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学政治2.《种桑误国》中的经济学 桑佛德大学经济学专业

读故事学政治2.《种桑误国》中的经济学

浙江省春晖中学 王国芳

《种桑误国》故事是这样的:

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

有人称这个故事为“种桑误国”,从鲁、梁等国的角度看,确实如此;也有人把这个故事叫做“穿丝拓疆”,从齐国的立场看,似乎也找不出比这个更好的题目了。故事虽短,但内涵丰富,值得品味。“种桑误国”给予的是教训,“穿丝拓疆”提供的则是经验,无论经验还是教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道理。

一是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商品的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是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齐国国王命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扩大了丝绸的需要量;规定了国内准种粮而不准种桑树,实际上又限制了丝绸的供应量。这一扩一限的结果便是蚕丝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价格的变动又调节着生产,最终影响供求关系。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种桑树获利增加,鲁、梁等国看到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体现了价格变动对生产规模的调节。

二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鲁、梁等国的“不战而衰”和齐国的“坐享其成”,从现代的眼光看,恰恰反映了单纯的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蚕丝价格上涨,使得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最终陷入“饥荒”的困境,一方面说明了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最终导致经济波动、社会经济的不稳定。而齐国国王先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后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正是发挥了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最终收到了“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的理想效果。因此,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要解决好的头等大事。鲁、梁等国的“不战而衰”,直接原因是“因饥荒而大乱”,而深层原因正是忽视了粮食生产——“停止种粮改种桑树”。这警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四是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鲁、梁等国因齐国“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而“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启示我们在对外开发,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又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避免像故事中的鲁、梁等国一样受制于人。

读故事学政治2.《种桑误国》中的经济学 桑佛德大学经济学专业

除了经济学的道理,这个故事还能引发我们的人生感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有人掉入陷阱,是由于经受不住鲜花的诱惑,因为陷阱上面往往有美丽的鲜花。有人鼠目寸光,沾沾沾自喜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殊不知这可能正是钓者鱼钩上的一粒饵料。

(《当代中学生报·高三政治》专栏文章,刊于 20138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49110.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 郭德纲我这一辈子高清

《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在裱糊匠桃园三结义的是老大福海、老二刘方子、老三赵二,三个人性格各异,人生经历也是交错盘结,人们对他们的认同感悬殊。老大由张国立扮演,他是一个善良重义气的满族普通市民。在赵二家没法再住下去的刘

声明:《读故事学政治2.《种桑误国》中的经济学 桑佛德大学经济学专业》为网友原丶幵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