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人去看了《安娜·卡列尼娜》,小学时看原著就特别喜欢,那会儿看的半懂不懂的,大概其知道那个故事了。后来到了中学,好像是高中吧,我又心血来潮的看了一遍,还是那么喜欢,像第一次看一样~看原著的时候我一直没感觉到渥伦斯基有多么的爱着安娜,就是花花公子爱美人,恰巧安娜是美人中的美人,一见钟情,二见倾心,为了当个称职的花花公子,一定要追到手。而安娜,出身贵族、养尊处优,18岁时顺理成章的嫁给了政治前途一片大好却古板冷漠并大她好多岁的卡列宁。安娜虽然已身为人母,却从未尝过爱情的美好,当她遇到渥伦斯基的时候,基本如同一个初恋少女一般,面对渥伦斯基这个帅的冒泡的情场老手,真是不陷都难。。。。。说句题外话,这事儿要放我身上,我肯定也晕菜了~~~渥伦斯基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级的经典魅力花花公子,就这么跑到你面前对你说:“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别装了,是女人都得死!!
说了这么一大段儿,还没说到我今天真正想说的呢,我真是太能叨叨了。。。老实说,最开始看到《安娜卡列尼娜》又要被拍成电影的时候,没有特别关注,尤其发现裘德.洛竟然不是渥伦斯基而是卡列宁!当时眼镜都要碎了,太颠覆了,“公子阿菲尔”转性改古板专一冷漠大胡子叔叔了,而我心中的世界级魅力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白白~~不讨厌也不喜欢,期待值直线下降(在微博看到裘德洛那张很像大力水手的泳裤照之后,我觉得他能演卡列宁就够不错的了。。)。又因为苏菲玛索的安娜已经先入为主,总觉得奈特莉不太符合这个角色。费雯丽、嘉宝、苏菲玛索,都属于女人的不能再女人了,可是奈特莉身上更多的是性感和雅痞,所以虽然我挺喜欢她但是依然不看好她的安娜。
影片刚一开始我有点恍惚,一个舞台,一块等待拉开的幕布,这是电影公司的片头吗?我以为是的,可是好像不太对,电影已经开始了吗??后来明白过来了,立刻想起了《狗镇》,不同的是《狗镇》完全就像在银幕上看话剧,而《安娜》只是使用了舞台剧的一些表现形式,那些华丽的长镜头和巧妙的转场都太赞了!音乐与画面结合的惟妙惟肖,总之是妙不可言啊~~我们可爱的导演乔.怀特,太有才了!
曾经看过乔.怀特的《汉娜》,也是我比较喜欢的片儿,我觉得乔大导特别擅长音乐与画面相结合,然后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还有对眼睛,尤其是女人的眼睛,乔大导好像很爱聚焦于女主角的眼睛,看《安娜》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到了奈特莉的眼睛,很美,它的形状,她眼角的弧度,都深深地印在我脑子里,当然,还有渥伦斯基和卡列宁的。《汉娜》也是这样,剧情已然说不上什么了,可是眼前立刻就能浮现出女孩儿的湖水绿色的眼睛。
汉娜
安娜
安娜,每个喜爱原著的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安娜,我想我心中的安娜应该是苏菲玛索那样的,所以我当初是多么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她演的那版。她的安娜很美,美到你忽略了一切其他的,所以现在对那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我只记得她和豆叔这两张俊脸了。。。。。
如果说苏菲玛索是我想象中安娜的样子,那么在今天看完这部安娜之后,我觉得也许真正的安娜应该是奈特莉这样的,美丽端庄,却稚气未托。作为一个男孩儿的母亲,内心却还像个小女孩儿一样。在火车上主动跟渥伦斯基的母亲交谈,拿出自己儿子的照片给对方看,虽然那个老女人表现的高傲而不礼貌,但是安娜依旧笑着回应,一个年轻、可爱的母亲~~~~
哦~渥伦斯基~~当年先是发现苏菲玛索竟然演过安娜,我已经很迫不及待了,随后又惊人的发现魅力帅叔豆叔竟然是渥伦斯基耶~~作为大叔控的我怎可放过?!就算翻遍北京城也要找到这张DVD!最后好像去了趟新街口就搞定了~~(我还有个心结,一直很想看拉尔夫.范恩斯演的《呼啸山庄》,至今仍未找到。。。)。看之前很激动,看的时候深深地被这二位的美貌所迷惑~~~看完以后对故事没啥共鸣,就是这两张深情对望的俊脸到现在都记得清楚着呢。。。
如果从原著的角度来讲,这部中的小白白渥伦斯基貌似更符合吧,豆叔好像略老了一点儿,应该安排他演魅力卡列宁更合适些~~这回这个渥伦斯基一上来我有点儿愣了,这也太nun了吧!这除了吉提那种十几岁的富家小千金还能迷得住谁啊?!可是后来越看这娃越顺眼,那忧忧郁郁的水汪汪的大眼睛,那完美的身材,虽然脸儿短了点儿不过真的算美人了~据说当年选哈利波特的时候他可是冲到了最后一关呢~~~话说回来了,安娜还没谈过啥恋爱就嫁给了古板老头儿卡列宁,这么多年相夫教子,心如止水,被这样的渥伦斯基吸引也很正常啊,算起来安娜顶多二十出头的年龄,还没我现在大呢,正是喜欢俊俏小白脸的时候嘛~~~
过去看原著和电影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渥伦斯基是多么深爱着安娜,或者说人家是表达了,但是我没理解、没共鸣。可是看了这部,我感觉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是平衡的,这段烂熟于胸的故事又有了新的活力,我觉得这种平衡可能并不是来自于对渥伦斯基的描写,更多的是源自奈特莉对安娜的演绎,在她与渥伦斯基初次相遇之后,在舞会上不由自主的寻找他的身影,直到渥伦斯基出现在她身后,第一次向她发出邀请,此时的安娜那么可爱,这一切她从未感受过的美好,她那么幸福,这时在她心里并没有对这段关系做出任何判断,只是单纯的心动,我认为在整个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里,这段是最美好的,没有夹杂任何道德层面的东西。但是,从渥伦斯基追随安娜到了圣彼得堡开始,一切都明朗了,也复杂了,安娜在享受着、渴求着爱情的同时,要背负着内心对丈夫的愧疚和众人的指责,在那个保守、固执的年代,一个出轨的贵妇人,实在是毁灭性的。。。
看到过一种评论说,这部《安娜.卡列尼娜》不符合原著,是在黑安娜,捧二位男主。我不同意,我觉得这部的安娜更符合原著里的描写。安娜是个很单纯的女人,可以说在出轨事件之前从没遇到过什么事儿,没有社会历练也没有摸爬滚打。由于她丈夫的好名声和自己的魅力,安娜在上层交际圈应该是很受欢迎的,可是因为她犯了一个不算“错误”的毁灭性错误,过去笑颜以对的众人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厌恶嫌弃的眼神,诸如“荡妇、妓女”这样的唾骂,随便一样都能把她逼疯,未经世事的她根本不知如何应对。可以说,她的整个世界都毁了,她只剩下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了,此时她只能把所有的恐惧、不安、怀疑,一股脑的转嫁到渥伦斯基身上,就这样,一个“自作自受的怨妇”诞生了。在此之前她很勇敢的试图找回自己的生活,她去了剧院,可是这只能使一切变得更糟。
我这算是给安娜正名吧。。。。。。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里的一个情节,安娜不顾渥伦斯基的劝阻去了剧院,演出前,渥伦斯基在看台上对安娜昔日的好友说:“你有空去看看安娜吧。。。她又不是罪犯!”。这个情节让我终于知道,原来渥伦斯基是这么理解安娜的处境,他知道她不快乐,他那么爱她,想要保护她,如果没记错的话,在过去的电影里并没有类似的描写,甚至于原著里也是没有的,印象中的渥伦斯基后来只是忙着自己那点儿事儿,丝毫没有照顾到安娜逐渐崩溃的情绪。从这个方面看,这部电影确实捧了渥伦斯基,或者说使渥伦斯基这个人物更有说服力了。
说说这部电影里最赞的角色吧——卡列宁。原著里的卡列宁古板、冷漠、视名声与前途如生命,他没有爱情,安娜只是他的美丽的、体面的“妻子”,一个成功的政客必不可少的东西。安娜背叛了他,他恨安娜,那也只是因为安娜给他丢脸了。
在这部电影中,卡列宁变得有人情味了,看到最后,我甚至觉得他内心深处是爱安娜的,一种深沉的从不表现的爱,仿佛在他的世界里随意表现情感是不被允许的。在安娜告诉他自己有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后,他一言不发,故作镇静,但眼中满是震惊和很受伤,他问身后的安娜:“我到底做了什么才变成这样?”,看到这儿我甚至有点儿可怜这个惨遭妻子背叛的男人了。影片的最后,那个全片最美、最感人的画面,卡列宁看着谢廖沙和安妮,温暖的笑着,也许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表达感情最极端的方式了。
此时此刻,我要大赞一下裘德.洛的演技了。是他的表演让这个已经诞生了一百多年、并被人演绎了几百次的人物有了新的生命。这个不曾被关注的、甚至被人厌恶的角色,在他的演绎下散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叔啊!虽然你已不再年轻,不再是当年那个“公子阿菲尔”,可是你依然魅力四射!!~~
最后来说一下列文和吉提吧。老实说,看原著的时候真的觉得列文很多余,第一遍看的时候勉强把他在乡下那段看了,第二遍直接跳过去了,真的太无聊了!电影开始,我依然被这种想法笼罩着,不明白托尔斯泰为啥要写他呢。。。看到后面,看到他与吉提,多美好的一对儿啊~~~电影里的吉提让我钦佩,一个富家小姐,嫁到乡下,虽说吃喝不愁,但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她到了新家之后,二话不说就开始干活儿,帮列文重病的哥哥擦拭身体,亲自给婴儿洗澡,亲自照料孩子,幸福可爱的小妻子~~幸福的列文~~~
如果安娜在嫁给卡列宁之前遇到渥伦斯基,也许他们也会像列文夫妇一样,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小日子。这版《安娜》在陈述悲剧的同时,又不失温暖和感动。我喜欢这样的改编,忠于原著,但又有自己的态度。就像同一首歌,用不同的态度唱,会传达给听者不一样的感觉。感谢乔大导~~带来了一版明亮的《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