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不过钱”争议 +细辛用量辨析+ 马钱子应用心得+ 马钱子中毒与 麻黄附子细辛汤 用量

2011-04-14 05:17:50

细辛不过钱”争议

转载自 微笑如兰

发表:admin 文章摘自:医学论文 更新时间:2009-05-13 16:37

【摘要】细辛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且疗效肯定。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曾一度限制了其药效更好的发挥。对此,我们应当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大胆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努力探索细辛的合理使用剂量、制剂及服法,深入开展疗效及毒理研究,以..

【摘要】细辛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且疗效肯定。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曾一度限制了其药效更好的发挥。对此,我们应当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大胆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努力探索细辛的合理使用剂量、制剂及服法,深入开展疗效及毒理研究,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细辛,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关键词】细辛;过量;中毒

“细辛不过钱”之说源出自南宋陈承的《本草别说》(此书已佚,内容散见于《证类奉草》、

《本草纲目》等书),后被李时珍《本草纲目》所收录。据考证,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载有“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一条即是收录陈承的。陈承的“细辛不过钱”之说,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似乎已成为掌握细辛用量的准则。推究其之所以产生并被历代众多医家认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服用过量细辛后发生了中毒

医者辨证失当、以热作寒,或是患者体质素弱、不堪药力,或是服法不当、以煎剂作散剂等,导致了一次细辛中毒事件的发生,医者深感不安,多次尝试终于发现了安全的剂量,并广为告知他人,久之,“细辛不过钱”的说法为人们所认可并流传下来。

2中医作为一门经验医学的特点决定了“细辛不过钱”学说产生后能够得以广泛流传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其继承性就显得非常突出;而且,医者的决策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多数医家在缺乏临证经验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何况“细辛不过钱”之说源出于南宋陈承,后又被李时珍所收录,这就无怪乎“细辛不过钱”之说能广为流传了。

3长期以来对中草药的成份和作用缺乏系统研究

由于中草药长期以来仅停留在经验应用阶段且中医学没有很好地与其他自然科学相结合,没有吸取西医及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为己用,长期以来对细辛成份和中毒机理缺乏必要的认识,致使“细辛不过钱”之说长期在中医界占主导地位。其实,只要稍加推究,我们就会对细辛的用量提出异议。如早于陈承的东汉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计有13首汤方中用了细辛,少者用二两,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多者用三两,如小青龙汤。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考证,后汉一两相当于现代13.92g,而据《新修本草》引苏恭说,后汉药称一两是当时普通用秤的二分之一,所以书中的一两约合现代的6.69g,那么仲景方中细辛用量少则为13.92g,多则为22.88g,可见畏细辛如蛇蝎是很有根据的。又如晚于陈承的清代陈士择,他在《石室秘录·完治法》中有两张治疗头痛的方子,分别用细辛五钱和一两。我们知道,清代一两等于现代30g,一钱等于3g,那么陈士铎的两张方子中细辛的用量分别是15g和30g,这也说明临证医家用细辛并未拘泥于“细辛不过钱”之说。

当代诸多医家在临证中的经验也证明“细辛不过钱”之说并不尽然。夏氏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细辛6~9g对偏正头痛证属风寒外袭、肝肾经气寒、肝风内动型患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未见不良反应;夏氏还报道了对牙痛症属胃肠积热者用清热通便药配细辛5g治愈的一则案例。谢氏用小青龙汤加细辛12~15g治愈顽固性痰饮,未出现不良反应。曲氏报道处方以细辛为主,细辛用量从6g开始,以3~5g逐次增加,直至31g,用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0例,总有效率93%,也未发现中毒反应。苏氏报道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细辛5g,厚朴10g,生苡仁15g,治愈一慢性糜烂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肠腺化生的病例,亦未见不良反应。李氏报道以自拟驱痹汤(组成:细辛12~15g、制川乌12g、制草乌12g、麻黄12g、牛膝20g,木瓜20g,乳香10g、没药10g)。治疗坐骨神经痛百余例,均取得较好效果,未发现不良反应。冯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细辛30~160g服用半年之久,疗效显著;蒋氏报道55例四肢骨折、脱位、身体各部位软组织损伤之肿痛重者,在活血化瘀方中加入细辛6~9g,后加大量至12~18g,取得较好疗效;王氏报道用细辛10g、灸甘草30g,治愈阳痿之证属寒邪外袭、肾窍郁闭、宗筋失用痛案1例;谢氏临证以定癫丸加细辛5g长服,减少癫痫患者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问;刘氏报道以阳和汤、桂枝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方中细辛用量20g)治愈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1例。以上均未发现不良反应。本人在临证时用大剂量细辛(初始量6g,每3天加1次量3g,直至总量为18g维持量)治愈风湿性关节炎、心室传导阻滞、面神经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多例,亦未发现毒副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细辛是无毒的,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细辛含挥发油2.7~3.0%,其中药用有效成份主要是甲基丁香酚(占60%),有毒成份是黄樟醚(占8%),且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粉,所以经煎煮30分钟后,煎汁中还保存着一定量的有效成份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份黄樟醚的含量已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但如果单以细辛研末冲服,用量仅4~5g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这与《本草纲目》所言“

单用末不可过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十分吻合。柯氏药理研究证明,挥发油中的黄樟醚确有使动物呼吸中枢麻痹的作用。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临床应用细辛时就特别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辨证准确,“有故无损”。临证时确实为阴寒重证及痛甚者,方可大量使用细辛。并注意地域、季节、患者体质强弱,以及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等情况,灵活调整用量,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是注意配伍。细辛不可单用,而应当与其他药相配伍使用,这样不仅能降低其毒性,还能增强药效。故《本草纲目》曰:“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药之风。”值得指出的是,细辛若用于热证则必须配伍寒凉药,且用量宜轻。

三是要区别剂型。细辛作丸散剂直接吞服应牢记“细辛不过钱”的警语,以确保用药安全;细辛用作汤剂时可用大剂量,但宜久煎,时间以30~60分钟为好,以防中毒,还可采取煎浓汁少量频服的方法。

四是要根据细辛品种不同,斟酌用量。我国细辛品种目前有31种、4个变种和1个变型,其中北细辛含有效成份甲基丁香酚最多(约占40%),用量宜轻;而南细辛质量较差,有效成份偏低,剂量可稍大。

综上所述,细辛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且疗效肯定。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曾一度限制了其药效更好的发挥。对此,我们应当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大胆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努力探索细辛的合理使用剂量、制剂及服法,深入开展疗效及毒理研究,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细辛,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http://www.yixuelunwen.net/html/show-1793.htm

细辛用量辨析

转载自 定能生慧

细辛作用广泛,走头面,可医头痛、口疮、喉痹、牙痛、眼目诸病;入少阴,通督脉,可治寒疝、阳萎、小便不利;走四肢,达皮毛,可疗风水咳嗽、风湿痹痛;入脏腑,上能开肺,中能暖胃、润肝燥、益胆气,下能温肾通关。具有良好的镇痛、止咳、强心等功效,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但由于受“细辛不过钱”剂量的束缚,从而限制了它的用量,限制了其高疗效的发挥。

一、文献考辨

细辛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君药120种内,“细辛,性温、味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功效。虽未言用量,但可“久服”。

自《本经》至北宋陈承的《本草别说》之前,皆认为细辛为无毒之品,汉张仲景等医家均广泛应用于临床。《伤寒杂病论》入煎剂用细辛的有13方,其中用三两的有8方,用二两的有5方,每方所用细辛均超过3g。

北宋陈承《本草别说》则载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而“细辛不过钱”说的提出,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他引北宋陈承语:“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由是观之,则“不可过一钱”实为“不可过半钱匕”之误,而且此剂量仅指“单用末”。

清汪昂《本草备要》细辛条亦载“不可过一钱”。清陈士铎《本草新编》指出,细辛“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自此,“细辛不过钱,过钱赛人言”、“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等说得以广泛流传至今,混淆了独用少用与共用多用的区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各大专院校教材《中药学》等中药书籍,对细辛用量亦都规定为1~3g。

二、药材考证

传统药用细辛在初春二月或仲秋八月采挖,此时其根部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其药用化学成分的含量也比较高;同时在细辛的传统加工方法中,要除去非药用部位地上部分和根头部根茎,只留根部作为药用。自1950年后,药材收购部门对细辛要求收购全草,而挖全细辛的地下须根比采全其地上部分及根头部根茎要困难一点,因此药农大都在细辛地上部分生长茂盛的“夏季果熟期或初秋”季节采集,所采细辛多数叶全根残。据研究,全草细辛中根部和叶的比例大约是55%和45%[1]。而根所含挥发油成分远大于叶所含挥发油成分,其挥发油成份必然比传统细辛根明显偏低

三、服用反应

后世沿用此说,近医亦多证实细辛确可引起毒性反应。如用散剂吞服治疗寒性疼痛[2],从1g开始,每日增加1g,至4~5g时,发现有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与历代医药学家所描述的“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是基本吻合的。而目前有不少临床报道,在煎剂煎煮服汤中重用细辛10~30g,最多者用到180 g,却未发生毒副作用。

又有动物实验表明,北细辛挥发油对蛙、小鼠、家兔等均呈先兴奋,继而抑制,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致死。而细辛大剂量煎剂应用9~60g,动物实验连服10日,却无明显毒性反应。表明细辛入煎剂后所含挥发油挥发后毒性减低。细辛的酒精浸出液毒性明显,水煎剂的毒性较小,前者超过后者一倍以上。可见,细辛有毒是肯定的,用法、服法是正确细辛使用的关键。

四、实验证明

我国药学研究者先后对31种国产细辛属植物挥发油进行了分析, 共检出75种化合物[3]。其中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醚三者存在于所有细辛品种中, 被认为是中国细辛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酚为其主要有效成分, 黄樟醚是其毒性成分。有研究表明[5],在相同剂量下,细辛根末中的挥发油含量约为细辛全草煎煮10min后的3倍;又在相同剂量下,根中所含挥发油中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20、30min的4、12、50倍。因为细辛中有毒成分黄樟醚挥发性比甲基丁香酚快,在高温下易被破坏,所以细辛全草煎煮时间越短,其煎液中的黄樟醚含量越高。细辛在煎煮30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仅存原药材的2%,不足以引起中毒,并且煎汁中还保存了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

五、使用方法

明确地讲:“细辛不过一钱”仅适应于单味和散剂,而煎剂可适当增加用量。

1、细辛的有毒成分主要是挥发油,过量可致死亡。因此,细辛“单用末”,特别是单用其根部时,应遵循“细辛不过钱”之说。进一步,细辛服用散末不论是根还是全草,都不可用大量。

2、入汤剂可适当加大剂量。但必须加入复方汤剂中,并煎煮30min以上。现代临床大量报道,用细辛10g、15g、20g,甚至60g或更多,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并以此证明细辛可以大量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3、大量的事实说明[6],在现实条件下,以细辛3g入复方,实为“隔靴搔痒”,药不能尽病而反令细辛倍受责难,一般多用至10~15g。

总之,细辛是一味良药,其良好的药理治疗作用是十分肯定的。随着对细辛临床应用和用量的进一步研究,中药细辛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效用。

参考文献:

1、李照福,细辛用量小议,首都医药,2005,3,37。

2、何永田,细辛止痛作用与剂量的研究,浙江中医,1984,(2):70。

3、谢伟, 陆满文. 细辛挥发油的化学与药理作用,宁夏医学杂志,1995,(2):121~124。

4、何家琅,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 1957,68。

5、王智华:从细辛根末与全草煎剂所含挥发油及黄樟醚的测定分析论细辛用量与剂型的关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9):23。

6、李学兰,杨文:细辛超常剂量临床应用拾萃,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0,Vol.1.13,No.1.12。

马钱子应用心得

转载自 福彩大奖

会用马钱子,善用马钱子,重用马钱子,实在一大乐事。

以毒攻度,以奇毒怯沉疴,风湿寒痹,痰淤粘滞,风邪入经筋,湿毒蚀骨内。

若非奇毒,那有穿筋透骨之力,若是凡物,那有涤痰扫风之功。古有云[马钱子,又番木鳖,功效散血热,消肿止痛,[纲目云治寒湿热病,消痞块,消肿毒。内服1----2分。一日量,0.4-0.7克.

毒副作用为颈项强直,四肢僵硬,甚者呼吸抑制,丧命乎. 然而善用者,每每有良效,实在是量微力宏,四两拨千斤.善骑着运用如良驹,反之如狂兽.现将本人多年用其之经验奉上,慎之 珍之~!

1.炮制,切不可用水泡,否则毒入水,效也消,用的就是个毒,烤箱250度,时间十五分钟,[源于中药炮制学,又改进拉]粉碎后,过70---80目筛,下为纯粉,[口服用]上为皮.[建议外用]

2上好甘草粉碎取细粉,1比1比例装进0好胶囊,一粒含量为0.25克.逐日递增药量,直至出现轻微反应,则停止加量.过数日后再加一至二粒.

3.具体用起来,就可以从你的处方中单独拿出马钱子来.其他的药自然可以加量了,

4.可灵活操作,鄙人运用十余载,从未失手.关键就在于,细微之处见工夫.

马钱子中毒与防治

转载自 八月飞龙
细辛不过钱”争议 +细辛用量辨析+ 马钱子应用心得+ 马钱子中毒与 麻黄附子细辛汤 用量

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或云南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之功。目前治疗脊柱关节病无论内服外用大多使用此药,然其性大毒,使用不当容易引起中毒,于此就本品中毒的临床症状、中毒原因及中毒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中毒症状

轻度:头痛、头晕,舌麻,口唇发紧,全身肌肉轻度抽搐,精神神经轻度失常(好奇、醉酒感、恐惧)。

中度:严重时可见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苦笑状,双目凝视,渐至紫绀,瞳孔散大,脉搏加快。此外,尚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如耳鸣、耳聋、双侧面神经麻痹等。

严重中毒者可致心跳骤停而死亡。

二、中毒原因

1.剂量:此为最常见的中毒原因。药典规定的最大用量为0.3g,但用量太小达不到疗效,因此临床医生往往增加其用量来追求临床效果,从而出现毒性反应。成人一次服5~10mg士的宁可致中毒,30mg可致死亡。可见超剂量使用是导致中毒乃至死亡的首要因素。因此,控制剂量在《药典》规定范围内是避免中毒的有效措施。虽然患者耐受性不同,体质差异等因素,即使超剂量使用时,开始必须从小剂量使用,逐渐加量。

2.炮制:炮制减毒,历代重视,但其根本因素还在于生物碱含量。经砂烫马钱子生物碱含量测定,其结果总生物碱下降35.37%,士的宁下降16.67%,马钱子碱下降62.10%。这样大量去掉了毒性大而疗效差的马钱子碱,从而降低了毒性。对不同砂烫温度炮制马钱子中番木鳖碱的含量测定,其结果砂温242℃时,其含量为1.52%,砂温250℃时,其含量为1.46%,砂温为270℃时,其含量为1.15%,说明传统炮制经验强调火候的控制有一定的道理。

3.品种:目前,临床所用的马钱子有海南马钱子、云南马钱子及云南长籽马钱等,由于不同产地马钱子中所含的马钱子碱含量不一,因而临床使用时常因更换品种而中毒。采用高效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马钱子中士的含量:海南马钱子1.01%,云南马钱子2.32%,云南长籽马钱子1.64%。由于不同马钱子含士的宁悬殊很大,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在运用时特别要谨慎,最好在处方上注明马钱子的产地。

三、防治措施

1.中医处理:轻度中毒:(1)香油约50ml加白砂糖适量,混匀灌服。(2)肉桂6~9g水煎服。(3)黄芩60g水煎服。(4)甘草、绿豆各60g水煎服。(5)甘草125g水煎服,每4小时一次,可连续服2~4剂。惊厥严重时:(1)蜈蚣3条,全蝎6g研末,1次冲服。(2)僵蚕9g,天麻12g,甘草12g,水煎2次合在一起,2次服完,每6小时一次。

2.西医处理:

(1)立即将病人置安静的暗室中,避免外界刺激。

(2)尽快使用中枢抑制药如戊巴比妥,巴比妥钠0.3~0.5g或安定10~20mg静脉注射。如病人躁动,一时得不到上述药物,可用乙醚作轻度麻醉,或立即用10%水合氯醛30ml灌肠。禁用吗啡。

(3)惊厥控制后,洗胃、吸氧、人工呼吸、输液等。

3.其他:对轻度中毒,无明显抽搐者,应用中药解毒剂:蜂蜜6g,绿豆120g,甘草30g,水煎频服;对于中度中毒,有轻度抽搐者,可用防风6g,甘草10g,钩藤12g,生姜5g,青黛2g,冲服或水煎服;对严重抽搐者,可用蜈蚣3条,全蝎6g,研末一次酒服(小儿减量)。

4.护理:

(1)防止惊厥与呼吸抑制。在使用镇静剂时,可加重呼吸抑制,勿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或血压下降,尤其是硫酸镁,一旦发生呼吸抑制应暂停使用上述药物。

(2)及时洗胃。可用稀释的碘酊(1:250),解除马钱子毒性。

(3)做好呼吸监护,心电监护。每10分钟记录呼吸1次,抽搐时每5分钟记录1次,连续心电监测,每20分钟记录1次,发现心率、心律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心衰发生,肺部是否出现啰音,如咳嗽频繁,肺部啰音,可能并发吸入性肺炎。抽搐发作时,共济运动消失,为不协调性惊厥,应防止患者坠地骨折。有活动性义齿患者,应在抽搐停止时取出。

(5)禁服酸性饮料、酸类药物,更不能使用阿片类药物。

5.预防:

(1)严格控制剂量。服用马钱子制剂时,1次服用士的宁含量应控制在6mg左右,这是避免中毒的关键。

(2)必须依法炮制。马钱子内服必须经过炮制,炮制时无论砂烫或油炸须掌握好火候,炸烫过度则药效降低,过嫩则毒性较大,服后易中毒。

(3)牢牢掌握用法。马钱子内服时,必须以辩证为前提,依法炮制后入丸散而服用,严防误用、滥用。

(4)初次服用剂量不宜过大。因马钱子的最佳有效量与轻度中毒量十分接近,所以应由小剂量开始递增。如果出现舌麻,口唇发紧,轻度头痛、头晕,全身肌肉轻度抽搐时,应立即减量服用。

(5)睡前服用可减少副作用,但晚间起床应有人扶持。

(6)马钱子与倍量以上的甘草或苏木同煎,可减少或缓解马钱子的毒性作用。

(7)正确判断疗效。该药的某些有效成分本身就是有毒成分。如所含的马钱子碱和番木鳖碱,毒性大,安全范围小,口服吸收快,当剂量由小逐渐递增时,必先显示疗效而后出现中毒反应,必须把好这一重要环节。

(8)注意个体差异。有日服3g,连服1个月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亦有日服不足1 g即可出现中毒现象者,这可能与个体对该药的耐受性、反应性的差异有关。用药时尤当注意。

(9)合理配伍药物。临床该药多以复方为用,据临床观察,该药配伍较大剂量之白芍、生地等,可降低其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0)适当间歇用药。马钱子排泄慢,有蓄积作用,连服2个月后可隔4~5天再服。

(11)马钱子外用亦须炮制,否则对皮肤刺激性较大,很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外用时亦应掌握用量不可过大,否则亦有引起马钱子中毒的可能性。

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http://bbs.hx317.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bbs.hx317.com/viewthread.php?tid=71267&extra

蒲辅周附子运用二十三法

转载自 定能生慧

我国当代名中医蒲辅周(1888~1975),以其学识渊深,擅治急性病和疑难病而望重医林,饮誉海内外。用药轻灵疏缓,是他临证独特风格之一。惟细读其著述,可窥见他对性味辛温雄烈之附子亦有着大量精到配伍应用经验。兹介绍如次,以飨读者。漏误之处,同道补正。

1.回阳救逆:

《伤寒蕴要》言附子“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本草经读》赞其“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先生遇霍乱吐、利、大汗、肢厥,用人参四逆汤;脉微欲绝,阳浮于外,予通脉四逆汤加葱白、猪胆汁、人尿;急救投生附子。阳脱汗多者选芪附汤,有下利用术附汤。在腺病毒肺炎120例治疗过程中,对其中1例阳虚肢厥者,投参附合四逆汤为主抢救成功。虽仅见此1例,他认为“不可不备一格。”“阳虚欲脱(腺病毒肺炎)”案经中西医治疗,骤然体温剧降,昏迷足凉,呼吸微弱,舌上少津,脉沉弦细无力,证属阴津既伤,阳气欲脱。先生急疏回阳救逆之西洋参6克、川附子3克、石菖蒲2克,浓煎频服,当夜四肢渐回温,昏迷转微烦,痰能咳出;翌日呼吸衰竭缓和,舌红津回。续以益气生津法(沙参、麦、味、菖、远)调理五日痊愈。全仗参附力挽欲绝之阳也!

2.引火归原:

《本草正》谓附子“大能引火归原,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先生对大虚似实,见面赤颧红,头眩烦躁,脉浮大而涩者,认为系欲脱之兆。若精神浮散,彻夜不寐者,亦至虚有盛候,急宜右归加龙、牡、磁、龟板、阿胶和淡菜等味收摄元神。“类中风”案断为五志过劳致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于上,肝风将动。先生予育阴潜阳,佐附子引火归元、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晕渐趋消失,震颤平复。

3.回阳固阴:

“热病转寒中(乙脑)”案会诊前迭进大剂辛凉苦寒及犀、羚、牛黄、至宝之属而高热不退,肢厥神昏,腹满下利稀溏,随矢气流出但量不多,头汗出,口唇燥,板齿干,乃虚实互见,邪陷中焦。先生投辛通苦降剂(参、夏、姜、芩、连、芍)后利止满减,汗出热退。彼时热虽去而元气伤,见筋惕肉瞤,肢厥汗出,脉微欲绝,恐将阳脱,急以生脉加附、龙、牡回阳固阴,浓煎徐服不拘时,各症渐减,阴回阳生。继进三才汤佐枣仁、石斛、阿胶养阴益胃,未及数帖而瘥。

4.扶阳固卫:

先生于阳虚卫弱之自汗,每斟酌在玉屏风散加附子,或芪附汤间取效。

5.温补肾阳(温肾培元):

《汤液本草》云附子入“命门之剂”;《本草正义》:“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先生曰久喘治肾,系肾元阳不固者,治宜肾气丸。“脾肺同病(慢支)”案当痰湿化后,先以理中温化健脾,继予桂附地黄补肾固本。真元衰竭之自汗,遣参附汤温扶之。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济生肾气和理中丸兼进;“月经不调(三)”案为月经先期,经前腹泻,经停泻止,腰腹胀痛,黄芪建中加附、杜、故纸,服五帖经行便即不溏;“经行如崩(一)”案腰痛、脉沉迟无力,附子参入补肾强腰剂中,症情好转,后期黄芪建中加附、术,早晚另服右归丸,两月后经渐调并怀孕;“口疮”案先投封髓丹加减,大便仍稀溏,遂早进补中益气丸,晚服金匮肾气丸渐愈。上皆脾肾并调矣!“腰痛兼二便秘涩(前列腺肥大)”案乃86岁高龄患者,真阴本亏,元阳式微,津涸气馁,无力传送,酿致尿频便结,阳虚阴结之证。先生以桂附八味去丹皮,加菟、杜、膝、故纸、巴戟补肝肾,既育阴滋涸,又温化培元,使肾中水火渐充,形体健、营卫和而诸症悉解,五年未犯。津亏而生津罔效,若系釜底无火不能气化,必加附子。但急性热病津伤,用附子当慎重,“辨证不清,不可轻投”。

6.益气温肾:

先生治一老年患者,良由中气虚致小便不畅,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以鼓动肾阳,强盛心力,小肠之气充足,小便自然通利而竟全功。

7.温补阳气:

“感冒(一)”案乃素体阳虚,营卫不固罹病,初进玉屏风散加附子温阳益气。畏风除而恶寒减,仍汗出,苔白腻,属卫阳既虚,内湿渐露,改投温阳利湿,诸症大减。终以温阳补中法,晨吞附子理中丸,暮服补中益气丸渐愈。首尾三易其方,大法未离乎温阳。

8.温阳利湿:

阳虚型高血压,先生倡遣附子汤佐龟板、龙骨、牛膝治之。“眩晕(二?高血压)”案4年来血压 25.3pa~18.7pa/16pa~12pa(190~140/120~90毫米汞柱),头晕心悸,心烦懊20。先生据脉沉迟,舌质不红,体胖肢胀,乏力溲频,诊为阳虚湿盛,即予附子汤加龙、牡、杜仲、杞、桑寄、狗脊。仅15帖诸症尽除,血压正常。“阳虚脾湿(慢支)”案以六君合苓桂术甘汤加味,咳、痰减,惟大便日2~3次,且不成形,更予附子理中导四神丸制丸缓图。

9.温阳利水:

一病程14年“心悸(风心病)”患者并慢性心衰,下肢肿胀,先生给真武合桂枝龙牡汤温阳利水,俾营卫和调,脾胃健运,水肿明显消退。另例高年高血压病案,先生视为阳虚水逆,真武辅龙、牡、半夏温镇获痊。慢性肾炎偏肾阳虚者,亦选真武汤温化行水。“慢支”水气上逆,头眩心瞤动,振振欲辟地者,或咳喘肢体浮肿者,先生尝用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每获佳效。

10.温经散寒:

《伤寒蕴要》指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先生昔年在四川梓潼故里曾治1例炎夏贪凉,场院连续露宿三夜者,两腿剧痛,微恶寒,上下床均须人扶持,群医历治罔效,药用附片15克(先煎)、麻黄9克、细辛6克煎服,20帖健愈如初。

11.温化寒湿:张元素论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虞抟:“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汪昂:“逐风寒湿。”先生认为,寒湿多中于阳虚脾弱者,症见脉沉缓,身无大热,口不渴,溲清便溏,或身痛重着,手足肿痛,但头汗出,背强喜暧,宜胃苓汤加川附子、木瓜、炮姜治之。寒湿,脉虚而涩者,迳投桂枝附子汤。“风寒湿痹”案缘于产后气血虚,外感风寒与内湿搏结合而为痹。先生匠心独运,将温经散寒除湿同调和营卫熔为一炉,黄芪桂枝汤合术附汤增损,翌日痛减,两日后经潮。

12.温通寒积:

《本草纲目》引《王氏究原方》语:“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现腹胀便秘,口苦酸臭,尿少而黄,先生每投温脾汤和胃降浊取效。对痼冷在胃肠间之远年痛泻、休作无时者,他多断为慢性虚寒泄泻,积滞未尽,尝用温脾汤制蜜丸服,尤强调“积不除,则病难愈”。

13.温肾散寒:

急性肾炎,先生对脉沉细紧或沉细弦,舌淡苔白,腰背恶寒,四肢不温者,以附子90克,麻黄、细辛各60克,共为粗末,每用12克煎服;或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之。

14.助补肝肾:

虞抟云附子“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滑胎(习惯性流产)”案已有五次流产或早产史,每次妊五月必漏血十余日,此次又兼胎漏。先生首调脾胃以养胎元,五味异功加砂、藿、姜、枣、山药,3帖恶阻止。继补肝肾以固胎本,泰山磐石合安胎银苎酒增损(制川附、别直参、熟地、巴戟、苎麻根、续断、归、杜、苁、术),一周服1剂,直至足月顺娩。

15.益气强心:

“虚阳上越(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案先生析由气血不足使然,以附子汤益气强心,加杞、味、山萸肉、龟板、女贞子等育阴潜阳而获效满意。

16.补中养血:

《本草纲目》言补药中少加附子引导甚捷。“寒湿痹证(亚变败血症?风湿热?)”案迭进通阳宣痹除湿、清热利湿养阴、益气养阴、调和肺胃等法,邪却正伤见多汗,血沉30~40毫米/小时。先生用归芪建中加附子等味,10剂血沉降至20毫米/小时。复谓:“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原,脾胃健强,气血足则康复矣。”

17.温经摄血:

“便血”案病程近月,先生指为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旋施黄土汤加味,其中附、术旨在复健行之气,血得温煦始循经而行,深恐辛温动血,佐黄芩苦寒监制,加侧柏叶以助涩血,9帖血竟止。

18.温脾暧胃:

《医学启源》云附子“温热脾胃。”“感冒”案素体阳虚,先生历经辛散、祛风清燥和温化痰饮诸法顿挫病势后,转投附子理中汤加味,并以之制丸缓图善后。

19.益火补土:

“阳虚脾湿(腹泻)”案,先生初用理中加味即大便复常,惟尚乏力自汗,腹鸣腹凉,脉沉缓,原方出入制就蜜丸常服之。

20.温寒止痢:

对寒痢下利清谷,肢厥脉微,甚则滑脱不禁者,先生常予理中、四逆辈。

21.平复厥热:

《本草经读》:“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痢疾(急性毒痢)”案为病势危笃历用多种抗生素罔效者,先生于二诊见其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虚实互见,示病邪深入厥、太二阴,兼阳明胃液被劫最危之候,急投乌梅丸加味,2帖即厥热、烦躁皆平,下利好转。终以益气生津、调和肝脾之剂3帖而安。何等快捷!

22.温脏杀虫:

李杲言附子“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虫蛊”案系先生舅父,素嗜酒善怒。盛怒后腹胀如石,头面上肢微肿,下肢黑肿,鱼腹及阴囊均穿小孔流臭黄水,脐突胸高,二便不利,脉沉弦涩。先生因制温白丸给服,吐蚘睡安,醒后糜粥自养数日,肿消孔敛。调理两月得瘳。此实谨遵“大积大聚,非不可治”经旨之启人心扉之佳案也!

23.反佐纯寒:

纯寒之品理当用于火热之证。至若羸弱之体,难胜克伐,初可见功,后即不效。人以胃气为本,纯寒败胃每令病情恶化。先生忆及夏邦佐治白喉热证,以黄连解毒汤加附子、僵蚕。附子之作用在“用寒勿远热,驾诸药而不凝滞,反佐而能捣其巢,攻坚破结”。先生临床,时有效法。

纵观前述,足证先生精研医理,剖析毫芒,用附子已曲尽其妙,达致炉火纯青之至高境界。但“温而不燥”是他自始至终恪守之基本准则。盖附子究系纯阳辛温之品,补火扶阳固有余,损阴尤当慎。否则,水涸阴竭火无所附,势成燎原。先生例举《伤寒论》附子汤配白芍,四逆汤有甘草;金匮肾气丸水中补火,皆无不遵此大旨。故先生谆谆告诫来兹,临证切忌拼凑纯温热药治病。他对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病势急剧恶化者,尝以熟附子、人参各9克,醋制龟板30克,急救肾中将绝之阴阳并强心气;治疗气闭耳聋之属阴阳两虚者,给服八味肾气丸,皆活泼圆通,深得运用附子之要领,亦先生“温而勿燥,免伤其津,实为温法要诀”之最佳诠释与疏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1680.html

更多阅读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成药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 炙甘草6g 制附子6g上3味,以水14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味,煮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功效]温经解表,表里兼顾。(主治}主证: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舌淡苔白不厚,脉沉细。副证:或身面水肿,气短,小便

乳香没药内服之副作用 乳香没药的副作用

乳香和没药二药,作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常用药物,在临床上应用的频率很高。特别是近代的张锡纯先生,非常推崇此二药,他的名方活络效灵丹也为广大的中医临床大夫所喜用习用。笔者临床也是喜用此方治疗一些痹症,效果满意。但是最近的一个

钱伟长 钱学森与钱伟长恩怨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钱伟长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

带状疱疹的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带状疱疹的饮食

带状疱疹属于寒湿邪气被真阳驱赶外泛于皮肤的表现,仅有神经疼痛而无疱疹的,属于真阳无力将寒湿驱赶至皮外的表现,出现红疹或水泡的,属于真阳将寒湿邪气 驱赶于皮表的表现。一般患者于疱疹发生前数天会有轻度发热、疲乏等症状,这就是真阳

声明:《细辛不过钱”争议 +细辛用量辨析+ 马钱子应用心得+ 马钱子中毒与 麻黄附子细辛汤 用量》为网友刂勇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