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能力

平昌县涵水小学

平涵〔2012〕11 号

平昌县涵水小学

关于教育科研微型课题2012年度

立项课题的通知

各村校、中心校、初中部:

现将涵水小学教育科研微型课题2012年度共立项18项课题予以公布。

希望各课题主持人在教导处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拟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完成好研究任务。

附件:

7

涵水小学

《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潘会光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以来,经常会遇到一些篇幅较长,内容较庞杂,思想感情较深刻的课文,拿到这样的课文也常发愁,不知从何处入手,在课堂教学中理不出个头绪来。最终使学生学得稀里糊涂,对语文课堂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老师自己也深感焦虑与烦躁,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失去自信心。

就教师而言,新教材的选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长,教学目标的定位也越来越繁杂。在备课时,教师总想多搜寻点知识点,多训练点能力点。这反而把教材肢解得“千疮百孔”,教学也显得支离破碎;学生受电脑电视的影响,对文本的阅读量越来越少,阅读能力也越来越差。而教材文章数量多难度大,不易懂。学生阅读时有对文本的理解失之过偏甚至远离文本的现象。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的知识点是隐含于文本中需要理解和发掘的,语文学科的学习也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而是以课文为范例掌握阅读欣赏的能力。《课标》、教材、学生等因素都要求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思路,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又要让学生从文本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回到生活中来。使学生、文本和生活达到和谐统一。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组的一篇课文,小说的主旨在于表现凡卡离开家乡到莫斯科当学徒的悲惨遭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课文篇幅较长,有21个自然段,内容纵横交错,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作者匠心独运,一封信,贯穿小说的始终,使其内容紧凑、结构严谨,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教学的切入点,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凡卡》这篇课文有没有这样的切入点呢?通过这样的切入点教学设计的实践能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学的阅读能力呢?这就是我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界定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契诃夫。

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

《凡卡》教学切入点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教学这篇阅读课文时选择哪一 个点为突破口,围绕这个切入点又是怎样进行教学的。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

《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是对《凡卡》一文选什么为切入点且围绕这个切入点是怎么进行教学来的,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检索等方式获取与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通过《凡卡》常规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探究切入点的选择,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作用。

3、比较法。通过《凡卡》常规教学和《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比较教学效果。

4、案例研究法。对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的切入方法和切入点的选择规律,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四、研究内容及实施途径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

(1)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目标,学习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2)是明确研究对象。

(3)通过文献翻阅、上网查找等方式,学习阅读教学中关于教学切入方法的文章和论述。体会什么是切入点,一般的切入方法与规律等。

(4)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2年4月1日至2012年4月15日)

(1)日常教学,不断尝试探究,深入落实实验方案。

(2)写好教案,认真修改,在六年级进行课堂教学,广泛听取听课教师的意见,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3)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在实验过程中,完成读书笔记及课例分析。

第三阶段(2012年4月15日至2012年5月31日)

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的完善,对开展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进行资料的汇总、整理,完成结题报告。

预期研究效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1、研究报告。

2、教学案例、教案。

《<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现象

新教材的选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长,教学目标的定位也越来越繁杂。在备课时,教师总想多搜寻点知识点,多训练点能力点。这反而把教材肢解得“千疮百孔”,教学也显得支离破碎;学生受电脑电视的影响对文本的阅读量越来越少,阅读能力也越来越差。而教材文章数量多、难度大、不易懂。学生阅读时有对文本的理解失之过偏甚至远离文本的现象,他们心难有所感,手难写所思,表述时又是语无伦次。

进入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以来,经常会遇到一些篇幅较长,内容较庞杂,思想感情较深刻的课文,拿到这样的课文也常发愁,不知从何处入手,在课堂教学中理不出个头绪来。最终使学生学得稀里糊涂,对语文课堂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老师自己也深感焦虑与烦躁,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失去自信心。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有一篇课文《凡卡》,作者契诃夫。文章内容生动感人,小说的主旨在于表现凡卡离开家乡到莫斯科当学徒的悲惨遭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文章篇幅较长,有21个自然段。内容纵横交错,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相交织。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课文篇幅较长,而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教师拿到这样的课文常常发愁,不知从何处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如同盲人摸象,“眉毛胡子一把抓”,“豆腐三碗,三碗豆腐”地理不出个头绪来,最终使学生学得稀里糊涂、对语文课堂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老师自己也深感焦虑与烦躁,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 ,从而失去自信心。

(二)、问题思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的知识点是隐含于文本中需要理解和发掘的,语文学科的学习也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而是以课文为范例掌握阅读欣赏的能力。《课标》、教材、学生等因素都要求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思路,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文本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目的,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我去年教六年级学生时就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一改往常的“模模糊糊一大片”。能不能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点。语文的系统性和阶段性也和数学等其他学科一样。做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里,都有学习的重点,不要全面铺开,否则就会“语文课模糊,学生迷糊”。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警句、过渡段等。教师应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从教材中“淘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精心设计,突破一点,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乐学、易学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实施教学的技巧。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课文时巧妙选取切入点,并以最佳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就会取得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能不能通过《凡卡》一文的切入点教学设计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我们选取了以六年级一、二班为载体,研究《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二)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2.3.1-2012.3.31)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大纲,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目标,学习备课务实与新技能,明确目前小学教师阅读教学方式、教学现状等,对切入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学习切入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为课题的研究做充分准备。

二是明确研究对象。

三是在网上学习,通过听《名师课堂》、《专家讲座》,理解现在教育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特别是学习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切入点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

2、第二阶段(2012.4.1-2012.4.15)

(1)、大量查阅,注重理论学习。通过文献翻阅、上网查找等方式,学习阅读教学中关于教学切入的文章和论述。体会什么是切入点,它对培养学生阅读的意义和作用。

(2)日常教学,不断尝试探究。写好的《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方案,然后通过语文教研组讨论、修改。用修改稿在六年级一班进行课堂教学,让全校语文教研组成员对本堂课进行研讨,指出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教学来检验效果。根据课堂的实际效果和老师的建议修改切入点教学设计方案,再到六年级二班进行课堂教学,检验切入点设计是否恰当、合理。最优化切入点教学设计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有效阅读能力。

(3)我计划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究:

A、钻研教材,整合教材,摸索《凡卡》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B、研读文本,激起思维火花,探求《凡卡》切入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C、反思切入点教学设计,关注学情,力求阅读教学的最佳效应。

3. 第三阶段(2012.4.15-2012.5.31)。

(1)、进一步研究课题的相关方面,整理研究资料和结果。

(2)、提炼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心得,在全校推广切入点教学方法。

(3)、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总结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理论学习

1、专业学习

(1)《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吸收语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语言表达能力,

(2)、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切入的探究,符合心理学原理。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小学生注意规律表明,在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切入点寓含了作者传递的重要信息,如对中心事件或主旨的概括,对作品人物和对象的标的,对行文线索的显示,对作者情感的涵蕴,对文本体裁的表明等。作为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找准切入点,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学习转向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从而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课堂实效。

(3)、现代教育学证明:有效的切入是一种艺术,被喻为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成功的阅读教学总是与有效的切入有着重要的关系。

2、《备课务实与新技能》学习:

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连续性和艺术性,事前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切入点教学法是阅读教学中现在最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切入点教学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一个切入点为突破口,围绕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声场自己的感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检索等方式获取与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凡卡》常规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切入点的选择,

3、比较法。通过《凡卡》常规教学和有《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比较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价值和作用。

4、案例研究法。对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的切入方法和切入点的选择规律,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三)、研究策略

经过研究人员的艰苦努力总结出《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 、明确目标,精选切入点。通过仔细研读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了解编者意图:是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揭露沙俄制度的黑暗,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之心。围绕这一目标,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选择最能体现凡卡悲惨生活的重点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为切入点。选用此切入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为绕这个重点来展开教学,打开了教学思路。

2 、切入设置感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长文容易造成阅读疲劳,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凡卡》一文有21个自然段,内容纵横交错,如果平铺直叙地讲,学生会学得索然无味。而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为切入点,学生从切入点就会产生:“人怎么能和狗比呢?什么人的生活连狗都不如?”、“狗都不如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从课文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他的生活连狗都不如”、“他不如课文中描写的哪些狗?”....等疑问,有了疑问就会产生阅读期待,学生通过阅读就能找到“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一段。然后进行分析、交流,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3、切入理清线索,明晰思路。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为切入点就能很清晰地把文章按线索分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信的内容,写信时的回忆,和作者的描写,作上记号,通过初步阅读使学生明白:信的内容是凡卡向爷爷叙述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回到乡下去。揭示了中心;凡卡在写信时回忆了爷爷守夜的情景、乡村的夜景以及和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表现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中心;作者的对凡卡写信环境、神态、动作的描写。写信前,担心、害怕;写信时,伤心、叹气、写信后兴奋、梦美,暗示中心。有了切入点学生通过快速地浏览、归纳总结,很快就梳理清课文的三大板块,明白了各板块的内容和作用,感悟了表达手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减轻了难度。

4、找准切入点,直奔重点。凡卡给爷爷的信是文章的主线,采用文中的重点句为切入点能起到直奔重点的作用。教学中我(切入)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一段的研读我们总结出凡卡在做学徒时常常挨打,既吃不饱,穿不暖,也睡不好,在这里他只有等死,在这里他只有死路一条。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对文章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接着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明确凡卡此时为什么会哭。“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体会渴望回到爷爷身边的情感,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通过选择切入点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

5、围绕切入点,激发想象。我启发学生“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学生通过看课文插图,阅读相关段落想象: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写信中多次叹气;在入情入境想象的一个个画面中进一步感受到凡卡悲惨的命运。特别是信后的好梦,在分析能否收到这封信后,学生对凡卡的命运进行了深思,对美梦醒来后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当学生完全沉浸在对凡卡命运的同情和悲伤之中时,教学任务到此结束。

6、 以切入点创设文本意境,引发诵读冲动。《教师用书》上说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1)选择切入点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选择切入点再读课文学生理清了课文线索,明白了各板块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2)选择切入点围绕重点段、句,引导学生读第8自然段,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好像自己就是九岁的小男孩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的苦难。在情景朗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凡卡的内心世界,帮凡卡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爷爷,接他回到乡下去。在这样的诵读冲动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升华,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7、 以切入点为基础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当学习了第8自然段后,学生心中充满了对凡卡悲惨生活的无比同情,于是我围绕切入点顺势而导:凡卡“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凡卡?凡卡还可能遭到那些迫害?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文章结尾学生还沉浸在凡卡美梦醒来的想象中的时候,我顺势请同学们续写《凡卡》。这样做读写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

四 、研究成效

经过研究人员对以上策略的实施,收到了明显成效,形成了研究报告和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对阅读策略探究热情。

2、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培养了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4、应用本课题教学研究设计参加学校教师讲课比赛获一等奖。

五、问题与建议

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课题研究的方向把握不好,成果不明显。建议学校多给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

效果证明

巴中市平昌县涵水小学微型课题

成果鉴定书

课题名称《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课题编号

研究单位 平昌县涵水小学

课题主持人 潘 会 光

结题日期 2012.5

二〇一二年 五月三十一日

一、成果简述

经过研究人员的艰苦努力总结出《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 、明确目标,精选切入点:通过仔细研读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了解编者意图:是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揭露沙俄制度的黑暗,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之心。围绕这一目标,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选择最能体现凡卡悲惨生活的重点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为切入点。选用此切入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来展开教学,打开了教学思路。

2 、切入设置感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长文容易造成阅读疲劳,使学生失去阅读在兴趣。《凡卡》一文有21个自然段,内容纵横交错,如果平铺直叙地讲,学生会学得索然无味。而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为切入点,学生从切入点就会产生:“人怎么能和狗比么?什么人的生活连狗都不如?”、“狗都不如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从课文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他的生活连狗都不如”、“他不如课文中描写的哪些狗?”....等疑问,有了疑问就会产生阅读期待,学生通过阅读就能找到“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一段。然后进行分析、交流,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3、切入理清线索,明晰思路。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为切入点就能很清晰地把文章按线索分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信的内容,写信时的回忆,和作者的描写,作上记号,通过初步阅读使学生明白:信的内容是凡卡向爷爷叙述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回到乡下去,揭示了中心。凡卡在写信时回忆了爷爷守夜的情景、乡村的夜景以及和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表现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中心;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神态、动作的描写,写信前,担心、害怕;写信时,伤心、叹气;写信后兴奋、梦美,暗示中心。有了切入点学生通过快速地浏览、归纳总结,很快就梳理清课文的三大板块,明白了各板块的内容和作用,感悟了表达手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减轻了难度。

4、找准切入点,直奔重点。凡卡给爷爷的信是文章的主线,采用文中的重点句为切入点能起到直奔重点的作用。教学中我(切入)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一段的研读我们总结出凡卡在做学徒时常常挨打,既吃不饱,穿不暖,也睡不好,在这里他只有等死,在这里他只有死路一条。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对文章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接着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明确凡卡此时为什么会哭。“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体会渴望回到爷爷身边的情感,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通过选择切入点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

5、围绕切入点,激发想象。我启发学生“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学生通过看课文插图,阅读相关段落想象: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写信中多次叹气;在入情入境想象的一个个画面中进一步感受到凡卡悲惨的命运。特别是信后的好梦,在分析能否收到这封信后,学生对凡卡的命运进行了深思,对美梦醒来后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当学生完全沉浸在对凡卡命运的同情和悲伤之中时,教学任务到此结束。

6、以切入点创设文本意境,引发诵读冲动:《教师用书》上说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1)选择切入点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选择切入点再读课文学生理清了课文线索,明白了个板块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2)选择切入点围绕重点段、句,引导学生读第8自然段,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好像自己就是九岁的小男孩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的苦难。在情景朗读中,学生感悟了凡卡的内心世界,帮凡卡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爷爷,接他回到乡下去。在这样的诵读冲动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升华,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7、以切入点为基础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当学习了第8自然段后,学生心中充满了对凡卡悲惨生活的无比同情,于是我围绕切入点顺势而导:凡卡“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凡卡?凡卡还可能遭到那些迫害?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学末尾四个自然段时,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对凡卡梦醒来后的联想中时,我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续写《凡卡》。这样做既加强了读写结合,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成果与成效;

经过研究人员对以上策略的实施,收到了明显成效,形成了研究报告和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对阅读策略探究热情。

2、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培养了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4、运用本教学设计,参加学校教师讲课赛,获一等奖。见12页

二、研究单位意见

本课题由我单位潘会光主持研究。现完成课题研究,申请结题。

单位公章:

2012年 5月 31 日

三、县、区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本课题研究内容真实,过程规范,方法科学,成果显著。同意申报结题。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四、巴中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本课题研究符合要求,达到预期目标,同意结题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效果证明材料

(具体材料附表后)

序号

内容摘要

产生的效果及问题简述

页码

1

主研人员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以表

研究成果

18

2

学习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5-17

3

《凡卡》教学设计

研究成果

18-22

4

课堂实录

反映课题研究的真实性

23-28

5

教学实践活动的部份听课记录

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发现问题,受到了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大力支持。

29

6

教学活动剪影

反映课题研究的真实性

30

证明材料包括:教学案,听、评课记录,日记、读书笔记,随笔,调查问卷及统计分析材料,观察、实验记录,会议、讲座等研讨活动记录(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学生作品等各种能反映研究过程的资料。

论文发表

学习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涵水小学 潘会光

近段时间我在网上认真学习了《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很多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语文教学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重新认识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正确理解和把握了语文课程的目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理念上的转变。

1、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觉地读,才能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掌握阅读的主动权,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堂上以教师的阅读取代学生的阅读,是以往语文教学的通病,不仅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无益,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阅读依赖心理。

2、阅读教学应重视积累,注重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首先应从培养阅读的基本能力开始,让学生具备整体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多读,有助于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积累应积极扩大课外阅读的数量。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而且要读科技、历史、社会的等各方面的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要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总之,要多方面阅读,加强语感培养,从而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3、阅读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要使学生有深厚扎实的人文底蕴,就得让学生多阅读优秀作品。只有大量有效的阅读,学生才能逐步“内化”,丰富人文底蕴。为此,阅读教学应体现阅读体裁的多样化、阅读面的宽泛化,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扩大阅读数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阅读面扩展,量的递增,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时,学生应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浸润在作品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与文本对话,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思想方法;品味作品,领略其中的美韵,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阅读教学应体现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等。个性化阅读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

5、阅读教学应注重整合,发挥整体效应

阅读目标虽然各个学段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学段之间又是内在联系的,有着连接点,点与点之间由低向高逐级上升,步步推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注重阅读整体性,还体现听说读写整体发展,四者关系不能割裂。

《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的观念要求我们阅读教学的方法也要不断地改进。语文学习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读”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上,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学生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

1、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以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当阅读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学生便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力。就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

2、注重字、词、句、语段的教学。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应该重视字、词、句、语段的积累。因为,理解了一篇文章的重点词、句和语段也就能理解文章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设置问题,特别注意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理解和分析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推敲和领会重点句子的含义。(3)、推敲重要语段的含义。

3、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1)培养整体阅读的能力。教师教学课文时,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对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对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对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2)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美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书人分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好比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痕迹也没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漏了留下的只有渣;第四类,像是石床的矿工,把“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第四类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了“矿石”到“宝石”的升华过程,带有创造性阅读的特色。(3)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4、培养阅读能力,加强诵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朗读是该学科的最好教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很好地提高他们对文章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如果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领会作者的意图是大有益处的。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5、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尽可能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阅读心理。

6、努力实现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因为三个维度的交融正是这次课程改革所要努力追求、尽量体现的。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新课标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可供发展的平台。让我们一起努力,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成长;相信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会更有特色。

《凡卡》第二课时切入点教学设计(修改稿)

涵水小学 潘会光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 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以文中的重点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为切入点,把文章分为三大板块。抓住文章的主线,体会凡卡在城里挨打、挨饿、睡不好觉的悲惨生活,通过情景朗读体会凡卡内心的痛苦。通过对比教学感悟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向往是衬托在城里生活的悲惨。作者的描写,特别是对文章结尾美梦的想象,激发学生对凡卡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1、激发学生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凡卡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2、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简介背景

1、介绍作者引入作品。

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一生处于沙皇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我们昨天都预习了他写的作品《凡卡》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时代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

2、看课文插图,认识凡卡。

二、理清线索,把握文章重点

1、浏览课文,观察、思考: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线索来写凡卡的可怜的呢

2、通过预习和我们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知道文章是由信、回忆和作者的描写三部分组成的。

a 凡卡给爷爷写的信。由引号标出。

b 凡卡给爷爷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

c 作者对环境和凡卡神态、动作的描写。

3、检查预习情况,明白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1)、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叙述了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呼唤爷爷接他回到乡下去。

(2)、凡卡给爷爷写信时插叙了爷爷在守夜的情景、家乡美丽的夜景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向往。

(3)作者对凡卡写信时的神态、动作的描写。

凡卡写信前很害怕,写信时很伤心,写完信后很高兴。凡卡写给爷爷的到底是一封怎样的信呢?

三、品读信的内容,感悟凡卡在城里“生活没有指望,连狗都不如”。

1、读信的内容,找出最能体现凡卡悲惨生活的一句话。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2、课文那些自然段能与这句话相对应?

第八和第十五自然段。

3、研读第八和第十五自然段,这切地感受凡卡“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想象情景进行说话、写话。

凡卡在莫斯科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我还看到了,有一次—

——————————————————————。

5、小结:9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真的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6、信中凡卡是怎样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

(1)创设情境朗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读。读出凡卡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7、小结:读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里当学徒,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所以他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四、对比教学,感受凡卡在乡下“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1、在课文中标出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段落。(第4、5、6和13、14自然段) 2、像这样在叙述信的内容时加入别的内容这样的方法叫插叙。课文插叙了那些内容?(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家乡美丽的夜景以及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

3、研读、感悟插叙内容。为什么凡卡觉得乡下的日子很快乐?

有爷爷、有伙伴、还有泥鳅...

4、讨论交流: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很快乐吗?

守夜人、65岁、吭吭咳....

5、小结:其实凡卡在乡下过着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帮大人干活。“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是抱着一线希望才到莫斯科当学徒的。

4、议一议:为什么凡卡写信时回忆起来乡下又是那么快乐呢?因为家乡生活虽然苦,但凡卡有爷爷,有伙伴。还因为凡卡在城里的学徒生活比乡下的生活更艰难、更悲惨。

5、 体会写法,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城里和乡下生活穿插起来写,这样起到了对比的作用。回忆越美好、越快乐,反衬现实的学徒生活越痛苦、越悲惨。

五、感悟升华,感受凡卡梦醒后“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1、结合插图,阅读作者对凡卡写信时动作神态的描写。

2、通过阅读和抓住关键词体会凡卡的心情。

a 写信前:担心、害怕。

b 写信时:伤心、叹气。

c 写信后:激动、兴奋。

3、凡卡在写信时有三次叹气,这三次叹气给你怎样的感觉?

4、自由读凡卡写信封的那四个自然段,讨论交流:爷爷能来接凡卡回到乡下去吗?如果写清楚了地址,凡卡的命运就会改变吗?

5、体会:结尾的美梦暗示着什么?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同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凡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所以穷人“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6、教师小结:只要沙皇俄国黑暗的制度没有改变,凡卡的悲惨命运就不会改变。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穷人的生活“是没有指望的,连狗都不如....”

板书设计

15 凡 卡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 过去 ) (现在) 作者的描写

插叙 信 写信前:担心、害怕

守夜、砍圣诞树 挨打、挨饿、受困 写信时:伤心、叹气

写信后:激动、美梦

(将来)

《凡卡》教学反思

教学《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我采用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为切入点来开展教学的:

一、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在学生完成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觉得凡卡的生活怎么样?”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互相穿插,互相映衬。采用重点句为切入点教学可以理清文章的线索明白写法:文中写信的内容,是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和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会议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和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学生更加感受到:凡卡”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清晰了思路,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 重点感悟,培养能力。在理清文章线索后采用切入点教学,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

四、对比学习,明白写法。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通过分析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状况,学生很快就能明白:正因为凡卡在乡下“生活没有指望了”,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莫斯科当学徒的,文中越把乡下生活写得快乐,就越说明凡卡在城里的生活月悲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作者在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表现出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又特别是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虚幻越美,现实越残酷。暗示:凡卡的梦醒之后“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师教是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能力

《凡卡》第二课时切入点教学实录(片段)

...... 师:信从不同的三个方面写出了凡卡的生活非常艰辛。挨打、挨饿、挨困,读这些文字,我们得读出画面,在这些场景中,有哪些细节深深地刺痛着你的心?

生:读第2句,我想到咱们一日三餐吃得饱饱的,而凡卡只能吃一点东西,可怜呀!

师:读到“稀粥”这个词语,你似乎看到什么了呢?

生:我仿佛看到那粥里都是水。

师:而旁边的老板呢?

生:他们吃着大鱼大肉。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一起读。

生:(朗读第2个句子)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师: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朗读第一句)凡卡被皮带毒打,是多么疼呀!

师:你注意到了毒打,还有哪一个特写镜头深深地刺痛你的心?

生:揪!

师:怎样地扯、怎样地拉才是“揪”啊?

生1:使劲地揪。2:狠狠地揪。3:蛮横地揪。

师:是的,老板不顾一切地、残忍粗暴地拉着、扯着、 揪着凡卡啊!此刻我们再读这个句子,感觉一定不一样!

生1:(朗读第1句)

师:此时的他不能走动了,被拖着走呀,再读。

生1:(朗读第1句)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

师:挨打仅仅只有这一次吗?

生:(朗读第3句)这一句的“戳”,也像一把刀一样刺痛了我的心!我仿佛看到老板娘恶狠狠地朝凡卡戳过来。

师: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的是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呀!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吧!

生:(朗读第3句)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师: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朗读第15自然段)楦头是非常硬的东西,打下去,凡卡一定很痛。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师:是的,这不是人过的生活!这甚至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啊!可,凡卡是人啊,还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啊,一个比你们还小两岁的善良的男孩啊!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来, 咱们再一次去感受凡卡那度日如年的,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师引读:夜如此的黑沉,凡卡拖着遍体鳞伤的身子向爷爷诉说——

生动情齐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 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师引读:夜如此寂静,可怜的凡卡委屈地写道——

生动情齐读: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师引读:夜如此静谧,凡卡饿着肚子哭诉——

生动情齐读: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师引读:夜如此凄凉,凡卡哽咽着写道——

生动情齐读: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生:爷爷收到这封信,就会来接他回到乡下去,从而结束他“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师:对!凡卡的想法的确是这么的。所以最后一自然段,描写凡卡的梦是 “甜蜜的希望”的梦,但这梦能实现吗?为什么?

生:不能。凡卡没有写清地址。

生:凡卡没有贴邮票。

师:即使爷爷能收到凡卡写个他的这封信,凡卡的命运能改变吗?

生:不能! 师:对!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我们:沙俄的黑暗制度没有改变,穷人的幸福只能在梦中梦实现。梦醒了凡卡依然是“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 狗都不如.....”

师:在乡下,凡卡跟着守夜的没有住处的年满65岁的爷爷,———

生:(看桌黑板板书,齐读)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师:凡卡到城里鞋店当学徒,才三个月就受到了种种折磨 ———

生:(看桌黑板板书,齐读)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师:凡卡写信后做着美梦,梦醒后残酷无情的现实 ———

生:(看桌黑板板书,齐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听课记录(部份)

教学活动剪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45914.html

更多阅读

《致橡树》课堂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俞建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

《赤壁赋》课堂教学设计 赤壁赋课堂实录胡萍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俞建望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要目标:掌握本文所涉的音形义(通假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并感受文本所表现的画面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法指导背诵文本,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背诵能力;指

《注意交通安全》课堂教学设计 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注意交通安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认知 1、交通警察、交通信号、标线和标志  交通警察是交通安全的维护者  各种交通信号、标线和标志的作用  2、遵守交通法规 情感 尊重交通警察、自觉爱护、保护交通设施教学过程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凡卡》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优秀短篇小说,文章篇幅长,结构复杂。课文写小凡卡被爷爷送到城里当学徒,受尽了种种磨难,想急切回到乡下,却实现不了这

声明:《《凡卡》切入点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能力》为网友笑靥如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