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夏昆《率性教书》 不做教书匠 读书心得

读书·夏昆《率性教书》

知道“夏昆”之前,首先知道的是“摩西”。

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

03年的时候,有一次去盐外的机会,如果当时成行,应该会和第二年来的夏昆相识。但是,人生没那么多如

果,所以后来结识他,是通过认识他的人和他的文字。

先是通过他学校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他们学校里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人。说实话,在当时的背景下,很

多教育界的特立独行的人的“特立独行”都不太关乎教育,于是对这样的人也没有太多感冒的地方。

再后来,是读到了他那本迟到的《率性教书》。

因为在这个城市负责做一个基础教育成果最高奖的具体工作,于是可以从另一个层面管窥这个城市的教育人

和他们的教育思想。夏昆所在的小城送来了他那本叙述其教育经历和表达其教育思想的《率性教书》。

那几天趁着收资料的便利,将几本我粗看还有感触的教育成果在办公室或带回家认真翻阅。刚刚读完另外一

个小城癌症晚期的国宾老师的《我的学生我的班》。颠簸的公交车上读完了那些饱蘸“爱”的文字,一个身居乡

野,却执着地爱着教育爱着学生的教师形象逐渐具体起来。草根式的探索,艰难跋涉的孤独,有大气魄,有小情

怀,那些文字最后呈现出一个大写的“爱”字来。

读书·夏昆《率性教书》 不做教书匠 读书心得

读到夏昆另外一种风格的《率性教书》,让我惊喜。国宾老师让我感觉,教育是一次“苦旅”,他用他的韧

性承受着生活的苦难,苦苦地爱着他的课堂他的学生;夏昆让我感觉到,教育是一次“寂寞却能够让人独自去偷

欢的孤独长途”,一把吉他,一本书,一颗爱孩子的心,足矣。

一天正在和办公室同事分享我读此书前几篇文章带来的激动,却被路过的另外一位同事所听见。原来,她曾

经在夏昆最初当老师的学校做过学生,对“背着吉他当老师”的夏昆记忆深刻。没有教过她,她却熟悉关于夏昆

的种种特立独行。那个下午的很长一段时间,“夏昆”成了我们三人谈论的焦点。同事早就为人妻为人母了,时

隔这么多年,还能很激动地谈起二十年前的那位没有教过自己的老师,更加深了我对此书的关注,也深感教育有

幸,为我们保存了这样一位可爱的老师。

白底蓝块的封面,左下角一株兰花清幽淡雅,“率性教书”四个宋体大字工工整整地排在封面的右上部分。

翻开来,钱理群作序《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全书分为三大章节:边走边读——教师也有自己的性格;边走边

忆——让教师感动的瞬间;边走边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有教育叙事,有课堂实录,有教育感悟,有真

情告白,严格来说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而是一位普通教师的“教育杂集”。薄薄的一本书,活画出一位有

思想有个性有情怀的普通教师关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边走边读”部分,让我读到了一位语文教师职业的厚度,读到了一位语文教师关于教学的深度追求;“边

走边忆”部分,让我读到了一位教育热爱者内心的温度,读到了他许多温暖的爱的瞬间,读到了他的冷面热肠,

读到了他的赤子情怀;“边走边喊”部分,让我读到了一位教育探索者思想的高度,读到了他关于教育的迷惑、

呐喊与彷徨。

好的书读来不是聆听,而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汇。那些教育的碎片在头脑中展现过来,一下子就让自己想起了

自己的教育生涯,想起了很多和夏昆老师相似相异的地方。那么多的瞬间瞬间就在头脑中翻滚,激起了内心深处

还可以叫教育情怀的东西,突然就有一种很温暖的东西涌起,就很贴心地感受到,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就在离自

己不远的地方,还有这样真的做教育的人的存在。

第一篇文章《我不愿做这样的教师》,更像他为人师者的宣言,仿佛一面在风中猎猎作响的旗帜,很多的

话,我们做教师的不愿说不会说不能说,但是他说了,也做了。朴实的真理都宛如大白话,其实人人皆可懂得,

但是很多时候,缘于其他的种种不堪言说的理由,我们不愿懂或者装着不懂。

“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看见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办,就‘恨铁不成钢’。我会告诉自己,铁就是铁,

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变成钢?除了钢和铁之外,还有金、银、铜、锡、铅。只要他们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世界就

会精彩。”好犀利也好真诚的语言,我们很多的优秀教师常常借“恨铁不成钢”的慈爱之口,以“爱”的名义,

扼杀了多少可爱的个性,浇灭了多少思想的火花。

这篇文章里,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读到快意处,反复品味这些大白话,仿佛世间真有灵犀,不点都

通。人世间的教师优秀者有很多,但是境界却大不相同。博学者,以知授人;大爱者,以情暖人;思想者,以思

启人。第一种,学生如容器;第二种,学生是弱体;唯有第三种,学生才是真正的平等者。用美国年度教师米歇

尔的一句话来说:教育需要的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把火。学生需要的不是灌满,而是点燃。

《背着吉他当老师》这篇文章里,夏昆的一段话简直让人读后有种流泪的冲动:更让我自豪的是,当我的学

生考上大学时,他们记忆中的高中生活不是刻板单调和灰色的,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高中生活有音乐的斑

斓,有诗词的灵动,有文学的深邃,还有生命的流淌。

我们很多老师,坚定而老实地履行着“教书”的职责,那一本本教科书教参成了他们屡试不爽的宝典,照本

宣科成了他们义不容辞的规范,而面对讲台下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却视而不见,自己一个人在三尺讲台上

自娱自乐,自言自语,自怨自艾。

关于“读书”,夏昆用了一个高度很高的短语——教师真正的绝活。他初入教坛,听了一位老教师的劝诫,

读书。于是,花了十年的时光,去做了一件估计别人会认为很傻的事情,去读“二十四史”。很多的领导会喜欢

那种认真阅读教参,并且将考试研究得淋漓尽致的老师,而对于这种给学生弹吉他唱歌,放电影的老师不会太过

感冒。但是,我们常常忽略这些老师这些行为背后的初衷和对学生的影响,如果一个老师不是站立在育人的角度

来看待教育对象,如果一个老师不是站在自己专业可以走得更远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无疑他是走不远的。

现在的教师,不读书者甚多。即使读书者,也层次分明。读《知音》《故事会》者不少,读《读者》《意

林》者也多,真正地啃那些大部头著作,或者不功利地读书者,少之又少了。记得年初考评一位教师,当其中一

位评委询问她读过哪些教育著作时,她想了半天,脱口而出的竟然是《读者》。不是《读者》上那些心灵鸡汤类

的文章不好,而是除了这些,我们真的还应该看一些什么。

前段时间,和同济读研的蒋个谈起席勒和他的《审美书简》,谈到其中对教育的启示和影响。一番交流下

来,深深痛感自己的认识之浅,那些概念化的东西其实自己没有做太多的消化。于是接受他的推荐,读海德格尔

的《林中路》。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二十四部史书,共3249卷,4000万字,夏昆花了十年后的时间,人生中

最青春年华的十年。没钱买书,就买光盘,读坏了几套光盘,软磨硬泡地将学校布满尘灰的一米多高的竖行本古

书借回家,做了无数的摘抄和笔记。甚至可以想象他静夜读书的孤独情状,如此地沉得下去,怎么不会有一天浮

出水面呢?

读书,是个苦差事,在夏昆眼里,“读书怎能不让人兴高采烈呢?古人有苏舜钦‘《汉书》下酒’的典故。

在这些发黄的史册中漫游,检视前人的盛衰荣辱、悲欢离合,看历史大舞台上或英雄或小人、或坦荡或猥琐的表

演,每每让人掩卷浩叹,陷入沉思……”

读书如坐冷板凳,板凳也许是冷的,但是读书的心却一直是热的。夏昆如是说。

读书让夏昆厚积薄发,读书让他找到了语文的根,后来读他的《唐诗的江山》,感受更为鲜明。培根说,读

史使人明智;夏昆说,其实读任何书,其本质目的都不见得是机械地记住某些东西,而是在书香中浸润、渐染。

成为一个有书卷气的老师,在这个层面上,读书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姿态,一种生存方式,所以,我宁愿

做一个假装要读书的教师,也不愿意做一个真实不读书的教书匠。

一直不愿意忽视电影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很多经典的电影就宛如最美的诗歌或者最动情的小说,让接触他

的孩子获益良多。在这一点上,夏昆让我很激动地和他巧合。他推荐了阿米尔·汗的两部经典电影《三个傻瓜》

《地球上的星星》,同样也是我的最爱。这样的电影不仅仅值得孩子们看,更需要让从事教育的每一个人来看,

反思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反思我们把我们的孩子带向何处?反思我们一边骂着的教育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干着的事

情。

很多时候,机械的说教远远逊色于电影的功用。一部《肖申克的救赎》让我们获得的绝非仅仅是“越狱”般

的表面智慧;一部《天堂电影院》让我感怀的也不仅仅是少年时代莫名的忧伤;一部《心灵捕手》让我们明白的

也不仅仅是教育应该关注那些“特别”的人……其实认真思考下去,还有需要我们理解的关于教育的太多太多。

夏昆《率性教书》中触动我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那一个个教育的小故事小思考似曾相识,让人心灵相

通;那一句句教育的小想法小呐喊直抵内心,让人味之再三。

读他的后记《一意孤行》,突然就想起了徐悲鸿书斋的那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一意”见其执着,“孤行”味其寂寞。

读他的这篇叙述自己充满矛盾充满情怀充满故事的教育经历的文章,宛如当初读王开东那篇教育自传一样,

愈读愈亲近之,愈读愈仰望之。很多的教育碎片承载了他的教育理想,很多的教育细节满藏了他的教育情怀,更

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在思考着,并践行着。

没有麻木,唯有清醒,他如同一条河流,一路向前,一路喧嚣,一意孤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47677.html

更多阅读

钱理群:“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夏昆《率性教书》序读夏昆老师的教育随笔,首先注意到的自然是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调侃与幽默,用夏昆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刁民”的尖刻的眼光和尖刻的语言。我更注目与关心的,是其背后的不可多得的清醒与独立。这其实是夏老师自己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7《人生之道》 于丹 论语 心得讲稿

视频片头语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岁月中借来的一段光阴,自己把这段光阴过成什么模样,你的人生就是什么样。论语中孔子对自己的一生有着非常概括的总结,我们如何理解孔老夫子对人生的理解,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

澄清:《白宫陷落》和《惊天危机》不是一部电影

澄清:《白宫陷落》和《惊天危机》不是一部电影有的下载资源把名字搞错了。甚至连某些电影杂志和电影网站都搞错了。我也搞错过。为了防止观众下载到自己不想看的片,特此声明。《白宫陷落》:奥林匹斯陷落 OlympusHas Fallen (2013)导演

声明:《读书·夏昆《率性教书》 不做教书匠 读书心得》为网友紫色年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