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京城街头,看到“临漳大锅羊汤”招牌,心中怦然一动,千里之外故乡的小吃进京入户,伴于左右,给人的欣喜无异于他乡遇故知、亲友中状元。疾步跨入唤老板切肉盛汤,欲以其回想故土的气息。可惜急急一嗅,是重重的膻味,汤亦发洌,骨油类的悬于一隅,与水成势不两立之状。且里面不放香菜、大葱,成汪洋一片,白白损失了“碎叶萍于塘,唇风荡海浪”的美景。询问老板,果然非故乡人,只是闻听“临漳大锅羊汤”威名,了解到些许皮毛,做“盗版”生意而已。
正宗的临漳大锅羊汤,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临漳县城北街,在老戏院西侧,总共两家。不足十平米的小店,单是托了一口大锅的炉灶、切肉案板就占去了五分之二的空间,其它空隙处,零乱地摆着小餐桌、小板凳。桌凳少,并非食客少,盖因多是流水席。当时卖的是五角钱一碗的份汤,——不用秤称,老板五个指头一抓,便能约摸一份的多少。肉一律是杂碎,羊脸、羊肝、羊肚、羊心等等掺于一起,一份可享多味,真是实惠多多。人们喊来一份羊汤、两个烧饼,躬身俯就,在弥漫的水汽中,细细的呼哧声响成一片,很快便“风卷残云”,拍屁股走人,盖因美味过于诱人,也缘人们没有细品的耐心。也有站客,左手四个指头托碗,余下小指夹住烧饼,右手持筷,一样吃得头不仰视,片刻搞定。
既为大锅羊汤,核心在“汤”,功劳却在那口大锅。汤是“骨汤”,熬骨而成,需要把骨油熬出来。细瞧锅中,多半“江山”由羊骨占领,且大都是粗粗的腿骨,留给汤的,只能搁入一铁勺而已。骨头需熬多久,大概只卖汤人知晓,但骨头肯定是常换的。我见过从锅中择捡出来的羊骨,已成鲟白状,干巴巴的,可知它们已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已干”了。但汤是不变的,一直那么油,那么浓,那么香,究其因,除了骨头,也由于肉汤搭配时,要用漏勺在汤中浸一下,以加温润肉,其间必有肉沫入内,积少成多,汤便愈加内容丰富、味道醇美。依县医院宗凯大夫所言,一碗羊汤抵得上一盒脑白金的营养,料其有所夸张,也非空穴来风。汤是免费的,可随便添加,那些钱包略瘪或心存吝啬的家伙,可心安理得地借机沾光混个肚圆。羊汤性热,暑期自然歇业,开张多在农历八九月份,但也有立秋开始甚至终年不停的。吃时不论寒暑,除了盐、醋、鸡精、味精、孜然,辣椒粉是必备的,数九寒天也吃得周身出汗、满头冒气,才算够味,才叫过瘾。滴水成冰时节,从羊汤馆前走过,解衣敞怀的大有人在。
两家羊汤馆开张不久,声名大震,西磁县、南安阳、北邯郸、东成安,都有人趁了夜色驾车过来一饱口福。有亲朋自远方来,安排一餐羊汤,花费不多,却能让客人频举拇指。曾看到一次大型招待活动的餐饮安排表,“大锅羊汤”赫然列于其中,其盛名可见一斑。在此效应下,临漳的羊汤馆很快如雨后春笋,遍城开花,至今日,已不少于四五十家。但他们仍习惯标上“北街”招牌,如“北街老赵大锅羊汤”、“北街老王大锅羊汤”等,以示正宗。现在,羊汤馆早已不按份卖,而论斤卖,十多块钱一斤。搭配了简单的炒菜,如豆腐、豆芽、皮渣、腐竹等,还有油饼、拽面,还有白酒、啤酒,食客多了选择。但汤仍然是免费的,羊汤馆的门脸也都不怎么辉煌。据我观察,越是简陋的馆子,越生意兴隆,大概在人们的思维里,羊汤馆毕竟属小吃系列,实惠是第一要求。
临漳大锅羊汤的美味已深藏于我的心中,那是故乡的一部分。想到它,便想到县城风物、曾一同“呼哧呼哧”喝汤的好友,想到家乡的蟠桃、扒兔,想到鬼谷子、曹魏三台。餐于京城小店,吃不出记忆中的味来,除了厨艺,大概还有别的缘故在其中吧,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