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及其哲学思考 哲学思考

《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及其哲学思考 哲学思考
昨天偶得灵感觉得理解"庖丁解牛"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很有益,今天偏巧找到一篇这类的文章,我想的与作者的不相同,但因同时关注了这一问题觉得很有意思,全文如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呵呵!

《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及其哲学思考

马周周

(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第9期(总第113期)电教理论探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本文从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入手,说明庖丁解牛是教育技术;第二部分详细阐释了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的联系与区别;第三部分针对我国教育技术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建教育技术哲学的框架体系和措施。

[关键词]庖丁解牛;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英国教育技术专家托马斯(ThomasM.Schwen)教授在“2001教育技术论坛”研讨会上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夏令营的家长,发现小孩回到家中唱一首从夏令营的另一个小孩那里学来的民歌,这首民歌的歌词对成人来说一听就觉得是十分有害的,但小孩不知道歌词内容的含义,还很高兴地一直在唱。家长觉得这是夏令营的责任,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夏令营。夏令营想当面给家长和小孩道歉了事,但家长觉得这样做不妥,认为最好的方法应当是夏令营告诉小孩这样做为什么错以及怎样帮助小孩改正错误,以促使其形成正确的行为。他认为这就是教育技术。这位专家之所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是针对我国的教育技术带有明显的技术性、工具性和重媒体轻方法的偏向有感而发的。

托马斯的这段演讲恰好又被他的学生刘美凤(北师大教育技术博士)在大会发言中应用,她认为托马斯所举的事例是带有方法论性质的教育技术,给了我很大启发。于是我就开始了对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的研究和教育技术哲学的思考。

一、《庖丁解牛》也是教育技术

《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在中学语文课都学过,也许它的作者可能记不起来,但是庖丁那精湛的技艺却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脑海里,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对于技术,人们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纯粹的技术,仅限于物质生产方面,这是狭义的技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技术,它不局限于物质生产方面,而且还延伸到精神领域,是技术、技能、方法的总合。

庖丁解牛是一门技术,这是铁定的事实,谁都抹杀不了,但它是否称得上教育技术,人们就不敢冒然肯定了。

庖丁解牛是教育技术吗?我们认为是教育技术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技术。

尹俊华教授在《教育技术学导论》中指出:“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无形的技术是指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尹俊华教授还指出:教育技术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具有方法论性质教育技术专家伊利(D.EIY)也说过:“教育技术不是表现在它的目的——为了改善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在于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手段和技术”。

根据专家的解释,我们可以推导出庖丁解牛是教育技术,因为解牛这一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教育中的技术。从教学要素的构成来看,它有教师(庖丁)、学生(梁惠王)、教学内容(解牛)、教学手段(解牛刀)。不仅包括有形的技术,而且还包括无形的技术,有非常高明的教学方法。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我们把庖丁解牛同最新和最权威的教育技术的定义来比照,庖丁解牛是教育技术的论断照样成立。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所下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庖丁解牛既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也包含了对它们的设计、开发、利用等。庖丁解牛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先进行解牛的示范表演,学生深受感染,饶有兴趣地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反馈并做了详细的讲解,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从解牛中悟出了养生的道理。

庖丁解牛不仅有教学过程,而且在教学过程当中还包括学习过程。对于梁惠王来说,他的学习过程是由解牛到养生。对于庖丁来说,是由全牛、无全牛、神遇到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是一种学习资源,梁惠王通过亲眼观看精彩的解牛表演,亲耳聆听高超的解牛理论,顺应同化,举一反三,直至产生顿悟。从取得优秀的学习效果来看,说明这一学习资源是非常有效的学习资源。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庖丁解牛还是一份十分精彩的教学设计,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和珍贵遗产,值得好好借鉴。

庖丁解牛还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一把牛刀在这里发挥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运用这把牛刀,作者由具体形象到高度抽象,由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纵横驰骋,了无障碍。由庖丁解牛引申出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美、技与道等各种哲学命题来,产生出“依乎天理”、“因其自然”的宇宙间普遍规律来。庖丁解牛还为我们留下“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脍炙人口的成语来,这难道不是珍贵的教学资源?

二、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之异同

上一节我们解决了庖丁解牛是什么的问题,从性质上来说,庖丁解牛属于教育技术。这一节我们来详细地阐述庖丁解牛是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它与教育技术的联系与区别,以便对它有个全面的、详细的了解。

(一)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的密切联系

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由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视听理论等组成,这些理论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对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对教育技术的研究有一种偏向或者误区就是“崇洋媚外”。对我们的国粹、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研究得甚少,把金子般的富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弃之若履,实在可惜。其实,我们的祖先的教育思想一点都不比外国的差,一点都不过时,时至今日,依然光彩熠熠,有着极大的教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庖丁解牛就是其典型代表。

1.庖丁解牛与学习理论

教育技术引进的学习理论大体有四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庖丁解牛与这些理论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庖丁解牛与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成功的过程,学习过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从部分到整体。因此它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庖丁解牛包含着诸多的行为主义的因素。庖丁解牛中庖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小步子的渐进式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开始时,所见者全牛,三年后非全牛,现在已经深入到技经肯綮这些非常细小的部位。然后再由部分到整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所以他解起牛来“游刃有余”。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教学成果,是由于他不断强化的结果,用刀19年,解牛数千头,是刺激与反应的不断联结而成的。

(2)庖丁解牛与认知学习理论

庖丁解牛不仅与行为主义有诸多的相似,而且与学习理论更加密切相关。认知学习理论认为:①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②学习过程不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③强调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④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决非盲目尝试;⑤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教学任务。

庖丁解牛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直接的成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更多的是间接的,正因为如此,才出现“族庖”、“良庖”和“善庖”(由于其游刃有余,本人故称谓之)之分,差别巨大。如果是直接联结的话,其结果应当是一致的。

庖丁解牛虽然不反对渐进式的学习过程,但他更主张“顿悟”(突然领悟),梁惠王从解牛中悟到养生就是很好的例证。

庖丁解牛还强调内在动机所起的强化作用。“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就是他的内在动机。正因为他有“好道”的内在动机,所以他比其他“好技”的厨师学习效果更好,层次更高。

庖丁解牛的学习决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凭智力和理解,所以梁惠王由“技”到“道”,由解牛到养生,产生顿悟,完全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生成的。同时他也间接地批评了族庖的“折”和良庖的“割”这些盲目的尝试。

庖丁解牛的认识方法也是和认知学习理论相吻合的。它是由整体到部分,由宏观到微观,与行为主义有区别。同时,它也包含由部分到整体,既要“目无全牛”,又要“胸有成竹”,克服了行为主义与认知学习理论各自的弊端。

(3)庖丁解牛与人本主义

庖丁解牛在本质上是人本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活动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重学习的情感因素。

庖丁解牛是人的自我实现和形成丰满人性的典范。它虽然重视技术,但更重视“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在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客观规律;一种是道德修养或者是精神修养,二者都讲得通。如果按精神修养来理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自然”等这些都是精神修养的具体写照。“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更是精神修养的经典论述。更有甚者,解牛成功之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美感油然而生,“善刀而藏之”,成功的喜悦更是喜形于色,不待言表。

在庖丁解牛寓言故事中,无论是庖丁还是梁惠王,都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最后同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自己教育自己。因此一个成为优秀的庖丁和教师,一个成为学习高手,从解牛中悟出养生。

庖丁解牛在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或师生关系,从而创造了优良的“接受气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梁惠王不因为自己是国王,就目中无人,高傲自大,而是非常虚心并乐道从善的好学生;而庖丁也不因为自己是一名厨师就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而是循循善诱,技艺高超的教师。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师生关系。一般而言,国王做教师,厨师做学生是理所当然的,这里却正好相反,有独特的思辩色彩。

(4)庖丁解牛与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①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②人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③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和其他几种学习理论相比,庖丁解牛同建构主义最为相似和接近。梁惠王的学习是在庖丁为他设置的情景下,借助庖丁的帮助,由技到道而实现养生的意义建构的。这种建构不是别的,而是通过本身的理解、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起来的,最后顿悟,产生质的飞跃,是意义建构的精彩注脚。

庖丁解牛的会话做得恰到好处,它言简意赅,首尾相连,有画龙点睛之妙。在庖丁精彩的演示之后,梁惠王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最后,梁惠王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的最精彩或最得意之处莫过于对情景的设置了。试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砉然响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段精彩的描绘,哪是在解牛,简直是在翩翩起舞和器乐演奏,形象逼真,引人入胜。正因为有了这段成功的情景设置,才使国王发出由衷的感慨。正由于此,庖丁才能顺利地完成他的“道”经的传授,国王才能顿悟养生。

(协作因素在“庖丁解牛与人本主义”部分最后一段叙述过,这里从略。)

其实,庖丁解牛除了蕴涵着丰富的学习理论之外,还同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如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和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如要学得好必须采用“发现法”等均有相近之处,比如在教学难度上,庖丁设计了“道”(比“技”难),梁惠王跳了一跳,就摘到了养生的“桃子”。再比如,庖丁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解牛的“道”(规律),梁惠王在解牛中发现了“养生”等都是发现法。

2.庖丁解牛与视听理论

最有代表性的视听理论是戴尔的“经验之塔”。庖丁解牛与经验之塔也有不少一致或共同的地方。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EdgarDale)的“经验之塔”,在我国教育界有相当大的市场。他认为人的经验有的是直接方式得来的,有的是由间接方式得来的,各有不同。他把经验分为三大类十个阶层。从塔底到塔尖的顺序分别是(1)做的经验:①有目的的直接经验;②设计的经验;③参与的经验。(2)观察的经验:④观摩的经验;⑤野外旅行;⑥参观展览;⑦电影与电视;⑧广播、录音、照片、幻灯。(3)抽象的经验:⑨视觉符号;10言语符号。第一类经验是通过亲身对事物的接触与实践去获取事物的信息;第二类经验是通过观察事物和载有事物信息的媒体去间接获取事物的信息;第三类经验是通过抽象符号的媒体去获取事物的信息。

戴尔认为:(1)经验之塔最低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但并不是说获取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低层到顶层,或者说,下一层的经验就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2)教育应从具体的经验入手,逐步到抽象。有效的学习必须充满具体的经验。教育最大的失败,是使学生死记硬背许多法则和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做他们的支柱。(3)教育不能止于具体的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形成概念。(4)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应用各种教育工具,使得教育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5)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教育,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庖丁解牛既有直接经验(解牛)、抽象经验(口头语言)、又有观察的经验(观摩),而且是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并形成了概念,如“技”、“道”等。对于庖丁来说是通过第一类经验来获取解牛的知识的,由具体的“技”上升到抽象的“道”,产生质的飞跃;对于梁惠王来说,他是通过第二类经验(观摩)和第三类经验(语言)获取知识的,由“技”悟“道”并由“道”做中介,从解牛一下子跳到了养生,也产生了质的飞跃,殊途同归。“大道相同”,由于经验之塔和庖丁解牛都抓住了教育现象的本质,虽然表述不同,一个带文学色彩,一个带议论味道,但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及其运行顺序都是相同的。

(二)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的区别

虽然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乃至教学设计有相似或共同之处,但它们毕竟不是一回事,我们切不可将它们等量视之。

1.哲学观(方法论)的不同

庖丁解牛是我国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教学论、学习论方面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产生的时间比庖丁解牛晚得多,基本上是近一百年来在国外发展起来的,流派众多,异彩纷呈,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庖丁解牛运用的是归纳法,由具体到一般,由形象到概括抽象,思辩色彩浓厚。因此从“技”这一点出发,就形成了各种哲学范畴,如“技与艺”、“技与道”、“技与美”、“技与养生”等,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教育技术运用的是演绎法,由一般到具体,材料详实,学术性、指导性强。它没有庖丁解牛涉及的面广,通常只涉及学习方面,不及其余,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一般进行得比较深、透、全面和详细,甚至推向极至,具有西方的思维特征。庖丁解牛不仅包涵人本主义,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而且包括教和学两个范畴。教育技术除了人本主义这一理论外,其余理论一般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它们所注重的是学习方面的研究,对“教”的范畴不够重视,对德育、美育这些教育范畴涉足很少,似乎可有可无。

如果对二者定性的话,庖丁解牛属于教育哲学方法论,教育技术属于教育科学方法论。

2.技术观的不同

庖丁解牛可以说是“技道观”,技与道既对立又统一。讲对立,是说二者各自独立存在,分别属于不同的层次和领域;讲统一,二者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技是道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道是技存在的归宿;技是道的低级层次,因此用来以技体道,以技明道,以技衍道;道是技的高级阶段,是技的灵魂,一般用来以道统技,以道升(华)技;在更高层次上,技就是道,道就是技,二者是有机的融合体。

总之,庖丁解牛的“技”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发展的、有深度和广度的“技”。比较而言,教育技术的“技”则是一个静止的、平面的“技”,是偏颇的、单纯的“技”(只限于学习方面),缺乏广度和深度,既没有普遍的联系,又没有层次的区分。

不可否认的是,庖丁解牛的技术工具还是原始的比较落后的工具(解牛刀),而教育技术的工具则是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比如幻灯、投影、电视、电脑、网络等。技术含量不可同日而语,但并不能因此否认解牛刀的教育作用。如果把解牛刀看成是手术刀,对于医学院校的解剖课来说,不也是不错的教育技术吗。

3.体裁的不同

庖丁解牛是文学作品,是灵动的、形象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虽包含有夸张的成分,但不乏哲学的抽象与概括,使人既喜闻乐见,又要反复揣摩,不断深思。它不能直接用于指导教学,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需要采掘、提炼、加工和转化,需要进一步的阐释。教育技术则相反,它是学术研究,学术性强,虽然比较枯燥,但是简明易懂,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总之,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不仅有中外之分、先后不同,而且在范畴和层次方面有较大差异,在体裁方面也截然不同。

三、教育技术哲学思考

经过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的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也有不少不同之处,可以说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庖丁解牛虽然有其不足,但比起教育技术来有许多高明之处,有珍贵的借鉴价值,不可低估;教育技术比起庖丁解牛来,有它的长处,但也暴露出明显的弱点和不足,尤其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技术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崇洋媚外(不含贬义)。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几乎无一例外是从国外引进的,自己独创出来的少之又少。现在有一种趋势,似乎越洋越好,越洋价值越高;

(2)厚今薄古。本来我国的教育理论(包括技术论)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是先秦阶段。但我们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受电化教育的影响,误以为教育技术只是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古代教育中的技术不属于其研究范畴。又由于受媒体论和工具论的影响,只注重对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对古代的教育媒体很少涉足,有的甚至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似乎一沾古代的边就不够现代化;(3)重技术的研究,轻方法论的研究。这点在本文的开始就已经提到,这里不再重复;(4)将教育技术狭隘地理解为现代教育技术。国外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称谓,只有教育技术的称谓,因为教育技术包括一切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不分古代和现代。而我国则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使教育技术的研究走入误区;(5)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二者概念混淆,界限不明,有教育技术泛化和替代教育技术学的倾向。正由于此,我们应对目前的教育技术的研究做全面的检讨和深刻的反思,也就是说,从教育技术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我国的教育技术,从而使之健康、持续地发展。其思考如下:

1.中外、古今相结合。针对目前教育技术界之不足,我们应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相互参照,取长补短,结合我国的具体的教育实践,综合运用,推陈出新,建立起生气勃勃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哲学体系。

2.技术与方法相结合。避免重技术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方法论的研究,使教育技术步入正常轨道。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技术好比计算机的硬件,方法好比计算机的软件,没有软件,硬件再好它也发挥不了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都能发现软件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事实。同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教育技术方法的研究比技术的研究所产生的效果和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大。重要的是,对方法论的研究比对技术的研究成本要低。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开采、发掘。

3.教与学相结合。这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应继续发扬。美国是教育技术的策源地,但它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仅限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没有将教育技术放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通盘考虑,而是将学与教、学生与教师、学习与育人等互为关联的要素人为地割裂开来,为此美国的教育技术是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教育技术,不符合我国的教育传统和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也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目前能真正实现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包括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地方或学校还不多,所以一味地强调促进学习,不考虑教师的作用,在我国是难于实现的。即使是到了将来,学术权威、人格魅力、教书育人等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正确途径。

4.技与艺相结合。技与艺本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技是艺的低级阶段,艺是技的高级阶段。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刺激、反应和同化,就能达到“神遇”和“神欲行”阶段,因此做起事来就能“游刃有余”,也就是由技上升到了艺,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

国,产生质的飞跃。

以往的教育技术一般只强调技术层次,把技上升到艺的高度来考虑的人还不多,这是我们的不足。当然,在教学实践当中,能否将每种技术都要求上升到艺的高度呢?其操作性和可行性还有待研究。有人曾问过教育专家戴尔“能否把直接的经验过分看重,是否在直接经验上花很多功夫?我们陷足在具体的经验,其危险和埋头在抽象的云雾中是一样吗?戴尔说,危险是危险,但不会那样大……但在今日这种危险只是理论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开始做到教学应有的具体程度。”从这段话我们看出,戴尔并不反对在直接经验(技术)上下功夫,也并不反对做到教学的应有程度,其具体含义是什么呢?也就是由技到艺。有人提倡:“教育技术是一门艺术”,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和庖丁解牛不谋而合的。所以我们主张技与艺相结合,要在技术上多下功夫,以致上升到艺术,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5.技与美相结合。我们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美是其中要素之一。庖丁解牛理论中技与美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本质上来说技与美是有着天然的联系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技术实践中,技与美还是两张皮,能自觉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并上升到美学高度来研究者可谓是凤毛麟角。美是我们教育的一条规律,教育技术也是遵循美的规律来发展的。经过千锤百炼,技就能够上升到艺,艺达到“炉火纯青”或“游刃有余“时,美感就自然产生了。美就蕴涵在高超的技艺中。美可以陶冶性灵,培养高尚的情操,可以丰满人性,净化社会环境。因此,我们要技与美相结合,培养出身心健康、情操高尚而且又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技与道相结合。这里的道是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先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格品德的培养,传道和受业并行不悖,而且结合得很好。现在我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或思想教育的方法不大得法,效果也不甚理想。教育技术离道德教育更远,似乎教育技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促进学习,于是思想品德教育与教育技术无关论就大行其道。这样,技与道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你跑你的,我跑我的,互不影响。不可否认,国外的教育技术对我国的影响也产生了不利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遵照我国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一切教育的首位,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高尚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句话,使他们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以上几条既是克服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弊端或不足的措施,又是构建教育技术哲学的理论框架,这只是本人的几点思考,对否,请批评指正。

附 庖丁解牛

庄 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砉然响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道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参考文献]

[1]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姜涛等.古文百则[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3]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乌美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45604.html

更多阅读

《国歌》与抚顺 山东路与抚顺路路口

《国歌》与抚顺傅 波近代抚顺盛产煤炭、石油,由此带动了发电、炼钢、电解铝等重工业的发展,在燃烧中奉献——产业的特点赋予了城市的品格,火红的颜色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标识,这是一块滚烫的热土。近代抚顺遭受日本侵略者四十年的统治,反

漫谈《诗经》与流行歌曲歌词比兴手法 诗经赋比兴

漫谈《诗经》与流行歌曲歌词《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流行歌曲的歌词

转载 阅读《灵山》与《一个人的圣经》1 一个人的圣经txt

原文地址:阅读《灵山》与《一个人的圣经》(1)作者:再复阅读《灵山》与《一个人的圣经》 ——在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文学系主办的文学讲座的讲稿刘再复一、小说背后的文化哲学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高行健的两部长篇小说:《

声明:《《庖丁解牛》与教育技术及其哲学思考 哲学思考》为网友杯中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