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与青海湖
任宗权
赤岭----日月山
日月山是前往青海湖必经之路。唐代以前这儿远看如喷火,近看如染血。远望高山“土石皆赤,赤地无毛”,所以,这儿不叫日月山,而叫赤岭。是唐帝国与吐蕃国的国界线,当年文成公主和番,即从此处进入吐蕃国的。
我不知道文成公主当时的情怀。我想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怎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孤零零来到这荒无人烟的边塞之地,迈过赤岭,就永远地离开自己的故国和亲人了,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去生活。我不知道她心中是惶恐还是惊惧?是不安还是怨恨?此时的这位弱女子,肯定让车马停下,含泪登上这光秃秃的赤岭,回望远方的长安。那远处的长安啊,云遮雾掩,山水阻隔,哪里能看到故乡的影子?“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父亲跟随着她,亲自将她送到吐蕃,算是唐帝国给她最后的安慰。她是唐帝国泼出的水,而且泼的老远,连蒸发成雾气,也很难回到祖国故土。她在赤岭上脱掉大唐衣装,换上藏装。她将唐装捆起来,从赤岭扔下去,算是还给了唐家。“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这是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从此,她就是藏族人的儿媳妇了。她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安心地过日子。她拿出母亲送给他的镜子,看着镜子内的一个藏装的小姑娘,似识非识,内心无比复杂。流着泪,泪水变成了一条小河,反流着向西而去,这就是有名的“倒淌河”。她忽然抱起镜子,使劲地扔下山去,镜子被摔成了两半,变成了两个山峰,这就是今日的日月山。从此,日月山这个名字便代替了赤岭。
这些美丽的故事只是传说,是汉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怀念。我们应该坚信,文成公主是毅然迈过日月山,义无返顾地踏上广袤的吐蕃大地。给西藏带去了文明与技术,农耕、医药、建筑等等,被西藏人民所应用,被尊为白渡姆(即活菩萨)。给大唐人民带来了长期的和平,给汉藏人民带来了友谊。
我忽然想到,这是不是喇道长所讲的“妈妈精神”呢?文成公主是汉藏人民共同的母亲?远看着日月山,听着这遥远的传说,我思绪万千。遥想当年的文成公主,为国家安危,奋不顾身,这是女儿以身报国?还是慈母为儿孙的和睦,远离故土?我诗情大发,独自吟诗到:
不要兵戈要和番,
泪洒酒泉望长安。
渭城朝雨雾漫天
玉门春风义出关。
吐蕃马嘶人长喊,
车骑如飞过关山。
说是帝姬无戏言,
日月何时照我还?
文成公主和番,给汉藏人民不但带来的长久和平,而且带来了繁荣的经济。唐肃宗以后,这儿是青海与内地相互贸易的地方,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带到牧区,这儿被称为“茶马互市”。明清以后,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的重镇。
我们的车子驶进日月山门,我们下来看了看,这儿已经辟为旅游景区,里面有文成公主庙。但我们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上日月山。但我想,文成公主是汉藏两家共同的护佑神。
问水青海湖
我宁可相信,青海湖是1000多年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将日月宝镜扔出,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的青海湖。而绝不相信,青海湖是当年东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引来一百零八条湖水,汇成这浩瀚的西海,因此他成了西海龙王。更不能相信青海湖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被二郎神追赶到这里,二郎神非常口渴,就发现了这个神湖。
因为,青海湖是汉藏人民共同的女儿。
车子向前奔驰着,两边的草原一望无际,黄色的油菜花儿与草原一同发出清香的泥土味儿,一群一群的牛、羊、马儿在草原上悠闲地走动,天空中流动的白云,一大片一大片的靠拢。这是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啊!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应拼写为Kokenuur,藏语称“错温布”,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
我们没有从景区的正门进去青海湖,而是在一处油菜花儿十分灿烂的地方,车子驶进一条泥沙小路,远远看到静静的、清清的湖面。我们下车,在油菜花深处留影,有几位藏族的男女在收费,交完费,你可以尽情地欣赏与留影。
上了车,继续向前,车子驶过一处大约百十米的草滩,就到了青海湖边。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远处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湖每年12月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陈道长告诉我:“湖中心的岛上,有一处尼姑庙,一般不对外开放,是个修行的好去处。”我于是羡慕起哪儿尼姑来,她们也真会选择修行的地方。因为藏胞把青海湖视为圣洁之地,不允许人们食用湖中的鱼,也不允许到湖中游泳。所以,只有冰冻期,人们才有可能到达岛上。
湖边有马,骑上去留影,每人20元。到草原上骑马,是很多内地人多年的梦想。诚澜和诚亮嚷着要骑上白马,在草原上走走,然后再留影。于是,白衣白马,在清清的湖边与留下身影。
我们离开的时候,车子要经过一段沙坡。如果司机技术不好,车子很容易陷进沙坡或沼泽内。弟子诚夏第一次开车走这样的复杂的路,几次没冲上沙坡。我们只好下来一同推车,车轮飞溅起来的黑丝淤泥,给我们化了一个胡匪妆。大家哈哈大笑,并一起要求合影留念。
车子上去后,我与弟子诚澜实在是太脏了,只好返身回到湖边。一位喇嘛站在湖边,一直看着我们的狼狈样。我和弟子诚澜到湖里洗洁了一番,湖水流进我的嘴唇,我感觉到湖水的咸味。
我们继续乘车在坑洼不平的草原小路上往回走,大家诗兴大发,一人一句,算是出口成句:
狼烟起,风尘滚,车子颠簸坐不稳。
心潮澎,意难平,原野茫茫任驰骋。
上下颠不停。
靑湖美,醉游归,车陷泽地众人推,
淤泥飞,白衣黑,斯脸麻麻如胡匪。
来去甚有味。
哈哈哈哈哈,一阵大笑,从车窗传向草原,与空中的湖水、草儿、花儿味搅合在一起……
晚上在都兰宾馆翻阅书籍的时候,才知道牧区藏民每年都要祭祀青海湖。最初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人原来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尤其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在元代,蒙古族就有祭天、祭山、祭海之风俗,清代以来对青海湖的祭祀活动更具规模、更加富有宗教色彩。与此同时,环湖地区的藏族人也参加了这项祭祀活动。
大规模的祭海活动起源于雍正年间。雍正二年,青海蒙古族首领丹津反清叛乱,大将军年羹尧带领部队平乱。追击叛军到青海湖时,大军的饮水不够了。年大将军正发愁,那边来了一队骑兵。马蹄子正好踏上了地上的泉眼,顿时淡水喷涌而出!大将军欢呼:这是青海湖的神灵在保佑我们啊!;将士们顿时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歼灭叛军。雍正帝听闻后,大为高兴,诏封青海湖为“灵显宣威青海湖”,御赐神位,传驿站速转青海,安放到海神庙内并诏于每年秋八月(农历七月十五日)定期祭海,不得有误,从此便开始大规模祭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