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中文图书馆居然能借到<<鲜卑帝国传奇>>这种书,明天就要还书了,决定撰文纪念。
总体来说, 鲜卑族是一个起源于大兴安岭林海山区的游牧民族,并且在多年的游牧迁徙合并中逐渐汉化。按照本书的说法,鲜卑族裔直到明朝之前都和所有北方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致如下:
春秋战国:鲜卑族的祖先东胡人盘踞在内蒙古草原东部(从今天的辽宁省西部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经常对中原地区北部的诸侯国燕国进行劫掠,并和燕国有多次战争或结盟,最后以战国时期燕国铸造的“燕北长城”划清界限,平息干戈。事实上,东胡人不再和燕国过不去主要不是因为长城,而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水草丰美资源丰富的蒙古草原更适合他们。“东胡是第一个试图构建草原帝国的游牧民族”,远远早于匈奴人。
秦:匈奴开始崛起,并把同样想称霸草原的东胡人击退回大兴安岭的鲜卑山。从此东胡湮灭,鲜卑族在200年间在山区默默形成并度过渔猎生活。
西汉:匈奴和汉王朝各种纠葛,其中东胡一支余部乌桓人借机摆脱匈奴控制。但鲜卑族这一时期始终安于大山里的生活,默默无闻。
东汉:匈奴人与汉王朝争斗失利,同时也因为东亚气候进入了漫长的寒冷期,匈奴人踏上西迁之路,而鲜卑开始乘机进入蒙古草原,并吸收部分匈奴余部和其它民族,包括一些白种人部族,使得鲜卑人开始具有白种人相貌特征,唐代古诗中常描绘为“黄头”“赤髯碧眼”。鲜卑人成为继匈奴之后,蒙古草原的第二个主人。但是在首领猝死、战败于东汉等因素影响下,这个草原帝国分裂为三个大的部落集团。
三国、西晋:为了赢得内部斗争,鲜卑一部的首领开始向曹魏进贡和互市贸易,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后曹魏因为想削弱背后的势力,以便集中精力对抗蜀吴,因此从旁刺激鲜卑内部斗争。这段时期最有影响的鲜卑部落是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阿亚看到这里终于感觉看到几个像武侠书的词儿了咳咳)
东晋十六国:西晋被南匈奴后裔刘渊灭掉之后,匈奴、鲜卑、羯、氐和羌纷纷在中原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其中鲜卑部建立的政权有慕容部的各种燕国(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南燕,哎玛慕容公子家族果然有执着的血缘啊。。。sorry我又穿越了)。十六国时期,另外三支鲜卑部落也先后建立过政权,分别是秃发鲜卑(凉)、乞伏鲜卑(秦)和吐谷浑(进入青藏高原和羌人通婚,政权一直威胁到隋唐时期,后被吐蕃所灭)。
南北朝:公元386年,拓跋鲜卑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并于五十三年后统一黄河流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治黄河流域的少数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更是以其坚定的汉化政策闻名,迁都、改汉姓(拓跋改元,独孤改刘等。。原来独孤求败也是鲜卑人么咳咳)、门阀制度、通婚等等。但是汉化改革激起了新兴氏族和旧贵族之间的矛盾,为北魏后来的动乱和分裂埋下伏笔。北朝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其中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宇文部)均由鲜卑族建立。鲜卑人共在中国境内建立了13个割据政权,是除汉族外建立政权最多的古代民族。值得一提的是,北朝时期的雕像、壁画、佛塔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可惜后来的灭佛运动损毁了很多。
隋:最有名最直接的关系就是,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隋朝随之灭亡。
唐:鲜卑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北朝之后基本消失了,但鲜卑人在融入汉族过程中,也影响着汉族文明的发展。其文化不仅影响了盛唐,唐皇室明显有鲜卑人血统,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外祖父(窦毅)、外祖母(宇文氏)、母亲(窦氏)和妻子(长孙氏)都是鲜卑人。“唐代辉煌的文明、开放的社会,不能说与李氏复杂的族属没有任何关系”。
五代十国:当中原地区的鲜卑人逐渐汉化,尚有留守在大兴安岭南麓的两支鲜卑人后裔逐渐兴起,其中一支就是大名鼎鼎的契丹人(乔峰也要出场了欧也)。虽然唐初契丹人就开始有实力,但到了五代十国中原混乱时契丹才终于建国“辽”。另外,大兴安岭北麓的另一支鲜卑后裔也在发展,其中一支在唐后期像蒙古草原迁徙,他们,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蒙古人——的祖先。
宋元:如上所述,由于和契丹人和蒙古人的渊源,在宋元两朝鲜卑后裔仍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甚至令宋朝乃至欧洲人都一筹莫展。
除了上述中国境内历史外,鲜卑人在中亚甚至东欧也曾涉足,打到过波斯。
文化方面,鲜卑人是比较洒脱的,妇女地位较高,日常生活女人说了算,只有战争中男子有决策权。因此唐朝惧内现象比较普遍,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出现在唐朝。婚姻制度也不似汉文化般禁锢,因为草原生活艰辛,家里必须由成年男子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北方民族普遍不存在守节一说,最重要的是保证孤儿寡母的生存和家族内部的凝聚力。所以李氏家族有很多事情按汉族礼法来看不可接受,但按鲜卑风俗却非常正常。
以上只是非常梗概的一些摘要和线索,鲜卑人其实还留给我们很多谜团,但由于文字记录的缺失或误导,总有难解之谜。鲜卑人如今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对中国古代史产生的影响,让人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