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色经典感受高尚情操 做追求高尚情操的党员

读《黄继光》有感

黄继光,他是无数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好儿女中的一员,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豪气贯日月,英风动大地”。这是多么大无畏的共产主义牺牲精神啊!

为了在黎明前攻下597.9高地,身中数弹的他像暴风雨中的巨人一样顽强地站起来,冲了上去,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趁势攻克了敌人的阵地,夺取了胜利。这真是“我自横刀向天笑”,!

当我读到“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这句话时,我真是被当时他们的那种舍身忘己的精神所深深震撼,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多么高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觉悟,这才是真正的敢于人前,乐于人后。看到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的情节时,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黄继光,这个伟大的战士,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忍着伤痛,像巨人一样冒着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黄继光,一个普通志愿军战士,却有一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他呢?哦,是最光荣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促使他将生死置之度外。

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虽然谈不上战争时代浴血奋战,但连起码的学习困难都不敢去战胜,我们是多么渺小啊!当你读了这篇文章,你不感到黄继光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吗?黄继光不正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无数志愿军烈士永远长眠于朝鲜半岛的三千里江山,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这正是英雄“山草离离兮掩我骨,沧海荡荡兮浸我尸”的豪迈绝唱!

“斩尽妖魔平天下,山河日月重安排。”正是这支由无数个黄继光组成的、高举毛泽东旗帜的人民子弟兵,他们铁血军魂所铸就的钢铁长城,忠勇耿耿,精忠报国,纵横无敌,谁与争锋,打败了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帝野心狼,保卫了新中国摇篮,保卫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奠定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自古英雄出炼狱,拓马长枪定乾坤!”我们的幸福今天,正是英雄们在昨天以生命热血创造的明天,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一切。我们要坚定的向他们学习,不仅仅是他们的共产主义觉悟,还有他们的舍身为国的高尚情操!

《林海雪原》读后感

怀着一股澎湃的激情读完了全书,望着“林海雪原”四个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亲切和蔼的解放军战士,为着自己的理想,更为着祖国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在深山老林中奋斗的身影。此时的雪似乎已同他们的笑容与灵魂,融为圣洁的一体。

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它鉴证了一个个赤子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里跳动。穿山风的狂卷,密集的枪林弹雨,都吓不退他们,因为他们心中的一把火,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

阅读红色经典感受高尚情操 做追求高尚情操的党员

读《林海雪原》经常会感觉到第一个词,那便是“理想”。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或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

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绝顶》中的肖顿河,都为着自己心爱的理想而前进,虽然他们最终都失败了,都只在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几行轻轻的痕迹,但在任何人眼里,他们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击倒的。耻笑他们对生命无谓浪费的人,必定是一个懦夫,因为只有懦夫,才会耻笑勇者,更因为他们毫不明白倾尽自己一生去追求的感觉,也更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气魄,没有这种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迷途的羔羊,对自己的前途、自己要走的路感到茫然,他们在路上徘徊,在黑暗中消逝。邓小平也说过:“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

若没有理想,莱特兄弟不会发明飞机,圆了人类飞向蓝天的梦;若没有理想,袁隆平不可能养殖出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多粮少的难题;若没有理想,又哪来中国几千年的悠远文化;若没有理想,中国不会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夺回自己的领土……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时为了它,历经几多沧桑几多岁月。中国的2008申奥,世界梦想和平,祈求人性的完美,“众里寻她千百度”,圆了与未圆,又有什么区别,总有下一代继续追寻。

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集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便是有气与无气。有人死得气壮山河,那种人,以着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骂,万人践踏,那种人,为求一丝生机拼命乞怜,却终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该来的时候会来,该去的时候会去,无愧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愧于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想法或一个将来的结果。关天培身上的刀疤,黄继光胸膛的枪洞,都一次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读《林海雪原》经常会感觉到的另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集体”。文中的人物,如少剑波杨子荣等,张口闭口不离集体,可谓已经深入骨髓,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了,风里来,雪里去,是记忆拼搏下的一点一滴。“集体”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流,此志不可改,永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这似乎是一个很奇怪的特性。

《林海雪原》中,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一分人性的美,融合为人类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一个世界的缩影,化为一片蓝天。尽管有时,乌云阻挡了阳光,但在一阵甘霖的挥洒后,清流依旧,白鸽挂着风铃远翔,叶更绿,天更蓝,阳光在露珠上闪烁。世界的循环不停,美不停。依稀间,昨天也是今天的导航。

展现经典,撼人心魄

——读吴勇《残阳如血》感言

美作为一种价值形态,从实质层面上来讲,它在创造与表现美的过程中,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从事艺术审美实践的人人同客休的审美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关系。建立在这种价值关系基础上的审美理想,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高尚的,也有低劣的;主体在创作中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理想、模式渗入其间,使之在创作过程中成为规范总体;作品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为其作品导航,同时又在作品的最终形式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总是相通、相联、相一致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描写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文学作品很多,但最为成功,最能够产生审美效应和教育价值的作品,恐怕当数描写红军长征的作品。可以这样说,几乎每部描写红军长征的好作品都是具有史诗性的品格。因此就自然出现了红色经典谱系的作品。有一段时间,曾经有人疑惑过它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有人从多方面指出它的种种局限与不足。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不算短的60年的实践,从客观上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红色经典作品,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学作品,依然可以不断发挥它的作用和特定的审美功能和阅读功能。

吴勇先生近期发表的中篇小说《残阳如血》正是属于这一类谱系的作品,因为红色经典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描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反应在这个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英雄事迹;而且《残阳如血》还属于这一谱系最为辉煌的红军长征系列,因而体现出了不同一般的美学色泽。

小说《残阳如血》的时间跨度不大,是1935年红军经过贵州黔西北时的一首震撼人心的插曲,主要表现红一方面军九军团在胜利完成了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部队渡过乌江的任务之后,在被敌人重兵重重包围的情况下,如何抢占天险“梯子岩”的制高点,以保证全军胜利突围北上的战斗经过。这一极为重要而又艰险的任务,自然落到了经过挑选组成的装备精良,士气旺盛的应急小分队的头上。正如军团首长所言:“周为民,现在是你发挥作用的时候!”这支应急分队30个人,在接受命令夺取“梯子岩”制高点的战斗任务中,作家着力描写的人物并不多,主要是队长周为民,副队长伍志强,在毕节才参加红军不久的教师靳天才和女卫生员林丽,还有在当时的大定县参加红军的苗族青年,神枪手杨虎。这几个人由于出身各异,参加革命的时间有短有长,因此,在这场艰险的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个性和气质自然就会有差别,但却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坚强勇敢,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视死如归。在“梯子岩”这个典型的环境里,小说不是描写,也不可能描写主人公们在战斗中的成长过程,而是借助了这样特殊的典型环境,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来最终塑造和表现英雄们闪光的崇高品质和精神。战争的丰富性和人的复杂性,在这个时候都统统退居到次要地位,眼前的一切都变得单纯而实际,甚至还有些浪漫。正如靳天才在弥留之际对伍志强提出的最后要求,以及利用战斗间隙对林丽恋情的吐露和诗化的语境,乍看起来,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和脱离实际,但仔细思之,又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这种显得轻松(面对死亡)而又带有浪漫色彩手法的巧妙运用,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审美理想的表现。然而,在过去极左时期却是禁忌,因为是“小资”情调,难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合拍。

其实,任何情节(包括细节)的选用,都一定要与人物的身份、素养相统一。靳天才和林丽的诗化(话)也就是只能发生在这两个特定人物的身上,换之则成为了大谬。因此,这部小说最有意思也较为精彩的就是在抢占“梯子岩”制高点的整个战斗中的叙事形式上,秉承了红色经典的精华,小说并非向我们讲述一般的革命烈士,而是从和敌人接触开始,从队长周为民的行动来展开故事,表现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英雄气概。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描写红色经典的作品,是思想和诗意的有机结合,并且在整体上反映出民族的思考能力。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它都是被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它都要接受一种文化资源或文化素养的必然支配。所以,当文化经过文学的审美提炼之后,它就能够产生出比政治和经济更持久的深远影响。

《残阳如血》还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虽然有的还显得单薄,但确不失真实。杨虎这个刚参加红军不久的苗家后生,凭着他朴质的天性和手中的弹不虚发,在“梯子岩”的战斗中,到中途奉命求援,在消灭敌人炮兵时的特殊表现,以及直到最后关头的英勇牺牲,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也同时使他的个性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和艺术魅力的张扬。

通过对《残阳如血》的阅读,不难看出,作家使用娴熟的叙述手法,将一个短暂的战斗故事写得耐读而且令人感动,这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作者在适时的时候,都没有忽视必要的常识性的叙述和描写叙述的结合,必要而又简洁的回忆片断对人物背景的交待,人物对话和人物性格就显得贴切而逼真,这一切都使得整部作品的情节在推动过程中环环紧扣,悬念迭出,在加强了小说故事性感染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通过吴勇先生创作的这部中篇小说《残阳如血》,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红色经典的创作有一个极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作家非常注意小说的故事性。可以这样说,没有较为完整的、精彩的、感人的故事,恐怕也就失去了红色经典创作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改革开放,文学的领域在不断扩大,有些传统的东西甚至是经典的东西在被打破和改造,边缘化和虚无化现象也是有目共睹,小说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也就花样繁多,淡化故事,淡化人物,写意识,写情绪等等,也就听其自然了。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红色经典小说的创作特点就更加显得突出和引人注目。这一类系列的作品,往往都是悬念迭起,情节性很强,人物的性格塑造和精神世界,都是通过震撼人心的故事表达出来。这恐怕也是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残阳如血》之所以能够震撼人心魄,除了作品中可塑造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之外,恐怕至关重要的还是人物本身所具有、并通过特定的典型环境“梯子岩”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品格和气质。《残阳如血》的作者始终没有忘记文学是人学的道理,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人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作用下完成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的意义。文学是人类用来表达价值观最为生动,也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种特殊形式。鉴于文学是通过情感力量来渲染时代感召力的一种手段,作家只有成功地把握好这一艺术的创作秘诀,才有可能写出无愧于时代和红色经典的优秀作品。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会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感召力,特别是作家汲取红色经典的精华而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这正是民族意志,人民利益和国家形象的正确表达和高度概括。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得好:“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种“境界说理论”对文学创作来说是很有见地和价值的,它深刻地向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不但要逼真、生动的写出“真景物”,还要写出作家所独有的“喜怒哀乐”的“真感情”,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融合。这里说的境界是指融合在文学作品里的情感境界,思想境界和审美境界三部分。情感境界,是作家渗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是和作家本身的阅历和生活(包括社会)经验有一定的关系,这种感受和体验通过激动或冷静的情绪表达出来,它越真诚、越丰富、越博大,作品就会越感人;思想境界,是作家体现在作品中的一种思想认识和把握社会人生的一种思想能力,往往和作家自身的理论修养有关,这种思想能力表现得越深刻,越高远,越哲理,作品就越能够启迪和影响人;审美境界,是作家表现在文本里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与作家的人生追求,价值观念,以及艺术情趣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种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在文本中表现得越新颖,越深远,越充沛,作品就越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提升。不难看出,《残阳如血》的作者正因为要力图使作品达到这样的境界,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功夫,才使得这部描写红色经典的小说从头至尾都能抓住人,具有了感人的艺术力量。这是值得向吴勇先生祝贺的。

当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何况是文学艺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极目天地阔,荡情泳好风。”愿与吴勇先生共勉之。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读了这些平时不怎么愿意碰的书之后才发现,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我们可以沿着伟人的思维轨迹体验那段历史,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

毛泽东曾自称“山大王”,他虽不是农民出身,但却对于农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很早就意识到了农民阶层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发动农民群众的工作。然而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主义者不愿接受他的意见而坚持错误的见解。为此,他回到家乡湖南,对当地的农民运动情况做了三十多天的实地考察,并写了考察报告,借此纠正党内部分人士对农民运动的错误看法。

一个梦想大的人,即使实际做起来没有达到最终目标,可他实际达到的目标可能比梦想小的人最终目标还大。毛泽东就是这样的的一个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明可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通过一如既往的努力,就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共产党能够取得的所有光辉成就,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正应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用辛勤汗水养活我们的农民,没有他们,就没有你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当然,“团结”不是盲目的,毛泽东在强调统一战线重要性的同时,没有忘记点出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曾指出:“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对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在其他领域,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万众一心共创伟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利益都应服从于人民的利益,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热忱的态度,精益求精地去工作,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检验党和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对与错、成与败、得与失的最高标准。

以后我一定要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红岩》读后感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屏蔽内容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观看电影《地道战》有感

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

聪明的冀中人民创造了这种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解决了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的难题。冀中人们有了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一次次取得了胜利。

当我看到,电影中的人们那么英勇的对抗鬼子,电影中的人们面对生死还有国家民族的利益抉择时,那种对国家的无条件奉献的精神,我被深深的触动了!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看着《地道战》,中华儿女的这种团结精神触动着我,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永放光芒,这是中国千年不变的凯歌与法宝。我深信,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垮中国,团结的中国人民可以取得无往不至的胜利。

虽然,这部电影也只是一个历史的缩影,是一个民族在崛起时伟大的抗争。在地道战的抗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了英勇无畏、顽强拼搏、机智努力的大国精神。看着老百姓们从容地面对着毒气与水淹,百姓们大胆的、机智的面对鬼子的花招,我的内心又再一次充起了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无比自豪与骄傲。

看了这部电影,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个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0690.html

更多阅读

红色经典歌曲大全?(748p) 红色歌曲大全

红色经典歌曲大全(748p)(2010-12-29 06:23:36)转载红色经典歌曲大全 (748p)老歌新唱,是一种纪念,更是某种意义上的传承。当新一代的人们唱响那些曾经的旋律,老一辈的人们必然是感动的。无数经典的红色歌曲被重新演绎,唱响红歌将激励我们

红色经典电影电视剧集锦 红色经典电视剧大全

——谨以此贴献给红色江山的创建者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大庆之年,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悉心操办下,举国上下自然是一片欢腾。唱红歌、写红篇、颂党恩之情愫遍地开花。特别是“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星红旗迎

声明:《阅读红色经典感受高尚情操 做追求高尚情操的党员》为网友萌汉子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