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故事 连续剧红旗渠的故事

许多人知道太行山,但不知道河南林县(今林州)就处在太行山东麓的南端;许多人知道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但不知道红旗渠就是成千上万当代愚公劈开太行山的壮举。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苦干十个春秋用血汗修成的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从此,雄浑的太行悬崖绝壁上有了一道温柔的水脉,她与巍巍太行依恋契合,演奏着刚柔相济的和谐乐章;从此,这道水脉汩汩流进林县大地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干、支、斗、毛,细细润浸,节节延伸,形成一个覆盖全县大地的生命水网;从此,中华大地有了一个不朽的灵魂——用汗水养育、用鲜血染红的红旗渠精神;从此,苦难深重的林县摆脱了千百年旱渴的折磨,在红旗渠一脉生命之水、幸福之水的浇灌下,走向滋润,走向富饶。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外国人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到中国不看红旗渠,等于没到过中国。”红旗渠始于悲壮,终于辉煌。以一县之力,勒着裤腰带,凭着简陋的原始工具,积十年之功,成千秋伟业,壮哉!伟哉!红旗渠的诞生,完全是林县极度缺水的恶劣环境逼出来的。它源于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史的一个精彩缩影,它是人类与恶劣自然环境挑战而获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一)



有关红旗渠的故事,痛苦、漫长而又悲壮。造物主是不公平的,它在漫不经心间就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三六九等。对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而言,自然的赐予对于这片土地,有着过分的吝啬,在旱魔的主宰下,这里成了一个“十年九旱”的贫瘠地方,它的昨天是一部血泪与苦难交织的历史。翻开林县一本本被岁月染黄了的老县志,满眼都是干旱、连年干旱、禾枯、绝收、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林县人斗不过老天爷,大旱之年,草根树皮都成了救命的口粮,为了活命,甚至出现人相食、易子相食的惨痛场面,更多的人则是踉踉跄跄地走上背井离乡的逃荒之路。因为这里离山西较近,许多逃难的人便纷纷涌向三晋大地,至今,在山西一些地方还有“林县村”、“林县沟”、“林县集”、“小林县”之类的地名,铭记着林县人当年的苦难和无奈。



“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三尺白绫无情剑,屈斩芳龄少妇头。”这首诗向我们道出了这样一则悲惨的故事:民国初年的大年三十,桑耳庄桑林茂老汉一大早就起来到离村七里多的黄涯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可是担水的人很多,快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心疼公公,摸黑出村迎接,并把水担在了自己肩上。由于天黑坡陡,没走几步便被拌了一跤,含辛茹苦挑来的一担水洒了个净光。没想到这一担水竟成了夺命水。当天夜里,悔恨交加的儿媳竟悬梁自尽。大年初一,将儿媳草草掩埋后,悲痛欲绝的桑林茂老汉便领着全家走上了逃荒之路。区区一担水,竟能将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葬送!每一次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讲解员都会讲到这则悲惨故事,每一次听了我的心都会震颤、滴血。

因为缺水,许多村庄因没有水吃,只能到离村十里八里或更远的地方去挑水,争水抢水打架斗殴乃至伤人亡命的事件时发生。不但人与人争水,人与兽也争水。有一年天大旱,在一个异常干渴的小山村,人与兽共用一块岩石缝里渗透出来的水,为了争水,有三个人相继被狼伤害了性命。因为缺水,许多山村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牛岭山村因缺水而贫困,本村闺女嫁到山外,外村姑娘不上山,成为远近有名的光棍村。因为缺水,林县人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有些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脸洗衣服,到了逢年过节和婚嫁时才干净一回。洗脸是全家伙用一个盆,大人洗完小孩洗,洗罢还要把脏水澄清留作下次再用;洗成了泥汤,还要留给牲口用。因为缺水,这里的山穷、地穷、人更穷,百姓们在贫困中苦苦挣扎,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度日如年。过去,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身后,迫切希望在经济上翻身。可是,缺水的问题却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得林县人喘不过气来。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连生存都难以为继,哪里还有发展的乐章,幸福的生活?因为绝大部分耕地要靠天生产,大旱绝收,小旱薄收,广大群众仍没有摆脱糠菜半年粮和缺衣少穿的贫困境况。

(二)



“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这句古话无疑是说给红旗渠的。厄运固然能够摧残和毁灭掉弱者的肉体和灵魂,但也可能如同火山喷涌一般,激发出强者的巨大潜能,成为他们创造人生辉煌的催化剂。老天爷不给林县人活路,祖祖辈辈为干旱缺水熬煎的林县人再也不愿苦熬下去了,缺水造成的苦难,激励着林县人民向命运挑战的斗志,他们要把潜伏于内心深处渴望改变逆境的梦想化成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争取美好生活的伟大行动。

挖山泉,打水井,修水库,建水渠,这些兴修水利的活动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序曲。无可奈何的是,天公对林县过于苛刻,1958年一场大旱,泉干库竭渠无水,全县又陷入了焦渴的熬煎之中。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林县人只好把眼光投向了境外的水源地。经过反复的查勘论证,林县县委做出了引山西县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入林县,即“引漳入林”的决策。

“引漳入林”(后改为红旗渠)上马的时候,时间的表针指向的是公元1960年2月;到公元1969年6月红旗渠工程全面完工,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这十年的光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林县而言,却是血与汗交织的悲壮十年,也是改变命运、创造辉煌的十年,更是谱写惊天地、泣鬼神之“红旗渠故事”的十年。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张扬理想主义的年代,统一的理想使人变得无比的单纯,农民兄弟尤其如此。一声令下,万民响应。盼水心切的林县人热血沸腾,欲与天公试比高!上级分配给横水公社东下洹大队上民工250人,一下子就报了600多人。年过六旬的赵连生老人说:“我就是把这身子化了,也要变成一截渠道!”这种热烈悲壮的场面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太行山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报名参军的场景。



车辚辚,马啸啸,近4万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落中奔涌出来,他们自带干粮、行李,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和锹、镢和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开向了位于漳河岸边的修渠第一线,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序幕。建设大军一开上前线,便打响了“引漳入林”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战役——开凿70.6公里长的引水总干渠(渠高4.3米,渠底宽8米,设计过水流量23秒立方米)。总干渠工程全部处在太行崇山峻岭的半山腰上。太行山的石头几乎都是石英岩,坚硬异常,但石头再硬也没有林县人的骨头硬。他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凭着钢筋铁骨的一双手,不分冬寒夏暑,披星戴月,奋战在太行山上。这里不是战场胜似战场,开山的炮声惊天动地,乱石腾空,硝烟滚滚;这里虽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肉搏,但却有人与自然之间的较量,也有血肉横飞的悲壮场面……

尽管在建设过程中,正值共和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极端困难时期,条件差得超出想象,但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国家拿不出更多的人财物支持林县,林县人民体谅国家的难处,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不会技术干中学……。住工棚、住窑洞、住石崖、住石洞。最困难的时期,每天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水草。大家还苦中作乐,风趣地说什么“蓝天白云做絮被,大土绿草做绒毡,高山为我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他们不但苦干硬拼,也巧干智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难题。比如,在总干渠最艰巨的谷堆寺段施工中,开始时,民工们腰系绳索,吊在悬崖半空中打钎放炮,崩出工作面。后来,他们革新技术,采取土办法,架起空运线,加快了进度,提高了工效,还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为解决总干渠与浊河交叉的矛盾,他们建造了一个空心坝,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洪水,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建成了一个“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十分科学的渡槽……



十年鏖战,愚公移山。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华里的“人造天河”。如果把十年挖砌的1818万立方米土石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中华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

当我站在那条悬挂在巍巍太行悬崖峭壁上的“人造天河”面前时,我的耳畔激荡起了电影《红旗渠》主题歌的旋律:“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触摸、凝视着这条莽莽苍苍的大石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旗渠的伟大,也感受到了林县人的伟大,我为红旗渠感到自豪,也为林县人感到自豪,更为我们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在数百名热血青年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干了一年零五个月才凿通的红旗渠引水咽喉——青年洞洞口的山崖上,“山碑”两个大字深深地镌刻在那里,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山碑”二字,分别是在告诉后来者,红旗渠就是一座山,一座林县人民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魏峨高山;红旗渠也是碑,它是水利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

(三)



“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每当我想起为修建红旗渠流血流汗的英雄们,鲁迅先生这几句悲壮的话便会浮现在脑海。林县人既是埋头苦干的人,更是敢干硬干的人。他们的血性,他们的勇敢,他们的不屈不挠,巍巍太行山作证,滔滔漳河水作证!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林县人民改变命运的过程,也是锻造英雄的过程。为了修建红旗渠,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他们用血肉之躯乃至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

神炮手常银虎,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在崖壁上放炮爆破,他置生死于度外,一马当先,排除瞎炮,清扫安全隐患;舍己救人的女英雄李改云,当崖石就要坍塌的紧要关头,她奋不顾身地推开自己的战友,自己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凿洞英雄王师存,为了凿开曙光洞,不畏难险,七次塌方陷于洞中,九死一生,仍然不下火线;风华正茂的工程技术骨干吴祖太,一心扑在建设工地,精心勘测设计出一张又一张施工图纸,当王家庄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入洞查险,不幸被坍塌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在红旗渠的英雄群体里,我有幸见过排除英雄任羊成。那是红旗渠通水四十周年前夕,我在红旗渠纪念馆中见到了这位名声赫赫的老英雄。眼前这个黑瘦矮小、满口林县土话的老头,难道他就是当年修建红旗渠时不怕死的排险英雄任羊成?但这的的确确就是任羊成,正应了那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在这个瘦小的身躯里,却蕴含令人难以想象的惊人力量!

任羊成是林县任村镇古城村人,他是在贫困中来到这个世界的。他出生后家里断炊,母亲没有奶水喂他,不久母亲又因贫病离他而去,他靠着吃羊奶长大,故取名“羊成”。红旗渠开工时,任羊成已在南谷洞水库建设工地摸爬滚打了两三年多,由于苦干实干,他连年被评选为劳模,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红旗渠动工后,他被借调到红旗渠工地当炮手。为了争时间、抢进度,红旗渠工地开山的炮声不断,山石被炸得酥松,大小石块经常从天而降,给修渠人带来很大的危险。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安全,建设指挥部决定成立凌空除险“排险队”,任羊成第一个报了名,并被推举为“排险队”队长。



凌空除险,就是用绳索捆住腰,手持长杆抓钩,身上背着铁锤、钢钎等工具,飞崖下崭,凌空作业,排除险石。它起源于当地山民为了谋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采集中草药的一种方法。是任羊成最早把这种法儿移花接木用到了南谷洞水库建设上。除险者的生命就系在那根粗绳上,既艰苦又危险。就如同战场上扫雷清障的工兵一样,任羊成和他的除险队员们置生死于度外,每天在悬崖边飞来荡去,排除险石,为建渠大军开路。一次,任羊成正在下崖除险,上边掉下一块石头,迎面砸在他的嘴上,顿时血流满面,三颗门牙被打在了嘴里。但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直到完成任务。领导和工友们都劝他休息治疗,他却豪迈地说:“我死都不怕,打掉三个门牙算什么!我个人受伤是小事,工地民工安全是大事!”第二天,他戴上口罩,背着大绳,带着工具又攀上了山崖。人们见他为了修渠不顾生死,便编了两句顺口溜送给他:“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把生命交给阎王爷的任羊成,有几次真得差点到阎王爷那去报到。一次,正在半山腰除险的任羊成所系的下崭绳忽然脱落,他从几十米高的峭壁上掉了下去。所有看到险象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以为任羊成这次必死无疑,甚至连个囫囵尸首都落不下。出人意料的是,任羊成又一次从峭壁下一片荆棘中站了起来……



红旗渠的故事 连续剧红旗渠的故事
为了修红旗渠,任羊成不但失去了四五颗门牙,还折了两次腿,受了四次重伤。他修渠10年,又护渠25年,直到退休回老家定居;但人离开了渠,心却永远留在了渠上,并且每年都要几次回到渠上巡看一番;后来,他干脆把家安在了红旗渠管理处。其实,红旗渠早已进入了他的生命,这渠上不仅留下了他的青春、血汗,还有人生的辉煌,更浸入了他的生命之魂,他哪能离得开呢?2003年,为了将红旗渠建成响当当的青少年教育基地,为了将“红旗渠文化”传承下去,红旗渠管理局决定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像当年除险队员那样表演凌空除险。为了再现当年的凌空除险的场面,老英雄任羊成不顾年老体弱,又一次出山,承担了组建和训练“任家军”的任务。为了教会徒弟,74岁的任羊成还几次将自己绳捆索绑,在悬崖间飞来荡去。200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任家军”正式亮相景区,在任羊成的指挥下,每隔30多分钟表演一次凌空除险的绝技,队员们在山崖间展转腾挪,矫健如鹰,尽显红旗渠传人的风采。

(四)



“政声人去后”。行文至此,我忍不住还想替那些为改变林县人民干旱缺水命运殚精竭智、呕心沥血的“父母官”们说上一段颂扬的话。在距今400多年的明万历年间,林县来了一位叫谢思聪的知县。谢公在任4年,为林县办了不少好事,但在林县百姓心中雕镂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惟有浚池修渠为百姓解干渴的两件事,并成为历次编修林县志大书特书的对象:一件是组织工匠将狭浅易淤、渗漏严重的南关大池进行清淤拓展,挖深治漏,并在旧池之西侧新挖水池一个;同时,疏导水源,将桃园山谷泉水引来灌池。于是,南关二池清水荡漾,取水者晨昏不息,络绎不绝。另一件是组织民众挖渠18里,引太行山洪峪谷之山泉,解决了杨家庄等40余户村庄的人畜饮水问题。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为民引来甘霖,把这条渠命名为“谢公渠”,还在渠首建了一座“谢公祠”,以追思缅怀他的恩德。

历史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缺水的问题仍如同悬在林县人头上的一把刀。于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年轻的县委书记杨贵被推上历史舞台。我想,面对林县因极端缺水而贫困交加的艰难境况,面对林县人民逃粮荒、逃水荒的血淋淋的现实,悲天悯人的杨贵一定会忧心如焚,寝食不安,最后,责任和道义驱使着他下定决心,要于绝境之中奋起,要率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打一场改变世世代代受干旱缺水熬煎的翻身仗。



当红旗渠上马的时候,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重重困难,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指责,甚至丢官罢职的严峻考验。不少人说,在这崇山峻岭中修渠,简直是异想天开。有人甚至对杨贵说:这个渠要是通不了水,你可就成了千古罪人。对此,杨贵没有退缩,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刻有“千古罪人”四个大字的石碑,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气概,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山开渠不止。

羊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如果没有杨贵的振臂一呼,林县广大干部群众改变干渴穷困命运的干劲和热情还不会这么早被唤醒,后来建成“人工天河”的奇迹也许不会发生。我们承认,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我们也应承认,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个别英雄人物的确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和县委一班人不但忍辱负重,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改变林县历史的重大决策,而且“干”字当头,身先士卒,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真正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难能可贵的是,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分钱的修渠款和物资。

后来,杨贵曾对一名新闻记者感慨地说:“当时我们要是稍稍有点私心杂念,渠绝对修不成。太平官好当啊。但是当时大家没有一点想靠这个当官的意思。群众最近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缺水,那就修渠。”是啊,无私才能无畏,才能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挺身而出,敢做敢为,才会领着林县人民谱写出修渠引水、改变命运的伟大乐章。杨贵为人民干了实事和好事,人民也没有忘记他。“文革”期间,杨贵被打成“走资派”罢官免职,遭受迫害。林县群众暗中保护他,往他兜里塞鸡蛋、怀里揣烙饼……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杨贵才获得“解放”,并被调到北京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杨贵两次回林县,广大群众潮涌般扑向杨贵,用各种纯朴的方式表达对老杨的深情厚意。2004年6月,在红旗渠纪念馆落成典礼仪式上,河南省委一位负责同志的讲话表达了林州、河南乃至全国人民的心声:红旗渠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五)

红旗渠是所大学校、大熔炉。在十年开山挖渠的伟大实践中,林县人锻炼了意志,增长了胆量和才智,也培养了一批建筑方面的能工巧匠和施工管理人才。特别是那种敢想敢干、奋发图强的精神,后来更成为镕铸在林县人心中永远的魂,带着这个“魂”,林县人不但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还走出太行山、走进大城市,闯出了一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

说起红旗渠给林州带来的深刻变化,林州人喜欢用“四部曲”来概括,第一部,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红旗渠,打造出了红旗渠精神;第二部,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开凿红旗渠成长起来的一支浩浩荡荡的建筑队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三部,90年代“十万大军富太行”,建筑队带回资金、带回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林县,使灰头土脸的林县乌鸡变成了美丽丰满的林州凤凰;第四部,新世纪“十万大军美太行”,林州有100多万亩的荒山,基本得到了绿化,原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色的盛妆。



红旗渠建成后,在漳河水的滋润下,林县人民终于脱离了历代缺吃少穿的苦海,过上了吃穿不愁的温饱生活。但无工不富,要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仅靠脚下这片土地是不够的。当改革开放的春潮涌来的时候,当林县周边其他地方的农民们还沉浸在自家责任田硕果累累的欢乐中的时候,经过红旗渠建设血与火洗礼的林县人已开始把眼光瞄向了外面广阔精彩的世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很快在京津等许多大中城市刮起了林县旋风。现在,这支由十四五万人组成的劲旅,凭借红旗渠赋予他们的胆识和魄力,已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个城市留下闪光的足迹,在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中,一定有不少浸透着林县人的勤劳和汗水。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纵横天下的林县人竟把自己的建筑营寨扎在了俄罗斯、阿联酋、也门、新加坡等国家的土地上。

建筑大军经过市场的洗礼,带回的是物质和精神的丰厚回报,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五子登科”——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走出了路子。在过去的20年间,当地百姓的储蓄余额连年位居河南省县市第一,其中银行存款70%来自于建筑业;农村强壮劳动力的70%从事建筑业,均纯收入的70%得益于建筑业。更为重要的是,林州人不但从外面带回了资金,更带回了先进理念和发展的信息,于是便有了林县发展的第三部曲,县、乡、村工业大发展,他们大力兴办工矿企业,大力发展交通、卫生、教育事业……于是灰头土脸的林县县城变成了繁华亮丽的林州市,广大的农村也改变了贫困破败的旧容颜,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林州人富裕以后,更加注意保护生态,建设美好家园。他们大力开展以水土保持建设为重点的治山治水活动,实施了声势浩大的百万亩荒山绿化工程。经过多年的付出,如今的太行山南麓——林虑山已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层峦染绿、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生命之源、幸福之源,更是林县人民的精神之源。红旗渠所产生的能量远远大于红旗渠工程本身,它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而只有精神的东西才是不朽的。如今的红旗渠,已成为林州(林县)人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个价值万金的名片,一种文化的符号。

公元1999年,借助于红旗渠的大名,林州市(林县)成立了“中国红旗渠集团”,注册了“红旗渠”商标。在“红旗渠”这个金字招牌下,很快便聚集了红旗渠酒、红旗渠烟、红旗渠水泥、红旗渠汽车配件,还有铝型材、扑克、食品、旅游等共25类230多个品种。于是,“红旗渠”又打造出了一艘载满了各种商品的经济航母,游弋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红旗集团的负责人曾豪迈地宣称,他们开发有产品许多已在中国市场上占据可观的份额,比如汽车配件总产量差不多已占全国载重车零配件销售市场的半壁江山,汽车发电机爪棘产量在全国市场的份额则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与此同时,他们倾力打造的“红旗渠游”品牌,已经“散发出迷人的魅力”,特别是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带来的旅游盛宴,都会让红旗渠管理部门赚得钵满盆盈。

(六)



写到这里,我本想收笔杀青,但脑海里还盘旋着一个问题让我欲罢不能,就是红旗渠凝结出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林州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个字来概况;林县的老书记杨贵同志则表述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无私奉献”。但如果简而言之,我认为红旗渠精神的实质就是“敢”字当头的“亮剑精神”。

所谓“亮剑精神”,就是在与对手交锋时,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无论困难千重万重,都要“亮剑”搏杀,勇往直前,有我无敌;纵然是剑不敌人,也要拼命一搏,杀出一条血路。你看,林县人民面对干旱缺水这个凶顽对手,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重重困难,他们没有屈服,而是勇敢地亮出了以自己的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铸就的英雄之剑,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开战,向不公平的命运开战,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百折不挠,旷日持久,硬是悬崖峭壁凿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第一渠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来,这难道不是“亮剑精神”吗?

我见过许多林州人,感觉他们的“精气神”确实与众不同,他们韧劲十足,他们不服输爱叫劲,他们能吃苦不畏难。我常常感到,在他们短促而掷地有声的承诺——“中!”的后面,有着这样的潜台词:我们的先辈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把红旗渠修成了,现如今各方面的条件都比当年好多,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我知道,他们的血液里骨头中已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红旗渠精神——“亮剑精神”。



我在海委办公室工作期间,有个同事叫付贵增,是个地地道的林县人,而且他也很为自己是林县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他曾告诉我,他的爹娘当年都曾是建设红旗渠大军的一员。作为红旗渠人的后代,虽然他已离家在千里之外的天津工作十多年,但林县人身上那种不服输的倔劲、韧劲、艮劲却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交给他急难险重工作时,他从没有绠短汲深、力不能及之类的谦辞,而是敢于担当,有时还拍着胸脯喃喃自语:“林县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这点困难算不了啥。”

我在付贵增和许多林县人身上,充分地感受到,红旗渠已化作了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成为一种坚忍不拔、敢于攻坚、敢打硬仗的品性和意志。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物质文明已远远好于修建红旗渠时代,我们也没必要回归那个悲壮的时代去体验那时的艰苦生活、峥嵘岁月,但我们却不能丢掉那个时代创造的红旗渠精神,因为它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不朽的魂!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1725.html

更多阅读

秦晓说服马明哲和马蔚华的故事

系列专题:马明哲事件2002年10月,从平安保险传出消息,汇丰集团以6亿美元价格买下了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0%的股份,这自然成为一时的热门新闻。而在这之前,平安保险原第二大股东招商局集团将所持有股份全部转让出手的消息却显得那样

股神巴菲特的故事 巴菲特的真实故事 伯克希尔还能走多远?

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股东年会结束之后,巴菲特来到了博希姆公司。在这里,他吸引了一些股东,解答他们反复提出的一些疑问:如何为规模不断扩大的伯克希尔公司打造它自己的铁锚?正当伯克希尔公司加快其发展步伐之时,却为何放慢了脚步?   

软饭天王 谁在吃电信的“软饭”?

权威人士称,电信业的主要变革将是以软件激活硬件。电信软投资时代的到来正在重新定义大批试图分享电信大饼的厂商,谁能傍上大款过上幸福生活呢? 与产业结构分散和竞争相对充分的银行业不同,即便是世界各地的运营商加起来其实一共也就那

声明:《红旗渠的故事 连续剧红旗渠的故事》为网友坟场蹦迪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