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淑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隶书](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055138t01e156d276ad9cd855.jpg)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垂史册的英雄豪杰,他们如同天上的繁星,不但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而且数也数不清。但我最喜欢的人莫过于孔子了。从前,我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看书,终于盼来了暑假,有大块时间了,可以细细品读。
打开《论语》来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积累名言警句,自然是一种读书方法。“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细细品味,含义隽永。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我们可以向同一学科的老师学习,也可以向不同学科的老师学习,甚至还可以向学生学习。多向我们身边的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诲人不倦,启发我们教导别人不知疲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拿出百倍的耐心、细心、恒心对待学生,把工作做细致,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会摘到教书育人的硕果。
孔子在当时是享誉世界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他谦虚严谨诲人不倦的态度更值得我们一生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