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山海经,复原山海图---揭开远古东亚世界的历史人文地理 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

破解山海经,复原山海图

考注、编图:郑中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

最大可能地复原山海经山川、族群、资源、宗教的地理分布,并试图破解山海经神话的远古历史意义。一幅广阔、瑰丽、神奇的古代东亚世界展现在你的面前…---本博主

序言

《山海经》是我国伟大的先秦历史地理奇书,时代跨越上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内容涉及历史、地理、古国、种族、矿产、动植物资源、神话、祭祀等方面,在东亚、乃至世界民族史地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袁珂称其为“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对《山海经》作全方位深入研究,可涉及到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水文学、天文学、气象学、气候学、医药学、宗教学、生物学、古代矿业、古人类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

关于《山海经》的性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世纪30年代前,先后提出几个主要论点。廖平认为《山海经》是《诗经》之传注,这大概是本世纪最早涉足《山海经》性质讨论的论文。日本学者小川琢治重提史地书说,认为《山海经》一书远比一向认为金科玉律之地理书《禹贡》为可靠,其于中国历史及地理之研究为唯一重要之典籍。而鲁迅则提出巫书说,显得很孤陋片面!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山海经》又是一部侧重反映上古历史的珍贵古籍,保存着许多远古神话传说,但应与史实区分开来,山海经保存着东亚人类族群由原始蒙昧向早期文明、从游牧到早期农耕的演化信息。

这里提出一条全新的研究思路,那就是结合分子人类学、氏族谱系学、文字演化学、古代宗教学、历史神话学等来考证研究山海经,这可将诸多人文学科从本源上关联起来,而这个新的研究领域,暂称为远古人文学;在部落图腾-族徽标志-姓氏分化-字意衍生-名词虚化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核心关联存在于氏族特征与文字意义之间。最初仓颉造字,为自然对象命名,启动了第一波文字创造。由氏族分化推动了第二波文字创造,导致文字意义深化和异化。然后商周精英推动了第三波文字创造,战国列国文字创造是其余波和分化;后续文字创造延续至宋代才基本结束。其中,第二波文字创造应该是最重要的,它是赋予文字本源意义的主要时期,而不是在商代。

当文字一旦创造出来,初期有许多本来作为氏族标志,然后人们自然将氏族特征赋予其意义,并可能通过氏族关系、历史关系、地缘关系、语言讹传等,从而异化其本源意义、甚至字形。随着氏族之间发生复杂的历史交往活动,氏族文字之间也在发生相对独立的相互作用。语言文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成为人类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思想表达的工具和载体。抽象思维逐渐发达,中国前道家的宇宙创生哲学幽微地保存着远古氏族衍分的几丝痕迹。

很少有书籍像山海经那样长久地吸引人们的兴趣和研究,这部独特风格的中华古代典籍,内容涉及之广泛,文化沉积之深厚,可称之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之瑰玉。山海经背后的魅力,完全来自于远古中国历史的神秘未知。它保存着我们民族的远古历史记忆;结合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远古传说或史诗来研究海经中华夏民族神话的本源及历史关系也是一条新思路。

我认为,山海经部分内容实际上来自商代祭祀甲骨文记录,是我国古代国土资源和人文地理调查记录的历代汇总,呈现出多期、层积、错杂、扭曲、讹传的特征和痕迹。在这个意义上说,山海经是一部特殊的先秦大百科全书。读山海经,考证凝思间,残破的历史碎片折射出远古的光辉。山海经最初不排除有文有图的可能,山海图甚至据说流传至陶渊明时代;后来随着战乱、历代焚书带来的文化灾害,致使山海图失传,这种文化命运类似于孙子兵法所附的兵阵图。但山海图的存在性很值得怀疑,因为古代没有GIS软件工具,要想将山海经那么多地理要素绘成图是很困难的,但不排除曾经存在一张山海经概略图的可能。

面对看似荒诞混乱的山川名称、奇鸟怪兽、民族神话,我们现代人可以复原山海图吗?正如陶渊明一样,史诗般地浏览山海图,岂不乐哉!我与其自缚于灰色文字,不如绘之于五彩地图;让山海经从模糊诡异的神秘语言,变成清晰准确的历史地图。

山海经是由简练的叙述句组成的,前后地理对象按一定的空间走向和次序进行简练叙述,来记录辽阔地域内的地理信息,地理对象之间的大致距离---虽然有时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但地理对象之间的总体空间分布结构信息基本能得到保存,这是复原山海图的最根本性的潜在依据。

山海经总体分为山经、海经两大部,海经又分为海内经、海外经和大荒经,分四大篇,共十八卷。五藏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海经包括海内经、海外经;而大荒经,当单独作为一类,属于更加久远蛮荒之域,呈现出时空混杂,或早期学者所编。这主要编辑者混淆造成的,山海经其它卷册之间涉及同一对象的再次叙述,故需综合编汇有关条据,以便于综合考证,但要区分并排除异地同名的情况。

破解山海经,复原山海图---揭开远古东亚世界的历史人文地理 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

各编排顺序总体是由南、向西、次北、后东,即按顺时针方向叙述,这暗示了主编者是南方人,很多是楚人为一统天下而准备的。由西南向北向东,恰合分子人类学迁徙结果,这是大冰期后南人对北方的扩张过程。

山海经每卷由简短的叙述句组成,一般以“之首曰XX之山”开头,然后按顺序分别叙述,句子结构大体是:“又X(方向)XXX里,曰XX之山,其阳多XX,其阴多XX。有兽焉,其状如XX…其音如X,其名曰XX。X水出焉,而XX(方向)流注于XX水。”最后,结尾段大体格式是:“凡XX之首,自XX之山至于XX之山,凡XXX(数量)山,XXXX里,其神…其祠之…”

五藏山经,囊括九州岛,各篇所述地隅范围如下:

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五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

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

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

中山经,包括河南、湖北、四川盆地、湖南一带。

而海经荒经所涉及的时代总体相对古老渺茫,西周以前历史人文地理为主,杂少数东周内容,内容庞大,叙述更简略,杂道听途说,局部混乱,不成章节,但保存有许多史地材料,本贴暂略。叙述句式一般为:XX之国在其X(方向),其为人,人面有X…;一曰在XX国X(方向);或曰XX国。

注意,《山海经》已把巴蜀、湖南和中原同列入“中山经”,这传承了三皇五帝以来大一统的华夏民族疆域观。山海经部分地理,超出了传统中国九州岛的范围,如西山经、北山经等。山海经是先秦中国人的“世界”地理书,隐隐地也体现了一种大一统的时代趋势。

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我认为山海经部分最老的章节是甚至在西周时期已撰写了,西周时期中国初步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多元文化,百花齐发。商王朝后裔的贵族学者,一方面思念殷商时代,另一方面也为了保存古代历史文化,开始根据甲骨文残片记录、历史、记忆、传说等,做了初步编辑整理,形成大荒经的许多内容;然后,春秋诸侯学者也陆续作了少量增补;但最主要的编辑整理应该在战国时期,战争频仍,诸子蜂起,现实的需求加强了对山川地理的认识以及对矿产、资源等的客观需求。可推断在战国时期,山海经已开始作为一部难得的宝书,或被收藏于君王府库,或流传入诸子百家。邹衍或曾据河图(括地象)、山海经,以及海人传说,从而提出大九州学说。

战国至西汉初,山海经开始在民间流传。西汉建立,汉承秦制,汉初学者带着历史使命感地小心保护着传统文化。西汉官府可能令人作了部分调查补充,由刘歆等作系统编辑整理成书。一些山川失去先秦本名,发生了讹传,从而与战国史料记载的名称存在差异,但可通过考证训诂可找到其间的联系。随着西汉疆域的开拓,对边疆民族历史地理的了解认识增加,小部分地增补入山海经卷册,虽其中不免汉初史地内容之嫌疑,但历史传承的相对稳定性可保持我们谨慎地采取其中的先秦内容,敬请阅者注意。

山海经叙述宏阔,对古文字解译、图腾象征的精辟分析和叙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民俗、神话等多元意义,可惜这部分内容长久以来被后代学者视为荒诞,这都是根本没读懂山海经的缘故,这也是许多死读书人的悲哀!有的学者为了破解它,采用了错误方法,始终在迷茫的古文字丛林中乱走。他们对山海经的总体勾勒缺乏整体意识,就急于考证定位,而得出许多错误结果;有的学者误以为当初编者看图,颠倒方位、走向,从而人为扭曲山海经本原意义。前人关于山海经地理范围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传统华夏说,二是局部区域说,三是世界圈说(始作俑者又是那个梁启超)。当代许多网民根本不顾及历史事实,将山海经任意夸大胡扯到全球范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的提升,使得山海经世界圈说复活,但这本身是无厘头的幻想罢了。山海经的地理范围包括东亚,兼及东北亚和北越、中亚东部。

山海经体大宏丰,山川脉络勾勒清晰,内容庞杂,语言精炼,内涵丰厚,几乎包罗万象,绝不可任意扭曲,应用正确方法进行有理有据的考证,最大程度地符合原著空间结构关系和图像、图腾的本来历史涵义。虽然山海经不免局部章节,其空间方位和叙述走向,存在偏颇,或因汉初学者,排乱少数卷册,导致分类、方位、简序有局部错乱现象。但通过考证辨析,可初步确认哪些乱简或误排。

本人结合禹贡、左传、史记、诗经、庄子、战国策、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以及路史、帝王世纪、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地形志等典籍,对山海经这部神秘奇书进行了较深入的考证研究。古文字语言的演化,看起来十分错乱复杂,但在中国文字的深处,隐藏着自身的演化规律。从最初的象形、表意,到借用、简化、复合,从图腾到族徽,从象征到异化,从单一含义到多元含义。文字在意象场中不断演化,或因形而讹,或因声而讹,或因简化而讹,或因组构而讹,甚至因空间关系、氏族关系而讹。讹,导致含义的延伸、异变、甚至促成新字新词汇的诞生,用以表达新生事物,同时也可导致含义的扭曲、真相的模糊、历史的遗忘。但只要熟悉掌握了古文字演变规律,就可释读那些不同于现代字型结构的城邑、地名文字。历史地理名称沿革比较复杂,地点、名字(构型)、声韵,三者不一定前后完全符合,或同地异字,或异地同字,或同字异型,或异字同音,或异地近音,或异形同音,等等,这些地理名称演化变迁只是部族迁徙、子族分化、形声讹传、行政沿革等因素联合造成的。辨识出相似名称同指一地,这种情况才对我们有考证意义。

本人结合训诂学、文字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了山川追索法、绝对推定法、相对推测法、前后推断法、地形制约法、史志互证法等,随着本人编制的春秋战国历史地理图地名数臻于上限,形成了更紧凑的空间制约,从已知到未知,从确定到不确定,逐步考证或推测出那些遗忘点(史料乏载)的空间位置。在文献考证上,本人采用以经解经、以史考经、以志证经的方法,搜罗历代地志,旁征博引,并作简练注解,考证推测确定了山海经大多数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位置,着实绘制了目前最详细全面准确的山海图,它为大东亚先秦史地研究、民族研究、宗教研究、甚至人类史研究提供了历史地理方面的制约。我原本的目的是将其作为春秋战国四维史图的人文地理背景层之一,也可选择性地作为三皇五帝、夏、商、西周历史底图。当然,鉴于山海经内容涉及上古历史地理,所以有些上古地理名称,部分继承于后世,而部分地理名称被遗忘,至少在春秋战国史料没有出现,但部分仍出现于后世地理著作中,因此这部分“看似中断”的地理名称也有被考证确定的可能。

三皇五帝并不虚,最近阅读路史,吃惊地发现---虽然它经常杂含一些错误,但它保存了许多宝贵的史料,为宋代以来学者所忽视,至今无人深入研究其在上古历史学的研究价值。如果据此结合考古调查成果,初步理清三皇五帝历史谱系,那么我们将惊奇的发现古中国文明的最初辉光并亚于古埃及文明!先夏历史、仓颉文字等仍是一个几乎未知的研究领域,伟大的古中华文明长久地被遗忘了。几乎可推断,秦帝国并非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黄帝时代才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统一时代。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伟大的哈拉帕文明陨落了;比雅利安人更早出现历史舞台的轩辕氏(可能与高车、呼揭祖先有血缘关系),大概是古中亚游牧民族(混有古印欧人种)陆续迁入新疆西部;吐火罗人(古西南亚人种)沿帕米尔高原西南山谷进入塔里木盆地,形成西域城邦。经南北两支汇流后,一支游牧民族由河西走廊进入陕西、川西北,并与先民混合同化,成为古月氏、羌氐等的祖先,同时开始从游牧转入半牧半耕,发生所谓第一次农业革命。当原始农业文明达到巅峰,轩辕氏王朝进入鼎盛期,由黄帝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原始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国家雏形应运而生。

千古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在欧亚这张老大棋盘上,不断上演着新棋局。天下万邦,群雄逐鹿,在竞争和联合之间,在衰亡与兴盛之间,在迁徙与定居之间,在排斥与融合之间,不断形成一个个精彩的漩涡。但大趋势不可逆转,那就是随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力不断提高,生存空间不断拓展,呈现出文化多元并存与民族大融合的总体趋势,故哲人曰民胞物与者也。通过对先秦原典材料的综合理解,本人顺便初步提出“中华民族三流融合说”,暂不详述。

南支是南亚人种(本源于非洲,最初由南亚沿海到达东亚,成为矮黑人,即早亚洲人),由南亚半岛,一股从北越涌入广东、苍梧,主要沿福建、浙江、直至朝鲜半岛北部,古越非洲人种曾远徙至东北亚,与北方的古中亚人种杂交;另一股从滇西南(古高棉人种)涌入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分化为邛、莋、僰等族群,继续北上的一支到达四川盆地,形成古巴蜀人,在盆地北部秦岭一带,与南下的混有中亚成分的羌族、西戎混血,伏羲、秦人皆发源于此;盆地东部分化出巴人,经巫峡,进入湖南、湖北,成为三苗的祖先,蚩尤曾北伐,与黄帝争夺中原;炎帝曾征服东夷。随后荆蛮筚路蓝缕,楚国雄起。

西支是古中亚人种。本源于中东,或与苏美尔人有关,后古印欧人从黑海东西和里海东几路南下,苏美尔文明陨落,随着族群的流徙、文化的离散,融合于伊朗高原,一支东北迁至中亚,与古印欧人种混血,形成古阿尔泰人;另一支东迁至阿富汗北部,形成吐火罗人。吐火罗人一支从西南亚沿兴都库什山通道、沿新疆南道进入塔里木盆地。而古阿尔泰人一支从中亚通过新疆西北部不断东扩,迁入中国西北。在通过河西走廊的“瓶颈”之后,开始多元分化成古月氏、古羌氐、大夏、白狄、天犬、楼烦等,包牺氏、伏羲氏、女娲氏等先后兴起;部分分流入川西北,然后分别流入巴蜀盆地、青藏高原东部、东南部,而大部分扩散入陕西西北部,然后汇流精华般地汇入关中平原;然后,北东出、北上、南扩,直至遍布黄河流域,乃至中原。北上一支的后裔部分迳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南美,形成所谓的印第安人等。南扩一支流入藏东,成为古蜀人的祖先,南下另一支继续沿川西山谷进入藏东南(南羌),与南亚人种融合形成古滇人前身。

至轩辕氏时代,中国境内形成南北两大势力,南方是蚩尤、炎帝,最终由其后裔黄帝一统中国,开始最初的广泛分封,原始农耕文明臻于辉煌的巅峰,在政治、语言文字、音乐、艺术、天文、科技发明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第一次文明大爆发,黄帝本人也是一位天才的古代政治家(后人将许多发明成就归于他),真正地创造并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根源;而至今许多学者仍按马克思的那套社会分期来硬套,始终觉得不太合理,这只能按社会工具分期说来大体框定。

北支是古中亚人种,包括坚昆、铁勒、高车、呼揭等,从阿尔泰山向东扩散到蒙古高原,贝加尔湖东,乃至外兴安岭,成为古北亚人种的祖先。后来,夏朝灭亡,夏人残部北迁,与荤粥(猃狁)、鬼方、丁零等混合形成古匈奴人。

商灭亡后,部分北迁,与之融合形成古匈奴人,部分贵族后裔子民向东北远迁,箕子、邰等至朝鲜半岛,形成君子国、带方、镂方、辰韩(韩燕);一支东北迁至松嫩平原,与当地土著(更早一波的非洲人种残部,如黑齿、毛民、劳民、秽发等),融合形成豕韦、夫余、肃慎、沃沮等,分布在朝鲜北部和北东部。总之,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是商人后裔分支的乐土,本皆炎黄子孙也。

如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一切神话都是过去史。当历史透视思维达到一定高度,你就会觉得根本没有无根无源的神话,再扭曲的神话不过是历史浪花的时光折射。由于暂时缺乏足有有力的实物考古证据,伟大悠久的中国上古时代一直被尘封于历史深处,这与中国黄河长期经常性泛滥、冲积而掩埋有很大关系。如何揭露深处的文化沉积层,并与有限的史料整合,这有待中国未来考古学家有策略地、有步骤地不断寻找埋在黄河沙积层中的陨落的伟大文明。

不读山海经,不知先秦史地;不读路史,不知先夏谱系。伟大的著作,总被后世腐儒所忽视,被庸俗的学者所谬解。离开了历史,去任意虚构神话,将荒诞的神魔鬼怪,嫁接到各种铺天盖地的文化传媒中,这是当代文化中颓废因素的表现。中国先秦历史,不仅是东亚人类史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且是历史研究、影视游戏、神话创作的大金矿,值得深入研究,不可随意妄断和怀疑;否则,你就相当于不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了。

疑古派的思维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出于无法(没找到正确考证方法)。怀疑历史很简单,因为这样一切都空白了,不再折腾大脑了。但若全信古书,寻章摘句,片面理解,或咀嚼残渣,人云亦云,兜售陋见,以为谈资,则亦可笑可悲。读历史,需沉浸;理时空,知人物;观事件,通古今。伟大的历史洪流完全蕴藏于浩荡的时空事件之中。如果不善于从时空事件中去直接解读历史的话,那么书读得再多,也是白搭。所以,要多读原典,直接从原典中吸取原味原汁。

四维历史,全息理解;山海经图,实可复原。是为序。

郑中

2013年10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48955.html

更多阅读

电驴资源不能下载破解教程,查看隐藏电驴链接 电驴破解版

电驴资源不能下载破解教程,查看隐藏电驴链接——简介前一段时间电驴verycd隐藏了很多资料下载链接,只能铜光盘二级以上的用户才可以看到ed2k链接并下载,下面这个方法教你用最快捷的方式查看电驴被隐藏的链接。而且不用电驴账号。电驴

四:震撼的万年《山海图》-山海经解密

四、 震撼的万年《山海图》有了六把密钥,再逐经分析,反复求证,最后整体把握,才能求得真实的《山海图》。逐经求证、整体把握很重要。有的学者研究《五藏山经》之某一经之路线,初看是那么回事,但一旦放到整个《五藏山经》中,互相参校,则错误

声明:《破解山海经,复原山海图---揭开远古东亚世界的历史人文地理 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为网友小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