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病害 玉米的主要病害

一、稻曲病

稻曲病,别名青粉病、伪黑穗病,因其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称丰收果,属真菌病害。此病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通常在晚稻上发生,尤以糯稻为多。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瘪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此病对产量损失是次要的,严重的是病原菌有毒,孢子污染稻谷,降低稻米品质。此外,用混有稻曲病粒的稻谷饲养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内脏病变,直至死亡。

症状识别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发生,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并逐渐膨大,导致病粒的内部组织被破坏,先从内、外颖壳缝隙处露出淡黄带青色的小型块状突起物(即为病菌的孢子座),其后包裹整个颖壳,形状比正常谷粒大3~4倍,色泽转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表面呈平滑的粒状,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厚垣孢子),有毒。孢子座表面可产生黑色、扁平、硬质的菌核。观察病粒的剖面,中心为菌丝组织密集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其外围因产生厚垣孢子的菌丝成熟度不同,可分为三层:外层最早成熟,呈墨绿色或橄榄色,第二层为橙黄色,第三层呈淡黄色。

  稻曲病前期稻曲球为黄色



稻曲病中期稻曲球为花色

  稻曲病后期稻曲球转为墨绿色

发生规律

此病由半知菌亚门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侵染所致。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越冬,翌年7~8月间萌发形成孢子座,孢子座上产生多个子囊壳,其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也可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条件时宜时萌发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借助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器,造成谷粒发病。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病菌侵染始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之后和花粉母细胞充实期,而花粉母细胞充实期前后这段时间是侵染的重要时期。

影响病害侵染流行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最适温度为26~28℃,34℃以上则不能生长。在水稻抽穗扬花期若遇多雨、适温、日照少,特别是连续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沿海和丘陵山区雾大、露重,发病往往较重。②水稻类型及品种。一般粳、糯稻和籼粳亚种杂交后代发病较重,而籼稻发病较轻。同一水稻类型不同品种间抗病力有明显差异,一般大穗型、密重穗型品种及晚熟品种发病重。中、晚稻一般抽穗早的发病轻,抽穗迟的发病重。杂交稻及杂交制种田感病发生重,主要是杂交稻在开花期颖壳开放的时间长,内颖与外颖之间关闭不紧密,使杂交稻比常规稻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稻曲病病菌的侵染。③栽培管理。偏施氮肥、穗肥施用过晚造成贪青晚熟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和抓住水稻关键生育时期施药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据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常规中籼稻发病轻,表现较好的抗病性,而杂交中籼稻发病普遍较重,表现较高的感病性;在粳稻品种中,中熟中粳与迟熟中粳与单季晚稻粳,发病相对较轻,而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宁波地区以密穗型的秀水110为高感,粳杂次之,甬粳18较抗病。

(2)种子消毒。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采用以下药剂处理。

① 每100千克种子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400克拌种;

②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浸后捞出催芽、播种;

③ 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后捞出催芽、播种。

(3)药剂预防。大田防治水稻稻曲病的关键时期是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3~5天)。易感品种在抽穗期遇下雨天气时,则在水稻破口中期(水稻破口50%左右)再施药1次。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适用药剂以有机锡类杀菌剂(如丰登稻曲净、瘟曲克星)效果最好,其次为三苯基醋酸锡、井冈霉素也有一定防效,三唑酮防效最差。

二、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是世界性真菌病害,是我国南北稻作区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尤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发生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40%~50%,甚至绝收。

症状识别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主要危害水稻叶片、茎秆、穗部。按危害时期及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瘟和谷粒瘟。品种间对稻瘟病抗性差异明显。

(1)苗瘟:发生于秧苗3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3叶期前病苗基部灰黑色枯死,无明显病斑,上部变褐卷缩枯死,;3叶期后病苗叶片病斑呈短纺锤形、菱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灰绿色或褐色,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严重发生时水稻成片枯死。

(2)叶瘟:在秧苗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分蘖盛期发病较多。发生在叶片上,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最终造成叶片枯死。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类型。

①普通型(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病斑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此“三部一线”是其主要特征,也称典型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生灰白色霉层。

②急性型病斑: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近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两面有大量灰色霉层。此类病斑发展快,常为流行的先兆。

③白点型病斑: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产生的白色近圆形小白斑。如果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可迅速扩展成为急性型病斑。

④褐点型病斑:病斑褐色,针头大小。多产生在气候干燥、抗病品种和稻株下部叶上,在温度适宜和高湿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3)节瘟:初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围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易横裂折断,早期发病可造成白穗。

(4)叶枕瘟:发生在叶片基部的叶耳、叶环和叶舌上。初期病斑灰绿色,后呈灰白色或褐色,空气潮湿时长出灰绿色霉层,可引起病叶枯死和穗颈瘟。

水稻主要病害 玉米的主要病害
(5)穗颈瘟、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及小穗枝梗上。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后变黑褐色。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发病早的形成白穗;发病迟者,籽粒不饱满,空秕谷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差,碎米率高。

(6)谷粒瘟:发生在谷粒的内外颖上。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灰白色,随稻谷成熟,病斑不明显;发病迟的病斑为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叶瘟 枝梗瘟

  

穗颈瘟 稻瘟病田间危害状

发生规律

稻瘟病由半知菌亚门梨孢霉(Pyricularia oryzae Cav.)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草和病谷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翌年,当气温回升到20℃左右时,遇降雨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也可随雨滴、流水、昆虫传播。孢子到达稻株后,在有水和适宜温度条件下,萌发形成附着胞,产生菌丝,侵入寄生,摄取养分,迅速繁殖,产生病斑。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逐步扩展蔓延。

病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4~7天,穗颈瘟为10~14天,枝梗瘟为7~12天,节瘟为7~30天。

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雾、露天气有利于发病,晚稻抽穗期遇持续3~5天低温(<20℃)阴雨易诱发穗颈瘟,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水稻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因此,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防治方法

应坚持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肥水管理,药剂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并注意品种合理搭配与适时更替;加强对病菌小种及品种抗病性变化动态的监测。

②加强栽培管理。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抑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③选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

(2)种子消毒。选用10%二硫氢基甲烷乳油3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早稻浸72小时,中、晚稻浸种24~48小时。

(3)药剂防治。应根据不同发病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药剂,及时、准确地用药。

①防治苗瘟、叶瘟:要掌握在发病初期用药。本田从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即应立即防治。可每667米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毫升等,兑水50升喷雾,每隔6~7天1次,连防2~3次。也可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每667米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50升均匀喷雾,预防病害发生。

②防治叶枕瘟、穗颈瘟和节瘟:这三种稻瘟病对产量影响均较大。防治穗颈瘟,要着重在抽穗期对水稻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感病品种、老病区或稻苗嫩绿、施氮过多而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分别在破口期、齐穗期用药保护1次。如果病情严重,同时气候又有利于病害发展,每隔7~10天,连续防治几次。选用的药剂及其施药方法同上。

三、稻叶黑粉病

稻叶黑粉病,又称叶黑肿病,分布广泛,在我国中部和南部稻区发生普遍,是水稻生长后期的常见病,局部发生严重。过去主要发生于晚稻后期中下部衰老叶片上,影响不大,近年局部地区在杂交稻上发生普遍,明显影响稻株结实率和谷粒充实度。

症状识别

稻叶黑粉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叶鞘。多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在叶的两面都可以发病。病斑开始时呈褐色,以后稍隆起,稻叶黑粉病叶片上沿叶脉出现黑色短线条状稍隆起的病斑,长约1~4毫米,宽度局限于叶脉之间,里面充满呈多角形暗褐色的病菌厚垣孢子堆。病斑周围变黄,病重时叶片病斑密布,有的互相联合为小斑块,严重时,使叶片提早枯死,且破裂成丝状。



稻叶黑粉病病叶

发生规律

稻叶黑粉病由稻叶黑粉菌(Entyloma oryzae Syd.)侵染引起。病菌以厚垣孢子堆在病草上越冬。病菌发芽适温为28~30℃。翌年夏季萌发长出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借空气传播以次生小孢子侵入叶片危害。一般来说,在生长不良情况下发病较多,偏施迟施氮肥、长期深水灌溉、后期断水过早的田块发病较重,特别是缺少磷、钾肥的田容易发病。品种抗病性也有差异,在长江流域稻区,杂交稻、农垦品系和加农品系都较感病。近年,杂交稻在分蘖盛期和末期就开始感病,较常规稻易感病。任何诱发植株生活力衰退的因素都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注意选用抗病良种。

(2)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植株稳健生长,避免出现早衰现象,一般应在施肥上重视氮、磷、钾的平衡,做到干干湿湿灌溉、活水到老,尤其要注意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妥善处理病稻草,避免病稻草回田作肥。

(4)药剂防治:一般情况下不必单独喷药防治,可与稻瘟病等穗期多种病害一起兼治。但在孕穗末期,病情上升初期,病丛率达到30%以上即需喷药防治。药剂可每667米2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70克,或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兑水50~60升喷雾,连续防治1~2次。

四、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白秆病,是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是危害水稻地上部分的一种系统性病害,主要表现为植株徒长、枯死等症状,严重田块可损失达到20%~30%。

症状识别

从水稻秧苗到抽穗期均可发病,一般以分蘖期发生最多,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感病重的稻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种发芽后,病苗高而细弱,比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叶片和叶鞘及茎杆窄长,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数目减少,有时有过度分根现象。病苗于移栽前后陆续死亡。在枯死秧苗上产生淡红色或白色粘稠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内一般在栽插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病株表现为拔节早,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其上倒生出不定根,尤以基部节上最多,这是本病的特征。如剥开病株叶鞘,可见节的上下呈暗色,叶鞘与茎杆上有菌丝,茎上有暗褐色条斑。若将病茎剖开,则可见蛛丝状的菌丝。以后茎杆逐渐腐朽,在叶鞘和节部生有淡红色或白色粘稠霉层。病株多数不抽穗,于孕穗期枯死。病株死后,茎杆上满布粘稠霉层。后期病杆上散生或群生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子囊壳)。有的病株剑叶早出,提早抽穗,但穗小、粒少、籽粒不实。谷粒发病,严重的变为褐色,不实,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淡红色的霉层,感病轻的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有的外表虽没有表现症状,但内部却有菌丝潜伏。引起病株徒长是本病的常见症状,有时也可使病株发生矮化或与正常健株间没有明显的高矮差异,这种现象可能和病菌的生理小种有关。

  

水稻恶苗病病株 水稻恶苗病大田危害状

发生规律

水稻恶苗病是由子囊菌亚门赤霉属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Wollenw]侵染所致,其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镰孢属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因此,带菌种子是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其次是没有分解的带菌稻草上菌丝体。在干燥的条件下菌丝体可以存活3年,分生孢子可以存活2年以上,但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极少。病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因条件不同,能产生赤霉素或镰刀菌酸等物质。赤霉素能引起稻苗徒长,并可抑止叶绿素的形成;镰刀菌酸却有抑制稻苗生长的作用。

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不扩展到花器),刺激植株徒长。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健株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在幼苗上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强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一般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中午移栽的比早、晚或雨天移栽的发病多。增施氮肥有刺激病害发展的作用。

防治方法

稻恶苗病主要出现在秧苗期和分蘖后期。由于此病的最主要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因此,建立无病留种田和进行种子处理是防治此病的关键。(1)选用无病菌种子。不要在病田及其附近留种。在发病普遍的地区须向无病地区换种,并选用健壮种谷,剔除秕谷和受伤种子。

(2)种子消毒。稻种在消毒处理前,先晒1~3天后选种,然后消毒。①用1%福尔马林浸种15分钟。②用55℃温汤浸种30分钟。③25%使百克乳油2500倍浸种48小时(晚稻)。④10%二硫氰基甲烷(浸种灵)乳油4000倍浸种48小时(晚稻)。

(3)改进栽培管理技术播种前催芽不能太长,以免下种时易受创伤而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拔秧时应尽量避免秧根损伤太重,并尽量避免在高温和中午插秧,以减轻发病。

(4)及时拔除病株。结合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集中销毁,以免病菌传播。

(5)处理病稻草。收获后的病稻草应尽量用做燃料或沤制肥料。不要用病稻草作为种子消毒或催芽时的投送物或捆秧把。

此外,据田间试验,用龙克菌喷雾秧苗也有一定防治作用。

五、水稻干尖线虫病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干尖病、白尖病,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在宁波地区为常发性水稻病害,一般减产10%~20%,严重者达30%以上。水稻干尖线虫分布较广,主要危害水稻,也能危害谷子、陆稻和狗尾粟等20余种植物。

症状识别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及穗部。秧苗受害后,一般看不出症状,仅少数在4~5片真叶时出现干尖,即在叶片尖端约2~4厘米处逐渐卷缩歪曲,变淡褐色或灰白色枯死,病、健部界限明显,以后病部脱落,又看不出症状。孕穗期症状明显,一般在剑叶或上部第二、三叶距尖端1~8厘米部分,初为黄白色或淡褐色,半透明,后渐变成灰褐色或褐色,扭转状的干尖;病健组织分明,有明显的褐色界纹;病株比健株剑叶短而窄小,稻穗受害虽一般都能抽穗结实,但比健穗短小,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一般主茎有病的全株发病,主茎不发病者分蘖可发病。



水稻干尖线虫病心叶扭曲干尖



水稻干尖线虫病大田危害状

发生规律

水稻干尖线虫病由线形动物门滑刃线虫属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寄生引起。以成虫和幼虫潜伏在稻谷的颖壳及米粒之间越冬。线虫在干燥的谷粒内可存活3年左右,而在浸水条件下仅存活30天,此病主要靠种子传带。种子内线虫在浸种催芽时开始复苏,游离于水中,遇幼芽则从芽鞘、叶鞘缝隙侵入稻株体内,附于生长点、叶芽及新生嫩叶尖端的细胞外部,营外寄生,以吻针刺入细胞吸食汁液,致被害叶形成干尖。播种后半个月内低温多雨有利发病。

线虫在稻株体内发育并交配繁殖,随着病株生长向上移动,侵入穗原基,到孕穗期,就大量集中在幼穗颖壳内外危害穗粒,造成穗粒带虫。雌虫在整个生育期间大约繁殖1~2代,秧田期及大田初期,线虫可借助灌溉水传到附近健株,扩大危害。土壤不能传病。这种线虫活动适温为20~25℃,能耐寒冷,不耐高温。能靠调运稻种或稻壳作商品包装填充物而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

(1)实行检疫。选用无病种子,严格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

(2)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用温水或药剂处理,是防治干尖线虫病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①温汤浸种。稻种先用冷水预浸24小时后,移入45~47℃温水中浸5分钟,再移入52~54℃温水中浸10分钟,然后立即冷却,催芽、播种。

②用线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48小时,捞出冲净药液,按当地习惯催芽、播种。

③用10%浸种灵乳油针剂5 000倍液(每瓶2毫升药液加水10升,浸稻种6~8千克)浸种120小时,捞出催芽、播种。

用浸种灵和线菌清浸种,可兼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在浸种过程中,要避免光照,应勤搅动。温度较高时,可适当缩短浸种时间。

六、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俗称“矮稻”,为水稻病毒病,可危害水稻及大、小麦和玉米等,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的部分省市。近年来,在台州、衢州和金华等地的水稻、玉米,特别是杂交晚稻发生较重,发生区域进一步扩大。

症状识别

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水稻苗龄越小,感病越严重。①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②分蘖期发病,表现为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③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黑条矮缩病病叶症状1



黑条矮缩病病叶症状2

发生规律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带飞虱传毒的病毒病,其中以灰飞虱传毒为主,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可危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稻田中繁殖的第二、三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传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传给大麦、小麦。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30分钟,1~2天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天。接毒时间仅1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水稻发病程度。



黑条矮缩病田间危害状-植株明显矮化

七、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条纹叶病,属病毒性病害。植株发病早的多不能抽穗,发病迟的穗小、畸形。一般病株在5%左右,减产3%~5%;重病田病株可达30%以上,减产20%以上。近年来,在江浙一带粳(糯)稻受害较重,且呈继续流行蔓延态势,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症状识别

不同时期发病,其症状有所不同。①苗期发病,先在病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不同品种表现不一,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成“假枯心”。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②分蘖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籼稻品种不枯心,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③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发病初始叶片出现褪绿黄斑,以后向上扩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 病苗呈“假枯心”症状

发生规律

水稻条纹叶病的病原物为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病毒只能通过昆虫传播,灰飞虱是最主要传播媒介昆虫,灰飞虱取食病株后即可获毒,一旦获毒后可终身带毒,并经卵传毒,高龄若虫和初羽化成虫传毒力强,而越冬后,个体传毒能力下降;白背飞虱也可传毒,但带毒虫率较低。 此病毒寄主范围仅限于禾本科的作物或杂草上,如水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粟、黍、看麦娘、狗尾草等约50多种植物。但除水稻外,其它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

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为主要初侵染源,并随着灰飞虱的转移而扩散。在大、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早稻秧田或本田传毒危害并繁殖,早稻收获后,再迁飞至晚稻上危害,晚稻收获后,迁回冬麦上越冬。灰飞虱在刺吸感病稻株汁液时,病毒粒子通过口针进入灰飞虱体内,经过5~20天(多数为7天)的循回期后,可连续传毒30~40天。一般水稻在感病后20天左右开始表现症状。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随着植株生长,感病性逐渐下降。发病有两个明显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在7月中旬,主要是由秧苗在秧田被第一代灰飞虱危害,被害植株将病毒带到大田后造成的。第二高峰期为7月底8月初,是秧苗移栽大田后受二代灰飞虱危害后造成的。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流行受耕作制度、水稻抗病性、灰飞虱带毒虫量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①耕作制度。不同的播期,影响灰飞虱迁飞高峰与作物敏感期能否相遇,形成不同发病程度。如以小麦为前作的单季晚粳稻发病重,大麦-稻-稻或油菜-稻-稻三熟制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连片种植区发病率低于稻麦插花种植区;管理差、杂草多,发病重。②灰飞虱带毒虫率。病株率与灰飞虱发生量无显著相关性,而与灰飞虱的带毒率有显著相关性。因而,带毒虫量大,发病率高。③气候条件。1~3月份气候偏高有利于灰飞虱存活和加速其发育繁殖,成虫迁入秧田危害时间早,传毒天数延长,发病较重。④水稻类型与品种。一般糯稻发病重于晚粳,晚粳重于中粳,籼稻发病最轻。此外,不同水稻品种间抗病能力相差甚大。



水稻条纹叶枯病大田危害状

防治方法

灰飞虱对水稻直接危害不重,主要以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造成危害。在病害流行区以治虫防病为目标。

(1)农业防治。①调整稻田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成片种植,防止灰飞虱在不同季节、不同熟期和早、晚季作物迁移传病。忌种插花田,秧田不要与麦田相间。②种植抗(耐)病品种。③调整播期,移栽期避开灰飞虱迁飞期。收割麦子和早稻要背向秧田和大田稻苗,减少灰飞虱迁飞。加强管理促进分蘖。

(2)治虫防病。抓住传毒迁飞前期集中防治;此外,早稻秧田平均有成虫18头,晚稻秧田每平方米有成虫5头,本田前期平均每丛有成虫1头以上,就应施药防治。防治方法参见“灰飞虱”。

八、水稻胡麻叶斑病

水稻胡麻叶斑病,又称水稻胡麻叶枯病,属真菌病害,分布较广,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一般由于缺肥缺水等原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解放前为国内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解放后,随着水稻生产施肥水平的提高,危害已日益减轻。

症状识别

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尤以叶片最为普遍。芽期发病,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染病 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枝梗发病,病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瘪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病易与稻瘟病相混淆,其病斑的两端无坏死线,是与稻瘟病的重要区别。

  

水稻胡麻斑病病叶早期病斑 水稻胡麻斑病病叶后期病斑

发生规律

水稻胡麻叶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稻平脐蠕孢(Cochliobolus miyabeanus(Ito et Kubibay)Drechsler et Dastur.)侵染所致。病菌以以菌丝体在病草、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在干燥条件下,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则借助气流传播至水稻植株上,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5~35℃,最适温度24~30℃;分生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8~33℃,以30℃最适,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40℃,以24~30℃最适。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相对湿度大于92%。饱和湿度下25~28℃,4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时发病重。水稻品种间存在抗病差异。同品种中,一般苗期最易感病,分蘖期抗性增强,分蘖末期抗性又减弱,此与水稻在不同时期对氮素吸收能力有关。一般缺肥或贫瘠的地块,缺钾肥、土壤为酸性或砂质土壤漏肥漏水严重的地块,缺水或长期积水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以农业防治特别是深耕改土、科学管理肥水为主,辅以药物防治。

(1)农业防治。①选择在无病田留种,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深耕灭茬,压低菌源。②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增加磷钾肥及有机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酸性土要注意排水,并施用适量石灰,以促进有机肥物质的正常分解,改变土壤酸度。实行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2)种子消毒处理。稻种在消毒处理前,最好先晒1~3天,这样可促进种子发芽和病菌萌动,以利杀菌,之后用风、筛、簸、泥水、盐水选种,然后消毒。种子处理药剂及方法参见“稻瘟病”。

(3)药剂防治。 重点在抽穗至乳熟阶段的发病初期喷雾防治,以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药剂及方法参见“稻瘟病”。

九、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别名云纹病、花脚秆,俗称烂脚瘟,属真菌性病害。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我国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其发生面积、发生频率、造成的产量损失等均居各病害之首。此病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秆和穗部,一般受害轻的减产5%~10%,重者可达50%~70%。水稻生长前期严重受害,造成“倒塘”或“串顶”,可能颗粒无收。随着在水稻生产上种植密度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缺乏抗源,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除危害水稻外,还能侵害大麦、玉米、栗、甘蔗、大豆、花生、芋艿、茭白等作物。

症状识别

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中央灰绿色至灰褐色。病斑多而大时,常连接成不规则云纹状病斑,引起叶片发黄枯死。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相似。病情扩展时,外缘褪黄,呈云纹状;扩展速度快时,呈墨绿色,似开水烫伤,叶片很快腐烂。叶片发病严重时早枯,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即使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造成瘪谷增加,粒重下降,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有时造成“串顶”。稻穗受害,初呈墨绿色,后变成灰褐色。孕穗至破肚期受害严重,常不能抽穗,轻的虽能抽穗,但产生褐色瘪谷。茎部受害,初期症状与叶片相似,后期呈黄褐色,易折倒,影响抽穗、灌浆和结实。

空气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或灰白色蜘蛛网状菌丝体,以后聚集成白色菌丝团,最后形成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菌核以少量菌丝连结于病部表面,容易脱落。天气特别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一层白色粉末(即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构成的子实层)。高温、高湿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发展和危害。

  

水稻纹枯病病叶病斑 水稻纹枯病病菌菌丝

  

水稻纹枯病前期菌核 水稻纹枯病后期菌核

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侵染所致。病菌主要有菌丝和菌核两种形态,主要以菌丝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在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春耕时菌核漂浮水面,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然后在病斑上长出菌丝扩大再侵染。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病害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受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的菌核也可对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水稻纹枯病是喜高温高湿的病害,发病的气温范围18~34℃,气温28~32℃,相对湿度97%以上最适宜于发病流行。温度主要影响始病期和终止期的早晚,湿度则影响病情发展的快慢和轻重。偏施或迟施氮肥,过度密植、深水灌溉及栽种矮秆阔叶形品种都会使田间郁闭、湿度增加,加重危害。田间菌核的遗留量与水稻前期发病轻重也有关系,田间遗留菌核越多,前期发病率越高。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水稻插秧前,多数菌核浮在水面,随风吹到田边,可用簸箕或纱网打捞干净,并带出销毁。②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分蘖浅水、足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2)药剂防治。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为最好。要加强田间调查,根据发病时期进行防治。一般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10%,孕穗期达10%~15%时,应用药防治。高温、高湿天气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7~10天。可每667米2选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25克,或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或75%纹枯灵悬浮剂50毫升,兑水50升,喷雾防治 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属细菌性病害,为我国国内植物病害检疫对象之一。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多种野生稻,李氏禾。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60%。

症状识别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半透明小斑,后沿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病斑两端呈暗绿色。病斑上常出现大量串珠状蜜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不易脱落。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观察,病斑为许多半透明的小条斑愈合而成。病情严重时,稻株矮缩,叶片卷曲,远望一片橙黄色。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早期病斑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叶面病斑分泌出来的露珠状黄色菌脓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田危害状

发生规律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为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Fang,Ren,Chu,Faan,Wu)Swings],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是主要的侵染源,也不排除野生稻、李氏禾的交叉传染。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伤口侵入叶片,侵入后在气孔下室繁殖并扩展到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叶脉对病菌扩展有阻挡作用,因此病斑呈长条状。病斑上溢出的茵脓菌脓可借助风雨、流水、露水等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在有菌源存在的前提下,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受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高温(28~30℃)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暴雨,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容易引起病害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串灌,也有利该病发生危害。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严防病菌传入,选用抗病品种,科学防治。

(1)加强植物检疫,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而发生远距离传播。

(2)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耐病高产良种。②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抵抗力。③湿润灌溉,避免串灌、漫灌。

(3)种子处理。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应先晒种和选种,然后消毒。药剂可选用10%二硫氢基甲烷乳油35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2~71小时,捞出催芽、播种。

(4)药剂防治。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防治,封锁或铲除发病株和发病中心。每次台风暴雨后应加强检查测报,控制病害于点初发阶段。发病株或发病中心,大风暴雨后的发病田及邻近稻田,受淹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是防治的重点。可每667米2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龙克菌悬浮剂100毫升,或24%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5克,兑水50升喷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4238.html

更多阅读

玉米多吃不会增肥,反而有减肥的功效 玉米的减肥功效

  减肥食品玉米,又名苞谷、棒子、蜀黎等。每100克玉米中含热量820.06千焦耳(196千卡),粗纤维1.2克,蛋白质3.8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40.2克。  玉米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比精米、精面高4~10倍。玉米中还含有大量镁,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

玉米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的病虫害防治

玉米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一、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一)生育期玉米从出苗至成熟的天数,称为生育期。玉米生育期的长短与品种、播种期和温度等有关。早熟品种生育期短,晚熟品种生育期较长;播种期早的生育期长,播种期迟的生育期短;温度

水果玉米的人生意义--非诚勿扰20120415 非诚勿扰玉米哥

杨天龙,毕业于中国农大,在家乡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种植水果玉米。他在自我介绍中,隆重推介了他的发小,一位失明多年的朋友,并把他带到现场,让人动容。被称为台柱位置之一的12号的女嘉宾谢羽亿已经表达出有意于他的意思,在权利反转时,他面对站在

松仁玉米 甜松仁玉米的家常做法

松仁玉米(补脑养眼润肤美容营养丰富的快手好菜)松仁玉米的配料及做法详解:原料:玉米棒2个、豌豆、胡萝卜、熟松子仁调料:盐、白糖、白胡椒粉做法:1、胡萝卜切丁、豌豆剥皮备用;2、玉米煮熟剥粒待用;3、松子仁准备好;4、准备一

松仁玉米的做法 上汤娃娃菜的做法

松仁玉米2013-07-23 发自 iPhone客户端493152 浏览 |26889 收藏分享到 收藏用手机看香甜美味的玉米粒,加上酥香的松仁,你怎能拒绝?主料玉米粒200克松子仁10克辅料盐1茶匙糖1汤匙黄瓜半根红椒少量松仁玉米的做法步骤1. 玉米粒洗净,用沸

声明:《水稻主要病害 玉米的主要病害》为网友一醉南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