赧然一笑
唐朝初期,门阀制度依旧盛行,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对于这种社会风气,韩愈深恶痛疾,遂著名篇《师说》。
文章的第一段,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分析论述了老师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从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论述至此,韩愈颇为感慨,第二段一开始感叹道:“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紧接着,用了三组对比来论述从师的必要性。第一组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则耻师焉”。第二组对比:士大夫们“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三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其结果是:一、“圣益圣,愚益愚”;二、“小学而大遗”;三、“师道不复”。
文言文中,表示感叹的词语常见的有:“嗟夫”、“嗟乎”、“呜呼”。《师说》第二段一开始,用了“嗟乎”一词,抒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感慨,在句中,“嗟乎”的意思类似于今天的“唉”这个叹词。
在用了三组对比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不从师的坏处之后,韩愈更加感慨,对于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风气更加深恶痛疾:“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呜呼”一词,感情色彩比“嗟乎”更重,不仅是感慨,更有忧愤之意。
讲到“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一句,解释了“呜呼”在此处的意思之后,我对学生们说:“‘呜呼’这个词,在古文里还表示悲痛、悲伤的意思,一般和另一个词搭配使用——是‘呜呼’什么‘哉’来着?”
话音未落,一位女同学脆声答道:“呜呼善哉!”
班里先是一静,继而一片笑声。
等同学们安静了下来,我忍着笑,解释道:不是“呜呼善哉”,是“呜呼哀哉”——古时候,有人去世了,亲友写个悼词,要用“呜呼哀哉”这个词,意思是:“唉!哀伤啊!”——人家亲人去世了,你去悼念,却说:“哎呀,高兴啊!”那还不打起来啦?
又是笑声一片。
下课了,课代表帮我收拾电脑,那位女同学跑到讲台上擦黑板,我故作严肃地对她说:“好好记着啊——‘呜呼哀哉’!”
那位同学赧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