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事理哲理的古典诗词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

表现事理哲理的古典诗词名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古典诗词哲理诗篇鉴赏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六、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的比喻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原意联想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题目】赤壁 (唐 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人生失意,不过如此
 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宠辱不惊,随遇自然安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永不因挫折而颓废
 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永不为富贵而折腰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别沉溺于逝去的美好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认清“不圆满才是人生”
表现事理哲理的古典诗词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
 7.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8.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快乐与否,存乎一心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中没有绝境
 10.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1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定的人生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浮躁的人生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度:眼界决定境界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信念:心态决定状态
 3.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谦虚以养性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浮躁的人生
  人非生而完美,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弱点。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很难被察觉。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或许等到你在某些方面吃了大亏,才会反求诸己,但这时恐怕为时已晚。与其扼腕长叹,追悔莫及,不如及早发现自身在性情上的隐患,在问题中逐渐完善自己。另外,发现真正的自己,并力图改变不良方面,更能让我们看清世态,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观,去浮躁、养性情、明事理、晓规律,这样人生的拼搏才会更有目标和动力。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度,眼界决定境界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古以来,登高而歌乃迁客骚人之最爱,关于登高情境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然而,这首《登鹳雀楼》仍能从无数璀璨的珠玉之词中脱颖而出,成为“五言千古绝唱”,诗中的意境更是千百年来被人们乐此不疲地提起,可见诗人王之涣确有其非凡之处。
  王之涣是我国盛唐时期声名远扬的诗人,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三人被同称为我国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其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尤擅长描写边塞风光,所作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可惜由于散逸严重,王之涣今仅存诗6首。然而诗词贵在质高而不在量多,正如一首《枫桥夜泊》成就了张继一般,《登鹳雀楼》也为王之涣赢得了百世流芳的诗名。
  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一直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前去观瞻的骚人们不胜枚举。因此,当年以《登鹳雀楼》为题的诗也是极多,而其中王之涣的这首五绝可以说是最负盛名之作,没有“之一”。另一首公认的同题好诗乃晚唐诗人畅当之作,其诗云:“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亦十分壮阔,却在韵律和抒怀感上远逊于王诗。更重要的是,王诗在思想性上相较畅诗而言更是独高一筹。登高,作为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最爱,确实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只有登高,才能看得更远,而这正是中国士人们一直所追求的。王诗里的主旨便在于此,而畅诗中其实并未提及,这也就显出了王诗确实是更胜一筹。
  荀子在《劝学篇》里写道:“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可见登高能给人以宽广的视野和开阔的胸襟,对于人全面而客观地去看待问题,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助益。在我国江苏省,有一座叫做“盱眙”的小县城,自秦代便开始设县,并使用这俩字儿作县名,不知道大家伙儿能把它们认全吗?其实它们念做“XUYI”(第一个字读第一声,第二个字读第二声),其中“盱”字是“张目”的意思,“眙”字是“举目”的意思,“盱眙”二字取的是登高望远之意,意在鼓励当地人不断登高眺望,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可见,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先人们便有此意识,“登高望远”确实是实实在在地刻入了我们民族的基因中,融入了我们民族的骨髓里。而在国外,牛顿也曾把自己的成功解释为“我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确,只有不断地登高,站在了高处,有了比一般人更高的视界,才看得更多、看得更广,对问题的理解自然也就更为深入和透彻。
  那如何方能不断登高直至达到“人上人”的境界呢?登高之路,虽然可能会有捷径,但终究离不开踏实地进取。正如古谚语中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事前的积累和拼搏,大自然怎么会那么轻易地把美好景致相送呢?站在低处,虽不劳力而省心,却恐怕永远只能待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做着夜郎自大的迷梦,如同坐井观天的青蛙般可笑,从而错过世间的万千风景。而若我们心中能藏有一个“欲穷千里目”的追求,哪怕付出再艰辛的努力和代价,当不断地“更上一层楼”而达到巅峰的位置时,这种境界自是不足为井底之蛙们知道的。
  有人认为,人生的登高需要登山队员一般的强健体魄。其实不尽然,只要有一颗足够坚强的内心和一个永远向上的信念,任何人都能达到自己能力的巅峰。
  多少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贤达先驱,为了一个“登高望远”的理想,不断开拓不断奋进。可以说,整个世界都因为人类不断地进取而格外地饱含生机和活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景致或许能够用视野穷尽,但不断进取之路却是永无止境,这大概也是我们不断探寻登高之道的原因吧!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信念,心态决定状态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仙”李太白因得罪权贵而遭受谗毁,被排挤出长安,西行入蜀。蜀道艰难,自古如此,又逢上太白政治道路遭遇艰险,一时间感慨颇多,义愤难挡,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太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第一人,生性豪放不羁,自然是不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这才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绝世名句从他口中脱出。
  可是说得轻巧,到底要如何才能在狂风大浪中不断前行,直挂云帆而乘风破浪呢?这个问题说难也不难,关键在于你自身。
  想要乘风破浪,首先就要怀着梦想,找准目标与方向。毕竟人生在世,犹如航船,不管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总要有一个前进的目标。否则就容易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还容易走了歪路、弯路。大多数时候也只能是原地踏步,做着黄粱美梦罢了,给他人徒增了笑柄。而当你有了梦想、目标与方向,你就不会轻易放弃,而且能充满动力地勇往直前,挑战狂风与海浪,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会留下勇者的身影。就像台湾著名歌手郑智化的《水手》里唱的那样:“长大以后为了理想而努力。”倘若没有理想,就只能“如今的我,生活就像在演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总是莫名其妙感到一阵的空虚,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而真正的勇者才会说:“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其次,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信心,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要相信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才有可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倘若对自己不自信,对于困难过高估计,对于未来过多恐惧,难免会束手束脚,畏步不前,驻足观望,很难真正迈出乘风破浪的第一步,更遑论其他了——不过都是如同镜花水月一般,全是梦幻泡影罢了。信心这玩意儿啊,说来也怪,只有拥有了它,才能坚定不移、永不言弃地奋斗下去,才有可能看到彼岸的曙光。所谓天道酬勤,怀着信心,不断向前奔跑,终将跑出一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最后,我们还得掌握乘风破浪的技巧,巧妙地把握住机遇。冲浪的时候,面对滔天巨浪,冲浪之人绝不可能随意找个地方猛冲一番了事,那只怕会落得个有去无回的下场。事实上,他们总是用心观察,找寻那惊涛骇浪中最弱的地方,把它当作突破口,不断尝试,最终突破巨浪的束缚,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冲浪如此,人生中的乘风破浪亦是如此。
  综合以上的三个方面,乘风破浪应该也不算什么难事,只是倘若最终还是由于运气原因,时不与我谋,天命弄人,暂时遭遇失败和打击,也不必后悔与懊恼。就像李太白一般,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和政治理想,但他却从来没有因为挫折和失败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没有因为挫折和失败而颓废丧气、自我放逐,而是一直坚守着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不断奋斗,直至离开这个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尽管前面歧路甚多,崎岖艰险,但仍应该充满信心,相信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印证那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个人如果时时处于这样的状态,套用一句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人类已经无法阻止他继续前行了。
  3.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谦虚以养性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白居易是年已经五十三岁了。这年五月,他杭州刺史任期满,离开杭州,除太子右庶子。不久后,白居易返回洛阳,自求分司,于是授予他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乐天一开始住在洛阳东南方向的履道里,那是已故的散骑常侍杨凭的宅子,买房子的时候钱款还有欠缺,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拿了两匹马抵债。白居易此时已过知天命的年岁,半生颠沛流离,饱受羁旅之苦,终于能在离京城不远的地方安定下来,殊为不易。念及这房子确实不错,清幽娴静,花费颇巨也便罢了。《旧唐书·白居易传》中就有记载,说它:“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徐松也有按语云:“居易宅在履道西门,宅西墙下临伊水渠,渠又周其宅之北。”包括白居易自己,也在当年写下一首名为《洛下卜居》的诗来对它进行描述:“遂就无尘坊,仍求有水宅。东南得幽境,树老寒泉碧。池畔多竹阴,门前少人迹。”可见那宅子环境着实不错。有老树,有寒泉,有清池,有竹林,对于历经世事磨难的乐天来说,是颇为向往宁静淡泊的生活的,他想要跳出官场是非之地。既然无力相抗争,又不愿同流合污,那不如远嫌避祸,求得一己之安。而这儿实在是个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好地方。在这宅子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似乎又有所开悟。于是在竹林下,清池畔,他又有一篇七言律诗佳作问世——《池上竹下作》: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诗的首联是对自己居所的直接描述,“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贯穿了篱墙,环绕着屋舍是满目的萋萋碧草,一片盎然绿意,足有十亩之广的庭院里一大半为池塘所占。环境如此清幽,更难得的是主人的心情也是如此悠闲,“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吃饱睡足之后,推开窗一看,美不胜收,更是精神百倍,这便出门,脚步轻快,独行于竹林下,无忧无虑,不思不想,好不轻松自在、惬意万分啊!而后跳出写景,直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水性淡泊,可为益友;竹子虚心,可为良师。既然有如此良师益友,我又何必劳心费神地在世上寻觅亲朋知交呢?有水和竹即可!此两联切物切景,合情合理,最后还对世态人情暗蕴了一种绵里藏针的讽刺,着实巧妙啊!
  全诗中,尤其这一句值得细细品味:“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这一句曾被清大臣、学者、文学家阮元集从《池上竹下作》中摘下,改为沈阳故宫衍庆宫的对联。联语以水、竹的特征为喻,进而融入作者的哲思,形象而深刻地提出修身养性、治学待人所应采取的态度。上联的意思是以水的清静淡泊的品格为友。水无色无味无臭,天然纯洁。“淡”,既指水性,也是以水比人的淡泊;反过来也可以说,只有淡泊之人才能细水长流,安宁长寿。《汉书·叙传上》就曾有云:“若夫严子者,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当然,淡泊并不是要如同神仙修道,无情于人世间,而是要保持内心的无限安宁与平静。有时候,清澈白净亦是一种美,清澈如水,方显生命真正的纯度。心如止水,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种境界啊!下联的意思是要以竹的“心虚”品格为师。“虚心竹有千千节”,唯有那些虚心的竹子,才能不断地朝上生长,从初生之笋,最终长出千万个节来。所谓“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说的就是竹子无论地位的高低,依然保持“心虚”的道理。这里的“心虚”并非指因惧怕或谎言而造成的胆怯,而是指内心空明,对自己有清新的认知,谦虚而不自满。白居易在其另一篇诗文《养竹记》中也品评道:“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清代郑板桥也为竹子自题一联,盛赞竹子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可见中国历代文人多少都对这虚心的竹子有些许偏好,尤其是郑板桥先生,特别喜欢画竹、写竹。总而言之,此联点明了水能保持淡泊纯真、竹能明白谦虚容物的道理,实际上这也是乐天择友选师的标准。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也对竹子心虚的特点颇为感兴趣,多次在小说里加以运用。比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向洪七公解释她那碗“好逑汤”时,就有“竹解心虚,乃是君子”之语。他甚至还为了诠释竹子的这一特点,而创作出一个颇有意思的人物出来——虚竹。听这名字,你就知道金老爷子是何用意了吧。明朝大才子、大学问家解缙小时候即被视为神童,他曾接下了一位老先生出的极为刁钻奇怪的对子,所对下联即为:“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虚竹小和尚没学到竹笋的牙尖嘴利,反倒是把竹子的虚心和谦虚学了个囫囵。腹中空便腹中空吧,反而更能容物,因而无崖子、童姥、李秋水三位高手毕生的功力,唯虚竹得之。
  孔老夫子也曾教育过我们这些后世学子,要“不耻下问”,这样才有希望真正地学有所成。可见虚心受教还是有颇多好处的,那就赶紧努力去做一个谦虚的人吧!
  4.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以养德
  晚唐年间,藩镇割据,宦官当道,奸佞横行,民不聊生。而晚唐的诗歌更是在盛唐、中唐的前辈光芒照耀下,颇有大不如前的趋势。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诗坛还是诞生了一位天才级的人物,他就是李商隐!
  李商隐一生都在为家国天下奔走,却苦于牛李党争,只能在其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个藩镇做着无甚意义的幕僚,郁郁而不得志,终至潦倒终生,最后在郑州抑郁寡欢而死。当真是命运弄人,可叹东方不亮西方亮!他虽在政治上不得施展抱负,匡扶国家社稷,却在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唐诗推上了又一次高峰,成就之大,一时无两。他的诗歌构思新奇,角度独特,文辞清丽,意韵深微,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典丽精工、意境朦胧,为世人所传诵。但他的诗歌用典较多,有些诗的意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所以金朝大学问家元好问评论玉谿道:“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而近代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其1934年年底的一封信里也写道:“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但是,今天所要提到的这首诗并非出自李商隐最为人所熟知的《无题》系列,也没有谈及他诗作中最常提及的话题——爱情,但是用典的习惯却是不曾更改,八句诗中竟全部都有其背后的典故。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首诗呢?且看——《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说起这首诗,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写作背景。李商隐一生先后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个唐朝帝王,可谓是“五朝元老”。从敬宗朝开始,这个庞大而空虚的帝国便逐渐步入衰落,其全面的社会危机已经显露无遗,宦官横行、奸佞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驭、战乱频繁、苛捐杂税、生灵涂炭,其衰败倾覆的态势已是不可避免。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心怀天下、顾念国事的李商隐忧心忡忡,他想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可他又是如此有心无力,只能寄望于借助咏史诗来传达微言大义,达到影响朝廷高层,改良朝政的目的。而这首《咏史》,正是李商隐目睹了在位十四年的勤勉优柔的唐文宗为改变大唐王朝日益严重的颓势,积极采取措施限制当时宦官专权,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果尚未达成目的就去世时的那段历史,遂于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的春天写就此诗。
  本诗开篇首联即用典,这在一般的七言律诗中还是比较少见的。该典故出自《韩非子·十过》:“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问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王得国失国何常以?’由余对曰:‘臣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李商隐化此典故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简洁有力地对国与家诞生与消亡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本联并无华丽辞藻,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给人以警醒。
  颔联“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两句各自用了一个典故。前一句来源于《南史·宋武帝纪》:“宁州献琥珀枕,光色甚丽,价盈百金。时将北伐,以琥珀疗金创。上大悦,命碎分赐诸将。”说的是南朝宋武帝时期,宁州进献了一个雕刻精美的琥珀枕,光色艳丽,价值百金。恰逢当时大军北伐,军队作战金疮药紧缺,而琥珀正是绝佳的金疮药。于是宋武帝刘裕捣碎了琥珀枕,分发给诸位将领携带着出征。刘裕珍爱将士性命远胜于珍爱琥珀枕,终能成就其宋武帝的伟业!后一句则取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讲到魏惠王曾经向齐威王夸耀自己有十颗可以照亮前后12辆车的大珍珠,齐威王却说,我的珍宝是贤臣,“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用珍珠装饰的战车,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战车实际上没什么区别,与战争的胜负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用其乘载能人贤士,给予他们无上的荣耀,国家兴旺发达,指日可待啊!
  颈联两句同样用了典故:“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青海马在这里指的是支撑国家的栋梁之才,蜀山蛇指的是借用《华阳国志·蜀志》所载的当年蜀国五壮士拔蛇而导致蜀山崩塌,蜀路大开,最终使得蜀国灭亡的典故,暗指亡国的祸胎,横行无道的奸佞小人。这两句隐隐有亡国灭家是为天意之感,可见玉谿虽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却苦于仕途不顺,皇帝又为家奴所钳制,故而心生一种茫然无力之感,他无法解释国家衰亡的真正原因,只能“诬赖”于苍天。
  尾联“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同样用了两个典故。南薰曲,传说为舜所作《南风》,弹琴而歌之,天下太平之景象遂现。其中有句子说“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意思是“和暖的南风啊,可以解除我的百姓的忧愁烦恼”,喻指君王的求治之心。这里是指唐文宗有心励精图治,却为家贼国盗所困,难以施展抱负,夙愿难遂。苍梧,山名,即今日的九华山,相传帝舜南巡的时候,就是死在了苍梧之野,并埋葬于此。这一联,是表达了玉谿对于国家衰败至斯,不复尧舜盛况的慨叹。
  整首诗的亮点还是在于它的首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蕴涵了深刻而简洁的哲理,揭示了千百年来朝代变迁的规律。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诗人纵览数千年历史,探寻出国家兴亡的原因全在“勤俭”二字上。其实,无论是为人、持家还是运作公司,勤俭都是很重要的原则。号称古今第一完人的晚清重臣曾国藩对此也颇为认同,反复强调了“俭开富源,奢起贫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还做了勤字箴言(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和清字箴言(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以自勉。
  最后,送诸位看官一句司马光的名言以共勉:“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5.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严谨以成就卓越
  晚唐时期,有这样一群诗人,他们作诗通常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提炼诗句,可谓是“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呕心沥血”了。对于一首诗,他们非常注意词句的运用,字斟句酌,经常抓住诗中细节的部分不放,修改某个诗句达数十次,甚至对整首诗进行大篇幅的重写也如“家常便饭”,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苦吟”诗人。“至道亦非远,僻诗须苦求”,诗人李山甫如是说。确实,好诗多是来自于苦吟,这一观念在晚唐之后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对于天纵资历、惊才绝艳如李太白者,或是文思敏捷、七步成诗如曹子建者而言,或许可以一挥而就,华彩辞章一气呵成。但对于剩下的那99.99%的诗人来说,不经历严谨的推敲和认真的探求,是不可能成就一首绝世好诗的。
  “苦吟诗人”大多“苦吟”成癖,以“苦吟”的态度作着“清新奇僻”的诗,把“苦吟”作为自己的一种精神态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派别,其间的代表人物就有贾岛、孟郊、卢延让等人。有成语“郊寒岛瘦”,说的就是代表人物中的二位——贾岛和孟郊。“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削,这既是两位诗人身体形貌的特点,也是对二者诗风的总结,更是对苦吟风格的归纳。这种奇崛清凄,枯寂幽峭,格局狭窄,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的模式似乎给“苦吟”烙上了烙印。
  早在北宋初年,文坛领袖欧阳修就在《书梅圣俞稿后》中说道:“孟郊、贾岛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气。”至苏轼时,在《祭柳子玉文》里正式提出此评语:“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这也使得这两位在苦吟史上成了不可忽略的人物。其中关于贾岛苦吟,还有个“推敲”趣事。说的是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敲”字用得十分巧妙,正是贾岛苦吟的结果:一天,贾岛骑着小毛驴,忽然脑子里就闪出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来,想着把“敲”改为“推”字,又觉得不妥,重新改回“敲”字,来回“推”啊“敲”啊,不知不觉竟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冲撞朝廷命官,这还得了!他立马被人抓了起来,押送到韩愈面前。贾岛苦苦解释,将这一字之思说给韩愈听,韩愈也不怪罪他,反倒是帮着他一块儿“推敲”。思索良久之后,他对贾岛说:“‘敲’字妙矣!”确实,一个‘敲’字,使夜深人静之时,多了几点轻微的声响。静中有动,以声衬静,妙极妙极!而“推敲”这个词也正是来源于此,现在多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斟酌。
  其实,不仅我们后人说这些诗人苦吟,他们自己也常用诗作来表达苦吟的情感,比如上面提及的贾岛和孟郊。贾岛曾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也说:“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而在这些对于苦吟体验的个性表述中最生动、最形象、最“滑稽”的要数晚唐诗人卢延让的《苦吟》了: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诗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说:“不要提作诗的事儿了,哪儿有比作诗还难的事儿啊?我为了安安妥妥地吟出一个字,往往要拈断好几根胡须(古代很多文人大多喜欢留须,捻须也是一些人思考问题时的习惯性动作)!寻觅好句,搜肠刮肚,天空都沉闷了,海都枯竭了。作诗这事儿啊,哪儿像文赋那样容易,用些‘之乎者也’即可啊!”
  全诗中最有意义的一句,当属颔联“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两句所描写的,其实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非常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思索妙字佳句时的情态,还颇具诙谐幽默的意味。由此可见,诗人创作构思时的艰苦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其实,诗人如此用心地去进行创作,一方面是说明了创作之艰难;另一方面也是诗人耗尽精神和心血,将生命投入进去,把诗歌当做自我生命的延续。而我们平时做事,或许还不至于如此,非得把自己折磨得凄惨不堪才算尽力。但是,做事的时候,秉持一种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态度,也是最基本的啊!想想苦吟诗人们为了一个字而“呕心沥血”,可见严谨求实的光辉,古即有之,传承至今,更当恪守!倘若凡事不探究清楚就肆意妄为或是对待工作、学习、生活马虎了事,得过且过,纵使运气再好,上天再怎么眷顾他,怕是也不可能成功的!
  苦吟诗人是“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相比于此,我们平时做事,不更应该用心、细致,更应该认真、负责而严谨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4521.html

更多阅读

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掌握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2、熟练运用托物言志诗的解题步骤。重点:掌握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难点:熟练运用托物言志诗的解题步骤。一、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第一步:找

伤感诗句大全:忧愁、伤感的诗词名句

伤感诗句大全:忧愁、伤感的诗词名句★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李旬《南乡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当。——王恽《鹧鸪天》★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

古典诗词中“可怜”的种种含义 古典诗词吟唱曲谱

古典诗词中,“可怜”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仅唐宋诗词中就有一千多处。“可怜”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意思是“值得怜悯”。那么古典诗词中的“可怜”是否都作“怜悯”解呢?其实,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有不同的含义。下面,我们对“可怜”的语境

转载 古典诗词表现手法鉴赏专题 古典诗词鉴赏

原文地址:古典诗词表现手法鉴赏专题作者:一松柏古典诗词表现手法鉴赏专题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用典 使诗

表达忧愁、苦闷心情的伤感诗词名句 伤感古诗词名句

表达忧愁、苦闷心情的伤感诗词名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

声明:《表现事理哲理的古典诗词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为网友高校男公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