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纲要中国现代史部分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了解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八下P·2—4)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时,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欢庆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接着,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开始。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西藏的和平解放(八下P·4—5)(1)经过: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获得和平解放。(2)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同时,也给西藏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3课土地改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八下P·12)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八下P·13—14)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八下P·18—20)(1)原因: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时间:1953—1957年。
(4)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成就:建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建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建成通车。
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下P·20—21)又称1954年宪法。
(1)制定的时间、机关: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八下P·23—25)三大改造又称社会主义改造或社会主义革命,是指党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组织分散的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组织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八下P·25)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下P·27—28)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党中央于1958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但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紧接着,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2、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八下P·29—30)
模范人物: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铁人”;邓稼先:两弹元勋;焦裕禄: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
模范人物的精神主要表现在:①爱国主义精神;②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③艰苦创业的精神;④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八下P·39)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今年是改革开放31周年。主要内容:①思想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八下P·39)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9课 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下P·42—4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部分村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方法;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同时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八下P·43—44)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共14个,江苏省境内有连云港和南通两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八下P·45)
(1)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2)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主要内容。(八下P·48—50)
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党的十三大:①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②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992年,党的十四大:①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③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7年,党的十五大:①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②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③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2、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八下P·49—50)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课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主要省级自治区(八下P·56—5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八下P·60—62)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就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也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政策(八下P·65)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1995年初,江泽民又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2、“海基会”、“海协会”和“九二共识”(八下P·66)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3、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祖国统一一定能实现,因为:海峡两岸中国人民都渴望统一;“台独”不得人心;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榜样;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增强,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这将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五)外交成就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八下P·7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提出:周恩来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是时提出的。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八下P·78)
(1)召开的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会议遇到的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5)结果: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6)“万隆精神”: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八下P·80—82)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八下P·81—8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中美建交(八下P·80—81)
(1)新中国的成立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
(2)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3)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上海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中美建交的意义:有利于国际和平与稳定,中国外交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六)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八下P·90—92)
(1)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导弹: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卫星:①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②我国还掌握了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技术。③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08年,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2、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八下P·92)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
3、“863”计划的制定(八下P·94—95)(1)名称由来: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央写了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一封信,建议发展我国的高科技。邓小平看了这封信后,非常重视,立刻作了批示。由于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所以这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2)涉及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
更多阅读
2014届中考政治复习资料大全第四、五部分
第四部分基础知识复习链接1.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七上1;2):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八上8)、人生追求无止境(九全12)2.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七上4):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八上7)、学习是进步的根基(九全12)3.集体是我们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无忧居士 发表于 2007-7-14 14:02:00一课文目录七(下)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17.苏州园林(叶圣陶)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19. *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20.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八(上)第五单元(事
2014届中考政治复习资料大全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复习纲要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复习纲要七上部分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第一课 生命最宝贵多彩的生命世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P3-4(阅读)人的生命的独特性P6-7(阅读)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是生命1、为什么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P8-10(识记)珍
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
一、 中国现代史基本分期知识网络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社会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社会)2、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时期:1956—1966年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知识
初一历史复习提纲上册
初一历史复习提纲(上册)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名称 距今 地点 特征 地位 元谋人 170万年 云南元谋 打制石器、火的痕迹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70-20万年 北京周口 打制石器、直立行走、手脚分工、天然火、群居 人类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