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初稿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撰写人:殷芳 导师:段晓华一、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藏书甚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藉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会了《老子》《庄子》,而且学会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但是没有多久就辞职了。后来他又担任过几任幕府里的幕僚,最后改彭泽县令,又只在八十多一就辞职归隐了。《宋书》本传中记载:“郡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解印绶去职。’这样,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至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崇尚自然的人生哲学因政治的黑暗而压倒了“猛志逸四海”的人生理想,身体羸弱的陶渊明最终对仕途彻底失望,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彻底结束了时宦时隐的的阶段。但由于生活的困顿,为脱贫生存,他不得不亲历躬耕。家世的双重衰微,政治理想的无法实现,使他致力于寻求精神上的平衡胜利,良好的文学素养使他又区别于一般的躬耕者,躬耕之余在田野上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纵观中国历史,能以躬耕为生,亲自参加农耕,并以此进行文学创作的,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诗人。在东晋浔阳的田野上,陶渊明的田园情结得到了尽情的释放。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总的来说,其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 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这在《归园田居》(其一)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少本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八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权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诗人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像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像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都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也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窒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杂诗四首》其二)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去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司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和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这也是陶公诗作一种特有的风格。再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凤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 陶渊明反复地歌咏田园风光的纯洁和田园生活的淳朴:“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陶渊明是一个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的人,实际生活的痛切体验和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理想:他主张任真自得,认为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都是违反“自然”的,故而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笃厚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他反对浮虚放纵,认为“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和刘柴桑》),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总之,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田园情景十分相近。在长期清贫、寂寞的耕读生活中,诗人更是不断地从自己切实的感受中去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质朴的美,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就像他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中领会到“真意”一样,诗人也在或弄琴读书,或斟酒自酌,或灌园种蔬……这种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仿佛走入理想境界。所以他说:“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簿》其一)2、平淡朴素的躬耕生活。 这是其田园诗中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份。(《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生活的劳动者的切身感受。记着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诗,我们仿佛看到他肩荷锄头,脚踏着月光,沿着露湿草长的小径缓缓走来。诗人劳动技艺不高,所以弄得“草盛豆苗稀”。尽管这样,他却毫不泄气,依然从早干到晚。虽然很辛苦,但诗人的内心却很充实。因为他想到的是:“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既指庄稼的收成,更包含着“聊为陇亩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甘以辞华轩”(《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的志向。诗虽写农耕生活,但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俨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再如《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贞刚自有质,乃石乃非坚。仰想东户时,馀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诗的结尾说:“仰想东户时,馀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东户季子时代,粮食吃用不了,剩余的便堆积在田头.隐渊明羡慕和梦想那种吃饱肚子无所事事的时代。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当下只有灌园劳动。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躬耕自资”的态度和认识。他向往原始时代的生活,愿意自食其力。这种思想客观上反对了寄生生活,是进步的东西。同时诗里也反映另一种观点,即社会的发展是越来越糟,一代不如一代。因而作者怀着消极情绪,只愿个人生计,无视国家社会,宣扬了“自然无为”的玄学教义。 随着生活境况的日渐困窘,陶渊明更多地参加了劳动,他的田园诗中也越来越多地写到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因为当时战祸不断,直到九月中,陶渊明才在僻处深山的西田收割早稻。诗一开头就表述了作者对耕田生活的态度和认识。作者肯定人生首要的是衣食,而衣食靠劳动取得。因此,在衣食生产上,人人要做出有益贡献。寄生者既不劳而食,又过着奢侈的生活,这样势必激化强凌弱、富欺贫的矛盾斗争。所以作者用反诘的口吻喊出:“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说明不劳而食,无所事事,是得不到安生的。诗接着讲道,在一般情况下,按时耕种就可望收成。日出而作,日入而归,所使用的劳动是比较轻微的。然而今年不同了。山深霜露早来,气候提前寒冷,更尝到了田家的辛苦。可是,虽然疲劳不堪,却也免除了战事。诗的结尾六句,着重写劳动归来后的休息饮食,对古代逃世归耕的隐士表示赞叹。 比起前一首诗,这里作者思想是更进一步了。作者高度评价农田劳动的社会意义,正面揭示寄者的丑陋,多少有了和农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当然,诗也存在着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东晋农民即使终年勤劳,仍然摆脱不了“异患”:个别农耕者幸而免于饥寒,而成千上万的农民却挣扎在死亡线上;暂时取得收成的农民,在封建剥削下随时又会遭到破产和死亡。因此,所谓“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也只是表现了作者当时的侥幸心理罢了。不过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诗人,能够早出晚归辛勤耕作,并且要“长如此”,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少见的,这不仅是劳动本身的意义,而且也是对劳动观念的变革。在陶渊明五十二岁时,从事耕田生活已经十二年了,这时他写了《丙辰岁八月中于巽舍获》,在诗中我们已看不到诗人当年的书生意气了: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日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劳动了十二年,努力耕作,至老不懈,但长年的生活还是饥寒交迫,满足不了最低的生活要求。“饥者欢初饱”、“悲风爱静夜”,在描写他的缺衣少食的生活感受上是多么亲切和深刻啊!陶渊明在这里不仅将荷蓧翁引为知己,并且和“司田”的农夫有了共同的语言。“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的贫困生活和多年的劳动实践使他与普通农民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他像终年辛劳,难得一饱的农民一样,欣喜着秋收在望,全家可以吃一顿饱饭了;因此,他高兴得睡不着,大清早就泛舟越湖,到地里去劳动。显然,没有“身亲未曾替”(《杂诗》其八)的切身感受,对于劳动没有相当认识的感情,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这客观上是在肯定劳动人民,也是在抨击“四体不分,五谷不分”的寄生者。这些诗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诗人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从而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可以说,由四十六岁到五十二岁,陶渊明对劳动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劳动时间长了,年纪大了,阅历深了,逐步接受了“与民共耕”的思想传统,这样也使他的田园诗具有浓郁的劳动生活气息。在我国历代诗歌里,抒发这样一种思想见解的作品是罕见的。它们的出现标志着陶渊明这位诗人有着独特的创作成就。3、真挚淳朴的友谊。 作者亲自参加劳动,接近劳动人民,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在更多地接触到劳动人民、参加农业劳动以后,陶渊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如《移居》二首: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所谓“素心人”,就是内心淡泊的人。陶渊明要迁往南村居住,并不是为了“卜其宅“,而是为了与“素心人”靠得近一些。同那些“素心人”为邻,可以与他们“抗言”相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偶尔农闲之余,诗人便人和他的邻居们诗酒相和,欢聚言笑。他们过着一种清心寡欲的宁静生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由“相思”到“言笑”,诗人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因此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或许,那些务农的村民文化水准极其有限,但陶渊明与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那就是都有一颗朴素、平淡、乐观的心,彼此之间都能够相互尊重和理解,也能够进行愉快的交流。再看《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为了罕见人事,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才住进僻巷。边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作者主观的选择。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虚室绝尘想”。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不,诗人是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在这清静的简朴的甚至贫困的乡间,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足不出户,隔墙一呼,而知邻曲必不见怪,招之即来,这是怎样一种情感啊!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觞远候,疑我与时乘。“(《饮酒》其九)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他们在一起聊天谈心,喝酒,真是无所不谈。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具谤的彻悟。真个是”何陋之有“?4、艰难潦倒的守穷生活。 这些诗反映了现实田园生活,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僶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写这首诗时,陶渊明五十四岁,晋朝下诏征他当著作佐郎,他拒绝接受,这年写了这首诗。 在作者看来,农耕是衣食保证,躬耕自给是善良行为。但是,坚持善事,努力耕作所得到的却是家庭破败和饥寒交迫。这并不是因为勤劳不够,也不关什么天道鬼神的因果报应。生活本身证明,“念善”未必得好报,耕作反而导致了饥寒。根据切身感受,他说“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可悲悯的心理活动活动竟写得如此真实和深刻,说明他的生活确实达到了困苦的程度。最后,作者说道:“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在穷困潦倒之际,既感慨世无知音,又表示不怨天尤人。这首诗表达了他孤独的心情也显示出他守穷不移的决心。 由于守穷,而且穷到几乎饿死,引起了当时江州刺史的注意,并亲自去问候他,送粱和肉,而陶渊明却拒绝馈赠。其《乞食》和《有会而作》诗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他的《乞食》诗说: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农家生活是艰苦的,经常连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都难以保证,但他并不怨天尤人,反倒从窘境与难堪中生发出幽默的情调。看诗中,诗人与主人一起“谈谐”“行觞”,甚至提出“冥报以相贻。”可以看出,这里的乞食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为同一志节。再看《有会而作》: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暑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可足吝,徒没空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从诗中“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可见写诗时作者正在忍受饥饿。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5、理想田园的浪漫尽善憧憬。 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农村接近了人民,了解了人民的饥苦,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把他的理想形象地表现《桃花源记并诗》里。 在这个“社会”里,“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有的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池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赢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这个世外桃源,集中地反映了诗人和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它和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它虽然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却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社会的黑暗,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就像是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既写出了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也描写了农村的凋敝和穷困;既写出了自己悠然自得的情趣,也诉出了饥寒交迫的苦楚;既写出了对现实世界不满的反映,也构筑理想的境界。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写出了真实的现实,真实的自己,写出了农村善良、淳朴的人们,写出了乡村优美的环境和人们的心灵。三、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陶渊明的田园诗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成为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源泉。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在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受到他的艺术熏陶。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苏轼评陶渊有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其他一些著名诗人和批评家对陶渊明也同样备加称扬。沈德潜谓:“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相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义曹(柳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唐代田园诗人各自从陶渊明的田园计中吸取了某一方面的长处,而不能从整体上超越陶渊明。 陶渊明那光明峻伟的胸襟、刚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以及执著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为历代无数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知识分子的榜样,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那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高远入化的艺术境界,丰富的田园诗歌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今天,仍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倍受现代人关注。 字数:8850字————————————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北京第一版 《诗词审美》张文勋著,云南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自然的神韵》王凯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5月第一版
更多阅读
转载 左思《咏史》其二赏析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共享此文原文地址:左思《咏史》其二赏析作者:lilian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样一种不
浅学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浅学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论基础之后,创立了系统的、严谨的、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也
浅谈《枉凝眉》词曲的思想内容与歌手的演唱风格 枉凝眉简谱歌演唱
浅谈《枉凝眉》词曲的思
浅谈《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浅谈鲁迅的反封建思想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
装B 浅论RPS与作品同人的区别 同人作品 侵权
好吧,其实这文的真名应该叫“某种令人蛋疼的冲动突然控制了我使我想要在某处装B”==。最近因为三集片的关系又开始写文了,而在写文之前也看了一些很棒的该剧同人文,出于三集片的特殊性我忍不住思维广了,然后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写文觉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