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东 leomaster 张延东
书法家张延东
张延东,字晓珊,号三江源头人、西海醉石、高原人,笔名东方粟、林言、次郎。1964年4月生于青海古洞口,祖籍南京,现居北京。
国家一级美术师,[1]当代著名实力派长锋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编辑,策划,特聘院士,“三分书”创始人。
1996年9月,被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评审委员会授予“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荣誉称号。
2013年10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师审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授予国际“中国人民艺术家”资质称号。
张延东,先后就读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大学为青海史上第一位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为国家公务员,现兼职某艺术高等学院。
出版有《张延东书法集》等。
90年代以来,多次被应邀赴日本、香港、浙江、上海、北京、四川等开展书法艺术、文化活动交流和讲学活动。百余幅作品流传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加拿大、法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并多次在其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美术馆展出。
先后授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徐利民,著名书画家启功,著名美学家、哲学家、北京大学艺术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叶朗教授等。
为“周恩来总理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任礼宾官、中华国礼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动漫第一人、著名书画家古今明先生”入室弟子。
曾任中国书画家系列丛书《墨彩大观》编委、文学刊物《河湟》编委、《墨缘》主编、《海悦之声》总编辑、互助书法艺校常务副校长、源上书画艺术发展社社长、海东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等。
现任CCTV中国影响力·文化中国网总编辑;中国周恩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院士;北京大学校友会会员。中日韩新书画家友好联盟常任理事;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青海分会主席团常务理事;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源上墨斋主人等。
张延东,长期在国家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从事书法教育、群众文化辅导、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以及书法、文字创作研究和美学、哲学、心理学、林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学习、研究工作,使书家的文化积淀、人身涵养、非凡才华、字外功夫等渗透到整个人品和书品中。先后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评论、文章等50余万字,其中《人品与书品之管见》、《汉字是中国的脸》、《真、善、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面旗帜》、《春风化雨绿满山》、《绿色从这里延伸》、《加强和完善基层林业体制的探讨》等广有影响力。80年代创办青海史上第一所书法学校“互助书法艺校”,为社会培养书法人才3000余人;同年代创办省级社团“源上书画艺术发展社”,与30多个省市、地区以及国家书画团体建立了友好关系。
艺术风格 折叠 编辑本段
张延东善用长锋羊毫作书,其人博雅温情,幽默风趣,洒脱开朗,耿直爽朗;其书灵动有力、沉稳刚健、洒脱奔放,气势雄浑开张,书风力兼众美。
张延东受家父张有贤先生(1922.5——2002.02.07 历任青海省互助县李丰、台子、林川等人民公社乡长、党委书记、县农机科科长、县委贫协主席等职,为馆阁体书法家)影响, 自幼好墨。
青年时代一度痴迷汉隶、魏碑以及章草,如醉如痴。
而立之后,受老子“道法自然”、庄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影响,崇尚“天然第一、功夫次之”思想,用艺术的品质去溶铸自己的个性风格,用生命之本分去体悟北碑沉雄的风骨,南帖飘逸的意蕴。
知天命之际,张延东悟得书法真谛,风格自成一体,被世人称之为“三分书”。
主要贡献 折叠 编辑本段
张延东对我国的书法主要贡献,在于他用中国长锋羊毫毛笔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三分书”书体,开创了中国当代书风之先河,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又一新书体“三分书”的创始人。
“三分书” 折叠 编辑本段
张延东【晓珊】创造的“三分书”,融“汉简、魏碑、章草”笔意于其中,柔“情”、“韵”、“法”为一体,注“万物”与“水墨”之灵性,以“乱石铺街”为主要造型手段,把自然生命及书法形式本身所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神奇结合,线条、笔墨和空间同步在一种节奏化、舞蹈化、音乐化中,形散而神不散,给人一种感染力,让人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享受那份“书笔画神”的神奇美、自然美。
“三分书”广涉“法”外之趣,在“法”中透情,在“法”中求变,在“法”外寻求自我,有着“师法万物”较强的自然美,雄强灵动而富有变化,自然酣动而浑然天成,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
“三分书”以生动的笔情墨韵,在似与不似之间,产生一种似醉非醉、气势流畅、情韵连绵的“延东现象”韵律美。这种美便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书法中走出一条个性张扬之路恐怕要比接纳传统困难得多。张延东却得到“大自然”与“水墨”神韵之恩赐,走出了自己独辟蹊径的、“延东现象”的“三分书”之路。这条路纳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怪诞,潇洒而不浮滑,飘逸而不轻佻,苍劲而不呆板,润泽而不俗滞。
“延东现象” 折叠 编辑本段
“延东现象”在于水墨之中,在于灵动之中,在于他与古人有着不解之缘中,在于他的“独、奇、神”中。
如果说“书法”是张延东的语言,那么“美酒”是他更深处的语言。每有创作,必酌美酒,人助酒兴,酒发人情,七分醉酒后张延东也往往于大醉淋漓之间,千古佳作自然惊现笔墨之间,大有“神笔马良”之境界,如:“观海听涛”的“海”字,“厚德载物”的“德”字,“心诚则灵”的“心”字,笔墨间奇现秦朝水神“李冰父子”、一代女皇武则天、达摩祖师行禅图等,从而传为佳话,被人们称为“延东现象”、“书笔画神”。
艺术特色 折叠 编辑本段
《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以“张延东擅用长锋羊毫作书,取法自然,气势雄浑开张,章法新颖,在厚健流畅、洒脱奔放的阳刚之气中,再现出一种自然、淳朴、柔情之美”而加以定论。80年代中期,《青海青年报》称:“从红土中泡出来的青年书法家张延东是河湟书法界迎风招展的一面旗帜。他的书风备受瞩目,他的书风的最终定位代表了河湟的一种书法信号,这种书法信号给当地书法人充满了期待”。
主要成就 折叠 编辑本段
1、创作方面
德
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了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书协、中国美术馆等举办的国际国内各类书法大展赛。在“中国中青年书画家作品邀请展”、“第三届中国书画博览会”、“全国文化系统中、青年书法绘画展览”、“孔圣杯当代国际书画大赛”、《王羲之杯中国书画大赛》、“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建党90周年全国林业行业书画大赛》、第八届“中国企业教育百强”年度盛典书画大赛等展赛中获得特别奖、金奖、一等奖,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等多次展出。
百余幅作品流传大陆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海内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翰园碑林以及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寺院等刻碑、收藏。
传略和代表作入编《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润格大全》、《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辞典》、《中国书画家辞典》、《国际青年书法家精品集》、《毛泽东诗词当代名家150人书法选集》、《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庆阳·全国书画长卷百人集》、《中国当代书画篆刻界领袖人物传记》等十多部辞书。
多次为《青海日报》、《党的生活》、《中国税务报》、《青海人大》、《中国书画报》、《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土族》等报刊题写刊头和标题书法。
1991.11——作品《古都翰墨香》等三幅作品被“中国翰园碑林”收藏、刻碑,流传后世;
1996.6 ——被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评审委员会授予“中国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1.7 ——为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念建党90周年《森防风采》书画集题写了书名;
2012年7月15日应邀在北京·东方艺术馆成功举办“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九人联展”。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书画报等26家媒体予以报道,在京乃至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力。、
2012.11——出版《张延东书法集》。
2、文字方面
书余喜文,文笔独特,见解独到,先后在《青海日报》《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新华月报》《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书画报》《新时期领导论坛》《中国绿色时报》等发表各类文章20余万字。
其中,《人品与书品之管见》、《真、善、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面旗帜》、《春风化雨绿满山》》、《绿色从这里延伸——互助县林业发展纪实》、《《打造山川秀美的土族之乡》、《万木葱翠唱和谐九峡土乡写文明》、《河湟明珠西部独秀》、《加强和完善基层林业体制的探讨》、《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重要使命》、《《赵恒伦:一位退休干部的绿色情缘》、《李春艳老人的绿色之梦》、《与林共舞——记青海省人大代表、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林纯芳》、《韩福海:敢叫百年童山变成花果山》、《“黑白”世界写情缘》等在国内学术、林业、书法界广有影响。论文《春风化雨绿满山》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奖。
主创的电视专题片《绿色从这里延伸》得到国家林业局和有关媒体专家好评。
3、其他方面
自1988——2012年先后共获得国家级特别奖1个,金奖2个,一等奖2个,优秀奖20余个;国内外笔会100余场次;为灾区捐赠书法作品100余幅。
1989.11——创办“互助书法艺校”,任常务副校长,为海内外社会各界培养3000余名书法人才;
1995.4 ——创办“源上书画艺术发展社”(青海省民政厅批准)任社长,与海内外30多家书画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推动西部书法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2.10——发起首届“青海影响力·风云人物”评选暨“企业慈善榜样与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高峰论坛”活动,为主要策划人。
社会评价 折叠 编辑本段
海
1、从红土中泡出来的青年书法家张延东是河湟书法界迎风招展的一面旗帜。他的书风备受瞩目,他的书风的最终定位代表了河湟的一种书法信号,这种书法信号给当地书法人充满了期待。
——【青海青年报】共青团青海省委机关报
2、张延东擅用长锋羊毫作书,取法自然,气势雄浑开张,章法新颖,在厚健流畅、洒脱奔放的阳刚之气中,再现出一种自然、淳朴、柔情之美”而加以定论。
——《中国书画家大辞典》
3、张延东是“君子能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他以其自己的创作风格力兼众美。”
——《中国书法论坛》
4、积微者,可以建成。
——【叶朗】教授、著名美学家、哲学家、北京大学艺术院院长
5、立意标新,独树一帜。
——【杨辛】当代美学家、书法家、北京大学教授
6、法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怪诞。
——【张辛】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
7、这种作品前无故人,后无来者,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乃绝世佳作,神来之笔。
——【古今明】周恩来总理秘书、国务院老干部、中国开国第一代国家礼宾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创建人、中国周恩来研究会会长、著名书画家
8、章法自然,笔墨情深,寓意深远,风格独特,不拘一格,自成风格;既有汉简之风、又有音乐舞蹈之灵动;既有北碑的雄厚、险峻、磅礴,又有南帖的艳丽、柔媚、飘洒;既有西部狂野、豪爽之情调,又有文人含蓄、潇洒之风范;作品碑帖兼容,雅俗共赏,为举世之作。
——【王敬之】国学家,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
9、中国书法的硬功夫!
——【林家雄】新加坡著名大画师
10、延东现象,书界奇观。不得不说:他不可复制。是的,他的那些神圣之作,亦永远不可复制。他曾经的书法已达天人合一之境,这意味着今后,我们对他的期待还会惊喜再现——这个世界最欢迎非凡的个性创造,个性创造当为极致经典,如同碑铭一样,会永存天地而遗世独立。
——【祁建青】著名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作协副主席
11、张延东不是神人,这种“书笔画神”也不是他的刻意追求所得,但毫无疑问,几十年的书法功底是这种神来之笔的基础,笔锋的灵动就是他的情韵的灵动,如此,“书笔画神”也在所必然。
这个世界最欢迎非凡的个性创造,个性创造当为极致经典,如同碑铭一样,会永存天地而遗世独立。
——【井石】国家一级作家、青海作协副主席
12、张延东一生挚爱有三:书法、绿色、美酒。他的艺术人生不乏传奇,但更具精彩。在人品与书品高度统一中,他享受着书法的快乐;在有为与无为的境界中,他体验着管理的艺术。
——【CCTV中国影响力·文化中国】
经典语录 折叠 编辑本段
1、书法是我的语言,我活着,我写着,我以此而愉快,这就是我的全部。
2、书法是我的生命,绿色是我的事业,美酒是我的灵感;我写书法,完全是再造一种心境,不管我走多远,我都会去延伸、去呵护!延伸也好,呵护也罢,守护着她们,就等于守护着一片纯净的天堂。
3、生命中总有一些注定的缘分,有些缘分注定要随风,有些缘分注定要随缘,我与书法属于“随缘”的一类,因为随缘,所以结缘。
4、生活是一种品质、沉默是一种坚强、低调是一种境界。
5、道是悟出来的,路是走出来的,事是做出来的,人是学出来的。
6、拼命了才是三郎,感人了才是艺术。
7、人生是一种修行。
8、一种需要,书法让我的生命改变简谱。
评论文章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品与书品之管见 折叠
文/ 张延东/原载《中国书法》
对于“人品”与“书品”,历代书家、文人都极为重视,发表了许多高见。然而,“人品”、“书品”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它们的种种涵义是否有必然联系,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因为,“人品”与“书品”,是我国古代确定一个人思想、修养、道德、学识、层次的一种常用的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思想,反映了中国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独特看法。
大家知道,“人品”与“书品”,顾名思义:人品是指人的品格、格调,品格则是对一个人道德行为标准的评价。这一词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沈约的《秦弹王源》一文中:“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在李中《碧云集》里有:“品格清于竹,诗家景最幽”之说,对品格作了有情有景的形象比喻。在宋黄庭坚《豫章集》“清溪序”里有“春陵周茂叔(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之说。这些恰当古朴、形象生动的比喻,已开拓了后世品评一个人品格高下的先河。
“书品”即对书法艺术的品评,是人品的艺术反映形式,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与陶宏景就常有书札来往专论书法。梁著有《书评》一卷,陶著有《书品》,评自汉至梁的书家28人,开书评之先声。至充庾肩吾的《书品》、张怀瑾的《书断》已颇为系统地载述了汉自齐梁间书家123人,并分为三等九级和神、妙、能三级的品评。
人品与书品的关系极为密切,刘熙载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的高低。因此,他明确提出:“写字者,写志也”,“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书概》)。
为此,可以说书品出于人品,“写字”就是写“志”,因而从一个人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志”,看到这个人的“其学”、“其才”、“其志”、“其品”。
我认为,一个人道德品行以及社会处境所形成的审美观,从志趣喜好到艺术作品里,或隐或显地流露在作品中,具体到书写的内容,以及用笔、用墨、章法、落款、钤印等等不同的处理手法,也是显露个人风格的因素之一。因而,这种风格恰好或多或少地披露出作者的“品”和格调,正如刘熙载所云:“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
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出现有不少书家的人品与书品相吻合的风格形式,比如唐代的颜真卿,其人品刚正不阿,行为刚毅果敢,以致为国捐躯,故才有他刚健道劲,严谨端庄的书法艺术特征等等。显然,为此可以说书品是人品的外貌,书品就是书法艺术中的人品。刘熙载在《艺概》里指出:“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又云:“杨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还如著名学者、书法大师楚图南先生的:“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等等强调的正是人品与书品相互吻合,相互影响的极为密切的关系。为此,可以说书品是人品的艺术及反映形式,人品是书品组成的内在因素,它们具有相互表里的统一性,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也正是同样的道理。
以人品论书品乃“上之上”品。一个艺术家首先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人品。人品高,没有庸俗的得失之虑,才能有得心之作。刘熙载云:“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舞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后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所以,只有“胸中廓然无一物”,笔下方能“幻出奇诡”。若是不能排除“营营世念”,不能“澡雪”精神,则决不能创造出高妙之作,而只能与一般的油漆工、匠人、泥瓦工争拙巧了。
显然,仅仅是主观努力而练成的技巧,是表达不了作者的人品的,其书品是不能确定的。如明代宰相严嵩,其人品行属于奸权,但他的书法颇为不错,这是因为他在书法技巧方面下过苦功而已,何况他还是一位进士出身,但后世人们不列严嵩为书家,仍为人品所累。
所以,笔者认为“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应该是书法家的最高境界。至于“人品”的标准,应该有时代的内涵与现代道德观相吻合。至于“书如其人”,只能是书家思想的形成和个性的流露,而不是“人品”的再现,只有知名度是“书品”与“人品”的综合体现,但“书品”和“人品”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里不能混为一谈。因为,往往,反而知名度本身又会造成“人品”与“书品”变异的弊端,为此,可以说,一些所谓的“名人”效应、冒牌书家往往是历来书法界一副沉重的枷锁。
笔者一向认为,学习书法先要建立自己的人品,多看书学习,多强化字外功夫,多加强自身修养的冶炼,再把字练好了,书品就自然提高了。因为,书法家的立足点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他的思想、修养和情感的再现,而人品则是书法家自身修养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们对“人品”和“书品”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大相径庭。我以为,书法必须要走出权力、走出名利、走出官场,要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近百姓。毕竟,书法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大众……所以必须要原原本本回归到生活,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大众,而不是高高在上,高谈阔论,高不可攀,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因为,书法艺术(包括一切艺术)如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摄影等等都是人类智慧、劳动所创造的结晶,属于精神的产物。也就是说,书品与人品乃艺术鉴赏论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将书品给人品的总的审美感与对人品的总评价紧紧联系起来加以认识,是中国书法艺术鉴赏论的一个优秀传统,也是从“大量艺术实践中得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
综上所述,笔者深知“人品”与“书品”的重要性,但也一贯反对以“人品”和“书品”为幌子,贬低别人、攻击他人、提高自己的人和行为,尤其是现在这个把名利和权贵视为唯一主流的社会里,书法界若能真正纠正急功近利,门户之见、地域偏见、小圈子主义、文人相轻、冒牌书家等一系列怪现象,那才是“人品”与“书品”最真正的完美结合。
“黑白世界”写情缘 折叠
文/张延东/原载《文化中国》后被《中国美术家》等百家媒体转载
如果说东北的厚土养育了她,那么“老佛山”的灵性是她走进“黑白”艺术世界的奠基石。
八年岁月几不平,阅尽黑白写丹青;
不与世间争桃李,敢以水墨画苍生。
我不知道一生的时间究竟有多长,但我知道,八年的时光对于岁月来说实在算不上漫长。
阚玉敏,一位从围棋的“黑白”世界里走进另一个“黑白”世界水墨画的当代实力派女画家,在她两个八年的生涯中,她谱写了不凡情缘。
也许,在她八年的围棋生涯里,没有人评说她所取得的成就,但“国家一级围棋裁判”和她上大学的围棋职业棋手的儿子足以说明她的辉煌。
有慧眼者曾撰写诗文誉她为“当代郑板桥”,我深有同感。
今天我们不说她围棋时代的八年,我们单说她绘画的八年。这八年里,她拥有了2920个日日夜夜,也就是说玉敏就在这2920个日夜里,享受着生命所赐予的喜怒哀乐。虽然生命有时会索然无味,然而再平凡的人,在某个短暂的瞬间,也会遇到叫人刻骨铭心、记忆一辈子的事情,哪怕这事并不惊天动地。
“京城画家阚玉敏,巾帼不让须眉逊;人称当代郑板桥,墨竹挥写精气神”的句子,虽然这句子影响不了这个大千世界,但足以影响任何一个懂“道”的人。
“围棋裁判”、“当代郑板桥”——这其中的“黑与白”的转换,无疑就是人生“无尽的争杀,永远的对立,生死的循环”的“黑白”转换,这种转换可以说是女画家对一“黑”一“白”的深深地感悟。
透过女画家对“黑与白”的深厚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女画家用颇具个性色彩的笔墨语言倾诉着“黑与白”对立和统一的哲学思想,阐释着变化万千的“黑白”世界里的某个具象,以达观者的胸怀、用叙述式的画面以及诗意的提炼,架构着女画家超越自然而又忠实自然的艺术内涵,成为水墨画与围棋两个截然不同的“黑白”革命的开拓者、沉淀者和弘扬者。
学海无涯
跟玉敏相识有两个年头了。算是缘分吧,我们在北京·东方艺术馆不期而遇,一般来说,初次见面都会有一种陌生感,但我们恰恰相反,言谈中毫无拘束感,她显得很淑女、很儒雅、知识很渊博。那一刻,玉敏在我的眼里不像一个教练和裁判。玉敏说,这许多年,她始终苦苦追求梦想,虽然这条路很漫长。
玉敏属于那种把事业爱入骨髓的人,她既是国家围棋教练、一级裁判员,又是画家。而且书法、文笔等画外功夫极高,年纪轻轻已是硕果累累。
她画着,因为国画是她的生命。
她喜欢画竹,因为竹虚心、高洁,生命力极强,能经得住任何磨难,永不变节。
她喜欢以行书落款,因为行书自然、洒脱,审美度极高,如高山上流水,始终灵明。
除了围棋,她还喜欢儒释道、哲学、美学、文学、音乐、茶道等,在别人眼里这些书画之外的东西,到了书画家那里,却成就了她率直鲠亮、遒美飘逸的大家风范。
“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细品玉敏和她的画,犹如品一杯茉莉清茶,清醇淡雅却韵味悠长。
春风化雨绿满山 折叠
——互助县林业发展纪实
文/张延东/原载《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领导人论坛》转载
【本文曾获中科院优秀论文奖,被中国《领导人论坛》采用结集出版】
青藏高原,祁连山脉,龙王山下,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人们俗称为“土乡”。
这里,县辖21个乡(镇)294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为513.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72.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3.1%。
这里,居住着37万汉、土、藏、回族等多民族人民。
在历史的长河中,土乡这块神奇的土地,养育了一方儿女,也曾演绎过无数壮丽史话。然而不知多少年来,土乡缺荫少绿,光秃秃的黄土地却始终未曾有过大改变,这着实让世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感到万般的无奈。
当历史跨入新千年21世纪时,星转斗移,土乡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到处是满目青翠,绿色遍布的亮丽风景线!
一、黄土无言史作证 折叠
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土乡从北起祁连山南麓、南至湟水河北岸3360平方公里上是一个“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山川富饶”的秀美地方。先祖们曾在这里刀耕火种、狩猎游牧,创造过辉煌的农牧文化。然而由于战乱的无情摧残,统治阶级的掠夺性砍伐,徒民过度的垦荒破坏,加之自然灾害的浩劫,到清朝末期,这块秀美之地约79.8%的土地,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凉之地,森林资源所剩无几,人们的生活也陷入极度危困之中,大地开始无力的哭泣和呻吟。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土乡不仅是十年九旱,更是十年九灾,其背井离乡、举家外出乞讨者有之,饿殍毙路者更有之。
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改变互助的落后面貌,土乡人开始重视并搞起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运动。但到了“大跃进”时,由于过热的经济行为,人们似乎又忘记了破坏生态致使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灾难,互助北山等一些地方的天然林遭到大面积砍伐而大炼了钢铁。农业学大寨时,一个开荒种田的热潮又在这块土地上轰轰烈烈掀起,几乎所有的山头坡梁都被修成了条条梯田。为了养活日益增多的族类,人们不惜砍树木、毁植被,抢占地盘,安家落户,土乡那些凡是人能涉足的地方,全被开荒种了庄稼,致使生态又遭到大面积破坏,植被恶化。于是,大自然的报复接蹲而来:每到春秋冬三季,黄风四起,寂静的土地上飞扬着满天的黄尘。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水土流失,房屋倒塌,农田被毁,沙沟、巷道翻滚着混浊的泥沙流。
贫穷、落后、愚昧、荒凉成了土乡的一种环境。“群山秃兀接愁云,塞上横荒悲作愁,风起黄尘弊天日,雨落泥沙遍地流”。可谓是土乡昔日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二、春风化雨绿满山 折叠
洪水在吞噬人民财产的同时,也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我们不仅要感慨,假如我们的周围,我们人类常年居住的大地上绿荫蔽日,长满了树木花草,那么,洪水无从像“猛兽”一样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了。
土乡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引起了老百姓的忧虑,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政府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开始进行植树造林,并且,互助县历届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治理荒山、荒坡,但由于种种原因,除北山大通河沿岸保存的60余万亩天然林外,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几乎为零。根据调查显示,1978年以前,全县有林地面积只有64.87万亩,灌木林地为4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2.56%。活立木蓄积量也就是340多万立方米。尤其是祁连山脉达坂山南麓、河湟北岸的黄土地上仍然是山河依旧,面貌未变。
盛世兴林。近年来互助县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共筑绿色丰碑”主题,以“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土乡”为目标,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封山育林,全县林业建设呈现出持续、健康、稳定、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以下枯燥的数字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口碑”,也就是说,这些数字的演变过程也正是土乡人民多年来奋斗和努力的结果。
——造林绿化步伐加快。2000年—2004年间,全县共完成造林47.6万亩,年均造林9.52万亩,是1978年前造林面积的十几倍;累计完成义务植树517.23万株;累计新育苗8700万亩,可育苗面积达3000亩,育苗工作趋向基地化、规模化、商品化和产业方向发展;封山育林27.4万亩;累计完成四旁植树1100万株;全县农田保护面积达82.62万亩,林网率达78.7%,川水地区农田基本实现林网化;累计完成公路绿化40.5万株353公里,县乡公路和乡村公路宜林地段基本绿化。
——森林资源总量扩大。全县有林地面积已达90.8万亩,比1978年前增加31.12万亩;灌木林面积达85万亩,比1978年增加38.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9%,较1978年的22.56%提高了12.34个百分点,位居青海省第一。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39.42万立方米,较1978年增加了193.2万立方米。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截止目前,全县山、水、林、田、路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1%。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6.4%,人均公共面积7.2平方米。西山、东和等乡(镇)宜林荒山、荒坡、荒滩基本绿化。全县80%以上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5.5%。达坂山南北坡森林资源丰富,封山育林成效显著,水源涵养功能日益发挥,河流泥沙量减少,自然灾害减轻。如今的土乡,农牧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林业建设硕果累累。1990—1992年度原林业部、人事部授予互助县“五年无森林火灾单位”;1993年被原林业部授予“全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先进单位”;1995年度被国家五部委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1999年度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2000年度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2001年又被全国绿委、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营造林工程先进单位”;在2003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互助县林业局再次被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2006年3月互助县林业局又被国家三部委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获奖的快乐和悲伤,都是过眼云烟,真正留下的则是土乡人民共同创造的这一片绿色世界,我敢相信这个绿色小世界将会推动绿色大世界,而推动绿色大世界的力量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三、老天无情人有情 折叠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短短的几年时间,土乡在生态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折服。但又有谁能知道,在大面积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进程中,土乡造林人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阻力,在以不同的方式为绿化土乡而奔波着,他们为土乡的大地再次披上绿色新装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乐章。
人物一:王发德,男,一位平凡的林业工作者,他英年早世。记得还是在2001年的日子里,全县正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工作,当时哈拉直沟全乡的退耕还林(草)任务是1900亩,周边荒山造林1600亩,提前整地3000亩。面对如此大的退耕任务,时任该乡林业站站长的他,既是喜又是忧;喜的是,大数量的退耕还林任务的落实将意味着寂寞了百年的土地将不再寂寞;忧的是,对他来说象这样大的工程还从未接触过,那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呀!一无工作经验。因为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二无太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现场指导......等等实际困难和棘手问题急待他解决和处理。他毫不犹豫、义无返顾的挑起重担,积极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帮老百姓算经济帐,建立示范点,当年就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部任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肯定。2002年,哈拉直沟乡的退耕还林任务更大,要完成退耕6500亩,周边造林4000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造林3600亩,提前整地5000亩。又是一个面对如此大的任务,这位在哈拉直沟乡林业站连续工作了近20年的尕站长,没有退缩,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干”。他非常熟悉该乡的每道渠每条沟,在退耕植草造林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要在每个点上跑上至少一遍,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就这样,两三年间,王发德的主要生活圈子就在山里的沟沟梁梁间,没有怨言,只凭一颗敬业之心,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繁忙的工作使王发德的身体跨下来了,但他无暇顾及。2003年的某一天,病魔终于夺取了他正当壮年的宝贵生命,留给人们的只有无尽的怀念。
人物二:“我是一名党员。今天我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是要为群众着想,让职工安心工作,为土乡这块黄土地谱绿,这是我任内应该做的事情。”
2005年6月,新任互助县林业局局长的辛海忠为自己定下了这样一个工作目标。这位在卫生战线上兢兢业业奋斗了整整十年的“白衣局长”,当他步入绿色天地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不惑之年的脸上,已记录下了他早与林业所结的读解之缘。据笔者了解,早在80年代初期,这位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政治系的大学生,以他出色的工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组织上的器重。他从普通的秘书岗位逐步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副镇长、局长。时任加定镇副镇长那年他只有25岁,分管林业的他一头扎进大山深处,将土乡视为第二故乡他,一干就是5个春秋,为土乡林业建设默默贡献着聪明的才智和青春年华。时间在自觉不自觉的推移,20年后的辛局长,在上任林业局长那天就感慨而爽朗的说:“这是缘分!我喜欢绿色!我爱林业这个工作!”
人们都知道,互助县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错嵌接地带,海拔最高处将达4200米之高,平均海拔也在2700米左右。互助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地貌极为复杂。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干旱高寒,温差悬殊,沙尘、冰雹、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就是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林业面貌要换新模样,那困难劲别提有多难!
走出卫生战线的他,开始面向更加艰巨的工作和更加广阔的世界,也开始迎接他人生的又一次挑战。走马上任伊始的他,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全县每一个乡镇、每一片林区、每一个下属单位,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很快,他对全县林业工作基本情况有了全面的掌握,经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工作思路明晰了,工作目标明确了,继而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制度、方案、规划,造林绿化、资源保护、护林防火、生产经营、科研教育、林政执法、行政管理、机构运作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由于此前扎实的工作基础和经验积累,各项工作顺利展开,效果显著。全县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齐头并进。
感慨之余,我们得知,他及他率队的班子将用5——10年的时间,力争为互助这块黄土地新增森林面积128.4万亩,森林覆盖率也有现在的35.7%达到38.2%。从编制的“十一五”规划看,至2020年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3.2%,活力木蓄积量由539.4万平方米,增加到596.37平方米。
宏伟目标已确定,我们未来的眼前将是更加秀美的山川!绿色,一定会在他和他带领的林业人脚下不断延伸……
四、黄土地上绿成荫 折叠
几年前,当土乡人开始大面积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时,很多人并不相信这块土地上会呈现奇迹,甚至一些权威人士也认为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按照生物演替的规律,要实现土乡山川秀美,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因为往年的年年栽树不见树、造林不成林的事实是证明了这一点。
短短六七年的时间,土乡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了实效:山开始变绿了,水也变清了,人工造林面积逐年增多,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全县基本实现了“十五计划”提出的治理目标。土乡的山川已播下了绿的希望。据互助县林业建设“十一五规划”显示,再过5年、10年、20年……土乡山川将新增加森林面积12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2%,较2005年增加2.5%;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3.2%;活立木蓄积量由539.42万立方米增加到596.37立方米。到那时,土乡方圆就会生长起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真正意义上的秀美山川就会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一天已不再遥远。
李春艳老人的绿色之梦 折叠
文/张延东/原载《青海日报》 折叠
带着对绿色的眷恋,让我们一起走进土乡,听听一位土乡护林员几十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故事。
“李家爷儿,今年71岁,护林30多年了,全村1200多亩林地让他管护的绿绿的……”当笔者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麻其村的巷口时,一问起我们要寻访的李春艳老汉,乡亲们马上说出了他的“基本情况”。
今年五月初,当我乘车来到南门峡镇,走进麻其村时,一片树林郁郁葱葱,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片翠绿、一种宁静、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这片树林的守护者就是李春艳老人。
几十年前,麻其村的四周不要说见不到一棵树,就连给山野点缀一点生机的灌木草丛也不多见。因为,这里的人们为了养活日益增多的族类,不惜砍树木、毁植被,抢占地盘,安家落户,那些凡是人能涉足的地方,全被开荒种了庄稼,致使生态又遭到大面积破坏,环境恶化。1950年代,为迅速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这里的人们开始重视并搞起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运动。但到了“大跃进”时,由于过热的经济行为,人们似乎又忘记了破坏生态致使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灾难,这里的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农业学大寨时,一个开荒种田的热潮又在这块土地上轰轰烈烈掀起,几乎所有的山头坡梁都被修成了条条梯田。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土乡大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希望。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春艳以诚信和实干夺得了村护林员,而这一干就是30年。最初他只是为了看看羊,守守林。随着思想的转变,李春艳逐渐意识到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要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而这种改善又取决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从长远看,植树造林虽然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脱贫致富、走上富裕之路的根本大计。于是他决心靠自己的双手在麻其村造出一片林带,用绿色来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
就在那一年的初春时节,李春艳承包了村里的370亩林地。他从县林业部门买来了500株青杨树苗栽下后,定期浇水、除草。为防止牛羊啃食树木,他又买来白石灰,给树苗一棵一棵的涂上自制的“防护剂”,几年的辛勤呵护,林木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这使李春艳看到了希望。当小树绽放的嫩芽变成了片片绿叶时,李春艳高兴得不知该说什么好。按“十年树木”来讲,李春艳在十年后才能看到这茬幼苗长成材。但他心里装着一个朴素的信念,这就是:不栽树,自己的家里永远是现在这个穷样子;只要肯栽树,那怕一年栽上10亩地,十年就是100亩。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农村人家一定会富裕起来,村里的生态环境就会得到改善。
从此,李春艳的生活中就增加了一片绿色的希望。从此他的生活就被分为两部分:种植树木和管护林带。在农闲时,他自己开垦荒地增加林地面积,每年从4月开始,李春艳就会买来一些青杨树苗进行栽植。到了5月,他还要忙着为树木修理枝杈,喷洒除草剂或用铁锨铲除以防止杂草的过度生长。其余时间除了种地就是在林带里忙碌,多少年来,他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工作。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他看管的林带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他用汗水浇灌出林地,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书写出了一首首绿色的抒情诗。从1993年的春天开始,李春艳就学着自己培育树苗,先在自家院子的门前载上小树苗,等小苗长到一定程度,再一株一株移栽到林带里。而今,李春艳还和往日一样,一大早,他就带着铁锨去了村里的林带,因为那里有他梦牵魂绕的树木。对于像他这样的人来讲,播撒绿色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李春艳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一棵棵小树都已经茁壮成长,早期种植的树木高大的树冠遮天蔽日,阳光从枝叶间波洒下来,给人以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在这片林地里,所有的树木已经长高,有些树木树干相当粗壮,树木成材了,就会收益无穷。
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青海省实施的“生态立省”战略,李春艳老人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现在社会很是和谐稳定,只要你勤快,看中一个目标,改变生态环境的目标一定会实现。要建设美好家园,只要大伙儿的心齐了,拧成一股绳子,绿化环境、共同富裕的路子就好走了。李春艳老人的朴素推理是:生态好了,自然灾害也就减少了,,自然灾害减少了,农村富裕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赵恒伦:一位退休干部的绿色情缘 折叠
文/张延东/ 折叠
为了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镇后面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有一位退休老干部寄情绿色,呕心沥血长达7年……如今,他眼里的这方热土已初见绿意,他的绿色之梦还在无限延续……
秋日的一天,记者带着敬佩的心情,走进了高寨后山。
这里———宽阔的山坡上到处生长着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她们竞相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山与林交融的风景。
这里———尽管时令已是初秋,但四周还是郁郁葱葱,呈现出勃勃生机。山脚下优美的农田林网,山梁上整齐的水平沟,还有那初见成效的荒山造林地,犹如仪态整齐的婀娜少女,在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
面对这里的山山水水,让我们深深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赵恒伦。
(一)
赵恒伦先生是原青海省商业厅厅长。今年68岁的他,说起他的绿色梦,神采飞扬,目光坚定而又执着……
当国家“再造秀美山川的大西北”的号召发出以后。这让赵恒伦激动不已,他就对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了打算。
2001年,当地有关部门进行“荒山拍卖”的信息传出后,满腔热情的赵恒伦老人再也坐不住了。面对这个难得的机遇,他毅然不顾家人的反对,投标、中标……凭着他多年在商业厅北山绿化区负责绿化的经验,开始谋划他的绿色之梦。直到2004年退休后,他与绿色结下的深深情缘又可以延续了。
“2001年,刚刚开发这片荒山的时候,山上没有路,赵厅长雇用我们村民用了七天的时间,开出了一条通往山顶的路,如今,小轿车也能上山了……”高寨镇西庄村七社队长、“赵恒伦绿化队队长”刘永奇说,从赵厅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党员朴实而坚强的品格和风范。
在山顶,记者与一名农民工聊天时,他说出了赵恒伦先生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吃的水没有了,他及时让人拉来;面粉、蔬菜吃完了,他都会及时送来,大伙儿家里有了困难他也会想办法帮忙解决。他常对雇工说:“荒山上造林挺辛苦的,但我希望大家在栽好树的前提下,要吃好,休息好……”一席话让雇工即感动又舒心,也使我们悟到一个道理:做人需做事,做事既做人。
熟悉赵恒伦先生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即他除了具备一位厅级领导所具有的豁达、干练之外,更突出的是他对绿化事业的执著和甘于一步一个脚印干事情的“牛劲儿”。
视绿色如生命的赵恒伦先生说:“如果只有政府给予的优惠条件,没有乡亲们的大力支持,我再有能耐也搞不起来。”在这场战斗中,赵恒伦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坚韧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一头沾满沙土的头,穿上庄稼人的衣服,蹬上儿子的胶鞋,指挥着推土机一块一块地推地,一个树坑一个树坑地检查,一棵树一棵树地栽,一行一行地浇水施肥锄草。看着小树苗在春风中摇曳,赵恒伦深情地说:“它们也是我培养成长的孩子啊!”
赵恒伦先生承包的荒山,周围大多数地带是硬沙土和盐碱地,虽然紧挨着湟水河,但是并没有充足的水源来浇树,要种活一棵树谈何容易?从2001年到如今,在平整土地和植树时节,他都和民工们一起上山,拖上浇树用的皮管,带上干粮和水壶,在坑凹不平的山间土路上迂回四五个小时浇完水。这里长年干旱少雨,稍有风吹草动,大家鼻孔里都是一层沙土。大家都说:“我们是标准的晴天一身灰。”
在山顶,早晨和中午温差非常大,即使自然环境如此恶劣,赵恒伦先生却从来没有失去绿化荒山的信念。
(二)
2005年春天,正当“口渴”的树苗等待浇水的时候,泵站变电器却不易而飞,看着日渐干枯的树苗,赵恒伦先生心痛不已。无奈中他又投资1.5万元重新安装了变电器,让他没想到的是,恶作剧再次发生。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他只好决定秋天时把变压器拆下来保管,春天浇灌时再装上。
每年,该山绿化的电费投入是笔不小的数目,与相同亩数计算,这笔数目却高出西宁南北山绿化电费投入很多倍,这个问题一直是赵恒伦先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随着绿化亩数的增加,每年的电费投入还在不断上升,圆梦行动不会停止。”赵恒伦先生风趣地说。
几年来,每到夏秋时节,在早、晚浇树的工作时间内,总会有一顿饭被耽误,赵恒伦先生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他亲自送饭到山上。当大家精神饱满地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他早已饿得前心贴后背了。他想了一个多么“好”的办法呀!想到了满山的树要抓紧时间“解渴”,想到不能让山上的民工挨饿,但他却忘了自己不吃饭也会饿,吃了凉饭肠胃也会不舒服,晒得满是红斑的胳膊会更加疼、痒……
(三)
安全问题是工作的重点。到雨季时,大雨将路面冲毁,为了使车辆安全通过,不影响正常工作,赵恒伦先生先摸清冲毁路面的详细情况,做好修复的具体安排,并向民工明确说明可能存在的危险及避险方法和注意事项。上山后,面对雨水冲出的大坑,他二话不说,站在前面最危险的坑边,拿起铁锹和大家一起一锹一锹地埋头干起来。民工们笑着说:“跟着赵厅长干活,每次都像劳动竞赛一样热火朝天。”
从2001年开始,连续7年,赵恒伦先生在承包的3913亩荒山上共开垦了400亩,全部种上了云杉、青杨、山杏、沙柳、柠条等10余种树苗,光投入现金就达20多万元,除省林业部门补助的6万元外,其余都属他个人投资。对于周边环境的改善,村民们非常感激赵恒伦,每年的植树季节,他们都自觉自愿地来到这片林地干活,不要分文报酬。
赵恒伦先生说,他打算利用8年时间把近4000亩的荒山全部披上绿装。
赵恒伦先生不仅把象征生命的绿色播洒在了荒山上,而且也把爱心播撒在了下一代的心田中。
十几年前,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在西宁北山栽植了10棵象征爱情的纪念树,多少年来他始终坚持带领全家在西宁南北山义务植树。
由于长期超体能的奔波劳作,赵恒伦先生病倒了,不得不在家休息。然而,他心中的绿化梦始终未曾破灭。无论在医院打针治疗,还是在家休息,他都时不时“消失”一段时间,一会儿在西宁,一会儿在高寨后山……然而,他眼里的荒山正在变绿、树苗正在长高……
韩福海:让荒山变成花果山 折叠
文/张延东 折叠
这是耸立在青藏铁路小峡口北岸名不见经传的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镇西湾村后山一年四季的景象,也可以说,这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互助县非公有制林业成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回族知识分子,10年来花掉了410多万元,治理了511.7亩荒山,前后栽植170亩万余株、12余种乔木、灌木、花卉,创办了一个集农林牧于一体的综合开发种植场,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驱车离开西宁市区向东约七八公里,再经过十几分钟盘山路的行驶,便走进了“互助县福海农林牧综合开发种植场”。在夏日暖暖的阳光下,那层层叠叠的果树林把整个山丘装扮得郁郁葱葱,在微微的清风中,树叶哗哗作响,不时从树丛中跳出的山鸡、野兔以及叽叽喳喳的麻雀,还有那一批批到这里踏青的城里人的欢呼雀跃声,共同演奏着一曲和谐的绿色乐章。
1954年出生于高寨镇一个农民家庭的韩福海,是一个充满绿色梦想激情的攀登者和追求者,上世纪70年代他考取青海师专,成为该村历史上惟一一位大学生。他的绿色情缘可追溯到50年前,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他先后亲手栽植各类苗木近万株,在当乡村教师的十年期间带领学生植树造林近千亩。
10年前,韩福海刚过不惑之年,稳定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妻子李莲生经营着一家像样的农家园,年收入也在五六万元以上,日子很安逸,但韩福海的心思就是离不开家乡那片贫瘠的荒山,硬是在沟壑纵横、渺无人烟的百年荒山上做起了在他人看来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的事儿来开荒造林,栽种果树!
韩福海注册成立了互助县史上第一个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实体“互助县福海农林牧综合开发种植场”,之后又承包了家乡的511.7亩荒山。他同县林业局签订了荒山地承包合同,这一签就是50年。
即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一座座荒凉的山峦,韩福海还是感到了无法言说的困难。但他没有停歇、没有犹豫,夫妻俩卷起铺盖,丢下3个不到10岁的孩子,离开了繁华的市区,离开了温馨的家,来到了风吹黄土扬的大山之巅,开始了极其艰苦的荒山开垦和植树造林工作。他们先用了两年时间垦荒,在山上修路、整地、盖房、拉电、引水,将乱石一块一块地搬走,再运来大量土壤、肥料,使贫瘠的山坡成为一片沃土。再用3年时间植树造林,先后种上了12种170亩树苗,其中苹果、梨等经济林100亩,青杨10亩,枸杞1亩,云杉等59亩。
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来韩福海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夏天,赤着身子,头顶烈日给树苗浇水、打枝、修剪,浑身晒得黝黑,被熟悉的亲朋好友和员工们戏称为“焦赞”;冬天,冒着飞雪和寒风,忙着开荒、整地、管护,彻夜不能回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年大部分时间啃着干粮就着凉水,用滴滴汗水耕耘着一块块贫瘠的土地,播撒着一片片绿洲。
去年10月的一天下午,韩福海正在山上给树苗浇水,浇灌机突然停止,急性子的韩福海,没等电工回来,便自己急匆匆下山到场部检查电路,可当他查出原因,修好电路,推合开关的一瞬间,一场不幸发生了,一道电光,一声惨叫,有人疾呼:“韩场长触电了!”“韩场长不见了!”……等找到韩福海时,他已经躺倒在离高压电源工作台15米之外……
等把韩福海送到青海陆军医院时,他已是不省人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他总算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住院不到16天,他就请求出院,医生没同意。心里焦急的韩福海,不等医生同意,就在病床前留了个条子,迅速“消失”了。等家人找到他时,他憨笑着说:“阎王爷没收留我,是因为这片青山还需要我。”
“我爱山,喜欢绿色,这是我一生的追求”。看着还没完全康复的韩福海,看着这位70年代毕业于青海师专的大学生,眼神虽自信而坦然,但咋看也不像个书生,黑里透红的皮肤,白里带黑的皱纹,烧伤的皮肤白一圈红一圈的,身上穿着陈旧的蓝色制服,脚穿一双妻子在三四年前手工制作的旧布鞋,似乎与人们印象中的“知识分子”、“场长”形象相去甚远。但就是他,让昔日的荒山改变了模样。
十年后的今天,当面对已经成林的170亩林地、果园和绿起来的311.7亩荒山,还有那满山的花果树时,韩福海心里充满自豪:“承包这座荒山已经10年有余了,我的绿色梦慢慢成真了!”
“先开荒,绿化,建立林木种苗基地;再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和观光旅游业!”这是韩福海为自己设计的蓝图。
“去年,场里的收入突破了10万元,其中苗木收入达3万元,果实1万元,养殖6万元”韩福海介绍说。据了解,这个效益在当地非公有制林业中名列前茅。
林业基地初具规模,韩福海与妻子更闲不住了,他俩计划从今年开始再投资150万元资金,利用3到5年时间,对这片青山进行全面的“整容”,创办青藏高原上富有特色的“三大园”:苗木园、果树园、牛羊养殖园。
截至目前,韩福海已经投资70余万元用于“三大园”的开发建设中。他要实现由“绿色”向“生态”转变,“生态”向“旅游”转变,最后达到“远看是青山,近看是花园”的绿化美化效果。
韩福海是个怪人,怪得那么执著,怪得让人钦佩。
当笔者结束采访准备告别的时候,韩福海面对这座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浇灌出来的“花果山”,回首十多年创业经历,激动不已:“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媒体!能让这里的荒山绿起来,能在荒山上结出果实,这与党的好政策分不开,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这也是我最欣慰的事儿!”
更多阅读
郑晓东与张卫健好友情《十大奇冤》大秀魔术 贵州 郑晓东
郑晓东与张卫健香港鬼才导演王晶的年度大戏《十大奇冤》正于浙江横店地区如火如荼的拍摄中,该剧集合王晶御用男主角张卫健与“晶弟子”郑晓东联袂出演。这部电视剧说的是大内御医李鹤龄因师弟杨傲嫁祸被判为死囚,幸得逃脱。李鹤龄在
张冰洁工作室怎么样?_东田整形 东田丽格整形怎么样
张冰洁工作室怎么样?http://www.bcczbj.com/intro/zbj/index.html提到整形美容,不得不说说伊美尔东田张冰洁工作室,这是一家深受很多明星青睐的整形机构,也正是因为张冰洁医生的精湛技艺,使得越来越多的求美者都前来咨询会诊。下面,我们
豫剧名家孟祥礼、张春玲演出《女婿》《谢延信》 豫剧孟祥礼
豫剧名家孟祥礼、张春玲演出《女婿》(《谢延信》)豫剧《女婿》相关连接:谢延信是河南焦作的一名普通工人,1973年,谢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 朱东润 张居正大传
近日读完朱东润先生著作《张居正大传》。这部传记和《朱元璋传》、《李鸿章传》、《苏东坡传》并称为20世纪四大人物传记。作者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明王朝内外政治斗争为背景,成功地勾画了一位殚精竭智、舍身为国的明代大政治家,其精明
两本《张居正传》及朱东润 张居正传txt
因为对一位当地的明代人物感兴趣,便有意识地看一些明史类书籍。因为他曾与张居正同朝为官,便先看了两本张居正的传记。一本是熊召政的四卷本《张居正》,100多万字,我看了半个月;另一本是是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30多万字,我看了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