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灌云豆丹”
前几天回老家江苏灌云,在一家很不起眼的“仕军酒店”吃饭时,上了一盆菜,绿色的是萝卜条,另有乳白色软绵绵的,不知是什么东西。三伯父惊呼:“豆丹!是豆丹!”马上让我尝尝。我尝了一点,味道确实鲜美。三伯父问我吃过吗?我说没有。他让我再尝尝,再尝尝。先是用筷子,然后用汤匙,接连尝了七八次。
这一美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回家上网查询发现,“豆丹”就是费县人说的“豆虫”。费县人吃的“豆虫”是将整条虫子用热油炸了吃,很多人看其外形不敢吃;“豆丹”则是把虫子的内脏擀出后再烹制而成。而我们吃到的豆丹,竟然是灌云第一美食,而且是灌云独有的美食。我以前只知道灌云有云糕、凉粉两样美食,不知道还有豆丹这一美食。以后再回老家的时候,一定好好品尝。
在网上读到一篇描写豆丹的文章,转抄在这里:
灌云豆丹
作者:灌云120时间: 2007-07-30
许多朋友都问过我,你的家乡最有特色的是什么。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我们家乡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食品——豆丹。所谓特色,就是别的地方没有,或者是能够做得独具品味的,所以我们走遍四方,再也吃不到家乡的那种豆丹,甚至别的地方连听说过都没有。
豆者,就是黄豆,豆丹,通俗的说法就是黄豆叶子上生长的一种虫子,在人们还没有吃这种虫子之前,豆丹是黄豆上的一种害虫,专门吃黄豆的叶子,严重的时候,可以使黄豆颗粒无收;到了人们开始吃豆丹的时候,就给缺衣少食的人们增加了一种天然的食品,所以我们家乡的姑娘和小伙子因为吃这种豆丹的原因,都要比邻县的长得漂亮和帅气。这种虫子之所以称为“丹”,不仅是因为它鲜美无比,更是因为它极有营养;根据现代科学分析,豆丹的体内几乎包含了人体必须的七大营养素,被誉为“仙丹”。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争相前来品尝,有人更是慕名而来。
上网搜索了很久,竟然找不到一篇可以成为典范的介绍豆丹的文章,于是那种要留下千古美味的想法便油然而生,今天记下豆丹的系列,将作为全面介绍这种独特食品的历史痕迹。
如果你到江苏旅游,千万别忘了到连云港,黄海之滨,四季分明,阳光碧海沙滩,会让你流连忘返;在旅游的消闲时期,你漫步踱进任何一家灌云人开的餐馆,会有热情的灌云人请你坐下品茗;如果你要吃点什么,他便会毫不犹豫地给你介绍灌云人的特色菜肴——豆丹;如果你已经吃过,是个回头客,那你一定会到处寻找灌云人开的餐厅,看见大红的招牌,你会喜出望外;进了门厅,你还会很熟悉地高叫:“老板,来一盆豆丹!”不是一碗、一碟,而是一盆。我们一点不惊讶,要想真的享受到豆丹的美味,过足豆丹的瘾,你不把肚子全撑起来是绝对不会甘休的;如果你只吃了一碗或者一碟,等一会你就又要高呼:“老板,再来三碗!”
呵呵,就是这样。
第一次吃豆丹的人,你先不要知道豆丹的来由,等到热气腾腾的一盆豆丹上来,你拿起筷子,夹起豆丹往嘴里送,那种入骨的鲜味顿时就弥漫了你的整个身体,连喉咙也会一下子暴粗起来,恨不得一口就把它全倒进嘴里;等到一盆豆丹下肚,满嘴流油,意犹未尽的时候,你才会想起原来这东西竟然这么使人难忘,你才肯坐下来,倾听我给你讲述豆丹的故事。
呵呵,就是这样。
豆丹的传说
奶奶在世的时候,就给我讲过这样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家乡终于从海底里冒上来成为陆地。不久,来了一对兄弟,哥哥叫路不平,弟弟叫旁人踩。兄弟俩没了亲人,一起相依为命,在海边打鱼生活。后来哥哥长大成人,兄弟俩耗尽家产为哥哥娶了妻子,可是这个嫂子心眼太坏,处处刁难弟弟旁人踩,甚至连饭都不让弟弟吃。旁人踩没办法,就和哥哥分开家单独过,因为人小力气也小,日子过得很艰难。没办法,他在岸边的芦苇里开辟出一块荒地,种上黄豆,指望靠收成过活。可是,一次他在豆地里做活的时候,突然发现黄豆的叶子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虫子,几乎把叶子吃的一干二净。旁人踩急得大哭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一位老奶奶来到了他的身边,告诉他,叶子上的虫子是王母娘娘炼丹的时候洒下的粉末,吃了它可以强身健体,是旁人踩的福分,快起来做着吃吧。旁人踩刚要感谢老人,一转眼,老人已经不见了。
他爬起来,捉了几个虫子回到家煮了吃,呵呵,还真的好鲜好香啊!他没舍得全部吃光,就把虫子埋在土里,留下过冬的时候吃。没想到,等到收割的时候,那些虫子全部藏到土里去了。于是,旁人踩每到饿了的时候,就到地里把虫子刨上来做着吃。
嫂子每天从弟弟的屋子经过,很远就闻见了弟弟屋里飘出的香味,很好奇地来看弟弟到底在吃什么,旁人踩见瞒不过,就一五一十地告诉给了嫂子,嫂子从地里刨起虫子回家一吃,果然是好东西。第二年,他们一起又开垦了好几亩地,全部种上黄豆。
那一年,他们仅靠虫子就可以衣食无忧,他们把吃不完的虫子拿到集市上,让大家品尝,立即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纷纷把这种虫子引进到别的地方,可是,这种虫子不能生长,每年就只有那块地方才能有。
后来,人们给这种黄豆上的虫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豆丹。
奶奶还说,那个旁人踩后来长生不老,被招入了天界,后来就做了我们家乡那里的土地神。
后来,一个和奶奶差不多大的邻居老爷爷,也给我讲过这样的故事。
在我们灌云这边,在那些大家大户收完豆子后,就会让一些穷人到地里拾那些遗漏的豆粒(方言叫:放门),于是人们就在收割黄豆的时候在大户人家的地头等着。那些干活的长工,都要故意等到黄豆干得爆裂了才会往车上装,目的是让黄豆更多的洒落在地里。
一等放门,人们都抢着去捡拾黄豆粒,孩子们都会在那个时间一窝蜂地涌进地里,抢拾黄豆。在捡拾黄豆的间隙里,饿了,就把黄豆放在豆叶上,点了火,烧着吃。等到黄豆爆裂的声音传来,就脱下衣服,扇灭火星,于是就会吃到香香的豆子了。
话说龙王荡那儿,有一个叫簸箕奶奶的叫花子(可能是叫花子吧!记不清了,这还是以前老人讲的),她有一次等到放门后,就对小孩说,我来给你们弄点好吃东西!于是就将肩上的簸箕拿下来,往地上一插,端起了许多土,再一簸!于是簸箕里就留下了许多豆虫!
接着放到火里烧,一会儿就有香味飘了出来。小孩们吃过后.都说好吃。再找那个簸箕奶奶,哪有人呢?于是人们明白了,这是神仙在给人们带来一种美味。于是纷纷就在地里找起来,原来地里这样的虫子很多很多,就开始兴起吃豆虫了。
因为是神仙带来的嘛,人们说是仙丹,于是就将那豆虫叫做“豆丹”。
豆丹的传说豆和神仙有关,当然是好东西无疑了。
捉豆丹
以前,在我的家乡,一般只能有两季农作物,一是小麦,一是黄豆;还没有引进水稻,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小麦收割了以后,不是种玉米就是种黄豆。黄豆又是经济作物,所以种植的面积都很大。
春末夏初,雨勤水润,气温上升,各种农作物都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黄豆的生长期又很短,所以长的特别快。到了五六月份,豆丹就会从地下钻出来,化成土黄色的飞蛾,肥硕的豆蛾扇动着翅膀,探出黑须到处飞舞。一个星期以后,它们就会交配完成,来到豆地里产卵。现在知道,这种豆蛾的学名叫做“豆天蛾”。
豆天蛾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绿豆、豇豆和刺槐等。
豆天蛾以幼虫取食大豆叶,低龄幼虫吃成网孔和缺刻,高龄幼虫食量增大,严重时,可将豆株吃成光杆,使之不能结荚。
豆天蛾每年发生1~2代,一般黄淮流域发生一代,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中9~12厘米深处越冬,越冬场所多在豆田及其附近土堆边、田埂等向阳地。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生长茂盛的作物茎秆中部,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可作远距离高飞。有喜食花蜜的习性,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卵多散产于豆株叶背面,少数产在叶正面和茎秆上。每叶上可产1~2粒卵。
初孵幼虫有背光性,白天潜伏于叶背,1~2龄幼虫一般不转株为害,3~4龄因食量增大则有转株为害习性。在2代区,第一代幼虫以为害春播大豆为主,第二代幼虫以为害夏播大豆为主。
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分布均匀,发生就重。雨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天气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在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品种不同受害程度也有异,以早熟,秆叶柔软,含蛋白质和脂肪量多的品种受害较重。豆天蛾的天敌有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瓢虫等,对豆天蛾的发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小时候的我们,经常捉住这样的飞蛾绑在芦苇的梢头,到芦苇丛中钓青蛙,一钓一个准。钓青蛙做什么呢?喂鸭子呗。
豆丹的幼虫成长很快,每天不停地吃豆叶。记得小时候,因为没有农药,生产队的豆地里,豆叶几乎都要被这样的豆丹吃光了,于是每家每户的餐桌上,就有了豆丹的味道飘出来。各家各户也把做豆丹当作了主要食物。
捉豆丹一般都要在早晨,如果没有露水就好了,手里随便拿一根小棍或者柳条,背上篓子,走进豆地,用棍子一掀豆叶,豆丹便像果实那样把挂满了豆枝,一个一个地拿来放在篓子里。因为毕竟是虫子,有些人喜欢吃,但还是怕的,当然豆丹也不咬人,就连同豆枝一起放进篓子里。所以到后来,黄豆只剩下一根光杆司令了。一般来说,一个人一个早晨就可以捉到十几斤甚至几十斤,背回家就可以够一天吃的了。
这么多的豆丹,已经成为黄豆的最大害虫,多的田块里,黄豆是颗粒无收,直到后来用了六六六药粉,才大面积杀死了这种豆丹。
我放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把鸭子赶进黄豆地里,鸭子自己就会寻找黄豆上的豆丹,不一会就吃得饱饱的出来,躺在我的身边休息,豆丹营养丰富,鸭子吃了以后,长得更加健壮。豆地里撒了农药是不能去的,豆丹又少,又会药死鸭子,我会在路边的槐树上寻找豆丹。鸭子吃惯了豆丹,只要看见我手里拿着树叶或者黄豆的叶子,就会跟在我后面屁颠屁颠地追着,有些聪明的鸭子根本不去水里寻找食物,就在我的身边不走,看着我从树上或者黄豆里找到豆丹,冲上来抢去。找的多了,也就练就了我一双寻找豆丹的眼睛,别人在树上看不见豆丹,我就能一眼找到。伙伴们都说我长了“豆丹眼”,其实很简单,只要看看豆丹拉下的新鲜的屎,就可以马上找到它的踪迹,因为豆丹不住的吃,也就不停地拉。
捉来的豆丹一般都是个头比较大的,小了不能吃,也没肉。槐树和黄豆就是它们最爱吃的食物,因此捉豆丹也就在这两个地方寻找。不过树上的豆丹和黄豆里的豆丹还是不一样的,树上的豆丹一般都有白色黑色甚至黄色的花纹,看起来很吓人,我们称它叫“豆丹虎”,捉住了只能喂鸭子,豆丹虎的个头要比黄豆上的普通豆丹大的多。据说现在很多地方因为农田要长庄稼,专门种了许多槐树来供豆丹生存。
刨豆丹
那么多的豆丹是捉不完也吃不完的,到了秋收时节,豆叶枯黄,豆丹便也到土里去了。要过冬的入土豆丹,营养更加丰富,吃的人就更多了。
小时候,趁着豆子刚刚收割完毕,土地松软,人们纷纷扛起锄头,到豆地里去刨豆丹。
还没到秋雨绵绵的日子,正是秋高气爽,田地里因为收割结束,一片荒凉,我们背上篓子,拿上锄头,随便找一块豆地,还要找到松松的地方,下锄刨。豆丹入土很浅,稍稍用力,就可以把的小窝给找到,它呆在里面正睡觉呢。抓出它来,放到篓子里,好一会它才会动,伸伸懒腰,是我们惊醒了它的酣梦。
地里刨豆丹的人很多,我们毕竟力气小,不一会就累了,放下锄头休息。尽管豆丹多,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刨到多少,那些大人往往可以刨十几斤的,看的我们直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