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四害”运动
(之二、最早提出的“除四害”运动)
据载“除四害”运动的提出,是1955年11月中旬,毛泽东先后在杭州和天津召集华东、中南、东北和华北15个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开会,展望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远景,并将谈话内容与个人的若干思考归纳成《农业十七条》中的第13条是“除四害”。这是“除四害”概念的首次出现。
12月21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要求上海局、各省委、自治区党委“召集所属各地委书记和一部分县委书记详细研究”。195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以《除四害》为题的文章,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群众性的除四害运动。为了论证消灭鼠、雀的必要性,文章算了不少细账。“每只大家鼠每天约吃粮食八钱,每年约吃粮食18市斤。据粮食部报告,全国各地粮仓几乎仓仓有鼠洞,洞洞有存粮,估计全国每年被老鼠盗食的粮食约三亿五千多万斤。”“河北省康保县1953年平均在每个鼠洞里挖出粮食一斗(合16市斤),全县耕地面积是15万公顷,按每公顷平均有六个鼠洞计算,全县每年被野鼠盗去的粮食就有1400多万斤。”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的试验,一只体重19克的麻雀每日吃谷子五克半,一年约吃谷子三升。全国究竟有多少麻雀虽然无法统计,但麻雀吃掉和损坏的粮食数量不会比老鼠少。”“除四害”运动提出的初衷不仅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更是为了增加国家的粮食产量。
1957年冬至1958年上半年,为全国“除四害”运动的高潮阶段。1960年3月16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他强调说:“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子’。”麻雀是林木果树害虫的‘天敌’,因此,以后不要再打麻雀了,纲要所说的除四害中,应当把麻雀改为臭虫。”
“四害”运动为消灭蚊、蝇、鼠等病媒生物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场运动给国家带来的粮食增产并不明显。“除四害”运动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对“除四害”运动的研究与思考,我们多少会受到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