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李斌朱玉张景勇
数学好玩吗?我国数学究竟处在什么水平?我们如何与数学离得更近……正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人们在种种场合谈论着数学,互联网上更是热闹非凡。在这个虚拟的世界,网友们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道出肺腑之言。
数学好玩,更要“玩好数学”
“数学好玩”,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少年数学论坛上,充满童心的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的题词,拉近了不少人同数学的距离。
“数学好玩,特别是当你成功做出了一道题的时候,那种精妙与豁然开朗是难以与人道的。”一位网友的感受,引起人们共鸣。而网友“不好起名”则将“数学好玩”再推进一步,从而延续到下一代:“对学习数学采取游戏的方式,太有意思了,一旦抛掉数学,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现在我把这个理念传递给儿子,6岁的他已完成了12岁的内容,一天不做数学,他就好像没完成一个游戏一样。”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觉得“数学好玩”,还有大量的人正在为数学而烦恼。对此,网友“caoglish”道出原因:“有兴趣就好玩,没有兴趣就不好玩。”
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数学好玩”或是“不好玩”的层次上,更为重要的是要“玩好数学”,因为网友们清楚:缺少“叫得响”的世界级成果、缺乏领袖级数学家、人才面临断档之忧等等现状,始终让有识之士为我国数学研究的前途捏着一把汗。正如网友“北京求经者”所说:“我国数学有很高水平,但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希望更多的人关心数学。”
现在我国很少有人愿意上大学数学系,从事基础数学研究,而是热衷于市场“热门”学科,这引发了网友“行万里路”对我国数学后备力量的担忧:“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不但数学系没人上,所有的基础科学研究都面临这个问题。如果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的心态都这么浮躁功利,那真是值得注意了。我真心祝福中国的数学和其他基础科学能早日达到世界先进。”
网友“妙妙”已发出“号召”:“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亲近数学的机会,把‘数学玩好’,并且坚持下去。”
“有没有陈景润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有没有环境”
“一种树木能否枝繁叶茂,是需要土壤、阳光和空气的。有没有陈景润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有没有陈景润产生、成长的环境。”网友“黑眼睛”的话语令人深思。
“玩好数学”并不是一件易事,除了自身努力外,良好的科研环境、社会环境也很重要。网友们对此感触颇深。令网友“小子好球”担忧的是:“记得小的时候,叔叔给我讲过一个关于陈景润的笑话。一个把科学家当笑料的社会,怎么能指望它会有什么科学家?”

在基础科学研究中,营造宽松环境非常重要,而现在很多数学家都心存忧虑:功利的东西正在损害科学研究,一些单位把论文发表数量与奖金、收入挂钩,导致很多人都去寻找讨巧的题目,而回避原创性问题的研究,因为后者可能10年都出不了成果。但要想成为世界大师、产生世界级成果,“原创性”是必不可少的。
“当把新人头上悬着的那把‘论资排辈’的剑去掉时,年轻人才会毫无顾忌地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主要关注的便是你的成就,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个人先要被外国的某个机构和组织引起注意或得到嘉奖,然后才被国内知道,还有可能被更进一步地炒作,任意拔高。”网友“成惠天”最后又强调了一句,“我主要说的是科学环境的问题。”
“有一个环境,使真正的数学天才能被发现;有一个保证,使搞纯理论的人能生活得不错;有一种尊敬,使搞学问的人在社会上真正被尊重。”网友“沙砾”说出了大家的愿望。
让更多的人会“玩数学”
科学大师霍金的中国之行,在神州大地掀起一股强烈的“追星潮”,作为理论物理学家的他,竟然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大出风头”,其锋芒甚至盖过了4000多位数学家。人们不仅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
“科普”,这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试想,任何东西包括伟大的科学发现,如果人们根本不知道,谈何兴趣?这也正是我国所缺乏的。
“只有很多人会玩的数学才能流传下去,只有几个人会玩的数学终将消亡。”网友“许鹏”的话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也让我们警醒:必须注重数学的普及,把数学请出高贵的殿堂,让更多的人会“玩”数学。
“数学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应该多做一些普及工作,让不仅是小孩而且包括大人去感受其魅力,但遗憾的是国内这方面的普及读物太少了,并且风格上也只适合学龄前儿童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网友“生化人”在遗憾的同时,也积极出谋划策:“数学工作者在做好自己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应该多做一些普及工作,如创作、翻译一些能满足各类文化层次的人的数学普及读物,作一些科普性质的报告等,唯有这样才能为中国未来的数学发展铺下坚实的基石。”
署名“畋璞”的网友则以编写数学科普读物为例,对如何进行科普提出建议:“一定要注意趣味,要联系实际生产生活。印象中有一本讲‘对称’的科普读物,开篇从一片叶子的形状开始,逐步引入‘对称’,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易懂易记。这本书我虽只看过一次,但书中的主要内容在将近20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能想起来。我们需要这样的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