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eba.baidu.com/p/1643099020
看完电视后,本人对皇后这个人物颇感兴趣。仔细想来,觉得她在剧中有不少失误,现总结一下,因为小说没看完,所写评论以电视剧人物为准。有点长,请各位耐心看下去。
一、无子无女,孤苦无依。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光对男人,女人也一样。在封建社会,女人若没有子嗣,生活便没有未来,家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在后宫更是如此,向来母以子贵。齐妃便是好例子,纵使人老珠黄,但毕竟是三阿哥的生母,即使再不得宠,皇上也是留有余地的,尽管三阿哥本身也不怎么样,但好歹时自己的亲骨肉。皇后也好,华妃也罢,没有孩子始终是她们的致命伤。试想,如果皇后的大阿哥还在,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皇后的地位都远比现在稳固。华妃倘若能有一子半女的,最后无论再怎么失宠也不至于送命。甄嬛倘若没有剩下胧月公主,日后想要回宫只怕还要多费一番周折。毕竟生育皇嗣,对王朝的宗社延续立下功劳,于公于私,皇帝都不会做的太绝。在这点上,甄嬛可是太占便宜了,进宫以后频繁受孕,子女众多。都说皇后母仪天下,可是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凭什么母仪天下?皇后自己也有危机感,从而不断使坏,害其他嫔妃的孩子流产,防止别人生下皇子,危及自身地位。但千年防贼,防不了一朝做贼。自己生个健康的孩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但此事身不由己,皇后年龄大了,身体不佳,想生孩子恐怕力不从心了。这个弱项无法弥补,两个人还没开始斗,皇后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二、缺乏才艺,不解风情。
皇后性情稳重端庄,懂医术、书法,可双手同书,也算了不起的本事了。可是这些才艺只能使他当好一个皇后,却不能获得皇帝宠爱。电视剧中,皇帝也好,果亲王也好,无一不是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人。长期的文化熏陶使得他们感情丰富而细腻,内心渴望能有才貌双全的女子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纯元皇后不但貌若天仙,而且才艺出众,能歌善舞,一曲惊鸿舞更是举世震惊。从而使皇帝惊为天人,一见钟情。甄嬛琴棋书画、诗词歌舞无一不精,且善解人意,故而深受皇上宠爱。陵容歌声委婉动听,冰嬉舞姿迷人,长期受皇帝宠爱,大出风头,连甄嬛也一度处于下风。就连最不起眼的宫女余氏,也因为昆曲唱得好,甚得朕躬,龙颜大悦,越级封为妙音娘子,一下子鲤鱼跃龙门。凡此种种,皇帝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子,不言而喻。可叹皇后只知道皇后应该母仪天下,大方得体,却忽视了自己出了是皇后外,首先是皇帝的老婆。得到皇帝喜欢才是最重要的。从全剧来看,皇帝在她宫中的时间很少,换而言之,她有大把的时间自由安排。为什么不花点心思多培养点才艺来讨皇帝喜欢呢?这点不难做到,琴棋书画,诗书礼仪,这些只要花时间用心学习,不难掌握。皇后懂得利用陵容的歌舞和祺嫔的床上功夫,为什么自己不能学学呢?光借助外力没用的,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是关键。此外皇后还不解风情,她其实深爱皇帝,只是不懂表达。她深受皇后必须贤惠,不能妒忌的传统思想影响,逼迫自己装大度,尽管她根本做不到。她表面热情地张罗选秀女,其实巴不得皇帝一个都看不上;假意劝皇帝多去看看其他妃嫔,其实真恨不得把皇帝打包装箱锁在自己宫里才好;嘴上鼓励众嫔妃位皇帝多添皇子,心里却希望后宫所有女人都不孕不育。她这种口是心非的做法只会让人觉得假,也会让皇帝觉得皇后根本不在意自己,只在意皇后的位子。宜修其实是很可怜的,她一生都在皇帝和其他嫔妃面前演戏,直到最后东窗事发,和皇帝的那段对白才是真情流露,道尽一个妻子的心酸。也许知道皇帝从未真爱过自己,所以只能追逐权力来填补内心的寂寞。庶出的身份再加过分重视权位使得宜修丧失自我,她不敢像淳常在那样口无遮拦,畅所欲言,也不能像华妃那样撒娇争宠,更不敢向叶澜依那样桀骜不驯,甚至向甄嬛那样温柔地叫一声“四郎”都做不到。她永远不明白,皇帝就喜欢这一口。宜修这样的女人,对皇帝来讲,只能当皇后,不能当老婆。连皇帝要多喝一碗鸭子汤这样的小事情,皇后都要抬出老祖宗的规矩来说教,生生把皇帝推到华妃那里去了。这样的家庭生活,索然无味。这样的女人,哪个男人谁会喜欢。宜修不得宠,最终还是因为自己。
五、朝中无人,缺少外援。
前朝后宫,原为一体。皇后出生乌拉那拉家族,家世显赫。但奇怪的是,整部电视剧中,朝中并无皇后的娘家人掌握实权,也没有支持皇后的重臣。这点实在不可思议,难道皇后家中无人了吗?皇后的家人也是纯元皇后的亲人,相信必会得到皇上重用。不知道皇后为何没有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难道真的是为了恪守后宫不可干政的祖训吗?道理大不如拳头硬,有兵权才有实权。昔日西汉时的霍光,就是因为手握重权,即使毒杀了许皇后,皇帝也只能忍气吞声。朝中无人力挺,宫中也无同盟,皇后处境实在不利。相比华妃,朝中有年大将军坐镇,手握重兵,即使华妃多次触犯宫规,皇帝也不得不顾忌三分,不敢加以重罚,直到年羹尧倒台。甄嬛更是厉害,娘家有父亲甄远道,为皇帝宠臣。后来又有果亲王和慎郡王两位皇族姻亲相助,实力强大。前朝稳如泰山,后宫臂膀众多,如此内外勾结的强大实力,又岂是皇后一人可以对付得了的。
六、班底脆弱,领导无方。
相比甄嬛身边人才济济,皇后的班底是在弱得可怜。不光人数少,而且素质不高。齐妃就不说了,活脱一个**,属于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类型。如果不是生下三阿哥,她想投靠皇后,皇后都未必会收她。这样一个人,我实在不想过多评价。其他像什么康常在、贞嫔不过是摇旗呐喊的小喽啰,不顶大用。皇后集团的核心人物只有祺嫔和安陵容,再加上皇后自己。这两个人都各有优势,祺嫔明艳秀美,娇俏玲珑,陵容歌喉动人,楚楚可怜。本来都是难得一见的美人,而且陵容心思敏捷,在后宫争宠中,是不可多得的好帮手。有她们二人加上皇后的智谋,再有太后的支持,即使像甄嬛那样的女中诸葛,只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偏偏这个三人团,彼此明争暗斗,不相为谋。首先皇后不信任两个手下,怕她们生下孩子,危及自己的地位,一面不许陵容怀孕,另一面又用红麝香珠链让祺嫔不能生育。此外,祺嫔和安陵容两人一向不合,皇后并未居中调解,反而坐山观虎斗,妄想渔人得利。两人最终火拼,祺嫔用药药倒了陵容的嗓子,让她不能得宠,还唆使嫔妃去陵容宫里捣乱,甄嬛知道这个消息,大概肚子都要笑疼了。不过陵容也不是善茬,滴血认亲时,见祺嫔落败,立刻落井下石,加速了祺嫔的死。大敌当前不想着共同进退,居然还窝里反,真是可笑。连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谁都闹不清。相互之间没有信任,以至于三人无法形成合力,反而相互勾心斗角,内耗不断,最终被甄嬛各个击破。不过也说明皇后的领袖气质实在不够,在团队建设上多么失败!
七、不够心狠,妇人之仁。可能很多朋友不认同我的说法。皇后戕害皇子,陷害嫔妃,这难道还不够狠吗?不够。真正的狠是下手不留情,任何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必须毫不犹豫地消灭。当然,在这之前必须精确地判断,谁才是自己真正的敌人。心狠手辣不代表滥杀无辜!由始至终,皇后最大的敌人就是甄嬛,倘若皇后能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点,必除甄嬛而后快,也许故事就要改写了。其实,当甄嬛被贬出宫,甄远道一家流放宁古塔,皇后一派大获全胜。此时,正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之时,可是皇后并未穷追猛打,反而开始卸磨杀驴,对自己的两个得力手下动手了。狡兔还没死呢!就不要猎狗了。这个时候正是甄嬛最失意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对付的时候,收拾她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别的不说,就说甄嬛和果亲王私定终身,珠胎暗结这件事,只要想法子捅到皇帝跟前,甄嬛必死无疑。皇后可以派几个精干的人,日夜监视甄嬛,摸清他和果亲王的约会时间、地点和规律,再设法引皇帝前往,看看甄嬛和果亲王花前月下,你侬我侬的样子,必然龙颜大怒。亲王私通废妃,秽乱宫廷的罪名一旦坐实,甄嬛难逃一死。果亲王轻则削去爵位,关进宗人府,重则要掉脑袋。或者派几个杀手直接干掉甄嬛也行啊!堂堂皇后,这些事情应该不难办吧!至于甄远道一家更好对付,戴罪之身,收买当地官员,好好招呼就是了。极北苦寒之地,一大把年纪就算死在那里也不稀奇。皇后从皇帝疼爱胧月公主看出皇帝对甄嬛余情未了,却不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实在是大错特错。那时候皇后在干吗?她正忙着对付叶澜依和她两个手下,同时杀母夺子呢!主次不分啊!在对付叶澜依的问题上,皇后也是做的不到位,既然指使齐妃下毒,为什么不再做的彻底一点,直接毒死好了,反正有人愿意当替死鬼。害死和不孕都是害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可惜,打蛇不死三分醉!皇后只是简单地认为妃嫔只要不能生育,对自己就没有威胁。可最后,帮助甄嬛的人当中很多就是这群没有孩子的嫔妃。很多人认为剪秋最后谋杀甄嬛是加速了皇后的覆灭,有勇无谋,得不偿失。其实,我认为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滴血认亲后,甄嬛和皇后攻守之势已经易位。甄嬛协理六宫,皇后被架空,大权旁落。此时的皇后,已经没有什么资本再和甄嬛斗了,加上后来被甄嬛陷害禁足,紧接着又失去三阿哥,接连惨败。完蛋只是时间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剪秋绝地反击,不失为是一条出路。她选择最直接简单的办法,杀了甄嬛,的确是擒贼先擒王的好招。甄嬛一死,群龙无首,再无人和皇后作对!到时候皇帝顾念几十年的夫妻旧情,太后再帮着说说,没准皇后就给放出来了。一盘棋就此活了。可惜,苍天不佑啊!虽说失败,但非战之过。由此看出皇后身上就是缺乏剪秋这种放手一搏的勇气,面对强敌束手无策,坐困愁城!
八、得罪太后,自取其祸。
众所周知,宜修能当上皇后,离不开太后的大力支持。太后是宜修的亲姑姑,一手将她扶上后位,又在宫廷斗争中明里暗里支持她,对她多番回护。可以说,没有太后,宜修绝不可能当上皇后。太后精明老辣,厚黑学功底深厚,比起皇后来不知高了多少。因此,皇后走的每一步棋,太后都看的一清二楚。如果说富察贵人小产只是让太后觉得皇后嫉妒心强,那么齐妃那件事就使得太后彻底见识到了皇后的狠辣与震主之威,也使得太后深深担心自己家族的未来。所以才会召见皇后,训诫教导。在太后看来,皇后和其他嫔妃一样,都是自己的儿媳妇,无非是级别高一点。就像幼儿园里大孩子欺负了小孩子,老师总是会批评大的,教育他们要谦让。所以,对皇后申斥不过是提醒她后宫要和睦,自己身为中宫不应与嫔妃争长短。最不应该无视皇嗣的性命,这事关国本,任谁当太后都不会听之任之的。而且太过狠辣,势必把自己至于众矢之的,招来嫔妃的妒忌,最终惹来大祸,太后本质上也是为皇后着想。皇后如果聪明,至少表面上应该认错服软,安抚太后。只要皇后放下身段,假装痛哭流涕一番,然后保证痛改前非,下不为例云云,相信太后也不见得会拿她怎么样。毕竟是自己的侄女,一手培养出来的,只要不做的太过分,怎么都好说。皇后日后行事只需稍加收敛,小心谨慎,一场风波就此消于无形。可是皇后却像吃错药了似的,针尖对麦芒,强词夺理,把自己谋害皇嗣这种大罪还说的很伟大,张口闭口都是为了太后,为了家族,难道就没有一点是为了她自己的小九九?鬼才相信。这样出言不逊,顶撞太后已经是大不敬。偏偏皇后还拿隆科多的事情羞辱太后,并且话里话外地暗示,后宫的事情有我做主就行了,您老年纪大了,身子又不好,还是少操心吧!这样目中无人的后果最终把太后推向了甄嬛。大概皇后是觉得自己媳妇已经熬成婆了,华妃死了,甄嬛废了,后宫已经是自己的天下,没人敢叫板了,自己翅膀硬了,对老太太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忍气吞声了。她也不想想,姜是老的辣,太后在深宫中活了几十年,什么风浪没见过,宜修那点手段还不够她老人家塞牙缝的。皇后到底还是太嫩,忍辱负重做的不够,只顾逞一时口舌之快,得罪了自己的米饭班主。甄嬛能二进宫,很大程度上是太后一手促成的,真是弄巧成拙!
九、缺少军师,无人指点。
皇后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那么多失误,归根结底是身边缺少一名优秀的军师。皇后的身边有枪手(如祺嫔、齐妃),有死士(剪秋、绘春),却唯独没有军师。皇后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此。
任何一个成功的大人物的背后,都少不了个把摇纸扇的军师,出谋划策。聪明如甄嬛,也离不开槿汐的帮助。在剧中很多地方,甄嬛如果没有槿汐的提醒,恐怕也要吃大亏。而华妃之所以能长期称霸后宫,连皇后也不得不礼让三分,除了年羹尧的赫赫军功,同时也离不开曹贵人的献计献策。而在皇后一派当中,似乎只有皇后一人在用脑,其他人只需俯首听命即可。皇后虽然城府极深,能谋善断,但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细节。
皇后身边虽然网罗了不少嫔妃和亲信宫女,其中也不乏头脑灵活,处事干练之人,可惜并无一人堪当军师重任,而且很多人都私心太重。皇后实在太缺少像槿汐那样智勇双全又忠心耿耿的人了。其实皇后并非没有机会遇到这样的人,很多网友认为陵容心思细密,智计过人,正是军师的好人选。其实不然,陵容本性不坏,后来变成那样完全是皇后一手调教出来的。她的很多计策,与皇后是大同小异的。她作为参谋,对于主子起不到互补的作用。况且,皇后只是利用她保住自己的权位,并非真正信任她,否则也不会不让她生孩子,当然她也并非真心效忠于皇后,双方不过互相利用的关系,所以她们不可能真的通力合作。
我心目中真正理想的军师人选是曹琴默。此人足智多谋,善于应变,是不可多得的参谋型人才。她拥有与甄嬛不相上下的高智商,且善于洞察世事人心。别的不说,单就她能躲过各种明枪暗箭,在皇后的严防死守下,平安生下温仪公主,就足以说明此人的本事了。在三宫六院都认为甄嬛才德兼备,华妃大势已去的时候,她却一针见血的指出,“华妃不可靠,甄嬛更不可靠”。可见其看人之准。她辅佐华妃,与甄嬛多次较量,丝毫不落下风,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我认为她的智慧甚至于还在早年的甄嬛之上。她谋划计策,不但设计巧妙,而且手法灵活多变,令对手难以招架。惊鸿舞事件便是她的代表作,先用果亲王利剑甄嬛和皇帝,一计不成,再用惊鸿舞为难甄嬛,甄嬛虽然成功过关,但曹琴默机锋一转,借惊鸿舞引出梅妃的楼东赋,勾起皇帝的旧情,从而使得华妃复宠。计中有计,环环相扣,令对手防不胜防。甄嬛等人之前装神弄鬼的努力付之东流,真是一招妙计。陷害眉庄假孕,更是神来之笔。前期准备工作细致充分,什么太医暗中给方子调理身体,继而呕吐爱吃酸,口味改变,再安排刘畚伺候小月,那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人人都知道眉庄怀孕了。再后来太后赏赐金钗,皇上提升位分,赏赐封号,眉庄的风头,一时无人能比。而曹琴默在眉庄最春风得意的一刻,皇帝和所有妃嫔齐聚咸福宫,其乐融融之时,将整个事件捅破,这招杀伤力极大。突如其来的一击,把所有人都打懵了。眉庄登高跌重,措手不及。甄嬛虽然猜到是圈套,但苦无证据,且在皇帝盛怒之下,也无计可施。最终眉庄被降封、禁足,继而失宠、心灰意冷,最终退出了后宫争宠的行列,华妃成功除去了一个劲敌,也间接打击了其他嫔妃。曹琴默看似稀松平常的布局,却暗藏杀机,令人猝不及防。
此外,曹贵人还颇有急智,刘畚被抓,假孕事件真相大白,华妃即将大祸临头。此事曹贵人没有慌乱。她推翻了华妃要去找年羹尧帮忙的想法,反而鼓励华妃去研究治疗时疫的方子。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曹贵人却能发现其中的联系,一下子抓住了主要矛盾,围魏救赵,结果时疫的方子一出来,华妃立下大功,绝处逢生。向来一俊遮百丑,加上皇帝余情未了,假孕事件遂不了了之,眉庄白吃了个哑巴亏。曹琴默四两拨千斤,一下子扭转了局面。在富察贵人小产的事情上,事发突然,难为曹贵人还能浑水摸鱼,借机推甄嬛一把,如果下手再重点,没准甄嬛当时就流产了。曹贵人智谋过人,眼光犀利,善于捕捉战机,还能主动创造战机,实在是了不起。
华妃被打入冷宫后,皇帝将曹贵人升为嫔,赐封号“襄”,用意不言而喻。“襄”乃赞襄、襄助之意。意在提醒她不可强出头,明白自己的身份,谋臣,军师而已,不能妄生非分之想。如果皇后能看出皇帝的用意,将曹贵人收如门下,对日后的后宫争斗将会大有裨益。这不无可能,皇帝表面上封赏曹琴默,其实对她出卖华妃深有不满,甚至内心已动杀机。但曹琴默为人谨慎,想找借口怕不容易,只能下毒。而皇后恰恰擅长医术,精通毒物、药理。如能看准时机,救曹琴默一命,再晓以大义,并向皇帝和太后求情。这应该不困难,太后向来是支持皇后的,皇帝虽不爱皇后,但还是很尊敬的。只要皇后肯多下点功夫,不难收服曹琴默。这样一来,曹琴默必然对皇后娘娘死心蹋地。事实上真到了那一步,曹琴默恐怕也没得选择,皇帝不喜欢,太后不待见,华妃和甄嬛也不会放过她,她最后只能坐死皇后这条船了。这样,皇后不但得到一名高参,而且顺利接管了华妃的残余势力。以曹琴默的聪明才智,以及多年在皇后、华妃、甄嬛之间周旋的斗争经验,相信皇后一派必然实力大增。有曹琴默辅佐的皇后,必将如虎添翼,那时甄嬛只怕永无回宫之日。以后曹琴默与甄嬛必将会有许多斗智斗勇的情节出现,整部电视也更加好看,因为那是真正的高手过招。可惜由于皇后未能及时行动,使得曹琴默这颗甄嬛的克星过早地陨落了。
十、不得圣宠,后位难顾。
皇后失败,甄嬛胜利,归根结底一句话,那就是甄嬛得宠。皇帝的心意最重要,因为无论后宫还是前朝,任何争斗最终的裁判官是皇帝。而皇帝的心始终是属于真换的,如果说刚刚进宫那会儿还是因为甄嬛长得像纯元皇后,那么甄嬛二度入宫后,皇帝则是完全爱上了甄嬛,虽然此时的甄嬛整颗心已经在果亲王身上了。只要皇帝心系甄嬛,甄嬛就算被废十次、百次,终有复出的一天。皇上爱过甄嬛、纯元,喜欢陵容、祺嫔、淳常在。反观宜修,由始至终,皇帝对她只有尊敬,没有爱。这也是她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曹琴默最为人诟病的是她事主不忠,可她也有她的无可奈何。本质上她和安陵容一样是个弱者。没有华妃的艳盖群芳,没有皇后的系出名门,更没有甄嬛的才貌双全,甚至连淳常在的天真无邪都没有。她身无所长,这点比陵容还要惨,小鸟至少还有一副好嗓子,好身段,能歌善舞。曹琴默什么都没有,想在后宫立足,只有靠自己的头脑。所幸,曹贵人的智谋是一流的,老天还算公平。否则,像她这样一个没家室,没长相,没才艺的三无人员,想在后宫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她却做到了,靠自己的本事,她生下公主,成为了贵人,位份虽不很高,但也不算低了。其中虽有华妃的提携,但更离不开自己的努力。而且她在后宫中人缘也不差,虽身处华妃阵营,但和其他嫔妃关系也还算融洽,相比华妃的神憎鬼厌,曹贵人的外交手腕和待人接物的水平无疑是极高的。她的谋略绝对不输于甄嬛,单讲头脑而言,两人或许不相上下。但要说到八面玲珑的本领和后宫中的生存智慧,她比甄嬛都是只高不低的。她之所以位份不高,只是因为先天硬件条件差了点。她投靠在华妃手下,虽有跟红顶白之嫌,却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大家想想甄嬛等人未进宫之前,后宫是什么样子。雍正刚刚登基,根基不稳,因此对年羹尧非常倚重,华妃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行市看涨。而后宫其他的人,皇后韬光养晦,端妃称病不出,齐妃蠢钝如猪,其他妃嫔也都隐忍不发,华妃在后宫中一枝独秀。在这种情形下,曹琴默投靠华妃,也在情理之中。平心而论,起先曹贵人对华妃还是忠贞不二的,尽心尽力为华妃谋划。在与甄嬛的前几次较量中,曹琴默的计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是华妃实在不是一个好领导,她既无知人之明,也无自知之明。她无视下属的努力,只是一味地让要除去甄嬛,却不知此事难如登天。她一不顺心就对曹琴默呼来喝去,训斥辱骂,如同奴仆一般。即便这样,曹琴默还是忍辱负重,继续帮助华妃对付甄嬛。华妃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拿温仪公主来伤害曹贵人。女儿是娘的心头肉,为了孩子当妈的什么都可以忍。可华妃居然抢走温仪公主,还乱给公主吃药导致公主发病,实在是太过分。这样的做法导致兢兢业业的曹琴默与华妃开始离心离德。人们都说曹琴默忘恩负义,可事实上却是华妃对不起她在先。她后出卖华妃,虽有卖主求荣之嫌,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华妃刚愎自用,骄横跋扈,恃宠而骄,早已天怒人怨。除了一身臭脾气,华妃什么本事也没有,与甄嬛智慧与美貌并重相比,她是典型的绣花枕头,宫斗水平还处于幼儿园阶段。这样一个人,实在不是个值得托付的主子。如果不是有个强劲的娘家和曹贵人帮助,早就和四季妹一样了。她因为争风吃醋,和甄嬛斗个你死我活,也不看看甄嬛的实力有多强,在甄党中,端妃老谋深算,敬妃聪明机警,眉庄稳重干练,槿汐智勇双全,哪个都不是好对付的。关键是甄嬛把皇帝的心拴的死死的,而且皇帝对年家已经早有猜忌之心,准备拿年羹尧开刀了。在这种情况下,华妃偏要鸡蛋碰石头。曹琴默不得已反水,咬了华妃一口。华妃坏事做绝,虽然其中少不了曹琴默的参与,但主要执行者都是华妃和她的手下,所以最后曹琴默揭发华妃时,能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也足以说明曹贵人的本领。华妃罪有应得,被打入冷宫,曹琴默的临门一脚起了关键作用,也因此遭到世人的责难。可是曹琴默不反水又能怎么样,华妃这样的人终究成不了气候,而且气数将尽,曹琴默跟着她,早晚也得和颂芝一样,为她陪葬。
她最后对付华妃是狠了点,可是也是事出有因,如果华妃有朝一日咸鱼翻身,她会放过曹琴默吗?权力斗争,你死我活。华妃狠毒,曹琴默阴险,可甄嬛同样不是善男信女,她对付华妃,对付祺嫔,对付皇后,一样辣手无情。只因为她是主角,因此她能笑到最后。曹琴默的一生是悲惨的,她智计过人,深谋远虑,是天生的谋略高手,她的存在对甄嬛是极大的威胁。但因为她不是女主,所以剧情设置她必须死。
三、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有人说,皇后城府极深,心智过人,才能正位中宫,压制众多嫔妃。如果不是不幸遇到了甄嬛,后宫只怕再无对手。其实这话未免不尽不实。诚然,皇后的确有心计、够狠辣。很多计策均出自她的谋划,比如,利用纯元皇后的衣服陷害甄嬛;挑拨齐妃去下毒害叶澜依不能生育,再反手逼迫齐妃自尽,顺势抢来三阿哥当自己的儿子;暗中指使安陵容下药,利用猫使富察贵人小产。每个计策,招招狠毒,谋算精巧。从剧情上看,她的计策也都受到了功效。可事实上,我认为她的计策看似精妙,实则并不算高明。有的是侥幸成功,有的是对手太蠢,有的则是得不偿失。倘若甄嬛不穿那件衣服,告知皇后礼服破损,要求更换,或者槿汐及时认出衣服是纯元皇后的故衣,那皇后只怕就被动了。所以甄嬛中计,只不过是老天爷帮忙罢了。杀母夺子那件事,赢得毫无悬念,不是皇后太高明,实在是齐妃太愚蠢,换个稍有头脑的人,绝不会中计。齐妃也太没脑子了,就算看不出皇后借刀杀人的用意,操作的时候也该小心点,居然亲自动手,派去行凶者还是自己的贴身丫鬟,真是蠢到家了。她这么二的人,倘若不是早早生下了三阿哥,在这后宫里,恐怕早被人干掉了。害富察贵人小产,表面上天灾人祸,无从追究。皇后的计策看似天衣无缝,实际上还是没能躲过别人的猜疑。至少没有躲过有心人的注意,太后、端妃、甄嬛都猜到了此事与皇后有关。试想一下,“凶手”是皇后自己养的猫,一向温顺听话,突然狂性大发,岂不令人起疑?皇后还忽视了一点,她将作案地点选在自己的景仁宫,实在是大大的失策。干这种脏活,怎么能在自己的地盘上动手,无论成功与否,自己都难脱干系。费尽心机不过除掉了一个小贵人的孩子,是男是女还不知道,再说以富察贵人的脾气和见识,只怕这个孩子未必得宠。何必这么着急呢?结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但使得嫔妃们逐渐看清了她的西洋镜,也使得一向支持他的太后内心开始动摇。由此可见,皇后眼光短浅,做事只顾眼前,急于求成。只想着除去眼前的敌人,没有考虑后路。当年除去纯元皇后也是如此,姐姐夺走自己的恩宠,固然可恨,可是何必急着杀她。君王之宠脆弱易断,今天是纯元皇后,明天可能就是别人。皇后应该利用这点,拉拢纯元皇后作为挡箭牌,利用别人来对付纯元,自己渔人得利。公开下毒暗害,是不明智的。虽然成功登上后位,除去了情敌,但却使得纯元皇后永远活在皇帝心中。自己也一生不得宠,还失去了姐姐这个在后宫最佳的争宠搭档,失去的太多了!
四、缺少同盟,孤立无援。
皇后能正位中宫,靠的无非是太后亲侄女和纯元皇后的妹妹这层关系。可她在争宠过程中,除了得到太后有限的支持外,在其他嫔妃中,支持率并不高。相比甄嬛,早在入宫时,便与眉庄、陵容结为姐妹,做贵人时,又与端妃结成同盟。二次入宫后,相继收服了敬妃和欣嫔,并得到叶澜依暗中相助。这几位娘娘,资历深,位份又高,在后宫说话是很有分量的,皇后未能争取她们的支持实在是一大失策。其实仔细想来,甄党虽然人数众多,但并不完全是铁板一块,只要花些心思,未必不能分化瓦解。浣碧和甄嬛早有嫌隙,也曾一度投靠过华妃娘娘,还喜欢过甄嬛的心上人果亲王。为此,甄嬛心中不可能没有一点芥蒂,若皇后能善加利用,将其策反过来,日后浣碧很可能成为皇后安插在甄嬛身边的一枚重要棋子。浣碧的地位很重要,收服浣碧后,先要对付温室初,除掉这个最有力的外挂,或者把他调离京城,使他不能帮助甄嬛。为了掩护浣碧,可以在甄嬛身边收买其他宫女作为明线,掩护浣碧这条暗线。敬妃在苏培盛和槿汐对食的事情上帮过皇后,若皇后继续发力,相信日后也不难成为皇后一党的重要成员。而且敬妃在胧月公主的问题上与甄嬛有矛盾,如皇后以此为契机,加深二人的矛盾,就像策反陵容一样,假以时日,将敬妃彻底变成自己人也未可知。端妃向来不问世事,且体弱多病,纵使心向甄嬛,也不会太过明显。只要皇后善加安抚,估计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端妃与甄嬛结盟,不过是因为看她长得象纯元皇后,想利用她来对付华妃,替自己报仇。什么一见如故,相逢恨晚,那都是屁话。她这种老江湖,遇事首先想的是自保。她与华妃有切齿之仇,却也没有公然与之为敌,唯一发生的一次正面冲突还是在极其隐蔽的场合。她明知甄嬛出宫是被冤枉的,却也没有替他辩白一句。最后见识到了甄嬛的狠辣后,又再度病了,无非是害怕祸及自身。她任何时候都不会位他人做嫁衣,这就是老谋深算的端妃。她看上去无欲无求,油盐不进,其实还是有弱点的。那就是皇帝,与二次禁宫后的甄嬛,处心积虑,像皇帝报复不同,端妃对皇帝始终没有加害之心。如果皇后能从浣碧处了解甄嬛的真实意图,在以此拉拢端妃,即便端妃不倒戈,起码也能保持中立,不再支持甄嬛。欣嫔是个墙头草,不足为惧。叶澜依倒是块硬骨头,但可惜位份太低,这样的人早早除去就行了。皇后如能认清形势,合纵连横,团结大多数嫔妃,将打击对象缩小到甄嬛、眉庄、槿汐等少数几个人身上,恐怕会容易应付得多。可笑皇后,在甄嬛被贬出宫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没有借机将宫中其他势力整合,自以为大敌已除,可以高枕无忧了。即使在甄嬛再度入宫后,仍没有足够的警觉性,天真地以为后宫已经是自己的天下。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曾经表面上俯首帖耳的众妃嫔,结果被甄嬛一个个拉拢过去,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由此可见,皇后这个人,搞点阴谋诡计,陷害个把嫔妃还可以,真要她统筹全局,征服后宫,恐怕力有不逮。而她所扶持的那些亲信,如祺嫔和康常在等人,不过是打手而已。年轻,资历浅,位份低,难有作为。就连她最看好的安陵容,最后临死时,也没忘记摆她一道。一句令人似懂非懂的“皇后,杀了皇后”,最终让她垮了台。一切的一切,也足可说明,皇后不懂笼络人心。滴血认亲事件,是双方争斗的最高潮,也是皇后一派最后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可惜,对手太强大了。景仁宫对决中,大部分重量级人物都倒向甄嬛,强宾压主的态势无可阻挡,最后连慎郡王和娘家老太太都出场了,甄嬛当真是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皇后孤掌难鸣,徒唤奈何!
其实对于槿汐,也有办法对付。在她和苏培盛对食事件中,皇后处理不当。那样做既不到位又徒然树敌。因为对食在后宫的太监宫女中很常见,本就构不成什么大罪。皇帝不可能杀了他们,那样不合情理,也不合法统。皇后揭发这件事,最终2个当事人也只是受了一顿罚。他们都是宫里的老人了,苏培盛又是伺候皇帝几十年的贴身太监,雍正不可能真的下狠手。槿汐是甄嬛的心腹加智囊,甄嬛也一定会想尽办法把她捞出来。最终,皇帝还是听了甄嬛的话,让苏培盛和槿汐名正言顺地在一起了。而且甄嬛又多了苏培盛这个外挂,皇后处境更加不利。其实,宜修利用这个机会,除掉槿汐的思路没有错,但是方法错了。我要是皇后,我会直接向皇帝言明此事,光明正大地奏请将槿汐赐嫁苏培盛,并在宫外给他们安个家,让槿汐真正成为苏夫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皇帝了解事件前因后果,再加上对苏培盛的宠信和倚重,必定会同意。清朝太监娶妻的比比皆是,李莲英、安德海等大太监都曾娶妻纳妾,并在宫外有私宅。加上苏培盛又是皇帝的红人。此举不会引来多大的反对。皇后还可以再进一步,提出让苏培盛收养孩子,弥补无后的缺陷。这也有先例可循,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这些举动既是成全人伦之道,又圆了孝义之礼。名正言顺,让人根本提不出反对的理由。表面上皆大欢喜,其实是明升暗降。因为这样一来,槿汐必然要出宫居住。一道宫墙将甄嬛和槿汐分隔两处,再用家庭和孩子把槿汐牢牢拴在宫外,让她不能及时对甄嬛施以援手。而且,借机卖了一个大人情给苏培盛,借此稳住他。岂不一举两得。可惜皇后计不及此,错失良机。
甄嬛与曹琴默相比,强在才华横溢,钟灵毓秀。失在骄纵轻狂,锋芒毕露。早期的甄嬛,依仗皇帝的宠爱,多有傲视同侪,恃宠而骄之举。与皇后、静妃、曹琴默等老人相比,她缺少稳重冷静的气质。聪明尽显于外,虽然使得她深受宠爱,但也将她处于众矢之的位置,不懂得韬光养晦,低调做人,在这点上,她远不如静妃。她虽然一开始希望在后宫中闲云野鹤,终老一生。但后来被皇帝看上后,想法自然发生改变。她认为皇帝是爱自己的,而且只爱自己一个。在后宫中拥有这种想法是很愚蠢的。在后宫争宠中,虽然甄嬛表面上依旧维持大家闺秀的风范,却事事不肯落下风。她的进攻型人格却使她在平步青云的同时,也树敌无数。华妃当时依仗年羹尧的力量,在后宫中一柱擎天,连皇后都要避忌三分,其他嫔妃更是望尘莫及。可甄嬛却偏要老虎头上拔毛,不但处处强出头,和华妃较劲,甚至连言语上都要针锋相对。有人可能要说是华妃先欺负甄嬛的,这其实也很正常,欺生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况且华妃无论是资历还是位分,都远在她甄嬛之上。放到现在,一个刚进单位没几天的新兵蛋子,仗着董事长赏识,就不把副总和其他领导放在眼里,这会有什么下场,相信大家都能想象到。甄嬛的做法典型的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不但华妃反感她,连齐妃、富察贵人等人对她也不以为然。甚至连好姐妹安陵容也和她离心离德。后来华妃采取极端手段如下毒、罚跪来对付她也并非没有原因。皇后最后陷害她一是因为她长得像纯元皇后。二是因为她太得宠,冒的太快,不到20岁就封妃了,对皇后必定是威胁。就算皇后很大度的容下她,甄嬛毕竟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加上皇帝的宠爱,身边的端妃又与皇后不和已久。加上自身的统战术高明,一旦形成气候,皇后必然地位不保。
后期的甄嬛,早已不是刚进宫时曲意承欢的小女孩了,至少具备了吕后的素质。她杀死祺贵人、对付安陵容、最后扳倒皇后,步步为营,机关算尽。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很毒。在经历了被贬出宫,家人离散的一系列打击后,甄嬛变得冷血、机械,毫无怜悯之心,当真是应了槿汐那句狠而无心。在她的潜意识里,只有一个念头——复仇!向所有对不起她的人报复。这其实无可厚非,毕竟恩怨总要有个了结。可是在我看来,整部电视剧最大的败笔就是甄嬛串通叶澜依毒害皇帝这件事。如果甄嬛的复仇行动到皇后为止了,也许她不会遭到那么多声讨和非议。
我不明白,甄嬛杀皇帝到底是为什么?为了掩盖六阿哥的生事,显然不是,因为早在那之前甄嬛就开始行动了。叶澜依充当枪手,甄嬛利用协理六宫之权为她的屠龙行动开绿灯。不管六阿哥怎么样,甄嬛已经选择动手了。
如果是因为皇帝不爱自己,对自己薄情,也说不通。皇帝对她根本不薄,就算是因为她长得像纯元皇后,把你当替身,那又怎么样,谁让你长得就是这个样子。纯元皇后是皇帝心中永远的痛,后宫美女如云,岂会没有胜过纯元的绝色女子。皇帝忘不了纯元,主要是对早年纯情少男少女的情感的一种缅怀。礼服事件虽是被陷害,但甄嬛还是犯了皇上的大忌,但皇帝也只是罚她闭门思过,听说她病了,立即派太医诊治,还算不错了。甄远道入狱也是因为表面证据成立,不得不降罪。甄嬛如此善解人意,怎么这样看不透呢!而且在她生下胧月公主后,皇帝立即答应封她为妃,并保证对她一如既往,这样她还要出宫修行也只能说是自己犯倔。甄嬛早就知道皇上的夜晚不可能永远属于她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如此执着呢!甄嬛,身为帝王必须适应三宫六院,适应坐拥天下美人,根本谈不上专情,也谈不上痴心!就算你的果亲王也未尝不是如此,况且皇帝对每个女人都是有感情的,就像果亲王号称对甄嬛一见钟情,可他自己也不会说对浣碧和孟静娴毫无情意,人的感情很复杂。为此而弑君,实在没有道理,说明甄嬛更爱自己,不爱皇帝。我不禁要问,你甄嬛如果真想要一份纯真而专一的爱情,那你当初为啥不选温实初呢!
如果是为了给允礼报仇,那么甄嬛和允礼两人就应该被生生地钉在耻辱柱上。先说甄嬛,入宫后,皇帝对她从未薄待。虽不是宠擅专房,但召幸率绝对是冠绝六宫。连多年的宠妃年世兰也被抛在脑后。那么多人想对付甄嬛,足以证明她在皇帝心中的分量。最后为了迎她回宫,皇帝更是费尽心思,又是认儿子,又是折腾天象,给足了她面子。回宫后皇上对她几乎言听计从,可是就这样还是唤不回甄嬛的心。即使在她和允礼关系明显暧昧的情况下,仍旧不忍心降罪,真可谓不薄了。可她是怎么对皇帝的!再说允礼,当年九王夺嫡,险象环生。都说雍正对兄弟狠辣,可最多不过是圈禁,连家产都还留给后人。对允礼,皇帝非常看重,不断委以重任,从郡王到亲王,一再提拔!可谓兄友弟恭了!可允礼是怎么报答皇兄的,早在甄嬛还是宛贵人时,就开始打她的注意,出宫修行后更是近水楼台,珠胎暗结!在甄嬛二次入宫后还和甄嬛纠缠不清,你不是找死吗?允礼,你口口声声说皇帝对你恩重如山,你搂着甄嬛卿卿我我的时候,可曾想过你的皇兄!你把哥哥放在什么位置!往大了说,碰皇帝的女人是诛九族的大罪,往小了说,勾引二嫂是严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黑社会的混混都不会这么干!亏你允礼还是堂堂王爷,从小知书达理,怎能做出这种无父无君之举!有人又要拿爱情说事,为了爱情就可以不顾一切,就可以杀夫弑君!显然不能!雍正是一个极有作为的君主,没有他就没有康乾盛世。甄嬛有没有考虑过杀死了皇上天下怎么办!她没有,她只想到情人和她所谓的爱情。你和允礼是爱情,那你之前和皇帝几年的夫妻生活又算什么?你妈还有一个女儿。为了情夫谋杀丈夫,千百年来恐怕只有潘金莲能与之媲美!那些为甄嬛的爱情观辩驳的人,想想潘金莲,也许会有新的想法吧!
只因狠辣太过,势必万众瞩目!甄嬛后期的狠毒让自己做上了熹贵妃的宝座,除掉了一个个敌人!也使得自己成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相信以后对她的辩论还会继续下去!
皇后的不知足的确导致了她越走越远,毒害嫔妃和皇子也反映了她的愚蠢和短视。没有收养四阿哥也是个极大的失误,在宫斗中,手里皇子越多,筹码越多。更不应该毒害纯元皇后,姐姐夺走自己的位分和丈夫,固然可恨。但是要对付她日子长着呢!何必急在一时。试想,如果皇后暂时忍下这口气,好好养护腹中胎儿,有了健康的大阿哥做筹码,胜算加大。待纯元生下孩子,日后给她下点慢药(这是宜修的强项),或者利用别人(比如华妃、甄嬛)来除掉纯元皇后,不比自己亲自动手干脏活强。纯元一死,自己理所当然封为皇后,宜修再凭借自己亲姨母和庶母的身份抚养二阿哥,也是顺理成章。要是再收养下四阿哥,手上就有了3位皇子。此外,宜修在身体没有受损的情况下,日后再生几个孩子也未可知。这样一来,宜修手上有那么多皇子公主的,足可保她一世荣华,地位无人可撼。即使日后东窗事发,皇帝也不忍心处置为自己带大那么多孩子的女人。正如我第一条所说,没有孩子是宜修的天然硬伤,无法弥补。
但是你说的只要不争,便可获胜,我认为不然。就从你举得例子分析,你说慈安太后只是因为对同治皇帝好,就能保住地位,压制慈禧太后,这就太片面了。史书和影视剧中总把慈安太后描绘成贤妻良母和老好人形象。但事实并非如此,慈安太后是典型的大智若愚,她出生名门,学识渊博,外表忠厚老实,内里心如明镜。咸丰是有名的好色皇帝,后宫美女如云,能在她身边长达11年保持荣宠和地位,可见她对自己夫君的强大掌控力和驾驭术,而且她与后宫其他嫔妃关系和谐,就连慈禧这种揽权跋扈的宠妃,在慈安面前也不敢放肆,慈安待人接物的水平可见一斑。能悉心抚养不是自己亲生的载淳,更说明她的心胸广播。这么一个情商超高的人,又在宫廷中呆了那么久,岂会是平庸之辈。
而且她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也同样有一套策略。在两宫垂帘之处,国家内忧外患不断,慈安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朝内团结恭亲王等重臣,地方上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名将,并努力修复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终于扑灭了太平天国起义,缔造了“同光中心”的局面。在把握朝局大方向上,慈安远强于慈禧,慈禧是典型的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耍阴谋有本事,一遇上国家大事,就屡出昏招。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最后都坏在慈禧手上。两宫执政直到慈安太后去世,慈禧虽然跋扈,但大事必经慈安首肯,可见慈安的本领。
慈安太后外表仁爱忠厚,但大事情上,杀伐决断,一点不含糊。辛酉政变时,如果没有她的鼎力相助,慈禧和恭王绝不可能轻易扳倒肃顺。诛杀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赐死骄蹇贪淫的胜保,斩杀骄横跋扈的太监安德海,俱出自慈安太后的手笔。
慈安能够成为这样有作为的太后,恐怕不是光抓住皇帝就行的吧,况且同治本身也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慈安太后之所以成功,一是靠自己本身的能力,能谋善断,处事得体。二是靠自己的名声,她德才兼备却无心朝政,加上谦虚仁爱,从不因小怨重罚别人,贤名远播,举国尊敬。三则是有恭王这个外援,长期以来,恭亲王在对待两宫的问题上,明显亲近慈安太后,慈安对他也十分倚重。奕欣也多以“嫡庶有别”为由,压制慈禧。无形之中,奕欣和慈安形成一种联合力量,共同对付慈禧。诛杀安德海就是如此。慈安在时,尽管奕欣屡受打击,但因慈安的倚重,他依然能保住权位,执掌军机处大权;慈安一死,慈禧不再受约束,同时由于自己羽翼已丰,消长之间,奕欣也无力对抗慈禧。慈安其实是靠着这三招打压慈禧,同治的作用很有限,试想一个和哪个老婆同房都不能做主的儿皇帝,能有多大能量。
回到剧中来,你说以皇后现有的身份,除了华妃没人能撼动,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华妃虽然跋扈争宠,但绝无夺后之心。剧中当她听到皇帝去配皇后用餐时,心里虽然酸楚,但随后一句她是皇后,皇上陪她用顿饭是应该的。也说明了她很清楚自己的身份,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就是她最大的心愿。皇帝如果哪天去讨饭,跟着她的也只有皇后和华妃。皇后头风发作,华妃得知年羹尧调走全部太医,也不由得埋怨哥哥,心中一样挂念皇后,当天下午便去探望,都不知道是皇后下的套。由此可见,华妃始终是个小女人,一个深爱皇帝的傻女人。
相比之下,甄嬛的威胁是极大的。本身样貌如纯元,心机如诸葛,加上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深受皇帝宠爱,年纪轻轻就封妃了。如果皇后不出手,早晚必备甄嬛所算,皇后对付甄嬛也是正常的。如果再不出手,等生下孩子,假以时日,贵妃,皇贵妃都是甄嬛的囊中物。而且甄嬛也并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在第一集,寺庙里烧香,甄嬛向菩萨祷告,保佑自己能嫁全天下最有本事的男人,毋庸置疑,她心理是希望嫁进宫的,后来在宫里看见安陵容和颂芝受宠后,内心的嫉妒和不满也是显而易见的。就算皇后不暗算她,甄嬛也不是久居人下的主,封妃以后,后宫地位扶摇直上,一旦形成自己的班底,日后未必不会对皇后造成威胁。加上甄嬛本身手腕极高,且母以子贵,再有皇帝的宠爱,身边的端妃、眉庄和谨夕又都是足智多谋、精明强干之人。到那时皇后再想对付甄嬛,绝无胜算。皇后表面上称霸后宫,其实对她不满的大有人在,而甄嬛却做得滴水不漏。就算皇帝在世时,不能撼动宜修,一旦甄嬛的儿子登基,后宫两位太后必然不会相安无事,甄嬛这位圣母皇太后必然压过宜修这位母后皇太后。甄嬛不是慈禧,不可能让宜修抢走儿子,所以宜修如不扳倒甄嬛,下场早晚都是一样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机遇从来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望天收是绝对不行的。当年李治的王皇后就是如此,名门望族出身,貌美绝伦,因为没有子嗣,但收养了宫女所生的皇长子,舅舅在朝为宰相,朝中还有长孙无忌等重臣相助,最后还不是让武媚娘收拾了。王皇后实力如此强劲尚且如此,宜修若无所作为,等不到甄嬛动手,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