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于江苏望族,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正是这雷霆般的性格决定了他一生的遭际和宁折不弯的结局。
1927年傅雷赴法留学,艺术之都巴黎磨炼和提高了傅雷的艺术修养。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职。
1932年傅雷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结婚,朱把一切献给了丈夫和孩子。按照他们的朋友杨绛女士的评价,朱梅馥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还是傅雷的“秘书”。傅的脾气比较暴躁,和朱结婚后,也常有矛盾,朱以无限的爱和宽容维持着自己的家庭。
1933年傅雷成为一名职业翻译家直至逝世。傅雷留给我们的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等名家的作品至今仍被视作难以超越的巅峰译本。
傅雷夫妇对长子傅聪的关爱和教育因风行于世的《傅雷家书》而广为人知。书中包含了傅雷夫妇1954年至1966年写给儿子的百余封书信,谈人生,谈艺术,谈生活,琐碎中包含着深切的期望。
1966年9月2日夜在经历了抄家和批斗的凌辱后,傅雷夫妇在卧室自缢身亡。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1966年9月3日凌晨,在经历了三天四夜惨无人道的批斗后,刚直孤傲的傅雷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想不到的是,温和善良宽容大度、一直充当“温柔的保护者”的梅馥竟也以身相殉自缢而死,也许正如她给儿子的信中所说:“我们现在是终身伴侣,缺一不可的。”对于梅馥的死,傅雷生前好友施蛰存在《纪念傅雷》一文中说,“……不过,朱梅馥的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儿子傅聪也深知,根据父亲的性格,他的死是必然的结局,而这个结局不应属于妈妈,“我知道,其实妈妈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忍受得过去……”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就像那一枝梅,不琢雕饰,清淡美丽,迎冬傲放,暗香留存。她说,“我虽不智,天性懦弱,可是靠了我的耐性,对他无形中或大或小多少有些帮助,这是我觉得可以骄傲的,可以安慰的。”
这,就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背后的妻子,一位众人眼中的活菩萨,善良,宽容,大慈大悲。
她毕生的职业,就是一位家庭妇女。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