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三、四年级都是中年级。四年级上册的教材沿袭了三年级的结构体例,保持了三年级教材的基本特点,但教学要求略有提高,教学内容和编排方式也有些新的变化。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并对如何凭借教材改进语文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本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该字列入要求认识的字为止;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时不再注音;选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均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课文中的生字,都是注的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将在教参中加以提示,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参考。 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使用过前几册教材的老师,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下面结合四年级上册教材的实际,从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要编好教材,用好教材,都必须明确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我们在编写四年级上册教材时,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并且注意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力求准确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如,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一条提出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条,在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没有再提。显然,这是个既教学习语文,又教学习做人的大问题,各个年段的语文教学都必须重视,在各项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渗透。再如,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出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后续的几个学段没有与之照应的提法。因为像这类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不好从程度上划分出层次,但是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第一学段提出来了,就应该贯穿始终。为了落实这些一以贯之的目标,我们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我们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 例如,在识字、写字方面,新增认识200字,会写200字,累计会认2400字,会写1800字。识字、写字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复习巩固。四年级上册教材在每组课文后安排了“词语盘点”,就是结合本组所学课文来复习会认、会写的字的一种措施。 又如,在阅读方面,继续重视朗读训练,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朗读,体现了课程标准在中年段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加强了默读的训练。课程标准在低年段就提出“学习默读”,中年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四年级上册教材对默读作了较具体的安排,希望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达到“初步学会默读”的目标。 关于阅读理解与积累,中年段在低年段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低年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到中年段,则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和积累语言方面,采用多种形式,作了具体的安排。 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为此,这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上和三下每册各有8篇,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增至14篇,就是为了加强略读能力的训练。 再从习作来看,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三年级的习作,重在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主要是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四年级上册教材仍然注重培养习作的兴趣,继续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教材中还安排了学习写简短的书信,这也是中年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 四年级上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老师们钻研教材进行教学时,要在准确把握和具体落实教学目标上下功夫,这对用好教材、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专题精选课文。 每组都围绕专题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课文,力求内容涉及面宽,内涵丰富,语言规范。如,第一组的专题是自然奇观,所选的4篇课文,涉及山、水、树、云,有的描写了稀世罕见的自然景观,有的则是写出了常见的自然现象中的“奇”。其中《观潮》所描写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奇观,《雅鲁藏布大峡谷》则是20世纪末才发现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和论证,是我国几代科学家艰辛努力的结果。学生通过阅读,在欣赏这些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会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而赞叹,为祖国的人杰地灵而自豪。 再如,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选入的都是著名作家的文章。前两篇分别是丰子恺的《白鹅》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是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这样的几篇课文,这样的编排,便于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表达方法的异同。 第八组“科技成就”,选入的4篇课文也很有特色。第一篇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呼风唤雨的世纪》,虽然只有短短的六百字左右,但高屋建瓴地概述了20世纪的这一百年科技发展创造的种种奇迹,很有气势,使人对科技的迅猛发展印象极为深刻。紧接着的三篇文章《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内容新颖有趣,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其中《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反映的是我国的科技新成就,更是令人鼓舞和兴奋。 2.各项教学内容都围绕本组专题。 每组的课文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例如第一组,在“导语”中就点出“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就是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先口头交流,再写下来。“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的也是描写自然奇观的佳句。 再如第六组,“导语”中点出“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口语交际”是让学生练习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习作”则是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后,把从图上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写下来,或者写一个真实的体现人间真情故事。这样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都是在引导学生表达互相关爱的真情。该组的“语文园地”还安排了描写友情的古诗《过故人庄》、颂扬医生医德和医术的成语故事《杏林春满》。 其余各组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可以这样说,除了“语文园地”中的“趣味语文”,其他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 3.每组的前后内容互相联系,环环相扣。 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 首先,注意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通过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例如,在第一组《火烧云》一课前面有这样的连接语:“江潮,峡谷,榕树,鸟儿……这些美好的景物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空中,去欣赏那美丽的晚霞。认真读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样承前启后,就把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学习连成一体,而且体现了学习能力的迁移运用。 同时,许多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活动,大多在前面有布置,有铺垫。例如,第二组的专题是“观察与发现”,习作要求写自己近来观察中的发现,或者整理写的观察日记。这在前面的学习中有多处引导。在《爬山虎的脚》一文后,有两个小伙伴的对话:“我想泡点豆子,每天去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我想和小林一起去观察蜻蜓的飞行,还要把观察结果记下来。”还安排了“阅读链接”,介绍托尔斯泰随身带着笔记本,坚持写日记的故事。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有了这样的准备,习作就有了基础,习作也就成了学生展示自己观察与发现成果的一种需要。 围绕专题选编课文,围绕专题整合各项学习内容,并使前后学习活动互相联系,环环相扣,就使每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在凭借教材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这一编写特点,做到瞻前顾后,整组备课,整组设计安排教学,发挥教材整合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 这些泡泡,有的是思考对词语的理解,如,《蟋蟀的住宅》中的“‘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呼风唤雨的世纪》中的“‘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有的是体会用词的精妙,如,《颐和园》中的“‘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有的是设法理解句段的内容,如,《爬山虎的脚》中的“我来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的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白鹅》中的“联系上下文,我体会到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还有的是读了课文产生的联想,如,《去年的树》中的“这时候鸟儿会怎么想呢?”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自读自悟。通过这样的反复实践,学生就能逐渐领悟到读书时应该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从而提高自己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 有的是自己提出朗读、积累的要求,例如,“我要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课文中许多地方是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我要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下来。”有的是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探究,例如,《鸟的天堂》后的“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有的是就某个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与大家交流感受,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后的“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样的编排,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学,学会与老师、同学合作学习。 3.“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一些语言现象,发现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展示台”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宽带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这些栏目,都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了条件,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 “我的发现”这个栏目从一年级下册就已开始安排,随着年级的升高,发现的范围逐步扩展。前三年,主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识字方法,发现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现象,到四年级,进一步扩展到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四年级上册的8个“我的发现”中,有3个是关于词句运用方面的发现,分别是:明贬实褒的语言现象、用熟知的事物来进行比照的方法,广告中乱改成语的错误做法;有4个是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还有一个是发现童话的一些基本特点。由于发现的内容比以前丰富了,“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4.每组课文后安排了“词语盘点”,这是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一种形式。 “词语盘点”中所列词语只是保底的基本要求,学生的自查自测可不限于此,还可补充自己在本组课文学习中注意到的其他词语,甚至是课外语文学习中积累的词语。通过自查自测,在字词学习方面做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例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中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课后安排了一个选做题:“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我们觉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年人,对于这几十年、十几年乃至近几年来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都是有所感受的。让孩子向成年人作些了解,听听他们举出的前后对比的例子,对课文的理解就加深了。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次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再如“语文园地四”中,学生交流发现明贬实褒的语言现象,联系到自己的妈妈在向别人讲到自己时也常常是这样的语气。经过这一启发,估计许多孩子都能有类似的体会,对这种语言现象也就加深了理解。还有“语文园地四”趣味语文中那茶杯盖上的五个字,按顺时针方向,不管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既能使学生感受汉语的魅力,又能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生活。 2.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好书,是体现教材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四年级上册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增加了“阅读链接”,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面,链接了周恩来东渡日本前所写的著名诗篇;在《猫》的后面链接了周而复和夏丏尊写的两则描写猫的片断。这不仅适当扩展了课文的学习,还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有条件,他们可能会把这些相关的材料找来阅读。 我们还计划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向学生推荐几本好书。四年级上册推荐的是《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推荐的方法,一是在相关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中重点介绍了《格林童话》,在《卡罗纳》后的“资料袋”中介绍了《爱的教育》。二是让学习伙伴交流对这两本书的阅读,如,在“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中,有学生说“我读完了《格林童话》”;《卡罗纳》一文后有个泡泡:“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课程标准规定,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要达到这样的阅读量,应该引导读整本的书。我们设想,学生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如果在课外能有计划地读上十来本好书,对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大有好处的。教材中还结合部分课文的学习,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找材料,甚至到图书馆去看书,上网去搜寻,课外阅读的面就更宽了。 3.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 本册所安排的口语交际话题,既围绕各组专题,又大多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的。例如“我看到了……”这种看图画,比眼力,是学生平时爱玩的游戏;交谈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观察的发现,是学生经常谈论的话题;“我们的奇思妙想”,顺应了孩子喜欢想象、幻想的特点,为他们提供畅谈奇思妙想的机会;表示感谢与安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应对交际能力;“保护文物”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学生学习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课文,阅读了有些地方长城遭破坏的资料,对于如何“保护文物”也会有感而发,有话要说。这些话题从生活中来,通过口语交际,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应对能力,又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也就顺应了学生表达的愿望,使习作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想象世界,习作也就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了。 4.安排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从每个专题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写观察日记,搜集、交流资料等活动。特别是安排综合性学习的两组,语文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如,“中外童话”这一组,学生在课内外读童话,还自己写童话、续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在“展示台”中学生还展示办的关于童话的墙报和小组编的童话故事集。再如,“成长的故事”这一组,学生通过阅读、调查访问、写信等多种方式,了解名人、亲人或同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写文章、讲故事、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此外,教材中还安排了选读课文和适量的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教材。还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当时、当地的语文学习资源,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各部分的具体编排及教学建议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是教材各个部分的共同特点。教师要把握这些特点来钻研教材。由于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同的特点。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部分的具体编排,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每个年段都必须重视。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在“语文园地”中不再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己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识字与识词的结合,是巩固识字的很好方法。已经认识的字,在新的课文中又与别的字构成了新的词语,不断积累新的词语,也就是在不断复习巩固以前认识的字。所以指导每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出现的由熟字构成的新词,多读读,记记,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每组课文学习结束,可通过“词语盘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检测。 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钢笔字教材与教科书的学习有一定的联系。其中安排的词语练习,组成词语的字,既有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也有和本课生字结构相同的熟字。这样,学生通过书写词语,在提高钢笔字书写技能的同时,也复习了字词,增加了词语的积累。四年级上册钢笔字教材中增加了抄写句子的练习,使学生领会汉字书写不单单是一个个字的问题,还需要有整体感。在教材最后,还安排了与“语文园地”中出现的名言佳句等有关的书法作品欣赏。可以抓住这些有联系的内容,把教科书的学习与写字教材的使用适当结合起来。还要引导学生把写字练习中的收获运用于平时的习作和其他书面练习之中,认真写好每一次作业。 二、阅读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当然,这是从整册教材的阅读教学来讲的,并非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要这样面面俱倒。一篇课文的教学具体突出哪些方面,应该因文而异;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简化头绪,抓住重点。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四年级上册教材继续重视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如,《长城》的课后提出:“长城真有气势,我要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去年的树》中对话很多,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默读比朗读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搜集、筛选各种信息资料,主要是通过默读。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略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景象。”《卡罗纳》的略读要求:“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例如,《蟋蟀的住宅》的练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练习:“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显然,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必须把前后课文联系起来默读思考。 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四年级上学期学生的默读速度还不很快,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切实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一般都不是单一地用朗读或默读,而是要根据读书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对此教师要妥善安排,做到每次读书的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并能体现出读书要求和效果的层次性。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如,《搭石》中的“我明白什么是‘搭石’了”;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如,《观潮》中的“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如, 《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的第二题。 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例如,《去年的树》中的“这时候鸟儿会怎么想呢?”就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具体感受鸟儿当时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那种忽视独立阅读思考的所谓合作学习,徒有热闹的形式,实际收效甚微,是不可取的。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会有所不同的。如,读了《去年的树》这篇短小的童话,有的为小鸟对树的深厚情谊而感动,有的钦佩小鸟那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有的为老树的被砍伐而感到痛惜,有的则可能从“老树变成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中悟出一些道理。这些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了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如,《飞向蓝天的恐龙》的课后第三题:“我发现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得很准确。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让我们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例如,《观潮》《蟋蟀的住宅》的课后第三题。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如,《白鹅》中体会承上启下过渡句的作用;《颐和园》中引导发现作者是怎样点明游览顺序的。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如,体会《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读了《白鹅》和《白公鹅》,我们会觉得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是那样相同,形象都栩栩如生,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又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动过一番脑筋领悟到的,才是真正理解的,印象才比较深刻,也才能在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抓住小学阶段这个学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好词佳句、精彩段篇,学生将终生受益。所以阅读教材在注重引导理解、感受语言的同时,还注重引导积累语言。 四年级上册教材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如《观潮》,要求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略读课文也有鼓励学生背诵的,如,《火烧云》的略读提示中“如果有兴趣,可以背下来”。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抄写的要求,一般是让学生找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因为课文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布置的积累更是有限的,如果有了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学生就能随时随地注意积累,那将是无限的。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也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这样的编写意图在大修订教材中就已经体现。在这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对此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把背诵、抄写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的学生就不背,不抄。这种情况是可能存在的。这正说明了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的习惯,有待教师下功夫培养,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满腔热情地、及时地表扬、鼓励,也需要严格要求,督促检查。另一个是,背诵、抄写的自由度大了,没法考查。这说明,在教学思想、教材和教学都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质量检测办法。像积累语言方面的测评,就不宜再采用一张考卷来考,可以采用交流与展示的方法。例如,分小组检查交流各人的选择背诵的部分,定期展示抄写词句的积累本等,这样可以如实反映每个学生在积累语言方面的具体情况,也能引导学生比学赶帮,互相促进。测评的改革是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希望老师们在实践中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符合课改精神的行之有效的测评办法。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会读书的人,不仅能对文章作深入钻研,而且能从所读的文章扩展开去。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四年级上册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如《长城》,提出“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进行观察,如《火烧云》后的“我们这儿也有比较奇特的景物,我要去仔细观察观察”;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如《颐和园》一课后,引导学习课文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还有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加以思考,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的“我也要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 以上几个方面的扩展延伸,教师教学安排时要有所区别,有的要落实到每个学生,如小练笔,但要求不宜过高,小练笔主要是给学生增加练笔的机会,不能像每组一次习作那样要求;有的如课外阅读、观察,要鼓励学生去做,并为他们安排交流、展示的机会;像搜集资料这样的要求,有的地方可能受条件限制,学生难以落实,教师就要酌情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阅读教学中的扩展延伸,基础是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一定要先让学生读进去,再让学生想开去,这个关系必须处理好。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前面已经讲到,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教材中也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老师可参照教材中的安排,因文而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要求不同,一般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然后适当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再读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背。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侧重于领悟表达方法,指导学习《白公鹅》《母鸡》这两篇略读课文时,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与前面的一篇精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方法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的八次口语交际,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与本组专题联系紧密,这两个特点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 口语交际与过去的说话课有所不同。说话课往往着眼于个体的说,可以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而口语交际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编写四年级上册教材时,我们注重突出口语交际的这个特点,而且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有的以交流为主,如,交流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以讨论为主,如,讨论如何保护文物;有的要模拟生活情境练习交际,如,感谢和安慰;有的带有比赛游戏性质,如,看图比眼力;还有的是讲故事,演短剧,如,第三组的讲童话,演童话,第七组的讲成长的故事,演成长的故事。 下面分别就这几种类型口语交际的教学,提一些具体建议。 1.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教材中在提出这类口语交际的话题前,都有几句激趣的话,大多是由课文的学习引导到交流的话题,如“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在作家笔下,一个个小动物栩栩如生。你一定也想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吧?那就来试试。”教师要把这几句话转化为更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采用其他更适合本班学生的方式来激趣。 二是要让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语文园地一”的口语交际中提到“要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中还提出,“可以边画边说,边做边说,边演示边说,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清楚。”要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的这个要求,想清楚了再说,把话说清楚。 三是要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交流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语文园地一”和“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都提到听的同学可以提问,可以补充,还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语文园地四”则提出:“想说同一种动物的同学组成一组,分别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然后各组推出代表在班上汇报,看看哪一组介绍得最好。”这些提示,强调了在交流中的双向互动,也提供了一些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的方法。老师可以参考这些提示,来设计、安排具体的教学过程。 2.以讨论为主的口语交际,如,“保护文物”。 讨论和交流不能截然区分,只是侧重点不同。在上述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中,学生个人的发言应该能说三五句或一两段话,而讨论往往是围绕一个话题七嘴八舌。就“保扩文物”这个话题来说,还可以通过讨论,整理出几条来。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可以先分小组,在七嘴八舌发言的基础上,共同商量整理出几条来,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再在各组代表发言的基础上,共同讨论,整理出大家都认为比较重要的几条。也就是通过讨论,取得一些共同的认识。考虑到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文物,教学时,讨论可以从如何围绕保护长城开始,扩展到其他文物,或当地环境的保护。 3.在一定情境下的口语交际,如,感谢和安慰。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次口语交际在提示中提到的“假如有一天小钱跟捐献骨髓给他的台湾青年相遇,一定会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只是为了引出话题,不是要学生来讲小钱会怎样感谢那位台湾青年,这次要练习的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表达感谢或进行安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对别人表示感谢,也可能遇到需要安慰的人。但在课堂上并没有这样的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的情境。例如,让学生回忆一下,曾经得到班上哪个同学的帮助,怎样表示感谢?同学之间就可以对起话来。再如,让学生说说有什么需要安慰的人,打算怎么安慰他?如果能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感谢和安慰是实用性比较强的口语交际,要做到感情真实,说话得体。对此,教师应在学生交际的过程中作适当指导,但不宜当作知识来讲解。 4.进行看图比眼力的口语交际,要营造一种比赛的氛围,不要过早讨论,不要过早把答案暴露无遗,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步骤的安排上动动脑筋。 教材中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步骤:先自己看图,与同桌交流一下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再进一步仔细观察,然后在全班交流,说说从图上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还可以评一评,谁的发现多,谁说得好。最后再交流一下这次观察的感受。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教学过程安排得更有魅力些,例如,开始的自己看图,看到了什么,别出声,在书上写一写;与同桌交流时,说悄悄话,别让其他人听见。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再提供几幅类似的图画让学生观察,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的能力。 5.讲童话、演童话,讲成长故事、演成长故事。 这两个口语交际,是与习作合并编写的,可以讲或演读过的、了解到的故事,也可以讲或演自己写的故事。所以这次口语交际最好是在习作之后进行,先写后交流,这样,习作为口语交际作了准备,口语交际又成了习作成果的展示。进行这样的口语交际,要把握好要求。在“语文园地三”的讲童话要求中提到“要讲故事,不要读故事,背故事”,这一点一定要强调,即使是讲自己写的故事,也应该是讲,而不是读,背。对于演短剧,要求不能高,只要按照故事的内容,分出角色,适当配上些动作就可以了。讲童话、演童话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而在此之前的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如何改编,如何分角色,以及共同进行排练,也是在进行口语交际。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可以是课内着重进行排练,课外另找时间演出;也可以是明确要求后,课外进行排练,课内看演出和评议,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作具体安排。 “成长的故事”那一组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几种选择,除了讲成长故事,演成长故事外,还有交流读了《乌塔》以后想到了什么和讨论王虹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 提高口语交际训练效率的关键,是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胆子小,不大爱发言的学生,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照,更多的鼓励;还要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提高训练的效率,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这需要老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经验。 四、习作教材与教学 习作教学从三年级起步。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一次习作,全册安排八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际合并安排,“语文园地八”的习作虽然与口语交际分开安排,但内容上联系紧密。之所以分开叙述,是为了突出“我们的奇思妙想”这个话题,而习作的题目不一定是这个。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小练笔与阅读的结合是多角度的,有的是写阅读时所想到的,有的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写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有的则是把了解到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记下来。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既让学生练习写实,又让学生练习写想象,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课标对低年级的写话要求就有“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到高年级,明确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要求。我们在中年级的教材中,不提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样的名称,但在习作类型的安排上,兼顾写实和写想象。 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的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对于写实的习作,要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 对于写想象的习作,则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四年级的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所以在这方面的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特别强调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的要求。我们在编写四年级习作教材时,也把体现这样的思想作为追求的目标。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习作都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很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例如,“语文园地二”中安排的习作,是这样引导的:“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己定。”而且提出“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进行修改加工,成为一篇习作”。再如“语文园地六”,安排了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进行看图写文的习作,同时提出:“如果你不想写这幅图画,也可以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条件。 特别是安排综合性学习的两组,提供了多种选择,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习作的内容与形式;而且有的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有的则可以先写再说。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我们通过认真学习研究,体会到在习作教学中重视交流和展示非常重要,很有好处。首先,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能使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获得成就感,这是激发习作兴趣的最好方法。同时,交流和展示能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习作是生活的需要,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仅仅是交给老师看的,从而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习作。而且,交流、展示本身就是很好的评改习作的方法,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观摩,可以共同提高对于习作的评价能力。 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例如,“语文园地七”的展示台中:“这是我给王虹写的回信,我给大家读一读。”“语文园地二”的习作提示,让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再如,“语文园地三”在写童话、编童话后,安排了讲童话、演童话,学生可以讲或演自己编写的童话;“语文园地五”练习写导游词,“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从交流和展示中获得习作的快乐,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文章都是要改的,这个改主要应当由自己来改。而且,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编写中年级的习作教材,想体现这样一个思想,就是:修改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对修改习作也作了引导,例如“语文园地四”,安排的习作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提出:“完成初稿后,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提出修改意见,然后修改自己的习作。” 当然,在中年级,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求不能过高。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我们应该把握好这样的要求。什么叫“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我的理解,不能从语法的角度严格要求,主要是指别人看不明白的,或是与事实明显不符的,当然也包括一些错字和明显的用词不妥当的地方。 习作教材的这几个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改革习作教学的精神。要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必须认真抓好习作前的指导、习作后的讲评、对学生习作的修改这几个环节,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写多练。下面就这几个方面提点建议。 1.习作前的指导应重在激发兴趣和开拓思路。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作前的指导往往花时较多,有时整整用一节课。教师生怕学生不会写,写不好,于是指导得非常详尽,把写什么,怎么开头,怎么结尾都一一交代,甚至列出具体的提纲,提供一大串词语。这样的指导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样详尽的指导,实际上是给学生的习作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学生就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写出来的习作也往往大同小异。 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应该让学生写出有各自个性的习作,那种以一个模式来指导学生习作的做法必须改变。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许多老师体会到,作文前的指导主要应该抓好两件事,一是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进行这项习作;二是拓宽学生思路,使学生感到有很多内容可以写,至于究竟写什么,怎么写,则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习作指导的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与口语交际联系紧密的习作,就可以很自然地由口语交际引导到习作。 2.充分发挥习作讲评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过去,不少教师对习作前的指导比较重视,而对作后的讲评有所忽视,往往把本子一发,三言两语就交代过去了。实际上,讲评是习作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已经完成的这次习作是一个小结,对学生下一次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作文则是具体的指导。因此,一定要重视讲评,充分发挥讲评对学生习作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习作讲评主要应突出两个环节。一是要突出习作的展示和交流。展示和交流的面要宽,可以是成篇习作的交流,也可以是精彩片段的交流;可以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尽可能让较多的学生有向别人展示作品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向全班推荐习作,这有利于学生认真倾听,互相学习,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习作的评价能力。二是要突出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可以安排小组互改再自己修改,也可以采用师生共同修改一篇习作的方法。有位老师选了一篇被同学推荐展示的比较好的习作来共同修改,经过集体讨论,改了错字和几个没有说清楚的地方。改后让学生再读一读,大家都觉得比原来更好了。这个环节产生了很积极的效果,许多同学表示,自己也要把习作改一改,有的还提出准备重写。可见,这样的习作讲评对学生的激励和指导作用是很明显的。 有的组的习作给学生多种选择,在作后讲评时,无论是交流展示还是评改,都要兼顾到供选择的几个方面。例如,“语文园地六”的习作,有的是看图写的,有的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要让他们都有展示和评改的机会。“成长的故事”那一组,习作的角度更多,有的写真实的成长故事,有的写“从《乌塔》想起的”,有的是针对来信写回信。讲评时,既要兼顾这几个方面,还要适当突出一下对写信的评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写,但要通过作后的交流与评改,使每个学生在怎样写信方面有所收获。 3.批改习作要尊重学生的表达,鼓励学生的进步。 学生的习作,是用语言表达他们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教师批阅时,要全面关注习作的语言和文中的思想内容。对于写得好的语句,可以用波浪线或用双圈标出,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或独到的见解,还可以加上赞美性的评语。发现明显错误的词句,要用学生容易理解的符号启发学生自己修改。如果有消极不健康的内容,则应妥善引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例如,有个学生在写春节中的见闻时,写到有人将“恭喜发财”的“财”字横着贴,因为“发财要发横财”。显然,对这样的内容就不能熟视无睹,要通过面批等形式,使学生明白什么叫“发横财”,为什么不能发横财。进行习作批改,应该做到既目中有文,又目中有人,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思想感情,与成年人并不完全相同,学生的语言与成年人也有所不同。教师在批阅学生习作时,要细心体会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孩子的思想、孩子的语言,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成年人的语言习惯去看待学生的习作。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她在一年级让学生写话时,有个孩子写了这样一句话:“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在成年人看来,“法国阿姨是女的”是多余的话。但斯霞老师认为,小孩子唯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这么一句,这个话,正是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只要他不说“法国阿姨是男的”,留在文中,没有关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斯霞老师有一颗童心,她是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去想的。批阅学生的习作就应该这样。小学生的习作中常常会出现天真可笑的童言稚语,对此,尽量不要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去随意改动。对学生的习作,应该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健康发展。 4.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写多练。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每学期的八次习作,应切实抓好,使学生练得确有成效。但仅有这八次远远不够,必须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常练笔。 结合课文的阅读进行练笔是一种有效形式,教材中已经作了一些安排。但是,教材中的安排毕竟是有限的,无论是练笔的次数还是练笔的形式,都是有限的,需要老师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充分发挥创造性,为学生的多写多练提供更多的机会。 除了结合阅读的练笔,写日记是练笔的最好形式。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形式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引导学生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并且可以利用观察日记的材料,修改加工成一篇习作,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写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使学生背上“老师要我写,不能不写”的思想包袱,从而被动应付。要使写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自己想写,爱写。在这方面,老师们创造的经验很多,例如,抓典型,树榜样;定期组织日记的交流、展示;汇编班级的优秀日记选。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 五、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 开展综合性学习,沟通了课堂内外,增强了语文实践的机会,也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的主体性。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究和研究的过程。”我们编写综合性学习教材,注意体现这个特点,同时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还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四年级上册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引导的具体步骤是:先在该组的导语中点出,再在第一篇课文的后面作具体的布置,最后在语文园地中进行交流展示。与三年级的教材相比,去掉了“综合性学习提示”这一步。这体现了逐步放手的思想。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1.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例如“成长的故事”这个综合性学习,教材中是这样布置的:“读了周恩来总理小时候的故事,你一定深有感触。让我们来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作文、编短剧、办手抄报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先让学生把任务、要求,方法弄明白,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活动计划;了解谁的成长故事,用什么方法了解,怎样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还可以自由组合,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 2.平时多加关心,并结合课文的学习适时引导、提示。 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并结合有些课文的学习,对综合性实践活动加以具体引导。如,中外童话单元,在《幸福是什么》一课后有个泡泡:“我想和几个同学合作,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也有个泡泡:“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这些,就是在引导学生演童话、编童话,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也可以演别的童话,编别的童话,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能比较广泛地开展起来,也为后面的交流展示作了铺垫,作了准备。 3.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展示台中提到的还只是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创造,例如,“成长的故事”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能还会有采访的录音,拍的照片等。教师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 我们的体会是,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引导、辅导、帮助,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材是本着这样的想法编写的,而更切合实际、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必须依靠老师。 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材为老师们进行课改实验提供了凭借,老师们的创造性劳动使教材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使教材的不足之处得到弥补。实验教材要经受实验的检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老师们在实验中积累的资料、创造的经验,将是修改教材的主要依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多作贡献。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材说明转 义务教科书一年级语文
更多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一、教材的主要特点──—认真实施新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加以具体化,使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价值观、课程模式得到创造性的体现,既遵循又有探索,因此,开拓性、探索性是本教材的首要特点。──—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美术兴趣与能力,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新修订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和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11、《走,我们植树去 》说课稿《走,我们植树去》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
201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二、选修课程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安徽小学三年级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学四年级 上册主备人:张云华2010年9月1日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的任务:(思想教育、“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方法指导、习惯形成及培优、促中、转差的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