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生在一起时很容易有矛盾的。
首先你要看人,有些人适合做朋友。有些人就只能打打哈哈。
不知道你们宿舍有几个人。你可以看看有没有一样是外地的性格比较开朗又不是乱来的女孩子。就算宿舍没有,可以找临近宿舍的。
多交往几次。但是要稍微保持点距离,别对人家什么都讲。多听少言。
如果实在没什么朋友的话。
就上网吧,平时有空去逛逛街,或者看看书。
如果有矛盾的话,就出去转转,跑跑步,吃吃东西。
毕竟一个宿舍的,别搞太僵。
对了,提醒一下哦。
别人家做什么你都不理,弄得自己很孤傲。
这样最容易让人误会你假清高。
你可以不参与,但是也要稍微负荷下。
还有,小MM一定要慎重得谈恋爱。
2.上大学一年多了,一直觉得寝室里的人相互之间都属于不冷不热的那种,感觉大家不是很团结,很少一起出去玩什么的,也没有共同语言,每次回到寝室都冷冰冰的感觉,很烦恼,觉得自己很孤单。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还是上大学本来就是这样,根本没有真正的朋友。寝室里的人其中两个人还不错,至少懂得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另外一个就让我十分无奈了,自私,还总喜欢熬夜,影响别人休息,仗着自己是本地人就趾高气昂,还总喜欢炫耀什么的,看着就烦,和她说话她还说什么你现在不要和我说话之类的,找过老师,说想换寝室,但是老师不让,说把她弄到其他寝室也很难办,我想过继续忍耐下去,但这样真的弄得我很不开心,很压抑
3.首先,不要以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就是最合理的,不能以自己的生活习惯为基准,要求别人都来适应自己,适应应该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最惠国待遇”。否则,只会把自己孤立起来。其次,适应别人也要把握住“度”。不能要求自己一味的去迎合别人,而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与空间,而是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少数服从多数,让自己适应集体的生活,这样集体的生活才能适应自己。再次,出现冲突的时候要“换位思考”,不要老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多站在别人的位置来考虑问题。
最后,我还想对新生提一点快速融入宿舍集体的方法,可能这是他们迫切需要的。快速增进融合的关键就是要多提“一起”,有什么事情如果可以,就大家一起行动。刚开学的时候,学业不是很忙,挑选一些大众项目增进感情,比如:提议大家一起逛逛街,一起到外面吃火锅,一起看一场电影等。在平时的生活中,如到食堂吃饭,打开水,尽量一起去。当然,也要注意个人的爱好,寻找共同点,相近点,以共同的爱好为基础,开展活动。
愿大家拥有一个美好的“新家”生活。
4.这是一个号称“很欢乐”的宿舍,事实上,在这场争吵之前,也确实很欢乐。几个女孩子的性格都比较随和,经常一起笑一起吃,从来没有什么冲突。可是,有一天,一场争吵突然就爆发了,让其他人措手不及。
A同学认为,B同学不该把自己买的但室友都有在用的东西放到公共位置上,B同学觉得她自己的空间有限,况且东西是共用的,放在公共地方没什么不可,于是B同学没有把东西撤走。于是,在A同学说了两三次之后,两人由平静地对话发展成激烈的争吵。其实,双方都有道理。A同学认为虽然东西有时共用,但毕竟是B买的,就应该放到她的空间里,而不是占用公共空间,而且放的位置并不合适。而B的理由则是共用的东西放在公共空间没什么不对,况且其他室友没有提出异议,A是强加自己的意识在他人之上。A提出询问其他人的意见,B的意思是随便,于是A认为B无理取闹,是针对她。于是两个人谁也不让谁,A甚至提出搬离宿舍。
事实上,我认为谁都没有错,只是生活习惯和个人原则不同。A认为有些东西不应该放在一起,可是B不觉得。A认为自己买的东西就应该放在自己的空间里,其它人需要再去拿(就像她自己做的一样),B则认为个人空间不足,况且是共用的。A觉得B态度不好,B觉得A强加自己的意志。听起来两边都有道理,偏向谁都不是。
其实,不同成长背景和性格的人住到一起,肯定会有小摩擦。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达成一致意见,这时肯定要有人让步,而且一般不会是同一些人一直在让步,有时我让你,有时你让我,每个人都宽容一些,自然就和谐了。至于原则,我觉得要看是什么原则,只要不是牵扯到重大利益的原则,就不必苛刻了吧。况且坚持自己的原则要看是在什么情况下,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什么比好好相处更重要呢?
5.我们班——一种全新的班级概念
大学的班级已经不是大家中小学那种熟悉的班级概念。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就像打游击,上完一门换一个教室;班内同学来自全国各省市,不再像中学时大家都是同乡或近邻;班主任不会跟前跟后,如果他(她)没有担任你所修读课程的科任老师,则你很难看到他(她)的踪影,可能只是开学班会时见一次,期末班级总结时见一次。
简而言之,在大学班级变成一个相对松散的集体。正因为大学班级的特点,所以我们在班级交往方面给同学们一下相处之道:
第一、重视新生见面会。
班级新生见面会上,同学们的自我介绍要用心听,记住每位同学的样子和名字,这是一种礼貌和尊重,而且这有可能是你与某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唯一的相识机会。
第二、积极参加活动。
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班级旅行,野外郊游,节日聚餐,联谊晚会……大一的班级活动尤其丰富,意在让大家尽快熟悉,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班集体。因为平时上课位置不固定,大家多是与宿舍同学坐一起,除去个别积极分子外,大部分同学的交流机会不多。所以班级活动就是班级大融合的最佳途径,因为是以“玩”为主题,气氛欢快,同学们都比较能放得开,都是年轻人很快就能玩到一起。
第三、各司其职。
如果你有幸成为班委的一员,一定要联合其他班干部共同做好班级的建设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事务繁多,一般只能履行指导,建议的职责,真正班级的组织,管理,维护等各项工作其实是落在班委的身上,班委就是班级的核心,是全班同学的领导者和服务者。大学里一个班级的团结与否,常常是班委起着决定作用。
第四、找准自己的位置。
非班委的同学要积极配合班委的工作,做老师、院系和同学之间的传话筒,管理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项杂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除了这些常见事务,有的班委在期末整理考试复习课件放到班级共享上,方便大家复习使用;有的为班内困难的同学举行募捐活动,这些都是发生在校园里的真事。一句话,班委的工作远非想象中那么轻松,他们默默为同学们做了很多事,如果还得不到同学们的支持和配合,怎能说得过去。
第五、尽心尽力。
当需要你为班级出力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例如校运会,班级文艺演出等,千万不要因为怕苦怕累,甚至是不想“抛头露面”的原因而拒绝,作为班级的一员,对班级要有一种责任感。而且在你为班级荣誉而战的时候,会收获掌声与欢呼声,而你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第六、调整心态。
有个别同学因为不适应大学这种新的班级模式,或者是过度留恋中学班级和同学,难以融入新的班集体,这样对于自身的发展其实是有消极影响的。因为大学同一个班级的同学是同一个专业,大家成为同行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毕业后许多同学都会留在本市发展,在大学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则将来毕业出来工作也能够互帮互助。无论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看未来,良好的班级关系都是必需
6.同即一同学习,学即学生,贵为同学,相处之道非常重要,一非常困难,特别是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 为高考苦苦拼搏的高三学子向往大学生活得自由,无拘无束,大学中的“高材生”向往高中的充实。而我更向往高中时同学间的那份纯真的友谊,那份朴实的同学情。 进入大学一年半的时间了,在这看似漫长却又短暂的时光里,在与同学相处中却失去了昔日的纯真、朴实,多了份实力与私利。 在大学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身边的同学,一同学习、学聊、学耍,但彼此间的距离不都是在逐渐变短,而是一部分近而不近远而不远,一部分越来越远,很少部分举荐增进成为挚友(有的非朋友,而是臭味相投,应嗤之以鼻)。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是: 一、进入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相聚一堂,由于生活习俗、区域方言等因素,使得班内形成以老乡为主的小集体,经常在一起吃在一起行在一起学,淡化了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当真正认识到交际圈有限时已经为时已晚,一个交流圈子已经形成,想再次融合实现再沟通、次相处根本不现实。 二、一个宿舍形成的小集体。乍到校园,一切都是陌生的,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宿舍同学是相处时间最长,也是最亲的兄弟姐妹,成了无话不说、无事不谈的小集体,一切事情都是宿舍的意见达成一致,在这些人眼中,他们的永远是对的,别人与自己的宿舍都格格不入,平时也不经常往来,交流,从而使同学关系出现严重畸形。 三、兴趣爱好一致形成的一新的交流平台。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有着相同的爱好、特长走到一起,这种相对孤立的同学往往是因为交流的障碍阻碍了交际圈的广泛扩展。 四、到大学的春心萌动,男女之间谈恋爱,初尝爱情甜蜜的情侣是他们与其他同学完全孤立,一意孤行,沉浸在所谓的爱情的甜蜜中不能自拔。 那么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紧紧局限在小集体中相当不利于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大学同学间友好相处呢。 主要是小的集体间的相互融合,不断地吸收交流,“有容乃大”包容才能形成一个大的集体,才能杜绝小集体出现,以免受其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