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汤森路透再失灵,饶毅表侄再扯淡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汤森路透再失灵,饶毅表侄再扯淡

饶毅表侄:对于视杆蛋白/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几乎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刘实表叔: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是做

视杆蛋白/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而得奖的吗?

TheNobel Prize in Chemistry2012was awarded jointly to Robert J.Lefkowitz and Brian K. Kobilka "for studies of G-protein-coupledreceptors"(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12/)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布莱恩·克比尔卡

北京时间10月10日下午5点45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J.Lefkowitz),美国公民。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6年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MD。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教授、生物化学教授。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Kobilka),美国公民。1955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LittleFalls。1981年从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得MD。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分子与细胞生理学教授。(克比尔卡《科学》文章:G蛋白偶联受体“停靠站”结构被确定)(《自然》特写文章报道克比尔卡)细胞表面的小受体每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数十亿细胞相互作用的精确校准系统。每个细胞都含有微小的受体,可让细胞感知周围环境以适应新状态。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因为突破性地揭示G蛋白偶联受体这一重要受体家族的内在工作机制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长期以来,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已经弄清像肾上腺素这样的激素所具有的强大效果:提高血压、让心跳加速。他们猜测,细胞表面可能存在某些激素受体。但在上个世纪大部分时期里,这些激素受体的实际成分及其工作原理却一直是未知数。莱夫科维茨于1968年开始利用放射学来追踪细胞受体。他将碘同位素附着到各种激素上,借助放射学,成功找到数种受体,其中一种便是肾上腺素的受体:β-肾上腺素受体。他的研究小组将这种受体从细胞壁的隐蔽处抽出并对其工作原理有了初步认识。研究团队在1980年代取得了下一步重要进展。新加入的克比尔卡开始挑战难题,意欲将编码β-肾上腺素受体的基因从浩瀚的人类基因组中分离出来。他的创造性方法帮助他实现了目标。当研究人员分析该基因时,他们发现该受体与眼中捕获光的受体相类似。他们认识到,存在着一整个家族看起来相似的受体,而且起作用的方式也一样。今天这一家族被称作“G蛋白偶联受体”。大约一千个基因编码这类受体,适用于光、味道、气味、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以及复合胺等。大约一半的药物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起作用。莱夫科维茨和克比尔卡的研究对于理解G蛋白偶联受体如何起作用至关重要。此外,在2011年,克比尔卡还取得了另一项突破:他和研究团队在一个精确的时刻——β-肾上腺素受体被激素激活并向细胞发送信号——获得了β-肾上腺素受体图像。这一图像是一个分子杰作,可谓几十年辛苦研究的成果。
更多阅读诺贝尔奖网站官方公告(英文)以色列科学家因发现准晶体获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相关专题:2012年诺贝尔奖

The2012 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s by NobelPrizecategoryare:

CHEMISTRY

Louis E. Brus
Samuel Latham Mitchill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ew York, USA
For discovery of colloidal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quantumdots)

Akira Fujishima
President, 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
Special University Professor Emeritus, University of Tokyo
Supreme Advisor, Kanagawa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kyo, Japan
For the discovery of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itaniumdioxide (the Honda-Fujishima Effect)

Masatake Haruta
Adjunc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Graduate School of Urba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Tokyo, Japan
-and-
Graham J. Hutchings
Professor of Physical Chemistry and Director of the CardiffCatalysis Center
Cardiff University
Cardiff, Wales U.K.
For independent foundational discoveries of catalysis bygold


旧闻重读《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化学奖》精选

饶毅

已有 390 次阅读 2012-10-10 18:10|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 GPCR

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化学奖

我们知道: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不时地肯定化学和生物交叉的工作,比较常见的是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工作,有时也给分子生物学。

从2003到2009之间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5年给生物学研究:2003年钾通道的结构和水通道,2004年蛋白质降解,2006年基因转录的结构生物学研究,2008年绿色荧光蛋白,2009年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结构。

结构生物学占了很大比重(2003、2006、2009)。

我们也知道: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经常犯错误,不该给的他们给了、该给的他们没给,两种错误都犯过。

2003年,不应该奖水通道的发现,因为并不足够突出:不是第一个通道(是第几十个通道)、也无特殊性。

2006年,化学家们只重视自己懂的,而忽略了同一科学领域中偏生物、但更重要的工作。基因转录领域,有两项工作的重要性毫无疑问高于解出转录因子的X线晶体结构:发现第一个转录因子(MarkPtashne)、发现RNA多聚酶(RobertRoeder)。但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过分强调结构而忽略了转录领域中更重要的生物学工作。

基本可以放心:化学奖委员会一如既往地跨界出现错误,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不过,化学奖委员会继续给结构生物学发奖时,如果做到一个中等偏上的研究生的水平(比如本文就是给研究生上课过程中两句带过,也是中上研究生可以写出来),就可以公平地奖励一个大家都会公认的工作。谈不上将功补过,可以证明他们不都经常肤浅。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汤森路透再失灵,饶毅表侄再扯淡
可以奖对于GPCR(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GPCR是细胞膜的跨膜蛋白,一般来说,把细胞外的信号转入细胞内。

GPCR的发现历史很长。第一个是在19世纪发现于眼睛视网膜上。1851年,HeinrichMüller发现视网膜红紫色,认为是血红蛋白造成。年轻的德国医生FranzBoll(1849–1879)实验证明视网膜漂白并提出其物质基础是“红紫物质”,存在于视杆细胞,进行光化学反应。不幸他因肺结核而英年早逝。Boll发表1877年论文不久,德国医生WillyKühne很快继续其研究,大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1878到1882年间发表22篇论文,将红紫物质称为“视紫”(visualpurple),发现光化学还原,并用胆盐提取了视紫,也就是后来大家所谓的“视杆蛋白”(rhodopsin)。Kühne提出,光解构视杆蛋白,解构的光化学反应产物刺激视神经。

以后实验证明,视杆蛋白确实对视觉非常重要。

从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角度来说,这是第一个细胞膜蛋白。不仅对于理解视觉有推动,而且有助于以后研究和理解其他一些膜蛋白。很长时间,这是唯一被较多人研究的膜蛋白。

视杆蛋白不仅存在于有视觉的高等动物,也存在于细菌中:用于感光,虽然不能形成视觉。

哺乳类的视杆蛋白由约350个氨基酸连接组成。到1970年,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研究者获得其9个氨基酸顺序,1977年美国的Hargrave获得其16个氨基酸顺序。1983年,通过分子生物学帮助,Hargrave等和俄国的Ovchinnikov等分别推出牛视杆蛋白的全顺序。

1960到1980年代,发现G蛋白调节很多递质和激素的受体,这些受体就都称为GPCR(G蛋白调节受体),氨基酸顺序类似于视杆蛋白。因为发现G调节蛋白和提出GPCR概念,美国的AlfredGilman和MartinRodbell获199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这样,研究视杆蛋白和研究一般GPCR实质是同一类研究,差别只在于视杆蛋白参与细胞对光的反应、其他GPCR一般来说参与细胞对细胞外化学分子的反应,2011年3月发现果蝇视杆蛋白可能参与对温度反应。

用X线晶体衍射研究蛋白质的空间三维结构,是理解蛋白质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理解生物分子如何起作用,还可以通过结构提出合理的方法设计新的药物,所以一直是生物与化学/物理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仅以上提到的2003年以后多次诺贝尔化学奖给结构生物学,以前也较多,如:1962年Max Perutz和John Kendrew,1964年Dorothy Hodgkin,1982年AaronKlug,1988年Johann Deisenhofer,Robert Huber和Hartmut Michel,1997年 JohnWalker等,当然,这些奖也并非个个没有争议,但1962和1964的是大家公认的重要工作。

对于视杆蛋白/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几乎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1997年,日本Kimura等解出了细菌的视杆蛋白结构。2000年美国的Palczewski等解出牛视杆蛋白的结构。200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Brian Kobilka和Scripps研究所的RaymondStevens解出也是GPCR类的b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其后他们和一些实验室不断解出新的GPCR结构,以及GPCR结合激动剂、抑制剂以后的结构。目前,解GPCR的文章在Nature、Science上如雨后春笋。

从工作重要性来说,早期的里程碑非常清晰,后面的不是每次都是一个人的工作,但相对来说可以看到有些贡献比较突出,如:获得视杆蛋白氨基酸序列贡献最大是美国的Hargrave,最初解细菌视杆蛋白结构是日本大阪生物分子工程研究所的YoshiakiKimura,第一个解动物视杆蛋白结构的Palczewski,第一个解非视杆蛋白的GPCR结构的BrianKolbika。

实际上,如果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水平稍微提高一点,1997年解细菌视杆蛋白的YoshiakiKimura应该于2003年获奖。那年,因为1998年第一个解钾通道蛋白的MacKinnon获奖。2003年的奖应该给MacKinnon和Kimura,而不应该给做水通道的工作,因为MacKinnon和Kimura分别解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膜蛋白结构。当然,化学奖委员会水平有限,只知道跟踪生物的热点,钾通道解完后,立即受到大家重视,化学奖委员会就知道重视,而视杆蛋白那时没有热起来,所以化学奖委员会就不知道自己做功课了。

最近几年,因为GPCR受体结构非常热门,所以,水平如化学奖委员会也会知道,所以肯定会给。

不过,纵观其历史失误率,也可以猜想它还很可能犯错误,比如忽略生物学重要的Hargrave做的一步,或再度忽略Kimura的工作,而只给做牛视杆蛋白和后面GPCR的科学家、甚至只给做GPCR受体的。

无论这个委员会怎么犯错误,对于稍花点时间看这个领域的人来说,发现重要的工作并非难事。

在视杆蛋白是冷门的时候,没有几个实验室竞争研究其结构。在GPCR没有解出一个的时候,竞争也不多。现在成为热点,解一个GPCR结构发一篇文章、吸引一批读者和引用的时候,真正突破的,还是以前几个主要工作。

从生物学机理理解需要来看,结构生物学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继续发挥很大作用,其中经典的X线衍射结构分析,也会继续很有用。如果今后能够做大分子活体结构、动态结构、在生物体系中观察结构变化,而不局限于结晶的分子、水中的小分子,那么广义的结构生物学将起更大作用。

Müller R (1851). Zur Histologie der Netzhaut. Z. Wiss. Zool.3:234-237.

Boll F. (1877) Zur Anatomie und Physiologie der Retina. Arch. Anat.Physiol. Physiol. Abt:4-35.

Ripps H (2008). The color purple: milestones in photochemistry.FASEB J 22:4038-4043.

Kühne W. (1879) Chemische Vorgänge in der Netzhaut. Hermann L. eds.Handbuch d. Physiologie d. Sinnesorgane Erster Theil, Gesichtssinn.F.C.W. Vogel Leipzig, Germany.

Kühne W (1882). Beiträge zur Optochemie. Untersuchungen aus demphysiologischen Institute der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4:169-249

Wolf G (2001). The discovery of the visual function of Vitamin A. JNutrition 131:1647-1650.

Heller J, Lawrence MA (1970). Structure of the glycopeptide frombovine visual pigment 500. Biochemistry9:864–869.

Hargrave PA (1977). The amino-terminal tryptic peptide of bovinerhodopsin; a glycopeptide containing two sites of oligosaccharideattachment. Biochim Biophys Acta.492:83–94.

Hargrave P. A., McDowell J. H., Curtis D. R., Wang J. K., JuszczakE., Fong S. L., Rao J. K., Argos P. (1983) The structure of bovinerhodopsin. Biophys. Struct. Mech. 9:235-244

Ovchinnikov Iu A., Abdulaev N. G., Feigina M., Artamonov I. D.,Bogachuk A. S.(1983) Visual rhodopsin. III. Complete amino acidsequence and topography in a membrane. Bioorg. Khim. 9:1331-1340

Kimura, Y., Vassylyev, D.G., Miyazawa, A., Kidera, A., Matsushima,M., Mitsuoka, K., Murate, K., Hirai, T. &Fujiyoshi, Y. (1997). Surface of bacteriorhodopsin revealed byhigh-resolution electron crystallography. Nature 389:206-211.

Belrhali, H., Nollert, P., Royant A., Menzel, C., Rosenbusch, J.P.,Landau, E.M. & Pebay-Peyroula, E. (1999). Protein,lipid and water organization in bacteriorhodopsin crystals: amolecular view of the purple membrane at 1.9 Å resolution.Structure 7:909-917.

Palczewski K, Kumasaka T., Hori T., Behnke C. A., Motoshima H., FoxB. A., Le Trong I., Teller D. C., Okada T., Stenkamp R. E.,Yamamoto M., Miyano M.(2000) Crystal structure of rhodopsin: a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Science 289:739-745.

Rasmussen, S.G.F, Choi, H.J, Rosenbaum, D.M., Kobilka, T.S., Thian,F.S., Edwards, P.C., Burghammer, M., Rratnala, V.R.P, Sanishvili,R. Fischetti, R.F., Schertler, G.F.X, Weis, W.I., Kobilka, B.K(2007).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eta 2 adrenergic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Nature 450:383-7.

Rosenbaum, DM, Cherezov V, Hanson MA, Rasmussen SGF, Thian FS,Kolbilka ST, Choi H-J, Yao X-J, Weis WI, Stevens RC Kolbika BK(2007). GPCR engineering yields high-resolution structural insightsinto β2-adrenergic receptor function. Science 318:1266-1273

Cherezov V, Rosenbaum, DM, Hanson MA, Rasmussen SG, Thian FS,Kobilka TS, Choi HJ, Kuhn P, Weis WI, Kobilka BK and Stevens RC(2007). High-resolution crystal structure of an engineered humanβ2-adrenergic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Science 318:1258-1265.

Rasmussen, S. G. et al. (2007)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β2adrenergic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Nature450:383-387

Jaakola, V. P. et al. (2008) The 2.6 angstrom crystal structure ofa human A2A adenosine receptor bound to an antagonist. Science322:1211-1217

Shen WL, Kwon L, Adegbola AA, Luo J, Chess A, Montell C (2011).Function of rhodopsin in temperature discrimination in Drosophila.Science331:1333-1336.

发表于2011年4月15日《北大校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21167.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0693.html

更多阅读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统计与分析 诺贝尔化学奖

1、诺贝尔化学奖的地域统计纵观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历程和走势还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特点———分布的集中性,即具有人才群落效应,从国家分布看,获得者主要集中在经济(特别是科技)发达的国家——现在正处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美国和曾经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日本获得诺贝尔奖人数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 )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ShujiNakamura )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发明为节能环保光源LED的发展作出贡

2012年欧洲杯每日精选:6.10

2012年6月9日,乌克兰基辅,2012年欧洲杯,一名身穿齐达内球衣的小球迷观看巫师猪,在6月10日的预测中,巫师猪成功预测荷兰负丹麦,德国胜葡萄牙。2012年6月10日,欧洲杯B组小组赛,德国对阵葡萄牙,戈麦斯庆祝进球。2012年6月10日,欧洲杯B组小组赛,德

原创 蜂研笔记之一一二:2012年醉花香洋槐蜜:越是高成熟度原

【原创】蜂研笔记之一一二:2012年醉花香洋槐蜜:越是高成熟度原蜜越易过滤不净每年5月是洋槐蜜的采收季节,而我这里直至9月份才开始销售新蜜。很多朋友不明白,为什么要拖这么久?这里除了40天的后熟期外,更重要原因还有两个:1、本店洋槐蜜是

声明:《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汤森路透再失灵,饶毅表侄再扯淡》为网友九级床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