能包容、有韧性。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能屈能伸,碰到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要能理解和包容,这是大智慧。
第四点是“飞毛腿”,好孩子一定要有一双“飞毛腿”——做人做事要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正所谓“天道酬勤”。
第五点是“凹凸有致”,好孩子一定要“凹凸有致”,这是一个关键点,在下文“凹凸原则”章节中会详细阐述。
第六点是“身体美”,好孩子一定要有一副好身体。这里的美不是指“长相”,是指“身体要棒”,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练就好身体,这是做事情的基础。
第一章凹凸原则——操作的原则
一个人是否优秀和卓越,要从两个方面评价:一方面是“做人”怎么样,一方面是“做事”怎么样。家长培养孩子,最终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做人好、做事优的人,我把这样的人称为“凹凸有致”。“凹凸有致”就是德才兼备,哪有不优秀之理?
【凹凸原则:做人要凹,做事要凸】
一、凹凸有致德才兼备
一个人是否优秀和卓越,要从两个方面评价:一方面是“做人”怎么样,一方面是“做事”怎么样。一个人如果做人做得好,大家都希望和他一起共事,同时做事也做得好,能给大家树立榜样,让大家佩服,那这个人一定是个优秀的人,只要有机会,就能获得成功和幸福。这就是大家常常说的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家长培养孩子,最终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做人好、做事优的人,我把这样的人称为“凹凸有致”(见图1-1)。真正的好孩子,做人也就是德行很“凹”,谦虚、包容、不张扬、与人为善,处处“不伤害、不妨碍”他人,做事也就是才华很“凸”,负责任、敢担当、自信上进,处处都施展才华、不甘人后。“凹凸有致”就是德才兼备,哪有不优秀之理?
图1-1
二、凹凸无致令人心痛
然而,当今社会,“凹凸有致”(做人很凹,做事很凸)的孩子很少,反而“凹凸无致”(做人很凸,做事很凹)的孩子很多。“凹凸无致”的孩子表现常常是:做人很“凸”,总是妨碍和伤害别人,不包容、不谦虚、以自我为中心,处处惹人讨厌;做事很“凹”,总是做不好,自己的事情不自己做,出了问题不承担责任,嘴上说得多,实际行动少。看到这样的孩子真的让人心痛,他们走上社会如何立足,如何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自己的幸福呢?请家长们想想,你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凹凸无致”能怪我们的孩子吗?孩子就是孩子,每一个孩子的做人做事是否“有致”,深受家庭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
很多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甚至很无知地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事情爸爸妈妈来做。”家长表现得很“凸”,殊不知,家长做了,孩子就不做了。时间一长,孩子养成习惯,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做。等孩子进入社会,做事很“凹”,一定会被那些做事很“凸”的人管理,很难成才。“长大都会好”、“考上大学再说”,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孩子很难圆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
希望孩子做事“凸”出来,家长一定要学会示弱,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不该做的不做,做事“凹”下去,孩子就有机会做事,尤其是在生活上。做家务、洗衣服、收拾房间……对自己高要求、对自己负责任,孩子才华就会“凸”出来,等孩子走上社会后,就能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取得成功。
我常常告诫家长们尤其是妈妈们,“越累的妈妈越不是好妈妈”,很多时候做个“懒妈妈”对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因为你把责任还给了孩子。
关于孩子做人的培养,请参见图1-4,中国非常多的家长“重智轻德”,在做人方面对孩子要求不高,很多事情也不给孩子做榜样。家长做人“凹”下去,使得孩子“凸”了出来,等孩子走上社会,因为做人很“凸”,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大家都不喜欢他,人人都远离他,不愿意和他为伍。这样的孩子如何成才获得幸福?
因此,在孩子做人方面,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德行培养”,尽量给孩子做榜样。只有家长在做人方面对孩子的要求“凸”出来,孩子做人才能“凹”下去,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理解和帮助。
家长怎么做,孩子什么样!这就是我为什么把凹凸原则称为好孩子的操作原则。正如前文提到的,很多老农民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孩子,不少城里家长培养出有问题的孩子。城里的家长很苦恼:“难道我还不如老农民?”没错!老农民深谙凹凸原则,他们用朴实的话语诠释了凹凸原则:“爸爸妈妈没本事,全靠你自己了”,做事凹到了极致;“出去别害人,记住做事先做人,你要在外面害人就不要回家来”,对孩子德行的要求到了极致。反观城里很多人,“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好好学习就行了”,“出去别人欺负你,一定不要吃亏,他打你你就打他”。这就是“凹凸原则”的真实写照。
三、孩子要不要打?
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该不该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往大里说可是“违法行为”,严重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但中国的法律很多时候无法执行,比如打了孩子,警察要真把父母关起来,谁来管孩子?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长被警察带走,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不过家长要明白,法律规定不能打孩子。
其次,中国家长打孩子,往往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控制自己,情绪激动不能自持。家长打孩子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打孩子就是对孩子的虐待。
第三,家长为什么敢打孩子?是因为家长知道打孩子没有后果,因为孩子不能反抗,家长打孩子其实就是标准的“恃强凌弱”。你在街头看到很多人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你会上去打他们吗?也许不是你不想,是潜意识里不敢,因为你可能打不过人家!
第四,中国的家长打孩子,有可能是“实在拿孩子没办法”,只有动手了。因此大量家长打孩子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第五,中国家长打了孩子以后,往往会后悔。看着被打的孩子泪眼婆娑、伤痕累累,哪个做爸爸妈妈的不心疼?!打完后悔,转眼又忘,下一次又是如此,何苦呢?
综上所述,孩子不应该打。关键是要明白,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
【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父母就是把我打好的”,“孩子不打不行”……家长们需要仔细思考,其实两种“打”有本质区别。我们小时候是有很多父母打孩子,而且把孩子“打优秀”了,但现在有很多父母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
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长很少因为“才华”打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德行”打孩子。“出去欺负小朋友了”、“故意砸人玻璃了”、“扎老师的自行车轮胎了”、“和父母顶嘴了”……这些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招来家长的“打”,孩子很少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出错”、“分数考得不好”、“字写得不认真”等原因被打。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家长基本上都是因为德行不好、做人不好打孩子的!
看看现在,很少有家长因为孩子们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等德行问题打孩子,而学习不认真、成绩退步、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等才华和学习问题,成为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
德行不严,做人“凸”出来,孩子可能成为“缺德”的孩子;学习努力,但做事“凹”下去,孩子可能成为无用的孩子。德行不打不“凹”,学习越打越“凸”;做事“打”了反而不会做事,做人不“打”不会做人。
很多无知的家长,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呢?当你抡胳膊扯袖子准备打孩子的时候,应该先想想:“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其实打孩子,何时打,怎么打,打在哪,是有整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孩子,否则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第2章 平等与尊重原则——根本的原则
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教育孩子最根本的一个原则。良好融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平等对待的基础上,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摆布孩子,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平等与尊重原则:孩子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他是属于全社会的!】
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教育孩子最根本的一个原则,如果家长能真正掌握这个原则的话,我相信家庭中亲子关系一定是融洽的,沟通一定是畅通的,孩子也一定是自信和阳光的。然而这个原则却是中国家长最难做到、违背次数最多的一个原则,也是孩子出问题甚至成为问题孩子的根本原因之一。(平等与尊重是建立融洽关系的前提,是人际沟通的基础,是自信和阳光的根本。)
不少家长把坐下来喋喋不休地和孩子讲道理当成对孩子的平等与尊重。 (这仅仅是形式上的。)
口头上的尊重不是尊重,形式上的平等不是平等,讲道理更不是尊重和平等,真正的尊重和平等是要“用心”的,是别人能感受到的。 (真正的尊重和平等应该让人感觉得到)
树立一种观念,这是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前提:创造一个孩子很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孩子因我而来,不是为我而来,他不是我的私有财产,他有自己的社会使命,他是属于全社会的。
陶行知语: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没得着优+,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一样的失意。他想让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孩子的感情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伤害到孩子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倾听,而不是苛责与批评。这也是我做得很欠缺的。
(陶行知语,第1段话形象比喻,第2段话点睛之笔。)
一、平等和尊重的前提是“相信”与“信任”
众多的家长尤其是母亲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有两个让人不安的现象:
其一,家长很焦虑,对自己根本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总是焦灼地说“我可怎么办?”,“老师,你帮帮我吧”,“我实在没办法了”……
其二,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逐步好起来,在孩子出问题的第一时间不是想怎么办,而是不断给孩子贴标签,“我的孩子很笨”,“我的孩子很不听话”,“我的孩子怎么说都不会有用的”,不时和孩子抱怨“我容易吗”,“你就不能长进一点啊!”,“我怎么就生了你这样的东西”……(这两种现象的确很普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是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行,相信孩子一定行!(这是信念)否则的话,问题非但解决不了,反而可能越来越严重。
优秀的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自信;问题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没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问题。 “皮格马利翁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以上论点。
皮格马利翁是谁?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人们会有三种心态:一种心态是“没问题,一定行”的积极心态;一种心态是“差不多,试试吧”的骑墙心态;还有一种心态是“不可能,算了吧”的消极心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也存在这三种心态,只有积极心态的家长才能不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更优秀。因此,家长的积极心态是帮助孩子的前提,没有这样的心态,就不要每天光嘴上说着“要帮助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不信任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平等,因为信任是平等与尊重的前提。
二、你和孩子平等吗
良好融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的平等对待的基础上。
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摆布孩子,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平等,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变得“听话”,走向社会一事无成;
第二,孩子为了摆脱这种不平等而极力反抗,叛逆家长,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更有甚者,出现心理问题,为今后走向社会埋下隐患。
中国大部分家庭的亲子关系是“汽车和司机”的关系,家长是“司机”,孩子是“汽车”,家长利用自身的权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没有主动性,父母驱使着孩子,想往左就往左,想往右就往右,让孩子在家长已经定好目的地的道路上被迫前行:
第一,司机是人,汽车是东西,两者存在极大的不平等。
第二,汽车是司机买来的,是司机的私有财产——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出来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第三,汽车是为司机服务的——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没有达成的人生目标。
第四,司机制定目的地和行车路线——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和路线学习和生活。
第五,司机想在哪里加油就在哪里加油,司机想什么时候加油就什么时候加油——很多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选择兴趣班和辅导班。
第六,汽车坏了,司机想什么时候修理就什么时候修理,想在哪里修理就在哪里修理——很多家长不分时间、地点,随心所欲地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孩子。
第七,汽车坏了,很多司机并不怪罪自己的驾驶技术而是骂汽车质量不好——当孩子出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不去想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一味地怪罪孩子。
在“汽车和司机”这样不平等的亲子关系下,一类孩子会因为家长的权力不敢反抗,最终形成习惯,屈服于家长的“淫威”,变得顺从而“听话”,什么事情都不自己考虑,所有的一切都希望家长安排,更有甚者变为“啃老族”。一个没有自己独立思想、没有人生方向、不思进取的孩子如何成功?!
另一类孩子因为不想屈服于家长的权威,不断反抗,反抗的结果是遭到家长更大的压制,周而复始,这样的孩子表现为青春期前小毛病不断,青春期后大问题出现,叛逆甚至“抛锚”——早恋、网瘾、不再上学!
真正的亲子关系应该是“老司机、新司机和汽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孩子平等:
家长应该把自己当做老司机,把孩子当做新司机,生活才是汽车。
新司机在老司机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掌握驾车的技术和能力,家长的任务就是不断让孩子掌握驾驶生活这辆汽车的技能。
三、你尊重孩子吗
得不到尊重的孩子会缺乏自尊、不自信、没有上进心…… (家长不尊重孩子,对孩子是最大的损失。)
中国绝大部分家长都不太尊重孩子,具体表现如下:
1.包办孩子的一切,剥夺孩子的责任心,还有偷听电话、偷看日记、不给自由等;
2.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
3.只看缺点、不看优点,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不行”;
4.不断对孩子诉苦,“我这么累都是为了你!”,“爸爸妈妈容易吗,为你牺牲太多了”,“如果不是你我早就事业有成了”;
5.不断地挖苦讽刺孩子,“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你傻了,怎么不说话了”;
6.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迁怒于孩子,把孩子当出气筒;
7.当着同学、老师、朋友的面说孩子的缺点,揭孩子的短,让孩子当众出丑;
8.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告诉孩子怎么办,而是不断“要求”孩子改错,用虚假表扬“忽悠”孩子改错,以严厉批评“恐吓”孩子改错,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引导”孩子改错;
9.不教孩子“怎么做”,却每天要求孩子“认真做”;
10.不给孩子定规则,却随时随地批评孩子。
如果你常常使用其中5条的话,请你自省:你总是在虐待孩子。对孩子的不尊重会摧毁孩子的自尊,让孩子觉得卑微;会摧毁孩子的自信,让孩子遇事退缩;会摧毁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裹足不前。如果你熟练掌握8条以上的话,你的孩子可能会自暴自弃,失去生活的信心!
以“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为例,详细阐述一下不尊重孩子的恶果:
你有没有拿你的孩子和比他优秀的孩子比过呢?我相信,你用这样的方法主观愿望是通过比较激励孩子,让他向其他更优秀的孩子学习,发奋努力,更加进步。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呢?你发现这样的方法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使孩子积极进取吗?没有!相反客观上让孩子感到痛苦、自卑、委屈、窝火,从心底里厌恶、憎恨家长!最终摧毁了孩子的自信,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可能破罐子破摔。“拿孩子和其他优秀的孩子比较”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
学会三比:
自己跟自己比
今天跟昨天比
这次跟上次比
不断指出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的进步,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如果你坚持做,你在孩子心目中就会是一个“伟大”、“善解人意”、“懂得尊重”的好家长。
第3章 智慧原则——方法的原则
没有智慧的家长让孩子离智慧越来越远,因为没有智慧的家长会教育错了孩子!拥有智慧的前提是闭上嘴,只有闭上嘴才能动脑子。动嘴的教育方法是最低级的教育方法,只有先动脑子再动嘴,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
【智慧原则:智慧=找原因+想办法】
一、智慧的天敌
当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总是第一时间使用“要求”、“表扬”、“批评”、“讲道理”四种方法来解决,殊不知,这四种方法是智慧的“天敌”。(比喻为“天敌”,足见对智慧的影响之大,向家长敲响警钟。)最可悲的是,这“四大天敌”是中国家长掌握最熟练、运用最自如、自认最正确的教育方法,正是它们让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让孩子离家长越来越远。
正确看待“问题孩子”:孩子出现问题很正常,没有问题的孩子反而是不正常的。孩子面对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努力成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获得生存和生活的经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长、成熟、成才、成功。
孩子不需要喋喋不休的教训,而需要切实可行的帮助。
三、 智慧=找原因+想办法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们首先应该“闭上嘴”,静下心来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用什么方法帮助孩子。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们最应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一起探讨怎么解决,除此之外的方法可能都是在“虐待”孩子。
没有智慧的家长让孩子离智慧越来越远,因为没有智慧的家长会教育错了孩子!
何为智慧?《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智慧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如此简单:辨析判断就是“找原因”,发明创造就是“想办法”。
请家长们记住智慧原则的公式:
智慧=找原因+想办法
拥有智慧的前提是闭上嘴,只有闭上嘴才能动脑子。佛家讲“戒定慧”——错误或不对的做法停止为“戒”,然后让自己心静下来为“定”,只有做好这两点才能生“智慧”。闭上嘴了就开始动脑,动脑的目的是找到问题的原因、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注意,智慧的前提是“闭上嘴”!
1.只有闭上嘴,才可能静下心来,更有效地“找原因和想办法”;
2.没有想到方法之前,只有闭上嘴,才不至于让问题加重,使矛盾激化;
3.只有闭上嘴,才可能不在第一时间伤害孩子,便于后续为孩子提供帮助;
4.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时,只有闭上嘴,永远都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5.更为重要的是,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要闭上嘴,很有可能孩子会自己解决问题,因为每个孩子都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慧原则顺口溜:闭上嘴,动动脑,找原因,想办法,迈开腿,去行动,关心爱人,帮助孩子。
第四章正态分布原则——进步的原则
【正态分布原则:少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多评价】
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统计学中一个常用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例如,评价一份试题出的是否科学严谨就可以使用正态分布原则来评价,参加考试的所有同学的成绩统计出来,如果分布曲线是如图4-1所示的“钟形曲线”,10%左右学生成绩较差,10%左右的学生成绩优异,剩余40%左右的学生中等偏上,40%左右的学生中等偏下,说明这份试卷出得好。
家庭教育中,表扬、鼓励、批评和评价四种教育方法也应该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家长应该少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多评价,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
口诀:
平时多鼓励
事后才表扬
犯错少批评
评价还责任
一、无用的表扬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表扬,滥用或错误地“表扬”孩子:
1.无知型“表扬”
当得知孩子早恋自豪地“表扬”孩子,“我儿子14岁就谈恋爱了”;当孩子和人打架时“表扬”孩子,“老子英雄儿好汉,多有英雄气概”;当孩子撒谎时“表扬”孩子,“这么小就这么有谋略,前程不可限量”;当孩子贪小便宜时“表扬”孩子,“我儿子不吃亏,顾家”;当孩子没有礼貌时“表扬”孩子,“看我的孩子多cool”;当孩子3岁亲吻更小的女孩时,笑不拢嘴地“表扬”孩子,“你真给爹长脸”;当孩子阴沉少语时“表扬”孩子,“看我的孩子多成熟”……
无知的“表扬”让孩子以错为对,可能建立错误的生活和学习观念,为未来孩子出问题埋下隐患。这一点尤其要提醒孩子年龄偏小的家长,因为孩子小,很多家长把孩子当“玩物”,家长说话随意,但家长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建立。
2.炫耀型“表扬”
这类家长常常对孩子说,“孩子,你太聪明了”,“你真是个天才”,“和×××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家那孩子是个神童”……
炫耀的“表扬”让孩子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起初孩子趾高气扬,觉得自己真的不错,一旦经历真实社会后,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那回事”时,就会气馁、退缩、逃避甚至厌世……
3.吝啬型“表扬”
孩子考了第二名,家长会说:“别骄傲,还有第一名呢。”想借此刺激孩子更加努力;孩子刚刚帮助家长做了很多家务,家长却视而不见……
这种吝啬型的“表扬”,家长本希望能刺激孩子更加进步,然而孩子在经过努力后没有被认可,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抑郁,感到自己不被重视,没有成就感,慢慢地失去了自信,不再上进。
5.忽悠型“表扬”
最具代表的是中国家长耳熟能详的三个字“你真棒”,与此类似的还有“你真乖”、“你真聪明”……
这根本不是表扬,如果是事实应该被称为“赞美”,如果不是事实应该被称为“忽悠”。在“你真棒”环境下生活,一类孩子认为自己很棒,因而“不可一世”,等发现自己不棒的时候,心理会出现问题。
还有一类孩子根本不觉得自己棒,家长还不断说孩子“棒”!这类孩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会和家长说:“想让我干什么?别忽悠我了!”“我哪有那么棒,有话直说!”请家长们停止“你真棒”吧,很多孩子因为“你真棒”对表扬产生了依赖,没有表扬不去做事;很多孩子因为“你真棒”对表扬产生了厌恶,专门和家长对抗。不具体、不定量的表扬对孩子有害无益!
6.分级型“表扬”
“如果你考试得了100分妈妈就奖励你,得了90分以上妈妈就表扬你,90分以下妈妈就不爱你了!”这叫“有条件”的爱,给孩子带来的都是伤害。
二、正确的表扬
正确的表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表扬时说的话;第二部分,孩子听了家长表扬后对自己说的话。
正确的表扬流程:
表述孩子的行为+说出行为的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感谢
看到孩子第一次扫地时,先描述行为“宝贝扫地了”,再说出这个行为造成的结果“扫得这么干净”、“妈妈不用扫了”或者“地板原来很脏的”,然后表达感受和感谢“妈妈谢谢你”。这样的话,孩子知道你为什么表扬他,感觉被认同,他心里和自己说:“妈妈这么认同我,我付出是应该的,下次还要扫地。”
只有真正的表扬才能激励孩子进步,不过尽管如此,表扬也要适度,要少用。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每天都在学习,表扬多了,一来孩子可能对表扬产生依赖,为表扬而做事,本末倒置,二来,孩子可能觉得被忽悠,觉得表扬“不值钱”,对表扬产生了免疫力。
三、少表扬多鼓励
什么是鼓励呢?
就好比两军对战,胜利以后要“表彰赞扬”——犒赏三军,打仗过程中要“敲鼓激励”——浴血奋战。表扬关注“结果”,一件事情做完了,做得很好,我们应该表扬,孩子的常态生活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要少用表扬,多用鼓励,因为鼓励关注的是“过程”。
不论孩子做了好的事情还是不好的事情,指出孩子做得不错的地方,再告诉孩子下一步的方向,这就是鼓励。我总结了鼓励的公式:
家长相信孩子一定行+正确行为描述+以后做事的方法和方向+期望(身体接触)
例如,孩子考试成绩不是很好,家长首先要在心里告诉自己“我的孩子下次一定会进步”,只有家长有信心孩子才会有信心;指出孩子平时的正确行为或客观事实,“你每天晚上都努力学习到很晚”,或者“这次题比上次难,你其实进步了”;再给孩子方法和方向,“你如果考试再细心一点”、“保持努力”或“加强记忆”;最后给个期望,“爸爸妈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会进步”、“没关系,下一次再来”,或者抱抱孩子小声说“努力吧,有爸爸妈妈在你背后支持呢!”
四、滥用批评的后果
孩子也会犯错,他们犯错太正常了,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犯错时,往往会“难过、委屈、痛苦、不安、自责、焦虑,甚至感到耻辱”。这是每一个有自尊的人犯错后的心态,每个孩子犯错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心态,也正是这样的心态,促使孩子去寻找方法改正错误。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是保护孩子这样的心态,然而大量的家长没有这么做,他们看不得孩子犯错,当孩子犯错的第一时间给孩子的是批评!
孩子做题错了,“怎么搞的,学习这么不认真”;孩子大声喧哗,“喊什么喊,这么没礼貌”;孩子忘带学习用具,“看看,总是丢三落四的”……
孩子知道“我错了,你批评我”,所以孩子一般都会接受这样的批评。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默默承受,家长看到孩子不说话,气不打一处来,会给孩子更严厉的批评,“怎么不说话了!你聋了!”;自尊心强或胆小的孩子可能会哭,“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错了改了不就完了吗?”;家长批评升级,孩子开始受不了,可能会辩解,被家长视为“顶嘴”,“你还敢顶嘴!翅膀硬了,小心我怎么收拾你!”……孩子不论如何表现,都可能招致更为严厉的批评!
孩子知道错了,也想改,但他们是孩子,没有那么多生活和学习的经验,没有办法改,这个时候最需要家长的帮助,可绝大部分家长都不是这么做的,批评、批评、再批评,同一件事不断批评,不同的事一样的批评。久而久之,孩子们犯错后“难过、委屈、痛苦、不安、自责、焦虑甚至感到耻辱”的心态被骂没了!不断批评的结果是:当孩子犯错后,不再难过,不再痛苦……孩子失去了自尊,犯错以后就再也不改了。
五、无用的批评
1.发泄式“批评”
这种批评根本不是批评,其实就是发泄情绪。
这类家长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有以下三种对答:第一句:“听明白没有?”孩子立即说“嗯,听明白了”,其实根本没在听。第二句:“记住了没有?”“记住了”,其实根本没记住。第三句:“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肯定会再犯。
这种批评多了,结果就是孩子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总是这样暴风骤雨地发顿脾气,时间长了家长就没威信了。这种情绪化的批评根本不是批评,是家长发泄自己的情绪。
2.翻旧账式“批评”
这种家长基本上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白了就是“翻旧账”。例如,本来是因为丢了钥匙,家长批评孩子,“你怎么又把钥匙丢了,总是丢三落四的”,由此开始滔滔不绝,“作业做得也不好”,“上课也不认真听讲”,“妈妈这么辛苦地为了你,你还这样”……这种家长的孩子告诉我们:“他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也不嫌口渴。”
主要矛盾被淡化,批评没有针对性,总是说、天天骂,这哪里是批评,简直是虐待。
3.唠叨式“批评”
场景一:“怎么还不起床呀,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你怎么每天都是这样,看老师怎么批评你”,“你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要是再慢就要迟到了”,“看看你,再这样下去我可不管你了”……家长在这样唠叨式的批评过程中准备书包,帮孩子拿红领巾,煎鸡蛋,准备早餐……直到孩子出门上学,唠叨还不绝于耳。
场景二:“还不快点写作业!”,“还看电视,每天就知道看电视”,“你什么时候能让我省心点,自己写作业呢?”,“小心哪一天我把电视砸了”,“写作业认真点!”,“快点快点,就要到睡觉时间了”,“你说妈妈爸爸容易吗?累了一天,还要伺候你,你不能心疼心疼我们吗?”……
这种批评的特点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孩子跟我们讲:“习惯了,背景噪音嘛,她不这样说我都睡不着觉。哪一天她不唠叨了我反而会觉得不适应。”“我看电视的时候,其实早就听不到他们在唠叨什么了,习惯了。”
家长们,这不是批评是唠叨!孩子根本不听,时间长了家长就没有威信了。
4.急躁式“批评”
这种批评最为可怕,其实就是孩子还不知道自己错的时候,家长就开始批评了。孩子的表现常常是:“我怎么又错了?”吓得孩子不知如何是好。时间一长,孩子恐惧家长、厌恶家长,家长如果总是采取这种批评方式的话,孩子不出大问题就不正常了!
这样的事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得太多了。在街上、在学校里、在家中,孩子正玩得高兴,家长就把他喊过来,“你怎么回事,怎么又……”。
你是不是这样的家长?如果你具备“眼到,嘴到,手就到了”这样的基本功,就能确定你是这一类的家长。这种家长屡见不鲜,尤其是孩子学习的时候。孩子正在写18+19=27,他还没发现这道题错了,家长的眼睛就看到了,随即嘴就动了,劈头盖脸就是一句:“你怎么又错了!”忍不住手就开始动了,一巴掌打在孩子头上,“你再这样看我就收拾你!”
家长总是这样的话,最后孩子会怎么样呢?有两种表现:一种孩子会觉得“我怎么这么笨呀”,一旦孩子认定自己笨那就很难办了,任何事做不好的结论都是“因为我笨,所以这样”;还有一种孩子就憋着气瞪着家长,家长会发现他的眼神真的很可怕,孩子心里想,“我就是笨,怎么着吧?!”
六、正确的批评
正确的批评和正确的表扬一样,大家可以参考表扬的方式:
描述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这样做的结果+表达家长的感受和痛苦
例如,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架了,而且“战胜”了别的孩子,家长知道后不能有情绪,有情绪就先不要教育孩子。批评是要客观和公正的:描述行为“你把×××打了”,结果“×××受伤了,一定很疼”,“你伤害了别人这是不对的”,“妈妈还要请假去看看×××,影响了工作”,最后表达感受“妈妈很伤心”,“妈妈觉得自己教育孩子很失败”。
批评到此为止,孩子会自己和自己说话的:“我怎么让妈妈伤心了”,“我打人了,要是我被打了,会不会也很疼呢?”,“为了不让妈妈伤心,我明天和×××道歉吧”……
七、少批评多评价
即使学会了正确的批评,也要少用,为什么?很多孩子犯错的时候,根本没有恶意或者不知道有严重后果,当他们知道错的时候,不用你批评他都会自己注意并希望改正,这就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家长一定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原则下,处理孩子所犯的错误,被尊重的孩子绝不会“有错不改”的。
因为孩子就是孩子,当他们犯错误时,往往不知道怎么改,家长在这个时候最应该给他们提供帮助,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评价”。
因为孩子就是孩子,当他们犯错误时,往往不知道怎么改,家长在这个时候最应该给他们提供帮助,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评价”。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请家长按照以下流程处理:
1.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要自己有情绪就不可能正确处理孩子的问题。
2.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有情绪就不要处理孩子的问题。
3.分析孩子做错事是不是故意的,孩子犯错时知不知道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如果是故意的,知道严重后果,就要批评,但要遵循下一章的“ABC原则”,如果不是故意的就和孩子坐下来一起讨论这件事情。
4.评价这件事:首先,告诉孩子,“你错了,但你不是故意的,没有恶意,爸爸妈妈理解你”;其次,告诉孩子,“错了不怕,谁都会犯错,有错就改才是我们要做的,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不会这样做了”;第三,和孩子一起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让孩子养成遇到问题先找原因的好习惯;第四,找到原因,给孩子建议,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唯一的建议和意见,应该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处理起来,爸爸妈妈建议可以用四种方法解决,你选择一个吧?”一定要把责任还给孩子,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观察孩子处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重复步骤1~5,直到问题解决。
最后再提醒家长几点:
1.表扬批评讲结果,尤其是表扬:当孩子努力做完一件事的时候,正确表扬孩子,孩子会认为努力被认可,更加努力。事前“表扬”是“钓鱼”和“忽悠”,不是表扬,孩子会因为想得到“表扬”而努力,当没有表扬的时候,孩子会停止努力!例如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不错的分数,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你表扬他,孩子的努力被承认,会非常开心;如果“你要取得好成绩你就很棒了,妈妈给你买×××”,这就是“忽悠”和“钓鱼”,后果很严重。
2.表扬孩子的行为和行为造成的结果,千万不要表扬孩子的人品和人格。 (表扬要就事论事。)
3.在“你真棒”的背后,绝大部分的家长根本不是这样认为的,这叫做虚伪。
4.孩子做错了,首次理解,再次谅解,三次再批评。首次后就可以使用ABC原则,没有使用ABC原则,就不要批评孩子。
5.表扬和批评这两种方式的使用是有“次数限制”的,家长一定要慎用,很多家长在幼儿园就早早用完了,孩子具备了“抗药性”,以后就一点用都没有了。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和评价,而不是表扬和批评。
6.一个人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通过自身的努力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情,孩子也一样。表扬不能让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孩子自己的实践。
7.鼓励和评价就是平等和尊重。
第5章 ABC原则——听话的原则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根本“无话可听” (家长的话不具体,不明白,没有可操作性)。孩子是最讲道理的,孩子不讲道理往往是因为“无理可讲” (家长的话本身就没道理,孩子怎么可能“有理可讲”)而约定好的事情,孩子比家长执行得要好得多!
ABC原则
事前有约定,事中有提醒,事后有总结
家长主观认为孩子不听话,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家长不会说话,尽管本意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说出来的话孩子不爱听。
其二,孩子大部分时候根本“无话可听”,“无理可讲”。
一、孩子是最讲道理的
从情境说起:我们常常在商场里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要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比如小汽车,家长不给买,孩子哭闹非要买不可。怎么办?
非常简单。
在每次出门前和孩子约定好:“宝贝,爸爸妈妈带你去商场,爸爸要买什么,妈妈要买什么,你要买什么,除此之外,我们什么都不能买了,可以吗?”一般孩子会答应的。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见,要商量好了再出门。
到了商场,孩子遇到不在计划之内自己还想要的东西时,家长只要提醒他:“我们说好的,不能买其他的”,你会发现孩子非常讲理,盯着想要的东西,满脸渴望地说:“那就下次买吧!”还有些孩子在提醒之后还会要,千万不要答应他,因为是约定好的,这是家长建立威信、“说话算数”的最好时候。
回到家里,再和孩子总结一下,“今天你想买的那个东西,我们讨论讨论要不要下次买”,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好重视我,好爱我!”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被告知要听什么话。孩子是最讲道理的,孩子不讲道理往往是因为无理可讲。而约定好的事情,孩子比家长执行要好得多!
二、何为ABC原则
A、B、C分别代表事前、事中、事后,ABC原则,就是事前有约定,事中有提醒,事后有总结。可把ABC原则称为“家规”原则。
ABC原则是解决家庭矛盾的最好方法之一。大家仔细想想,家庭矛盾中有多少事情是因为事前没有约定好呢?每个家庭成员都生活在自己制定的“标准”中(不是大家共同制定的),标准不同,矛盾产生,争吵不断。静下心来约定好,问题就解决了。
其一:不伤害,不妨碍
A、事前有约定:永远铭记“不伤害,不妨碍(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如有违背,同一问题,第一次理解,第二次谅解,第三次惩罚。惩罚方式在第二次谅解时要制定好。
B、事中有提醒:全家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相互提醒,我们是否“伤害”和“妨碍”。
C、事后有总结:坚决执行!
其二:不包办,负责任
A、事前有约定:永远铭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出了错勇于承担。
B、事中有提醒:全家人时时提醒,家长不能包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一问题,第一次理解,第二次谅解,第三次惩罚。惩罚方式在第二次谅解时要制定好。
C、事后有总结:坚决执行!
德行和责任是孩子成长、成人、成才和成功的基础。有德行者“不伤害,不妨碍”,负责任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来问题勇于承担”。和孩子约定的过程中,这两个规矩是基础,否则,一切约定都是徒劳。
三、ABC原则应用一:花钱
关于花钱的约定:
约定一:按周给孩子零花钱。(学龄前的孩子,由父母保存,支配权归孩子。)
约定二:孩子的钱=大钱(压岁钱、礼金)+零用钱。大钱存入银行,存折孩子保管,密码家长保存,零用钱按周支给孩子。
约定三:全家讨论,把开销分为三类:该花的,不该花的,可花可不花的。该花的钱全部由家长出;不该花的用孩子的零用钱,如果不够自己攒;可花可不花的,孩子提出理由,全家讨论,如果家长同意买,家长出一半钱,孩子出一半钱(可从“大钱”中出)。
约定四:全家确定购物时间(一般每周一次),其余时间没有特殊原因不购物。正式购物前,大家想买什么写在本子上。好处:其一,家长很轻松,不需要随时给孩子买东西;其二,很多孩子周一想买的东西,到周三可能就不想买了,避免冲动消费;其三,孩子开始有计划地生活。
约定五:坚决执行!出现问题协商惩罚机制,例如剥夺孩子支配几周零用钱的权利。
智力正常,个性成才,决定一个孩子最终成功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控制力、上进心、意志力这六项品质。个性品质的培养只有融入家庭生活中才能有效。通过对花钱的管理,避免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把责任还给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有了控制力、意志力,就会慢慢地开始自信和上进!
四、ABC原则应用二:看电视
电视到底要不要看,把责任还给孩子!
前提: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能沉迷于电视。
A、事前有约定:根据孩子的年龄,制定合理的看电视时间。有一妈妈约定的时间是20分钟,没有用。这不是约定,这是“霸王条款”,20分钟连一级动画片都看不完!约定一定是双方同意的。
B、事中有提醒:及时提醒孩子“宝贝,时间快的了”,但提醒不能过多,以免孩子厌烦。
C、事后有总结:提前约定好,如果第一次超过了时间(不论超过多少时间),第二天不能看(孩子怎么缠你都不能让他看,用行动告诉他说话要算数,言必行,行必果),第三天让他看(小小的惩罚即可,惩罚不能太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自己负责就行了);如果第二次发现超过时间,那从第二天开始两天不能看,第三天可以看;如果第三次发现超过时间,从第二天起三天不能看。要注意,不能一直累计,惩罚三天是一个循环,从头再来。不要和孩子辩论,不要说话,坚决执行就好了。 (技巧)
只要这样坚持,孩子就会知道约定是要遵守的,慢慢就会守规矩,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孩子控制不了自己,家长必须定规矩帮助孩子。
需要指出,假如约定为60分钟,但孩子说:“妈妈,再看5分钟行吗?这个节目马上就完了。”家长让不让看?一定要让孩子看。
五、ABC原则应用三:报兴趣班
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有理由可以不学,但孩子自己要报的兴趣班,他也会半途而废。家长很生气。
家长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孩子想学钢琴是自发的,愿望是好的,但学之前并不知道这么苦,老师还会批评。一个曲子学完马上又来一支生曲子,还要每天坚持练!孩子想学跆拳道,本来想打别人的,谁知道学了要先挨打呢!要相信孩子报兴趣班时是出于真诚并下定决心要学好的,但学什么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家长更多的帮助。
报兴趣班的口诀:干、看、站、要、压、约。
第一步:干。根据对孩子的了解,想让他干什么?
第二步:看。先带孩子去看,学钢琴,先看演奏,听音乐会。
第三步:站。他觉得好,就会站在那儿看,如果看得入迷,说明他很感兴趣。
第四步:要。如果孩子感兴趣,想要,一定让孩子自己开口!家长千万不要主动提出,或者孩子一说喜欢就马上同意。
第五步:压。孩子要,不要马上答应,要“逆”着孩子说,激发孩子的欲望。“弹钢琴太辛苦了,每周都要去一趟。”“老师挺厉害的”。孩子肯定会说:“我不怕!”把可能性向他讲清楚,但要有技巧,恰到好处,别做得太过分,把孩子吓回去。
第六步:约。“勉强”答应他,签订书面协议,提出要求。当孩子想退缩时就看协议。孩子是最讲道理的。
孩子遇到问题是正常的。家长使用正态分布原则就好了,核心是鼓励:“今天比昨天好,再努力些就行了。”如果孩子说不想学了,家长不要理他,他只是发泄情绪而已。
六、ABC原则操作要点
ABC原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原则。
1.ABC原则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没有平等和尊重就没有真正的约定。因此约定要合情合理,双方同意,切忌霸王条款或忽悠签约。
有一妈妈带孩子去商场,事先约定不让妈妈抱,结果到了商场就让妈妈抱。妈妈虽然用了ABC原则,但违反了平等和尊重原则。带着孩子逛商场,大人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是美女和帅哥,自己高兴了,可孩子跟在后面看到是什么?他那么小,满眼都是人们的大腿和屁股。你蹲下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孩子都喜欢在空旷的地方玩,商场里那么多人,他怕被踩着呀,他让你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没有乐趣。
2.事中提醒。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孩子磨蹭家长,也一定要坚决执行约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建立规则意识。
3.事后总结,使用智慧原则:“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4.家长要说话算数。孩子说话不算数往往因为家长没有说到做到。
第六章 认真原则——教导的原则
认真原则
目标明确,程序完整,结果达标
一、从“认真”谈起:
什么是认真?
答案:“专心”,“用心”,“一丝不苟”,“不要马虎”,“专注的态度”,“一心一意”、“全神贯注”……
“认真”对孩子来说是个抽象的词,孩子很难理解,再用更多抽象的词来解释,孩子就不理解了,时间长了“似懂非懂”,就永远不会“认真”了。
二、什么是认真
认真就是:目标明确,程序完整,结果达标
要把任何一件事情认真做好,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达标的结果”,更为核心的是“完整的程序”。只有程序完整,才能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达到满意的结果。
以洗手为例,目标明确——洗手,结果达标——把手洗干净,程序完整——只有按照正确的洗手程序去做,结果才会达标。
在孩子洗手的过程中,首先,给孩子多做示范,让孩子基本了解流程;其次,定量和定性地告诉孩子每一个步骤的行为标准;再次,确定孩子按照流程把每个步骤都做规范;最后,在21天内监督孩子按照标准操作形成习惯。
再如,吃放可以看出孩子是否有“德行”,也是一个家庭是否有家教,家长是否教育有方的集中体现。
以“筷子”为例演示家庭教育的“认真”:
1.和孩子说,筷子的正确使用体现一个人的教养,给孩子建立正确的认识;
2.告诉孩子,吃饭时用筷子有“十忌”:
叉子筷——把筷子当叉子叉菜吃;
挑食筷——在菜里面挑挑拣拣再夹菜;
流汁筷——夹菜过程中菜汁流到桌子上;
奶头筷——吃饭的时候用嘴咬筷子头;
牙签筷——拿筷子当牙签剔牙;
撕咬筷——用筷子夹住食物撕咬(要放到嘴里咀嚼);
窥视筷——筷子随着眼睛窥视食物,迟迟拿不定注意;
指人筷——吃饭时拿筷子指别人;
铲刀筷——用筷子翻菜品;
叮当筷——吃饭时筷子和盘子碰撞发出声音。
3.逐步演示给孩子看,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好。
4.把责任交给孩子,让孩子监督全家人,看谁会犯错,孩子被赋予权力,自己会先做到。
5.坚持一段时间,直到确认孩子完全掌握。
三、不教而杀谓之虐
◎当着外人的面说孩子不好,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
◎“喜欢看什么节目?”
“我也不知道,就是拿着遥控器一个一个台看,我也不知道看什么节目。”(可以初步判断,孩子是一个“把解脱当幸福”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没有人生目标,现实也不快乐。)
……
她不断地指使孩子得到别人的赞扬,让“自己脸上有光”!可恶!
◎反思:在要求孩子的时候,我们真的“认真”告诉过他们怎么做吗?如果没有告诉孩子怎么做,却不断地要求孩子、忽悠孩子、给孩子讲道理,那都是在伤害孩子。
四、认真原则的要点
1.教孩子“认真”做事情的流程,其实就是“平等和尊重”,孩子最需要大人的帮助。
2.“认真”这个词,应该在家中的话语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我有没有告诉孩子程序如何完整”。
3.认真原则三步走:教环节细节,盯环节重复,促养成习惯。也就是说,教孩子各个环节,孩子的操作过程中盯着孩子重复,因为只有重复才能养成习惯。
4.运用小技巧,让孩子教家长“认真”,和孩子一起找“完整的程序”。
5.耐心是认真原则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第7章 交换原则——公平的原则
“公平协商,说话算数”是交换原则的全部内涵。在公平的前提下,做好“人与人”交换和“事与事”交换,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事半功倍!
交换原则
人与人,事与事,千万不要拿责任进行交换
一、交换原则的核心
场景:
1.妈妈用“酸奶”和孩子“睡午觉”进行交换。
2.爸爸用“去野生动物园”与孩子“自己起床”交换。
3.妈妈用“奖励一百元”与孩子“考双百”交换。
4.妈妈用“自己的辛苦”与孩子的“将来”进行交换。
5.爸爸用“钱”与孩子“洗碗”进行交换。
6.儿子用“不打架的承诺”与妈妈“不要告诉爸爸”进行交换。
7.女儿用“刷碗”与妈妈“收拾房间”进行交换。
8.儿子用“好好写作业”与妈妈“不要唠叨”进行交换。
……
亲子关系中,家长能够科学有效地使用交换原则的话,会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最终影响孩子的人格培养;但家长如果错误地使用交换原则,不仅不能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甚至会对孩子的人格培养造成负面影响,遗憾终生。
科学有效的交换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双方商量并达成协议;第二阶段,根据达成的协议,双方交换“标的”进行转移。
二、家庭中交换原则的两种类型
第一种交换方法:人和人的交换——你要求我,我也要求你。
第二种交换方法:事与事的交换——我要求你,我也满足你。
在家中有效使用交换原则,会让被要求的家庭成员感到公平,可以接受,因此愿意去执行。
三、千万不要拿“爱”和“责任”进行交换
◎不要用爱进行交换
妈妈说:“妈妈起早贪黑,累死累活的,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你将来有出息吗?”
爸爸说:“爸爸这么爱你,你就不能好好考试,给爸爸考个好成绩吗?”
孩子说:“妈妈我爱你,带我去超市吧。”
爱是无价的,是神圣的,是不能用来交换的。如果用来交换那就是“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不是真爱,是交易。
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是一种天性,是没有条件和理由的,家长爱孩子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然而在生活中,常会听见这样的话:“你要乖,要听话,妈妈才爱你,才给你买玩具,你要是不乖,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也不带你出去玩了!”
这样的说法也许可以取得管束的效果,但同时也会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我乖,妈妈才爱我;我不乖,妈妈就不爱我!”这样,父母对子女的爱自然而然地被冠以某些条件和前提。用爱交易,孩子是不会感觉到爱的,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
◎不要用责任进行交换
家庭成员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不能用来交换的。
学习、家务、生活自理都是孩子的责任,这些不能用来交换。如果这种交换养成了习惯,其实就是养成了孩子为了“标的”而放弃“责任”的习惯,一旦“标的”得不到,就再也不负责任了。
很多家长都会用钱和孩子的成绩进行交换,这不符合家庭交换的原则,因为它交换的是孩子的“责任”。
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事先承诺奖励,孩子可能会因为奖励而努力学习。奖励应该是在孩子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家长为了肯定孩子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而给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父母真的爱他。
四、交换原则使用要点
1.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事与事”的交换,都是平等和尊重的体现。
2.千万不能拿“爱”和“责任”进行交换。
3.交换不要变得“正式”,经营家庭不是经营公司,交换不是合同,交换的过程最好游戏化。
4.使用交换原则的过程其实就是互相妥协、互相让步、互相包容的过程。
5.交换要公平,双方都同意,标的明确,执行坚决。
6.交换双方最好引入第三方监督执行,避免“耍赖”现象出现。父母交换,孩子监督;母子交换,父亲监督;父子交换,母亲监督。大家都快乐,其乐融融。
第8章 改变原则——核心的原则
家长先改,孩子后变!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包括我们的孩子;只有自己改变,才能改变别人,包括我们的孩子。改变自己就是重塑良好的亲子关系。
改变原则
要想别人改,自己先要变;要想别人变,自己先要改。
一、想要别人改,自己先要变
从皮鞋的来历说起: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几。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 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小哲理: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将自己的双脚包起来」。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作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不要奢求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帮助你改变爱人和孩子,如果真有的话,那就只有一条路——改变你自己。改变别人很难,改变自己很容易!记住:成熟的人是要改变自己来面对自己的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改变的很多:我们要改变自认为正确的教子观念,我们要改变对孩子已固定的成见和看法,我们要改变和家人的沟通方式……你会发现,通过你正向的改变,你的家庭,你的爱人,你的孩子包括你自己都会发生让人欣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你生活得更加惬意,更加美满,更加幸福。
孩子做了错事,不要大发雷霆,先冷静3秒钟,“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有两种情况不能惩罚孩子:一是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了;二是他做这件事情前并不知道结果并且没有恶意。
二、改变自己,就是重塑关系
教育孩子没什么奥秘,教育好孩子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大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不良的亲子关系造成的。什么是亲子关系,说白了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的一种行为与行为之间互为因果的习惯,也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的“行为习惯模式”。亲子关系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却牵引着父母和孩子的行为,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得亲子之间形成和谐、亲密和愉悦的行为习惯。不良的亲子关系使得亲子之间形成猜忌、冲突、无序的行为习惯,造成很多孩子问题的出现。如下图:
上图中:黑色部分“改变前”代表家庭中不科学的亲子关系,孩子和家长之间形成了错误的“条件反射”关系,家长错误的行为会造成孩子错误的行为,孩子错误的行为反过来会造成家长的错误行为,时间长了,形成了习惯,造成了家庭问题和孩子问题的出现。
因为家长和孩子必须要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相当长的时间,孩子从出生到走向社会很难脱离家庭脱离父母,亲子之间必须要形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称之为亲子关系,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家庭的亲子关系都是不正常、不成熟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伟大也是最艰巨的一项“工作”,“家长”是人类持续时间最长、承担责任最重的一个“职业”,这个职业的根本是要把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培养成才,最终走向社会去承担社会责任。然而,中国家长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家长们凭着“传统的经验”和“自己的认为”教育着孩子,大量实践表明,“传统经验”和“自我认为”绝大部分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这样就形成了“传统家长”不科学甚至错误的教子方法和教子行为,孩子没有选择的必须去适应家长错误的教子方法和教子行为,双方最终形成了行为上“条件反射”,以至于在这样的亲子条件下孩子不断的出现问题,甚至成为“问题孩子”!
上图中:绿色部分“改变中”代表家长“先不管孩子”“自己先改变”,通过系统的学习,家长改变了错误的观念,建立了“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等一系列正确的教子观念(《从自然型父母向智慧型家长》一书中对这三个观念做了详见阐述),在正确的观念指引下,家长们不断的学习正确的教子原则和方法,逐步让自己成为“合格的家长”、“智慧的家长”。家长持续不断的正向改变,会让孩子不适应,孩子使用以往的“条件反射”对待父母时,发现一切都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反射”回来行为,孩子惊讶了,孩子迷茫了,父母怎么变了?!因为孩子必须要与家长形成关系,在家长不断的正向改变下,孩子为了适应家长这种改变,必须自己改变,慢慢的,孩子也跟着变了。
上图中:红色部分“改变后”代表在家长持续不断正向改变下,孩子为了适应家长的改变也发生了正向的改变,持续一段时间后,双方行成了新的习惯,建立了科学正向的“条件反射”,最终形成了正确的科学的“亲子关系”,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作用下,家长和孩子之间和谐、亲密、美满的生活。
正如图中所示:家长先改,孩子后变!在这个改变过程中,家长并没有去改变孩子,而是不断的改变自己,因为家长的改变,孩子需要适应家长的改变,这样家长就触发了孩子内心中“自我改变”的阀门,孩子随后也发生了改变。
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包括我们的孩子,只有我们自己改变,才能改变别人,包括我们的孩子!改变自己就是重塑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改变就像“打开一扇门”
改变原则又称为“开门原则”,以“开门”来比喻“改变”。
改变前:不良的亲子关系就像孩子在我们面前竖起了一扇门,门关得很严。孩子关上心门并不是不愿意和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扇门是家长关上的,如果希望改善亲子关系,希望孩子改掉缺点和毛病,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最终取得成就,那么自己行动起来——“开门靠自己。”
改变中:想看到孩子的改变,需要先改变自己。从某一件事下手,围绕这一件事不断改变自己,让孩子看到你的变化,千万不要贪多,不要什么都想改;千万不要着急,不要急于看到孩子的变化。在自己改变的过程中,不要关注孩子的感受,“自己坚持是最重要的”。当孩子发现你真的变了,他也开始发生变化,但一定不要掉以轻心,你坚持改,孩子才会不断改变。
改变后:持续地改变,最终让自己养成习惯,这样就固化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孩子随着你的改变慢慢迎合你的改变,自己也开始变化,直到他也养成了新的习惯。
第9章 行知合一原则——行动的原则
知识不是力量,知识的使用才是力量,知识的坚持使用才是真正的力量。这就是行知合一原则的内涵。无论是在学习成为智慧家长的路上,还是在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人的路上,让自己行动起来,让自己能够坚持,幸福会离你越来越近。
行知合一原则
即知即行,即行即坚持行,一定行!
一、行知行&知行知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来的基本理论。我不断地告诫家长:“知道了一定要去做,去做了一定要坚持做,有了问题赶快问,问了就赶紧去实践。”而不要“学习的时候激动,想起来的时候冲动,回到家就一动不动”!只有应用并坚持应用“教子知识”的家长,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智慧的家长。
学习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学”指“学知识”,“习”指“去实践”,“学知识”本身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实践”也就是“学以致用”才是一件让人快乐无比的事情。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他们都不是每天坐在“研究室”里研究教育,而是“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再到实践中去”,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不空洞、不学术,这些理论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操作性,他们不是“知行知”,而是“行知行”。
二、行知合一贵在“坚持做”
4%:别看现场家长们认真、专注并热情洋溢地听讲座,但根据“二八法则”,课后只有20%的家长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在按照要求去做的家长中只有20%的家长会“坚持做”。
20%×20%=4%:只有4%的家长在不断实践和坚持后,体会到了喜悦,寻找到了幸福。这4%的家长的共同点是:愿意学、改变观念快、行动力强、能坚持、不断实践、有毅力和方法……
21: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坏习惯需要改吗?——坏习惯不需要改!因为“一个好的习惯养成了,坏的习惯就自动消失了”,所以不论是你还是孩子,要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建立好习惯”上,而不是“怎么改掉坏习惯”。把坏习惯忘掉吧,它们并不重要,如果每天看着自己和孩子的坏习惯,对新习惯的建立可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着眼如何建立好习惯,这才是你要做的!
行知合一的途径——法财侣地
从“法、财、侣、地”四个方面着手,可以帮助家长努力去“坚持做”。
“法”即方法,要让自己坚持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财”即钱财,要让自己坚持需要“花一些钱”;“侣”即伴侣,要让自己坚持可以“找人陪伴”;“地”即环境,要让自己坚持可以“换个环境”。
适合的方法是人“坚持做”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
花钱是增加“坚持做”动力的有效途径。(除了肉疼就是钱疼了)
让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很难,但一群人“坚持做一件事”就容易得多。在“有效”伴侣的陪伴下,能让你增加“坚持做”的动力。
特定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共同进步”的氛围,也能增加“坚持做”的动力。
三、“五子登科”体会“知易行难”
根据内容编写的顺口溜:
早晨起床“叠被子”,(一天开始,要努力)
洗漱完毕“刷池子”,(是对家人的一份爱心表达,也是家风修养的体现)
下班回家“静机子”,(现代人文明行为的体现)
吃饭喝茶“用垫子”,(一份修养,一份互相尊重)
站起身来“复位子”。(将椅子复位,避免杂乱无章)
第10章 爱与幸福原则——结构的原则
爱与幸福原则
一颗充满爱与幸福飞的红心,指导着我们生活
一、“爱与幸福”结构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因为“爱”成了家,成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
◎关于真爱,用三句话可以概括:
第一,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没有条件的爱才是真爱。看看我们现在的夫妻之爱、亲子之爱有多少是有附加条件的,这是家庭不幸福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别人能感受到的爱才是真爱。大部分人无怨无悔地爱着孩子和爱人,但对方根本感觉不到,更有甚者,对方感受到的都是负担。
第三,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不会爱还要爱那是伤害,每个成人都应该花时间学习如何去爱,这是人生幸福的必修课。
◎何为好家长
有了父母才有了孩子,有了孩子才有了家长。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好家长的基础是与孩子平等、尊重孩子,好家长的核心是智慧,遇到事情要“找原因+想办法”。
◎怎样经营好家庭
做好三件事:生活、学习和沟通。生活靠智慧,学习靠策略,沟通是关键。
生活靠智慧:智慧=找原因+想办法
学习靠策略: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
家庭出问题,根源在沟通。沟通的流程:相互了解→处理情绪→认真倾听→有效表达→运用智慧→无输处理→执行调整。
想要家庭幸福,有两条必经之路:“改变观念”和“行知合一”。
更多阅读
海德格尔:《艺术作为真理 —— 艺术作品的本源》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
【哲学】海德格尔:《艺术作为真理 —— 艺术作品的本源》2012-06-07“本源” 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
《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全书不到100个字,却字字刺人心
《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作者法国作家贝尔当·桑帝尼,绘者贝尔当.哥地尼,18页的绘本,全书不到100个字,却字字刺人心。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浏览原图即使再破再小,家始终是最温暖的
《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全书不到100个字,却字字刺人心 如今社会钱毁人心
《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作者法国作家贝尔当·桑帝尼,绘者贝尔当.哥地尼,18页的绘本,全书不到100个字,却字字刺人心。他描写了一个男人跌宕的一生,在他有如过山车一般的人生中,他体会到了成功、失败、幸福以及悲哀,发人深省。 生命的价值究
简易论坛|陈小春 郑伊健《古惑仔7绝义升天》在线高清观看 高清dv 古惑仔郑伊健陈小春
陈小春 郑伊健《古惑仔7绝义升天》在线高清观看 高清dvd下载 陈浩南(隐居内地中) ----请选择----陈浩南(隐居内地中)大飞(隐居内地中)山鸡(已故)大天二(已故)韩宾灰狗(已故)太子(已故)蒋天生十三妹陈耀天收KK丁瑶游采妮靓妈生蕃(已
《微波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微波炉》 微波炉辐射距离
Lita Lee博士是《微波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微波炉》一书的作者,也是我的广播节目的嘉宾。她在书中写道,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Lee博士观察了食用微波食品者的疾病状况,发现其中淋巴紊乱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