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鉴赏入门 玉器鉴赏

一、玉器的产生与玉器收藏

中国的玉器,自新石时代始,至今有近万年的历史。中国古玉器的收藏,大概从它的出现始就同时出现了。玉器作为收藏品的文字记述,最晚在商代已开始在《越绝书》述及周武王伐纣时,就曾提到俘获商王朝的玉器数以万计。这些玉器显然是当时国家王族收藏品。以此得知,商代始就有国家级的玉器收藏。此后,历代帝王,贵族王侯,均有玉器收藏。据文字记载,明代民间已出现有私藏玉器者,有的藏器还十分丰富,及至清中期,民间收藏更为盛行。有的收藏家,如清中期的吴大澂等人,还在个人收藏的基础上,对藏玉进行研究和著书立说,其著《古玉图考》至今仍流传在世。与此同时,帝宫,官僚士大夫藏玉之风仍有增无减。

二、玉料的定义、品种和产地

凡收藏与鉴赏古玉者,首先遇到的就是玉的定义。什么叫玉,古今以来尚无统一的概念。人们通常采用传统的定义:即以孔子和东汉许慎为代表所称的。凡“石之美”,有一定的“德”(即美的条件)者即为玉。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和许慎《说文》中的论述。其说概括起来就是:玉是珍贵的天然矿石的一种;其表面(或作成的器表)要有一定的温润,光泽和半透明的质感;硬度在摩氏矿石硬度计的4.5-6.5度之间;比重较一般石的比重大;具有一定韧性;其色表现在一块玉材分别是较单纯的,即只有白、青、碧、黄、黑5色中的一种,而不是5色中的两种以上或5色以外的其他诸色;材料折断后摸不会割划伤手,成器后击之其声清越,且很远能听见;其价比常物贵等。

按古人有关玉的定义,结合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调查和地矿工作者提供的资料,中国可定为玉的“美石”有如下数类:

(l)岫玉(蛇纹石为主的矿石)类

岫玉,矿石学上称为蛇纹岩石。岫玉主要由蛇纹石矿物组成,是一种含水的镁硅酸盐。蛇纹石成分中常含有铁,有时含有锰、铝、镍、钻、铬等金属元素杂质。有这些元素杂质混人,往往使蛇纹石中五色皆备。然而,不论有何种物混人,岫玉中蛇纹石是主体,通常含85%以上,有的几乎全部由蛇纹石组成。此类石,有时亦含有少量的方解石、透门石、绿泥石。若含透门石,则它的硬度增高,就蛇纹石玉矿总体而言,其硬度一般在4-5度之间,质温润,半透明,比重在2.44-2.62之间。

中国岫玉的产地和品种很多。从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玉器质料看,它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含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处都有发现,岫玉类主要有产于辽宁省岫岩县一带的岫岩玉,产于甘肃省酒泉祁连山一带的酒泉岫玉,产于广东省信宜县一带的南方岫玉,产于新疆昆仑山一带的昆仑岫玉,产于甘肃武山鸳鸯镇的武山岫玉,产于四川省会理地区的会理岫玉,产于广西省陆川县一带的陆川岫玉,产于江西省弋阳地区的七阳岫玉,产于山东省日照市一带的日照岫玉,产于吉林省集安县一带的安绿帕玉,产于山东省莱阳市一带的莱阳蛐玉,产于北京市十三陵一带的京黄岫玉,产于安徽省天长县一带的天长岫玉,产于台湾省花莲县地区的台湾岫玉,产于陕西省蓝田县的蓝田岫玉等几十种。

(2)闪石(昆仑山系玉)类

中国玉料中的第二大类,是产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仑山一带及其他各处的透门石阳起石玉料。此等玉料,古称昆仑玉、葱岭玉、于阗玉、和阗玉、叶尔羌玉等,今一些地矿工作者和西方人称为“软玉”,近又有人称为“真玉”。其实这类玉,尽管出产地不同和有种种别名,但就新疆一地所产而言,都来源于昆仑山,只是由于地质变化和雨水冲击,致使它扩散到昆仑山下周围的沙滩、河流和谷地中。因此,此类玉,从地理学角度看,可概称为“昆仑山玉”;从地矿学角度上定名,则可称“闪石类矿物”。

闪石类矿物有透闪石、阳起石、铁闪石、镁闪石、角闪石、钠闪石等许多品种,而昆仑山所产玉,主要由透闪石,偶尔由少量的阳起石组成,有的也有透辉石等其他矿物杂质。透闪石原为无色,纯者,化学成分中不含铁或含铁量很少,当成分中含铁量4%,则过渡为阳起石。阳起石因含铁则呈绿色或暗绿色,当成分中含有其他杂质时,则又会呈现更为复杂的色调,这就是有些昆仑山王五色具备的原因。昆仑山玉为摩氏硬度的6-6.5度,比重2.9O~3.02,折光率为1.599-1.640(平均1.62),半透明,质温润,光洁如脂,且具韧性。颜色有白、青、碧、黄和墨五色。其成因与镁质大理岩和中酸性岩浆侵人两者、发生交替作用有关。

昆仑山玉料除昆仑山上有大量蕴藏外,另在其周围和附近,即东起且末,西至塔什库尔干的长达120(公里的昆仑山麓和各条河流河床中都有发现,主要的矿区有新疆的莎车、和田、且末等。此外,在天山以北的阿尔金山,玛纳斯韘河等亦产碧色玉。最近又有报道,在甘肃省某地区、四川的汶川县、辽宁省的宽甸县、台湾的花莲县等地区也发现近似“软玉”的矿石,台湾省莲花县产品已开采制作玉器行销岛内外。

(3)其他玉料

中国玉料中,除上述两大类玉石外,尚有矿石成分较复杂的玉料。闻见者有河南省南阳地区产的独山玉、河南省密县产的密玉。另四川珉山、蘘县,陕西华山、山西霍山、湖北楚山似也产玉。其中有的玉,如南阳玉、密玉,不仅历史长,且至今仍用其制作玉器。

三、玉器的品种、用途及历史

(1)具有工具性质类玉器

此类玉器主要品种有玉锥形器、玉针、玉凿、玉斧、玉铲、玉 、玉纺轮、玉镰、玉割刀、玉小刀等。它们多见于新石器时代,商墓偶有发现,西周始渐消失。

(2)玉武器及与武器有关系的玉器

这类器物,常见的有玉簇、玉矛、玉韘(清代又名扳指)、玉刀剑柄、玉具剑饰物(包括玉剑首、剑 、剑璲、剑 )。其中前两种,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都作实战用品;玉韘始见于商,是拉弓射箭时套在手指防勒伤手指用的,玉韘至战国仍有,但后来的作品似非实用,汉代则演变为鸡心佩,并纯作佩玩用。玉韘发展至清代,复又作实用品,且有大批制作,并兼有礼品作用,以示崇武尚武。玉剑具饰物,主要出现在春秋至两汉,其形式基本相同,在创上结级时均有固定的部位。

(3)仿武器式仪仗器

此类玉器皆有穿孔和刃,形似武器,有玉刀、玉戈、玉钺、玉戚,使用时,用绳索捆扎在木柄上,供王侯贵族举行重要活动时作仪仗用。亦可作贡品和礼品用。玉仪仗器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晚期至商代,西周较少,且走向小型化,似失去仪仗用意义。

(4)玉礼器

通常所称的玉礼器有6种,即玉壁、琮、圭、璋、璜、琥。这6种礼器,有的古书又称“六瑞”和“六器”。玉壁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与此器近似的还有玉瑗、玉环。三者中名称由中心的圆孔大小决定,大孔者名瑗,小孔者名壁,孔径与玉质部分边宽相等者为环。玉壁、瑗、环,皆始自新石器时代,后延续不断,直至今。玉琮的整体特征是外方、内圆。有的玉琮还在体外周饰有各种纹图。玉琮亦始见于新石器时期。此后的商代至战国还有所见,汉以后消失,宋始则为仿古或伪作品。玉圭体扁平,上尖下方,始自西周,后历代均有。古称“半圭曰璋”,故玉璋是圭从尖顶至底中央对剖后的一半形,其起始年代与玉圭同。玉璜呈半壁、半瑗或半环形,两端或中央有穿孔可供系佩用,玉璜始见于新石器中期,为六器中最早出现者之一,后亦历经不衰,延续至今。玉琥一般呈虎形或变形的虎形,亦可为佩,始于商,迄于汉。上述6器主要作祭礼天地四方用,亦代表不同方位,后又延伸为代表不同等级的礼器和玩佩。

(5)玉佩饰

从广义上说,玉器中凡有穿孔者,皆可作佩饰用。因此,前述各类器中,有的就兼有佩饰的作用,或其后期演变为佩饰。这里所称的佩饰,主要是指专供人身上佩挂结缀的用器。它们中有的作头饰、手饰、项饰、胸饰,有的则为服饰之一种。头部的饰物有玉笄、玉玦、玉耳坠等;手饰中有玉镯、玉戒指等;项饰中有玉串饰、玉项链、玉蕾、玉销、玉系壁、王朝珠等;玉胸佩有成组佩玉及其他可作胸佩的玉鸡心佩、玉舞人佩、玉翁仲、玉刚卯、玉严卯等玉器。服饰中最多和常见的有玉带饰、玉带扣、玉带钩、玉纽扣、玉帽饰等。上述玉佩中,除玉带始于唐迄于明代,玉带扣始于宋朝,其他各类有的自古迄今都有,有的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如玉成组佩,在春秋战国时最兴盛、且有一定的格式和名称,佩在胸腹间。其他如玉翁仲、玉舞人佩(较简朴的一种)、玉双卯(刚卯、严卯)、玉鸡心佩等,是两汉时期的独产。

(6)葬玉

从广义上说,凡埋入墓中的玉器都可称为葬玉。这里所说的葬玉,是指专门为死去的人制作的陪葬玉器,而不是指所有埋在墓中的玉器。可以确定使用葬玉的始用年代,最晚在西周晚期,当时已见专门为死人面上盖的玉面罩饰。此后,历经春秋、战国。总的来说,当时此类玉器并不多,而真正盛行的则是汉代。其品种主要的有穿在死者身上的玉衣(分金、银、铜、丝缕4种),承托玉衣头罩的玉忱,握于死者手中的玉猪和玉璜,盖死者眼目的玉眼盖,塞入死者耳中的玉耳塞,塞入死者鼻孔内的玉鼻塞,含入死者口中的玉蝉形琀,罩在死者男性**上的玉生殖器罩,塞入女生殖器阴道的玉阴塞,塞入人尸肛门的玉肛门塞等。此外,一些玉壁,似也是专为死者陪葬的。专给死者的葬玉,有的是身分等级的标志物,如用不同质地编缕的玉衣即属此,有的是作辟邪压胜用的,但大多数都是为防尸腐烂。如古籍所载“玉入九窍,以防尸腐”即指此等用玉而言。

(7)玉制实用器皿

玉制实用器皿最早遗物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两件玉簋。此后的西周、春秋两代未见有此等玉器皿。战国时见有玉耳杯又名羽觴、玉奁、玉灯等,秦汉除上述器种外,又新增加玉高足杯、五角式杯、玉樽、玉盖盒、玉洗、玉砚滴等。唐宋未见前述诸器。但新增有玉莲花式杯、玉三鸠罐、玉云形杯、礼乐纹杯、龙纹尊、云龙炉、多角杯、鹿纹洗等。明代出现一批仿商周青铜器造型的玉器,如匝、觚、觥、龙首樽等、此外,在立体器皿中又新出现椀、双耳杯、桃式杯、花式杯、执壶等器。清中期可以说集历代器皿之大成,凡仿古、实用的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大至数千斤重的酒瓮,小至杯、盘、香盒、香筒,都有制作,且数量很多。

(8)其他玉器

玉器中除上述较多的几大类外,尚有一些其他特殊用器和不知名与不知用途的玉器。主要的特殊用器有礼乐器中的玉磬、玉笛,册印中的私印、宝玺、玉简册。吉样用途的玉如意、玉辟邪。实用具中的玉尺、玉镜等。玉器中一些至今不知其名和用途的器物,现一般按其造型特征暂定名。

(9)人与动物类玉器

此类玉器有的已与上述各种玉器相组合,如六器中的玉琥,成组佩玉中的玉璜等。人与动物类玉器,从玉器出现后不久就产生,后历代不断,种类繁多。值得指出的是这类玉器,只少量以单独的个体形式出现,更多的则是以纹饰图案,或与其他自然景物和花草纹组合成复合式图案。

四、玉器的断代与辨伪

1、玉器的断代

玉器断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l>从玉材不同品种断代

古人视玉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以当时坚硬的非金属和金属能否刻动为标准。因此,生产力和工具发展水平不同,人们对玉的认识是有变化的,所用的玉料也不同。一般来说时间越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其玉料选择的硬度也越高。

<2>以玉器上不同的琢磨痕断代

①玉器上留下最多的琢制痕是器物上的穿孔。这些穿孔,凡铁器出现以前的,无论其大小,若是一面穿钻成的,其孔眼都呈喇叭形;若由两面对钻而成的孔眼,两面开如穿钻时的孔眼较大,越往接口接近则孔眼渐小。人们从孔眼喇叭形明显程度不同,便可大概断定玉器是新石器时代或是青铜器时代的。铁或钢铁,又比青铜坚硬,这些器具钻成的孔眼,上下直径是相等的。凡有这种特征的钻孔,便可断定它是战国或战国以后的玉器。

孔径的大小和深浅程度不同,亦是玉器断代的依据之一。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其孔眼越细越长。

②玉器切割和钻孔粗精情况也是断代的依据:一是看玉料的剖缝大小,二是看孔眼留下的琢痕。

③以琢玉技法来断代:早期玉器,即距今有6O00年以上的玉器,至今未见一件有琢饰纹图者:新石器晚期,虽已见纹饰,但一般较简单,所饰纹图都是用单条阴线刻成;商代始,玉器上多见有用剔地阳纹法琢饰的纹图,更多的则用双勾法琢饰;战国始,镂雕活环套练法已十分成熟,镂空饰纹法,至此时已广泛应用,且技法很先进;汉代始,出现更多的立体器皿作品,所刻纹饰线条流畅,粗细相间;宋元始,已能制作重达千斤以上的大型玉器,且见众多用多层镂雕法和立体镂雕法琢制的玉器。

<3>从玉器造型品种的起始演变去断代

中国玉器,不同的造型计有百余种。

①新石器时期: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其造型只有30余种:主要作佩饰用的有玦、璜、 、管、坠、环、瑗、手镯、戒指、项串等;主要作礼器用的有琮、璧等;

②夏商时期:夏商玉器品种,有的是新出现的,最突出的是一种称为礼仪用的玉器,另一类玉器是以鸟兽鱼虫为标本摹作的写实和神化形动物。

夏商玉器中的另一新情况是前期大量制作的玉琮、玉璧及近似石工具的玉器,有的相对少或逐步走向衰落,有的则走向消亡。以写实为本,显示贵族王侯权威的玉器走向鼎盛。

③西周时期:玉器的基本类别与夏商时期基本相同,但在造型上和数量方面有明显的变化。显示统治者威严和权力的玉器逐渐消亡,有的则向小型化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如夏商时期并不很多的玉龙、玉凤等神化动物,至此时则数量大增,甚至在许多玉器上也广泛用其饰纹。

西周玉器中,也出现一些在以往玉器中未见的品种,最突出的是首次出现“六器”中的所谓玉圭和可能是武器柄的玉饰。

④春秋时期:春秋玉器中最兴盛的品种,常见和新出现的有成组佩玉、传供死者面部盖罩的玉面具、剑饰物等。此外,一些圆球形扁平玉器,如玉璧、瑗和环等,在夏至西周时相对衰落后,又有了复兴。

⑤战国时期:重要的创新器是玉带钩、玉印等。在春秋兴起的成组佩玉及玉具剑饰物,此时则走向鼎盛期,而且形式千姿百态。写实动物中,所见的只有玉马。人物造型中有仕女形舞形佩等。供死者用的玉面罩仍偶尔有见。玉韘已从商代的实用器转变为低矮的佩饰器,并向汉代的玉鸡心形佩发展演变。

战国玉器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一些玉器虽早期已有,但至此时,在造型方面则有明显的差异,主要特点是所有器物或动物形器,其整体或局部,皆多作英文字母的“C”和“S”形弯曲,玉具剑中的玉剑首,从春秋晚期的梯形演变为扁圆形,人物也多从以往作跪地式或蹲跪式转变为多直立形。而且开始出现能识别为童子和仕女的造型,而以往夸张的人神韵已消失。璧璜多在内外楼雕出廓的龙凤和作双瑗合并形等。

⑥两汉时期,保留前期的玉器有玉印、玉具剑饰物、玉带钩、玉璧、玉圭等。在春秋战国还能看到或兴盛起来的成组佩玉、玉面罩、玉玦、玉琮等,此时有的消失,有的改作他器用。

两汉是玉器品种大增的时期,所增品种主要的有专供死者陪葬的玉衣、玉枕、玉眼盖等。

⑦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期玉器是一个相对衰落期,其数量品种均较历代少,品种造型几乎都是两汉器物的延续。

⑧唐代:玉器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对衰落后,又有所复兴。所见玉器,除个别品种,其他前流行的器物几乎全消失。新出现的玉器,有供玉带上嵌饰的带板(包括 和铊尾),以西域各族人为本摹作的玉胡人及由胡人与动物绘雕的立雕器及玉梳及玉发簪和各式杯等。尤以玉杯的形式变化引人注意,有写实性的云形杯、莲花形杯、瓜棱形杯、三鸠式杯和椭圆式杯等。上述全新造型玉器的出现,为今后玉器的新变化开创了中国玉器史上又一新纪元。

⑨两宋、辽、金、元时期:玉器造型风格和品种大多沿续唐物,但也不是全盘照搬,在局部构造上略有变化。

⑩明代玉器:除了仿古、伪古及立体器皿等数量较多和形式变化较大外,其他品类大都沿续宋元物。

玉器中的文房用具,如玉砚,自宋始制作,但不多,及至明代,文具中的玉器除玉砚外,尚有玉笔管、玉笔架、玉洗、玉砚滴、王镇纸等。

⑾清代:清初玉器数量较之明代和清中期显得特别少,而其造型皆保留明晚期遗风。清中期,主要是指乾隆、嘉庆时期玉器,主要有6大类,一是仿古器,二是生活用器,三是文房用具,四是书房陈设,五是吉祥和礼节用品,六是宗教用器。

清晚期玉器品种,大都适应商品需要和小市民思想意识而作,以佩玩、伪器居多。玉器上的纹饰内容均“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给人一种庸俗、华而不实的感受。此期可说是中国古玉中最消极的时期。

<4>从玉器上的纹饰图案去断代

①从纹饰的手法断代:玉器上的纹饰手法很多,主要的有阴刻、剔地阳纹、浮雕、镂雕和圆雕等5种。人们可以依据刻纹手法及其出现的年代等方面,进行断代。

②从纹饰的各类及其变化去断代:人们掌握不同时期出现什么纹饰及其历代的发展演变规律,便可以此来断定玉器的年代。

③从整组图案及其内容断代:它以玉器整组或整体纹饰及其内容含意作为断代的依据。

2.玉器的辨伪

玉器的断代是确定某件玉器的年代,而辨伪除确定年代外,更主要的是确定其是否为真品。玉器之所以要辨伪,是因为有些玉器貌似某代作品,而实际上是后人仿作或伪作的。伪品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营取利润,以假乱真,蒙骗收购者。伪作制作年代从现有实物看,自明代迄今都有。

玉器中尽管有仿制和伪作两种,但从鉴定的角度看,都属于辨伪的范围。辨识方法是一致的。

(l)掌握玉器断代的各种方法

因为凡仿造或伪造的古玉,都是想达到与某一年代作品相似的目的。但仿者尽管手法高明,也会留下某些不同时期各自风格特点,如果鉴者有前面那些熟练的断代能力,就会从所用玉料、所造形式或纹图等方面看出伪作的破绽。

中国玉器鉴赏入门 玉器鉴赏
(2)从玉质上辨伪

战国以前的玉质很杂,有的硬度也不如新疆产软玉高。伪作者利用这种情况,加之为节省原料的费用及较易仿造出土古玉浸色,故往往用次玉料,甚至石料去仿作。其实,古代玉器特别是商代以后玉器,凡贵重器物,都是用较优玉料,如和田玉、南阳玉及岫岩玉而为。因此,若有用次的玉料或近似玉料而作的古玉器,其真实性就要打问号。

(3)从浸色上辨伪

古代玉器,凡出土品,除新疆和田玉等地玉制作者外,人都有深浅不一的浸色,有的其表面甚至已呈石灰质或鸡骨白色、有的浸色十分丰富,有特殊的美感。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丰富的浸色,都是经长期形成的,有的已达到数千年之久,故所受浸色都比较自然,受浸的程度也较深。伪造古玉者,为达到上述浸色的所谓古色效果,便用蒸煮烧烤、酸咸碱浸泡,甚至涂绘颜色等手法,摹仿古玉的浸蚀色。总之,后仿和伪造者是以快速法或涂绘法所为,故其各种浸蚀色即使仿得天衣无缝,也只能浸及表面,与古玉自然形成的浸色有明显差异。

(4)从纹图上辨伪

伪造玉器者,常见一种用光素旧玉器改作纹图以求高价出售的情况。因此,辨伪者不能仅从一个方面,而要全面,哪怕一点细小的差错去辨识其真伪。如那种用光素旧玉器改作的饰纹玉器,即使玉料和饰效仿作得很像,但因其刻琢纹图与玉器制造非同一时代,故其刻纹处与没有刻纹原表面浸色和熟旧程度是不同的,即刻纹处色新,原器未刻纹表面色旧。

总之,玉器的断代和辨伪,是一种很复杂的工作,涉及的方法和知识内容很多,上述方法和注意事项仅是其中重要的或主要的,人们在实践中还会认识更多的内容。多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地质学、材料学、考古学、科技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是成功辨伪的关键。否则,错识误辨是必然的。

三、玉器欣赏

中国玉器有近万年历史,且古今以来,历代相沿,连绵不断,它在世界及中国艺术之林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国特殊环境中特殊的文化产物。中国玉器美在哪里,为何珍贵,其生命力、特殊性何在?这是收藏与欣赏玉器必须要了解的问题。

1、玉质本身的内在美

关于玉质的优点,即玉自然属性美,古今以来,说法很多,但都来自孔子的学说。即孔子所称的玉有“十一德”说。这11德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玉料本身有11个美感:

玉料有温润和光泽感,它比作有高尚人品的仁;

玉料“缜密而栗”,即分子结构紧密似栗,它比作人做事缜密多智,称为“知”;

玉若穿挂在一起为佩,则“垂之如队”,它比作人品中的礼;

玉器“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掘然”,它比作人有乐趣无忧愁;

一块好的玉料,是“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即通常所说表里一致,它比作人的“忠”;

“乎尹旁达”,即看得见摸得着,它比作人有信任感;

“气如白虹”,即玉的气质或火烧时发出的如“白虹”的气体上升,它比之人品有“天”之度量;

“精神见于山川”,即玉料自然形成,并产自山川河流中而非人工而为,它比作人品有“地”的宽广和自然无造作;

玉有“玉璋特达”之质,即用玉做成圭、璋等玉器,代表国家章节制度,它比作人之“德”行;

“廉而不锐”,即玉料或玉器即使断折了,其断折口不会伤人皮肉,它比之人品的“义”气;

玉在任何地方都很贵重,它比之人有“道”养,受人尊敬爱惜。

总之,玉料及用其做成的器物,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11个美德。这些美德在古人看来是最美好的,用其来衡量自身的修养道德,才会有不可估量的前程,才是一个完人。这也许就是古人收藏古玉的重要欣赏价值了,也是古玉长盛不衰的原因。当然,上述中的“德”在不同的玉上有好次、高低之分。

2、玉器的工艺美

玉器有上下近万年的发展史,从生产力发展阶段看,它经历了石器、青铜器、铁器和机器生产4大时代,从社会发展史看,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不太长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些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进化各阶段,在玉器上都有反映。玉器在中国物质文化中是极为难得的完整资料。玉器的琢制改进,也是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和手工艺术进步史的写照,它反映出制造技术由低级到高级的全过程。

3、玉器的历史美

玉器中品种十分多,造型千变万化,用途极广泛,题材涉及到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思想道德和宗教信仰。它们都是特定时期特定的产物。有的还是反映历史上重要人物、重要历史事件、重要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物证。因此,在欣赏古玉器的造型纹饰过程中,就如同步入历史的殿堂,给人许多在文献资料和史书中学习不到的东西,反过来又可验证文献资料和史书记载的真实性,或补充其不足,如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远在4000年以前,当时并无文字记述。但从这些玉器的出土及其与周围的地貌墓葬关系,便可了解当时人类社会意识和信仰。又如,汉代的金或银缕玉衣,古书中每有记述,但其形其貌及其制度演变,一直不为人了解。玉器的出土,便将上述问题所存之疑得以解决。又如,西汉南越国第二代国王,史书记述是“赵胡”,但墓中出土的玉印,却刻姓名为“赵眛”,是知史书记述可能有误;第二代南越王实称赵眛。再如,宋、元的海东青啄雁玉饰,史书亦有所记,但其场面未保留下来,有些玉器实物出土后,对描述当时帝王游乐、臣民每年进贡海东青鹰鸟的史实有形象化的表现,就增补了这方面的知识,又如清乾隆一件大玉盘,其上刻铭记述了玉盘进贡的经历,从而把当时清王朝最后平定新疆贵族阿睦尔撒纳判乱的历史事件具体化了。

4、玉器的造型与纹饰美

玉器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扁平、立体、椭圆、正方、长方和长方委角的,从武器到日常生活用品,从佩饰到神灵供物,无所不用,其上饰纹更丰富多采,凡人物、动植物、天地山河、日月星辰,应有尽有,值得注意的是,玉器与青铜器和陶瓷器一个突出差别是,就其总体看,除少数的确要做成相同或有必要成双成对的作品外,在存世数以万计器物中,绝大部分都不可能完全相同的。造型的大小厚薄不同,或形态姿貌不同。因此,即使那些光素无纹、简朴典雅之器,其欣赏价值也是其味无穷的,如山东龙山文化区出土一玉璇玑环,中心一圆孔,外表有3个向一个方向旋转的齿牙,在各齿牙间又有6个小脊棱。此器若一般人看来,极平凡,甚有不值一顾之念。但细加欣赏后,会百看不厌。它给你许多不解之迷。如它为什么要有3个牙,而3个牙又为什么朝一个方向等。加之此类器,国内许多考据家都作过考证,从观测天象到祀神之物,争论不休。其神秘感就更浓,赏者如入科学殿堂,去深究其满意的答案。又如良渚文化区墓葬出土的一件被称为“玉琮王”的玉器,其造型是两端各有一璧形饰,似表示天,中央是外方内圆(即有一穿孔)的方柱体琮,应表示大地,其上刻纹各有8组鸟纹,8组整体神人纹及4组简化神文纹。这些造型和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给人的设想是当时的人类,似朦胧中知道大地是悬挂在两天之间或中央,其天地间有神人神鸟在活动。它多少有如今天那样似明似暗的宇宙观。再如其上的8组形式相同的“神徽”,作戴羽冠的人首,胸腹间有一组獠牙巨耳的兽面,上双肢似人手,下双足则似鸟或背足,其整体感是人首、兽身、鸟或虎足。这些“神徽”纹,是以平面刻绘形式出现,上述图像感是平面视觉的感应,而非立体造型的印记。如果这些图像改作立体造像的话,就可能有如下几个情况,即一是这组所谓的“神徽”,是作戴冠人骑在兽或区乌的背上,作漫游天际态;二是此“神徽”或作身饰兽面文身的写照,其胸腹部的兽面纹,是文身所致;三是一个神化或克化的神灵,作人首、兽身、鸟足,正如平面所视感同。再如这些“神徽”,是在不足2平方厘米上刻出,身体各部位还有细密的云雷纹,其刻绘如同今日的微雕,观者需用放大镜方可看清。在当时没有金属工具之前,在如此坚硬物质上刻绘出如此细密的纹图,确实有百思不解之迷。当然,类似这样的玉器何止千万,今人观赏时,确实有大饱眼福之感人们若有入门之道,其欣赏之感将会其乐无穷的。

5、玉器的思想意蕴美

玉器上的图案构思,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意识的反映。商代人喜写实动物为器,西周至汉代喜神化纹图,明人喜吉祥图案。它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社会意识和生活习惯与爱好。这些纹图,有的一人一物,欣赏者并不费神便可理解其意,但有一些构图,却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意识。如唐代出现的“胡人”奏乐和舞耍图玉器,是唐代对外开放、中西文化艺术交流频繁的反映。而所用的乐器,又是今人了解当时古乐器种类的实物资料,又如海东青啄雁玉器在辽、金、元流行,似非仅为玩赏而已,它有可能是当时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提倡以小胜大,鼓舞士气的象征。曾见一件辽或金玉器,长方形,两面饰纹不同,一面有双鹿和一虎,鹿跑虎静坐,鹿在上部,虎在下部,间缀林木山林。这些情况,外表之感是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态,有飞禽亦有走兽,有凶猛之食肉动物,亦有温顺的草食动物。但其含义似很深奥。其中心内容可能有当时统治者提倡“和为贵”思想的反映,或各民族团结相处之意。(据《中国收藏与鉴赏》)全文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101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 巴蜀文化

前言: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

中国名胜古迹五 中国名胜古迹大全

中国古迹鉴赏名胜古迹介绍之61:净月潭所在省市: 吉林景点简介: 1988年8月1日,国务院公布由伪满洲帝国傀儡皇帝宫殿、伪国务院及其下属“八大部”等历史建筑与山青水秀的净月潭自然风光统一组成“八大部”──净月潭风景名胜区,并将其列为

瓷石鉴赏 中国四大名砚---澄泥砚 澄泥砚价值

【瓷石鉴赏】中国四大名砚---澄泥砚澄泥砚始于晚晋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类砚,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澄泥砚的制作是先缝绢袋于汾水中,迎浪张开袋口,过滤水中泥沙,一年后袋内泥满,取出风干,制成砚坯,再烧制成质地似陶的砚台,最后经

中国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大全

摘自新浪网——应对高考古诗鉴赏题--万变不离10大规律: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

中国诗词佳句鉴赏集下 中国诗词佳句鉴赏集

  (2013-05-12 08:00:17) 转载▼?骆驼草?小晓风?中国诗词佳句鉴赏集【下】七.乡思离情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

声明:《中国玉器鉴赏入门 玉器鉴赏》为网友重拾女王范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